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3章商業周期波動和總需求理論
親愛的布魯特斯,錯誤并不在于命運,而在于我們自己。
—威廉.莎士比亞《裘利斯.凱撒》本章內容與結構A、商業周期波動
★商業周期波動的特點★商業周期理論★商業周期的預測B、總需求理論的基礎
★向下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影響需求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課前思考
2008年諾貝爾獎系列的“壓軸戲”——經濟學獎終于塵埃落定,55歲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格曼將這一榮譽連同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獎金攬入囊中。1994年,克魯格曼針對世界銀行給予亞洲經濟增長以“東亞奇跡”的評價,激烈批評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不過,隨著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克魯格曼的“預言”成真,當年被他預言激怒的人們最終也大多不得不閉嘴。
2000年,克魯格曼又在“能源危機重現”的文章中指出,新一輪國際油價上漲周期已經到來。2001年,在《紐約時報》上的專欄文章中,克魯格曼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觀點。果然,2001年以后,國際油價急劇上漲。2006年8月,克魯格曼撰文說,由于美國樓市近年來價格暴漲,在很多地區房價開始下降,投機需求出現逆轉,導致目前市場上充斥著未出售的房產。在克魯格曼看來,正是布什政府前幾年推行的過于寬松和缺乏監管的政策,催生了此后的金融泡沫,最終引爆今天的危機。財政政策投資國際貿易
產出(實際GDP)總需求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相互作用總供給商業周期波動是資本主義固有的特點A.1商業周期的特點商業周期(businesscycle):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總就業量的波動,持續時間通常為2~10年,它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或收縮為標志。
衰退(recession):是商業周期的下降期,一般定義是實際GDP至少連續兩個季度下降,以經濟中許多部門廣泛緊縮為標志。蕭條(depression):指的是規模廣且持續時間長的衰退。定義表現
(1)經濟周期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經濟現象。(2)經濟周期是經濟活動總體性、全局性的波動。(3)一個完整的周期由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組成。(4)周期是不規則的,其長短由周期的具體性質所決定。主要特征商業周期像年份一樣也有季節性。
商業周期是經濟活動的不規則的擴張和收縮1919年以來的商業活動經濟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費購買急劇下降,耐用品存貨增加,投資急劇下降對勞動的需求下降產出下降,原材料價格下降,工資和服務的價格增長趨勢放慢企業利潤急劇下滑A.2商業周期理論外因論與內因論外因論是在經濟體系之外的某些因素的波動中尋找商業周期的根源。
新大陸的發現內因論則在經濟體系內部尋找商業周期的機制和原因。
投機泡沫及其破滅其一個重要理論是:乘數-加速數原理。
例子
例子乘數-加速數原理
產出的增長刺激投資,大規模的投資反過來又刺激產出增長得更多。這一過程一直持續下去,直至潛在經濟能力完全被利用殆盡。到達這一飽和點后經濟增長率開始放慢,放慢的增長反過來又減少投資和存貨,經濟進入衰退直至到達谷底。然后經濟過程又呈現相反的運作狀態,開始新的循環。商業周期理論需求拉動型經濟周期商業周期中產出、就業和價格的流動通常是由總需求的變動引起的。當消費者、企業或政府改變其與一國經濟的生產能力相關的總支出的時候,這些波動就會發生。總需求下降導致經濟下滑價格水平 PQQ'PP'CAD'ADAS潛在產出Qp實際產出Q一些最重要的商業周期理論及其代表人物1、貨幣學派:將商業周期歸因于貨幣和信貸的擴張和收縮。該理論認為貨幣是影響總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12-2006,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代表人物2、乘數-加速數模型:認為外部沖擊通過乘數效應和加速原理得以傳導,說明的是乘數和加速數的相互作用如何導致總需求發生有規律的周期波動。薩繆爾森。3、政治理論:政治家為重新當選而對經濟政策的操縱。諾德豪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4、均衡商業周期理論:宣稱對價格和工資變動的錯覺使人們提供的勞動總是過多或過少,從而導致產出和就業的周期性波動。代表人物盧卡斯、巴羅、薩金特。
羅伯特·盧卡斯(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羅伯特·巴羅托馬斯·薩金特5、真實商業周期理論:認為某一部門的創新或勞動生產率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會在經濟中傳播并引起波動。商業周期主要是由于總供給沖擊總需求所造成的,而總需求對于商業周期來講并不重要。熊彼特、普雷斯科特、普洛塞熊彼特(1883~1950)代表人物6、供給沖擊理論:認為商業周期是由于總供給的改變而引起。代表人物戈登。
