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_第1頁
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_第2頁
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_第3頁
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_第4頁
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一)任務來源根據內蒙古河套灌區改良利用的大面積鹽漬化土地及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等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杭錦后旗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河套平原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2016-2020)”、內蒙古創新引導獎勵基金“生物防治鹽漬化土壤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2016-2017)”、內蒙古自治區財政推廣示范項目“河套灌區鹽堿土生態治理技術示范推廣2016-2019)”、國家綠肥產業體系(CARS-22-Z-04)等項目資助下,依據河套灌區鹽漬化土壤類型、鹽漬化程度、改良利用現狀和區域農業生產特點,通過耐鹽堿植物篩選、抗鹽種植、鹽堿地改良、秸稈還田、土壤培肥多年試驗數據和相關技術成果,并進行種植田菁等耐鹽堿植物進行生物治理鹽堿地技術試驗示范,提出了《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經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關于下達2019年第2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內市監標準字〔2019〕300號)批準立項,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負責標準的起草工作。(二)起草單位和協作單位本標準起草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本標準參與協作起草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杭錦后旗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三)主要起草人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景宇鵬、趙沛義、段玉、李煥春、張曉冬、張建中、紅梅、李杰、李秀萍、任永峰、張君、莎娜、趙強、白勇興、陳強、劉梅。二、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土壤鹽堿化是一個世界性的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 也是影響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中國鹽潰土總面積約 3600萬hm2,占全國可利用土地面積的4.88%。耕地中鹽漬化面積達到920.9萬hm2,占全國耕地面積6.62%。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和沿海地區。鹽堿地高效利用對我國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耕地數量的增加、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 18億畝耕地紅線的堅守,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是我國西北半干旱高平原地區鹽堿化區域的一個典型代表, 鹽漬土面積8489.0萬畝,其中鹽土1880.9萬畝,堿土358.0萬畝,鹽漬化土6250.1萬畝,其中鹽漬土耕地1005.5萬畝,85.4%分布于河套灌區(后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和西遼河平原;另外還7524.4萬畝鹽荒地,40%分布在河套灌區(后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和西遼河平原。河套灌區耕地面積為1000.42萬畝,其中鹽漬化耕地面積517.88萬畝,占鹽堿荒地412.43萬畝。因此,開發利用鹽漬化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灌區農業成產和環境生態急需解決的問題。縱觀國內外對鹽堿化程度嚴重地區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鹽堿化的發生演化、改良利用以及對環境危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時在鹽堿化土壤改良方面先后提出了“種稻改堿”農業措施、“水鹽調控”水利工程措施,以及利用含鈣物質、酸性物質、有機類物質等化學改良措施。雖然這些措施在河套灌區均取得了顯著效果,但都是以大水漫灌為前提,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抬升地下水位,而且易造成養分流失、返鹽頻繁,土壤發生次生鹽堿化的問題,改良效果不穩定。同時,隨著水資源的日趨緊張,迫切需要尋求其它改良措施。而生物改良鹽堿土主要是通過種植耐鹽堿植物,利用鹽生植物自身特性帶走大量鹽分,同時利用耐鹽植物根系的發育與擴展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增加土壤脫鹽效率、減輕鹽堿成分對植物的危害和提高土壤肥力,使不良的土壤理化性質逐步向良性發展,達到治理鹽堿土的目的,且具有投入成本低、效果穩定、操作管理比較簡單可行、也不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等優點。田菁作為豆科類牧草,未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強的耐鹽堿(0.6%-1.0%)、耐瘠能力,同時其根系發達,根瘤多而大,固氮能力強,鮮草產量高,養分含量豐富。既是優良的綠肥作物,也是優良的飼草。這些特點使得田菁成為一種優良的綠肥作為鹽堿地生物治理的先鋒植物。同時利用生物治理鹽堿地對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培肥地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構筑北方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單位,在耐鹽堿植物品種、抗鹽種植、鹽堿地改良、秸稈還田、土壤培肥等技術的長期試驗研究和大面積生產應用結果的基礎上,編制《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 ,確定利用種植田菁進行生物治理中重度鹽堿地的技術措施, 將有利于該區域耕地鹽堿地治理水平和耕地質量的提升,為灌區鹽堿土的改良利用以及區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理技術支持。三、主要起草過程2016年-2019年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內蒙古創新引導獎勵基金、內蒙古自治區財政推廣示范項目、國家綠肥產業體系等項目取得的大量試驗研究及示范驗證數據的基礎上,并進行生產調研,由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牽頭,內蒙古農業大學、山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心等單位參加,2019年共同起草了本標準的草案并報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申請立項。2019年10月經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關于下達 2019年第2批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 (內市監標準字〔2019〕300號)批準立項。期間,本標準經起草人員多方征求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本征求意見稿。四、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在遵守現行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參考現有標準,結合項目組的科研試驗及其成果,并經同行專家嚴格審查后編制完成。該規程的編制具有現實需要和科學意義,該技術規程不僅具有地方特色,同時也是現有標準的補充和完善。主要技術參數來源于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自 2016年以來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河套平原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2016-2020)”、內蒙古創新引導獎勵基金“生物防治鹽漬化土壤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2016-2017)”、內蒙古自治區財政推廣示范項目“河套灌區鹽堿土生態治理技術示范推廣(2016-2019)”、國家綠肥產業體系(CARS-22-Z-04)等多個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系統地研究了河套灌區鹽漬化土壤的區域分布、鹽堿類型、鹽堿化程度以及不同改良措施在區域治理過程中存在問題,提出了利用種植田菁進行生物治理鹽堿地的技術標準,為落實黃河流域河套灌區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實踐依據。五、重大意見分歧的處理依據和結果無重大意見分歧。在編制過程中,征求多位同行專家的意見, 并逐條認真的進行討論和采納。六、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的, 說明采標程度,以及國內外同類標準水平的對比情況未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 該標準具有地區特色,與國內外同類標準相互補充。七、其他應說明的事項無八、標準草稿征求意見情況見匯總表序意見提出單位/專家號原文:4.1選地選擇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系統配套、內蒙古農業大學1方便的中重度鹽堿地。/李立軍修改:選擇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排灌系統配套的中重度鹽堿地。原文:5.1品種選用經國家或省級審定通過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宜選用植株高大、分枝多、莖葉量大、全生育期120cm以上的中晚熟型品內蒙古農業大學2種,如魯菁1號、魯菁2號等;/李立軍修改為:選用經國家或省級審定通過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宜選用植株高大、分枝多、莖葉量大、全生育期120cm以上的中晚熟型品種。3原文:6播種;7基肥與土壤改良劑的施用內蒙古農業大學修改:6基肥與土壤改良劑的施用;7播種。/李立軍原文:8.1苗期管理內蒙古農業大學4說明土壤相對含水量是質量或重量含水量,/李立軍還是田堅持水量?

