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外語學習的誤區和實用方法
---以英語學習為例主要觀點摘自于天涯論壇《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2015-12-12目錄一.前言P3二.外語學習中常見的誤區P4三.兒童學習外語的過程P5四.成人學習外語的過程P6五.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P7六.各階段的實用方法P8七.關聯方法附件資料P9~2前言著名語言學家GregThomson說過:“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復雜,以至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于不需要說清楚。”討論語言學習的原理,是件非常復雜的事,目前連學術界都存在很多尖銳的爭論,所以本文還是決定先從簡單入手,做些拋磚引玉的工作。主要對大家在外語學習上普遍存在的誤解進行分析和澄清,并提出一些實用方法。希望能對外語學習者有所幫助,對外語教學工作者有所啟發!3外語學習中的常見誤區1.發音糾正,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音,比如BBC或VOA那種。2.單詞要一定的詞匯量,需要大量背單詞。3.語法要認真學習,熟練后說句子就正確了。4.口語要有語言環境,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5.
學外語必須非常刻苦,長時間反復練習。4兒童學習外語的過程★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實現語言思維據研究表明,絕大部分的人,左腦負責的是:數字,邏輯,計算,推理還有語言。右腦負責的是:圖像,色彩,音調,旋律還有浪漫。嬰兒大腦所具有的神經元突觸數量大約是成人的兩倍,負責左右腦的聯系的神經也比成人豐富,所以小孩子在學習語言時,左右腦一起緊密配合使用。而到了大約六歲時,若這些神經元突觸還不使用就開始消退,到了十二歲,這些神經元突觸就只有小時候的一半了。所以成人以后,左右腦分工開始變的重要,但學語言的優勢反而失去了,因為成年人開始只主要應用左腦來“學習”語言了。
兒童掌握語言時,是左右腦緊密配合的,具體是用右腦幫助左腦實現建立語言區。右腦是圖像腦,在兒童最初聽不懂任何語言的時候,他們通過相應語音的場景圖像的觀察(包括觸覺,嗅覺等感官刺激,盲童甚至僅靠這些輔助感官刺激)來猜測這些詞句大概代表的含義,并與圖像進行“聯系”。經過幾次的重復刺激后,形成了對這一語音符號的“條件反射”,在大腦語言區的位置形成了腦神經的一個網絡結構逐漸構造該語言的語言區,最終實現了用這種語言的語音符號思維的能力。這個過程實現起來,既輕松,又快捷,成年人望塵莫及,而總是感到驚嘆。
5成人學習外語的過程★記憶——記憶區——知識
大多數成人都在用“記憶”的方法學習外語。背單詞,背句子,背文章。誰記憶力好或刻苦記憶誰就最厲害。記憶完了存放到了大腦負責記憶的區域,形成的是對這種外語的知識的記憶。記憶過程符合記憶規律,大家最熟悉的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Ebbinghaus的記憶曲線,即記憶-遺忘-再記憶。有人說要忘掉七遍才能不忘。語言的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專家分析英語能有幾百萬種常用組合(英文單詞一般是一詞一意,個別的是兩意。但詞組一般都是多意的,如takeoff)所以要有相當大量的知識才能應付這么多的變化。要達到相當的知識量,一般需要至少9000小時的記憶時間。9000小時意味這什么?一天一小時需要近30年,一天3小時要近10年。對大多數時間緊張或稍缺毅力的同學來講,實在是太難了!難怪我們敬愛的俞敏洪老師到了國外曾無限慨嘆,自己學和教了幾十年英文,單詞量十幾萬,比一般老外多了好幾倍,但講起英語來還不如自己在加拿大生的四歲的女兒流利。
6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第二語言學習研究中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要算克拉申。他提出的理論實質上是對近二三十年來外語學習研究的總結。
克拉申認為:簡單來說,語言的掌握,無論是第一語言還是第二語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實語句發生下實現的(有效的聲音,即可以懂意思的外語);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條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訓練和使用語法知識;它不能一夜速成,開始時會比較慢,說的能力比聽的能力實現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針對以上語言實現的特點來設計的。
克拉申理論包括如下五部分:1)習得——學得差異假設(The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要點:習得=潛移默化獲得,學得=有意識語言學習(文法等),習得優于學得。
2)監檢假設(TheMonitorHypothesis)要點:習得關系到說話的流利程度,學得只起監檢或“編輯”的作用。
3)輸入假設(TheInputHypothesis)要點:可理解的語言輸入(i+1)+著力于意義和信息的理解而非形式。
4)情感過濾假設(The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要點:情感等影響速度和質量,a,動力(目標);b,性格(開朗否);c,情感(焦慮否)
5)自然順序假設(TheNaturalOrderHypothesis)要點:按一定的自然順序來習得語言結構,如掌握進行時先于過去時。
★克拉申理論的有力補充:輸出假設
要點:可理解的語言輸出(i+1),防止會聽不會講。
7各階段的實用方法8序號水準階段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方法注意要點備注1早期
(EarlyStage)獲得對1000個聲音詞匯的良好反應1h/日
1~2個月用視覺輔助工具,建立“畫面”與“聲音”在大腦中的“聯系”。例如,看圖識音(Rosettastone+百詞斬)和TPR(全肢體反應+21法則,最好資深老師指導配合)。1.禁止中文翻譯,建立條件反射;
2.禁止說英語,只練聽力;
3.禁止看拼寫,(不識字母又和妨?)