上述理論中哪一種最能解釋商業周期呢?實際上,上述每一種理論都含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又沒有一個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思考A.3商業周期的預測一個好的預測就像汽車明亮的前燈一樣,可以預先展示出經濟前程中的路況,以便決策者根據新的經濟環境而采取相應的行動。經濟計量模型與預測模型建立者首先要有一個分析框架,包含一些代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方程式,通過運用現代經濟計量學技術,使這些方程與歷史數據相吻合,取得有關的參數估計值(如MPC,投資需求方程的斜率等)。最后,將所有的模型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方程體系來運行。經濟學就像在一個黑屋子里抓一只根本不存在的貓,而計量經濟學常常聲稱抓到了一只
商業周期的預測專業預測天真預測(naiveforecast):是指預測下一年的產出增長率剛好等于當年的產出增長率。專業預測的表現預測錯誤(百分比/年)大危機不可預測
-摘自徐現祥《圖解宏觀經濟學》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的兩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都提供經濟預測服務,但他們對大危機的預測都太樂觀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崩盤。1929年11月2日,哈佛大學認為,當前的衰退并不是危機的前兆。耶魯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費雪在10月28日的報告中說,股市沒有任何暴跌的先兆;從股市崩潰到1931年底,他一直樂觀地預言經濟將很快復蘇。思考我們采用現在的預測技術是否可以做的更好呢?“大危機”過去近半個世紀后,哈佛大學的Domingue和耶魯大學的Fair、Shapiro重新采用現在流行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基于費雪教授等當年采用的數據和現在所具有的歷史數據,重新預測美國經濟在“大危機”期間的走勢。結果,證明無論是在股市崩潰之前還是之后,都無法預測“大危機”。B.總需求理論的基礎總需求(aggregatedemand,AD)是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給定的價格水平上人們所愿意購買的產出的總量,也即所有生產部門所愿意支出的總量。定義它包括:消費、國內私人投資、政府商品與服務采購,以及凈出口。1、消費:主要取決于可支配收入,而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收入減去稅收。其他影響因素包括:收入的長期趨勢、居民財富、總體價格水平。2、投資:包括對建筑物、軟件和設備額私人購買以及庫存品的增加。3、政府支出:政府在商品與服務上的支出4、凈出口:等于出口減進口值。總需求的組成:Y=C+I+G+(X–M)從上圖可見,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當經濟中整體價格水平升高的時候,實際支出水平會下降。
原因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的原因:一些收入構成要素并不隨價格上升而上升。B.1向下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價格水平QADCPQIG實際GDPXP(一)庇古的財富效應財富效應是通過人們的財富與物價之間的聯系來說明物價變化所引起的消費變動。物價水平下降使消費者感到富裕。隨著物價下降,人們的實際收入增加;原有的貨幣資產也因物價的下降而變得增值,即人們的財富增加。財富增加又鼓勵他們更多地消費。于是消費支出增加。這就是財富效應。有的教材又把它稱為真實余額效應。英國經濟學家庇古(ArthurPigou:1877-1959)強調了這一效應,因而財富效應又稱為庇古效應。物價——財富——消費——總需求(二)凱恩斯的利率效應
物價下降使貨幣交易需求減少(同量物品的交易需要更少的貨幣,或者說較低的價格減少了家庭需求的貨幣量)。這就意味著沒有花掉、沒有消費的收入部分增加了。當家庭力圖把這部分貨幣變為有利息的資產(儲蓄)時,貨幣供給增加(通過存款創造機制,其數量可以被大大放大),進而促使利率下降。因為利率取決于貨幣的供求,當物價下降時,貨幣需求減少,貨幣的供給增加,于是利率就不可避免出現下降趨勢。利率下降刺激投資需求。因為投資取決于預期利潤率和利率,和利率反向變化。利率下降使一部分原來預期利潤率低于利息率的企業,本來不準備投資,現在也因利率下降而被激勵讀投資了。所以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資支出增加。利率下降也刺激了消費。利率下降使信貸消費的成本降低,起了促進消費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率下降,儲蓄的欲望受到抑制,使一部分本來用于儲蓄的收入轉化為消費,同樣對現期消費起了推動作用。這里提到儲蓄的變動是在利率已經發生變化后的變動,它的量一定小于初始儲蓄的變動量。由于物價下降引起利率下降,消費和投資又都因利率下降而增加,于是總需求增加。這一理論首先是由凱恩斯提出來的,所以又稱凱恩斯效應。這一機理可概括為:物價——儲蓄——利率——消費與投資——總需求。
