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財政平衡_第1頁
第十二章財政平衡_第2頁
第十二章財政平衡_第3頁
第十二章財政平衡_第4頁
第十二章財政平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財政平衡財政平衡的概念與理解財政平衡與總量平衡財政赤字的概念與口徑財政赤字的經濟影響一、如何理解財政平衡(一)概念財政平衡是指年度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在總量上的對比關系。1.財政收支對比的可能性(1)收大于支,有結余(2)支大于收,有赤字(3)收支相等,即平衡2.財政平衡的理解(1)并非絕對的財政平衡財政平衡是某一個時點上的平衡,不可能時時平衡。存在結余或者存在赤字是常態。但是又不能一直存在結余和赤字。一直存在結余,說明財政資金沒有充分運用。一直存在赤字,財政又會面臨風險。(2)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靜態平衡一般是考察一個財政年度內的收支對比,一個年度內平衡。動態平衡是從更長的時間,考察年度間的財政收支對比,一個周期內平衡。一個年度內不平衡,但可能在更長時間內平衡。(3)局部平衡與全局平衡局部平衡是僅考慮財政部門的平衡。全局平衡是要聯系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況。財政部門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財政收支僅是整個國民經濟總貨幣收支的一個分支。財政收支同其他部門(家庭、企業、對外)的收支是緊密相連的。從全局角度研究財政收支平衡,才能分析財政平衡的原因和結果,調節經濟運行,實現財政政策目標。(4)真實平衡與虛假平衡應該關注財政平衡的真實性。如果存在著不真實的財政收入,存在著需要財政負擔的大量隱性債務或者或有債務,即使賬面上存在財政平衡,實際上是不平衡的。參考:財政收入質量等真實性內容(5)中央預算平衡和地方預算平衡實行分級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都成為相對獨立的預算主體。應該關注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的平衡。(6)預算平衡與決算平衡預算平衡是在預算時安排的財政平衡。決算平衡是在決算是實現的財政平衡。預算平衡并不一定能實現決算平衡。(預算執行中可能面臨著調整,存在著增支減收的情況)3、財政不平衡的原因財政收支作為一對矛盾,運行的形態就是財政平衡與不平衡。實際上存在多個影響財政平衡的因素:(1)外部沖擊與財政不平衡現代經濟屬于開放經濟,國外各國經濟運行的狀況,會通過進出口和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傳導國內,這種外部沖擊會最終影響到財政平衡。(2)意外事件與財政不平衡國內經濟社會也經常面臨各種意外,導致增支減收。自然災害、戰爭、動蕩(3)經濟波動和稅制結構不合理與財政不平衡經濟出現蕭條和衰退,導致收入減少,而政府支出增加。稅制結構不合理,稅收彈性不足,不能隨著經濟增長而提供足夠財政收入,導致財政收入不能滿足財政支出增長的需要。二、財政平衡與總量平衡關系(一)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是宏觀經濟學中的一對基本概念。1.社會總供給的概念(p299)(1)微觀意義上的供給供給---是指一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市場上,與每一價格相對應,生產者愿意并能夠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供給表---是指一定時期每一價格下生產者愿意向市場上提供的某商品的數量表格。供給曲線---把供給表中價格與供給量的組合關系點在坐標系中描繪出來,就是一條供給曲線。PQOSPOQS1S2供給曲線供給量變動與供給變動的區別(2)宏觀意義上供給——社會總供給社會總供給: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和。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即國內生產總值;(投資品、消費品)另一部分是由國外向本國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輸入。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中,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社會總供給的主要表示指標。2.社會總需求的概念(299頁)(1)微觀意義上的“需求”需求---是指特定時期一定市場上消費者在每一價格下愿意并能夠買的商品的數量。需求函數---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需求量是價格的函數,需求量與價格這兩個變量可以建立函數關系。DPOQPQD1D2需求曲線(2)宏觀意義上的需求——社會總需求社會總需求: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指一年)對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有支付能力的總購買力。社會總需求=本期投資需求總量+本期消費需求總量+本期國外需求總量國內需求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產投資社會消費需求居民消費需求集體消費需求政府消費需求國外需求(出口需求)社會總需求

