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計量與統計_第1頁
能源計量與統計_第2頁
能源計量與統計_第3頁
能源計量與統計_第4頁
能源計量與統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能源計量與統計

2

能源計量與能源統計第一節能源計量

第二節能源統計

第三節煤的理化分析3第一節能源計量企業能源計量工作企業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配備率)企業能源計量器具計量性能(準確度)企業能源計量器具管理(檢測率)

4

修訂后的《節能法》規定了19項法律責任,包括:未按規定配備、使用能源計量器具,瞞報、偽造、篡改能源統計資料或編造虛假能源統計數據,重點用能單位無正當理由拒不落實整改要求或者整改未達到要求、不按規定報送能源利用狀況報告或報告內容不實、不按規定設立能源管理崗位,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違反建筑節能的有關標準等方面的法律責任。計量的重要性5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27條

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第24條

用能單位應建立健全能源消費制度以及各類能源消費、主要耗能設備的原始臺賬,確保本單位能源消費統計數據真實、準確、完整,并按照規定要求向統計部門報送有關能源統計報表。用能單位應當建立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對各類能源的消費實行分類計量和統計,并確保能源消費統計數據真實、完整。

6標準規定1983年《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試行)》GB/T17167-1997《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導則》GB17167-2006[推薦性標準改為強制性標準]《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

(重點用能企業能源計量工作要從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能源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及計量器具的管理三個方面進行。)

“能源數據來源于能源儀表,能源管理依靠能源數據”,從而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7術語和定義

能源計量器具

measuringinstrumentofenergy

測量對象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載能工質的計量器具。

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

equippingrateofenergymeasuringinstrument能源計量器具實際的安裝配備數量占理論需要量的百分數。能源計量器具理論需要量是指為測量全部能源量值所需配備的計量器具數量。

次級用能單位

sub-organizationofenergyusing用能單位下屬的能源核算單位。8能源是指:煤炭、原油、天然氣、電力、焦炭、煤氣、熱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氣、生物質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能源計量的種類9a)輸入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b)輸出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c)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使用(消耗)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d)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自產的能源及載能工質;

e)用能單位、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可回收利用的余能資源。能源計量范圍10用能企業(包括下屬附營企業)用于生產活動的各種能源,主要有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和附屬生產系統用能。不包括生活用能和基建項目用能。

用能企業在計算綜合能源消費總量時,實際計算各種消耗能源系指哪些使用范圍,哪些是不包括的?11應滿足能源分類計量的要求。企業的能源分配與消耗計量、要滿足企業內與外,生產與生活,外銷與自用“分別計量”的要求。應滿足用能單位實現能源分級分項考核的要求。重點用能單位應配備必要的便攜式能源檢測儀表,以滿足自檢自查的要求。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原則12滿足下列國標GB/T6422企業能耗計量與測試導則GB15316節能監測技術導則GB/T18603-2001天然氣計量系統技術要求GB/T2589綜合能耗計量通則GB12723產品單位產量能源消耗定額編制通則有配備→有檢測→有數據→有考核→有效果。一切用數據說話,講數據,講效果。配備強調13主要次級用能單位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14主要用能設備能源消耗量(或功率)限定值15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按下式計算:

RP=NS/NX×100%式中:RP——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

NS——能源計量器具實際的安裝配備數量;

NX——能源計量器具理論需要量。16綜合配備率17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要求

18配備率舉例

進、出分廠(或車間)的其計量器具配備率應為100%。

a、成品油b、壓縮空氣

c、蒸汽d、深井水19

考慮到現實采用的重油、渣油計量手段,對于非連續作業的主要次級用能單位和主要用能設備來說,其配備率要達到100%確有很大困難;再有對蒸汽的計量,有些企業用汽設備很多,但單臺用汽量并不大。因此,對重油和渣油、煤氣和天然氣、蒸汽的計量,就主要次級用能單位和用能設備而言,其計量器具配備率允許低于100%。對于余熱資源的計量,主要是對介質溫度、流量和壓力的測量,鑒于在生產工藝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些參數一般并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可以采用便攜式測量儀表臨時測量或請專業測量隊伍予以檢測的方法,因而標準中對其計量器具配備率的要求要稍低些。20

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準確度等級要求21

續: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準確度等級要求22電阻溫度計光學高溫計表面溫度計煙塵濃度測定儀電力多參數測試儀鉗形多用表兆歐表頻率計便攜式節能檢測儀表舉例23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要求

