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二學期(選修)2015_第1頁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選修)2015_第2頁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選修)2015_第3頁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選修)2015_第4頁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選修)201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1宜興市周鐵中學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年級歷史學科試卷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本大題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下圖為閩南地區王氏宗祠“世饗堂”的兩塊牌匾。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A.體現聚族而居的宗法觀念B.具有激勵族人的教化功能C.強調尊宗敬祖的文化認同D.反映重利輕義的價值取向2.《史記》記載:“楚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陳,殺夏征舒。征舒弒其君,故誅之也。已破陳,即縣之。”“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對以上材料理解錯誤的是A.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爭不斷B.郡、縣多設于諸侯的直屬領地或新征服的地方C.秦統一中國以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行郡縣制D.秦統一中國以前,已經出現諸侯國與郡縣并存局面3.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材料中所說的這項制度指的是A.世官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4.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A.專制程度的加強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趨勢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最主要條件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5.“我但愿你們天天注視著宏偉的雅典,這會使你們心中逐漸充滿對她的熱愛。當你們為她那壯麗的景象傾倒時,就會想起那些締造這個帝國的人們。他們明白自己的職責并有履行職責的勇敢精神……為她慷慨地獻出生命,就像為她的節日所能奉獻的最美好的禮物。”材料中伯利克里強調的是A.平民政體B.公民意識C.法律至上D.權力制約6.西塞羅在其《論共和國》中對羅馬法作了這樣的闡述:“國家是人民的事業,可是人民……是指一個人群因服從共同的正義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體結合。國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維護正義,物質目的就是保護私有財產。國家是人民為了正義和保護私有財產,通過協議建立起來的政治組織。”這種法治觀不包括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重視法律程序D.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7.楊小凱《中國政治隨想錄》中寫道:英國“光榮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設計。它在一個有長期專制傳統的國家找到了一個擺脫革命與專制的循環,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辦法。作者所說的控制“控制者”的辦法是指A.分權制衡B.虛位元首C.議會權力至上D.責任內閣制8.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國憲法具有一個唯一的穩固的軸心——一個帝國首相(宰相)。聯邦會議處于這樣一種地位,這種地位使其他責任行政權成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國首相的責任行政權,因而使帝國責任大臣無法存在。"材料中“帝國首相的責任行政權”表現為A.憲法賦予首相國家最高權力B.帝國首相擁有內閣的控制權C.帝國首相只對聯邦會議負責D.內閣大臣均由帝國首相任命9.對下列三幅圖像的表述不正確的是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人權宣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這是三部能夠體現啟蒙思想原則的法律文件B.這三部法律文件的執行效果不同C.這三部法律文件都能體現主權在民思想D.這三部法律文件都體現了三權分立的思想10.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革命》中稱:“在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哪一段插曲比鴉片戰爭為譴責‘帝國主義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它成為中國人對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幾乎整整一個世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滿情緒的內容。除了從這一角度看鴉片戰爭外,還有必要將其放到近代歷史的主要趨勢之中去觀察”。在該“趨勢”背景下,費正清認為A.鴉片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災難開端B.鴉片戰爭阻礙了中國現代化歷程C.侵略者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者D.鴉片戰爭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擴張11.魯迅說:“至于中國所謂的手段,在我看來,有時應該說有的,但絕非‘以夷制夷’,倒是‘以夷制華’。”近代中國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華”的轉變,反映了A.民族矛盾的進一步激化B.清政府逐步成為西方侵華的工具C.列強侵華策略的重大改變D.中國外交自主性、獨立性完全喪失12.有人認為“五四”提出來的問題,特別是現代化的問題,包括科學和自由,乃至“現代與西方”、“傳統與中國”這樣的認識問題的方式,在晚清時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中都已經提出了。下列觀點與該說法一致的是A.“五四”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五四”彰顯了徹底的反傳統精神C.“五四”是探索的延續D.“五四”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13.美國戰地記者斯諾訪問延安后,他把中國共產黨提高到了生氣勃勃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的地位,批駁了所謂中共不過是從屬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斷言中國人已發展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土生土長的共產主義。“土生土長的共產主義”的局面開創于A.國民革命時期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D.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4.抗戰初期,蔣介石致電某部:“25日一戰,殲寇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贊揚說:“此次大捷,其估量不僅在于雙方死亡的慘重,而在于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日軍銳氣挫折”。兩則材料稱贊的是A.淞滬會戰B.平型關戰役C.百團大戰D.臺兒莊戰役15.在毛澤東回到延安的歡迎晚會上,張治中發表感想說:“毛先生此次去重慶,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時,也獲得了很大成就。”