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_第1頁
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_第2頁
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_第3頁
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_第4頁
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一節自然資源第二節海洋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三節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四節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五節草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六節生物多樣性的利用與保護第七節能源的利用與保護第八節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第九節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第一節自然資源一、概念1、含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總稱。包括土地、水、大氣、巖石、礦物及其森林、草地、礦產和海洋等。二、分類1、按資源的實物類型劃分,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能源資源、旅游資源等。2、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自然資源可劃分為耗竭性資源和非耗竭性資源。

三、資源特點

(一)稀缺性(有限性)“需求無止境”

要求人們珍惜一切自然資源。

(二)整體性

“資源之間一線牽”

對自然資源必須進行綜合研究和綜合開發。

(三)地域性(區域性)

因地制宜為原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四)多用性

綜合利用,物盡其用

(五)階段性(社會性)

1.對自然資源的認識、評價、利用有社會性。2.自然資源中,有人類的附加勞動。3.自然資源和勞動一起構成國民財富的源泉。

充分認識,合理利用(六)可變性

要求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時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和經濟規律。

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某些特征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

四、我國自然資源的現狀1、客觀上,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日益突出。2、主觀上,由于資源開發利用粗放,加劇了資源形勢的嚴峻性。第二節海洋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海洋資源的概念1、廣義:與海洋有關的物質、能量、空間。2、狹義:來源、形成和存在都直接與海水有關的資源。二、我國海洋資源概況1、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2、擁有具戰略價值的優勢海洋資源。3、開發海洋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系。4、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中尚存在較多的問題

三、海洋環境問題及管理舉措(一)海洋環境問題1、近岸的陸源環境污染。2、近岸養殖業污染3、過度捕撈導致海洋再生能力差4、溢油事件(二)管理舉措1.明確海洋管理部門監督管理海洋環境保護的職能。2.海洋環境保護管理不應是涉海產業管理的延伸。3.修訂、完善《海洋環境保護法》,健全海洋環境管理法規體系。

4.對全國近岸海域采取污染物入海申報許可和總量控制制度。5.將重點海域的環境整治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和計劃之中。

6.充分發揮國家海洋行政管理機構的職能,建立和健全海洋環境管理體制。

7.加大對海洋環境保護科技研究與開發和海洋環境監測與執法監督的投入。

問題1:瘋狂濫捕最具破壞性:海底拖網施用拖網前(左圖)與后(右圖)

要數海洋破壞王,拖網必然高踞榜首。大網一掃,海底一切都無得留低!你每呼吸一口氣的期間,國際水域便有相等于10個足球場面積的海底被拖網蹂躪。以這種破壞速度計算,只需16年便會將國際水域的脆弱海底生態全部摧毀。而現時趨勢顯示,拖網的使用率有增無減。最惡毒:山埃捕漁

這是一種活捉珊瑚魚的流行方法。漁民在水中噴射山埃,令魚兒頭昏腦脹,輕易就擒。可是用山埃每捉每一條活魚,1平方米的珊瑚老家便毀于一旦。珊瑚礁的形成過程慢長,動輒花上數千甚至數千萬年,破壞后便復完無期。這種捕漁方法從1960年開始盛行,當時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國際水族館;到了1980年代,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對海鮮的需索量增加,服務對象便轉為海鮮酒家,滿足人們的口慾。港人常吃的東星斑、青衣、蘇眉等都是用這種方法捕捉的。世界自然基金會一份報告指出,香港是全球進口最多活珊瑚魚的地方,每年消耗量高達25,000公噸,另有5000噸轉運中國內地。最火爆:炸藥捕漁法

這種方法是在水底引爆炸藥,待死魚浮上水面,漁民便可撈起「戰利品」。爆炸威力之強烈,往往將海底變成廢墟。過去20年來,南亞地區的珊瑚損毀嚴重,炸藥捕漁法便是元兇之一。最勾魂:延繩釣

繩釣是在海中拉開一道掛滿魚勾的尼龍長繩,引魚上釣。長繩可以長達100公里,掛上數以千計的魚勾,主要用來捕捉劍魚、吞拿魚等魚類。全球每天約有500萬個魚勾在海底世界大開殺戒。死于延繩釣魚勾下的信天翁。

