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傳統文化(wénhuà)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在其長期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亦即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特定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倫理觀念、審美情趣(qíngqù)等精神特質的基本風貌的反映,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第一頁,共八十三頁。一、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諸說關于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張貸年在《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中認為,中國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是(1)剛健(ɡānɡjiàn)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第二頁,共八十三頁。許思園在《論中國文化二題》一文中“中國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劉綱紀在《略論中國民族精神》一文中認為,中國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實精神和應變精神四個方面(fāngmiàn)。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一文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可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第三頁,共八十三頁。二、以人文主義為內核的文化精神財富中國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為觀照,以趨善求治為特征的倫理政治(zhèngzhì)型文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義為內核的。第四頁,共八十三頁。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2、貴和持中,崇尚禮儀3、正道直行,持節重義4、忠孝傳家,勤儉持家5、民為邦本,平均平等6、心憂天下,敢為人先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8、求是務實,豁達樂觀(lèguān)9、天人合一,物我相親第五頁,共八十三頁。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儒家文化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而達到自我實現,從而使人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這種自我價值和意義實現的感覺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自強不息精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成為鞭策(biāncè)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第六頁,共八十三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xīnxiōng)寬廣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把推行仁政當作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遠嗎?)。弘毅,朱子注云:“弘,寬廣也。毅,強忍也。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不能致其遠。”第七頁,共八十三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dìshì)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意謂:天道運行剛勁雄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力求進步,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要樹立遠大志向,培養高尚情操,勤于學習,努力工作,為報效祖國與造福人民而不懈奮斗。第八頁,共八十三頁。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孟子講“無恒產(héng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第九頁,共八十三頁。《史記.太史公自序言》: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fàngzhú),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乃,于是
)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反映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奮起抗爭的精神狀態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大禹治水”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典范。第十頁,共八十三頁。司馬遷孔子(kǒnɡzǐ)周文王孫臏左丘明屈原(qūyuán)自強不息(zìqiángbùxī)的古人大禹治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出自司馬遷《報任安書》。第十一頁,共八十三頁。無數志士仁人,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鞠躬盡瘁,不息奮爭。諸如“劍外忽傳收薊jì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式的激動(jīdòng);“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陸游:《關山月》)式的感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式的雄心。都是以高度的自信自尊而表現出的自強精神。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壓迫精神,以及中華一體、國家一統的精神。第十二頁,共八十三頁。2、貴和持中,崇尚禮儀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把和作為處事(chǔshì)、行禮的最高境界。第十三頁,共八十三頁。《中庸》第一章開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dìwèi)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人們的感情主要有喜怒哀樂,這些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這時人的內心處于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稱為“中”。