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一章總論一、項目基本情況(一)項目名稱:麻城市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二)建設業主:麻城市文化局、麻城市旅游局。(三)項目建設負責人:(四)項目建設地址:麻城市金橋大道(五)項目建設規模:總占地面積165畝,總建筑面積20500m2,其中麻城大劇院8500m2、麻城圖書館6000㎡,群眾藝術館4000m(六)項目投資:工程總投資29992.34萬元,其中:工程費用21465.58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6648.63萬元,預備費1878.14萬元。(七)資金來源為財政配套、市圖書館土地置換資金。(八)項目建設期:項目建設期2年(2009年-2011年)。二、可行性研究范圍(一)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二)項目建設功能、規模及建設條件;(三)項目建設方案合理性分析;(四)項目投資估算、資金籌措方案;(五)項目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分析。三、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一)X市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X市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二)《X市市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06-111);(三)《X市市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06-260);(四)X市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項目建議書的批復;(五)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市競訓中心)總體規劃方案設計專家評審會紀要;(六)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X市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規劃設計;(七)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市競訓中心)規劃預審紅線地形圖;(八)X市大學城規劃圖;(九)體育場館標準及設施規范;(十)國內類似項目相關資料。五、項目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總占地面積:110055總建筑面積:20500其中:教學生活設施面積:115597m2地下車庫面積:3000m2停車位:800輛容積率:0.51建筑密度:22%綠地率:38%項目總投資:29992.34萬元六、主要結論1、麻城市大別山文化旅游藝術中心的建設,是麻城市“十一五”規劃社會發展重點項目,是麻城市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質量、推動社會產業化發展的重點項目,項目建設是必要的。工程建設規模較大,建設內容復雜,投資金額也較大,項目業主在實施過程中應加強項目管理,合理控制進度、質量及投資。2、對規劃設計和建設中需要:堅持“長遠發展,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堅持訓練場館的規劃設計必須符合體育建筑工藝規范的原則;注重市競訓中心以集中管理模式為主的規劃設計原則;注重訓練場館的規劃設計能滿足日常訓練功能和節能降耗的原則;注重訓練場館的規劃設計既滿足項目拓展空間,又有利于體育產業開發的原則。3、按照第一批運動員07年底入住大學城,確保滿足X市市運動員參加08年奧運會和09年全運會的需要,加之2006年11月底前廣陽壩訓練基地提前搬遷的特殊情況,因此,第一期工程必須考慮廣陽壩訓練基地、市體育運動學校、市第三體育運動學校(永川)及市運動技術學院目前在訓的12個項目的訓練場館。4、為適應全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市體育局應盡快組建專門班子,專題研究市競訓中心在建成以后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工作。5、本項目屬于公益性項目,建議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在建設稅費方面盡量給予優惠,以增強項目的自身造血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促進該項目盡快實施建設,早日發揮其社會效益。

第二章項目背景及建設的必要性一、項目提出的背景新中國成立后,X市當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西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在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的關心下成立了X市體訓班,在全國最先開展了對優秀運動員的訓練,被譽為新中國競技體育的搖籃。1955年撤區劃省后,X市成為省轄市,經上級特許X市體訓班繼續保留。70年代X市體訓班更名為X市市體育工作隊。為適應X市直轄后競技體育的新任務,1999年在X市市體工隊的基礎上籌建了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并根據市體育局黨組的決定,與市第二體育運動學校、市體育訓練基地實施了合署辦公,人員交叉使用(原編制序列不變)的管理體制。目前學院下設3個系(田徑系、水上系、重競技系),有田徑、跳水、網球、羽毛球、拳擊、摔跤(自由式、古典式)、柔道、跆拳道、蹦床、武術(套路、散手)等10個奧運會項目,15支優秀運動隊,其中拳擊和田徑的短跑是學院備戰全運會的優勢項目。擬拓展項目9個(乒乓球、游泳、花樣游泳、藝術體操、沙灘排球、小輪自行車、皮劃船、賽艇)。目前學院有專業運動員近600人,是完成“十一五”競技體育目標任務的主要訓練單位。市體育競訓中心建成后,市體育運動學校、市第三體育運動學校、市足球管理中心、市籃球管理中心也將與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合署辦公,屆時運動員人數將達到800余人。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原市體工隊)在其發展歷程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其中全國著名的運動員有王素珍、趙成英、家全、賀祖芬、馬金豹、趙濟和、鄧若曾、李亞光、朱玲、李濤等。在第九、十屆全運會上為X市倒置完成任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2006年學院有4名運動員代表國家參加了多哈亞運會,并取得了1枚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的好成績,也是X市市唯一參加第十五屆亞運會的4名運動員和取得的成績。羽毛球運動員張亞雯獲得世界杯羽毛球混雙亞軍、世界錦標賽、女子雙打亞軍;拳擊運動員李斌獲得拳擊世界杯賽95公斤級第四名;柔道運動員候燕獲得世界柔道青年錦標賽女子70公斤級第五名。全院運動隊在全年的計獎比賽中取得了2枚金牌、3枚銀牌、3枚銅牌的成績。由于種種原因,學院沒有自己的訓練場館,目前辦公使用的是市第二體育運動學校的教學辦公樓,田徑、網球隊在市體育場的場館(大田灣體育場、力量訓練房、田徑訓練棚、網球場)中訓練,重競技系在廣陽壩訓練基地的一個綜合訓練館、三個簡易訓練館中訓練,其寄居型的體制為全國罕見,形成的管理分散、干擾嚴重的格局,嚴重影響了運動隊出人才、出成績,使X市市的競技體育事業得不到快速發展,與X市市的地位極不適應。市競訓中心建成后,將徹底改變訓練單位的現狀,增強其生命力,使X市市競技體育得到長足發展。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一)充實現有體育場館數量,適應新X市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據X市市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計表,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X市市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要求的各類體育場地17351個,其中非標準體育場地9449個。以全市總人口3100萬人計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51平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03平方米)的49.51%;人均投入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為90.15元,為全國平均水平(148.15元)的60.85%。由此可見,X市市體育場地設施欠賬較多,資源有效供給不足,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由于X市市高規格、高標準的公共體育場地偏少,承辦大型、綜合性賽事的能力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X市市體育競賽市場的形成以及競技水平的提高。X市市觀眾席位在2萬人以上的體育場只有5個,占全市體育場總數的7.69%。同時根據直轄市及部分省會城市體育場館情況對照表可以看出,X市體育場館無論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與東部發達地區城市相比,在中等水平地區也位居下游,且目前甲級體育館及室內網球場等仍屬空白。

