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中醫藥防治管理方案_第1頁
傳染病中醫藥防治管理方案_第2頁
傳染病中醫藥防治管理方案_第3頁
傳染病中醫藥防治管理方案_第4頁
傳染病中醫藥防治管理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場鎮雙福堰社區衛生站傳染病中醫防治方案為了及時處理或預防傳染病,適應疾病預防控制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預防控制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有效的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我院內發生的重大傳染病的危害,規范和指導傳染病應急處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減少傳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一、指導思想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傳染病管中醫藥管理方案。(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及時報告:發生或可能發生嚴重傳染病的;發生或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發生或可能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當前主要包含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霍亂、艾滋病麻疹、不明原因肺炎、結核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要和重大傳染病,以及食物中毒。發現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向相關部門及人員報告,在2小時內向縣疾控中心報告。(三)接診醫生對于可疑傳染病患者,積極組織相關科室人員進行會診、轉診,以盡早確診。對因傳染病致病的人員由醫院提供及時的醫療救護,對就診病人必須給予及時治療,并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重點在于流行病學資料的采集。有利于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加強對傳染病的疫源追蹤、疫點消毒、密切接觸者的管理,做好疫點疫區的衛生管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開展,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復印轉送到接診或指定的醫院。(四)收治傳染病、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依法進行傳染病網絡上報。對于疑似傳染病的屬于一段時間內衛生部和區衛生廳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例(如霍亂)要及時報告縣疾控中心網絡直報,不必等檢驗結果出來后報告,同時做好病人的隔離治療。(五)配備中醫或中醫執業醫師來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并加強醫務人員中醫藥防治知識的培訓,確保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儲備必要的傳染病應急、抗病毒治療和對癥治療的中藥飲片、中成藥和中藥注射液。(六)在門診方面予以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咨詢,按照國家衛生部和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的處方及預案或本地應用中醫藥成功的經驗,指導使用中醫藥防治各類傳染病,在門診宣傳欄張貼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宣傳畫,增強群眾服用中藥預防自覺性,擴大中醫藥預防服務人群,提高群眾防病能力。(七)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傳染病暴發、流行區域內流動人口做好預防工作,落實有關傳染病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應當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八)對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病源擴散。(九)充分利用和發揮中醫醫師資源,積極開展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臨床實踐研究并不斷探索總結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傳染病的方法和規律,同時建立有效、穩定的中醫、中西醫結合運行保障機制,確保在突發傳染病發生時,中醫、中西醫人員能在第一時間參與救治,為開展中醫藥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臨床總結提供必備條件。二、防預措施中醫藥歷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為主”原則,主張未病先防。對傳染病的具體防疫措施有:對外感瘟疫病人,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療效。早期隔離病人。