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教案(一)一、單元教學指導
本單元屬于“溝通與應用”板塊,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個實用類文本的教學單元,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所選的都是這兩類文體中的典范作品。本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屬于短新聞(消息,或稱新聞特寫);《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報告文學(高中傳統名篇);《飛向太空的航程》則是一篇通訊。新聞作品的樣式很多,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主要有兩類:新聞特寫和通訊。(一)新聞特寫新聞特寫是一種以描寫為主要手法,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現力的片斷和場面,形象地再現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報道形式。它不像通訊那樣要求寫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而只是選取全過程中最富特征的一兩個片斷、場景來加以刻畫,將它們繪聲繪色地描繪出來。它所刻畫的,是新聞事物的“橫斷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顆特別碩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顆特別明亮的珍珠”。因此,其報道面比通訊更為集中、更為細膩。《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屬于這一類。(二)通訊
通訊是一種采用多種表現手法詳盡生動地報道新聞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聞體裁。它的特點是:1、詳細深入,過程完整──它不僅要把所報道的新聞事件或人物的概況、結果告訴受眾,還要用生動具體的事實,詳細地交代新聞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交代它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寫出其完整的過程,使受眾明了新聞事件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詳細過程是怎樣的;2、生動形象、具體感人──通訊對新聞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僅僅停留在結論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實、情節化的描述來具體反映事實,繪聲繪色地描繪出所報道的新聞事實的詳細運動狀態和人物活動的經過,給受眾以形象感;3、議論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訊不僅要記敘事實,寫出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和經過,還要通過議論、抒情等手法,直接抒發作者的主觀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場和愛憎,從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飛向太空的航程》屬于此類。(三)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屬于邊緣文體,它脫胎于新聞,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是新聞性與文學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真實性;一是文學筆法;一是作家的主觀參與性。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它必須嚴格地忠于歷史、忠于事實。雖然學術界對這一問題有很多爭議,但大多數人還是把它作為報告文學最主要的特征。當然,真實性都是相對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細節上,允許作者進行一定程度的虛構與加工。二、單元內容簡析
新聞特寫是新聞體裁中最富表現力的,記者在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再現”新聞事件、新聞人物“一瞬間”的形象化報道,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別了,“不列顛尼亞”》記錄了英國撤離香港,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它選取了英國撤離香港的一系列場景,并把它們放在歷史的背景中,使回歸祖國這一新聞事件有了一種歷史的縱深感;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是打破客觀報道的傳統,直接講述記者自己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所見所感;
《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作者以鐵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辟地分析和評論,把勞動強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遭遇公諸于眾,憤怒控訴了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工人的罪行;
《飛向太空的航程》選取了“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這一極具新聞價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顧了中國人的飛天夢,透露出自豪與驕傲之情,突出了這一事件的重要意義。“神舟”五號載人飛行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經過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國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在歷史和現實的對照中,凸顯國人的喜悅和自豪。三、單元目標設計根據本單元特點,安排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新聞報道和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語言特點,培養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培養篩選信息、概況語段內容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學會區分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并據此掌握分析一篇新聞的內容結構及寫作特點的方法。3、情感態度價值觀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離開理性與客觀,新聞將毫無力量。因此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審美觀。四、單元課時安排:單元總課時5課時:《別了,不列顛尼亞》1課時《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1課時《包身工》2課時《飛向太空的航程》1課時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目標】:1、梳理文本、讓學生領會選材、取材的要領。2、讓學生品味、欣賞本文的精彩之處。3、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學重、難點】:新聞的選材、取材怎樣才能別出心載。【教學準備】:剪輯有關香港回歸錄像片斷。【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觀看香港回歸倒計時有關錄像片斷,引入課題。1、所選錄像片斷,反映出人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迎接香港回歸的精彩場面2、學生談一談自己看到香港回歸祖國一刻時的心情。