直轄市及部分省會城市體育場館情況對照表 表2-1 單位:個城市名稱體育場、館游泳跳水館合計甲級乙級丙級發達地區北京2424184天津2015141上海253221廣州1742112中等水平地區南京1421112武漢102263西安142481沈陽1239成都1422102X市11291由于軟硬件條件缺乏,在競技體育方面,X市市尚未真正形成上下貫通的人才培養體制,后備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突出,項目總量偏少,布局缺乏應有的基礎性支撐。(二)提高現有體育設施檔次,滿足大型賽事比賽要求的需要X市的體育場館在四個直轄市中,無論個數、場地總面積、以及觀眾席位總量都是最低的。同時,X市各體育場館建筑結構、幾何尺寸和功能已不能適應現代競賽規則和要求。場館應配置的附館及設施缺少;館內的設備、設施不完整、落后;公用、環境配套工程設施差。X市市現有場館設施多屬健身、訓練之用的簡易場地。跑道面層多為煤渣,大多缺乏電動計時記分設備、大屏幕顯示設備等,不適應國際大型比賽要求。其多數場館設施需改造、完善,增加設備設施后,方能適應全國性的單項比賽。觀眾席位在3000人以上的體育館,且有大屏幕、電子系統等輔助設施齊全的體育館只有3個,占全市體育館總數的9.68%。全市共有室外網球場133塊,室內網球場4塊,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0.79%,由于位置相對分散、無中心賽場且設施檔次不高,目前還不具備承接大型網球賽事的條件。表2-2X市市體育場一覽表(6個)

單位名稱所在地址占地面積(平方米)建筑面積(平方米)場地面積(平方米)建成年份投資金額(萬元)使用狀況觀眾席位400m跑道條數跑道面層中心足球場面層電動計時記分設備燈光設備大屏幕顯示設備渝中區X市市體育場渝中區兩路口體育村344169665188701955665.0正常400008塑膠草坪有有有大渡口區大渡口區體委X市大渡口新山村18號36271

84001992161.0正常50008煤渣草坪無無無九龍坡區X市市體育運動學校X市九龍坡區楊家坪20502502148481984300.0正常70008煤渣人造草坪無無無南岸區南岸區體委X市南岸區彈子石街349039183290001956700.0正常49508煤渣土質無無無北碚區北碚區體委北碚區公園村17300180015000198976.0正常30006煤渣土質無無無永川市永川市體育場永川市玉屏路21570

100001986180.0正常43006煤渣草坪無無無1996年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后,X市陸續新建了X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跳水館、X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X市江北洋河體育場。但與上海(新建寶宸體育館、寶山體育館、奉賢體育中心、華師大體育館、黃浦體育館、靜安體育中心游泳館、浦東棒壘球場、浦東游泳館、上海國際體操中心、上海水上運動場、上海體育宮、上海體育館、上海體育學院綜合館、上海游泳館、松江體育館、閘北體育場)和北京(新建首都體育館、北京工人體育館、北京國際網球中心網球館、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北京體育師范學院體育場、北京體育大學體育館、北京體育大學英東田徑場、月壇體育館、朝陽體育館、光彩體育館、海淀體育場、東單體育中心)相比,新建體育場館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落在后面。(三)實施X市體育發展目標的需要X市體育事業“十一五”專項規劃發展目標,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對優秀運動隊、市級體校以及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的設置比例,優秀運動隊達到800人,市級體校達到1600人,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達到3200人?!笆晃濉敝衅诮ǔ墒懈偧俭w育訓練中心,完成市運動學校等5所市級學校和涪陵區校等8所區級學校建設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基地的認定工作,解決競技體育硬件設施長期落后的問題。實行以“08奧運”帶“09全運”的備戰體制,實施“三J”(金牌、精品、精兵)戰略,“以我為主”,科學設置競技體育項目,突出優勢,切實增強主要項目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力爭在2008年奧運會上有X市運動員參賽并取得好成績,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實現金牌數和獎牌數的新突破。X市市體育運動學?,F有學生總數300人;教職工80人(其中教練員30人)。因原楊家坪校址拆遷,目前于大坪租借校舍進行教學。運動技術學院目前編制人數401人,實有人數391人,其中運動員296人。運動技術學院作為X市競技體育專業隊主體沒有院址,借用X市市第二體育運動學校的辦公樓進行辦公,訓練均于廣陽壩體育訓練基地進行。廣陽壩體育訓練基地占地478.43畝,房屋建筑面積17679.9平方米,其中運動員宿舍3336.8平方米,訓練場館5142.4平方米。場地包括人工草皮曲棍球場2塊,素土曲棍球場4塊,草皮足球場4塊,標準田徑場1塊,沙灘排球場1塊。為提高X市市競技體育整體水平,X市市擬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建設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及體育運動學校,為全國運動會、奧運會及國際國內其他比賽輸送優秀體育人才。(四)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需要當前,X市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現狀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還不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還不夠廣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現有體育場地設施數量較少、開放程度低。依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經濟、社會和體育發展程度不同的各類地區,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應持續增長,人民體質明顯增強,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逐步加大。而這一切都應建立在群眾體育健身的環境和條件有較大改善的基礎上。

第三章X市體育事業現狀與發展規劃一、X市市體育事業現狀(一)X市市體育場地現狀1、全市體育場地總體狀況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資料,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市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要求的各類體育場地17351個,共計1593萬平方米,其中標準體育場地7902個,非標準體育場地9449個,占地面積為2049.2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97.67萬平方米,觀眾席位64萬余座,包括體育場65個、體育館31個、游泳館4個,游泳池120個,跳水池3個及其他各類體育場館17128個,這些體育設施為我市體育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載體作用。以全市總人口3100萬人計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0.51平方米,比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平方米低0.52平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9.51%。2、全市標準體育場地現狀我市現有的17351個體育場地中,標準體育場地有7902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45.54%。標準體育場地占地面積1521.2萬平方米,場地面積1186.6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9.34萬平方米,分別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指標的74.23%、74.48%和91.47%。歷年累計投入標準體育場地的建設資金為236229.22萬元,占全市體育場地歷年建設總投入的84.53%。室內體育設施1764個,室外體育設施33294個,觀眾席位641599個,場館從業人員8231人。3、全市非標準體育場地現狀我市現有非標準體育場地9449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54.46%,占地面積為528.0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8.33萬平方米,場地面積為406.56萬平方米,歷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為43227.33萬元。非標準體育場地多以開展群眾性的全民健身活動為主。4、各系統體育場地現狀在我市現有的17351個體育場地中,體育系統有263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1.52%;教育系統有13507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77.85%;其他系統有3581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20.63%。