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學業分層測評2_第1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學業分層測評2_第2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學業分層測評2_第3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學業分層測評2_第4頁
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學業分層測評2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業分層測評(二)(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達標]2014年12月27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六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行預定軌道。據此完成1~3題。1.遙感技術的關鍵裝置是()A.傳感器 B.地面接收站C.太陽能電池 D.計算機系統2.“遙感衛星二十六號”工作原理的主要環節是()A.目標物—傳感器—成果—遙感地面系統B.目標物—傳感器—遙感地面系統—成果C.收集—傳輸—電磁波D.電磁波—收集—傳輸3.“遙感衛星二十六號”主要的應用領域有()①科學試驗②定位導航③國土資源普查④交通流量管理⑤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第1題,遙感技術的關鍵裝置是傳感器。第2題,B項是遙感技術的主要環節,而該題是問“遙感衛星”的工作環節,故選項D正確。第3題,定位導航是GPS的功能,交通流量管理是GIS的功能應用。【答案】4.GPS的基本定位原理:衛星不間斷地發送自身的星歷參數和時間信息,GPS接收機接收到這些信息后,經過計算求出接收機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信息。與傳統的人工測量手段相比,下列不屬于GPS具有的優勢是()【導學號:94880033】A.測量精度高B.操作復雜,儀器體積大C.全天候操作D.信息自動接收、存儲,減少了繁瑣的中間處理環節【解析】GPS在測量上的巨大優勢是:測量精度高;操作簡便;儀器體積小,便于攜帶;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動接收、儲存,減少了繁瑣的中間處理環節。【答案】B目前,GIS已在政府部門和企業中得到普遍使用。據此回答5~6題。5.GIS“圖層疊加分析”已被一些政府部門普遍使用。下列哪項任務最適合用此法來處理()A.找出位于水源保護區內的養豬戶B.界定鄰近工地50m的噪聲影響范圍C.分析最佳視野的游客觀景臺位置D.規劃交通高峰時間避開塞車的替代道路6.大部分地圖出版社采用GIS作為輔助制圖工具,下列有關新舊制圖差異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當地圖需要更新時,GIS只要將更新部分重繪即可,傳統手工繪圖則必須全部重繪B.GIS可用不同圖層來管理不同主題的大量數據,傳統繪圖在一張紙圖上僅能有少數主題C.瀏覽GIS中的電子地圖時,可利用放大和縮小工具改變地圖的比例尺,傳統紙圖則只有一個固定的比例尺D.不同來源的舊紙圖經過數字化后,使用GIS便可以不經投影和坐標系統的轉換,將不同的地圖整合在同一底圖上【解析】第5題,將水源保護區地圖和養豬戶分布圖疊加,就可以找出位于水源保護區內的養豬戶。第6題,不同來源的舊紙圖經過數字化后,要先將投影和坐標系統轉換,才能將不同的地圖整合在同一底圖上,D選項錯誤。【答案】首都北京因堵車問題嚴重,被人們戲稱“首堵”。RS、GPS、GIS技術在疏堵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運用有關3S知識,回答7~8題。7.交警部門為疏通城市道路交通,需及時了解路面交通動態信息,最需要用到的是()①地理信息系統②遙感技術③全球定位系統A.① B.①②C.②③ D.①②③8.安保部門為隨時掌握銀行現金押運車的行車動態,需要()①遙感技術②地理信息系統③全球定位系統④二顆衛星⑤三顆衛星⑥四顆衛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C.②③⑤ D.②③⑥【解析】第7題,GIS即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地圖、數據庫和空間分析等功能。GIS可以像傳統地圖一樣,進行“地點”“狀況”等查詢,也可以進行趨勢分析,采用“虛擬模擬”進行預測性分析。第8題,GPS能實時提供路況信息,GIS能選擇最優行車路線,監測車輛行駛狀況,全球定位系統至少需要4顆衛星同時提供準確數據信息。【答案】9.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GoogleEarth是一款由Google公司開發的虛擬地球儀文件,它把衛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個地球的三維模型,GoogleEarth使用了公共領域的圖片、受許可的航空照相圖片、KeyHole間諜衛星的圖片和很多其他衛星所拍攝的城鎮照片。(1)GoogleEarth所需的數據是如何存儲的?這些最基本的空間數據是如何獲得的?(2)GoogleEarth的空間數據的基礎設施是什么?(3)在GoogleEarth中,可視化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有何區別?(4)試舉例說明“數字地球”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領域。