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及質量控制課件_第1頁
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及質量控制課件_第2頁
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及質量控制課件_第3頁
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及質量控制課件_第4頁
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及質量控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

一、程序的概念程序在計算機方面,程序(Program)是指為實現特定目標或解決特定問題而用計算機語言編寫的命令序列的集合。為實現預期目的而進行操作的一系列語句和指令。其實,“程”有“規矩、法則”的含義,“序”是“次序、順序”的意思。所以,在社會活動中,程序是辦事的規則和先后次序。程序是辦事的規則和先后次序監理工作程序(通俗地說):簡單通俗地說就是在完成委托監理服務工作內容的過程中,應做那些事,做這些事的順序,如何去做,應遵循什么,以及出現問題如何去解決等等,最后達到監理工作目標。監理工作程序的表達方式①文字表述;②圖表或框圖表述;③兩者結合表述。第二章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

二、公路工程施工監理工作總程序施工監理工作總流程圖五監二管一協調:①質量監理②安全監理③環保監理④費用監理⑤進度監理⑥合同其它事項管理⑦信息管理⑧組織協調第二章公路工程監理工作程序

三、分目標監理工作程序概要

(一)監理工作程序分類

公路工程施工監理工作程序按監理工作目標管理可分為:

1、開工審批程序(不含政府的開工許可,但監理要掌握國家的基本建設管理程序)2、質量監理工作程序(包含許多分項或工序質量控制子程序)3、安全監理工作程序4、環保監理工作程序5、計量支付監理工作程序6、進度監理工作程序7、合同其他事項管理工作程序(含變更、延期、索賠、分包、違約、爭議、擔保與保險、清場與撤離等等)8、信息管理工作程序9、組織協調工作程序(第一次工地會議、工地例會、專題會議、監理交底會、其他等等)10、竣(交)工驗收工作程序開工審批監理工作程序(也稱施工準備階段監理工作程序)(1)參加設計交底,(2)審批施工組織設計。(3)檢查落實施工條件:·開工項目圖紙的提供;·進場材料的質量檢驗;·進場設備與設施的檢查;·業主提供條件的檢查。(4)檢查、核實承包人的質量保證體。包括檢查組織、人員、設備;審核工地試驗室。開工審批監理工作程序(續)(5)審批測量控制點的復測結果,并驗收地面線。(6)審批工程劃分。(7)確認場地占用計劃。(8)核算工程清單,簽發開工預付款支付證書。(9)召開第一次工地會議,召開監理交底會。(10)簽發合同工程開工令。質量監理工作通用程序(1)承包人分部、分項開工申請:①原材料、配合比試驗結果報驗;②進場設備、機械報驗;③施工放樣報驗;④該分部、分項施工組織和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藝圖報批;⑤合法分包報審(如果有);⑥相應安全、環保方案及措施報批;⑦應急預案及其它等(如果需要)。如果是一座橋的基礎(或基礎及下構)申請開工,建議加附整座橋施工組織方案,以便于監理人控制。這些在監理交底要加以說明。質量監理工作通用程序(續)(6)分項工程完工報驗,附齊相關資料。(7)監理人抽檢或試驗(必須時)。合格后評分(質量評定);不合格則進行返工或按監理人批準的方案修補缺陷。(8)交工驗收。承包工程完工后:①業主(發包人)、承包人、監理人分別編制竣工文件(注意監理人要對工程質量評定,發包人要對工程質量審定);②承包人申請“交工驗收”;③經監理人審核確認具備交工驗收條件后;④由發包人主持進行“交工驗收”。質量監理工作通用程序(續)(9)交工驗收合格后:①試運營;②進入保修期(一般保修期為5年,其中前2年為缺陷責任期,監理的工作一般至缺陷責任期終止時結束)(10)通車試運營2年后(試運營期不得超過3年)由上級主管部門主持組織“工程竣工驗收”。注意:以上程序中,未將政府監督內容編入。但實際上政府監督部門(質安局或質監站)為采集工程質量鑒定所需數據,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和工程交工時會深入現場按“公路工程質量鑒定辦法”的規定進行檢查、試驗,因此監理人必須掌握《公路工程竣(交)工驗收辦法實施細則》的全部內容。安全監理工作程序(1)工程開工前,監理人應審查承包人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專項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強制性標準,審查合格后方可同意開工。①安全保證體系組織機構,經理、安全員的安全證書,特種作業人員數量及其持證情況;②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③安全防護用具、機械設備、施工機具是否符合國家有關安全規定;④是否制訂了臨時用電方案和電氣防火措施;⑤施工場地布置是否符合有關安全要求;⑥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重點部位和重點環節的危險源監控措施和應急預案;⑦人員安全教育計劃、安全交底安排;⑧安全技術措施費用使用計劃;⑨如果有分包,應審查分包合同中是否明確合同雙方的安全責任。環保監理工作程序(1)工程開工前,監理人應審查施工組織設計是否按設計文件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有關要求制訂了施工環境保護措施,審查合格后方可同意工程開工。(2)監理人在巡視、旁站中,應隨時檢查承包人制訂的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3)如發現施工中存在違反有關環保規定、未按合同要求落實環保措施的情況,監理人應書面指令承包人整改;情況嚴重的應簽發《工程暫停令》要求承包人暫時停工,并及時報告建設單位。環保監理工作程序(續)(4)施工中發現文物時,監理人應要求承包人依法保護現場,并報告有關部門和建設單位。(5)監理工程師應要求施工單位依法取得砍伐許可后方可按照砍伐許可的面積、株數、樹種進行砍伐,并注意保護野生動物、植物。進度監理工作程序(1)承包人編制進度計劃。①進度計劃應有文字說明、進度圖表和保證措施等;②總體進度計劃中宜繪制網絡圖,標注關鍵路線和時間參數;③總體進度計劃和月進度計劃中應繪制資金流量S曲線圖。(2)監理人審批。(3)計劃檢查。(4)計劃調整。第一次工地會議(1)時間、主持、與會人員:①第一次工地會議應在工程正式開工前召開;②會議應由總監理工程師主持;③建設單位、承包人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必須出席。各方在工程項目中擔任主要職務的人員及分包單位負責人應參加會議,第一次工地會議應邀請質量監督部門參加(一般情況下質量監督部門不參加,而會另行組織監督交底會議)。第一次工地會議(續)2)介紹與授權:①各方應介紹各自的人員、組織機構、職責范圍及聯系方式;②建設單位應宣布對監理工程師的授權;③總監理工程師應宣布對駐地監理工程師授權;④承包人應書面提交對工地代表(項目經理)的授權書。(3)承包人應陳述開工的各項準備情況;監理工程師應就施工準備以及安全、環保等予以評述。(4)建設單位應就工程占地、臨時用地、臨時道路、拆遷、工程支付擔保情況以及其他與開工條件有關的內容及事項進行說明。第三章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點