在教育系統中高等院校有535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3.08%;中專中技有305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1.76%;中小學有12584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72.53%;其他有83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0.48%。5、全市體育場地分布狀況在我市現有體育場地中,分布在校園的有13468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77.63%;分布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樓院內的有1019個,占全市體育場地總數的5.87%,其他依次為:鄉(鎮)村255個,占1.47%;居民小區為937個,占5.40%;廠礦為640個,占3.69%;賓館飯店138個,占0.79%;公園132個,占0.76%;廣場、軍營、老年活動場地等其他場地分布762個,占4.39%。(二)、X市市競技體育現狀經過著力打造,我市田徑、重競技、小球、棋類等一批項目的優勢開始顯現?!笆濉睍r期,我市運動員共奪得53個全國冠軍,4個世界冠軍(含非奧項目)。2004年,有兩名運動員入選中國代表團參加雅典奧運會,實現了我市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零的突破;2005年,我市運動員張亞雯在世界杯羽毛球賽上與搭檔合作奪得了混雙金牌,這是我市第一個奧運會項目獲得世界三大賽的冠軍;胡凱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奪得男子100米金牌,為我國在世界大賽上獲得了首枚100米短跑金牌。X市圍棋隊從1999年起,連續5年奪得全國圍棋甲級聯賽冠軍。在第十屆全運會上,我市實了現了主要靠自訓運動員奪牌拿分的轉型,獲得了2枚金牌、5枚銀牌、2.5枚銅牌、448分的優異成績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獎牌總數在46個代表團中列第23位。同時我市還實施了后備人才戰略,集中有限的資金,將市運動學校和市第二運動學校建成了國家奧林匹克后備人才基地,并與12個區縣(市)共建了后備人才基地。同時,在45所中小學建立了后備人才訓練點。三年來,后備人才基地和訓練點共向市優秀運動隊輸送了133名運動員,為優秀運動隊增添了新生力量。(三)X市市體育賽事及體育產業現狀1、體育賽事情況(1)全國性體育賽事分布為實現我國體育強國的目標,國家正采取各種措施加速體育事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和財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建立了全國競賽制度。目前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全國性競賽活動有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青少年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和全國農民運動會。歷屆全國性運動會舉辦情況如下:A、全國運動會:全運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歷屆全運會均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輪流進行。其中北京舉辦5次,上海和廣州分別舉辦2次。B、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是僅次于全運會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始創于1988年,其宗旨是檢閱城市體育運動水平,發現和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歷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分別在山東省濟南市、淄博市,河北省唐山市、石家莊市,江蘇省南京市,陜西省西安市,湖南省長沙市舉辦。C、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是由國家教委、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主辦,各地人民政府承辦的全國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宗旨為發展學校體育運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歷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分別在北京市,大連市、南京市、武漢市、西安市、成都市舉辦。D、全國農民運動會是由農民運動員參加的全國性的綜合性運動會。目的是檢閱農民體育的新成果,展示農民的新風貌,交流開展農民體育活動的新經驗。全國農民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由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農民體育協會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請承辦。歷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分別在北京市、湖北孝感地區、上海市、四川省綿陽市舉辦E、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在1953年舉辦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和競賽大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主辦,由地方承辦,每4年舉行一屆。該項賽事以其民族性、廣泛性和業余性為特色,已成為全國較有影響的大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之一。歷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分別在天津市、內蒙古、新疆、廣西、云南、北京市、銀川市舉辦。由上述體育賽事的舉辦地點分布來看,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全國運動會這樣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歷屆運動會均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輪流進行。其中北京舉辦5次,上海和廣州分別舉辦2次。X市目前承辦這種大型全國綜合運動會的記錄是零,場館建設相對于城市經濟和體育事業發展的滯后是主要因素。1999年X市申辦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失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體育場館及相應設備設施不能滿足要求,失去了一個擴大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總體形象和推動全民健身熱潮的大好機遇。體育事業有著長遠的綜合效應,在各地舉辦的全國大型綜合體育賽事不僅是一個運動會,更是一個展示會,一個推進會。是增創新優勢,提高城市綜合實力,為國家作貢獻的最好機遇。因而應當借新建和改造體育場館,使體育的硬件設施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的契機,走入硬件設施到位→舉辦國際國內綜合或單項體育賽事→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這個良性循環。(2)X市體育賽事現狀因X市袁家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建成不久,其承接的體育賽事還不能反映X市在全國的體育競技水平和地位。X市大田灣體育場是建國初由賀龍元帥主持修建的國內最早的體育場,能容納4萬觀眾,是目前X市各體育場館中投資較高,場地面積較大,觀眾席位較多,跑道面層及中心足球場面層條件較好體育場。多年來承擔著X市幾乎所有重要比賽及重要商業演出的任務。其近些年使用情況見下表。X市大田灣體育場近些年使用情況表單位(場)19971998199920002001甲A聯賽1313131313足協杯44355大型商業演出43543市級比賽8691010校運會2528232629企業運動會1815121713合計72696575732004年,我市承辦了中國亞洲杯足球賽抽簽儀式和X市賽區的比賽,被評為全國最佳賽區。近三年來,每年承辦的全國性賽事平均在15個左右。通過承辦這些賽事,擴大了體育交流,提高了X市的知名度,增強了我市承辦大型賽事的能力。2、X市市體育產業現狀X市市體育賽事的增加及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廣極大地推動了X市體育產業的發展,據2003年的全市普查,全市共有體育產業機構1875家,其中主營218家,專營323家,兼營1334家,注冊資金2億多元,年營業收入3億元,體育產業還比較落后。(四)X市市全民健生概況從2003年開始,全市縣級以上群眾體育活動每年達到150余次,做到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挖掘整理了“擺手操”等具有民族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健身項目,豐富了全民健身內容。群眾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2005年,全市體育人口達到以121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8%;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6016名,為群眾體育的開展提供了指導服務。