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把帝國主義列強趕出了大陸,但香港仍然被割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的祖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桿,從英國帝國主義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來。1997年7月1日,這天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高興的日子,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二、梳理篩選文本內容篩選出文中新聞事實、歷史背景和作者評論三塊內容;新聞事實:四個場景,梳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場景構成: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第四個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歷史背景:總督府歷史變遷,英軍占領香港歷史。作者評論:揭示儀式的意義。三、賞析文本精彩之處:過渡:在眾多的報道香港回歸這一重大事件的新聞中,這一篇榮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并成為入選高中課本的唯一一篇,這是為什么呢?教師提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文章標題(2)、選材、取材的角度(3)、文學手法(4)、語言特點。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后由各小組學生代表發言。教師小結:(1)題目:突出自豪感;“不列顛尼亞”號離開象征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終結,意蘊深遠。(2)選材、取材:選材獨到,別具一格。英方撤離的角度,選擇英國皇家游艇“不列顛尼亞”號,突出歷史意義。
對比突出意義。三降一升,對比鮮明。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3)文學手法:①以時間閃回的方式組織材料第一層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的第三段,加進對港督府歷史的追述:“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第二層寫廣場告別儀式時,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占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里降下米字旗”。如同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突出了英國在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永不再來的意味。②細節描寫“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廣場上燈光漸暗”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形象、可感。細節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志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很清楚。這樣一個曠古未有的儀式,可描述的細節很多,但作者只從“告別”切入,將目光聚焦于“歷史的終結與開始”這一主題,所有的細節均服務于這一主題,不枝不蔓,清清楚楚。(4)語言特點:含蓄莊重例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提示:“從海上來”,是說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了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明著是寫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暗寫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點明題意。這里既沒有諷刺,也沒有痛罵,我們卻可以在看似平實的語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客觀地寫出英殖民統治結束了,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抒發。四、課文小結五、布置作業下面這則新聞報道向北京市民披露了兩條重要信息。請概括出這兩條信息。(每條不超過25字)
【本報訊】近來,北京市民對南水北調工程的進展情況更加關注。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水起點為湖北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頃和國團城湖,總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點在房山拒馬河,經房山區,穿永定河,過豐臺,沿西四環北上至頤和園團城湖,全段輸水管道線路長公里。中線工程竣工后長江水才可進京,竣工時間最后敲定為2023年。為保障在長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將在今年年底完工,2023年4月具備遠水條件;屆時,該段可作為應急調水通過,從河北省的崗南等4個水庫引水,每年大約可向北京供水4億立方米。這對奧運會籌備工作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參考答案:信息一:長江水將在2023年引人北京。信息二:南水北調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為應急調水通道。
板書設計:
下午4:30~40
港督府
降旗
晚6:15~7:45
廣
場
降旗
子夜12:59
會展中心
降旗
0:01
升旗
0:40
離開維多利亞港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羅森塔爾【教學目標】1.了解奧斯維辛的相關資料,整體感知課文。2.通過品讀鑒賞課文,使學生領會在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之情。3.通過引導探究,激發學生理性思考,使學生能銘記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自覺抵制暴力與罪惡,做一個有良知的人。【教學設想】本教學設計貫徹“課程目標”中“思考·領悟”中“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的精神,大膽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力求挖掘新聞作品本身的價值以及它的社會價值。《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榮獲美國普利策新聞獎。作品本身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借助細節描寫、精辟議論、主觀抒情等寫作技巧闡發新聞魅力;社會價值主要再現了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罪行,呼喚全世界人民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1.品讀鑒賞文中有意蘊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2.通過引導探究,歸納總結本文的獨特寫法(藝術價值)以及新聞的現實意義【教學難點】提升學生思考的層次,銘記歷史,珍惜和平,自覺抵制暴力與罪惡,作一個有良知的人。【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入
介紹奧斯維辛的相關資料,觀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視頻片斷,學生談感受。教師:《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相當經典。整個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調。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車從被納粹占領的歐洲國家開進這個大門。那巨大的煙囪終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煙霧,也就意味著又有許多人被殺害在毒氣室和焚尸爐中。一位黨衛軍的頭目弗里希上尉對一批又一批新來的囚犯說過這樣的話:“我警告你們,你們不是到一個療養院來,你們是到一個德國的集中營來,你們除了從煙囪里出去外,就沒有別的路走出這兒。”(設計意圖:用多媒體放映圖片介紹奧斯維辛集中營相關資料,剪輯的視頻為納粹揮鞭驅趕猶太人焚燒自己同胞尸體的片段,通過簡短的影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森林,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且播放的剪輯氛圍與課文相似,易于引導學生入情,使老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尋找共鳴點。二、整體感知1、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2、按順序標出在奧斯維辛參觀的主要地點。