市場上微觀均衡

1均衡概念

2.均衡價格

3.均衡數量

EDSPOQP*Q*P!P2Q1Q2Q3Q4盈余短缺PODD’SEE’P1P’Q1Q’QPOQDSS’P1P’Q1Q’EE’F3、社會總供給和和社會總需求平衡(1)概念是指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大體相等。社會供求平衡包含實物方面的平衡也包含貨幣方面的均衡。社會上由價值運動通過分配合再分配形成的社會總需求,與實物形式流轉形成的社會供給的基本對應。

ADASPYOY*P*貨幣市場均衡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總需求函數

總產量物價水平總供給函數資本存量工藝技術資源稟賦產品市場均衡就業量(2)考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狀態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關系分為: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總需求等于總供給: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是相對的,多數時候是不平衡的。如何判斷是否平衡?勞動力市場:是否存在失業商品市場:物價上升水平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和匯率水平變化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物價上升、利率匯率水平上升,失業率下降。(3)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導致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加劇,產品積壓,生產下滑。流通費用增加,資金周轉緩慢。工人失業,工資水平下降。財政收入下滑。資源過剩,會產生通貨緊縮。社會總需求大于總供給:商品銷售快,物價提升。企業生產規模擴大,盈利能力提升。利率上升,企業投資成本增加。企業用工緊張,工資水平上升,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增加。資源緊張,會發生一定的通貨膨脹。(4)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的現實性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需要社會產品價值運動和實物運動的統一。由于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實現都是以價值形式實現的。價值的實現形式表現為貨幣運動,貨幣運動具有相對獨立性。需求表現為有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供給則是表現為實物的供應。很難保證兩者的一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失衡是經濟運行的常態?,F實經濟運行中總需求膨脹、有效需求不足都是具體的表現。(二)財政平衡與總量平衡可以運用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分析財政平衡與社會總量平衡的關系。開放經濟下的國民收入決定,總供給流量等于總需求流量。C+S+T+M≡C+I+G+X(1)C消費S儲蓄M進口額X出口額T政府收入(主要是稅收)G政府支出這個關系式說明,財政平衡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總供給方:C+S+T+M社會總需求方:C+I+G+X當總供給和總需求不平衡時,可以調節稅收收入或者政府購買來實現兩者平衡。G-T≡(S-I)+(M-X)(2)財政存在缺口(即赤字),需要動用國內儲蓄或者增加凈進口來彌補。財政缺口=凈儲蓄+凈進口財政赤字≡儲蓄、投資賬戶結余+貿易經常帳戶赤字封閉型經濟

M-X=0,有G-T≡S-I

(3)即:財政赤字≡儲蓄、投資賬戶結余結論(1)財政平衡是社會總供求平衡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從國民經濟整體平衡研究財政平衡,就財政本身研究財政平衡難以得出全面、正確的結論;(2)國民經濟整體平衡的目標是社會總供求的大體平衡,財政平衡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局部平衡,因而對社會總供求平衡而言,財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不過是總供求平衡的一種手段;(3)消費、儲蓄、投資以及進出口屬于市場行為,而財政收支屬于政府行為,因而財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財政平衡可以直接調節社會總需求,間接調節社會總供給。三、財政赤字(一)概念財政赤字是指當年政府財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額。預設赤字:由預算有意識安排的財政赤字?!嘧重斦?。決算赤字:預算安排的財政收支是平衡的,預算執行的結果出現了赤字。多是由主觀不可觀測的因素造成。(二)財政赤字的計算口徑1、硬赤字赤字或結余=(經常收入+債務收入)-(經常支出+債務支出)債務收入和債務支出被安排在經常性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中。2、軟赤字赤字或結余=經常收入-經常支出美國一般不把債務收入作為經常性收入,而是把它作為彌補財政赤字來源。日本:把國債分為國債和赤字國債,將赤字國債作為彌補赤字來源。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政府財政統計年鑒》計算財政赤字或結余的口徑:財政赤字或結余=(總收入+無條件贈款)