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決了人民軍隊的合法性問題B.決定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C.達成了建立聯合政府的協議D.國民黨承認解放區政權的合法地位16.《共產黨宣言》說:“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體系看到了階級的對立,以及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們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運動。”這段話反映了A.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必要性B.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必要性C.資本主義從發展到滅亡的必然性D.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必然性17.《四月提綱》發表不久,列寧在《兩個政權》中強調:“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不弄清這個問題,便談不上自覺地參加革命,更不用說領導革命。”這表明列寧A.強調兩個政權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堅持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觀點C.肯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長期性D.提出與臨時政府合作的必要性18.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是A.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B.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C.兩岸實現了“三通”D.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祖國大陸19.下列關于上海合作組織的說法錯誤的是A.2001年成立,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宣言》,形成了“上海共識”B.它是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C.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D.中國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活動,并發揮了主導作用20.《環球時報》記者報道:2006年5月13日,韓國和朝鮮決定,中斷半個世紀的南北鐵路大動脈即西部的“京義線”和東部的“東海線A.韓國和朝鮮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B.朝鮮半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C.美蘇“冷戰”局面產生的影響D.韓國和朝鮮經濟發展差距巨大二、非選擇題21.(15分)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通過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不斷完善,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而各個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政治文明呈現多樣性。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材料二:(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對自己的事物進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間斷地直接參與行使權力,所遵循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喬·薩托利《民主新論》材料三:眾議院……有彈劾(違法失職的總統,副總統和高級文官)的全權。……參議院有審訊一切彈劾案的全權。……凡必須經參議院及眾議院一致同意的命令、決議……應經總統批準……。經參議院的協議及同意,并得該院出席議員三分之二贊成時,總統有權締結條約;總統提出大使、公使、領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眾國政府其他官吏,經參議員的協議及同意時,任命之……——摘自《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材料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正在不斷健全、完善和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呈現出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請回答:(1)用明清相關史實說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清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中的特點。(4分)(2)材料二反映雅典政治的特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此特點?(3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1787年憲法對美國社會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2分)(4)依據材料四及所學知識歸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4分)(5)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民主政治建設的認識。(2分)22.(15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說明,美國在這個新的極權主義的挑戰面前所持的立場。我相信,這是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折點。它現在宣布,不論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了和平,都會與美國的安全有關。——《杜魯門回憶錄》材料二我們必須記得,世界歷史上享有相當長期和平的惟一時期,是勢力均衡存在的時期。在某一國家與其潛伏競爭者相繼強大時,就會出現戰爭的危險。因此我相信美國要維持強勢的世界。如果我們有強大、健康的美國、歐洲、蘇聯、中國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夠均衡,我相信世界將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在1972年材料三在冷戰結束的初期,多極化曾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以來,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出現了一些反轉,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美國與其他多數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而且越來越奉行更傾向于單邊主義的政策,甚至一些美國人認為現在是一個單極世界。——倪峰《關于多極化的一些思考》材料四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霸主地位減弱、國際影響力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和平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快速崛起,八國集團的作用逐漸被二十國集團取代,多極化論再受重視。——俞邃《當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極化》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美國當時外交政策的核心,分析其根本目的。(3分)(2)據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時代世界格局出現的新變化。