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參考教案2_第1頁
《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參考教案2_第2頁
《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參考教案2_第3頁
《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參考教案2_第4頁
《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參考教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中國民民主革命的行者——孫中【課標要求1概述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主要史實。2概述孫中山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要活動。3評價孫中山在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的歷史作用。【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孫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國同盟會和提出三民主義學說的基本史實中山追尋救國之路的艱辛歷程及其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解孫中山在締造中華民國翻清王朝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過程中的歷史功績,探討孫中山在推動20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的歷史作用解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對袁世凱專制獨裁斗爭及領導護法運動的歷程中山開創新三民主義時代的歷史過程及其重要歷史意義山的先驅作用做出客觀獨立的歷史評價。2、過程與方法在了解孫中山前期革命經歷的基礎上討時代發展和人物心路歷程的關系學生建構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再造共和、組織護法運動、開創新三民主義時代的歷史輪廓的同時,使學生對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繼續革命的活動與革命理論有比較清晰的認識。1

3、情感、態度與價觀孫中山組建興中會、中國同盟會,舉行廣州起義等活動,展示了一個革命先驅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奮斗的精神。通過學習,應積極繼承和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民族的復興而矢志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1孫中山聯合其他革命團體組建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的史實;2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史實。中山領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組中國國民黨,提出新三民主義學說。【教學難點1理解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世紀中國社會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2如何理解孫中山不斷革命、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一生不懈奮斗堅韌不拔熱愛祖國致力于振興中華。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2

幸福而無私奉獻的一生為實現國家統一興中華而殫精竭慮的一生。——胡錦濤總書記在孫中山誕辰周年上的講話一、人生經——三次轉(一)從“人”到“醫”1時代背景)政治基礎:清政府統治腐朽沒落;)社會基礎: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劇)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2求學時期的孫中山)1866年,出生與廣東省香山縣)1886年,在南華醫學校學習)189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開始在澳門、廣東行醫,在行醫過程中,認識到“醫國”比“醫人”更重要(二)從“良”到“革”1主張改良救國救民:)1889年,寫了《致鄭藻如書過鄉村改革,推廣全國,達到民富國強3

年上書李鴻章張新政治發展經濟果:遭到冷遇2原因:接受西方教育;甲午戰爭爆發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認清清政府本質;上書失敗。3領導革命:)建立革命團體①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年8成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創建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內

對應的同

地思想內涵容盟會綱領民驅除韃族主義虜,恢復中華

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位提

前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民

核創立民國

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權主義

心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

補民

平均地權富重新分配問題

充、發生主義≠平分土地展4

▲對三民主的評價積極性:是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③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局限性①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反封不徹底。→說明資產級革命不可徹底完成反反封的革任務。武裝起義廣州起義萍瀏醴起義,1911黃花崗和武昌起義4、建立民國)時間策:①頒布一系列法令利于促進民主政治展資本主義經濟、改革文化教育。②主持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意義①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和民主政體的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②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進了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精神的高漲5

5維護主共和的爭(名

起因

經過

結果稱

間宋教仁遇

19137

由于力量二

1刺及“善后借

月,孫中山組對比懸殊和革次革命913

款”

織發動討袁

命力量分而失敗護國運動916

袁世凱復1辟帝制

發表《討袁宣言》《第二次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討袁宣言》第

段祺瑞拒

借助西南

遭到西南一次護917法運動

1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軍閥,在廣州軍閥的排擠而成立護法軍政失敗府第

1

為了恢復

當選非常

因陳炯明二次

921-《臨時約法》

大總統,準備在廣州發動叛護

1和國會

組織北伐

亂而失敗法運動922(三)從“民主主義”“新三民主”1、原因:6

)三民主主義指導下捍衛民主共和的斗爭屢遭失敗,需要尋求新道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啟發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2過程)合作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召開)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舊三民主

新三民主義

新發展義反對民族

對外反對帝國主義“新”民

壓迫洲侵略;

在反帝族主義

貴族的統治。

對內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推翻君主

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

“新”專制政體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在強調普遍民國民政府和封建軍閥之個人及團

平等的民權權主義一律平等。平均地權。

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平均地權后提出“新”民較為空洞

耕者有其田

在更關注農生主義節制資本(制私人民和工人7

資本))提出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與新三民主義關系三民主義體現了三大政策的精神大政策是執行新三民主義的方法、方式、途徑、手段。)組建黃埔軍校(革命武裝19241月24日,“陸軍軍官學校”在廣東黃埔成立。這所軍校在培養人才時訓練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國民大革命培養了大批人才中的很多畢業生成為后來國共兩黨的杰出將領。(四)孫中逝世1孫中山北上:1924年為謀求國家和平統一,抱病北上2逝世:1925年3月日在北京逝世。在遺囑中勉勵國民黨。二、評價孫山1總結中山在20紀中國社會巨中的歷史作參看課后“自測評))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偉大的功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8

)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出新三民主義,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革命進程2、孫中山精神)反對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爭取國家統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國救民的革命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振興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計個人安危,處處以民族、國家利益為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勇于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進取和斗爭精神。)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3認識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一生堅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驅;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最終走上國共合作之路。小結教師結語孫中山先生一生努力由平等赤子之心無人懷疑,他的名聲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來的誠能感動朋友不能打動那些阻礙中國走向自由平等的力量。誰是敵人,誰是朋友,這個毛澤東關注的首要問題是孫中山所忽略的,或者說沒有找到解答。他的弱點是過于不切實際,不切實際到要修建萬公里的鐵路,獲得了“孫大炮”的外號;9

不切實際到一味與虎謀皮,將中國的希望寄托在帝國主義者身上。直至耗費一生,才在敵友之分的問題上接近了正確的認識,才將目光投向了民眾,認識到“喚起民眾”的必要。而這對于毛澤東而言乃是常識和認識的起點管如此中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真誠的愛國者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和黨派利益之上,而這恰是我們這個國家迫切需要的品質。【每課一練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回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6月材料“革命為惟一法門府,建設民國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行共和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材料一說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變化方法:以前是溫和的改革,以后主張革命;目的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建立共和國。10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之大經之大本也家欲恢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末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6)材料二“革命為唯一法門,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年月)材料三“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國雖遲我革命,而已成功;我雖六年革命,而失敗——孫中山《國民黨改組問題)材料我已囑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絆。為達到此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俄遺書3月)11

請回答:)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孫中山認為“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也”中的“本”和“末”分別是指什么內容“本”是進行全面的維新變法引進生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