表露出來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會法度(做到這一點,情感中正和諧)稱為“和”。“中”是天下人們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們共行的普遍原則。達到中和者,天地各在其位生生不息,萬物各得其所成長發育。第十四頁,共八十三頁。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個特征。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shìwù)之間的搭配、融合、平衡達到最為圓滿程度的一種狀態。例如音樂,五音的高低疾緩臻于完美,就稱為和;又如飲食,五味的多寡濃淡搭配得宜,也稱為和;又如身體,陰陽之氣平衡飽滿,也稱為和;又如德行,處事不剛不柔曰和。第十五頁,共八十三頁。貴和持中,實踐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中庸”最早見于《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恒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第十六頁,共八十三頁。在生活實踐中,守中、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確(zhèngquè)把握度并協調好各種關系,以益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持續進步。中庸之道的真諦在于:執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折中致和。就是執兩用中,和而不同。因時制宜。就是與時俱進,通權達變,隨機應變。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于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并且因時制宜,與時俱進。第十七頁,共八十三頁。3、正道直行,持節重義中華民族是堅持正義、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氣節的民族。已成為人們心理素質內容之一的
“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殺身成仁、舍身取義”等人生價值準則,更是千百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并身體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義”的精神(jīngshén)與孔子“殺身成仁”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松有風骨雪難摧,人有氣節最可貴。第十八頁,共八十三頁。孔子推崇“士可殺不可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有志的仁義之士,沒有為求生而傷害仁德的,只有犧牲自身(zìshēn)來成就仁義的。第十九頁,共八十三頁。孟子主張:“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所說的氣,類似我們通常說的“勇氣”、“正氣”、或“理直氣壯”之氣,是指表現于肉體(ròutǐ)活動或實際行動中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一方面是靠義與道的配合而形成,另一方面,還要靠持久不懈的修養和鍛煉。在戰國時,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養浩然之氣”。后來,儒家學說將“氣”與表示身份地位的“節”結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氣節觀。氣是一個人的奮發之態和豪放精神;節是一個人的本分,不該超越的不能超越,不該喪失的不能喪失。這兩者結合形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中基本的操守與品格。這是中國文化中除了“仁義”最有價值的內涵。
第二十頁,共八十三頁。孟子提倡“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賤不能移”的人格(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jiàozuò)有骨氣)。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為:生命,是我所喜歡的,正義,也是我所喜歡的,這兩樣(如果)不能同時得到。我寧愿舍去生命而去求得正義。第二十一頁,共八十三頁。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wǒmen)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wǒmen)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二十二頁,共八十三頁。蘇武牧羊,不辱使命蘇武牧羊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生動故事之一。西漢前期,與漢交惡多年的匈奴族單于,主動送回被扣在漠北的漢朝使臣,以示和好。漢武帝遂派中郎將蘇武率團出使匈奴。當蘇武完成使命即將返回時,匈奴禍起蕭墻:緱gōu王乘單于出獵之機,密謀殺害重臣衛律,劫持單于之母附漢,結果事敗。蘇武因其副手參與此事而受牽連。單于命衛律刑訊蘇武一行。蘇武擔心屬下貪生怕死,愧對家國,便慷慨陳詞,激勵眾人:“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歸漢!”然后拔出佩刀自刎,以明心志。衛律見狀大驚,速召巫醫救治,后又以高官厚祿誘降。蘇武對衛律的行徑痛加斥責:“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叛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衛律無奈,將蘇武的表現如實上報。單于下令押送蘇武去北海牧羊,佯稱待公羊(ɡōnɡyánɡ)產下羔羊就放他南歸,妄圖迫其俯首就范。蘇武身在異鄉,但心向漢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漢昭帝初年,蘇武才得以歸漢。不辱使命的蘇武,“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漢書·蘇武傳》
第二十三頁,共八十三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jiānjué)抵抗,失敗被俘后,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后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于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第二十四頁,共八十三頁。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李大釗)毛澤東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并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yǒngqì)”。(毛澤東)嚼jiáo得菜根,百事可做;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第二十五頁,共八十三頁。