魚勾不單是魚兒的克星,更是海鳥的惡夢。每當船上撒下長線,海鳥經常被魚餌吸引撲向魚勾陣,結果活生生被勾死和纏死。估計每年成為「勾下冤魂」的鳥類和海龜分別多達30萬和4萬,其中包括10萬頭瀕臨絕種的信天翁。濫捕惡果:鱈魚一去不復返

鱈魚是有名的食用魚,也是加拿大東岸的重要經濟之柱。曾幾何時,當地鱈魚生機極度蓬勃。有人甚至形容,隨便用籃子往水里一撈便能滿載而歸。但經過數十年的瘋狂濫捕,加東鱈魚群終于在1992年崩潰,成為震驚全球的濫捕個案。盡管加國政府實施捕漁限制,但魚群未見起色。荒謬的是,其后政府竟將鱈魚未能恢復的原因歸咎于海豹過量捕食,遂提高獵殺海豹的配額,令2003年被獵殺海豹的數量激增至35萬頭,為鱈魚悲劇劃上一個愚眛的句號。另一方面,歐洲北海及波羅的海的鱈魚亦因濫捕而告危,隨時與加東的同伴一樣,踏上崩潰的不歸路。過去30年來,全球鱈魚捕獲量急降70%,由1970年的310萬噸跌至2000年的95萬噸。若趨勢持續,預料全球的鱈魚將在15年內完問題2:養魚為患

A)摧毀海岸生態

為建設養蝦場,沿海的紅樹林被夷為平地

鑲嵌在紅樹林中的養蝦場

過去20年全球有25%紅樹林被毀,其中逾3成是養蝦活動所導致:全球第三大的養蝦國印尼,1960-1990年共有2千9百平方公里的紅樹林被毀;第六大養蝦國厄瓜多爾,由于養蝦等原因,過半紅樹林(約20萬頃)遭鏟去;第九大養蝦國菲律賓,同樣有過半紅樹林于1951-1998年間被毀,取而代之的是養蝦場。B)污染海水

魚場環境非常擠擁,水質甚差。

養魚無非求財,商人為了魚兒「無病無痛、快高長大」,盡快出售獲利,不惜大量餵食抗生素、賀爾蒙、氯化物,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已禁止的除草劑(Paraquat)及巴拉松(Parathion)等化學品。可是,毒物并不會消失,部份累積在魚體內,最終被我們吃進肚子里;另一部份則流入海面,毒害海洋和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去年香港在青斑魚中驗出孔雀石綠,大家記憶猶新,最近日本又在中國入口鰻魚驗出被禁殺蟲劑,可見問題的普遍性及嚴重性。由于魚場充斥各種化學品和污染物,水必需經常更換,以確保養殖魚的健康。有些生產密集的魚場,每天更可能要換10-50%的池水。頻密換水,不但排出大量毒水污染環境,對淡水的龐大需求,亦對當地水源構成沈重負擔。泰國和印度TamilNadu便因為養蝦而出現淡水短缺的情況。C)魚糧致濫捕

秘魯一間魚糧工廠所生產的鯷魚魚糧。

大部份養殖魚都是吃肉的,魚糧是由海洋捕撈的小魚制成。魚糧耗用極大比例的漁獲。估計全球1/3漁獲都是用于魚場。2004年,養魚業共耗用了全球87%魚油和53%魚糧。單是養殖三文魚,便耗掉全球魚油生產量的一半!另一些以大豆為主的魚糧,則牽涉伐林種豆、施用農藥等現代農業的問題。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

地球上由氣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組成的自然經濟綜合體,其性質隨時間不斷變化。

(二)土地資源

指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夠被人類所利用的土地的總稱。

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疏松層。第三節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8大類土地是: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三)土地資源分類

二、土地資源的特點

(一)數量的有限性(固定)

人們一方面要珍惜和合理每一寸土地,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實措施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減小人口對土地的壓力。

寸土寸金

(二)位置的固定性

“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

(三)土地利用的永續性(更新性)

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當超過某一閾值時,土地的再生性就會喪失,土地資源即被破壞。