(5)數字地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外,還在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發揮作用,試舉例說明。【解析】第(1)題,GoogleEarth所需數據異常龐大,已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數據庫存儲,需要分散在數以萬計機構的數據庫中;作為數字地球的一種,其最基本的空間數據來自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第(2)題,空間數據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空間數據管理體系、空間數據交換網、空間數據交換標準等。第(3)題,可從含義、與人之間的關系兩個角度歸納。第(4)、(5)題,數字地球的應用前景主要是三大領域:可持續發展、政府決策、百姓生活。可持續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快捷獲取大容量信息和模擬實驗,為我們研究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答案】(1)分散在不同機構的數據庫。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2)空間數據管理體系、空間數據交換網、空間數據交換標準。(3)可視化技術將計算機中的抽象數據具體化,以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它是實現數字地球與人交互的窗口和工具;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生成虛擬環境,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官與人體的自然技能感受逼真的虛擬環境,與虛擬世界進行交互,完成各種虛擬過程。(4)網上旅游信息查詢、遠程教育研修等。(5)模擬未來20年森林面積的變化;研究全球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能力提升]10.一支地理考察隊所用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統信號接收機顯示如下界面:地理坐標39°30′″N82°30′″E海拔1468m誤差m據此判斷該考察隊可能()A.在測量珠峰高度B.在河西走廊尋找地下水C.在柴達木盆地調查地質結構D.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解析】根據GPS信號接收機顯示的信息可知,這個地點應位于(39°30′″N,82°30′″E),海拔高度大約為1470米,選項中只有塔里木盆地符合該條件。【答案】D圖甲示意某城市行政邊界的劃分資料,該區有3個行政單元,分別為城西區、城北區和城南區。圖乙示意該地區都市計劃分區與地價的網格式資料。圖丙是網格代碼。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城西區有12000人,城北區有19000人,城南區有15000人;已知都市計劃分區人口依土地利用類型(商業、住宅、工業),按3∶5∶2的比例而定(同一土地利用類別每一方格人口數量相等)。據此完成11~12題。11.在GIS軟件中將人口資料與甲的行政區圖層結合后,轉換為乙的網格式資料,則丙中網格代碼1的人口為()A.2500人 B.3450人C.4500人 D.3000人12.該城市決定在城西區設立新超市分店,只考慮地價和人口數量,則最佳設立地點的網格代碼是()A.10 B.6C.13 D.1【解析】第11題,該地三個區共有46000人,其中有30%居住在商業區,即圖中的四個商業區共有人口138000人;由于同一土地利用類別每一方格人口數量相等,故網格1的人口為13800/4=3450人。第12題,由圖中的信息可知,網格10的地價水平較低,且該網格是計劃中的住宅區,是建設新超市分店的最佳地點。【答案】13.深圳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搜集有關南極科考與3S技術的材料,開展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23年4月9日,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取得豐碩成果,乘坐“雪龍”號凱旋。材料二在南極中山站前使用探測儀器的科考隊員。(1)南極科考隊為安裝大型望遠鏡設備選址并準備場地,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__________________;考察隊員監測南極冰川和海岸線變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術是________。(2)“數字南極”的構建是我國南極科考的重要任務。下列對“數字南極”的利用,敘述錯誤的是()A.方便查閱南極地區的三維地圖及地圖信息B.可以對附近地區冰川、海岸線的變化進行觀察分析C.為防止極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術D.對地物相關信息的分析采用數字化處理(3)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在對南極地區進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應用外,還有哪些用途?試舉兩例。【解析】第(1)題,選址過程要通過GIS進行空間分析,位置的確定要應用G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