群眾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促進了群眾體育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間,全市共獲得42個全國群體比賽冠軍,特別是殘疾人運動員李兵在雅典殘疾人奧運會上奪得舉重100公斤能銅牌,為我市爭得了榮譽。二、X市市體育事業存在的問題“十五”期間,我市體育事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同全國的發展水平相比以及從發展的趨勢上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在群眾體育方面,二元結構特征十分明晃,投入嚴重不足,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遠郊和農村在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欠賬過多;對體育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影響了現有資源對社會的有效供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二是在競技體育方面,與周邊四川省及沿海的山東、浙江、廣東省之間在競技體育發展理念上存在較大差距,四川、山東、浙江、廣東諸省著眼于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趨勢,采取集聚優勢,整合資源的辦法大力興辦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上下貫通的人才培養體制,后備人才濟濟。而我市目前尚無一所上規模、上檔次的體育院校,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突出,布局缺乏應有的基礎性支撐;軟硬條件嚴重缺乏,訓練體制不科學,競技水平在全國位次不高。三是在體育產業方面,觀念陳舊,認識局限性大,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產業的特征和規律把握不夠準確;在實踐上辦法較少,運作能力較差;在市場開發、經營運作、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使體育產業發展緩慢,處于弱勢地位,不能支持體育事業的發展。三、X市市體育事業發展規劃(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富民興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走一條與我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社會事業發展相協調,具有X市特點的體育發展道路,推進我市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總體思路緊緊圍繞2008年奧運會和2009年第十一屆會運會,更加廣泛地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群眾體育特別是農村體育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更加堅定地推進競技體育“三J(金牌、精品、精兵)”戰略,不斷提高競技體育實力,實現新周期的新突破,著力解決競技體育實力與直轄市地位不相稱的問題;更加開放地發展體育產業,不斷增加體育供給,努力實現體育產業與體育事業的同步發展;更加合理地配置體育資源,不斷深化體育改革,提高體育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水平,推動體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作出更大貢獻。(三)發展目標1.群眾體育邁上新臺階繼續開展“五個百萬人群”活動,使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到全市總人口的40%。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向農村加大體育資源投入力度,逐步實現全市1/3的鄉鎮建有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6的行政村建有能滿足健身基本需求的場地設施,農村體育人口達到35%以上。繼續實施“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促進城鄉體育協調發展。堅持開展“全民健身周”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品牌效應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健身項目,豐富全民健身內容。大力發展青少年體育,使經常性參加體育活動的青少年達到100萬人。進一步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等級指導員總數達到15000人。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接近80%。參加和舉辦全國及全市性群體大型賽事,力爭取得好成績。2.競技體育實現新目標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對優秀運動隊、市級體校以及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的設置比例,優秀運動隊達到800人,市級體校達到1600人,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達到3200人?!笆晃濉敝衅诮ǔ墒懈偧俭w育訓練中心,完成市運動學校等5所市級學校和涪陵區校等8所區級學校建設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基地的認定工作,解決競技體育硬件施長期落后的問題。實行以“08奧運”帶“09全運”的備戰體制,實施“三J”(金牌、精品、精兵)戰略,“以我為主”,科學設置競技體育項目,突出優勢,切實增強主要項目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競爭力,力爭在2008年奧運會上有X市運動員參賽并取得好成績,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上實現金牌數和獎牌數的新突破。舉辦好第二屆市運會,承辦國際和國內體育單項比賽。3.體育產業實現新發展積極扶持和培育體育市場,以體為本,鼓勵社會興辦體育產業,使體育產業的收入在全市GDP的占比較“十五”時期有所提高。建立和完善體育產業的社會行體制,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做好體育彩票的發行工作,力爭“十一五”銷售總額比“十五”時期增長10%以上。按照“以體為本、帶運關聯”的思路,盤活體育場館資源,實現體育場館的多元化經營,帶動全民健身休閑業、體育彩票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產品制造業、體育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增強體育產業的新活力,使其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經濟支持,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4.體育設施建設有新推進按照三個層次布局全市體育設施建設:市級體育設施以規劃建設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以及完善奧體中心功能和改造大田灣體育場為主,強化體育設施的功能性建設,充分發揮其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發展的載體功能作用。區域性中心城市以建立配套的綜合性體育場地設施為主,使其具備舉辦地區和全國單項比賽的能力,為申辦全國運動會奠定硬件基礎。小城市核心區所在地以建設“一場一館”和“兩個江四岸健身和長廊工程”以及就近方便的健身場所為主,滿足全民健身和舉辦活動的需要。同時,體育科研水平得到新提高,體育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體育宣傳富有新創意,體育交流要有新擴大,從而實現體育事業整體性的新發展。(四)X市體育事業“十一五”發展重點任務1、在競技體育方面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競技體育發展,實施“三J”戰略?!笆晃濉睍r期,競技體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實行以“08奧運”帶“09全運”的備戰體制,“以我為主”,實施以金牌、精品、精兵為主要內容的“三J”戰略,實現新周期的新突破。金牌是目標,精品是基礎,精兵是關鍵,以備戰2008年奧運會帶動2009年全運會的備戰工作。對備戰項目要掌握規則、把握特點、打準趨勢,結合人力資源實際、投入方式實際、硬件條件實際,通過定位、定人、定措施,抓早、抓細、抓實各項備戰工作。在2006年調整和2007年上升的基礎上,確保在2008年北京奧運動上有X市籍運動員參賽并力爭取得好成績,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實現金牌數、獎牌數的新突破。大力實施后備人才戰略。研究制定我市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實。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對優秀運動隊、市級體校以及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設置比例的要求,到2010年優秀運動隊達到800人,市級體校達到1600人,區縣(自治縣、市)重點體校達到3200人。