對有疫病密切接觸者,或病源攜帶者的發現、監測和管理。切斷傳播途徑。做好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適當運動:適當的運動有諸多益處,即可控制體重,又可提高抵抗力。注意生活起居預防。(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在晚上睡覺前注意寢室是否關了窗門,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以免受風寒。(2)“起居有常,加強鍛煉”。作息有規律,多動、早睡。調暢情志所謂“情志”,實際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狀態。不良的精神心理狀態對人體臟器所造成的損傷,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若任其發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正是基于這種對“情志”與健康密切相關的正確認識,我國古代養生家相應地創立了許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調暢養生法。合理膳食預防這些傳染病就必須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選服些具有調補氣血、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藥膳。附件:各類傳染病中醫藥防治措施手足口病中醫藥防治預案1?白菊花6g、生甘草3g、生山楂6g、生薏米lO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服用3—5天。生薏米lOg、扁豆10g、黨參5g。加冰糖適量,煮粥調服。適用于素有脾胃虛弱的小兒。3?金銀花6g、板藍根6g、薏苡仁10g、淡竹葉3g、生甘草3g。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連續服用3—5天。適用于素有內熱的小兒。特別提醒:因個體差異,每個人體質不同,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不同中藥進行預防。比如說,第一個藥方是供正常體質人群參考使用,第二個藥方則主要針對虛汗體質的人群,而內熱體質的人群更適合選擇第三個藥方。重癥患兒中西醫結合救治成功率更高主要表現:高熱持續不退,疹出不暢、嗜睡易驚、肢體抖動或抽搐,甚至昏迷等,舌紅、苔厚膩,脈細數,指紋紫

暗。風湯。暗。風湯。治法:清熱涼營,平肝熄風。方劑:解毒熄主要藥物:大青葉、魚腥草各io—15g、菊花、銀花、紫草、牛蒡子各8—10g、葛根12—16g、竹葉3—6g、水牛角(先煎20—30分鐘)20g、赤芍6—8g、地龍6—10g、鉤藤(后下)15g、僵蠶10g、甘草3g。每日一劑,水煎分3—6次服。注意調護對皮膚皰疹切勿撓抓1.口咽部皰疹治療:西瓜霜、冰硼散、珠黃散等,選用一種噴涂口腔患處,每日2次。2.手足皮膚皰疹治療:西瓜霜、冰硼散、金黃散青黛散等,選用一種用蒸餾水稀釋溶化后用消毒棉簽蘸此水涂患處,每日3—4次。中藥外洗:九里明30g、水楊梅20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土茯苓20go水煎適量微溫泡洗,每日2—3次。流行性感冒中醫藥防治預案中醫認為流感屬“時行感冒”,一般按風寒、風熱、暑濕三種情況論治。風寒證:主要有惡寒重、無汗、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輕按即感覺到脈跳,且有繃緊之感)等表現。對此證可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常用荊防敗毒散:方藥:荊芥、防風、姜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風熱證:主要有身熱較重、稍微怕冷、出汗較少、頭脹、咳痰粘黃、流黃濁涕、舌苔薄黃且邊尖紅、脈浮數(脈搏快,輕輕一按就可感覺到脈搏跳動)等表現。此證應予辛涼解表,常用銀翹散:方藥:連翹、銀花15克,桔梗、薄荷、甘草、牛蒡子各6克,竹葉、荊芥、豆豉各10克。暑濕證:主要有發熱、少汗、身體酸痛、頭昏重、眼痛、口中粘膩、胸悶、惡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脈捕快而不暢)等表現。此證應清暑祛濕解表,常用香薷飲:方藥:銀花、連翹、扁豆各9克,香薷、厚樸各6克。以上三證的方藥均應和水煎服(若嫌不方便,也可到藥店買成藥)。煎藥時宜于輕煎,不可過煮。煎好后趁溫熱服,服后避風覆被取汗或吃熱稀飯,米湯以助藥力。出汗后尤應避風保暖,以防復感。此外,在流感易發的季節,尤其要重視預防。可根據時令選擇以下方藥:冬春風寒多發季節:貫眾、紫蘇、荊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頓服,連服3天。夏日暑濕當令季節:香薷、佩蘭各5克,薄荷2克煮湯代茶飲。流感廣泛流行時,可用貫眾10克,板藍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劑。甲型流感中醫藥防治預案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中豐富的流行性感冒的防治經驗,對時行感冒(流感)療效是肯定的。在總結古今文獻的基礎上,針對不同人群制定本預防方案。一、生活起居預防(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二)“食飲有節”,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少進刺激之品。(三)“起居有常”,作息要有規律,多動、早睡。(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心態平衡,“恐則氣下,驚者氣亂”,對流感產生恐懼之心,也可導致氣機逆亂更易招致外感。