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史話課件_第1頁
中國陶瓷史話課件_第2頁
中國陶瓷史話課件_第3頁
中國陶瓷史話課件_第4頁
中國陶瓷史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蕭山窯主要窯址一覽表1茅灣里印紋陶窯址進化鎮大湯塢村春秋戰國省級文保單位

2上董越窯青瓷窯址戴村鎮上董村東晉—南朝市級文保單位

3城隍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鐘家塢村春秋戰國市級文保單位

4紗帽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泗化村春秋戰國市級文保單位

5沿池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泥橋頭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6后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席家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7馬面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涂川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8尖灣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9西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涂川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0牛面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邵家塔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1太公堂印紋陶窯址進化鎮邵家塔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2前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邵家塔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3馮家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4石浦湖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5大墳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6梅園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7安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席家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8唐子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泗洲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19火草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泥橋頭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20饅頭山印紋陶窯址進化鎮泥橋頭村春秋戰國市級文物點

21橫塘倪印紋陶窯址浦陽鎮橫塘倪村春秋戰國

22孔湖窯址所前鎮大平陽村東漢市級文物點

23茶葉山窯址進化鎮東漢市級文物點

24橋頭陳窯址城南橋頭陳村東漢

25馬面山窯址臨浦鎮白鹿塘村漢代

26鐘家塢窯址進化鎮鐘家塢村漢代

27戴家山窯址戴村鎮戴家山南朝蕭山窯主要窯址一覽表茅灣里窯址公布時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2006年5月25日周至戰國位于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采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成溫度在1100oC左右,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云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發掘時間:1956年12月8日中國陶瓷史話目前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并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準。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第四,瓷器燒成之后,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一、新石器時代的陶瓷工藝中國陶瓷史話陶豬[河姆渡]黑陶釜[河姆渡]黑陶貫耳壺[良渚文化]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中國陶瓷史話

二、夏商周時期的陶瓷工藝白陶瓿,商代原始瓷尊,商代夏、商、周時代的燒窯技術也有所改進,饅頭窯的出現更加改善了窯內的燒成氣氛,對提高陶器質量有利。窯爐容積增大,窯室底部可達1.8米;根據不同產品,燒成溫度也有所提高。進入西周以后,窯爐頂部出現了煙囪,這對陶瓷燒造技術的改良有著重大意義。這個創舉,使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熱力更有效利用,還可調節空氣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質得以控制,燒成溫度可達1200oC。所以說,窯爐的改進,是這一時期出現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工藝

中國陶瓷史話西晉青瓷獸銜環盆東晉青釉褐斑羊頭壺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上虞、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中國陶瓷史話五、隋唐陶瓷藝術開始于南北朝時期“南青北白”瓷業布局,到唐代形成較為明顯而固定的局面。從北朝到唐代這一階段,我國古代制瓷藝術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兩個大的系統,它們在后世分別沿著不同的方面各自發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別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為一個獨立體系,與青瓷分庭抗禮。

邢窯葵口淺底白瓷碗越窯秘色瓷碗中國陶瓷史話六、宋代的陶瓷工藝定窯白磁金彩云鶴文碗宋代的陶瓷,是工藝美術中最為杰出的一個品種,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鼎盛時期,也可以說,宋代是“瓷的時代”,人們簡稱它為宋瓷。著名的宋代十大名窯分別是北方的定窯、汝窯、官窯、耀州窯、鈞窯、磁州窯以及南方的哥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汝窯盤官窯貫耳瓶中國陶瓷史話七、元代的陶瓷工藝青花鳳穿花執壺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碗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白色為地,藍色為花,用青花原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進行繪制。另一種是青花為地,以湛藍青翠的地色襯托出白色的花紋。卵白釉連座小瓶八、明代陶瓷工藝中國陶瓷史話當時,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官窯日益繁榮,大量生產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質量高、銷路廣,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就有較為詳細地描述。其產品以青花、五彩為主流,在元代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將陶瓷藝術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地。宣德青花海水云龍扁瓶永樂甜白釉暗花三系罐正德素三彩菊花耳瓶九、清代陶瓷工藝中國陶瓷史話康熙紫紅地琺瑯彩纏枝蓮紋瓶雍正粉彩群仙祝壽圖雙獅耳瓶提梁圓形壺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關于古陶瓷辨偽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五代天青乳濁釉缽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關于古陶瓷辨偽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三足鼎式爐關于古陶瓷辨偽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明宣德青花靈芝紋茶盞一、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關于古陶瓷辨偽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圣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明嘉靖青花八仙人物棱口罐清康熙年間將軍罐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關于古陶瓷辨偽紋飾本身有它的時代性,它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間,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所以,瓷器上出現了八仙、八寶圖、真武大帝、花捧回文、書寫回文、仙人朝圣圖等圖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對“尚武”和“習文”極為重視。所以,在瓷器圖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樣的刀馬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在“習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明嘉靖青花八仙人物棱口罐清康熙年間將軍罐二、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關于古陶瓷辨偽

作紋飾鑒定時,對不同時代要掌握其不同紋制手法。例如我們最常見的云紋,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細心研究,不難發現,每個時期都有其特定繪制方法。

清光緒粉彩朵云百蝠紋大盤元青花麟鳳紋盤明青花海水蕉葉紋尊三、從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斷

關于古陶瓷辨偽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頸,肩特別豐,身體修長,圈足,給人以古樸秀美之感。到元代,則改宋代時的小撇口為板唇口,短頸加高,從直統式小頸改為喇叭狀,下身加粗,體形變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為卷唇口,肩豐而斜,下身略胖,改變了宋代的秀長身形,向平穩實用發展,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時期。發展到清代雍正時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為式樣,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頸相接處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沒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這時期的梅瓶,雖然豐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線條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藝術欣賞價值也就更差了。宋代定窯梅瓶明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清雍正松石綠梅瓶四、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