著力加強重點休養校建設,2010年前市運動學校等5所市級學校和涪陵區體校等8個區按照國家體育總局認定標準,建成符合標準要求的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進一步探索“體教結合”的模式,拓寬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渠道。抓好教育部批準給我市高校自辦運動隊的建設;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試點自辦或與體育部門聯辦高水平運動隊。加快訓練設施建設步伐,調整項目設置和布局,不斷增強我市競技體育實力?!笆晃濉敝衅谕瓿筛偧俭w育訓練硬件設施建設,確保備戰2008年奧運會和2009年第十一屆全運會的需要。在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田徑、羽毛球、舉重、跳水、拳擊、摔跤、射擊、武術等傳統項目優秀,增強總體實力的基礎上,著力打造3—5年精品項目,自訓項目達到20個左右,并逐步形成一批骨干支撐性項目,使我市競技體育在2008年奧運會上有所作為,在第十一屆會運會上比賽成績實現新突破。加強競技體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加強高水平教練員、裁判員、科研人員和體育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工作,不斷提高競技體育隊伍的素質和水平。建立激勵機制,努力拓寬運動員讀書、退徑安置渠道,以貨幣安置為主,結合合同管理的方式,解除運動員的后顧之憂,激勵運動員獻身體育事業。改善和加強思想政治工和,培養運動員甘于奉獻、樂于吃苦、報效祖國、報效家鄉的精神,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風硬的競技體育隊伍。舉辦各項賽事活動。辦好2007年X市市第二屆運動會,承辦國際和國內體育單項比賽,繼續承辦好足球、“中超”比賽X市賽區、全國圍棋甲級聯賽等賽事。2、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建成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在沙坪壩區“X市大學城”新建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建成教學、生活服務、體育科研、醫療恢復、辦公綜合樓、運動員和職工宿舍等設施,形成硬件設施優良的集訓練、競賽、教學、產業功能為一估的新型訓練中心,徹底改變我市無競技體育訓練基地和設施的狀況。建設袁家崗奧林匹克體育競賽中心。在已建成體育場(60000座),游泳跳水館(2500座)、高爾夫球練習場、網球中心的基礎上,加快體育館(6000座)、小球館(3000座)、體育公園建設,完善競賽中心功能。建設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多渠道籌集資金,對現有大田灣體育場及周邊進行改造擴建,改建體育場,維修改造市體育館,新建市全民健身綜合樓,新建市民健身廣場,擴建網球場、人工草坪足球場等,構建“親民、便民、利民”,能提供較大容量和多元化服務的、也是西部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完成“兩江西岸健身長廊工程”建設。以點(社區、鄉鎮)、線(沿江濱江大道)、面(各類廣場、體育森林公園等)相結合分段在沿江濱江大道及附近建成面積為100萬平方米左右的群眾健身場地,可同時容納20萬人以上群眾參與健身。

第四章項目功能、建設規模及內容一、功能定位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X市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是X市備戰08年奧運會和09年全運會的關鍵環節,也是X市市“十一五”重點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以X市市運動技術學校(中專生業余隊)為基礎,以各項目管理中心為支撐的競技體育訓練中心,集教學、訓練于一體,面向全國招生,主要設置田徑、游泳、跳水、籃球、足球、曲棍球、武術、蹦床、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柔道、跆拳道、摔跤、拳擊、舉重等十六個項目。根據上述分析,本項目功能定位于X市市競技體育的教學、訓練、科研中心,著眼于培養高水平的競技體育專門人才,是X市市競技體育的發展的重要基礎。二、建設規模(一)人員規模根據總體規劃,X市市運動員規模擬在2020年達到天津市目前水平,即運動技術學院規劃總人數達到1600人(其中優秀運動員、青年運動員各800人)??紤]體育運動學校和運動技術學院的人員比例呈2:1的金字塔式結構,體育運動學校學生規劃總人數為3200人。在2005年12月1日對兩校學生規模討論會上,各高校體育專家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市運動技術學院為非學歷單位(實際為原體工隊),目前的運動員培訓模式有入口無出口,運動員一旦退役,缺乏技術專長難以就業。而體育運動學校作為體育中專,缺乏對優秀體育苗子的吸引力(有前途的體育苗子多進入一、三、八、巴蜀等提供優惠政策的重點中學就讀),體育中專的生源、質量以及出口都難以得到保障。而對于運動員培養模式,江蘇省、山東省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南京體院和山東體院現均為學歷單位,掛體工隊和學院兩塊牌子,運動員一邊訓練,一邊學習,畢業后持大學文憑,極大地改善了運動員就業難的問題。專家認為我市可參考上述省市的學院模式,對我市的運動員培養制度進行改造。專家同時提出,全國多數省市已將部分項目設置于各高校。X市目前已有九所高校設置了體育專業,各高校的體育設施在全國來看都屬中上水平??梢钥紤]將部分項目設置于現有高校,運動員教練隨隊駐扎高校。這樣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現有體育設施,降低重復投資;充分利用高校學歷教育的資源,拓寬運動員畢業出路;形成學校、財政多元投資的有利局面,并提升學校體育水平。根據上述分析,本項目在校生人數為運動技術學院800人,體育運動學校1600人,教職工600人,合計整個訓練中心總計人員規模為3000人。(二)建設規模1.訓練場地訓練場地包括室內訓練場館及室外訓練場地,根據所設置的項目按需計算,本項目室內訓練場館共56967平方米,室外訓練場地包括田徑訓練場2塊、網球場10塊、曲棍球場3塊、籃球場6塊、足球訓練場2塊、室外游泳池一座。2.教學、生活、辦公及附屬用房教學、生活、辦公及附屬用房規模的測算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測算,其中體育運動學校1600人參考全日制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校舍規劃面積定額測算,運動技術學院800人參考普通高等??茖W校校舍規劃面積定額測算。據此計算的教學、生活、辦公及附屬用房規模分別為體育運動學校40076平方米,運動技術學院31896平方米,合計71972平方米??紤]到本項目實際情況,體育運動學校和運動技術學院合并建設,可共用教室、食堂及行政辦公用房,同時可不計風雨操場面積,故本項目教學、生活、辦公及附屬用房按61630平方米建設。3.合計規模上述合計,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X市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總體建設規模為118597平方米。三、建設內容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X市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建設內容包括:體育訓練場館56967平方米,其中:高空間訓練館15700平方米;低空間訓練館22515平方米;田徑訓練棚3500平方米;室內田徑館7200平方米;游泳跳水訓練館5122平方米;綜合訓練館2930平方米;綜合教學樓(含地下停車場)14460平方米;學生宿舍22700平方米;食堂3970平方米;生活服務中心2260平方米;招待所5500平方米;辦公科研7540平方米;附屬用房5200平方米室外訓練場地包括田徑訓練場2塊、網球場10塊、曲棍球場3塊、籃球場6塊、足球訓練場2塊、室外游泳池一座。

第五章建設地址及建設條件一、建設地址項目用地位于沙坪壩區陳家橋鎮X市市大學城北端拓展地塊,用地南側為大學城公園、X市醫科大學、X市醫療衛生職業學院等十幾所高校,項目占地面積530畝。該地塊南北長390米,東西寬約900米,用地西臨繞城高速,東臨大學城縱向干道虎曾路,北臨城市干道暨大學城主要交通干道橫一路,北面為26寬的城市次干道。地塊東南側設置有一座城市立交,北面設有一公交車站,交通十分便捷。二、建設條件(一)氣候條件擬建地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云霧多,日照較少的特點。常年平均氣溫18.1℃,極端最高氣溫42.4℃,極端最低氣溫-2.5℃。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074.6毫米,其中大雨、暴雨多集中在7-8月。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約90毫米。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31.6小時,最多年為1495.7小時,最少年為883.6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25%,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年最多風向為NNW(西北偏北風),出現頻率為13%,次多風向NW(西北風),出現頻率為11%。年平均風速1.4米/秒,歷年瞬間極大風速33.0米/秒。C(靜風)出現頻率22%。霧一年四季均有出現,但各月出現頻率不同,最多出現在冬季。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霧日逐漸減少,年平均霧日維持在30-40天。(二)地質條件1、地形地貌評估區呈淺丘陵地貌,局部小山頭和洼地,最高點高程304.65m,最低點高程272.35m。相對高差32.3m,一般坡角(寬緩溝灣)5°-6°,局部(丘包斜坡)15°-25°,個別地段為陡坡、陡崖。