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風亦名“卒中”,現(xiàn)代醫(yī)學將之分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其中,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有高血壓性腦出血,而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TIA等。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憂思惱怒、飲食不節(jié)、恣酒縱欲等因而致的陰陽失調(diào)、臟腑氣偏、氣血錯亂的一類疾病,并被列為中醫(yī)“四大證”之首,故對于本病的防治歷來被古今醫(yī)家所重視,而著名老一輩中醫(yī)學者論治本病的臨床經(jīng)驗和心得體會亦各得要妙。病因病機本病的病因較多,病機復雜多變。任繼學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論述甚詳且別有見地,以病因有三,一為情志失調(diào)(怒、嘻為主);二為飲食失常(膏粱美食或食咸過多);三為久患消渴之疾(痼疾)。病機有二,一是腦之氣街為患,氣機受阻,引起氣不順為風,風動生熱,熱為火之漸,久而不解,風熱傷及腦髓大經(jīng)、小絡、孫脈;二是“腦中血海”血脈、經(jīng)脈、毛脈受損,造成血絡、血道循環(huán)障礙,輕則血凝成瘀、痰生、熱結、毒生,而損傷腦之神機,重則腦氣不能束邪,內(nèi)風統(tǒng)領熱邪火毒,竄擾腦絡血脈、毛脈之膜后,而脈絡之內(nèi)受風熱外鼓之力,膜破、絡裂,血脈不能束血,其腦氣不能固血,其血必溢于外,重責溢于“瓊室”之內(nèi),腦髓精質(zhì)體受損,竅絡阻塞,于病機形成上下失應,陰陽不能互用而欲離,精氣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離散。王永炎以中風急性期雖為本虛標實,然而側重在標實(瘀血、痰濕阻滯)去辨治中風急證,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分類,對其病機做進一步明確以適合臨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主要由風痰瘀血痹阻脈絡、痰熱、氣虛、陰虛等因致病;出血性中風為風火、痰濁、邪熱內(nèi)閉心竅,元氣敗脫導致而成。孔伯華謂本病之成是先有內(nèi)因基礎,再有外因誘發(fā)。即痼疾潛伏于臟腑(肝動熱生、氣火相郁、積食化痰、瘀塞經(jīng)絡、氣虛上浮等害傷空竅),再遇外邪觸發(fā)而成病。汪履秋認為中風一病的病機主要可包括為氣機逆亂、血瘀、痰濁等方面。其中汪氏特別重視的是“瘀”和“痰”。“瘀”即無論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血液粘滯阻塞致病,還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脈道出血致瘀,二者均有“瘀”的因素存在;而“痰”是指本病雖有風、火、痰、瘀、氣等因,但從其病機發(fā)展和病理轉(zhuǎn)歸可以看出,“痰”是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病理因素,即“無痰不中風”。可謂切中其病機要害。冉雪峰認為中風的發(fā)生定位應在“腦”,應以“風邪犯腦”立論。其指出:“中風自當以腦為主,而各項誘因為輔,其方劑治療亦當以腦為主。”闡論別出,更與現(xiàn)代醫(yī)學暗合。邵念方強調(diào)先兆期的重要,認為中風先兆與中風病二者所處病理階段不同。中風先兆是為內(nèi)風時時擾動體內(nèi)瘀血伏痰,走躥腦脈經(jīng)絡,以“動”為特征。又特別指出瘀水互統(tǒng)是急性中風病的病機核心。瘀(泛指血脈瘀阻),雖有風、火、痰、虛等諸多致病因素,無不與瘀血形成相關。水(痰濁、水飲)是津液運行障礙所產(chǎn)生,其形成與血脈瘀阻有緊密聯(lián)系。