(三)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當較低的物價水平降低了利率時(分析理由同利率效應),還會引起本國資本外流。當國內利率低于國外利率時,本國的對外投資增加,外國對本國的投資減少,導致國外凈投資增加;于是在外匯市場上,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幣的需求就是本幣的供給,表現為本幣的供給增加),導致真實匯率下降(直接表達法,即一單位外幣需要更多的本幣來交換;聯系圖32-4來理解,在圖中匯率是用本幣的供求分析的),本國貨幣貶值(在對外經濟中)。本幣貶值又刺激了凈出口。因為在國際貿易中,用本幣表現同樣價格的物品,只要用更少的外幣來購買,即本國物品的相對價格變得便宜了,這就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回顧第31章的分析),從而增加了物品和勞務的需求量,即凈出口增加(凈出口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物價下降使國內產品與進口產品相比變得便宜,替代作用使進口減少和出口增加,于是凈出口增加。凈出口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凈出口增加表示總需求增加。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于物價水平下降使利率下降,套利動機驅使資本流出增加,本國貨幣面臨貶值壓力;貨幣貶值使國內產品與進口產品相比變得更為便宜。結果使進口減少和出口增加,凈出口增加使總需求增加。上述分析表明,無論在哪種匯率制度下,匯率效應都是存在的。其作用機理:物價——利率——國外凈投資——匯率——凈出口美國經濟學家RobertMundell(蒙代爾)和MarcusFleming(佛來明)強調這一效應。總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這表明在其它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實際支出會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AD曲線向下傾斜的主要原因在于貨幣供給效應,亦即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價格水平的上升會導致貨幣緊縮和總支出量的下降。總結微觀經濟學的需求與宏觀經濟學的需求區別:宏觀曲線描繪的是整體經濟的價格和產量的變化,而微觀曲線則分析單個商品的價格和產量。宏觀的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主要是因為貨幣供給效應,而微觀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則是由于消費者用其他商品替代漲價商品的結果。注意B.2總需求的移動決定AD的因素可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政府控制的宏觀經濟政策變量,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第二類是外生變量。沿著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總需求曲線的移動 AD503000實際GDP(10億美元)QCP2502001501002000B價格水平ADAD'QP價格水平實際GDP(10億美元)除物價水平外,還有許多其它因素也影響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總需求)。影響總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費。消費包括自主消費和引致消費,引致消費隨收入變動而變動,其變動幅度主要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因此,隨著國民收入的變化,總需求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動。此外,政府的政策、利率等因素都可以影響消費的變動。總之,消費還會受到物價水平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引起的總需求變動,表現為總需求曲線的位置移動。投資。除了物價因素會引起利率變化,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利率變化。我們可以從政策作用機制角度看到利率的變動。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反之則反方向變動。稅收政策——降低稅收,刺激投資或鼓勵儲蓄,促使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由于這種投資的變動不是物價變動引起的,所以它不是總需求量的變動,而是總需求變動。政府購買的變化,顯然可以不是物價變化引起的。從財政政策的角度分析,假定實行赤字財政政策,這就意味著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支出是由轉移支付和政府購買組成。政府購買本身就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轉移支付無論給企業還是居民,按其使用總要分解為消費和投資。最終都是總需求的組成部分。這種變化同樣引起總需求曲線的位移。凈出口的變動也可以不是物價變動引起的。如匯率政策——本幣貶值,本國物品價格相對降低,有利于鼓勵出口,最終導致凈出口增加。于是總需求曲線位移。
變量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會使利率降低并改善貸款條件,從而增加投資和耐用品的數量。對總需求的影響政策變量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政府在商品和勞務上的開支增加,會直接增加支出總量:減稅或增加轉移支付會提高可支配收入人數量,并導致消費數量的增加.稅收刺激政策,比如投資稅減免可以導致在某個領域增加支出。變量國外產出的增長會導致進出口的增加對總需求的影響外生變量國外產出資產價值