與材料一相比,兩者的外交政策有何異同?(5分)(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冷戰結束初期多極化“較好的發展勢頭”的表現,并分析90年代以來“美國與其他多數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5分)(4)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今天世界格局的認識。(2分)23.(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富強者并兼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無余財。或爭畝畔以亡身,或因饑饉以棄業,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魏書·高祖紀上》材料三內秘書令李沖上言:“宜準古法:五家立鄰長,五鄰立里長,五里立黨長,取鄉人強謹者為之。鄰長復一夫,里長二夫,黨長三夫,三載無過,則升一等。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調,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擾亂。”文明太后曰:“立三長則課調有常準,苞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何為不可!”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民始皆愁苦,豪強者尤不愿。既而課調省費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資治通鑒》卷一三六材料四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個國家在短時間內富強,但如果把它作為長期國策,則注定將這個國家引向災難……秦始皇時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當年的基本國策,它使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卻沒能使秦朝逃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聶作平《秦國是怎樣崛起的?——重讀商鞅變法》請回答:(1)據材料一、二,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問題上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簡要分析采取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點。(2分)(3)據材料四,指出商鞅變法所產生的影響。從中你得出了什么啟示?(4分)24.(10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正因如此,史學界才有人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歷史爭鳴·回顧戊戌》材料二康有為……不但沒有時時提醒光緒帝注意爭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時時鼓勵光緒帝學習俄國彼得大帝“乾綱獨斷”,這就遠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更為嚴重的是,……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派和光緒,從和平變法開始,卻逐步走向武裝政變之路,鋌而走險,最后歸于失敗也就無可避免了。材料三百日維新期間,政令頻出。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有準許臣民上書言事,允許創辦報紙,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軍事改革措施包括裁撤綠營,精練陸軍,改習洋操,實行征兵制,添設海軍等。為此,光緒皇帝屢頒嚴旨,詔令各官署限期執行,否則嚴懲不貸。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員都對新政敷衍塞責,并不實行。——《戊戌變法的再探討》材料四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的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和康有為后來的陳述如《康南海自編年譜》,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難作為信史。但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強化了康梁系話語,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釋幾乎一直沒有看到。——以上材料均選自《回顧戊戌重溫歷史》《光明日報》2008—12—07請回答:(1)材料一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起點的主要依據是什么?(2分)(2)據材料二、三,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觀因素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5分)(3)據材料四,說明文中提到的兩部文獻在研究戊戌變法運動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認為史學研究應注意什么問題?(3分)25.(10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司馬遷《史記·秦本紀》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檢索傳世文獻,對秦國最恰如其分的評價是“虎狼之國”……秦朝速亡,則又與其“虎狼之國”的特性有關。秦是從兼并統一戰爭中發展起來的。但是,“虎狼之國”的傳統并沒有因秦的統一而有所改變。——劉德增《虎狼之國——秦國》請回答:據材料一,秦國在西部崛起時面臨怎樣的形勢,當時秦國的政治處境如何?(3分)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變法的哪一項內容?這一措施對秦國舊制度的沖擊突出表現在哪一方面?(3分)(3)據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國”的特性與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關系?秦統一后繼續保持“虎狼之國”的傳統,產生了怎樣的嚴重后果?(4分)學校班級學校班級姓名學號高二年級歷史學科答題卷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選擇題21、22、23、24、25、宜興市周鐵中學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高二年級歷史學科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單項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DCDABCCBD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BBBBAAC二、非選擇題:21.(15分)(1)明朝:廢除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特點:君主專制空前加強。(4分)(2)特點:直接民主;少數服從多數。評價:直接民主與雅典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有關,但過于泛濫的民主易造成權力的濫用或亂用。(3分)(3)確立民主共和制;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4)特點:民主政治不斷完善和發展;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并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5)民主政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符合本國國情;民主政治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必須相適應。(每點1分,任答2點,共2分)22.(15分)(1)核心:遏制共產主義(蘇聯);謀求世界霸權。(3分)(2)變化:出現了多極化趨勢。(2分)相同點:維護美國霸權,維護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