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設計意圖:訓練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三、品讀鑒賞請選擇文中你感觸最深的一處,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談談你的感受。學生品讀鑒賞,交流,教師點評。教師小結。教師預設:
(點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參觀者”……對參觀者的神情和動作的描寫,是不是可以傳遞出某種特別的感觸?為什么提這個問題呢?就是要提醒同學們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細節描寫。在閱讀作品時,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你。)
所謂細節,就是對人物、環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體描摹,或對事件發展過程中某一細微事實的形象描寫。高爾基稱細節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魔術”。
人們讀作品,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著你,特別是那些思想光芒徹照肺腑的細節,那些藝術芳醇醉迷魂靈的細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節淡忘了,甚至書名都忘卻了,可那些精彩的細節描寫仍然鮮明燦爛地鑲嵌在記憶中。文學作品中的細節猶如電影的特寫鏡頭。它是用準確的語言把某一現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別突出、強調,從而將那一表象分外強烈地感訴于讀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喚起具體而豐滿的藝術形象。從而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預設問題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預設:學生體味:“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讓讀者感到沉重的壓抑。預設問題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預設問題3、“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2和3預設: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這里我聽到了兩種聲音。因為他們所關注的細節不同,感悟也不同。我發現同學們關注到文中兩種非常鮮明的細節特征:黑暗的,讓我們讀到了生命的消亡;與之相對的是光明,讀到了雛菊,微笑。也就是我們在讀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時,也讀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預設問題4、“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預設:歷史在遠離,一切恢復平靜后,面對陽光明媚,作者不希望歷史重現。他怕人們對曾經過的歷史遺忘!“記者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們銘記,(多媒體出示一段話):(文學)惟有保持與人類苦難記憶的聯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這樣,它才可能返回人類的心靈,獲得為其他精神創造所沒有的溫暖和力量。
盡管遺忘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牢記是我們的道義和責任。
——施羅德四、研討探究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它有什么獨特之處呢?請談談你的看法。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歸納小結。預設:(一)作品的藝術價值:1、細節描寫、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等多種手法2、一般的新聞很客觀,相當冷靜,而這篇文章帶有情感,突破了新聞稿“零度寫作”的原則,讓我們感受到記者的情緒,讀到了記者的使命感。(二)社會價值教師點撥:我們閱讀一篇新聞,除了要關注藝術形式上的創造,我們是不是應該更關注到新聞的社會價值。
(多媒體顯示):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并及時發出警報。
(多媒體顯示)欣賞普利策的頒獎詞——介紹:《時代花絮報》和《太陽先驅報》在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期間,堅持對災情展開深入詳細的報道,獲得第90屆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頒獎詞如下:
對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進行史詩般、多層次的報道,使得報紙在服務一個水淹城市中發揮了非凡作用。勇敢、全面地報道了卡特里娜颶風,給受災讀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三)從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這兩個角度總結,試寫一段頒獎詞。(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頒獎詞的寫作。一人執筆,準備交流)
學生分小組交流頒獎詞。教師小結,展示頒獎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重引導學生從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兩方面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激發學生理性思考,使學生能銘記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自覺抵制暴力與罪惡,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五、課堂小結
奧斯威辛是一個尺度:關于時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無法棄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寫的題材毫不涉及戰爭和殺戮,時至今日,也都與奧斯威辛有關。在這里,奧斯威辛已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雖然屬于過去,卻向未來敞開。
六、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這篇報道在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譯成中文時,標題被改成了《布熱津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從新聞的角度看,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為什么?2、下面是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你有何感想?請談談對此的看法。包身工