腦脈血瘀既成,氣機阻滯,則水津不行,水聚而成飲,飲斂化為痰,痰邪積聚髓竅,并進而加重氣血阻滯。邵氏認為急性中風病只要瘀血阻塞在進展,水飲滯留也必然進展,腦脈瘀血愈重,水飲痰濁聚積就愈甚,二者互為關聯(lián)、互為影響。程門雪體會外風屬表、實、寒,(真中)不多見,證較輕,變化少。內(nèi)風屬里、虛、多熱(類中)最常見,證較重,變幻多。二者又互相影響,外風表邪可以入里,內(nèi)[1]風里病可以及表。證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有寒熱之不同,錯綜復雜,非一言可賅,故臨證要詳辨表里虛實寒熱。盧尚嶺據(jù)《靈樞*五亂》指出的:“氣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提出了“氣機升降逆亂是急性中風病病機的關鍵”這一新學術觀點。其氣機逆亂理論是指人體臟腑、經(jīng)絡、津液升降失調(diào),失調(diào)較重,則會形成痰、火、瘀、滯等病理產(chǎn)物。其痰、火、瘀、滯等均由氣機升降逆亂,氣血津液運行障礙所致。故氣機升降逆亂是本,痰火瘀滯為標。氣機逆亂要在肝脾,而中焦升降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為中風病發(fā)病之根本。并認為中風之“風”是氣機逆亂的產(chǎn)物,是中風病之表現(xiàn)特點,而不是中風病之病因。張學文認為本病之發(fā)是由年齡、攝生不當、老年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腎陰虛為基礎最終導致血瘀的病證,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而且張氏認為瘀血癥候始終貫穿于整個病變過程中。辨證論治關于本病的治療傅祥昌強調(diào)臨證要詳辨風、痰、熱、脫之候,并分四型治療:風陽上擾清竅型、痰濁閉阻清竅型、熱毒內(nèi)閉清竅型、元氣敗脫型。并指出活血化瘀藥不可過用,因此類藥物性多溫燥,過用則有傷陰耗血動血之弊,極易引起變證。應用目的是祛瘀血之標實,實不宜過劑。另傅氏認為中風病之肢痛(丘腦性疼痛)與紫暗舌二證的臨床辨治意義重大。其特擬中風肢痛方(川烏、附子、麻黃、桂枝、黃芪、川芎、地龍、蜈松、天麻、威靈仙),收平肝潛陽、活血化瘀之效。而對于紫暗舌一證,傅氏提出“中風病紫暗舌從陽虛論治”觀點,以陽氣虛、氣不運血是其根本病因,自擬溫通湯(黃芪、防風、肉桂、桂枝、細辛、丹參)。并建議臨證要少佐活血化瘀藥,若陽氣虛極可伍用附子。汪履秋分六法辨治,一為開竅,汪氏認為芳香開竅之品應及早使用、反復使用、辨證選取,且求藥準、時佳、力強。二為通腑,遇中風中臟腑之閉證時應盡早使用,其常選用三化湯,療效頗佳,而現(xiàn)代研究亦證明此方不但能排出積于腸內(nèi)的代謝廢物,而且能降低顱內(nèi)壓。三為化痰,汪氏強調(diào)此法應貫穿治療始終,中風后期遺有半身不遂、手足不利者,與茯苓丸化痰通絡,語言蹇澀與解語丹。四為活血,強調(diào)要分清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用活血化瘀通絡法,出血性腦血管病(腦溢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宜用化瘀止血法。并指出中風急性期用活血藥并不會導致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五為調(diào)氣,六為扶正。王永炎認為中風急癥病人的急性期側重標實(瘀血、痰濕為主),具有可通下指征,便干便秘、舌苔黃膩、脈弦滑為其三大特征。患者發(fā)病后即可有便干便秘(常3~5天,甚至10天不大便)。另外,掌握瀉下的時機甚為重要。對此有人提出早用,其適應癥也應補充,不僅腑實可用,腑氣不順不降也可以適當應用本法施治。但在臨床中,常有用通下一次后又在幾天之內(nèi)形成腑實。因而王氏認為大便得以通瀉,能否作為腑氣通暢的唯一佐證,是應該商榷的。