“治之得宜,地力常新”(四)土地的二重性

自然和人工結合的產物三、我國土地資源狀況及存在問題

(一)基本情況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33億公頃;園地1128.78萬公頃;林地23504.70萬公頃;牧草地26270.6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27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72.84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23.32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8.95萬公頃;其余為未利用地。

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1.絕對數量較大,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耕地中國為1.41畝,而加拿大25.9畝、俄羅斯13.1畝、美國10.9畝、印度2.83畝。2.類型多樣,山地多,平原少

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明代所建的社稷壇。最上層15.8米見方、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它大體上符合我國土壤分布概況。

(二)各類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產力水平低。耕地:90%以上的耕地和內陸水域分布在東南部地區。林地: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50%以上)草地:西北部干旱區;(86%以上)(四)后備耕地資源不足

宜開發為耕地的后備土地資源潛力不大。在大約5億畝的宜農后備土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僅約為1.2億畝。

(二)存在問題

1.土地浪費——土地資源短缺,利用效率低

2.水土流失資料: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農業耕種的國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區幾乎變成不毛之地了。據估計,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5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約50億噸。僅黃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達16億噸之多。如果將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寬各1米的堤壩,就可以繞地球20圈以上。

我國每年流失土壤達50億噸,帶走了大量的氮、磷、鉀養分。江南的黃土壤本來就很貧瘠,水土流失更使其難以稼穡之力,被稱為“紅色沙漠”。東北的黑土地是我國土壤自然肥力最高的一種,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沃野千里,然而開墾歷史不足百年,1米多后的黑土層已經被水土流失削去了一大半,肥力下降2/3左右。山東省地表土壤40年來被流走了10~15厘米厚的一層。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污染水體。使得土壤層變薄,肥力降低,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水、旱災頻繁發生。

淤塞河道,河流資源難以利用。3.土地沙漠化資料:目前,我國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積已達163.2萬平方千米,占到我國國土面積的17%,也就是說我國的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過1/7的土地已沙化。據專家估計,目前我國的沙漠正在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繼續擴大。草場超載資料:我國的草場超載問題十分嚴重,草場的退化因而也十分嚴重。據我國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個牧業省區統計,建國后,牧場放養牲畜頭數增加了2~3倍,而草場面積卻在減少。嚴重地過度放牧,使我國的草場退化問題十分嚴重。森林日益減少資料:我國的森林資源日益減少,從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億增加到了10.59億,幾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國的森林實際消耗量大約為60~80億立方米,相當于現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資源約3.1億立方米,目前已減少了2/3,有些地區已到了無林開采的地步。4.土地次生鹽堿化、潛育化

黃淮海平原改良前的鹽堿地5.土地污染

指由于各種原因受到污染而對人體和環境產生潛在危害的土地。

廢水廢氣廢渣濫施農藥

白色污染資料: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已日趨嚴重,長三角地區已經發現“鎘米”、“鉛米”、“汞米”等,這些大米中的重金屬超標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大米鎘成分竟然超標了15倍。遼中千畝土地“中毒”無法種出能吃的糧食

華商晨報

沈陽一塊農田因重金屬超標面臨尷尬———土地依然平整,卻已無法種出能吃的糧食。

日前,沈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遼中縣新民屯鎮北三臺子村、寬場村部分長期接受污水灌溉的1481畝農田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土地0~30厘米土層的總鎘、汞、砷、總銅含量均超標,其中以總鎘超標倍數最大,已經不再適合種植食用農作物,只能改作其他用途。

6.農業結構調整不合理

耕地養殖魚蝦和種植果樹

缺乏統一規劃四、保護對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

全國土地日6月25日第15個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科學發展。

(一)植樹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防護林帶類型:水源涵養帶、水土保持林帶、防風固沙林帶等

目的:防御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為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創造良好條件。2.水土保持的耕作方法——減少水土流失的方法防風林梯田①建防風林②修建梯田③輪作——矮稈作物防治效果比長稈好④帶狀耕種和等高線犁地⑤保護性耕地-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和風對土壤的侵蝕保護性耕地的效益:可減少地表徑流50%-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增加土壤有機質0.03-0.06%,提高糧食產量13-16%,降低作業成本20%左右,減少大風刮起的沙塵暴60%左右。(二)科學開發和整理土地,保證耕地持續供應1.科學開發土地:

