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4 古詩三首_第1頁
(2019新版)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4 古詩三首_第2頁
(2019新版)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4 古詩三首_第3頁
(2019新版)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4 古詩三首_第4頁
(2019新版)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4 古詩三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古詩首【教學標】1.會徑斜等11個字寒徑等13個字確認讀多音挑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語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能背誦。【教學點】1.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2.在比較欣賞中體會古詩中飽含的“情【教學點】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教學時】3課時第一課山行【課時標】1.會認“徑、斜”2個字,會寫“寒、徑”等個字。2.通過看注釋,查字典,聯系學過的古詩、成語,根據上下文和生活積累推測、判斷重要字詞的意思,從而完整地理解詩意。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教學點】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2.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體會詩的意境,激發學生對秋天的欣賞美的欣賞,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學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美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教學過程】

一、創情境,導入課。1.交流古詩體驗情趣同學們一定非常喜歡古詩,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作詩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積累的描寫四季景色的古詩學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議和小結。3.(課出示25)描寫四季的古詩,鼓勵學生閱讀積累。詠柳(唐代)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日(宋代)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小池(宋代)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設計圖:流四季古詩引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景

秋夕(唐代)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思(唐代)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代)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4.交流秋天:同學們,現在正是深秋季節。你能用自己積累的四字詞語說說這個季節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嗎?(課件示6)景圖,學生自由交流。5.導入課題:在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眼中,秋天楓葉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樣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深秋的一天,詩人杜牧乘著馬車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節課,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學這首詩。板書:山行(杜牧)6.(課件示7詩《山行生自由朗讀。7.簡介作者。

(課件示8)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為凝煉、自然,很多名篇為后人所傳誦。由于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后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為“小杜李商隱并提,稱為“小李杜二、誦古詩,探究成。(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1.鼓勵交流: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標出讀不懂的地方。2.(課件示9閱讀與交流的要求:(1)自己讀,定位識字,讀準字音。(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3.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4.檢查交流情況。(課件示10:字)hánjìnɡxiéshuānɡ寒

霜(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注意讀準翹舌“霜鼻“寒“徑(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課件示11、12)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遠上:登上遠處的。③寒山:深秋時節的山(寒山:深秋季節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④石徑:石子的小路。⑤斜:傾斜,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⑥生:產生,生出,文中是說形成白云的地方。⑦車:轎子。⑧坐:因為。⑨愛:真愛,留戀。⑩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eq\o\ac(○,11)

霜葉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eq\o\ac(○,12)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教師點撥“白云生處”與“白云深處”的區別:深:濃厚,濃郁。生:產生,生出(指有白云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云升騰,繚繞和漂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課件示13有關圖片。(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出示字田字格課14)徑斜霜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塞—寒—徑—霜加一加余+斗=斜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流討論如下:(1霜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2寒”字的下面不是兩點水。

【設計圖:是對會寫字的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徑斜是左右結構的字寫得左窄右寬;“斜”要寫得左右等寬。“霜”是上下結構的字,寫的時候是上寬而扁,下長而寬寒”上窄下寬。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三、品欣賞,深入究。(一)初解詩意。1.談話激趣:杜牧在這首詩中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異常美麗的秋景圖。詩人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們靜下心來,來細細地品味,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時是什么季節嗎?(深秋)詩中哪些地方告訴了我們季節呢?(霜葉、寒、晚表示季節)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霜葉)3.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葉)4.作者喜歡楓葉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5.正是美麗的楓林晚景使得作者難以抑制自己的驚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動作讓我們感受到這份驚喜?(停車)6.讓作者“停車”的原因是什么?(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里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紅葉有什么特

設計的環節。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的理念。這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可以提高自學能力。對重難點生字的書寫指導,培養學生愛寫字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設計圖:住重點字詞,結合課文插圖,理解詩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誦讀古詩,鍛煉了學生的理解古詩、感情誦讀、積累古詩的能力

點?(和二月花相比,讓我們感受到紅葉紅得鮮艷,紅得旺盛,紅得有生命力;我們從秋天的葉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機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覺生命力旺盛,絲毫看不出要走進冬天、走進衰敗的痕跡7.詩人為我們展現出的是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這里有寒山、石徑、白云、人家、紅葉,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但是讓詩人更動心的是深秋的紅葉!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現出來的呢?(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紅花對比。讓我們看到了深秋的楓葉上除了顏色的艷麗,還具有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經霜不凋,遇寒更顯出旺盛的生命力(二)深入體會。1.教師導言:深秋時節,天氣已經轉冷。遠處山林中詩人杜牧乘坐的轎子正慢慢走來,首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什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2.(課出示15多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一個“遠上”寫出了“山”的綿延起伏;一個“寒”刻畫了“山”的凄清寒冷。詩人面前是一條石頭鋪就的小路。一個“斜”字讓我們體會石徑的彎彎曲曲。在虛無飄渺,白云升騰的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幾戶人家。4.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5.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頂,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戶人家。

