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煉字類(教案)-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之語言鑒賞寶鑒_第1頁
專題1煉字類(教案)-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之語言鑒賞寶鑒_第2頁
專題1煉字類(教案)-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之語言鑒賞寶鑒_第3頁
專題1煉字類(教案)-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之語言鑒賞寶鑒_第4頁
專題1煉字類(教案)-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之語言鑒賞寶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課題:《煉字類》導學案班級授課(完成)時間教師(學生)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古典詩歌語言煉字類考點的詞性類型。(2)掌握詩歌語言煉字類習題的答題方法、技巧。(3)掌握煉字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運用的效果。過程與方法通過練習及講評,進一步明確語言類鑒賞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漢語言表情達意的準確性和豐富性。重點難點找準字詞,答題技巧、方法時間:課時:教學過程【考點突破】煉字(生動傳神)類所謂煉字,就是為了表達的需要,在用字遣詞時進行精細的錘煉推敲和創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詞獲得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這種對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煉字。古人作詩講究煉字,所謂“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二我們鑒賞詩詞時,只有領略了古人煉字的精妙之處,才能理解詩詞美的真諦。煉字類題型往往要求品味這些經過錘煉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品味,而必須將其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據說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初作“到二又改為“過”“入”“滿”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關于“推敲”的典故: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一說“僧推月下門關于“一字師”的典故早梅齊己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風遞幽杳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一說“昨夜一枝開」從詞性的角度來說,一般情況下,表情達意較強的形容詞和動詞往往是煉字的對象。從詩體(律詩、絕句)的角度來說,煉字的位置往往在“五言”的第三個字,“七言”的第五個字。這是按照詩歌的結構和韻律分析的。【課前高考精練】.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溪亭林景熙行宮元稹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寥落古行宮,宮花寂突紅。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設題】: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答:【解析】: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用精練的語言(最好是鑒賞術語)明確指出詩中最精彩的用字,如“穿”“數”二字,是詩中的煉字。第二步: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結合詩歌的有關內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是穿梭行走;“數”是細數。“穿”字描寫了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的情形;“數”形象地刻畫了詩人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的神態。第三步:說說這些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情緒;“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答案】:①“案”“①”二竽,是詩中的煉字。②“穿”字是穿梭行走;“數”是細數。詩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③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賞析】溪亭,指臨溪水的亭子。宋李清照《如夢令》詞:“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首聯破題。“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詩以溪亭為中心,逐一描繪周圍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讀起來,似有恬靜閑適的印象,細細品味,又覺不然。詩人徙倚溪亭,觀覽景色,思緒紛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詩人在南宋滅亡之后,時時所懷有的舊君故國之思,同那種多愁善感的“悲秋”有著本質的區別。不了解首句所要表達的意圖,就會把全篇看成單純寫景之作。只有真正領悟到詩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的心理狀態,才能透過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詩人的悠悠孤憤和高潔品格。這種破題法,既無“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詩家法數?律詩要法》)的氣派,也沒有運用比興的表現手法,而是語淡辭婉,直敘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韻。頷聯緊承一二句。“高樹月初白”,是說高高樹攝掛著一彎潔白的初月,切上聯“日暮”。“微風酒半醒”,在微風吹拂之下,詩人酒意初醒,與上聯“馀思”呼應。月上高樹,周圍一片冷清幽寂。當此之時,詩人心緒不寧,“馀思”縈繞,難以去懷,從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狀態,正說明他感慨至深。頸聯寫詩人舉止。“獨行穿落葉二踽踽獨行之狀如見,“穿”字尤妙。“閑坐數流螢”,獨坐百無聊賴,只得藉數流螢以遣悶,其件僚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見,用一“數”字,更見生動。這兩句詩把其復雜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鮮明的畫面,不難看出,其中隱現著詩人對生活的感受和時代亂離的影子。注家評日:“此聯本平,然用‘穿‘、'數'二字,便覺精神振竦,所謂五言詩以第三字為限,是也。”足見詩人用字之工。末聯寫景。