股票價格或住宅價格的上升增加家庭的財富,從而增加消費數量;而且,這還會導致較低的資本成本,并使企業投資增加。技術進步可以為商業投資提供新的機會。重要的例子如鐵路、汽車和計算機。政治事件、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冷戰結束提高了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并增加了投資和對耐用品消費的開支技術進步其他影響需求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經濟學家對于究竟是哪些因素會影響總需求這一點并無分歧,但他們對于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則有不同的看法。
貨幣主義者的觀點:貨幣供給量是總支出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政策和外部力量對經濟起推動作用。分歧商業周期是否可避免奧肯(ArthurOkun)的名言:
現在,普遍的認識是,衰退從根本上說是可以防止的,它們就像飛機失事而不像颶風。但我們從來沒有能夠從地球上消除飛機失事,當然也不清楚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消滅衰退。危險并未消失,那些可以導致周期性衰退的因素仍然潛伏在飛機的兩翼,等待著飛行員的某種失誤。小結1、商業周期是國民總產出、總支出和總就業量的波動它以許多經濟部門的大范圍擴張和收縮為標志2、許多商業周期都發生在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產出、就業和價格劇烈變動的時候3、商業周期理論因其所強調的外生因素和內生因素的不同作用而各不相同4、總需求代表的是:假定其他條件不變時,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上愿意購買的總產出的數量5、總需求曲線不同于微觀經濟分析中所使用的需求曲線。6、能夠使總需求發生變動的因素包括:宏觀經濟政策、外生變量復習思考題1.商業周期有哪些特點?2.解釋商業周期的主要理論有哪些?3.怎樣理解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和總需求曲線的移動?我國的經濟波動簡況
(一)體制改革前的經濟波動
1、集中計劃體制形成初期的兩次波動(1953-1957)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經過3年的恢復調整,1953年開始有計劃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時,同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各產業保持增長勢頭,中國經濟進入繁榮階段。但是1954年在反冒進運動下,中央決定壓縮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非農產業增速減緩,其中1954年的建筑業和第三產業出現負增長,經濟出現衰退,經濟增長率迅速從上年的14%下降到5.8%。1956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方針,同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提出適度擴張政策,導致工業加速增長,當年經濟增長率14.1%,達到第1個周期的頂峰。然而,1957年開始的反右運動,又使經濟衰退并跌入這個周期的谷底,當年經濟增長率僅4.5%。
案例1
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起的大波動(1958-1962)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總路線”實行“趕超”政策,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片面追求“多、快、好、省”,“一大二公”、“一天等于二十年”、“一棵白菜三百斤”等浮夸風盛行,全民煉鋼導致農業衰退,非農產業高速增長,當年經濟增長率達到22%。1960-1962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黨中央召開八屆九中全會、七千人大會,開始糾正“大躍進”的失誤,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經濟全面滑坡,1960-1962年連續三年經濟增長率為負,其中1962年為-29.7%,是歷次周期中衰退最嚴重的一年。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經濟衰退(1963-1968)1963-1965年繼續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但不是緊縮而是實行均衡擴張政策,1964年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提出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各產業高速增長,其中農業增長率達到兩位數,經濟進入第3個周期的繁榮階段,1964、1965、1966年連續三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7%左右。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無明確的政策主張,政治統帥一切的情況下,各產業全面減速,1967年第二產業出現負增長,1968年則三次產業全部負增長,經濟進入第3個周期的衰退期并直達谷底。1967、1968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2%和-6.5%。