中國人對"氣節"品質中堅忍不拔、不屈不撓、遺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聯想(liánxiǎng)就是青松。
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司馬遷在評論伯夷時就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他顯然是在用青松抗霜雪的特點類比“氣節”中清高的品質。曹魏時劉楨亦以松柏歲寒后凋來贊揚其從弟的品性,其詩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這里仍然是將松比喻為剛毅正直的人品氣節。中國(zhōnɡɡuó)士人“氣節”之所寄——松、石
石頭因其固有的堅硬和色彩特性也多被用以類比“氣節”的某些方面。《呂氏春秋》上有此聯想: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猶此也。”這明顯是用石、丹喻指人物性情(xìngqíng)中真誠和廉潔的品質。第二十六頁,共八十三頁。在眾多的被用于類比"氣節"品質特性的自然物中,晨常見的是竹子。古代的使臣出入關門(guān〃mén)皆有象征意義的憑證或信物,即符節;它們多用竹或木制成。漢時中國派往匈奴去的使臣所持的節杖皆以竹為桿,上綴牦牛尾毛。《漢書·蘇武傳》中說蘇武雖被羈留在匈奴,但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好在竹子作的節杖還在,蘇武忠誠于漢朝的氣節得以保全。中國士人(shìrén)“氣節”之所寄——竹
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與竹子相關的信物,即汗青。汗青是中國古代的史冊。古時記事于竹簡,制竹簡時需用火烤青竹以去竹汗(脫水后不易腐蝕,可長久保存),故稱汗青;因此,記載(jìzǎi)于史冊上的事跡又稱青史"。因為竹子所具有的品性,像明清之際的氣節之士傅山(傅青主)亦以之為名,表述人生價值追求。讀傅山的傳記,有"陽曲傅山先生……初字青竹……艱苦持氣節,不肯少與時婀"31之句,可以使人將青竹與"氣節"聯系起來,領會"氣節"所蘊涵的遺世獨立的品性。
在中國的文人中,蘇軾在《定風波》中有這樣的句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詩無達詁,以竹杖喻氣節,人懷而有之,足可藐視人生中任何風浪沖擊。蘇軾還進一步贊揚竹子的稟性說:”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然而,對于蘇東坡來說,種竹、賞竹、食物時對竹大嚼,勝過一切人間榮華富貴。何以如此?因為竹子代表了一種超凡脫俗的人格氣節。
對竹子的品性同樣有深刻理解并以之作畫而得大名的是清代的名士鄭燮,即鄭板橋。在《題竹石畫》中他這樣寫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他頌揚竹子有不為世俗名利所動、卓然不群的孤高個性,意以之為個人的志趣。第二十七頁,共八十三頁。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dōngxīnánběi)風。——鄭板橋《題畫·竹石》第二十八頁,共八十三頁。中國(zhōnɡɡuó)士人“氣節”之所寄——梅馮友蘭則對于中國文人表達思想感情的這種傳統方法評介說:“中國文人畫畫梅竹,則非以其為植物而畫之。中國文人畫畫梅,以表示一種事物之孤傲(gūào)之性,畫竹以表示一種事物之幽獨之性。舊說以為梅可以況高士,竹可以況幽人。其所以可況者,因在此方面,梅與高士,竹與幽人,是屬于一類者。
林和靖妻梅子鶴,其所以妻梅,乃取其是孤傲,非取其是一種樹,其所以子鶴,乃取其是超逸,非取其是一種鳥。“35中國文人寄情于物的故事很多,像宋代隱逸詩人林和靖這樣(zhèyàng)終身不娶,反以種梅養鶴視同娶妻生子,是特別典型的;借妻梅子鶴,林和靖自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享受的對象則是梅、鶴所喻指的孤傲和超逸。第二十九頁,共八十三頁。陸游(lùyóu)曾經稱贊梅花“雪虐風饕tāo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卜算子.詠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毛澤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傲霜斗雪,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寫這首詞本是托梅寄志,表達了詩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開闊的胸襟。第三十頁,共八十三頁。4、忠孝傳家,勤儉持家所謂的忠孝之人就是(jiùshì)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對自己的長輩是恭敬從命。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雖在草野,不忘詩書。貧不廢讀,富則興學。忠貞的官員始終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第三十一頁,共八十三頁。傳統中國非常講究“孝道”,號稱“百善孝為先”,皇帝標榜“以孝治天下”,選官則“舉孝廉”,所謂“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儒家經典(jīngdiǎn)有《孝經》,通俗讀物有《二十四孝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設想為“孝道”的最高境界。第三十二頁,共八十三頁。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并須離職,稱“丁憂”。源于漢代。西漢時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離職)三年,至東漢(DōngHàn)時,丁憂制度已盛行。此后歷代均有規定,且品官丁憂,若匿nì
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但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明清時期丁憂三年終制,重新出來任職為起復。第三十三頁,共八十三頁。中華民族總體上是一個農業民族,其主體世代定居在中華大地上,根據氣候、季節的變化從事農業生產。中華民族在辛勤勞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形成了勤勞質樸的品格。成家好比針挑土,敗家好比水沖沙。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勤儉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儉以養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lǚ恒念物力維艱”、“積谷防饑(jīgǔfángjī),儲糧備荒”等。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大多數家庭生活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但是我們仍應該珍惜勞動果實,繼承和發揚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金纓《格言聯璧·齊家》:勤儉,治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謹慎,保家之本。詩書,起家之本。忠孝,傳家之本。第三十四頁,共八十三頁。5、民為邦本(mínwéibānɡběn),平均平等民為邦本在整個中華文化中是一個一以貫之的傳統,突出了中國文化的人本主義特色。西周統治者提出“保民”思想。“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邦本的思想在儒家學說中有典型、集中的反映。孔子主張富民、教民,所重的是民、食、喪、祭。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第三十五頁,共八十三頁。不僅儒家重民,道家也不例外。老子說:“無常心,以百姓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老子》第七十五章)。
