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劉毅《六國論》教學設計_第1頁
何劉毅《六國論》教學設計_第2頁
何劉毅《六國論》教學設計_第3頁
何劉毅《六國論》教學設計_第4頁
何劉毅《六國論》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六國論》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學習文章的嚴謹論證結構和層次,鑒賞文章豐富的論證方法。2、理解文章借古諷今的政論目的,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敵的思想。3、感受和探究中國古代士人的理性智慧和家國天下的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學習文章的嚴謹論證結構和層次,把握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難點:理解文章借古諷今的政論目的,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敵的思想。【學情分析】該課為本課文第一課時,在上課前設置了初感知思考題,引導同學們自主疏通文意,記錄不理解的字詞句與理解文章時遇到的問題。上課班級學生思維活躍,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較能夠積極配合思考。【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用具】希沃白板【教學過程】一、導入(板書——六國論)上節課我們讓大家自主利用工具書,課下注釋來理解文章的大意,記錄在這過程中不理解和對文章內容有疑惑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來試試看,通過大家的自主學習和我們的課堂講解,能不能解開這些疑惑。下面我們來看看,大家有哪些疑惑。(請生發言或白板展示)(可解答同學們不理解的字詞句)二、析論證之美1、同學們在讀的過程中產生了疑問,可能像剛剛我們看到的一樣,因為受到了不理解的文言字詞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對于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不完整,比較零散。想要更好地整理理解和把握一篇文章,就要求我們也從文章的文體特點出發,來看看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的題目——六國論,從標題來看,這篇文章應該是什么文體?明確:議論類散文,史論文2、那么說到議論散文,論述類文本,同學們平時都有寫議論文。我們說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那么我們平時寫作的時候強調該如何寫呢,開篇應該要——亮明觀點,也就是提出自己的論點,觀點寫出了,問題提出了,就要分析問題,怎么分析,要用上我們積累的論據,也就是去論證觀點,如有必要我們還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得出結論,這是我們平時寫議論文的思路。那么請同學們回答,這篇文章中,作者開篇有沒有亮明觀點,他有什么中心論點?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板書)3、在第一段中,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論六國破滅之道的主要原因——弊在賂秦,那第一段亮明中心論點后馬上用論據進行論證了嗎?請同學們齊讀第一段,從結構上看看,它還說了什么?一個總分總的結構。第一句總地提出了中心觀點,然后分寫。總——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向秦割地求和)。分——賂秦:賂秦而力虧——不賂:不賂者以賂者喪總——弊在賂秦也板書:六國論六國破滅賂秦力虧弊在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4、賂秦而力虧,實力虧損削弱。不賂者以賂者喪是因為,蓋失強援,失去了強有力的援助,不能獨完,不能獨自保全。那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認為這兩種情況都走向的一個結果是——弊在賂秦,六國破滅。為了進一步支撐自己的觀點,、作者是怎么來證明自己提出的“賂秦者”和“不賂者”兩種不同情況的?結合屏幕給出的當時的時局地理圖,請大家3人一組討論3分鐘在文中找一找,前三排同學在文中找“賂秦”的,后三排同學找“不賂秦”的,看看他們為什么最后都走向了破滅呢?明確:(帶領同學們梳理為何賂會力虧,不賂失強援)賂秦:韓魏楚——力虧① 用對比論證:a、(從數量上對比),先將“以攻取之外”和“戰勝而得者”相比,又用“諸侯之所亡”和“戰敗而亡者”相比,因割讓而喪失的土地城池更多。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的結論。b、(從態度、效果上對比),先祖父的“暴霜露,斬荊棘”得之不易與子孫的“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相比;如此艱辛打下的江山如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拱手送人為求“一夕安寢”,而效果如何,“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永無止境。c、(從實際事理上對比,)“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秦國的態度“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失去了土地城池的三國,就如同失去了財富、國力,是不是力虧?,因而賂秦者“至于顛覆,理固宜然”②引證,比喻論證。引古人名言。(名言本身又是比喻)——生動貼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不賂:(齊、燕、趙)——失強援,不能獨完。齊:“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秦國會和齊國一直稱兄道弟,互幫互助?燕:太子丹讓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失良將,都城邯鄲成為秦郡。燕趙兩國對抗秦國失敗的原因除了政策軍事上的失誤外還有什么原因使得他失強援不能獨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因而他們即便能義不賂秦,失去強有力的外援無法避免滅亡的結局。5、但是對于燕趙守疆土,對抗秦國的做法,作者是什么樣的態度?贊燕趙能用其兵,惜趙用武而不終。因而他也提出了感概與假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從反面假設。用一句話來說,對這六國作者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要爭,也就是應當要怎么做呢,作者認為六國是否有實力與秦一爭?作者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假設——“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因此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三、品家國情懷7、作者嘆息六國最終走向滅亡的情感強不強烈?強烈——標點感嘆號。請大家讀一讀,用沉痛嘆息惋惜的語氣齊讀第4段。8、就像作者所分析的那樣,六國的滅亡真是可惜可嘆,(引入學生的問題,六國滅亡之因真是這樣的嗎?或其他材料)為什么作者如此分析六國之亡呢?或者說,為什么蘇洵對于六國因賂秦而亡感到如此惋惜情感如此強烈呢?(補充蘇洵身份北宋背景)蘇洵: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蘇洵精于古文寫作,尤長于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寫作背景:北宋鑒于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的時代,北宋每年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王朝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時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宗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國志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日上。后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書停戰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明確:如此強烈的情感和這樣的歸因也源于蘇洵對于北宋為政者軟弱無能,對契丹西夏屈辱求和的舉措的不滿和憂慮。蘇洵從六國滅亡中看到了北宋即將重蹈的覆轍——納銀輸絹,屈辱求和。這一段我們也可以看出蘇洵寫這篇史論文的真正目的是(寫作目的)——借古諷今(板書)以文論史,以史為鑒。本文文字背后蘇洵的生命狀態:一腔政治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