土地開發要與區域的生態環境相協調,既要嚴格保護耕地,加大開發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忽視生態條件限制的不科學行為。2.科學整理土地:

以增加農用土地面積,特別是耕地面積,提高農用地質量為目的的土地建設和恢復工程。人口增多,上中游地區不合理擴耕和過量引水灌溉——導致下游河段斷流,失去灌溉水源。土地整理:①土地平整:②土地復墾:農村廢棄地(空心村-舊村歸并,退宅還耕)、城市不合理用地的平整等工礦建設用地和廢棄地的復墾全國土地平整的重點區域:華北平原區、東北平原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區、浙閩丘陵平原區、華南丘陵平原區、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地區、云貴高原區、黃土高原區、內蒙古高原區、新疆天山山麓綠洲區。全國土地復墾的重點區域:冀東煤炭鋼鐵基地、黑吉遼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基地、晉陜蒙煤炭化工基地、冀南晉南豫北煤炭鋼鐵基地、蘇魯皖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基地、豫中煤炭基地、鄂贛閩有色金屬鋼鐵煤炭基地、湘粵化工煤炭基地、廣西有色金屬建材煤炭基地、川滇黔渝有色金屬鋼鐵化工基地。第四節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森林資源的概念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二、我國森林資源概況1、宜林地區廣,森林樹種豐富2、資源總量多、人均少,分布不均3、森林結構不合理4、林地生產力低三、森林破壞與管理舉措(一)森林破壞引起的問題1、水土流失,導致沙漠化。2、流沙淤積,堵塞水庫河道。3、環境惡化,災情頻繁。4、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2006年4月17日,北京突降浮塵第三名:誘哥德里斯(比利時)第一名:真相格姆斯(土耳其)第二名:樹法羅(斯洛伐克)葡萄牙第8屆國際漫畫節——“土壤沙漠化”主題組告別

中國羅琪沙漠化

波蘭約瑟夫.本德伊查月牙泉(二)管理舉措1、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業管理。2、合理利用天然林區。3、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4、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5、搞好城市綠化地帶。6、開展林業科學研究。7、控制環境污染對森林的影響。8、發展森林旅游。美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公園YellowstonenationalparkOldFaithfulGeyser

九寨溝彩林翠海疊瀑彩林其他藏情雪峰第五節草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一、概念指在中緯度地帶大陸性半濕潤和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多年生耐旱,耐低溫的,以禾草占優勢的植物群落的總稱,這個群落與土地構成自然綜合體。

內蒙古錫林郭樂草原——九曲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二、我國草原資源狀況1、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樣。2、草原和草地多數位于水源頭,具有生態屏障的功能3、草地資源平均利用面積小,夏季牧場沒有得到和合理利用。三、草原問題及管理舉措(一)草原面臨的問題1、草原沙漠化2、草場鹽堿化3、水土流失4、生物多樣性減少5、草原污染嚴重(二)管理舉措1、建立和完善草原保護制度2、穩定和提高草原生產能力3、實施已墾草原退耕還草4、轉變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5、推進草原保護與建設科技進步6、增加草原保護與建設投入7、強化草原監督管理和監測預警工作8、加強對草原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領導一.最“豪華”的草原

世界上所有草地中組成最復雜、景觀最華麗、產量最高、自然條件最為優越的一類草原不在別的地方,就在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盟、錫林郭勒盟東部以及其它類似的一些地區,這就是溫帶草甸草原。二.最“典型”的草原

一致認為大針茅典型草原是最有代表性的類型。為什么呢?因為大針茅草原形成的自然條件是溫暖半干旱的氣候,年降水量平均350毫米左右,土壤為栗鈣土。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高原的中部地區。由于大針茅的果穎有很強的芒針,常常刺入羊皮,在羊皮上留下許多針孔,會影響羊皮的質量。

三.最“濕潤”的草地

在我國遼闊的東北平原,除羊草草地外,還有大面積的沼澤草地。沼澤草地主要分布于相對低洼的地方,我國有名的札龍、向海、達里諾爾等自然保護區就是這方面的代表。這類沼澤地有絕佳的景觀和極好的科研價值,所以要很好保護。

四.最“干旱”的草原

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過渡的一類草原,是草原植被中最干旱的一類草原。在我國,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內蒙古的京二線以西地區,如西蘇旗等地。