6.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前兩句詩句。7.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描繪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簡筆畫。8.教師導言:正當轎子緩緩前進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9.(課件示:后兩詩圖片及譯)媒體出示情境圖片,學生認真觀察說說看到的景物。結合圖片小組交流景物的特點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10.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人坐在轎子里,忽然讓轎子停下來,原來詩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鮮花還要艷麗的霜葉,他想停下來仔細欣賞。11.小組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12.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13.學生邊觀察圖畫,邊誦讀后兩句詩句。14.鼓勵學生認真體會、感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繼續完善自己的簡筆畫。15.引導體會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贊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以至作為名句千古流傳。(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1.(課件示17: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板書帶節奏標志的古詩《山行

2.教師引導:詩中的豎線是停頓符號。單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短些,雙豎線表示停頓的時間稍長些。3.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4.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5.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6.自由讀,練習背誦。(四)檢查背誦,體會感情。1.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2.教師引導,體會感情:詩人用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前兩句寫遠景,詩人只是作客觀描述。后一句寫近景,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四、拓延伸,積累踐。1.教師導言:同學們,唐代大詩人杜牧,用一首簡短的小詩把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林秋色圖。我們家鄉的大自然的秋天到處都是美麗的圖畫。希望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熱愛之情。2.學生自選作業課件出18)(1)畫:畫一幅畫,畫出秋天的美景,在圖畫中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2寫寫一首小詩或一篇日記用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表達自己對秋天的喜愛之情。(3)找:另找一首描寫秋天的詩,試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4)學:收集杜牧的詩,借助有關資料進行自學。【課堂作業新設計】

1.默寫古詩《山行2.根據詩意寫詩句。(1)深秋時節,山間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2)在山林深處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3)我停下車子不走,是因為我喜歡這夕陽照耀下的楓樹林。(4)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鮮花還要紅艷。參考答1.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2.(1)遠上寒山石徑斜(2)白云生處有人家(3)停車坐愛楓林晚(4)霜葉紅于二月花【板書設計】山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課后反思】成功之: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著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了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第二步:反復誦讀,體會詩意。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之: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第二課贈劉景【課時標】1.會認“贈、劉”等8個生字,會寫“贈、劉”等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3.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教學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從荷枯、菊敗、橙黃、橘綠中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和對朋友的敬佩。2.學習古詩新唱,培養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教學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教學過程】一、談導入。1.現在是什么季節?喜歡秋天嗎?你能用一些詞句來說說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嗎?2.從你們的話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歡秋天,古人也很喜歡秋天,他們常常吟詩作詞來贊美秋天。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贈劉景文課出示20出示人、題)知道這首詩是誰送給誰的嗎?認讀生字:贈、劉,讀準平舌音“贈邊音“劉3.介紹詩人及寫詩的背景課件出21)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劉景文,他是一個有學問、不怕困難的人。當時他已50多歲了,可是卻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悶悶不樂,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蘇軾就邀劉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蘇軾很想幫劉景文樹立信心。于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希望劉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這首詩的題目就《贈劉景文(學生接讀,提醒注意后鼻音:贈劉景文)二、圖結合,畫中意。(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課件示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zènɡliúɡàijúcájūchéɡyóu

【設計意圖按“隨文識字”的做法去落實,使識字與學文相結合

ojú贈

菊殘

傲橘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共同正音贈、殘”是平舌音橙”是翹舌音。開火車讀,齊讀。(二)學習前兩句詩。1.指名朗讀古詩《贈劉景文師評議: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那你們知道這首古詩前兩句寫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課件示23)贈劉景文宋·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設計意圖本課在教學生字時相信學生能夠獨立識字鼓勵學生2.指名說,板書:荷

用自己最喜歡的最習3.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棒,來,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4.“荷”字的教學。(1課件出示荷花荷葉圖(板書:荷花荷葉圖)師:同學們,圖上畫了什么?師:看到這么美的荷花,讓我想起了一首小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課件出示25)(2老師一邊描述一邊出(件出示26荷葉干枯圖(重疊在荷花荷葉圖上)

