高二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_第1頁
高二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_第2頁
高二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_第3頁
高二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_第4頁
高二語文文言文斷句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斷句方法【知識梳理】一、斷句方法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于什么文體,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單音詞占多數的特點,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3.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其它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們的前后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4.找出動詞,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比如2022年北京卷考題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5.借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于……”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后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8.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例: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斷句也就容易多了。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二、技巧解析文言文斷句基本包含文言文的所有知識點,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意思,通假字等等,考察的比較全面。一般出現的語段內容有寫景的,敘事的小故事,對話,議論等等。總體難度不大,都是比較淺易的文言語段,先整體閱讀,把握大致的意思,再先易后難,步步為營。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要想斷句,先要把有關的文段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段乃至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多讀幾遍文段,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2.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另外,我們還要有全局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3.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但是要注意曰不一定就要斷開,如果是叫什么的意思時,不可斷。如其山曰雞鳴山,曰后不斷開。4.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值得注意的是有幾個虛詞,如“為”,可放在句末做語氣詞,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最后一個“為”是語氣詞,需要斷開。又如“與”,可通假成“歟”,如這段話“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補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而不處,其不欲見賢。”第一句末尾與,顯然是通假字,做語氣詞。【教學重難點】1.若為記敘文。則先理出其記敘的要素;若為說明文,則先看出其對象和層次;若為議論文,則先讀出其論點和論據。在領會文段基本意思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斷句。2.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特色講解】一、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B.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D.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答案:B解析:A項出自必修四《蘇武傳》課后第三題,意思是:“您過去憑著單車出使到擁有強兵的敵國,逢上時運不佳,竟至伏劍自刎也不在乎;顛沛流離,含辛茹苦,差點死在北方的荒野。壯年時奉命出使,滿頭白發而歸。”B項出自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課后第四題,意思是:“當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視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時候,就當時的形式來說,最多不過是被殺,然而一般人卻往往因為膽小而不敢有這樣的表現。相如一旦振奮起他的勇氣,其威力就伸張出來壓倒了敵國。回來后有對廉頗隱忍退讓,他的聲譽比泰山還重。”故正確的斷法是“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土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原題就是加標點。C項出自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課后第三題,意思是秦穆公對于晉國來說,相處很長時間了,他們之間的信義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燭之武說的利益,拋棄晉國就像擤鼻涕吐唾沫,從鄭國又得到了什么呢?D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這是對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和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孟子見梁惠王》的延伸閱讀,強調民本思想,意思是“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城河,筑牢這城墻,與百姓共同守衛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那么這就可以行得通了。”二、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A.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B.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C.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D.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答案:A解析: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按句子意思劃分句讀。這句話的意思是感慨忿恨郁積在心里,被事情觸動了就抒發,所有他的文章主旨,大多被今人譏諷為迂腐的言論。三、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答案:而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皆穿蠹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解析:斷句應結合上下文,緊緊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虛詞是標志,常見如下: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也可以幫助斷句。四、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線的部分斷句(3分)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明)王守仁《觀德亭記》答案: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解析:內志正與外體直是對稱句式,根據而在句首,并且持句與而句是兩句話,兩層意思。故是所以的意思放在句子開頭,因此斷開。最后是一個者也判斷句。標點:君子之于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翻譯:君子射箭的時候,內心態度端正,外表身體站直,拿著弓箭瞄準,這樣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過射箭來觀察一個人的品德品德,是從內心中體現出來的五、請用斜線(/)給下面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斷句不超過6處)(3分)魏舒身長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數,于是發無不中,加舉措閑雅,殆盡其妙。(選自《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有刪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解析: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輕的時候擅長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獵,常常收獲很多,后來擔任將軍鐘毓的長史官,鐘毓常常和部將參佐們玩射箭游戲,魏舒在旁邊給他們計分。后來有一次參加的人不夠,就讓魏舒充數,結果魏舒百發百中,加上他對于射箭的言辭恰如其分,極盡射箭的精妙。六、用斜線(/)給下面短文斷句(5分)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頭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如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取材于《戰國策.秦策》)答案: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如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難懂,可以直接憑意思和修辭等斷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斷到下半句,斷成“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就錯了。此外并無難點。【當堂練習】A檔1.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忍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節選自《顏氏家訓》)答案: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忍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翻譯: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可是我見到有人讀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欺侮長者,輕視同輩人。這樣,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那樣討厭他。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2.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答案: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聽之問曰解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3.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列子·湯問》)答案: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翻譯: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自己說已經學完了,于是便告辭離開。4.伯樂一過冀州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序》)答案: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翻譯: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么能使那里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5.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持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莊子·駢拇》)答案:藏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藏奚事/則持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業不同/其于亡羊均也。翻譯:臧和谷兩個人在一起放羊卻都丟失了羊。問臧干什么來著,原來是挾著竹簡讀書去了;問谷干什么來著,原來是賭博游戲去了。兩個人所做的事情不一樣,但他們在丟羊這一點上卻是一樣B項6.郁離子曰:“善戰者省敵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夫欲取人之國則彼國之人皆我敵也故善省敵者不使人我敵湯武之所以無敵者以我之敵敵敵也。