能源計量制度用能單位應建立能源計量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并保持和持續改進其有效性。用能單位應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來規范能源計量人員行為、能源計量器具管理和能源計量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匯總。24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要求合理設置能源計量的組織機構是加強企業能源計量和節能管理的關鍵。要建立企業能源計量管理體系,形成能源計量網絡,實現計量數據化管理。25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要求制定企業能源計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計量管理機構職責及人員崗位責任制度,計量器具的選型、采購、入庫、流轉、報廢等管理制度,計量器具的使用、維護、保養制度,能源計量器具的周期檢定(校準)制度,能源計量數據采集、處理、使用、保管及監督制度等規章制度。26能源計量人員用能單位應設專人負責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負責能源計量器具的配備、使用、檢定(校準)、維修、報廢等管理工作。用能單位應設專人負責主要次級用能單位和主要用能設備能源計量器具的管理。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管理人員應通過相關部門的培訓考核,持證上崗;用能單位應建立和保存能源計量管理人員的技術檔案。能源計量器具檢定、校準和維修人員,應具有相應的資質。27能源計量器具

用能單位應備有完整的能源計量器具一覽表。表中應列出計量器具的名稱、型號規格、準確度等級、測量范圍、生產廠家、出廠編號、用能單位管理編號、安裝使用地點、狀態(指合格、準用、停用等)。主要次級用能單位和主要用能設備應備有獨立的能源計量器具一覽表分表。用能設備的設計、安裝和使用應滿足GB/T6422、GB/T15316關于用能設備的能源監測要求。28用能單位應建立能源計量器具檔案a)計量器具使用說明書;b)計量器具出廠合格證;c)計量器具最近兩個連續周期的檢定(測試、校準)證書;d)計量器具維修記錄;e)計量器具其他相關信息。29企業能源計量器具管理要求

有人員:培訓、持證。有臺帳:名稱、型號、準確度、數量、生產廠家、出廠編號、企業編碼有量傳:溯源安裝地點、周期、最近日期、類別、量程大小有檢定核準:環境、規程有制度:訂購、驗收、保管、使用、檢定校準、維修、報廢(統一)有檔案:說明書、合格證、檢定校準證書、維修記錄、報廢日期及原因。檔案保存期

30能源計量器具的性能要求

a.準確度按標準要求。

b.由傳感器(變送器)、二次儀表組成的測量裝置或系統時,準確度要求應是系統或裝置的準確度。

c.能源作為生產原料使用時,其器具準確度應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要求。

d.性能應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特點及使用環境要求。[耐溫、耐振、耐粉塵、抗干擾、拒腐蝕等]。

31

用能單位應備有能源計量器具量值傳遞或溯源圖,其中作為用能單位內部標準計量器具使用的,要明確規定其準確度等級、測量范圍、可溯源的上級傳遞標準。用能單位的能源計量器具,凡屬自行校準且自行確定校準間隔的,應有現行有效的受控文件(即自校計量器具的管理程序和自校規范)作為依據。32能源計量器具應實行定期檢定(校準)。凡經檢定(校準)不符合要求的或超過檢定周期的計量器具一律不準使用。屬強制檢定的計量器具,其檢定周期、檢定方式應遵守有關計量法律法規的規定。在用的能源計量器具應在明顯位置粘貼與能源計量器具一覽表編號對應的標簽,以備查驗和管理。33能源計量數據

用能單位應建立能源統計報表制度,能源統計報表數據應能追溯至計量測試記錄。能源計量數據記錄應采用規范的表格式樣,計量測試記錄表格應便于數據的匯總與分析,應說明被測量與記錄數據之間的轉換方法或關系。重點用能單位可根據需要建立能源計量數據中心,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能源計量數據的網絡化管理。重點用能單位可根據需要按生產周期(班、日、周)及時統計計算出其單位產品的各種主要能源消耗量。

34一、前言1、什么是能源能源:是能量的來源或源泉。是從自然界直接取得或通過再加工制造出的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節能法所稱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生物質能和電力、熱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第二節能源統計352、國家節能政策

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363、節能節能是指加強用能管理,采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374、能源統計能源統計是運用綜合能源系統經濟指標體系和特有的計量形式,采用科學統計分析方法,研究能源在勘探、開發、生產、加工、轉換、輸送、儲存、流轉、使用等各個環節運動過程、內部規律性和能源系統流程的平衡狀況等數量關系的一門專門統計。

38

用能單位應當建立能源消費統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對各類能源的消費實行分類計量和統計,并確保能源消費統計數據真實、完整。39二、綜合能耗綜合能耗是企業在計劃統計期內,對實際消耗的各種能源,進行綜合計算所得的能源消耗量。1、綜合能耗的分類與計算