4.有條件活用外教的肢體語言;
5.不要怕聽錯,要放松和有信心,70%掌握率即可;1.看圖識音:名詞→關聯動作詞。
2.TPR:動作詞→關聯名詞。
*核心技術=“可理解的輸入”,用猜測而非記憶來掌握。2提高期
(UppingtheAnte)聽懂單句-簡單慢速的整段-后期嘗試簡單“說”英語-開始接觸閱讀材料(非正式)-了解一點語法
*2000~4000詞匯1h/日
約6個月一.聽力材料仍需視覺輔助:
1.續列法
(SeriesMethod)外教用簡單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某個連續動作。如,開門等;
2.生成對話
(DialogueGeneration)是指聽力從“續列法”中單人獨白式的解說→互動式的實景對話。如,“如何打車”。1.務必熟悉的生活場景;
2.視覺或動作代替語言解釋;
3.難度控制在第一遍聽懂80%~90%;
4.務必聽而不說,最多跟讀;
5.禁止閱讀和筆記;
6.錄音重復聽。*推薦歐美電視節目"YouCanCook"。*選擇合適的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系統。3增長期
(GettingSerious)正確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正常交流和閱讀(廣播/電影/出國。。。)1h/日
約1年1.LearningStyle測試;
2.二語習得小循環(聽+模仿)
3.看外文影視(事先熟悉劇本+無字幕)
4.背誦教材(如新概念)+背誦常規以外單詞
5.“任務型”語言教學(角色扮演etc)1.從喜歡且無壓力的方面著手(情感過濾);
2.從比較簡單的入手,難度控制在可理解范疇(i+1);
3.學習材料最好范圍窄,防止廣而泛;
4.聽+模仿-糾正=進步;
5.背誦建立在理解基礎上,適合聽覺型,;
6.“說”是建立在聽力提高基礎上.1.LearningStyle:視覺+聽覺+運動,網站測試評估;
2.韓國鄭博士的《千萬別學英語》。4高級期
(ScalingEverest)商務談判等---1.看外文電影/電視劇2.到國外學習生活3.增加閱讀量------條件反射★條件反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vanPavlov)早在上世紀初就奠定的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測量到狗會大量分泌唾液。這叫非條件反射,不需要條件。但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信號刺激,如鈴聲,經過一段時間重復刺激后,狗會逐漸在只有鈴聲而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就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狗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稱為第一信號系統。中國人一千多年前發生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個很好的用真人做的條件反射實.一般人以前有過吃過酸梅的經歷,酸梅可是好酸吶,吃時定流很多口水,所以在見到酸梅就會流口水,這是第一條件反射。當把“酸梅”這兩個字與酸梅實物建立了聯系后,抽象的“酸梅”的聲音或文字,就引起了對酸梅圖像的自然聯想,同時引起了口水反應。
9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輸入假設
也是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這一假設表明了克拉申對第二語言習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語言材料這一過程的實質的認識。以前的外語教學由于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大力提倡先學句子結構(即句型),然后再將這些學得的句型用于交際中加以練習。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學生流暢地說外語的能力。而克拉申則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如果習得者現有水平為“i”,能促進他習得就是“i+1”的輸入。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隨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不能直接教會。10TPR系列簡介★TPR
我們知道它在入門階段和有效。在課堂實踐中,它是可以延續到第二階段的。我們以前介紹的TPR中的主要方法,細分可以有如下幾類:1.“TPR-B”(TPRwithBody),主要是指聽到英文指令后,身體做出反應。還有其他一些變種,都比較接近SeriesMethod。2.TPR-O(TPRwithObjects)
