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課件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課件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課件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課件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十大觀念《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各門功課的基礎,根據多年統計,也是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的攔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失敗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有諸多原因,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方式尚未轉向。

眾所周知,目前我們的中學教學重視數理推論,直觀形象教學,雖然對于中醫學習普遍也是適用的,但中醫獨特的理論框架,獨特的思維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難于在中醫這塊圣地內馳騁,乃至投械退卻。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迅速換“數理化腦袋”為“中醫腦袋”十分重要。實踐證明,闖過這一關者,只要繼續努力,前面即是坦途。一、臟腑功能認識觀《內經》時代,中醫醫家對臟腑的部位、結構、形態亦有頗多記載,而且有些論述在當時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論述各臟腑時,教材中亦有部位、結構、形態的闡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腎位于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心“圓而尖長,形似倒垂的未開蓮蕊,有心包衛護于外”等等。

如果順著這樣描述思路去理解,則就會對諸如“腎藏精”、“肺通調水道”、“心主神志”這一些概念難以理解。尤其是對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議。故請讀書時務必千萬要記住中醫藏象學說的一個重要特點:“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則是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

用臟腑功能的認識觀才能真正理解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如:“左肝右肺,肝氣升于左,肺氣降于右”,“左升太過,右降不及”。也就不會鉆進脾“似馬蹄”、“似鐮刀”這類牛角尖里面,去認識脾主運化、主清氣、主統血等功能,而懷疑中醫的科學性,從而影響學習的信心。因此,從臨床角度而言,順序:應是臨床表現→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編寫的順序是:概念→生理、病理→臨床表現。故在閱讀時,應適度地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

譬如以“腎主納氣”一節為例,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才能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腎主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若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呼吸就表淺,可出現動輒氣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現象。

從臨床表現中證實生理抑或病理,從而得出某一概念。這種論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脈,脾主升清,肝主藏血等等問題時,皆可用一個模式來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臨床表現。《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機制探討,也舉例性地列出一些臨床表現。譬如在論述心主血脈一節,怎樣才能診斷心主血脈失調呢?從脈、舌、面之象——臨床表現以測“藏”。

若心氣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則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表現為:面色紅潤光澤,舌紅活榮潤,脈和緩有力,節律整齊。心血瘀阻:脈澀、結代,面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則為。

心血虧虛:面白無華,脈道空虛舌淡白,脈細弱無力及血虛證。心氣虛:面色白,舌淡白脈結代弱而無力,心悸、胸悶及氣虛證。如果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能適當地參考有關中醫各科教材,諸如《中醫診斷學》,可能會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五行屬性而言,并不等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特性相類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屬性。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而不能用“望文生義”的方法去理解、解釋、否則將貽笑大方。又譬如為簡明扼要地說明各臟在人體中的地位,把各臟分別冠以“君主之官”、“相傅之官”、“倉廩之官”等。又如學習風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時,也運用取象比類的求證觀,自然界的風善行、變幻無常,高山之巔風特別大,而風吹則動,類比人體,人體中出現動搖不定,善于數變,頭位疾病等責之“風”病擾襲。

五、知常達變的認知觀知常,就是掌握事物的一般規律、普遍的規律,這是學習的重點。譬如在學習經絡和陰陽一節中,均談到人體上為陽、下為陰;腰背為陽,胸腹為陰;外踝側為陽,內踝側為陰。并認定“陽經行陽面,陰經行陰面”為一般規律。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就要運用“達變”的認知觀,善于從常態中了解其特殊處。如足陽明胃經,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穴,這一段行于人體的陰面。又如手足六陰經,分布于肢體內側面,肢體內側面有前、中、后之分,則分別行太陰、厥陰、少陰三經。但在小腿下半部,即內踝上八寸處交叉點以下則厥陰經在前,太陰經在中線。六、形神合一的統一觀中醫學中的形神關系,實際上就是物質與功能、形體與機能、軀體與精神的關系。形體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譬如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形),又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神)。有氣這物質才具有維持人體生命活動這一功能。所以氣、血、津、液、精這些構成形體的物質均是有不同的功能。