評估區地貌單元為一種,屬簡單;地形坡角屬簡單;巖土界面傾角5°-6°,屬簡單。2、地質構造評估區位于北碚向斜西翼(見圖2)。據在評估區內基巖露頭觀測,巖層產狀11013,巖層呈單斜層分布,層序清楚完整,未發現斷層。通過地質測繪,在區外巖層發現二組構造裂隙:一組:產狀300o69o,結構面平直,泥質充填,張開度1mm,,結合差,延長>15m,間距3-5m。二組:產狀205o86o,結構面彎曲,泥質充填,張開度1-1.5mm,結合差,間距1-3m,延長>5m。綜上所述,該區地質構造簡單,斷裂構造屬簡單。3、地層巖性區內覆蓋層由第四系殘坡積層(Q4el+dl)與人工填土(Q4ml)組成。下伏基巖為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地層。自上而下巖土特征如下:A、第四系全新統(Q4)=1\*GB3①人工填土(Q4ml):灰色,由砂巖塊石、碎石及粉質粘土組成,塊石、碎石等硬質物粒徑20-500mm,含量55-60%,為采石場廢棄土石堆填物。填齡0.5-5年,濕,松散。分布于評估區北和東側部分,厚0.5-2m,局部>3m。=2\*GB3②粉質粘土(Q4el+dl):灰色、深灰色,土質較均一,呈可塑狀,殘坡積成因。厚1.0-3m,局部可達5m,分布于評估區寬緩溝灣部分。B、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J2s):區內基巖為泥巖及砂巖。①泥巖:棕紅-紫紅色。粉砂泥質結構,厚層狀構造。為區內主要巖石。頂部強風化帶網狀風化裂隙發育,巖體較破碎。其下部中等風化帶巖體較完整,巖質較新鮮。②砂巖:淺灰色-灰色,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次為粘土礦物及少許云母組成,細粒結構,鈣質膠結,厚層-巨厚層(塊)狀構造。巖體完整-較完整。該層與泥巖之間無明顯界線,呈漸變關系。主要分布在蚌崖以東部分,為開采條石的主要巖石。綜上所述,評估區土層厚度0.5-3m,局部>5m,屬簡單;巖體結構類型屬中等;巖土性差異小。4、水文地質條件區內地形條件有利于地表水自然排泄,由北西向南東排泄,無地表水體。評估區中風化泥巖及殘坡積粉質粘土,屬隔水層,砂巖及強風化泥巖裂隙發育,屬透水層。人工填土成份以粘性土為主,透水性差,地質與地形條件不利于形成地下水,未發現地下水露頭。所以,建設用地水文地質條件簡單。評估區及周邊地區無污染源,判斷地下水對砼無腐蝕性,故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巖土體的影響程度小。5、地震及抗震設防烈度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評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評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6、不良地質現象通過現場地質測繪與調查,在建設用地及評估范圍內未發現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7、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評估區及建設用地范圍內除采石場進行采石活動外,其余均為原始自然地形地貌,采石場周邊的巖質邊坡最高坡高15.04m,因影響用地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比例<10%,因此,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不強烈。8、小結通過地質測繪與調查,在評估區內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危巖崩塌、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質現象。評估區已存在斜(邊)坡基本穩定,用地范圍現狀穩定,擬建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中等,損失小,危險性小。(三)交通條件X市大學城現狀道路主要有319國道、陳曾路等。遂渝高速在本區外的東部和北部通過,繞城高速公路在大學城西部通過成渝、內環、機場高速公路進入國家高速公路網。根據《X市大學城控制性詳細規劃》,大學城內“五縱四橫”的主干道網構成了規劃區道路基本骨架,主干道間距在800米-1200米,次干路、支路間距一般在200米-500米。本地塊西臨繞城高速,東臨大學城縱向干道虎曾路,北臨城市干道暨大學城主要交通干道橫一路,北面為26寬的城市次干道。地塊東南側設置有一座城市立交,北面設有一公交車站,交通十分便捷。。(四)水、電、氣條件1.供電大學城范圍內共設110kV變電站四座,本項目地塊內有10kV開閉所,由地塊北部110kV醫大變電站引出供電。2.給水項目建設初期由虎溪水廠供水,近、遠期由大學城水廠供水,水廠規模為15-16萬m3/d,由虎曾路上敷設的不小于DN400的供水干管引入。3.排水虎曾路上輻射有管徑不小于DN400,坡度不小于0.003的污水管及雨水管,污水最終排入下游城市污水干管系統,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4.燃氣大學城西部規劃有虎溪配氣站,占地面積約1公頃,由虎曾路上中壓管道(工作壓力為0.4Mpa,管徑不小于DN200)引入校區。供電、給排水及燃氣均可滿足本項目建設及建成后需要。

第六章總體規劃一、規劃設計總體構思“傳承校園文化內涵,展現時代競技精神”是本次規劃的核心思想。規劃設計的構思主要來源于對區域環境的尊重和對生態和人文精神的延續,通過對區域空間關系的合理安排和對地形地貌的合理保護和利用,結合競技體育訓練、文化教學活動和體育產業功能特性進行統一規劃設計。運動、秩序與景觀是貫穿于整個設計的主題?!傲α?、速度、技巧和規則”是現代競技體育運動的特征,秩序是競技體育在訓練、教學、比賽中的內在特征。規劃中應強調各種場地、設施、建筑、空間等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形成與周邊城市環境的協調,力圖達到更高層次上秩序的統一和景觀的開放。通過多方案的比較和對各功能空間細致的推敲組合,以高度的秩序感為前提安排場地關系,各運動空間布局緊湊,視野開闊,同時為校前區和教學生活區創造了較為寬松和通透的教學和生活環境。規劃原則:(一)配置合理高效的功能布局結構經過規劃設計,X市市運動技術學院(X市市競技體育訓練中心)的功能特征應是在發揮教學、訓練集中管理特點的基礎上兼顧綜合性和開放性。注重產業開發理念的運用,強調體育訓練和教學的硬件設施建設所應具備的經濟意識和設計理念,在滿足體育場館和教學設施工藝要求的同時構建一個現代化的、富于創新活力和進取精神的、具有舒展明朗的空間環境和獨特個性的競技體育中心。(二)塑造人性化的、凝聚力強的區域環境注重分析用地與周邊區域的自然人文特征的關系,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塑造整體環境,提升競技中心對周邊區域的人居環境品質和內在吸引力。建筑群體的安排和構思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風格力求簡潔、明快、高雅,同時注意軸線、對景、節點空間的重點處理。(三)組織順暢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統道路交通組織不僅要滿足區域內部交通聯系的便捷順暢,也要確保區域內部交通系統與整個新城區道路交通系統在功能上的適度區分與合理銜接。(四)整體規劃,分階段有序實施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分階段實施的必要性、可能性、時序安排和相互關系,保證近期開發建設和中遠期開發建設能有序進行。二、空間軸線及功能結構(一)空間軸線:設計中使用了縱、橫兩條軸線,南北向縱軸位于保留的兩個山體之間,從南面主入口正對行政辦公和教學樓組成的建筑群,往北通過步行流線通向北大門,構成校園主景;東西向橫軸由以運動場為主的一系列開敞空間組成,是連接各功能區的主要軸線。整個設計以東西、南北兩條軸線作為空間組織的基本構架,串聯起各個功能區。布局明確合理,體現人文精神和場、館、園結合的設計理念。(二)功能結構:規劃地塊的基地特征比較明顯,本規劃以地形特征為基礎,結合用地與周邊區域的空間關系來進行整個校園空間結構規劃:以保留下來的兩個山頭連成的核心綠地作為主景,形成辦公-教學區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主體空間;山頭東、北側安排學生生活區,圍繞山體休閑綠化空間,與教學區和運動訓練區均有便捷的聯系;以辦公-教學-宿舍形成的環型構圖為核心,東部地塊靠近繞城高速,地勢開闊,安排競技訓練場館區;西面地塊臨大學城南北干線-虎曾路,交通方便,安排教工生活區。高、低空間訓練館分別臨南、北道路布置,把遠期修建的游泳跳水館安排在東面臨虎曾路。便于對外開放和體育產業發展。綜合訓練館、田徑訓練館、醫療科研靠近運動場地和運動員生活區布置。整個項目的規劃設計除了滿足學院本身的訓練教學生活要求外,更站在X市市競技體育運動全面發展的高度,營造一個環境優美,充滿文化氣息和體育精神的全民競技體育活動場所。三、分區規劃設計依據規劃地塊的基地地形特征,競技訓練及教學、生活的功能要求及用地與新城規劃格局的相互關系,整個校區劃分為若干組團:校前區包括南校門、入口綠化水景廣場和室外游泳池、游泳跳水訓練館。主入口人車分流,入口廣場沿主軸線展開,布置廣場、綠化、水體等景觀設施,強化入口形象。綜合考慮對外開放的便捷性和競技運動內涵的標識性,把投資大,標識性強,遠期實施的游泳跳水訓練館旋轉在南大門以東,靠近虎曾路立交。(二)辦公-教學區正對南大門,背靠山體綠化,由行政辦公(學院辦公和項目管理中心辦公)、教學、實驗樓、電教樓、圖書館等功能組成。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序,相互之間有外廊連接,形成完善的辦公-教學功能體系,教學樓與學生宿舍區毗鄰,交通聯系方便。整組建筑正對校前區主軸線,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呈現上升和圍合的趨勢,成為整個校園空間的核心景觀。(三)運動員生活服務區以圍繞山體綠化布置的5棟運動員宿舍(含專業運動員和業余運動員宿舍)為主體,包括與北大門相鄰的運動員招待所,生活服務中心,學生食堂等組成,滿足運動員及后備人才梯隊的生活、休閑服務。