4、“文革”中期的經濟波動(1969-1972)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黨和國家為扭轉國民經濟的混亂局面,又把國民經濟重新置于計劃經濟的軌道上,恢復了“文革”中斷的經濟發展政策。當時武斗之風漸趨平息,生產秩序開始恢復,各產業開始加速增長,各產業開始加速增長,1970年經濟增長率23.3%,達到這個周期的頂峰。然而,1971-1972年的“批林整風”運動中,國務院決定壓縮基建投資8.7億元,減少重工業投資2.14億元,勸退農民工370萬人,工農業增長大幅度減速,經濟衰退,1972年經濟增長率下降為2.9%。
5、“文革”后期的低增長(1973-1976)
1973年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全國計劃會議決定調整原計劃,加強企業管理,在農村重申“六十條”,工農業回升,農業回升更快,經濟進入第5個周期的繁榮期,當年經濟增長率達到8.3%。但是,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開始,政治對經濟的干擾較強,經濟增長率迅速下滑到1.1%。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鄧小平主持工作,實行經濟發展政策,經濟增長率又迅速回升到8.3%。1976年10月,黨和人民粉碎了“四人幫”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當年的“反擊右傾翻案風”使經濟發展又遇政治干擾,經濟跌入這個周期的底谷,經濟增長率為-2.7%。
(二)經濟轉軌時期的經濟波動
1、新舊體制交替時期的經濟波動(1977-1981)
1978年底,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當年經濟增長率達11.7%。1979-1981年,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各產業處于調整過程中,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但降幅不大。
2、新體制時期的第一次波動(1982-1985)
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提出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繼續推行農村改革的同時,以國企改革為重點的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開放沿海部分城市作為吸引外資的窗口,1982-1985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信貸規模的膨脹,國家銀行貸款余額增長率1984年為32.8%,1985年為23.9%。信貸規模的膨脹導致貨幣超額投放。貨幣流通增長率1984年為33.1%,1985年為19.8%。貨幣超額投放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漲,1985年零售物價上漲率高達8.8%。為抑制通貨膨脹,1986年開始實行“雙緊”政策,經濟增長率回落。
3、新體制時期的第二次波動(1986-1990)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實行高速增長政策,不惜用通貨膨脹刺激增長速度,結果1987、1988年連續兩年經濟增長在11%以上,可是通貨膨脹率上升到18.5%,改革以來第出現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貨幣貶值引起社會恐慌,出現了“搶購風”。為了抑制經濟過熱及伴隨的嚴重通貨膨脹,開始了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重點在于控制通貨膨脹、壓縮基建規模、整頓流通領域和緊縮銀根,結果經濟增長率迅速下滑,1989、1990年經濟增長率都在4%左右。
4、新體制時期的第三次波動(1991-2001)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整了經濟計劃指標,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步伐。為了啟動經濟,1992年貨幣流通量增長了43.2%。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92、1993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3%以上,與此伴隨,1994年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1.7%。總需求兩次重大的變動: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災難稱為大蕭條,而且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下降。從1929年到1933年,實際GDP減少了27%,失業從3%增加到25%。同時,在這4年中,物價水平下降了22%。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也經歷了類似的產量與物價下降。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