二、飲食預防飲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積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美味的小藥膳,對預防流感也有幫助。二白湯:蔥白15g、白蘿卜30g、香菜3g。加水適量,煮沸熱飲。 姜棗薄荷飲:薄荷3g、生姜3g、大棗3個。生姜切絲,大棗切開去核,與薄荷共裝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浸泡5—10分鐘趁熱飲用。病毒性肝炎中醫藥防治預案1、急性黃疸肝炎熱重型 (陽黃以熱為主)主癥:鞏膜及皮膚色澤鮮明如橘子色,右脅脹痛,口干而苦,喜飲,惡心,厭油膩,小便深黃,大便秘結,或有發熱,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干預治法:清熱利濕,佐以通便。方藥:茵陳蒿湯加味:茵陳30g、梔子10g、黃芩10g、板藍根15g、澤瀉10g、郁金10g、虎杖10g、金錢草20g濕重型(陽黃以濕為主)主癥:鞏膜及皮膚黃染不如熱重者鮮明,精神疲乏,胸悶,惡心,厭油膩,食欲減退,口干口苦,大便溏稀,舌苔膩或微黃或厚膩,脈濡或滑。干預治法:利濕化濁,佐以清熱。方藥: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30g、茯苓15g、豬苓10g、梔子10g、白術10g、薏苡仁20g、白蔻仁6g、厚樸10g急黃型(熱毒內陷)主癥:起病急驟,黃疸速度加深,鞏膜及皮膚呈深黃色口干口渴,發熱,神昏譫語,煩躁不安,小便深黃如濃茶,或鼻衄、齒衄、嘔血或皮膚出現斑疹,舌苔黃燥,舌質紅,脈弦數。干預治法:清熱涼血,泄火解毒。方藥:犀角散加減:犀角5g(研末沖服)、黃連10g、梔子10g、赤芍12g、大黃10g、金銀花20g、大青葉10g、茵陳30g、丹皮10g、玄參10g、金錢草30g神昏譫語者,加牛黃清心丸或至寶丹以化痰開竅。陰黃型主癥:黃疸晦暗不澤,如煙熏樣,脘腹脹悶,食欲減退,大便稀,小便不利,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舌苔白厚膩,脈沉細弱干預治法:健脾利濕,疏肝利膽方法:茵陳胃苓湯加減:茵陳30g、蒼術10g、厚樸10g 、陳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澤瀉10g、白術10g、桂枝6g、生姜3g2、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肝郁氣滯主癥:脅肋脹痛,右側為甚,脘腹脹滿,胸悶,口干口苦,厭油膩,食欲不振,頭昏目眩,舌苔薄黃、脈弦或弦數。干預治法:疏肝理氣,佐以健脾方藥:一貫煎加減:沙參12g、生地10g、板藍根12g、梔子6g、丹參15g、白芍12g4、其他療法:(1)單方驗方(黃疸型)①茵陳30g板藍根15g山梔10g煎水代茶②大青葉30g山梔l0g黃芩10g煎水代茶(2)食療:玉米須30g 菌陳30g 車前草30g白糖適量煎濃汁去渣飲菌陳30g 大棗30g水煎取汁飲用水痘中醫藥防治預案中醫認為本病為外感時行邪毒,多出口鼻而入,蘊郁肺脾。肺合皮毛,主肅降,外邪襲肺,宣降失常,早期多見肺衛癥狀如發熱、咳嗽、流涕等。若腸胃伏有濕熱,或病毒深入時,則可出現氣分癥狀。脾主肌肉,邪毒與內濕相搏,外發肌表,故有水痘布露。本病多屬于風熱輕癥,時行邪毒清透即解。因本病邪熱一般只傷及衛、氣分,竄入營血的甚少,故病情較天花、麻疹為輕,預后良好,變癥險癥也少。少數患兒也有毒熱熾盛,內犯氣營,甚或營血受累,重的可伴有高熱、煩躁、面赤、痘點稠密、色赤、紫暗等重癥。1、風熱型:癥狀:無發熱或發熱較輕,1-2日內出疹,先于軀干、頭面部見紅色小丘疹,疹色紅潤,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泡疹稀疏,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等。脈浮數,舌質淡紅,苔薄白。治以疏風透表,清熱解毒,或佐以利濕。方藥用銀翹散加減:銀花15g,連翹15g,牛蒡子12g,薄荷10g,桔梗10g,荊芥6g,竹葉6g,鮮茅根20g,紫花地丁15g,板藍根15g,甘草6g。水煎服,1日1劑。若濕邪較重,可加滑石、木通等利水滲濕之品;疹密有紅暈者,加丹皮、赤芍等;皮膚搔癢甚,加蟬衣、僵蠶等。2、毒熱型:癥狀:發熱較高,或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欲飲,面紅目赤,水痘過密,疹色紫暗,皰漿晦濁;或伴有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小便短黃,脈洪數或沉實,舌質紅或降,舌苔黃燥而少津。治以清熱解毒、涼營滋陰。方藥用清營湯合清胃散加減:水牛角10g,生地15g,丹參10g,玄參10g,麥冬12g,黃連6g,銀花15g,連翹12g,當歸、丹皮15g。水煎服,1日1劑。疹色深紅者可加紫花地丁、紫草、山梔清熱涼營;陰津耗傷甚,口干咽干加花粉、麥冬、蘆根等養陰生津;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大便干燥者,加服芒硝粉或大黃、枳實等瀉火通便。單方驗方:1、 銀花12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3天。2、 蘆根60g,野菊花10g,水煎連服2-3天。3、 黃芩5g,木通2.5g,共為細末,或水煎,分3-4次口服。若服散劑,其量減半。本方有清熱利濕之功,適用于水痘濕熱較盛者。4、 三豆湯:黑豆、綠豆、赤小豆各60g(生用),甘草90g。將豆淘凈,同甘草用雪水或長流水煮至豆熟為度,去甘草將豆曬干,又入汁再浸,再曬干。逐日取豆任意食用。適用于痘疹將發之際,服之令多者少、少者可無或有終生不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