五.最“高寒”的草原世界上海拔最高,溫度最低,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草地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荒漠化的草原(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宋瑩攝)

這顆主根直徑達到3厘米的麻黃在沙漠里的生長期至少有20年了。但現在,這顆“草原最后的衛士”被賣了2元多錢。攝影:茅碩2004.超載過牧第六節生物多樣性的利用與保護一、概況1、概念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它們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程度。2、生物多樣性的組成(1)遺傳多樣性(2)物種多樣性(3)生態系統多樣性二、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1、物種高度豐富2、特有屬種繁多3、區系起源古老4、栽培植物、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群資源豐富5、生態系統豐富多彩6、空間格局繁復多樣性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及其保護措施(一)生物多樣性破壞的主要原因1、人口激增2、生境的破碎化3、環境破壞4、外來物種入侵(二)管理措施1、就地保護(最重要的措施)2、遷地保護3、離體保護4、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1.能源——能夠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質叫能源。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物質基礎。能源、信息、材料一起構成了現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每一種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變革都極大地促進下生產力的發展,并引發社會變革,使人類文明前進一大步。人類對于能源的開發利用大致經歷了四個歷史時期:①

古代柴草時期

;②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煤炭時期

;③19世紀中葉的石油時期

;④始于本世紀中葉的新能源時期

。第七節能源的利用與保護一、能源及其分類人類離不開能源城市照明離不開能源汽車行駛離不開能源烹飪食物離不開能源電器工作離不開能源2、能源的分類(1)按是否是自然界直接提供進行分類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煤、石油、風、流水等)——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制取生產的能源(汽油、柴油、電能、氫能源等)(2)按能否再生進行分類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等)(3)按能源使用的歷史進行分類能源常規能源非常規能源——已廣泛利用的能源(草木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水力)——有待開發才能廣泛利用的的(太陽能、氫能、地熱能、潮汐能)(4)按能源的來源分類讀圖:1990年至2050年世界對各種能源的需求有哪些變化?從1990年至2050年種類能源在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有何變化?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各類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煤、石油由于污染和不可再生,在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漸減少,而太陽能、核能由于能量大、污染少,在消費總量中逐漸增多。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加強,干凈的能源所占的比例將逐漸增加。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加。二、能源危機與環境污染1.為什么人類社會發展會有能源危機的發生?①常規能源儲量有限,開發不合理,浪費嚴重;②人類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③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2.能源的大量使用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哪些問題?①酸雨②溫室效應③臭氧層的破壞④土壤酸性化⑤生態平衡的破壞……