中醫還認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識思維活動與五臟的生理活動具有密切關系。生理上:五臟的生理活動統率全身整體生理功能,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意識思維等活動。病理上:情志上失調勢必影響五臟的生理功能,而五臟和氣血病變必然導致情志上的變化,如《內經》有云:“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等之說。七、人與天地相應觀《靈樞·風露》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并因此作出相應的反應。鑒于“天人相應”理論,在診斷治療時就必須掌握“因時制宜”的法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著名的“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法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天人相應”還告訴我們,人生活在社會群體之中,社會對人的心理會產生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亦同樣會產生不利的一面,而引發疾病,不能不引起重視。八、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現整體觀包括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相統一、與社會環境相統一。其中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尤其強調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現。

這個觀點大致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1)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實現機體的統一。(2)在心的統帥下,才能實現機體的統一。(3)機體與機能的統一。(4)局部與整體的統一。(5)陰陽相對動態平衡。(6)五行生克制化。以肝心脾肺腎五臟為中心,分別配以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以及孤府三焦。在十二經脈分別為六陰、六陽經相配。“心為君主之官”,強調心在全身之中的“君主”地位。正如《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不論是五臟,還是氣血津液精,均不但具有其物質性,還必然是有不同的功能,反之只有其功能的存在,才能維持這些物質的生命力。以五臟為中心。每節中分別有“在志、在液、在體、在竅、其華”之說,這種中醫特色的理論必須熟記。陰陽相對動態平衡觀貫穿在中醫所有學科中,從某種意義講,可以用一字歸納中醫——“平”。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五行之間具有相生、相克制化關系,從而達到機體各臟之間的相輔相成、相反相成的協同關系。九、文理服從醫理的解釋觀中醫文獻保留大量古代著作。古人在論述醫理時,不但有古人慣用的字、詞,而且還運用對偶、借代、互文、比喻等修辭,如不能深入研究,往往會產生歧義,甚至懷疑其科學性,故不能不辨。如何理解“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其一,“藏”即五臟分別藏“血、脈、營、氣、精”以及“魂、神、意、魄、志”之五神。其二,不似六腑把糟粕直接瀉于體外。其三,體內還是應輸瀉的,其經文不少以佐證。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寫。”又如《靈樞·大惑》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王冰在注釋《素問·五臟生成論》時就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可以引用《內經》經文及其后世各家的論述以證實上述論點。又有一些相同的詞在不同的場合可有不同的解釋。“陰勝則陽病”可用“陽病治陰”嗎?前一個“陽病,”是指由于機體感受陰邪后,人體內陽氣處于相對的不足,故治療方法應采用“實則寫之”或“損其有余”之法,即祛其有余之陰邪,適當補不足之陽氣。而后一“陽病”即指由于陰虛而導致陽相對偏亢,治用滋陰以潛陽。又如“水不制火”,一說為腎陰不足,不能制約心火;一說為腎陰不足,不能制約相火。中醫常見的字如水、火。水在不同場合可分別解釋為腎、腎陰、水濕。火又可以分少火、壯火。少火可分君火,相火。壯火可分外火、內火。內火可分實火、虛火……。十、醫理服從臨床驗證觀中醫理論是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的反復驗證,才上升為科學的理論。中醫強調理論運用于臨床,其實踐性是中醫的靈魂。中醫理論不是束之高閣的“藏品”,故不應“賞而不用”也不應從文字到文字,玩弄“文字游戲”。

如:何謂“陰盛格陽”?如何治療?試舉例說明。何謂“無形之痰”?試舉例說明。等等均需要學生能用所學之知識運用于臨床。陰盛格陽,陰寒之邪壅盛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

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相互格拒,而見真寒假熱的病理狀態,又稱“格陽”。臨床應采用“熱因熱用”從治法,以治病求本。如: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又見身熱、面熱、口渴不欲飲等,運用通脈四逆湯,溫補陽氣以回陽救逆。

無形之痰:指津液代謝障礙所致的一類特殊的病理變化,不見其形只見其癥,如頭暈目眩、心悸、嘔吐、神昏癲狂、腫塊、苔膩、脈滑等,用治痰飲的方法治療有效,因其無實質性的痰飲可見。《內經》曾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句話應如何理解?關鍵是“必”。經文中的醫理還須在臨床上驗證,顯然就有商榷之處。“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強調正氣不足,邪氣才有可能入侵,造成疾病的發生。但也應了解“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就是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邪氣不但是重要條件,而且還可能是“決定”條件,如癘氣,刀槍蟲獸等。鑒于中醫理論的實踐性,學生在自學中,對于臨床問題要主動勤于用中醫理論去分析、解釋。諸如水腫形成與哪些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氣逆屬“實”,對嗎?出血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既有利于理論水平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就是應考時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