其從臨床觀察可知,大便得以通下后,其舌象變化有三:一是黃苔或黃膩苔脫落,代之以薄白苔而舌質(zhì)轉(zhuǎn)為淡,此為順;二是黃苔或黃膩苔持續(xù)不退,此時應考慮為少陽樞機不利,氣郁生熱的因素存在,可改用大柴胡湯,往往可使腑氣通暢;三是黃苔或黃膩苔迅速剝落而舌質(zhì)轉(zhuǎn)紅綠,此為逆,有復中之危險。近年來,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有半數(shù)以上為痰熱腑實型,其原因可能與地理環(huán)境、氣候因素和個體生活習慣有關。從病因上看,急性病人本虛標實,以標實為主,重在痰瘀互阻。除中焦變滯,升降失常之外,還有肝失疏泄,氣郁化火的一面,故發(fā)病后多數(shù)病情皆從陽化,而見邪熱風火充斥三焦,以入腑者多。予以化痰通腑治療,一可使腑氣通暢,氣血得以敷布,以通痹達絡促進半身不遂等癥的好轉(zhuǎn);二可使阻于胃腸的痰熱積滯得以清除,濁邪不得上擾心神,克服氣血逆亂以防內(nèi)閉;三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于內(nèi),陽脫于外,發(fā)生抽搐、戴陽等變證。故正確適時地應用化痰通腑法是搶救中風急癥的重要措施。張琪自擬七法,試之臨床效佳。并于七法中擬有祛風二法,自謂至金元以后,外風說漸被忽視,而張氏本人于臨床常以小續(xù)命湯、大秦艽湯等祛風劑而獲效,故立此二法,另外也是對外風學說正確對待,說明祛風活絡的治法仍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七法為:化痰通腑、開竅豁痰、滋陰潛陽、清熱平痰熄風、養(yǎng)血通絡、活血通絡、固本培元、補氣活血。孔伯華推朱丹溪火氣痰郁之說,其治療前期多用芳香開竅,清心通腦之法;中期多用柔肝潛陽,疏通經(jīng)絡之法;痊愈恢復期始適度用滋陰、助氣、活血、補血之法。對于初起時之前期者,開竅藥鮮菖蒲根搗汁沖服,蘇合香丸、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丹以及辛夷、麻黃佐生石膏之少量妙用,皆于前人之基礎上更有發(fā)明創(chuàng)用,收效更捷。任繼學認為病在急性期的搶救性治療極為重要,應以通為主,宜“猛峻之藥急去之”,治以破血化瘀,瀉熱醒神,豁痰開竅,為指導臨床急救用藥準繩。冉雪峰于一般治法之外創(chuàng)用鎮(zhèn)靜、興奮二法治療。鎮(zhèn)靜法用百合地黃湯、鐵精散、銀液丹、金鉑鎮(zhèn)心丸、至寶丹、紫雪丹、碧血丹、黑錫丹、珍珠母九。興奮法使用莨菪散、木鱉散、伏虎丹、蟾酥丸、天仙子丸、草根散、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烏頭桂枝湯方。據(jù)其臨床觀察療效頗佳。邵念方對于中風先兆,以自擬愈風通絡湯(天麻、鉤藤、膽南星、降香、水蛭、蜈蚣、大黃、白芍、制何首烏)治療。急性中風治以自擬之活血利水通脈飲(澤蘭、澤瀉、茵陳蒿、水蛭、三七粉、葛根、石菖蒲、大黃、白術、枳實);中風恢復期與自擬之中風康復飲(黃芪、制何首烏、川芎、桃仁、雞血藤、葛根、水蛭、土鱉蟲、山楂)而求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另外,邵氏稱本方對患者肢體、語言等功能障礙的恢復較快。盧尚嶺以其調(diào)理氣機之逆亂是治療急性中風病的根本大當,并強調(diào)調(diào)氣重在肝脾。提出四法用于臨床,皆以調(diào)氣論治。一為通暢中焦,自擬調(diào)氣熄風飲(生大黃、全瓜蔞、枳實、膽南星、土鱉蟲)、大黃瓜蔞湯(前方去枳實)等以通腑調(diào)氣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二為調(diào)氣化痰,用加減溫膽湯(茯苓、半夏、陳皮、竹茹、遠志、石菖蒲、郁金、蜈蚣、重用枳殼)。收理氣化痰,消瘀通絡之功,治中風病中經(jīng)絡;三為平肝降逆,用張錫純之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用治;四為調(diào)氣行血,方選血府逐瘀湯并加蜈蚣、水蛭、石菖蒲、郁金、遠志辨證治療。張學文將本病分三大階段,六大證候。