法家也有重民思想。他們雖然主張一斷于法,用嚴刑峻法治理(zhìlǐ)民眾,但仍承認民心的向背是執法的基礎、立國的根本。韓非認為:“凡治天下,必因人性”(《韓非子?用人》),“利之所在民歸之”。《管子?權修》說;“賦斂厚,則下怨上矣;民力竭,則令不行矣”。《經法?君正》講:“號令闔(合)于民心,則民聽令”。
可見,先秦諸子幾乎都把民心向背看做政治興敗的根本。第三十六頁,共八十三頁。漢唐時期,民為邦本的思想得到(dédào)了進一步發展。賈誼認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戒之哉!戒之哉!與民為敵者,民必勝之”(《新書?大政上》)。唐太宗李世民說:“君依于國,國依于民。”(《資治通鑒》卷一九二)。
宋元明清時期,民本思想得到進一步強化。北宋司馬光認為民是“國之堂基”(《惜時》);理學家程顥程頤宣稱“民惟邦本”(《文集》卷五),“君道以人心悅服為本”(《粹言》卷二);朱熹認為:“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宋史?朱熹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說;“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周易外傳》卷二)。第三十七頁,共八十三頁。平均平等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主要表現為經濟利益上的彼此一樣。晏嬰講“權有無,均貧富”(《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三)。孔子說:“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治國理家,不怕財物匱乏,就怕分配不均。管子認為“倉廩虛而民無積,農民以鬻yù子者,上無述以均之”。(管子.輕重)。把老百姓貧窮、賣子而活,歸咎于統治者無法使財富分配平均。管子還說:“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yīshí)足而知榮辱”。董仲舒看到當時土地兼并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嚴峻現實,力主“調均”,“限民名田”。要“使富者足以示其貴而不至于驕,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于憂,以此為良度而調均之”(《春秋繁露?度制》)。
第三十八頁,共八十三頁。不僅思想家們倡導平均的思想,而且封建帝王有時也實行平均的措施,這主要表現為歷代的均田、限田政策。漢代王莽稱帝后,復古改制,重點即在恢復井田制,將全國土地定為國有,稱為王田,不得買賣,按人口授田。
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均田制與其相應的租調tiáo制,就是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受田納租單位,沒有戶等區別。
北宋王安石變法,一項重要(zhòngyào)措施是實行方田均稅法,他企圖用類似井田制的土地制度,均調土地和賦稅。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聲稱“欲天下治平,必行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稅”(《明史》卷二二六)。
第三十九頁,共八十三頁。平均平等的思想,在農民思想中根深蒂固。歷代農民起義,大都以平均平等為號召。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提出(tíchū)了“太平”的口號。太平即非常公平。唐末黃巢起義:天補均平。黃巢“均平”的提出,在農民起義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北宋王小波、李順起義: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隨著歷史經驗的總結,農民起義口號的迷信色彩逐漸淡化,所提問題逐漸指向封建制度本身,而且越來越明確、具體和系統。
第四十頁,共八十三頁。南宋鐘相、楊么起義:等貴賤,均貧富。鐘相楊么起義,是中國(zhōnɡɡuó)歷史上第一次提出“等貴賤”的口號。這個口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對政治地位問題提出了目標,即“等貴賤”。
明末李自成起義:均田免糧。李自成起義在中國歷史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均田免糧”的口號已觸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標志著當時農民起義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太平天國革命: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些農民起義所倡導的平均平等主張,極大地吸引鼓舞了廣大農民,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基礎。第四十一頁,共八十三頁。6、心憂天下,敢為人先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講:“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議也。”,士的存在意義不是個體生命的生存,而是要以天下為己任。《論語·里仁》。孔子曾經說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chéngwéi)一個真正的君子。第四十二頁,共八十三頁。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yúshì)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拂(違背之意)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第四十三頁,共八十三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象火燒似的(shìde)焦急。黎元:黎民百姓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杜甫對人民無限的同情與熱愛。杜甫自幼好學,七歲吟詩,讀書破萬卷,下筆驚天地、泣鬼神。更因他有一顆赤忱的愛國之心,雖窮困潦倒一生,卻成就了他為士之詩圣。第四十四頁,共八十三頁。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憂樂情懷,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鄭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書畫家。他在山東濰wéi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些小(xiēxiǎo)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第四十五頁,共八十三頁。歷史傳說中,炎帝制耒lěi耜sì,種五谷,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神農嘗百草、辨藥性,開創醫藥之先河。黃帝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鍋、鏡子、舟車、衣裳等。結束了上古(shànggǔ)時期人們茹rú毛飲血