能源危機和能源利用對環境所造成的污染與破壞已成為人類共同關注的世界性問題。新能源是相對于傳統的能源來說的,根據聯合國1981年內羅畢會議精神,新能源可定義為:以新技術和新材料為基礎,系統開發利用的能源。在新能源的開發中,重點在于開發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波浪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資源豐富、可以再生、沒有污染或很少污染,可以說是遠有前景、近有實效的能源。三、未來的能源原子能和太陽能核能(俗稱原子能)是通過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而釋放出的能量。裂變聚變原子能和太陽能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原子能和太陽能原子能和太陽能討論:核能發電與煤發電相比有哪些優點?由于核動力的燃料是核燃料,相比于煤或石油的優點是無空氣污染,無漏油等問題。它的唯一缺點是存在放射性污染.原子能和太陽能讀圖:我國的主要核電站的分布運行中的秦山核電站運行中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即將動工建設的浙江三門核電站核能的開發與利用——核電站建設中的江蘇連云港田灣核電站核能的開發與利用——核電站原子能和太陽能太陽能地球上每年獲得的太陽能十分巨大,分布較均勻,無污染,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輻射能是地球上能源的最主要來源原子能和太陽能太陽能人類利用太陽能有三個途徑:光能轉化成熱能、光能轉化成電能、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原子能和太陽能太陽能讀圖:中國太陽能資源分布原子能和太陽能太陽能思考:目前太陽能的應用有什么局限性?技術復雜、設備較貴、占地面積大、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較大,使得大規模利用太陽能還面臨不少困難。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氫能氫氣熱值高,燃燒產物是水,完全無污染。而且制氫原料主要也是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氫能是前景廣闊的清潔燃料。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思考:氫能源為什么還不能成為常規能源?優越性:高熱值、無污染、資源(水)豐富經濟性:要從水中大量制取氫氣,目前因技術復雜、制取成本較高制約了它的開發與利用。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地熱能研究表明,地熱能的蘊藏量相當于地球煤炭儲量熱能的1.7億倍,可供人類消耗幾百億年,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后將優先利用開發。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地熱能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站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風力發電新疆達板城風力發電廠新疆達板城風力發電廠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水力發電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新能源潮汐能第八節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保護能源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煤、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埋藏在地底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質作用所形成的能夠提供能量的物質,通常被稱為礦產資源。煤和石油煤和石油是目前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兩種能源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木本植物,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的。煤和石油讀圖:世界上的煤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煤和石油思考:我國的煤資源豐富,但主要集中在北方,你知道是為什么嗎?我國北方在遠古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茂密,因地殼運動,大量生長繁茂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了煤。我國煤炭的資源量為1點5億萬噸。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煤和石油石油是埋藏在地下的一種可燃性液體能源,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我們平時使用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煤和石油問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石油是由古代動物遺體在地殼中經過非常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一種粘稠狀的液體。煤和石油讀圖:世界上哪些地區的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煤和石油讀圖:世界上哪些地區的石油資源比較豐富?世界上的石油比煤的貯量少得多,分布也更不平衡。煤和石油讀圖:根據目前世界石油貯量和開采量,算一算已探明的石油還能開采多少年?2008漲(一)石油資源的危機與應對措施1世界石油潛在危機的主要原因2石油危機的主要影響⑴非可再生資源,數量有限⑵地區石油生產與石油消費不均⑶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⑴能源供應不足,造成經濟危機⑵以石油為原料的下游生產行業受影響⑶導致通貨膨脹,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4)通貨膨脹影響影響社會穩定(二)我國生產與消費1我國石油生產與消費構成變化特點2我國石油危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3我國石油危機的主要對策⑴石油生產量緩慢增加⑵石油消費量高速增長⑶93年開始從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⑴供應緊張價格上漲,影響經濟發展;⑵影響石油化學工業及其下游行業⑶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⑷國家能源安全得不到保障。⑴提高石油自給能力⑵實現石油貿易渠道的安全化和多元化⑶建立石油戰略儲備⑷挖掘石油替代潛力⑸節油降耗渤海盆地黃海盆地東海盆地北部灣盆地珠江口盆地鶯歌海盆地東沙盆地萬安灘盆地⑴提高石油自給能力的方針:穩定東部、開拓西部、進軍海上3我國石油危機的主要對策①②③④⑵實現石油貿易渠道的安全化和多元化①南向通道③北向通道②西向通道④東向通道馬六甲海峽克拉地峽運河中緬石油管道安大線、安納線、泰納線中哈石油管道、泛亞全球能源大陸橋拉美海上通道(墨西哥、委內瑞拉)克拉地峽運河:最窄處約64千米、最高海拔僅75米的地峽,全長112千米,耗時10年,耗資280億美元。運河開通后,可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約1200千米,大型輪船可節省2至5天時間,每趟航程預計可節省近30萬美元。3我國石油危機的主要對策俄羅斯安加爾斯克油田至中國大慶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泰舍特至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⑶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大連新港青島黃島寧波鎮海舟山岙山

國際能源機構(IEA)要求所有IEA石油凈進口國都建立相當于其上一年度90天的凈進口量的石油應急儲備。美國158天日本160天新加坡90天中國14天①我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系統的目的②石油儲備基地選址的區位因素3我國石油危機的主要對策靠海,交通方便,及靠近市場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本身服務于國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斷供給為目的,同時具有平抑國內油價異常波動的功能⑷挖掘石油替代潛力①煤制油:用煤制油的工藝可分為“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直接液化是對煤進行高壓加氫直接轉化成液體產品,間接液化是先將煤氣化,原料氣經凈化后再行改質反應,調整氫氣與一氧化碳的比例后生成液體。②生物質制油燃料乙醇在汽油機上的應用技術已經完全成熟,美國和巴西已經大量使用。燃料乙醇的原料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