三大階段是指先兆期、急性發(fā)作期、恢復期,張氏強調(diào)此三大階段都常重要,早治前兆期可防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是謂未病先防,急治急性發(fā)作期是逆流挽舟,救疾厄于危亡,調(diào)治恢復期,既可幫助預后,又可既病防變。六大證候為肝熱血瘀(與自擬醒腦通絡湯)、氣虛血瘀(與自擬通脈舒絡液),痰瘀阻竅(與自擬蒲金丹)、瘀熱腑實(選大黃、枳實、丹參、川牛膝、桃仁等)、顱腦水瘀(自擬腦竅通口服液)、腎虛血瘀(與桃紅四物湯加鹿角膠、鹿銜草、桑寄生等)。孫連金將本病分三期四型辨治。三期為發(fā)病初期(發(fā)病1~3天之內(nèi));發(fā)病期(發(fā)病在14天之內(nèi));恢復期(一般在3周之后)。四型為氣血阻滯型(牽正散加減);痰血瘀阻型(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九并用羚羊角湯加減);正氣虛脫型(大劑量參附湯合生脈散加龍骨、牡蠣、山萸肉);氣虛血瘀型(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用藥張琪在湯劑外常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清心丸之類涼心開竅劑,采取每次2?3丸鼻飼,4h1次,大劑量連續(xù)用藥(如用于中風之熱閉)。又如蘇合香丸之類辛溫芳香開竅劑,2.5g重丸藥,每次可服3~4丸,4h1次,采取連續(xù)用藥法,至以神志清醒為止。關于黃芪的使用,張氏以用量為100g為宜,并告誡若量大連用,可致胸院痞滿、口燥咽干,建議稍佐理氣或生津之品,如陳皮、枳殼、香櫞、麥門冬、天花粉、石斛等,是取其效而不傷正之意。汪履秋亦常使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牛黃清心丸(屬涼開,主用于痰火壅盛的陽閉,其中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清熱作用較強,至寶丹長于醒腦開竅,紫雪丹尚可熄風止痙)、蘇合香丸(屬于溫化,適用于痰濁偏盛的陰閉)等,是分清寒溫,變通取用之意。還用通關散(豬牙皂、細辛)搐鼻開竅,遇牙關緊閉者,與冰片、天南星研末擦牙或用烏梅肉,稱可使閉開。王永炎自擬通腑化痰飲(由《傷寒論》大承氣湯化裁而來):全瓜蔞、膽南星、生大黃、芒硝、硝黃用量一般掌握10~15g左右,以大便通瀉,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宜過量,等腑氣通后,再予清化痰熱活絡之劑。如:瓜蔞、膽南星、丹參、赤芍、雞血藤、威靈仙等。王氏強調(diào)只要符合大承氣湯證,即可選用本方加減治之。而且還要根據(jù)病情和體質(zhì)合理用藥。若素體壯實,當以重劑,硝黃可用至10g以上,若素體氣陰不足者,則用藥宜輕或攻補兼施為宜,如此用正與所論相合。孔伯華于治中風方劑中,常加入生石膏伍麻黃同煎以求解肌表、清腑熱、生津液、宣濕邪。其指出:“石膏一藥,遇熱證而放膽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能收意外之效,絕無憤事之虞,若用之鮮少,則難奏效,惟氣血虛者在所當禁”。陸永昌亦特別強調(diào)中風先兆的治療,治以鎮(zhèn)肝潛陽之自擬中風先兆1號方(明天麻、鉤藤、赤芍、白芍、懷牛膝、代赭石、生龍骨、牡蠣、全蝎、廣地龍、制何首烏、紅花、炒桃仁、石菖蒲、遠志、大黃粉),是在鎮(zhèn)肝熄風湯和天麻鉤藤飲兩方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來。對于氣順,是謂二意,一是指三焦氣機通調(diào),二是指肝氣條達。故治痰應隨證選加枳殼、陳皮、烏藥、香附、郁金之類藥物。楊繼蓀在治療風寒引起的周圍性面癱時選用白附子、全蝎、制僵蠶、蜈蚣、羌活、蟬蛻、防風、白蘭、甘草。此外,對于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一病,認為其屬“火盛”、“陽亢”之熱證,用藥常選清熱瀉火之龍膽草、黃連、苦丁茶等及養(yǎng)陰涼血之玄參、麥門冬、生地黃、牡丹皮等;熄風解痙之蜈蚣、全蝎、地龍、鉤藤、生石決明、水牛角等。