大家在桌子上放一些生活中的實物(Objects),可以是隨意找到的東西,比如apple和banana。然后教師讓大家聽與這些物品相關聯的動作和行為等的簡單描述。Thisisanapple.Whereisapple?用動作指出。做動作表示Smellit,biteit,giveittome,rollit,peelit等相關句子。TPR-O的關鍵是將表示動作的動詞和實物名詞相關聯用動作表述。3.TPR-P(TPRwithPictures)教師用英語對一些照片或畫面中的物品,人物,動作,情景等進行描述。這一方式有些象“看圖聽音”的進一步拓展。比如照片上一個男人在吃蘋果。可以從Thisisaman.Whereistheman?Heiseating.Whatishedoing?Heiseatinganapple.等不斷擴展,直到可以更復雜地對其他背景信息進行描述。比如穿的服裝,年齡職業,周圍環境等等。4.TPR-S(TPRwithStories)由BlaineRay首先在教學中開發使用的該方法在美國學校中被廣泛采用。主要方法是教師用學生基本可以理解的詞匯,通過動作和道具表演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關鍵點是要生動和有趣。也可以先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以幫助理解,然后再開始表演。11聽力對話*聽力材料最理想還該是有視覺輔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內容的出現(+1),是在我們現有水平(i)下“可預測”(Predictable)的。*續列法(SeriesMethod)弗朗索瓦提出了續列法SeriesMethod,一個直接從聽力對話入手,不學語法知識,不背單詞,不要翻譯的方法。外教用簡單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連續動作,難度控制在有(+1)為大約為10%-20%的新詞匯(用1000個左右的詞匯描繪這類動作很容易做到)。例如,“如何打車”。First,walktothestreet.Thenholdoutyourhandwhenyouseeanemptytaxi.Ifthetaxistops,yougetontothebackseat.Sayhellotothedriverandtellhimwhereyouwanttogo.Makesurehehasresetthemeter.Whenyouarrive,paytheamountshowsonthemeterandsaygoodbye.Thenclosethedoorbehindyou.*生成對話(DialogueGeneration)大家注意,“生成對話”不是自己試著對話,還是聽人家對話。對話只是指從“續列法”(SeriesMethod)中的單人獨白式的解說,變成了有交流,有反應的實景對話。對話的背景先用“續列法”同樣方式單人介紹完畢,讓你已經對對話的程序和大致內容了解,然后聽對話。比如“如何打車”。一個人攔住了出租車,司機問“去哪里”,答“去…,離什么著名大樓或什么街很近”。路上人多車多,司機頗有怨言,“周末會好些…”到站了,“多少錢?”“多少多少”“給你100”“找錢50”,“拿好發票,別忘了東西”“再見”。12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系統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AidedSecondLanguageLearning(CALL)可以從技術上實現我們的要求,提供這一理想條件。如果設計得符合語言學的要求,可能會比真人環境和教學好得多的。一般來說,跟多媒體學焦慮度較低(AffectiveFilter)。多媒體唯一的問題是跟它說話的時候它無法反饋,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veOutput)不好實現。*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系統的最優條件~1.每個畫面最好是靜止的。因為人在觀察畫面同時聽聲音進行理解時,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眼睛上(70%左右),而對聽覺的依賴很低。固然通過畫面幫助我們理解了意思,但對耳朵的刺激程度是不夠強的。而我們的眼睛在觀察劇烈運動的圖象時,是很不老實的,一直在追逐畫面。這方面的理論很復雜,但我們已經知道必須降低視覺的注意力而把注意力轉移到聽力上。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固定畫面,變成了“連環畫”式的情景。2.畫面要求簡單,信息盡量少,相素要低。3.故事情節應該是連續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發展要有很強的相關性。不必每個場景上述要素重新來過。連續的故事才有助于提高聽者的“預測”能力。4.根據情況,有的聲音要稍先于畫面出現,讓聽者先試聽猜測,然后再用畫面“證實”,有的情況需要聲音后于畫面出現,靠畫面帶動理解聲音。5.難度非常緩慢地逐漸加大。每個小段落完成后,有簡單的重復練習和小測試。練習的方式最好是剛聽過的內容稍變個形式再重復出現,別完全是原句子。另外80分萬歲,打倒100分!6.在這一階段,應該使用標準發音,多種非標準音下一階段才用。7.不要閱讀,所以不必有英文字幕(當然更不能有中文字幕)。在該階段后期才建議嘗試說英語。但這階段可以跟讀每個句子,但不必嘗試說。根本上就是一個原則:能否提供在本人現有水平上的“可理解性輸入i+1”的條件。大家本著這一原則,就基本會判斷如何選擇了。13單詞使用頻率*單詞頻率:最常用的2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10%。最常用的2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80%。