一、公路工程質量特點(一)公路工程產品和施工過程的特點公路工程質量的特點是由工程產品和施工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公路工程產品和施工過程的特點如下:1、產品位置的固定性和施工過程的流動性。2、產品類型的多樣性和施工過程的一次性。3、產品形體的龐大性和施工過程的長期性。4、產品結構的復雜性和施工過程的風險性。5、產品用途的社會性和施工過程的協作性。6、產品使用的自然性和施工過程的露天性及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二)公路工程質量的特點1、影響質量的因素多。2、質量波動性大。3、容易產生系統因素變異。4、容易產生第二判斷錯誤。5、竣(交)工驗收的局限性。6、評價方法的特殊性。所以,質量監理應重視事前控制、事中嚴格監督,防患于未然,將質量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第三章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點

二、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點設置(一)公路工程質量控制原則監理人在工程質量控制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堅持質量安全第一的原則。2、堅持以人為控制核心的原則。3、堅持以預防為主的原則。4、堅持質量標準的原則。5、堅持“嚴格監理,優質服務,公正科學,廉潔自律”的職業準則。(二)工程質量控制點設置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關鍵點要根據設計文件、項目專用技術規范和施工質量控制計劃要求設置,通過公路質量控制關鍵點的設置確保建造出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的工程。公路工程質量管理必須以預防為主,加強因素控制,確定特定、特殊工序的質量控制關鍵點,實施公路工程施工的動態管理。質量控制關鍵點的設置原則1、施工過程中的重要項目、薄弱環節和關鍵部位。2、影響工期、質量、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重要因素的環節。3、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施工環節。4、質量信息反饋中缺陷頻數較多的項目。隨著施工進度和影響因素的變化,質量監理控制點的設置要不斷推移和調整。第三章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點