-(總支出+凈增貸款)總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不含債務收入);無條件贈款包括各國政府贈款、本國其他各級政府贈款和國際組織贈款??傊С霭ㄐ姓?、國防、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經濟服務、國債利息等經常性支出,還包括購置固定資產和購買存貨、土地和無形資產及資本轉讓;凈增貸款是指本期政府對國內其他各級政府、國內金融機構、國內非金融公共企業的貸款和對國外貸款減去各項貸款的還款。(三)我國的赤字口徑我國把債務的還本付息支出作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內容。中央政府可以舉債彌補財政赤字。地方政府預算中不列赤字。國家統計局網站在年度數據中明確:“財政收入中不包括國內外債務收入。”歷史上,我國曾經將債務收入作為經常性收入。而不是彌補財政赤字的來源,對于財政赤字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來彌補。1994年,中央銀行獨立,中央政府赤字不能再向銀行透支,公債成為彌補財政赤字來源。債務收入不列入經常性收入。中國財政平衡公式的變化:1、1953-1993年的財政平衡公式這一時期的財政平衡的不同于世界通行的財政平衡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公債收入和公債支出列入了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中。財政盈余或赤字=(經常收入+公債收入)

-(經常支出+投資支出+公債還本付息支出)2、1994-1999年的財政平衡公式這一時期與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改革相配合,中國的預算制度進行了某些修正,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公債收支剔除出了財政收支。財政盈余或赤字=經常收入-(經常支出+投資支出)3、2000年開始的財政平衡公式20世紀90年代的財政平衡公式,仍然與國際通行的財政平衡公式存在差異。從2000年開始,中國將債務利息支出列入中央財政總支出中。財政盈余或赤字=經常收入-(經常支出+投資支出+公債利息支出)-31-MAUQ我國財政赤字情況年份絕對數(億元)占GDP的比重(%)1979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135.468.9+0.57115.2662.82596.92999.92248.9968.02708.07500.08000.03.351.53+0.010.621.092.621.641.060.040.092.201.99-32-MAUQ4.財政赤字的規模衡量(1)赤字依存度赤字依存度是指財政赤字占財政支出的比率。赤字依存度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時期內(一年),總支出中依賴赤字支出的程度,反映了財政本身狀況的好壞。(2)赤字比率赤字比率是指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赤字比率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反映了財政配置工具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四)財政赤字按照與經濟運行關系劃分的類型1.周期性赤字是指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引起的赤字。是政府為了熨平經濟周期而安排的財政赤字。周期性赤字存在反映了經濟運行對財政平衡的影響。往往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增減。周期性赤字是一種內生赤字。2.結構性赤字是指非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財政赤字。在給定的充分就業條件下,(如失業率不超過4%-5%),由于財政政策的作用存在的赤字。結構性赤字是由于政府的政策變量引起的赤字。是一種外生的赤字。體現了財政政策變量對經濟的影響。現實中的赤字往往由這兩種赤字組成。3.現實赤字、結構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的關系DEF=SD+CDSD=(G-tYf)CD=DEF-SD=(G-tY)-(G-tYf)=t(Yf-Y)DEF=CD+SD=(G-tYf)+t(Yf-Y)DEF代表現實的赤字SD為結構性赤字CD代表周期性赤字Yf表示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國民收入Y代表實際的產出水平t表示宏觀稅負率G表示財政支出4、區分結構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的政策意義結構性赤字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結果,而周期性赤字是經濟衰退的結果和表現。將財政赤字分為結構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兩部分,對判斷財政赤字產生的原因以及對政府的財政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財政赤字的基本用途為戰爭經費融資拯救經濟衰退促進經濟發展(五)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1.財政發行貨幣當局為了彌補財政赤字而增加貨幣發行。貨幣的財政發行會引發通貨膨脹。條件:計劃經濟時期,中央集權條件下,銀行代理國庫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保持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很少采用貨幣發行彌補財政赤字。2.財政透支財政部直接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銀行代理國庫。如果透支數額過大,也會引起貨幣增發,引發通貨膨脹。1995年以前,中國一部分財政赤字是通過向中央銀行直接借款或透支彌補的;1995年通過的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不得向財政部提供借款或透支。3.動用財政結余如果政府有結余,則也是一種必要的手段。財政結余一般表現為銀行的財政性存款。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是指各級財政通過超收安排的具有儲備性質的基金,用于彌補短收年份預算執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視預算平衡情況,在安排年初預算時調入并安排使用,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4.發行公債通過發行公債方式為財政赤字融資,也稱赤字國債化。這是當前最主要的一種彌補手段。發行公債一般不會增加基礎貨幣量,一般也不會擴大貨幣供應量,一般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