最常用的前5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7%。最常用的前10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8.5%。最常用的前15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9.5%。*經常有同學說:“一般英語交流就使用5000個單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使用中97%的單詞就是這5000個,另一面是假如你就流利使用就這5000個單詞組合的句子,完成復雜交流也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但閱讀還有困難。*所以這5000單詞,一定要建立“聲音的思維”,否則交流困難。大家常說的“啞巴英語”現象的表現之一就是已經掌握這5000單詞的知識而沒有建立“聲音的思維”*從5000到15000這10000個單詞,數量巨大,但使用頻率低。要依在下的意見,您愿意背就背吧,不用管什么“英文思維”了。好消息是,這10000個詞匯,實在太好背了,最多三個月就好了。例如,活用老俞的“紅寶書”。*大量的英語單詞變得十分好背,因為大多是由法語,拉丁語的詞根構成的。了解和掌握這些詞根,可以成倍加快背單詞的速度。用俞敏洪老師的話講:“如果巧妙地采用詞根記憶的方式,10000個單詞應該在100小時以內解決。14詞根記憶法*簡單重復一下詞根記憶的原則和方式: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語單詞中,80%以上由詞根構成,而且剛好是大家現在不會的復雜詞(2000個基礎詞以上)。越簡單越不用詞根,比如this,that,big,bag.2,同一詞根使用的單詞在幾個到幾十個之間,會一個就會了一串;3,常用英文詞根有幾百個,大家只需要250個左右就可以了。而且這250個中,有大約100個大家已經認識了,可能沒意識到;4,每天不要貪多,用30分鐘就記100個,再用10分鐘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個月一到,10000個拿下,才花了60小時。推薦:蔣爭老師258個詞根9000多單詞的那本英語詞匯奧秘和俞敏洪的紅寶書.*大家熟悉的“失讀癥”名人,除了喬治.華盛頓,還有丘吉爾首相,Cher,OrlandoBloom,TomCruise。大家在欣賞TomCruise屏幕上精彩對白時,沒有想到的是因為不識字,他根本無法讀劇本,全靠聽事先錄下的對白錄音來記臺詞。他們可不是上不起學,而是無法學會掌握識英文字。(當然,這些人的英語交流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還是國際著名的演說家,還靠口述寫書。再一次顯示語言水平的本質是聲音的思維,可以完全不依賴閱讀文字,寫作內容跟說話內容本質上是一回事。)15界定學習類型*界定學習類型1)視覺類型VisualLearner
學習者在借助看到視覺學習時效果最好。這種學習類型的人比例最多,高達70%。他們的一些外部特點是:很專心盯著老師的臉;喜歡通過看文字,圖表來獲取信息;很容喜歡通過“看”來“認出”文字;喜歡記筆記和用筆寫出自己的思路;通過回想在某內容書頁上的具體位置和形式來回憶信息2)聽覺類型AuditoryLearner通過聽覺學習效果最好。這類學習者大約占20%。他們的一些特點是:喜歡老師用講話來描述事情;喜歡對話,討論和表演;通過“說”來理清思路和解決問題;通過聲音和旋律來回憶信息;
3)運動類型KinestheticLearner
通過肢體運動學習效果最好。這類人大約有10%。特點是:通過各種活動學習效果最好;長時間坐著不動很困難;使用動作輔助記憶.16二語習得小循環ASampleAcquisitionCycle-二語習得小循環(聽+模仿)1,先聽整段原文,段落長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鐘內放完。難度選擇應該是控制在第一遍能聽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學的內容或說是該內容的聲音。2,開始分句模仿跟讀,每句約三遍,(聽一遍跟一遍,不是聽一遍讀三遍)不懂的也跟讀,別著急查意思。是否全對或是否全會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盡量不看,一邊模仿,一邊猜測不明白部分的含義。關鍵技巧是“猜測”。3,不看字幕分句跟讀一遍,把原聲和自己讀的聲音都錄下來。4,放第3步的錄音,努力聽每句自己讀的和原文有何區別并再次感受剛才的過程,可看字幕幫助核對。5,分句自己先說,然后再聽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兩次盡量不看字幕。6,自己回想該段劇情,試著復述說剛才每部分的句子。7,如果有測試題,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對上一段掌握的程度,還是80分就好。8,下一段開始,重復上面同樣的程序。17看英文電影問:看原版英文電影好不好?原理與上面的問題相同,還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輸入”。電影比廣播的優勢是有連續的情節,發展的故事主線,視覺輔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對語言的理解。