慣的方法認識漢字并提供平臺讓孩子當小老師而且遵循語文識字的基本規律通過圖片幫助孩子直觀理解詞意,迅速解開質疑,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師: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秋天來了,你們看荷花變得怎樣了?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荷盡已無擎雨蓋)引導理解——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3)反復讀:荷盡已無擎雨蓋。5.“菊”字的教學。(1課件出示27)菊花圖書:菊花圖)師:秋天來了,菊花開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早上還看得見霜呢課件出示菊殘圖(重疊在菊花圖上們看這菊花怎樣了?引導理解——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師:當我們感覺到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怎樣?師:那你們看看:菊花的花枝,光著身子卻依然挺立著,這是一株什么樣的菊花呀?師:看到這幅圖你會想到哪句詩?(菊殘猶有傲霜枝)(2)反復讀“菊殘猶有傲霜枝(3)對比朗讀。(三)教學后兩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師:我們跟著詩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會發現秋天還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課出示28)橙黃橘綠圖橙黃橘綠圖)師:除了橙子、橘子,還有哪些果實也是在秋天成熟的?這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這就是秋天的美呀!

(板書:橙

秋之美)所以詩人蘇軾怎么說?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2.齊讀詩句。三、讀悟情,多元誦。(一)談話過渡:同學們雖然理解了詩意,可還沒有讀出詩的節奏,讀出詩的韻味。下面老師教你們讀古詩的一個方法,好嗎?1.教師范讀。2.學生自由體會讀。3.個人比賽讀。4.男女生比賽讀。5.齊讀。6.指導背誦。(二)同學們,劉景文受到了蘇軾的鼓勵,終于嶄露頭角,后來他還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賞識,做了官,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勵志的詩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們能把這首詩背下來嗎?(指名背誦)(三)多元吟誦,古詩新唱。同學們,老師在課余的時間把這首古詩配上了音樂讓這首詩變成了一首歌曲你們想聽嗎?欣古詩新唱”——“一年好景君須,最是橙黃橘綠時四、拓延伸,美在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美秋天的還有很多很多,你們課余時間也可以找找讀讀喲!五、識字形,書寫字。1.同學們,蘇軾把這首詩送給了劉景文,我們現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

【設計意圖: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到了語言的優美同時還引入古詩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創意地教古詩,快樂地學古詩【設計意圖一節課學習一首古詩的容量是

(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出示字田字格課30)贈劉蓋菊殘君橙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貝“贈“劉“登+木”是“橙+皿”是“蓋減一減群—羊=君換一換線”把“纟”換成“歹成“殘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1蓋”字的“羊”沒有尾巴。(2君”字的第二筆橫要露頭。(3、橙”都是左窄右寬殘”左右等寬,“劉”左寬右窄。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殘”是左右結構的字,右邊是兩橫一撇,不是一橫兩撇。“橙”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橫撇,七、八筆是兩小撇。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很小的所以拓展相關作者的詩歌和同類型的詩歌,積累優秀詩文【設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分鐘的要求,避免啰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量【課堂作業新設計】1.寫出自己對加點字詞的理解。贈劉景文

......................宋·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2.用自己的話寫出《贈劉景文》這首詩的意思。參考答1.(1)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2)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3)菊殘:菊花凋謝。(4)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6)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2.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板書設計】贈劉景文荷花荷葉圖菊花圖橙黃橘綠圖【課后反思】成功之:

在教學這首詩之前,我先對這首詩的詩人蘇軾的生平事跡作了一番講解,從而拉近詩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再讓他們理解這首詩的題目。對于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這首詩確實有很大的難度,特別是“擎雨蓋“傲霜枝”這樣的詞語此我讓孩子們一邊對照詞語手冊上的注解邊自己理解課文,讓他們對全詩有一個大概把握。接下來我重點對“擎雨蓋霜枝”這兩個詞語進行了講解,并找來一些圖片,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將“荷葉”叫做“擎雨蓋怎樣的枝條叫“傲霜枝過觀察圖片,孩子們對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認識。不足之:雖然孩子們對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學上的不足,致使學生對全詩的把握不夠,對于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古詩該如何進行教學,我想這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難題,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使自己在這方面有所提高!第三課《夜書見》【教學標】1.認識“挑1生字,會寫“送、挑個生字,正確認讀多音字“挑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點】借助注釋解詩句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學過程】一、美導入,營造境。

課件出示出示圖片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設意圖:從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象創編小故事。2.談話導題: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們一起走夜書所見夜書所見二、認生字,感知情。1.理解“書所見”的意思,引導解題。

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通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書:書寫下來。

所見:所看到的

表達的能力,二2.齊讀題目,板書題目。3.根據拼音、注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4.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課件出33)出示生字:sònɡtiǎo