三、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關鍵點(一)土方路基工程控制關鍵點1、施工放樣與斷面測量。2、路基原地面處理,按施上技術合同或規范規定要求處理,并認真壓實。3、使用適宜材料,必須采用設計和規范規定的適用材料,保證原材料合格,正確確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4、每層的松鋪厚度、橫坡。5、分層壓實。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確保壓實度達到設計要求。(二)路面基層(底基層)控制關鍵點1、基層施工所采用設備組合。2、路面基層(底基層)所用結合料(如水泥、石灰)劑量。3、路面基層(底基層)材料的含水量、拌合均勻性、配合比。4、路面基層(底基層)的壓實度、彎沉值、平整度及橫坡等。5、如采用級配碎(礫)石還需要注意集料的級配和石料的壓碎值:(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控制關鍵點1、基層強度、平整度、高程的檢查與控制。2、混凝土材料的檢查與試驗。3、混凝土配合比設汁和試件的試驗。4、混凝土的攤鋪、振搗、成型及避免離析。5、鋸縫時間和養生的掌握。(四)瀝青混凝土路面控制關鍵點1、基層強度、平整度、高程的檢查與控制。2、瀝青材料的檢查與試驗。3、集料的級配、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設汁和試驗4、路面施工機械設備配置與組合。5、瀝青混凝土的運輸及攤鋪溫度控制。6、瀝青混凝土攤鋪厚度的控制。7、瀝青混凝土的碾壓與接縫施工。(五)橋梁基礎工程控制關鍵點1、擴大基礎:基底地基承載力的確認,滿足設計要求;基底表面松散層的清理,及時澆筑墊層混凝土,減少基底暴露時間。2、鉆孔樁:樁位坐標控制;垂直度的控制:孔徑的控制,防止縮徑;清孔質量(嵌巖樁與摩擦樁要求不同);鋼筋籠接頭質量;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質量。(六)橋梁下部結構控制關鍵點實心墩:墩身錨固鋼筋預埋質量控制;墩身平面位置控制;墩身垂直度控制,模板接縫錯臺控制;墩頂支座預埋件位置、數量控制。薄壁墩:墩身錨固鋼筋預埋質量控制;墩身平面位置控制;墩身垂直度控制;模板接縫錯臺控制;墩頂支座預埋件位置、數量控制;墩身與承臺聯結處混凝土裂縫控制;墩頂實心段混凝上裂縫控制。(七)橋梁上部結構控制關鍵點1、簡支梁橋:簡支梁混凝土的強度控制;預拱度的控制;支座預埋件的位置控制;大梁安裝梁與梁之間高差控制:支座安裝型號、方向的控制;梁板之間現澆帶混凝土質量控制;伸縮縫安裝質量控制。2、連續梁橋(1)支架澆筑時:支架沉降量的控制。梁體同上。(2)先簡支后連續:后澆段工藝控制、體系轉換工藝控制、后澆段收縮控制、臨時支座安裝與拆除控制。(3)預應力梁:張拉噸位及預應力鋼筋仲長量控制。(八)公路隧道控制關鍵點1、洞口工程質量控制關鍵點(1)盡早修建洞門,并盡可能安排在雨期前施工(2)為保證邊坡、仰坡穩定,防止塌方,盡可能避免大挖大刷,并要求在指定的范圍和時間內,應按圖紙的要求,用批準的方法保護邊坡、仰坡開挖面。(3)洞門基礎開挖時,要注意基坑的檢查驗收,基礎必須置于穩固的地基上,并做好防排水工程,基坑不得被水浸泡。基坑內廢渣,在澆筑混凝土前必須清除干凈。若基底巖層軟硬不均,應采取措施,以防不均勻沉降導致開裂。(八)公路隧道控制關鍵點1、洞口工程質量控制關鍵點(4)洞門處的襯砌拱墻與洞內襯砌拱墻應整體施工,洞門端墻與隧道襯砌應連接良好,使之連成整體。(5)洞門端墻的砌筑(或澆筑)與回填,應兩側同時進行,防止對襯砌產生偏壓。(6)洞口邊、仰坡外的截水溝應于土石方開挖前完成,截水溝及排水溝的上游進水口應與原地面緊密銜接,下游出水口應妥善地引入排水系統。(八)公路隧道控制關鍵點2、洞身開挖質量控制關鍵點(1)正確判斷圍巖級別,及時調整施工方案。(2)應選擇最適合于隧道具體情況的施工方法,如新奧法和礦山法的選擇。施工方法應根據地質、機械設備等條件采用減少擾動圍巖、充分發揮圍巖的自承作用的開挖方法。(3)巖石隧道爆破,應采用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技術,使隧道開挖斷面盡可能地符合設計輪廓線,減輕對圍巖的擾動,減少超、欠挖。(八)公路隧道控制關鍵點2、洞身開挖質量控制關鍵點(4)爆破后應有專人負責清理,同時要對開挖面和未襯砌地段進行檢查,如察覺可能產生險情時,承包人應采取措施及時處理。(5)注意施工安全防護,在通過煤層或煤系地層時,應采取封閉措施,防止煤層瓦斯逸人坑道;在施工過程中要加強對瓦斯濃度的量測,施工通風應能滿足洞內各項作業所需的最大風量,并要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如采用的防塵措施不能達到規定的粉塵濃度時,嚴禁采用干式鑿巖。(八)公路隧道控制關鍵點2、洞身開挖質量控制關鍵點(6)嚴格控制斷面的開挖,不應欠挖,僅在巖層完整、坑壓強度大于30MPa,確認不影響襯砌結構的穩定和強度時,巖石個別突出部分可侵入襯砌,但不超過5cm。拱墻腳以下1m內斷面嚴禁欠挖。應盡量減少超挖,無論因何原因或目的造成的超挖,超挖所月的空間,應用與襯砌相同的材料回填密實。(7)注意煤層采空區和溶洞的探測,及時、妥善處理施工中發生的坍方。第三章公路工程質量控制點

四、旁站控制點(一)路基、路面工程監理旁站點分項工程旁站工序或部位軟土地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