綜合能耗分為三類:總綜合能耗,單位綜合能耗,可比單位綜合能耗。40總綜合能耗量企業在計劃統計期內消耗的各種能源量,經綜合計算后得到的總能耗量。單位綜合能耗以單位產量(工作量),或單位產值所表示的綜合能耗量。即用企業同一計劃統計期內合格產品總產量,除總綜合能耗量;或以企業同一計劃統計期內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凈產值),除總綜合能耗量。41可比單位綜合能耗可比單位綜合能耗是為在同行業中實現能耗可比所計算出來的綜合能耗量。影響可比單位綜合能耗的因素很多,如企業的產品構成,原材料與燃料的品種和質量,生產的工序等,在可比單位綜合能耗的計算中應加以考慮??杀认禂担涸稀a品系數、品種系數、規格系數、加工系數、異型系數、燃料系數、爐齡系數等。42可比系數原料、產品系數品種系數規格系數加工系數異型系數燃料系數

爐齡系數43三、要上報的能耗指標注:GDP和工業增加值按2005年價格計算。1.計算公式:單位GDP能耗=

單位GDP電耗=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

442、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十一五”規劃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各級、各部門要進行節能指標分解。由于在分解過程中涉及GDP結構、GDP增長率、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節能量、節能潛力等問題。下面提出一些計算方法,供相關企業參考。453、總綜合能耗量的計算企業實際消耗的各種能源,系指用于生產的各種能源。它包括主要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附屬生產系統消耗的能源,不包括用于生活目的所消耗的能源。計算綜合能耗時,其能源消耗量可用千克標準煤或噸標準煤表示,也可簡寫成千克標煤或噸標煤。燃料發熱量所用的卡系指20℃卡。(4.1816J/20℃卡、4.1868J/水蒸汽表卡]46低位發熱量和高位發熱量燃料的高位發熱量是指燃料在氧彈內(恒容狀態)完全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減去硫和氮的校正值后的熱值;燃料的低位發熱量是高位發熱量(恒容狀態)減去燃料中水和燃燒生成的水的蒸發潛熱后的熱值。

由實驗室中彈筒發熱量算出的高位發熱量和低位發熱量都屬恒容狀態,但燃料在實際工業燃燒中則大多是恒壓狀態,因此,嚴格地講,工業計算中應使用恒壓低位發熱量。47低(位)發熱量等于29.271MJ(或7000千卡)的固體燃料,稱1千克標準煤,在統計計算中,可采用噸、萬噸標準煤;低(位)發熱量等于41.816MJ(或10000千卡)的液體或氣體燃料,稱1千克標準油或1標準立方米標準氣。在統計計算中,可采用噸、萬噸標準油或千標準立方米、百萬標準立方米標準氣;481千克標準煤等于0.7000千克標準油,或等于0.7000標準立方米標準氣;1千克標準油,或1標準立方米標準氣等于1.4286千克標準煤;企業消耗的一次能源量,均按收到基低(位)發熱量換算為標準煤量。49能源統計范圍(節約能源法規定)第二條、本法所稱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生物質能和電力、熱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50能源統計范圍(統計局能源平衡表項目)原煤(不包括石煤、泥炭、油頁巖等低熱值煤)、洗精煤、其它洗煤、煤制品、焦炭、焦爐煤氣、其它煤氣(城市煤氣)、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煉廠干氣、天然氣、其它石油制品、其它焦化產品、熱力、電力、其它能源。51能源折標系數我國統一規定采用低位發熱量進行折算即以低位發熱量為29.271兆焦(7000大卡)/千克的燃料,作為一千克標準煤。折標系數全國有統一規定。

由于原煤、原油等具體品種較多,推薦采用實測的熱值來進行換算,無條件才參考全國統一的折標系數[原煤:收到基低位發熱量]52能源折標系數名

稱參考折標系數

(噸標煤)kcal/kg(m3)kJ/kg(m3)原煤(噸)0.7143500020908洗精煤(噸)0.9000630026344洗中煤(噸)0.285720008363型煤(噸)0.6000

焦碳(噸)0.9714680028435其他焦化產品(噸)1.3000

焦爐煤氣(萬立方米)6.1430430017981高爐煤氣(萬立方米)1.2860

其他煤氣(萬立方米)3.5701

天然氣(萬立方米)12.143850035544天然氣(萬立方米)13.286931038931原油(噸)1.42861000041816汽油(噸)1.4714103004307053能源折標系數煤油(噸)1.47141030043070柴油(噸)1.45711020042652燃料油(噸)1.42861000041816重油(噸)1.42861000041816液化石油氣(噸)1.71431200050179煉廠干氣(噸)1.57141100045998其他石油制品(噸)1.2000