各建筑單體以山體綠化為核心,利用地形形成的臺地,依山而建形成組團,交通聯系方便,且照顧到建筑的良好朝向和采光通風間距。利用保留下來的自然山體形成教學、生活區的綠化休閑空間,突出校園空間的園林文化氛圍,與辦公教學區共同構成校園的核心空間。(四)教工生活區位于核心空間以西,靠近虎曾路,并設置單獨的出入口。由7棟點式和3棟板式住宅組成,建筑高度為11層。建筑間距大,綠化好,環境幽靜。內設一個兒童游泳池。臨北面城市道路設置一層門面,為教工生活提供便利。(五)運動訓練區(全民健身及體育產業開發區)在南北主軸線以西的大片開闊場地上,布置主要的室外運動場地,以室外運動場地為核心布置訓練館。包括綜合體育場,田徑體育場,田徑訓練場,足球訓練場,曲棍球訓練場,籃球場和網球場,8個高空間訓練館,3個低空間訓練館,室內田徑訓練棚,室內田徑訓練館,綜合訓練和醫療科研中心。運動訓練區是競技運動功能的主體部分,同時也是現代體育教學文化的風貌展示區。1、室外場地室外運動場地所形成的大片開敞空間是該區域的核心空間,所有室外運動場地均采取正南北向布置,包括:400米跑道標準田勁訓練場2塊(彎道半徑36.5米,兩側直道長150米,東西兩側外設120米跳道及沙坑),塑膠跑道,草皮球場。其中靠西側一塊訓練場西邊設主席臺和5000人看臺,看臺下部空間作為各訓練場的附屬用房??繓|側一塊訓練場東跑道與田徑訓練棚并列布置。兩塊標準足球訓練場(105米×68米)一塊為天然草皮,另一塊為人工草皮?;@、排、網球場均為塑膠場地。另外還布置了3塊標準曲棍球訓練場,10塊網球場和6塊籃球場。2、室內場館:1)室內訓練館:包括8個高空間訓練館(訓練項目:籃球、羽毛球、網球、武術套路、蹦床、藝術體操)和3個低空間訓練館(訓練項目:拳擊、摔跤、柔道、跆拳道、武術散手、乒乓球)??紤]到各訓練場館對外開放,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便捷性,訓練館全部設在場地外圍,分別臨南,北兩條城市道路布置,方便對外開放的同時為學校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優惠便利條件。經濟、合理、緊湊是訓練場館設計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滿足各場館內部訓練和使用空間要求的前提下,把各場館互相并置,交通和輔助功能部分兩兩共用,使布局緊湊,功能合理,投資經濟。南北兩個方向采光,通風條件良好。2)田徑訓練棚、田徑訓練館綜合考慮區位、功能和經濟性因素,田徑訓練棚與田徑訓練館相鄰修建,位于整個運動訓練區中部偏東北的位置。按照田徑訓練規律,175米長的田徑訓練棚呈南北向,沿一塊田徑訓練場的東側跑道布置,內設標準塑膠跑道,與田徑訓練館共用輔助用房。田徑訓練館內設200米標準環型跑道,考慮到空間的空透性和多用性,看臺采用活動座椅,另外在4.5米高處設置一圈環廊,共可容納2800人觀看訓練和比賽。3)綜合訓練館(兼學院禮堂)和醫療科研中心綜合訓練館位于運動訓練區相對居中的位置,除承擔訓練、比賽的功能外還兼做學院禮堂使用。單層,內部可布置三塊并列的籃球場地,比賽時改為一塊橫向場地。1000人看臺設固定座椅,布置在訓練館長邊。綜合訓練館與醫療科研中心相連,便于各項科研測試工作的開展,同時醫療中心相對居中的位置保證了有效的醫療服務半徑。4)游泳跳水訓練館考慮到對外服務的便捷性,游泳跳水訓練館位置靠近校前區。與室外游泳池緊臨,便于共用設備和輔助用房。館內部設標準游泳池、跳水池、陸上訓練房和相應的輔助用房。

第七章豎向設計及道路交通規劃一、豎向規劃(一)場地概況場地呈淺丘陵地貌,局部小山頭和洼地,最高點高程304.65m,最低點高程272.35m。相對高差32.3m。(二)設計依據1.甲方提供的用地紅線地形圖電子文件2.大學城市政道路有關圖紙3.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4.X市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5.本項目規劃總平面圖(三)設計原則·根據原場地自然狀況,綜合考慮了排水規劃等要求來確定道路交點標高和場地高程,并保證道路最小縱坡>0.3%,場地最小坡度>0.5%?!さ匦卧诿總€組團區域較為平坦,高差跌落較小?!ひ巹澲锌紤]以上特點,建筑錯落有致,同時形成韻律,強調整體的序列感,綜合考慮多個節點的設計,處理好與校區道路和公共空間的關系?!そㄖO計利用高差形成錯層,減少土方量。·山頭采用景觀處理手法,兩級間用景觀帶來處理以形成組團內的集中綠化和校區內居民休閑、停留、交往的場所?!そㄖ纬梢欢ㄥe落,減少單調感。·組團內人車分流,景觀面和非景觀面的處理和諧統一?!づ_地之間用綠化緩坡連接.使高差過渡自然?!ひ虻刂埔耍@內部土石方量基本達到填挖平衡。(四)豎向設計規劃地塊東南及西南角分別為城市道路立交,南,北兩面分別為城市次干道,各相鄰道路設計標高在282-284之間)兩立交外道路局部抬升,標高為291和292)。位于場地中部偏東位置有兩個完整的山頭,也是場地內的至高點。設計中考慮保留這兩個山頭稍作修整,作為校園空間的控制點和景觀要素。根據場地的高程平衡計算,保留兩個山頭過后的土石方挖填平衡標高為283.5,其他場地結合周邊道路和原始地形高差整平形成282-284標高的臺地,便于大型場館的布置。校園內主干道縱坡坡度≤6%;次干道縱坡坡度≤8%。規劃均沿路邊設計排水溝,將地表雨水引入其內,排入校園外市政排水系統。場地排水同時也考慮到透水性設計.以維持地下水的補給。二、道路交通組織1.整體道路交通組織格局道路交通組織決定了校區的基本骨架結構,整個規劃區由一條貫穿所有地塊的道路及數條步行交通道確定了整體性的道路交通格局。2.主要出入口用地南側為城市干道暨大學城主要交通干道橫一路,西面為繞城高速公路,東面為大學城高北干道-虎曾路,北面為26米寬的城市次干道。交通十分便捷。整個區域的道路交通體系吉合地形高差處理,以縱、橫兩條軸線為基礎形成6米主環道加縱、橫支路結合步行系統的交通體系。設4個主要出入口:主入口即南大門位于地塊南面城市干道東段,是整個區域對外交通樞紐;東面出入口方便教工出行;北面出入口解決生活服務區及運動區的對外交通聯系;西面出入口與繞城高速公路輔道相連。各出入口經內部交通主環路相互連接,形成高效便捷的內部交通體系。3.交通和停車校區交通設計總原則為交通便捷,并與景觀相結合,生態停車,保持人車分流。校區主干道路寬6m,結合景觀、晨跑道、訓練跑道、人行道、和運動場地以及景觀開放空間進行設計將整個校區串起來。在交通設計中注意行駛時對周邊景觀的感受,不管以何種方式進入校區,都會留下美好的印象。機動車停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在靠近主入口和人流量大的建筑和場地附近設置集中的停車場,其他分散的臨時停車空間靠近路邊設置。在教學辦公綜合樓、報告廳、圖書館地下層設置地下車庫。4.步行交通組織地塊中的中心綠帶成為校區內部主要的步行系統,加上貫穿用地四周的登山步道共同形成了環形的交通,為校區提供了便捷的交叉體系。5.消防通道校區內各條路(包括廣場街)都有連續的硬質鋪地。每個組團均有兩個方向的出入口或回車場,都能保證消防車的通達。·整個校區利用車行道作為消防車道,滿足消防要求。道寬≥4m,路基承力不小于30噸消防車壓力?!に邢劳\噲鲋睆健?5m?!は儡嚨擂D彎半徑≥12m,道路坡度≤7%。

第八章建筑及結構設計一、建筑設計(一)設計依據1.基地現狀圖及相關規劃圖紙2.X市市規劃管理條例3.《民用建筑設計通則》(JGJ37-87)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程》(JGJ50-2001)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6.其他各專業相關技術規范(二)設計原則1.整體設計的原則。建筑應置于周邊的環境系統中,把各種影響的因素考慮在內,以取得良好的整體效果。2.功能合理原則。本設計應滿足功能齊備、設備完善、實用舒適的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地建筑地域特色創造空間,以領先時代的設計思路塑出造型簡潔獨特的單體建筑。3.交通流線簡便原則。公共建筑的特點是學生流量大,如何有效地組織疏散人流是建筑設計的重點。4.建筑結合地形原則。采用部分挖方,部分填方的方法,平衡土方量,利用高差組織各出入口。同時也使各類房間能充分采光通風。5.以人為本,促進交往的原則。在信息化時代,信息交流與人際交往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學生需要舒適的環境,另外一方面也渴望溝通與交流。設計應力求突出各種交往空間的創造。6.堅持生態環境的原則。環境是一個系統,因此從城市到建筑,室外到室內,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以環境為本”的生態建筑設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設計上減少對已有地形的破壞,堅持生態設計的原則。(三)設計構思建筑空間以規則的方形為主,寬大的教學樓和訓練場館體現嚴謹的教學及訓練氛圍,豐富的架空線條和幾何形體,體現出活潑、寬松的氣氛,易于激發運動員及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情緒。新建筑體系,新結構體系、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使學校具有時代特征和現代感,與四周環境更為協調。學校大開窗面積,大空間體系,通過建筑通透、輕快的體系,加強采光、通風功能,便于學校的節能和調節濕度,使人體具有舒適感??臻g效果更為通透明朗且具有良好的視覺流通性,更利于形成院落,空間流動、層次豐富,而體現設計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四)立面設計立面設計強調整體構圖,重點處理頂部設計,虛實設計、色彩變化。設計中塑鋼窗與大面積實墻的運用,突出了虛與實的對比,使建筑的立面更豐富,形式更活潑。外墻材料運用多種彩色面磚和涂料,充分體現了學生及運動員活潑、好動的形象。(五)建筑裝修設計1.外墻面:大面積采用高級彩色面磚及高級外墻涂料,白玻塑鋼窗。2.內墻面:采用水泥砂漿刷乳膠漆墻面及墻裙。3.頂棚:采用水泥砂漿刷乳膠漆。4.樓地面:采用水磨石地面。5.屋面:隔熱層采用憎水珍珠巖,防水為改性瀝青和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二道防水設計,防水等級為Ⅱ級。二、結構設計(一)設計依據1.