、穴居野處的生活。他帶領華夏族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第四十六頁,共八十三頁。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絲綢、青銅、瓷器。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zhèxiē)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四十七頁,共八十三頁。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中國的讀書人歷來將讀書與國家的命運(mìngyùn)聯系在一起,“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故“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意思是說,國家民族的存亡,每個普通人都有責任)。第四十八頁,共八十三頁。“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意思是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jíshǐ)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林則徐虎門銷煙,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第四十九頁,共八十三頁。林則徐虎門(hǔmén)禁煙第五十頁,共八十三頁。“為中華之崛起(juéqǐ)而讀書”。(周恩來)“我以我血薦軒xuān轅yuán”,是魯迅19歲東渡扶桑立下的誓言,他在黑暗中吶喊,光明何在?他心系民族危亡,不計個人安危,“橫眉冷對千夫指”;他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是血。他忠誠地踐行了他的誓言,被譽為“空前的民族英雄”,為士之“猛士”、“斗士”。第五十一頁,共八十三頁。8、求是務實,豁達樂觀中國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為觀照,因而是面向現實、重視人生的。實事求是歷來是中國人的認識原則和道德信條。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每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毋wú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說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是求實精神的反映。孟子要知人論事,主張給民以恒產,從而(cóngér)使民有恒心,“無恒產則無恒心”。荀子否認生而知之,強調后天學習對人的知識才能的重要性。第五十二頁,共八十三頁。董仲舒承認(chéngrèn)“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要求“更化”,省刑薄賦。王充重實事,疾虛妄。后來的陳亮、葉適,都注重事功,強調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中國傳統史學堅持信史直錄,不畏權勢壓迫的傳統,也是中國文化求實精神的表現。著名史學家劉知己“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新唐書.劉知己吳競傳)。第五十三頁,共八十三頁。在民族性格心理中,求是務實的精神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國人的性格樸實無華,立身行事,講究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摸著石頭過河”,鄙視華而不實的作風。這些,都表現了中國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素質中優秀的一面。但是,在這種求是務實精神中,同時包含著某些消極的因素。例如,注重人心和人生,卻忽視對自然的改造,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又如,求是務實精神往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偏重實惠和眼前功利,帶有明顯的“吹糠見米”的小農意識。這反映了求是務實精神中忽略長遠利益的短視特點(tèdiǎn),是小農經濟局限性的必然表現和結果。
第五十四頁,共八十三頁。在中國人看來,人生的意義、個體的價值,存在于現世的生活中。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始終以樂觀主義為基調,從而可以淡化悲觀心理。對真理的追求、對光明的向往,使人們對未來滿懷希望。個人際遇的不順,可以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來自我調適,將抑郁之情導向樂觀之態。團體的事業受到挫折,可以看做是新的成功的契機,低潮可以視作兩次高潮間的過渡。社稷傾覆,可以通過臥薪嘗膽來光復。歷來傳誦的“無平不陂bēi,無往不復”(平地總會變成起伏的斜坡,外出離開終歸要返回),
“否極泰來”等格言(géyán),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前景的堅信。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便是這種樂觀精神的積淀和轉化。第五十五頁,共八十三頁。“莊周夢蝶”、“鼓盆而歌”:莊子的“蝴蝶夢”,因為它給人一種不怕困難的樂觀的人生觀,不管人生遇到什么樣的坎坷和挫折,不管生活經歷什么樣的災難和兇險,我們也許會象莊子“鼓盆而歌”那樣,做一個美麗(měilì)的“蝴蝶夢”,化成美麗(měilì)的蝴蝶徜徉(chánɡyánɡ