熱力(百萬千焦)0.03416

電力(萬千瓦時)3.500245010245電力(萬千瓦時)1.229/1.229860.9/859.83600煤泥0.2857-0.42862000-30008363-12545泥炭0.2142-0.35711500-25006272-10454沼氣0.7857550022999秸稈0.4286300012545薪柴0.571440001672654能源的等價熱值和當量熱值當量熱值是指該種能源本身所含熱量。等價熱值是指生產單位數量的二次能源所消耗的各種能源實物量,按規定的計算方法分別折算為一次能源量的總和。

我國統一規定:所有一、二次能源按其本身的當量熱值折算。只有電力,因是優質能源,主要用于動力,除按統一規定采用電力本身熱功當量折算外,各企業可根據分析研究的需要,再按等價熱值另行計算。55能源的等價熱值和當量熱值舉例電力的當量熱值是指電本身的功熱當量,即1千瓦小時相當于3600kJ(860kcal近似值),即123gce;(3600/29271=0.122989;860/7000=0.122857)發、供電標煤耗按等價熱值計算,它隨著技術進步而降低。如1982年為404gce/kWh,1992年為382gce/kWh。

56能源生產總量(統計局定義)指一定時期內某地區一次能源生產量的總和。該指標是觀察能源生產水平、規模、構成和發展速度的總量指標。一次能源生產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水電、核能及其他動力能(如風能、地熱能等)發電量,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產值、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二次能源產量。57能源消費總量(統計局定義)指一定時期內某地區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該指標是觀察能源消費水平、構成和增長速度的總量指標。能源消費總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58能源消費總量分三部分(1)終端能源消費量:指一定時期內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轉換二次能源消費量和損失量以后的數量。(2)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指一定時期內投入加工轉換的各種能源數量之和與產出各種能源產品之和的差額。該指標是觀察能源在加工轉換過程中損失量變化的指標。(3)能源損失量:指一定時期內能源在輸送、分配、儲存過程中發生的損失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量,不包括各種氣體能源放空、放散量。59四、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生產的工業最終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活動的總價值。它既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物質消耗轉移的價值,也包括新創造的價值。工業總產值按“工業生產原則”、“最終產品原則”和“工廠法原則”計算,即以工業企業整體作為基本核算單位,不允許同一產品價值在企業內部重復計算,并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計算,不管該成果是否在報告期內實現銷售。60(續)、工業總產值計算工業總產值采用現行價格,即用報告期內的產品實際銷售價格,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前后有變動,應分別按不同價格計算總產值,如生產完成時還不能確定按哪一種價格銷售,可按報告期實際平均銷售價格(出廠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中有些項目,如自制設備、提供給本企業基本建設和生產福利部門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等沒有出廠價格,可按實際成本價或加工費收入計算。61(續)、工業總產值一、工業總產值包括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和自制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62(續)、工業總產值①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是指企業本期生產,并在報告期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的全部工業成品(半成品)價值合計,包括企業生產的自制設備及提供給本企業在建工程、其他非工業部門和生活福利部門等單位使用的成品價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按自備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乘以本期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產品實際銷售平均單價計算;會計核算中按成本價格轉帳的自制設備和自產自用的產品,按成本價格計算生產成品價值。生產成品價值中不包括用定貨者來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價值。63(續)、工業總產值②對外加工費收入: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完成的對外承接的工業品加工(包括用定貨者的來料加工的產品)的加工費收入和對外工業修理作業所取得的加工費收入。對外加工費收入按不含增值稅(銷項稅額)的價格計算。對于本企業對內非工業部門提供的加工修理、設備安裝的勞務收入,如果企業會計核算基礎比較好,能取得這部分資料,而且這部分價值所占比重較大,應包括在對外加工費收入中。64(續)、工業總產值③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是指企業報告期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減期初的差額價值,本指標一般可從會計核算資料中取得。如果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不計算半成品、在制品的成本,則總產值中也不包括這部分價值,反之則包括。65(續)、工業總產值二、新產品產值