“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一聲聲悠長的漁歌,打亂了詩人的冥思遐想,舉目四顧,只有遠處水面上飄動著一點若明若暗的燈火,此情此景,倍添凄涼孤寂,蘊含著國破家亡、飄泊無依之感。全詩八句四十字,寫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形象地傳達出作者孤獨、徘徊的情緒,傳神地描繪出詩作者苦悶無聊的心境。【課堂知識點撥】【“煉字”類答題規范:方法、技巧、步驟】:(1)闡述陳述對象或態度:直接指出關鍵字詞,或表明觀點態度。(2)解釋含義、描述景象:解釋該字在詩句中乃至在全詩中的含義,包括其表層意義、潛在意義、比喻意義、雙關意義等。結合詩句,展開聯想,描述該字所在句的景象。(3)指出用法、點明作用:指出該詞在詩句中的活用現象或修辭手法。(若有就指出)點明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樣的主旨,或在結構上起了什么樣的作用等。【提問變式】A、某句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請簡要分析?B、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里?【課堂即學即練】.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山行即事王質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邑不言語,喚醒三日醍①。【注】①醒:cheng,酒后神志不清,詩中指困憊狀態。【設題】: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此詩的頸聯有兩個字用得生動、傳神,請你指出這兩個字并簡要賞析。答:【答案】:①這兩個字是“喧”和“狎”字。(或頸聯中“喧”和“狎”是最生動、傳神的字)②鵲聲“喳”為“喧鬧、喧嘩”之意,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日出”的喜悅。“狎”是“親熱、游戲”之意,雨霽天晴,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③這兩個字寫出了動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歡快的情景。表現了詩人對雨后山中景象的喜愛。【賞析】首聯這十個字要連起來讀,連起來講:浮云在碧空里來來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議”,“議”什么呢?“議”究竟是“陰”還,還是“晴”好,“議”的結果怎么樣,沒有說,接著便具體描寫“山行”的經歷、感受。“荷雨灑衣濕,萍風吹袖清”——下起雨來了;“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太陽出來了。浮云議論不定,故陰晴也不定。(宋人詩詞中寫天氣,往往用擬人化手法。)頷聯寫“陰”。“荷雨”,一方面寫出沿途有荷花,麗色清香,令人心曠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會給行人帶來困難,不影響人的興致。這雨當然比“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時,有荷花的季節,衣服被雨灑濕,反而涼爽些。“蘋風”,是從水面浮萍之間飄來的風,說它“吹袖清”,可見風也并不大。雨已濕衣,又加風吹,人的主觀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沒有這風和雨,“山行”者就會感到炎熱了。頸聯寫“暗二喜鵲厭濕喜干,又稱為“干鵲”,雨過天晴,它就高興地叫起來了。詩人抓住這一特點,借喜鵲的鳴叫表達對“日出”的喜悅——既是鵲的喜悅,也是人的喜悅。荷雨濕衣,帶來爽意;繼而雨停日出,便沒了細雨綿綿的煩人的擔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寫波平如鏡,鷗鳥盡情嬉戲的情景。“波平”,從側面寫了風的柔和。“狎”有親熱的意思,也有玩樂的意思。尾聯寫山色。用了擬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語”,意思當然是:山色能言語而不言不語。山色經過雨洗,又加上陽光的照耀,其明凈秀麗,真令人賞心悅目。“不言語"尚且能"''喚醒三日醒”,那“言語”,更會怎樣呢?此處反面運用擬人化手法加強了藝術感染力。此處并非說“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張地表現“山色”的可愛,可使人神清氣爽,困意全消。.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登擬覘(xidn)臺陸游注意:層臺縹緲壓城理,倚仗來觀浩蕩春。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①是“什么洗”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固亦相親。②洗的是“什么"【設題】此詩頷聯中的“洗”十分生動傳神,請簡要分析其妙處。答:[答案九①“洗”為"洗清、洗凈”之意。該字將浩蕩春意喻為無邊綠水,化錚為動,化無形為有形,生動地寫出了春意之深之廣:②“洗”字寫出了詩人內心強烈的情感變化:無邊春意征服了詩人,使之塵濾一空,心靈進入一個澄明之境,從而凸現了春色給詩人的心靈震撼,極為傳神。③表現了詩人舉目春色的喜愛。【賞析】首聯點題,拈出擬現臺的地形和登臨的時序。“縹緲”以見層臺之高,“浩蕩”以明春意之廣,兩個形容詞都用得頗為貼切。但相比之下,更為入神的還推一個“壓”字。“城理”本自高大險峻,而層臺雄踞其上,反使“城理”見得矮小局促。詩人用“壓”字將這種感受精確不移地表達了出來,不但更顯示層臺的巍峨,而且將臺與城從靜止變為活動,從互相孤立變為渾然一體,使整個句子也產生了流動感。清人陳舒《劍南詩選題詞》云:“讀放翁詞,須深思其煉字煉句猛力爐捶之妙,方得其其面百。”首聯二句出語淺易,但下一“壓”字,便振起全聯精神,如試易以“出”、“躍”、“立”、“接”諸字,于平仄均無不合,而境界終遜一籌。放翁煉字妙處,于此可見一斑。頷聯第三句照應第一句、以層臺高峻,方能極目遠眺,盡千里之遠。第四句則生發于第二句,因春色浩蕩,才覺心曠神怡,滌十年塵慮。頷聯二句既承上,又啟下。于騁目愜心之際,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覺也變了樣子,那便是頸聯“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在“衣上”凡塵洗滌一空的放翁看來,縈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無洶涌激蕩之勢,倒是充滿一團和氣;平緩起伏的峰巒,款款移來,不見峻峭陡拔之態,卻似蘊藉深沉的哲人。頸聯寫景。但并非純粹描山繪水,其間有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這兩句詩,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臨,心頭一片恬靜,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沖淡,那么悠然。同樣是擬現臺風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擬覘臺望祥符觀》中,卻現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覺山蒼寒”的簫瑟之氣來。什么原因呢?原來“中原未復淚橫臆,故里欲歸身屬官”,國恨家愁,無可排解,眼中的山水又焉能不慘然變色!傳情人景,或托景言心,是很有感染力的,所以“縈回水、平遠山”一聯可稱全詩警策。尾聯復言自已有情而無機心,故沙邊鷗駕可與相親。《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鷗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日: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放翁“鷗鷺相親”句,蓋反用其意出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題。