比如警察拔槍“freeze!”罪犯僵住了。“Dropthegun!”扔槍了。“Onthefloor!”趴下了。“Cuffhim!”被拷了。“Readhimhisrights!”實習警察過來宣讀:“Youhavetherighttoremainsilence,anythingyousaid….”一連串的可理解輸入。缺點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對白難度偏高,跟在國外自然英文環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無效成分太多。所以關鍵點又是如何通過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輸入”上。基本經驗是:
1,盡量找動作多于坐在那里說話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劇和法庭辯論等影片多半沒有辦法提供有效的視覺輔助,大量是純對白,就能看到演員的嘴在動,不能幫助提高理解。2,對于大部分VisualLearner來說,一個重要可行手段是看電影前,先提前讀英文劇本(很多可以下載)。這樣會大幅度提高聽力的理解性。這里閱讀的用處開始顯現,主要是在幫助聽力理解,不是在學閱讀。要提前讀,不會的可以問或查字典。閱讀如果有困難,也先放過,不要停下來仔細研究劇本中的難點。
3,開始看影片的時候不可以一邊看一邊翻看劇本,當然也不要開英文字幕,否則會養成依賴看字的習慣,特別是VisualLearner。
4,最好是同一個電影看幾遍。在看某個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隨電影同時念叨臺詞,能象我們小時候跟著電影里老松井那樣同時念“李向陽又進城啦?”那樣就更好了。
5,任何時候千萬不要打開中文字幕。一方面是會依賴中文,不利于建立英文思維,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錯誤實在太多,甚至連電影院放的原版電影的字幕中的低級錯誤都不少。18背誦的策略背誦式學習策略分析現代語言教學的實踐分析是:缺乏理解的RL(RoteLearning)背誦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即使有少數人通過背誦取得了進步,也決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這些人在背誦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應用了其他手段,甚至記憶本身也存在多種形式和實現方式。如果不加以分析而簡單地讓大家都“背誦”,必然只有少數人才成功。RL記憶式外語學習的特點:
1,默讀或出聲朗讀;
2,寫或重復寫;
3,制作單詞表或記憶卡片以便隨時可以拿出來背;
4,背典型例句;
5,使用翻譯對照;
6,使用詳細定義和解釋;
7,分組、分對記憶;
8,背誦不規則動詞表;19任務型語言教學學校課堂教學實踐——任務型語言教學介紹
2001年,教育部制定出版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新課標。近幾年來,“新課標”、“任務型教學”和“用英語做事情”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領域已經變為熱點,“任務型教學”成了主要的新型教學研究課題和實踐。任務型教學是英語新課標中倡導的一種更接近語言悉得自然過程教學方法。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指的是:通過讓學習者完成各種具體“任務”來掌握靈活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習者通過觀察,思考,表達、溝通、交涉、解釋和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來學習和掌握語言,完成各種各樣的交際活動。大量研究表明,任務型的活動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最佳途徑之一。所謂“任務”,是自己或他人從事的一項簡單工作,如粉刷房屋、填表、借書、問路、預定機票等(Long,1985);“任務”是指由教師控制和調節,讓學生獲得信息并經過思維加工,最后輸出語言的一個活動;“任務”是指練習和理解語言的一個行動或活動,如聽錄音畫圖等;“任務”是指一系列語言學習的計劃,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的內容,規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結果等基本特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課程標準都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模式。我國的“任務型”教學剛起步,這也是二語悉得科學體系“西風漸進”的直接成果。科德(Corder,1981)曾經說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不應違背自然過程,而應適應自然過程;不應阻礙學習,而應有助于學習并促進學習;不能令學生去適應教師和教材,而應讓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