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新產品總量。其中新產品指采用新技術原理、新設計構思生產的全新產品或在結構、材質、工藝等某一方面比老產品有明顯改進,從而顯著提高了生產性能或擴大了使用功能的產品。包括第一次研制、生產的國家級新產品和第一次研制、生產的地區級新產品。新產品統計的時間:自新產品批量生產之日起,民用消費類產品一般為l至3年,生產資料類新產品為2至4年。66(續)、工業總產值三、工業銷售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包括已銷售的成品、半成品價值、對外提供的工業性作業價值和對本企業基建部門、生產福利部門等提供的產品和工業性作業及自制設備的價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工業銷售產值的計算范圍、計算價格和計算方法與工業總產值一致,但兩者計算的基礎不同:工業銷售產值計算的基礎是產品銷售總量,工業總產值計算的基礎是產品生產總量。67(續)、工業總產值四、產品銷售收入

是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包括企業銷售的產成品、自制半成品以及工業性勞務所獲得的收入。本指標與工業銷售產值的區別在于工業銷售產值既包括對外銷售產品和勞務的收入,也包括向本企業內非物質生產部門提供的產品和工業性勞務收入,而產品銷售收入中則不包括向本企業內非工業生產部門提供的工業性勞務收入。68(續)、工業總產值五、出口交貨值指工業企業生產的交給外貿部門或自營(委托)出口(包括銷往香港、澳門、臺灣)、用外匯價格結算的批量銷售、在國內或在邊境批量出口的產品價值,還包括外商來樣、來料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等生產的產品價值。69(二)、工業凈產值

工業凈產值是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即工業總產值扣除物質消耗(包括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的價值;提取的折舊費和大修理基金;定貨者來料價值和生產銷售中的其他一些物質消耗價值)以后的價值。

70(三)、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

是指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即扣除中間消耗以后的價值。它與工業凈產值計算口徑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差別:工業增加值包括折舊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工業凈產值則不包括;工業增加值不包括企業對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支付如利息支出等,而工業凈產值是包括的。71(續)、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生產法: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式中“本期應交增值稅”若為負數,在計算中應視作“0”處理)

二是收入法: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72(續)、工業增加值工業中間投入=直接材料(會計產品成本核算中的“直接材料”)+[制造費用-(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大修理費+其他用于個人支出)]+[管理費用-(工資、福利費+勞動、待業保險費+折舊費、大修理費+生產稅+上繳上級管理費、規費+工會經費+壞帳準備金+其他用于個人支出)]+[銷售費用-(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大修理費+其他用于個人支出)]+利息支出(財務費用中的利息凈支出)

73(續)、工業增加值工業中間投入工業中間投入指企業在報告期內用于工業生產活動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對外支付的服務費用。74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第一種分類:按企業支付的對象來分,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75工業中間投入的分類:第二種分類: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包括的具體內容來分,分為直接材料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財務費用五大類。76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77b.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蓮臅嫛爸圃熨M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制造費用合計”減去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價值。78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給國家和地方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79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蓮臅嫛爱a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80e.財務費用(以前是用利息支出,因為利息支出和財務費用相差一般不很大,所以現在統一改為用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財務費用。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81(續)、工業增加值勞動報酬=工資總額+福利費+勞動、待業保險費(均可從財務會計決算表中取得)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均可在財務決算表取得)生產稅=營業稅+產品稅+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教育費附加+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燒油特別稅+土地使用稅+進口稅+特別消費稅等。82(續)、工業增加值營業盈余=工業總產值(現價)-工業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83地區工業增加值計算方法的討論地區現行工業增加值總量的計算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通過計算每個企業的增加值,再匯總得出一個地區的工業增加值總量;另一種方法是首先確定增加值率,再用增加值率乘以一個地區總的工業總產值得出工業增加值總量。84總產值、凈產值和增加值的比較

總產值、凈產值和增加值這三個指標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總產值包括了轉移價值的多次重復計算,因此其數量最大,一般用來反映生產的總規模;但它不能確切地反映生產發展狀況;凈產值是反映生產活動新增加的價值,其數量最小,增加值是反映生產活動新增加的價值和轉移價值,可以比較確切地反映生產的規模、速度和效益。凈產值指標已不再使用,總產值指標用的越來越少,而增加值指標用的越來越多。85“現行價格”、“不變價格”與“可比價格”

當年價格,顧名思義,也就是報告期當年的實際價格,如:工業品的出廠價格、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商品的零售價格等。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以貨幣表現的指標,在不同年份之間進行對比時,因為包含各年間價格變動的因素,不能確切地反映實物量的增減變動,必須消除價格變動的因素后,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動態。因此,在計算增長速度時,一般都使用可比價格計算。86

不變價格,從字面意義上我們不難理解,它是固定不變的價格,因此也叫固定價格,它是用某一時期同類產品的平均價格作為固定價格來計算各個時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