【教學目標】1.了解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整體感知作品,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2.品味語言,體會本文語言形象、鮮明、豐富多變的特點。3.了解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教學設想】緊扣單元教學目標,結合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設置三個教學環節:講述故事——品味語言——分析背景,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把握文章中心,逐步深入課文理解課文。教法方面,三個教學環節,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梳理、鑒賞、評析等能力,結合三個層面的閱讀,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真實性、文學性、新聞性。【教學重點】了解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簡介作者和體裁夏衍,我國著名戲劇家、翻譯家、電影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參加太陽社,是左聯領導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建國后他把文學名作《林家鋪子》、《祝福》改編為電影劇本。《包身工》是中國最早的報告文學的代表作。報告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散文中的一類,是文藝通迅、速寫、特寫的總稱。是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可以寫人,可以寫事,也可以寫問題。因為它是“報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為它是“文學”,就要求反映出來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許一定的藝術加工。基本特征有三:真實性、文學性、新聞性。二、梳理
講述包身工的故事(瀏覽課文,找出相關以記敘為主的段落,組織語言,講述包身工的故事)1.概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況。提示:清晨起床→早飯→上工→收工(以時間為序
四點一刻→四點半→五點鐘→黃昏)。2.講述“蘆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提示:“蘆柴棒”出場→
“蘆柴棒”重病遭受毒打→“蘆柴棒”骨瘦如柴→小福子挨罰3.結合課后補充資料,了解《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4.小結:我們看到包身工過著怎樣的悲慘生活?提示:家庭生活困難,工作環境惡劣,沒有人生權利,工資待遇極低,是處在被壓迫的最底層的最悲慘的人。5.思考,包身工是一個群體,他們承受的黑暗、殘酷帶給我們深深的震撼,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使我們對這一群體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認識?(本文寫作上突出的特點,就是點面結合。)提示:為了準確而深刻地再現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殘酷,作者精心選材,描寫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狀況。他所使用的手法是點面結合,所謂面,就是一般的、概括的材料;所謂點,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細節。這兩方面材料是骨架和血肉關系。面上的描寫使所寫的內容有整體感,點上的描寫則使所寫的內容既充實豐滿,又生動形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如作者在記敘中集中寫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個場面,這面上的記敘與描寫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勞動狀況,又有對“蘆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動描寫,作者以“蘆柴棒”為例,通過“發燒”“生病”被“抄身”等細節描寫,寫出了包身工奴隸般地“被榨完殘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為止”的悲慘命運。“小福子”遭到“拿摩溫”和“東洋婆”毒打懲罰的描寫,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文章的這種寫法啟示我們:(1)所選的材料必須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質,如“蘆柴棒”的事例。(2)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進行剪裁,點面結合,互為補充。本文寫包身工的一天活動情況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縮影。
體現了報告文學真實性的特點。§布置作業:問題1:《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的里程碑,文章的語言精彩而深刻,打動了每一個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個人的良知。找出你認為精彩的語言,品味鑒賞。問題2:文章在敘述一些新聞事實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發展等,試找出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第二課時教學步驟:三、鑒賞
品味《包身工》的語言(再讀課文,找出你認為精彩的語言,品味鑒賞。)1.已經是舊歷四月中旬了,上午四點過一刻,曉星才從慢慢地推移著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在蠕動。2.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十六七個“豬玀”。3.打呵欠,嘆氣,尋衣服,穿錯了別人的鞋子,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叫喊,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4.蓬頭,赤腳,一邊扣著鈕扣,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5.粥菜?這是不可能有的。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菜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6.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役,豬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踐踏,7.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般的彎,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慘!咳著,喘著,淌著冷汗,還是被逼著做工。8.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9.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十六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10.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的冤魂!小結:1、準確的詞語運用:⑴已經是舊歷四月中旬了,上午四點過一刻,曉星才從慢慢地推移著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在蠕動了。(這是本文的開頭一句,卻令人震撼。首先它強調了時間之早,才清晨四點過一刻,更令人心驚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為什么是“生物”?從后文可知,她們沒有人的生活,更沒有人的尊嚴。既然如此,她們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樣“蠕動”了。)⑵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飼養”是“喂養動物”的意思,似乎與“小姑娘”搭配不當,但它恰好點出了“帶工”老板、資本家與包身工的關系──營利,因為人類飼養動物也是“營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所以,這個“飼養”真是經典詞語。