鵬杷天李清照寒日簫簫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巳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①。不如隨分②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注:①仲宣:王粲,字仲宣,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抒寫去國懷鄉之思,馳名文壇。②隨分:隨便,隨意。“喜”“宜”二字與全詞的情感基調是否一致,請結合全詞分析。(6分)答案:【答案】①一致。②“喜”“宜”,似寫歡樂,實是寫悲。喜苦茶,說明酒飲得特別多;酒飲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是說香氣宜人,實是借香寫環境之冷寂,因為只有清冷寂靜的環境中,熏杳的香氣才更更能使人明顯感覺到。③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借景抒情,繪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寥透。下片前三句借寫秋日長的主觀錯覺和王粲典故透出詞人孤身漂泊思歸不得的幽怨。最后兩句表面達觀,實則隱含無限鄉愁,故整首詞的感情基調是孤寂悲凄的。(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創作背景】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應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詞中“仲宣懷遠”和“莫負東籬”兩句,這首詞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時間大約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時趙明誠正在江寧任知府。此詞寫作時間尚有爭議,有人認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當時趙明誠已去世,“茶苦”和“夢斷”二語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賞析】這首詞的感情調子是比較低沉的。社會亂離,客居異地,詞人在詞中寄托了家國之思,有著身世飄零的感遇。“寒口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寒日”,是說陽光有些慘淡、冷清。詞中所寫是秋天,并非冬日。太陽慢慢升高了,一點一點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卻給人以冷落蕭索之感。“蕭蕭”,一般用來形容風雨,這里是說陽光給人的感覺,就如同蕭瑟的秋風一樣,有些凄冷。用“蕭蕭”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給深秋的清晨帶來遲暮的氣氛,也為全詞點染了一個色調凄清的背景。“瑣窗”,雕刻有連環圖案的窗子。從它前面的“上”字來看,太陽光照射到窗上,有一個慢慢移動的過程,說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視著,心緒茫然。“瑣”,一作“鎖二“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層暗淡的色彩。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經茂盛蒼翠的梧桐樹無言獨立,一枝一葉似乎都凝結著愁怨:它們一定是對夜間的寒霜心有恨意吧。梧桐因天氣轉冷、霜露漸重而開始落葉凋零,但草木無知,本不能恨,詞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其時,清照遭遇國難,流落他鄉,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不過,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傳達自己的情緒。“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酒闌”,即酒意將盡。主人公喝完酒后,再喝上幾杯團茶,那又濃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制的龍團、鳳團,印有龍鳳紋,最為名貴。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很多。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無非是心情苦悶,借酒排遣。從夢中醒來之后,只覺瑞腦散發出的清香,沁人心脾。“喘腦”,熏香名,又名龍腦,以龍腦木蒸儲而成。至于她做的是什么夢,又因何而斷,這都留給讀者去想象.這兩句敘寫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慰的情狀。“更喜”和“偏宜”兩詞,表面上寫樂,實際上是寫悲。酒飲得多,表明愁重。苦茶雖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精神上的苦悶,根本不是借酒澆愁、飲茶解醉所能排解。“偏宜”,表面是說香氣宜人,實則是說環境的清冷靜寂,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讓人更加明顯地感覺到熏香的香氣。主人公在燃香獨坐、默然沉思中,似乎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其內心深處,仍是愁云恨霧,揮之不去。這種以閑寫愁的筆法,是很耐人尋味的。“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秋天已經過完,白天還是那么長,比起仲宣懷念遠方家鄉,主人公更覺凄涼。夏至以后,白天逐漸變短,到秋盡時,主人公卻覺得白天還是那么長。看似無理,實則有因。終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會產生日長難挨、度日如年的感覺。“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少時即以文才見長,是“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之亂時,他避亂荊州,依附劉表,但未被重用。在荊州他寫了《登樓賦》,抒發壯志未酬、懷鄉思歸的抑郁心情。此時,詞人因“靖康之難”、北宋淪亡而背井離鄉,其身世、情懷與仲宣相仿,故借以自況,其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還要強烈,因此說“更凄涼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包含了道不盡的身世之感、亂離之苦。“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隨分”,隨便,含有隨遇而安的意思。飄零的命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歸,總不能一直凄涼感傷,被無邊的愁苦壓倒吧。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隨意痛飲,別辜負了東籬盛開的菊花。“東籬”,種菊花的地方,語出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籥下,悠然見南山本來是借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著悲愁難道的家國之思。因此,把酒對菊絕非賞心樂事,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