不采納采納(說明原因)采納起草組認為原文采納更好采納起草組認為原文不采納更好原文:8.3除草若發現菟絲子,連同寄生植物一并拔除5修改:若發現菟絲子,連同寄生植物一并清除原文:標題為: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6建議修改為:河套灌區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規程

內蒙古農業大學/李立軍 采納內蒙古自治區土壤肥料和節水農起草組認為原文業工作站/郜翻不采納更好身序號7

意見提出單位/專家采納不采納(說明原因)因為不同區域對3.2中重度鹽堿地改為“中重度鹽堿土”,而內蒙古自治區土鹽堿土鹽堿化程壤肥料和節水農度劃分的標準范且要分別給出中重度鹽化土、鹽土和中重度不采納業工作站/郜翻圍不同,故不能定堿化土、堿土的定義。身性的給其具體定義。鹽堿土定義是指“土、堿土及各種鹽化和堿化土壤內蒙古自治區土的總稱,但其實在8只有在堿化土、堿土上需要施用石膏,在鹽壤肥料和節水農河套灌區鹽堿土化土、鹽土不需要施石膏。業工作站/郜翻不采納是一個混合的類身型,既有鹽又有堿,故需要施用石膏進行鈉離子的代換。原文:9翻壓利用翻壓方法:宜采取深翻深漚方法,翻壓深度cm~18cm;(是否應該先粉碎?)可利用圓盤犁或反轉旋耕機進行。翻壓時期:宜盛花期翻壓,或者秋耕時翻壓。內蒙古自治區土修改:翻壓方法:翻壓可采用玉米秸稈粉碎壤肥料和節水農9 還田機器機將秸稈粉碎后,再采取深翻深漚采納業工作站/郜翻方法,翻壓深度 15cm~18cm;翻壓后可身利用圓盤犁或反轉旋耕機進行, 使植株青體和土壤緊密結合,防治散墑。翻壓時期:宜選擇在盛花期翻壓, 盛花期田菁莖葉營養豐富,秸稈易腐解,是翻壓的最好時期,或者秋耕時翻壓。原文: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田菁改良中重度鹽堿地技術的術語和定義、選地與整地、品種選擇、播種、基肥與土壤改良劑的施用、田間管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