張學文在用藥上強調(diào)適度,建議選用一些具有活血與止血之雙向調(diào)節(jié)等藥物,如三七、水蛭等。于中風先兆期給予患者服用其自擬的小中風片,并采取辨證服用方法。如氣虛者加黃芪泡水送服或肝熱偏盛者以菊花泡水送服等。劉仕昌于中風后期治療善用蟲藥,意在借其峻猛之力,以搜剔血脈之瘀滯及風邪。劉氏認為蟲類藥物善于走竄,通經(jīng)達絡之能遠非植物所及。如地龍具有清熱、舒筋活絡及降血壓的作用,適用合并有高血壓者;蜈蚣、全蝎均有通絡止痛、熄風止痙的作用,強調(diào)用量用法要謹慎,如全蝎一般3~6g,蜈蚣用2條,且可配合一些祛風通絡藥物如葛根、木瓜、威靈山、桑枝等。盧尚嶺常于方中使用麥門冬,稱其為補五臟氣虛之良藥,并可治療各種心力衰竭,即使痰涎壅盛,舌苔厚膩,均宜重用之,用量為30~90g,自稱療效較佳。從中可知,臨證選藥,貴乎詳審脈證,謹守病機,靈活使用,既不能束于常方常量,又不能肆意妄投。診斷程門雪認為辨證尚需要仔細辨脈。按脈如浮緊、浮洪大的屬于表邪,而用藥有辛溫、辛涼之不同;細數(shù)、弦數(shù)的屬于肝火、內(nèi)風,而有滋陰、清泄的別;尤其是浮洪、浮大而按之空虛的,或者尺部獨不足的,每見戴陽、虛煩、假熱之象等。王季儒認為雖然中風病之中經(jīng)絡者多系腦栓塞之類,中臟腑多系腦溢血之屬,但亦常有中醫(yī)認癥與西醫(yī)診斷不符的現(xiàn)象,在尊重西醫(yī)診斷的同時又不能被其束縛。如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腦栓塞,可病人出現(xiàn)昏迷現(xiàn)象,仍按中臟腑治療。而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腦溢血,但腦出血病灶小,病人僅出現(xiàn)偏癱、口眼歪斜、舌強言謇,若脈來弦滑者,仍可按中經(jīng)絡治療;若其脈乍按弦大、細按中空,雖證屬中經(jīng)絡,亦應急以固。王氏所言甚為懇切,中西醫(yī)結合致用,方能盡闡病理于暗鈍,拯救患者于疾厄。其他方法張學文除內(nèi)服湯藥之外,常囑病人用所取湯藥之渣加艾葉、花椒、桂枝、路路通煎水熱浴患肢,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I技術在辦公領域的道德實踐與挑戰(zhàn)
- 私人室內(nèi)設計施工合同
- 優(yōu)衣庫品牌商店展示設計
- 甘肅省平?jīng)鍪嗅轻紖^(qū)平?jīng)鍪械谝恢袑W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月考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31校聯(lián)考中考二模物理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AI算法公正性與消除偏見措施
- 以患者滿意為導向的醫(yī)院管理與溝通藝術
- 保護商業(yè)機密探討區(qū)決塊鏈的安全使用模式探索
- 2025年電力測量儀表項目合作計劃書
- 從學術到社會如何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預防子癇前期
- 農(nóng)業(yè)機械使用與維護課程標準
- 汽輪機上缸吊出及翻缸風險分析及管控措施
- 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zhì)檔案填寫樣表
- 級配碎石旁站監(jiān)理記錄表.模板
- 管道機器人畢業(yè)設計正文
- 國電南自PSL 641U線路保護測控裝置技術說明書V1.1
- 2022年國網(wǎng)輸變電工程質(zhì)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術措施[1]
- 出口退運貨物追溯調(diào)查情況說明表
- 49.5MW風電場變電所電氣部分設計
- 加工貿(mào)易業(yè)務批準證
- 翻書效果PPT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