惟天下至仁為能以我之敵敵敵,是故敵不敵而天下服。”(選自《誠意伯文集·郁離子》)答案:善戰者省敵/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夫欲取人之國/則彼國之人皆我敵也/故善省敵者不使人我敵/湯武之所以無敵者/以我之敵敵敵也。翻譯:擅長指揮戰斗的人善于削奪敵人實力,而不擅長指揮戰斗的人只會增強敵人實力。善于削奪敵人實力的指揮者最終強盛,而只會增強敵人實力的指揮者最終失敗。要想奪取他人的國家,那么那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是敵人,所以善于削奪敵人實力的指揮者會想辦法不讓他們全都成為敵人。商湯,周武之所以無敵天下,是因為他們讓原本對抗自己的人轉而對抗自己的敵人。7.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①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答案: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翻譯: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時。’現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8.是歲也晉復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宮之奇諫君曰晉不可假道也是且滅虞。答案:是歲也/晉復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宮之奇諫君曰/晉不可假道也/是且滅虞。翻譯:這年,晉國又向虞借路討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君說:“不能把路借給晉國,否則晉國會滅亡虞國。”9.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寶之亂發人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勛棄之來歸答案: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發人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勛,棄之來歸。翻譯:問他,知道他姓王,名叫承福,他家世代都是京兆長安地方的農民。天寶之亂的時候,徵發百姓當兵,他拿弓箭從軍十三年,有官職和勛級。可是他卻舍棄當官回到故鄉。10.過誤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為愆則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咎皆在臣臣答案:過誤之失/常人所容/若以懈慢為愆/則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咎皆在臣/臣當先坐。翻譯:犯了錯誤,平常人能容忍。如果因懈怠出錯,那么臣位大,罪重,郎位小,罪輕,錯誤都在我身上,我當先受處分。”于是解開衣服伏在刑具上。皇帝醒悟過來,讓他戴上帽子而赦免了他。皇帝性情褊察,喜歡用耳目私自C項11.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乎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答案: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乎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翻譯:暮春三月之時,江南碧草萋盛,各色的雜花開滿樹叢,群鶯穿梭飛忙。看到故國軍隊的旗鼓,回想起往日的生活,持弓登城以望遠之際,怎不令人黯然傷情!12.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答案: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囂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翻譯:所以老師施行教誨的時候,也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而看重他們是否能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誨就會無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實現,這種情況在得到圣人之后才會發生。圣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而能成為賢士名人的,未曾有過。13.對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答案:對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眾多/陛下取其壯健/以道御之/足以無敵于天下/何必多取細弱以增虛數乎!翻譯:回答說,用兵的關鍵在于用正確的方法去調兵遣將,而不在于人數的多少。陛下征用那些身強體健的人,用正確的方法調遣,足夠強大得無人可以匹敵,為什么一定要再征用年少體弱的人來增加對軍隊毫無意義的數字呢!14.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答案: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干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15.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答案: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譯文:臧孫施行暴政,子貢認為這不對,就對他說:“難道沒有聽說過子產作鄭國相的事嗎?推舉品德高尚的人,提拔才能出眾的人,對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不責備他的小毛病。壓制邪惡,褒揚善行;對有杰出謀略的人不去計較他的缺點,對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責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監獄卻空閑了起來。他活著的時候被人們愛戴,死后人們為他悲痛。”【當堂檢測】1.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注:子產,名公孫僑,子產是他的字。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然明,鄭國大夫,名蔑。鄉校:當時地方公眾聚會議事的場所。答案: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譯文: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早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2.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答案: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譯文:鄭國大夫子產參與執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他。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并且還善于做外交辭令;裨諶善于謀劃計略,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產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動。然后和裨諶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行。然后把計劃告訴馮簡子,讓他參與決斷。一切準備妥當,就交給子太叔讓他去執行,來應對各國賓客。因此子產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生。3.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答案: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譯文:莊宗與粱軍在河兩岸對壘,一天,郭崇韜認為諸軍校人數口糧太多,軍隊很難承受,請求減少糧用開支。莊宗動怒了,說:“我為賣命的軍卒定糧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鎮領地之內的三軍將士另選一人為主帥,我請求回太原封地來給賢能之人讓路。”4.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晉書》)答案:樂廣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于前,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頓愈。譯文:樂廣有一個好朋友,好久沒有來了,樂廣去問原因。朋友回答說:“以前在你辦公的地方坐著,蒙你給酒我喝。我剛剛要喝酒,看見杯子里有一條蛇。我感到很惡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沒有拜訪你。”當時,河南官府辦公的地方,墻上掛著一張用牛角裝飾的弓,弓上用漆畫著蛇。樂廣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請朋友再來原來的地方擺酒,對朋友說:“酒禮貌是不是又出現了蛇?”朋友回答說:“跟以前見的一樣。”樂廣把原因告訴了他。朋友頓時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5.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禮記檀弓下》)答案: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饑者,蒙袂、輯履,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禮記檀弓下》)譯文:齊國發生了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饑民來,給他們吃。有個人餓得很厲害,用衣袖蒙著臉面,拖著鞋子,踉踉蹌蹌地走來。黔敖見了,左手拿著飯菜,右手端著湯,吆喝道:“喂!快來吃吧?”那饑民抬眼望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吆喝來的飯菜才餓到這個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這個人始終不肯吃,便活活餓死了。【家庭作業】1.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答案: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劉基《郁離子?捕鼠》)譯文: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2.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答案: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譯文: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于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3.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答案: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譯文:廬山的風景,秀麗至極,簡直是天下諸山的冠軍。山的北峰,叫做香爐峰;香爐峰的北面,有一座遺愛寺;就在香爐峰與遺愛寺之間的風景帶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還遠超過盧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樂天一見就愛上他了,就像遠行的游子路過故鄉一樣,眷戀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離去,于是就對著香爐峰,傍著遺愛寺,蓋了一間草堂。4.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答案: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譯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麼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5.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疾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答案: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譯文:趙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對侍奉的人說:“我確實是個國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卻沒有一點兒疲勞。”優莫說:“您努力吧!還和商紂王差兩天。商紂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么,我要滅亡嗎?”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和商紂王差兩天,不滅亡還等待什么呢?”優莫說:“夏桀王和商紂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分別遇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現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夏桀王和商紂王同時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對方滅亡呢?但是也危險了。”6.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補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