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_第1頁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_第2頁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_第3頁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_第4頁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重點:《凡爾賽和約》與凡爾賽體系;國際聯盟的宗旨、作用;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影響;《非戰公約》及評價。難點:了解凡爾賽會議和華盛頓會議構建帝國主義和平體系的史實,剖析該體系的實質和不穩定性。一、凡爾賽體系1、巴黎和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失敗。(1)背景:(2)目的:處理戰爭的遺留問題,并組建國際新秩序。(3)主要參與國:英、法、美、意、日等戰勝國。英國企圖遏制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法國削弱德國,重建歐洲霸權;日本攫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4)各國意圖: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凡爾賽和約》的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②重新劃分德國疆界;③德國放棄海外殖民地;④限制德國軍備;⑤德國需向戰勝國支付賠款。(2)其他條約: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戰敗國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一起組成了凡爾賽體系。4、影響:

協約國列強主導的戰后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戰前列強爭奪的繼續,戰勝國掠奪戰敗國)3、實質:(1)體系的進步作用:①維持了一個較為和平的國際環境,戰后各國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②確立了民族自決的原則,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國家獲得獨立;(2)局限性:體系內矛盾重重,是脆弱的不穩定的,對戰敗國太過嚴苛,為以后戰爭留下隱患。①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

瓜分德國、土耳其②戰勝國與戰勝國的矛盾:英法之間、英美之間、美日之間③協約國與蘇俄的矛盾:策劃武裝干涉;蘇俄長期遭排斥④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列強的矛盾。戰后中國、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運動二、國際聯盟1、背景:2、成立1919年巴黎和會通過《國際聯盟盟約》,1920年國際聯盟正式成立,1946年正式解散。3、實質: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1)國際性組織的相繼建立;(2)反戰和平思潮興起;(3)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建議和堅持;(4)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要求。(1)宗旨:增進國際間合作并保持和平與安全。(2)組織機構:國聯大會、行政院、常設秘書處。(3)國聯原則:維護和平;實行集體安全;規定了委任統治制度;全體一致原則。4、國聯的盟約和機構5、國聯的歷史作用(1)進步性:①成立初期在維護和平、制止侵略方面做了一定工作。②在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③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為宗旨的國際組織,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聲,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加之某些程序原則,為后來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經驗。(2)局限性:①長期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②是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最終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三、華盛頓體系1、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1)一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威脅到美、英的利益。(2)戰后美、英、日三國掀起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矛盾日益尖銳。(3)美國經濟實力膨脹但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國2、參與國:3、華盛頓體系的構成(1)《四國條約》:體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2)《五國海軍條約》:美國一舉兩得的外交勝利。(3)《九國公約》: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美國是最大勝利者:既取得了英國同樣的海軍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的勢力。(3)只是暫時調整了列強在亞太、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日本并沒有放棄獨霸中國、稱霸亞太的野心,為后來日本全面侵華和日美戰爭埋下了禍根。(1)建立起列強在亞太地區國際關系的新格局“華盛頓體系”。至此,一戰后國際關系新秩序“凡—華體系”完全形成。4、華盛頓體系的影響:總結: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評價(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產物,構成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新格局。(2)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歐洲和遠東地區的利益沖突,促使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關系相對穩定緩和,有利于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它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基礎上,自身隱藏著許多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不平衡的發展,它必將走向瓦解。

1.相同點:(1)背景、目的: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2)性質:均為分贓會議。(3)過程: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充滿矛盾和斗爭。(4)內容:涉及中國問題,侵犯中國主權。(5)結果: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拓展: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點2.不同點(1)背景不同:巴黎和會是在一戰結束后不久,戰勝國忙于重新瓜分世界,穩定戰后國際秩序而召開的;華盛頓會議是在亞太地區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日益尖銳、帝國主義戰勝國在一戰后開始的海軍軍備競賽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召開的。(2)開會內容不同:巴黎和會:處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關系,共同策劃反蘇;華盛頓會議:處理戰勝國之間關系,共同支配中國。四、維護和平的嘗試1、蘇俄的和平外交:與德國和解2、《洛迦諾公約》:(1)構成:《相互保證公約》、《仲裁條約》(2)影響:①改善了法德關系,歐洲國際關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②提高德國的國際政治地位。③英國達到了扶德抑法的目的。④法國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大大削弱。材料:洛迦諾公約簽定后,歐洲一片歡騰。白里安(法)說:“和平終于來到了。”斯特萊斯曼(德)稱公約將成為國家之間人民之間關系史上的里程碑。

你怎么看待以上觀點,《洛迦諾公約》簽訂,誰成為最大的贏家和輸家?有何影響?

影響:(1)積極作用:改善了法德等國的關系,有利于歐洲穩定。(2)消極作用:為德國重新成為政治大國鋪平了道路。(3)公約實質:縱容德國向東發展,即“禍水東引”。

使法國在歐洲地位削弱,英國成為歐洲大陸仲裁者,而德國成為最大的贏家。3、《非戰公約》①《洛迦諾公約》大大削弱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希望爭取美國對其安全提供某種保證。②美國出于避免卷入歐洲糾紛和提高美國國際地位考慮,決定締結多邊的非戰公約。(1)背景:①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工具;②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2)內容:(3)積極作用:①它有利于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

(直接作用)②是第一個提出放棄把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國際條約,其中體現的尊重和平、摒棄武力的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歷史地位)③為國際法中互不侵犯原則的確立奠定了法律基礎。④也成為二戰后國際軍事法庭審判德、日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材料:一些大國在簽訂《非戰公約》時提出了保留條件。法國提出每個國家應保留合法的防御權;英國則提出在對自己有特殊重大利益關系的地區進行自衛時,不受條約約束;美國也聲明,各國有權決定是否需要訴諸武力而自衛。日本則聲稱,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滿洲”可以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