是為了有一個輕松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送

導下提高同學們(1)老師指正:注意讀準平舌音“送“挑”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tiǎo有一個讀音是“tiāo組詞為“挑擔、挑糧(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形聲字結構規律識記“挑表意”表音。加一加關+辶=送(3課件出示34生字田字課件)挑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如下:(4)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送是半包圍結構的字先“關辶是三筆寫成,第二筆是橫折折撇。“挑”第三筆是提,第七筆是豎彎鉤。(5)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5.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課件示35)夜書所見宋

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6.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猜一猜詩人在想什么?三、精讀詩文,感詩意。(一)找出詩人所見。師:這首詩是夜晚詩人寫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詩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們快到詩中找一找,看誰有發現?(葉、兒童、挑促織、籬落、一燈明教師相機板書)(二)學習第三、四行詩句。1.師生交流。(1)生回答看到兒童挑促織時,相機出示第三行詩句。(課件示36圖)知有兒童挑促織。(2)生回答看到兒童在捉蟋蟀,相機指導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句。師:從這學期、這首詩開始,古詩課文增加了一項內容——注釋(板書:注)它是我們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它能幫我們掃清詩中的攔路虎它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讀懂詩句的意思。(3)理解“知師:剛才借助注釋我們知道“挑促織”的意思,那么這個“知”是什么意思?(料想)(4)漆黑的夜晚詩人怎么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相機出示第四行詩句課件出37文)夜深籬落一燈明。2.引導交流:你捉過蟋蟀嗎?指名生說。

【設計圖: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預設一生捉過蟋蟀師讓學生自由交流分享體驗,訓練口語表達能力。預設二:學生沒有體驗過。教師充滿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時侯和小伙伴到草叢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順著聲音好不容易發現一只,趕緊用手去捂,覺得應該捂到手里了,可是打開一看,卻什么也沒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會高興得不得了!3.朗讀指導。4.齊讀。5.師范讀。6.齊讀。(三)學習第一、二行詩句。談話過渡誰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節是什么時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節。這時的蟋蟀又大又壯,叫的聲音最好聽。到書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1.(課出示38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動客情。讀一讀。2.理解詞語,初知大意。3.(課件示39)(1)蕭蕭:風聲。(2)梧:梧桐樹。(3)客情:旅客思鄉之情。4.齊讀。5.師范讀。6.齊讀。7.理解“客相機介紹作者背景資料(課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個解釋,生選擇字義引導交流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誰呢?是詩人就是葉紹

翁書:葉紹翁)說起葉紹翁還有一個故事課件出40)葉紹翁是福建人小時侯被送給浙江的一個葉氏的人家做兒子。他的爺爺原來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為朝廷政變,受到別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個家族受到牽連他的家變得凄慘不堪。他的爸爸媽媽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8.讀詩。談話過渡:了解了這些,你就更能體會江上秋風為什么牽動詩人的情懷?漂泊在外的他會想起——(生答……)那就是思鄉之情。我們帶著這思鄉之情再讀一讀。(四)指導全文朗讀。1.齊讀。師:就在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時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詩人又會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許他會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許會想起兒時的伙伴,也許想起家鄉的孩子,想到這些,他的思鄉之情就更濃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團聚啊。2.教師范讀。3.學生齊讀。4.配樂讀(配樂曲馬思聰《思鄉曲5.唱詩(配上《世上只有媽媽好》旋律6.指導背古詩這首詩要把詩“想家感情讀出來,聲調要緩慢些。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學生先讀,老師指導,老師再范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四、趣味活動,強記憶。1.把《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2.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出對應的詩句。3.老師讀詩的前面,學生接后面,直到學生基本會背為

【計意圖:朗讀古詩,配樂唱詩,都是為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思想感情

..............止。4.小組比賽。五、拓展閱讀,增興趣。1.你們還讀過哪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2.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課件示41)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3.讀一讀,背一背。【課堂作業新設計】1.寫出自己對加點字詞的理解。夜書所見(宋代)葉紹翁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燈明。

2.用自己的話寫出《夜書所見》這首詩的意思。參考答1.(1)蕭蕭:風聲。梧:梧桐樹。(2)客情:旅客思鄉之情。(3)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4)籬落:籬笆。2.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板書設計】夜書所見梧葉、兒童、挑促織、籬落、一燈明【課后反思】成功之:中年級的古詩教學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分領悟詩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進行感悟。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通過這節課,有幾點需要說明: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鉆研,正確把握教材

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備課素材【教材分析】《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一體。《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于元佑五年(公元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后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夜書所見》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作者介紹】杜牧(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

............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屬浙江麗)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關于思家鄉的古詩《靜夜思》唐·李白鄉。《歸家》唐·杜牧絲?《雜詩》唐·王維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