徘徊)在姹紫嫣紅的花草叢中。第五十六頁,共八十三頁。“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陽春三月,蘇軾前去沙湖道中遇雨,身邊沒帶雨具,同行的人皆現狼狽,唯他“吟嘯且徐行”,只覺得“料峭qiào春風吹酒醒,微冷”,“也無風雨也無晴”。看哪,蘇軾先生,笑看世間云卷云舒,一根竹杖,一雙芒鞋,一件蓑衣,就成了行走江湖的“三種兵器”!蘇軾:一蓑風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本性情是“一蓑風雨任平生”,其內心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只要內心安適(ānshì),任它外界風吹雨打奈何不得。塵世的羈絆與喧囂,掩不住他精神與心靈的自由,改變不了他真實無飾的個性。第五十七頁,共八十三頁。9、天人合一,物我相親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國人處理自然界和精神界關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從自然規律,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諧調。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yìsī):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第五十八頁,共八十三頁。中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則提出“天人相應”的命題,強調人與天地(tiāndì)相應,與四時相副,與天地(tiāndì)如一。天人同構,人體的小宇宙與天地(tiāndì)的大宇宙相對應。書中列舉了諸如“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等等。《周易?文言》明確提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的順應自然的“與天地合德”的思想。第五十九頁,共八十三頁。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意思是說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從一個側面確立了人與天的相互關聯)。《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漢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tiānrénzhījì),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漢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數”的觀念為基礎建立起天人感應的神學體系。《春秋繁露?陰陽義》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第六十頁,共八十三頁。在宋代理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趨成熟(chéngshú)、精致、完善。張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題。《正蒙?誠明》云:“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圣”。他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是說,廣大百姓和民眾,是我的同胞兄弟姊妹;而自然界中的萬物,則是我的親密同伴)。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第六十一頁,共八十三頁。弘揚(hónɡyánɡ)中華文化精神1、要有正確的態度首先,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dàolù)。其次,要充分肯定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再次,要對中華文化懷有禮敬之心。最后,減少對于傳統文化的功利主義態度。第六十二頁,共八十三頁。2、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與中華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優秀成份,構成中華民族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體現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第六十三頁,共八十三頁。3、薪火相傳,越燃越旺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suízhe)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第六十四頁,共八十三頁。西柏坡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jīngshén)的豐富和發展載人航天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第六十五頁,共八十三頁。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井岡山精神(jīngshén):主要內涵是:堅定的革命(gé〃mìng)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奮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其中堅定的革命信念是這一精神的主題,體現了井岡山精神的最顯著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六十六頁,共八十三頁。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ZhōnghuáMínzú)精神的豐富和發展:長征(chángzhēng)精神:主要(zhǔyào)內涵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六十七頁,共八十三頁。第六十八頁,共八十三頁。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水拍云崖(yúnyá)暖五嶺逶迤(wēiyǐ)騰細浪烏蒙(wūménɡ)磅礴走泥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長征被譽為二十世紀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它以其獨特的魅力,不僅震撼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且就像最完美的神話,超越國界,在世界上廣為傳揚。第六十九頁,共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福建省市政合同協議
- 投資意向框架協議書
- 工廠門衛管理合同協議
- 工業設備出售合同協議
- 設備安全培訓試題解析與要點
- 建筑抹灰承包合同協議
- 國企租賃合同協議
- 收費員安全教育
- 如何進行有效地教學設計
- 企業2025年春節節前安全教育
- 樓板結構開洞施工方案
- 鋰電行業異物管控
- 安置房收樓合同協議
- 2025春季學期國開電大本科《人文英語3》一平臺在線形考綜合測試(形考任務)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養老服務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4年吉林省高職高專單招考試數學卷試題真題(含答案)
- (一模)2025年廣東省高三高考模擬測試 (一) 歷史試卷(含官方答案及詳解)
- 中醫康復理療師職業道德試題及答案引導
- (3月省質檢)福建省2025屆高三畢業班適應性練習卷語文試卷(含答案)
- TSSITS 2006-2024 面向特定場景低速自動駕駛產品準入及運營規范
- 2025年正式的勞動合同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