“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種力量的驅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這表明包身工制度與養墨鴨捕魚做法太相似了。)2、精妙的細節描寫:⑴“打呵欠,嘆氣,尋衣服,穿錯了別人的鞋子,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叫喊,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疲倦,擁擠,昏沉,雜亂,連一點基本的羞恥心都沒有。足見包身工們過的是非人的生活,她們已被摧殘成沒有知覺的“生物”了。)⑵“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這里作者用三個“像……一樣”的句式,從手腳之瘦、身體之單薄變形、面色之慘白三個方面描寫出了飽受摧殘的包身工形象,讀來字字是淚,字字是血。)3、大量的修辭呈現:⑴類比:“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形象的類比。用船戶養墨鴨捕魚和驅趕包身工勞動作類比,形象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⑵比喻:“七尺闊、十二尺深的工房樓下,橫七豎八地躺滿了十六七個‘豬玀’。”“蓬頭,赤腳,一邊扣著鈕扣,幾個還沒睡醒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文中用了“豬玀”“懶蟲”來借喻包身工,這些詞本來是老板和老板娘對包身工的稱呼,說明他們根本不把包身工當人看,作者借用過來,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⑶褒詞貶用和貶詞褒用,也就是變換詞語感情色彩的手法:“粥菜?這是不可能有的。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菜場去收集一些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慈祥”這個褒義詞,在這句中轉為貶義了,這說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實質上卻是心懷鬼胎,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肴”本是褒義詞,指美味可口的魚肉等葷菜。從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當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稱為“佳肴”,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粥菜之難得及質量之粗,暗含諷刺的意味。)(4)排比“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技術、機械、體制和對這種體制忠實服役的十六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這是作者對包身工制度的控訴,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惡。)4.發人深思的警句。結尾“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
“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凝聚了憤激的烈焰,一旦爆發出來,必將焚毀那吃人的制度。)
5.使用“稱說”的技巧
找出所有關于“包身工”的稱呼、稱謂、稱說____豬玀、懶蟲、蘆柴棒、女孩子、鄉下姑娘、包身工、試驗工、養成工、機器、罐裝了的勞動力、泥土、奴隸、墨鴨、冤魂……
“豬玀”,是帶工老板對包身工侮辱性的罵語,它表現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環境。“機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生活權利被剝奪,她們只是別人賺錢的工具。“奴隸”,沒有人的一切權利,它一針見血地點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質,暴露了這種剝削制度的極端反動性。……生動的語言——顯示報告文學文學性的特征。四、評析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惡(跳讀課文,閱讀相關背景材料,進一步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思考:這篇作品以時間為序,具體地再現了包身工的一天生活情況,除此之外,還寫了那些內容?明確:還寫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發展和趨向等內容。思考:為什么要穿插寫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明確:作者寫了包身工起床,讀者目睹她們的凄慘形象會怎么想呢?自然會產生關切之情,希望了解她們的來歷、身份,所以,接著補敘了包身工的來歷、身份。作者寫了包身工的早餐,讀者目睹她們豬狗不如的飲食自然會想到帶工老板的殘忍刻毒,于是插敘日本廠家大量雇傭包身工的原因。作者寫了包身工的上工,讀者目睹包身工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艱苦勞動情景自然會憤憤不平地想到,她們創造的財富到哪里去了?于是,緊接著插敘日本紗廠榨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實,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作者寫了包身工收工,讀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會產生一種痛恨這種罪惡的包身工制度的強烈感情,文章通過議論,預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的結局。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也增強了文章的批判力度。——顯示報告文學新聞性、針對性的特征。五、總結全文本文真實地再現了包身工
的苦難生活,包含著對包身工的無限同情,對包身工制度的無比憤慨。這雖然是一篇老課文,反映的是上個世紀初的事情,和我們時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現出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對人的尊嚴和人的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這些情感是永恒的。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規范的結構特點,進一步了解新聞稿的基本結構特征。2、關注本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材料,體會這種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3、引導學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激發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教學設想】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學習為契機,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和國際時事,培養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要求學生閱讀這篇新聞報道,弄清其結構特征,以之為范本,進行新聞寫作練習。聯系《別了,“不列顛尼亞”》,互相參照體會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教學重、難點】目標1和目標2【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