結構設計所采用的主要標準及法規:《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3-200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X市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50/5001-1997)《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94)《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3-2001)2.該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二)設計荷載1.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X市市50年一遇的基本風壓W0=0.4kN/m2,該建筑場地的地面粗糙度類別為B類。2.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X市市50年一遇的基本雪壓S0=0.0kN/m2。3.本工程的荷載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取用。樓面及屋面活荷載標準值如下:訓練場館:3.5kN/m2學生公寓、辦公室:2.0kN/m2教室、實驗室:2.0kN/m2衛生間:2.0kN/m2食堂:2.5kN/m2教學樓走廊、樓梯:3.5kN/m2電梯機房:7.0kN/m2上人屋面:2.0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三)安全等級、抗震設防烈度1.根據《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本工程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為二級;本工程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2.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及本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本工程按丙類建筑、建筑場地類別為Ⅱ類、抗震設防烈度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進行設計。(四)地基基礎1.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2.場地內無不良工程地質現象,場地穩定;地下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A形式擬初步采用人工挖孔樁基礎,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巖。(五)結構形式本項目主要建筑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豎向重力荷載由樓板傳至框架柱,再由這些構件傳至基礎,水平荷載(風、地震)則主要由框架承擔。其中,高空間訓練館(主體39×37米,1層)室內凈空12米,跨間柱距6500,場地內無柱,屋面采用鋼網架結構,保證大空間使用的同時減輕荷載,節約投資:低空間訓練館(主體46×31米,4層),在1-3層采用9米×16米的柱網,即在1-3層的32米短邊中部加一排柱子,這樣,在滿足乒乓球、拳擊、柔道、跆拳道等項目活動空間劃分的同時,大大減少了結構跨度。樓面采用16米跨單向預應力梁,梁高1000,室內凈空6米。第4層屋面是鋼網架結構,中間一排柱子取消,則可滿足大空間活動要求。綜合訓練館與游泳跳水訓練館屋面均為鋼網架結構。(六)主要結構材料:1.混凝土:C30、C20;2.鋼筋:HPB235;HRB335;冷軋帶肋鋼筋;3.磚:MU15;MU10;4.水泥砂漿及混合砂漿:M5;M2.5;5.輕質空心砌塊:厚200mm;厚100mm;容重為700kg/m3。第九章公用工程一、給排水設計(一)設計依據:1、國家有關規范法規2、有關設計批準文件和其它相關專業圖紙資料3、其它工種提供設計資料(二)給水1、用水量(1)教師住宅用水:住宅按每戶3.2人計,每人按300L/人.d計用水名稱用水數量用水量標準用水時間(h)時變化系數(kh)用水量最高日(m3/d)最高時(m3/d)教師住宅1619人300L/人.d242.3485.746.5未預見水量上述水量和的10%48.64.6合計534.351.1(2)公建生活用水:用水名稱用水數量用水量標準用水時間(h)時變化系數(kh)用水量最高日(m3/d)最高時(m3/d)教學2400人次/d50L/人.d91.2120.016.0食堂7200人次/d25L/人.d161.2180.013.5辦公600人次/d50L/人.d81.230.04.5客房150床200L/床.d242.530.03.1學生宿舍2400人次/d200L/人.d242.5480.050.0未預見水量84.08.7合計924.095.8(3)綠化用水:用水量標準(升/㎡.次)綠化面積(㎡)總用水量(m3/次)1.5124682.9187.0(4)校區給水設計用水量電大日用水量Qd=1645.3m最大日最大時用水量Qh=146.9m32、水源:本工程由虎曾路上敷設的不小于DN400的供水干管引入,水壓可至黃海高程340米。引入2根DN200的給水管,校區內沿道給水管形成環狀供水管網以保證生活、消防的供水可靠性。3、室內給水:本工程建筑給水利用市政供水管壓力直接供應,下行上給式供至各用水點。4、管材:室外給水管DN>100mm采用鋼絲網骨架復合管、熱熔連接,其余采用內筋嵌入式付塑鋼管。二、排水采用雨、污分流體制。(一)污水1、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90%計(不含澆灑道路及綠化用水)最大日污水量Q=1312.5m32、污水管現狀:虎曾路上輻射有管徑不小于DN400,坡度不小于0.003的污水管及雨水管,污水最終排入下游城市污水干管系統,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3、室外排水:根據規劃區地及地道及規劃分4個排水區,分別設置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管道最大設計流速為5m/s,污水管道最大坡度控制在2%左右,污水管線沿途需設一定跌水井。污水管采用PVC雙壁波紋管,承插連接,并在轉彎、支管接入處及不超過50m的直線段上設檢查井。4、室內排水系統:采用單立管伸頂通氣排水系統。5、地下室污水:設置積水坑,由排污泵提升排出室外。??、雨水1、雨水管現狀:本工程地塊的四周道路規劃有完善的給排水管網。雨水管管徑為d600~1000。2、雨水量:采用X市地區暴雨強度公式。設計重現期5年,降雨歷時取t=10min。雨水量按公式:Q=W×q×F計算重現期:p=5y,w=0.6校區匯水面積:328113.19㎡雨水量為7303.7L/s3、系統設計:雨水管沿道路布置,管徑為d700~400。雨水經雨水口排入雨水管,就近排入市政雨水干管。三、電氣設計1、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T-922、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953、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50054-954、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5、建筑設計防水規范GBJ16-87(2001年版)6、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67-977、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48、建筑專業提供的建筑平、剖面圖。(一)負荷估算及電源1、本工程一類地下停車庫的消防設備、應急照明為一級負荷:除一類地下停車庫之外的消防、應急照明、重要設備用房等為二級負荷:其余均為三級負荷。2、在本工程教學辦公綜合樓設一10kV開閉所,其電源由附近兩座不同110kV變電站引來,供整個學院工程用電。3、本工程用電負荷估算為12300kW,由本工程東側引入二路10kV電源。1-6#10/0.4kV變配電所設在不同的地方,擬采用2臺1000kVA、7臺800kVA以及3臺630kVA干式變壓器對整個校區供電。(二)電氣照明:1、食堂、辦公室、設備用房、車庫等以采用節能型熒光燈為主,住宅內以采用白熾燈為主,體育場館以采用金屬鹵化物燈為主,走道采用節能型筒燈,吸頂或嵌入天棚安裝。2、采用泛光燈和輪廊燈作城市夜景照明。3.根據《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照度標準選擇如下:門廳:100LX教室:300LX宿舍:100LX食堂:75LX輔助用房:100LX洗手間、設備房等:50LX配電室、消防控制中心等:100LX疏散應急照明燈不低于正常照度的5%。(三)電氣節能1、公共場所彩T8細管熒光燈并配用優質電子鎮流器,筒燈采用緊湊型節能熒光燈。2、按照照明要求和使用特點,彩分區控制。3、變電所采用低損耗變壓器,低壓配電采用集中電容補償裝置以降低無功能耗,使10kV側功率因數在0.9以上。4、照明回路根據自然采光情況分回路控制,充分利用天然光以節能。5、公共照明開關盡量采用斷電延時開關。(四)電氣安全1、本工程建筑均為第二、三類防雷建筑物,在屋面設置明敷避雷帶防雷;接地裝置采用防雷接地裝置與其它各種接地裝置合用。2、高壓進線柜設避雷器,低壓配電設備采用浪涌保護器作過電城市保護。低壓配電系統的接地型式采用三相五線制(TN-S)。各棟建筑電源配電箱做漏電保護,以防電氣火災,各插座回路采用漏電保護開關。各棟建筑作總等電位聯接,所有電氣設備及用電設備正常不帶電的金屬外壹、金屬管道、金屬構件等均可靠接地,帶洗浴的衛生間作局部等電位聯接。(五)弱電設計1、本工程一、二類地下停車庫消防等級為一級,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事故廣播、消防電話及聯動系統,在車庫出口處設消防控制室,監控車庫的火警系統。2、在教學辦公綜合樓一層設校通信前端,1-6#電信交接間設在不同的區域,學校電信總容量為5000門。3、在教學辦公綜合樓一層的校通信前端,校總網絡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