背景介紹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這篇新聞就回顧了這段歷史。二、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導語——是文章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2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主體——文章4~26段,作者并沒有繼續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結尾——作者又用了一個過渡段把筆拉回到了現實事件中,這樣從頭至尾形成一種首尾圓合型的結構。三、簡析課文,了解文體的基本特點1、主體部分回顧了中國航天研究歷史,學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時間段的重要事件。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提出要搞人造衛星,拉開我國航天事業的序幕。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的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了天空。1986年出臺的“863計劃”,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1992年9月21日,江澤民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號實驗飛船發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州”二號發射成功。2023年3月25日,“神州”三號飛船發射成功。2023年12月30日,“神州”四號飛船發射成功。202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2、分析思考:本文標題的含義標題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第二,是指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3、自由討論: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有點不像新聞了?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4、學生小結:學會寫新聞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再次,注重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州”五號的發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地銜接在一起.。四、課堂小結
本文開頭記錄了“神舟”五號升入太空的重要歷史時刻,然后以時間為順序,回顧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航天之路,材料豐富,條理清晰,學習完本文,不但增長了知識,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五、作業設計模仿本文結構形式,寫一篇新聞稿。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
【學情分析】
本課旨在讓學生領會什么是事件的波瀾及其藝術效果,進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一些常見的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我們應該正視一個并不樂觀的現實——在寫作方面,學生知識還停留在簡單的記敘及表達方式綜合運用上,至于巧妙構思、謀篇布局很是空白。大部分學生依然基礎較為薄弱,甚至出現不知從何下筆的現象。教師舉例讓學生對寫事要有點波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掌握一些常見的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巧妙著筆,提高記敘文的寫作水平。【教學目標】:1、領會波瀾的含義并體會一波三折、回環曲折之美及其效果。2、掌握一些常見的敘事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教學重、難點】1.領會波瀾的含義并且品味其藝術效果。2、掌握一些常見的敘事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課前準備】:1、搜集生活中一波三折的故事。2、思考怎樣才能讓文章一波三折。【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精彩論述:“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脂硯齋語)。中國的園林,往往是疊嶂回廊,曲水縈繞,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斷展現“山重水復”,又不斷展現“柳暗花明”讀(寫)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張有弛、有動有靜、跌宕起伏,波瀾曲折才會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顯示課題:寫出事件的波瀾二、領會“事件的波瀾”的內涵學生試舉出生活中呈現事件波瀾的例子。教師舉例:例文:地球儀為什么是歪的督學到學校視察,見教室里有個地球儀,就問學生甲:“你說說看,這地球儀為什么會傾斜度呢?”學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督學搖搖頭,轉問學生乙。學生乙雙手一攤,說:“您也看見,我是剛剛才進來的。”督學疑惑地詢問老師,老師抱歉地說:“不能怪他們,這地球儀買回來時就這樣了。”督學臉色愈來愈難看。這時,校長趕緊解釋:“學校經費有限,這是在地攤上買的。”教師明確:本例通過情節的一波三折諷刺了教育界某些領導的不學無術,以及教師的無知愚昧。波瀾在寫作上其實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是相對平鋪直敘而言,指的是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多變。三、品味作品寫出波瀾的藝術效果。學生談作品寫出波瀾的藝術效果。教師明確:“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寫出了事件的波瀾才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教師可提示課文中一些寫事起波瀾的例子或學生熟悉的作品。《項鏈》構思獨具匠心,主人公瑪蒂爾德的人生際遇幾番變化,圍繞項鏈情節的戲劇性的推進緊緊牽系著讀者。美國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俄國短篇小說家契訶夫的《變色龍》,他們的異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節的波瀾起伏,形成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四、如何更好地寫出事件的波瀾掌握一些興波瀾、生變化的技法:1.懸念法懸念法包括“設懸”和“解懸”兩方面。所謂“設懸”就是設置懸念,即在情節發生發展的關鍵時刻或人物命運攸關的重要關頭,敘述戛然而止,轉敘他事。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尋根問底的興趣。所謂“解懸“也叫“釋懸”,就是指在情節發展的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學期期末達標測試卷B卷(含解析)
- 2024年液位雷達項目資金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4年硝基呋喃類藥資金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保健按摩師題庫高級練習試題及答案(一)
- Photoshop平面設計(第二版)課件:圖文制作
- 職業資格-礦業權評估真題庫-2
- 社會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政策試題及答案
- 初中重難點試題及答案
- 膚質類型測試題及答案
- 沈陽導游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數學試卷(含答案詳解)
- 籍貫對照表完整版
- 樓板配筋計算表格(自動版)
- T∕TAF 071.1-2020 智能家居終端設備 通用安全能力技術要求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暑期自測專項-一詞多義2【含答案】
- 細胞培養實驗指導4
- EN779-2012一般通風過濾器——過濾性能測定(中文版)
- 水中氯離子測定方法
- 安全生產責任協議書
- 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
- 西門子S7-200自動售貨機課程設計(共16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