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 第七講 地質災害-地震_第1頁
自然災害 第七講 地質災害-地震_第2頁
自然災害 第七講 地質災害-地震_第3頁
自然災害 第七講 地質災害-地震_第4頁
自然災害 第七講 地質災害-地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災害-地震

地質災害是指巖石圈中各種地質作用和人為因素,所引發的自然災害。在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地震、火山爆發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災害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學習地質地貌災害時要結合地殼運動、內外力作用等進行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解釋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地震中的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屬于自然原因導致,世界上絕大多數屬于構造地震;人為原因也可以誘發地震,如水庫蓄水、人工爆破等。在滑坡泥石流的發生機制中,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自然因素起決定性的作用,破壞植被和不適當的開挖、堆積等人為因素加劇災害的發生。發生機制點撥: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主要取決于:地質地貌背景;水文氣象條件;植被發育程度;人類活動強度。自然原因:1、地質構造: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附近,地殼活動比較活躍,多地震發生2、巖石:地震頻發,山體中裂隙發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3、地形:地形崎嶇,山高谷深,坡度大,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地形條件。4、氣候:西南地區地處季風區,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動力條件。人為原因:開挖坡腳,蓄水排水,堆填加載,劈山開礦,亂砍濫伐等均可能誘發滑坡;棄土棄渣的堆砌,大量松散物質增加了泥石流發生的物質條件;修建工程的不合理開挖,破壞山坡表層形成泥石流;人類對植被的破壞。濫砍亂墾使植被消失,加重水土流失,破壞山坡穩定性,滑坡、崩塌發育易發生泥石流.想一想,哪些地區易發生山體滑坡與泥石流災害?

斷裂構造發育、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巖層風化破碎、山體失穩、不良地質現象密集;地形高差懸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氣候干濕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盤踞的高山地區,人類不合理活動頻繁的山區,都容易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災害。

地質災害的防御預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提高抗震減災能力;如實施護坡工程,植樹造林等綜合治理措施,防止滑坡和崩塌;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強化減災意識地震基礎知識

目錄一、地震是怎么回事二、地震中的幾個基本概念三、地震活動帶簡介四、地震前會出現哪些異常現象五、地震宏觀異常在地震預報中的作用六、大震預警現象七、地震預報八、地震應急與救生知識九、建設工程抗震設防三個重要環節

5·12汶川大地震給我們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極大的震撼了我們的心靈!當今世界上,地震給人類造成的損害,尤其是對心理上造成的傷害最為嚴重。

汶川地震向人們敲響了防患于未然的警鐘!在地震預報還是個世界性科學難題的今天,如何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災害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掌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識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們平時多一分防震的知識和經驗,震時就能減少傷亡和損失。寧可有備無震不可震時不備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就是人們常說的地動。它像臺風、暴雨、洪水、火山噴發、海嘯、霜凍一樣,是經常發生的災害性自然現象。要認識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和它的活動規律。地球的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由表及里可分為:

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活動規律由于地球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分布是不均勻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內部物質不停地做緩慢運動,在這些巨大力量的長期作用下,有些巖石會發生傾斜、變形,當地球內部的能量積累到足夠大時,一些本身比較脆弱或有些輕微裂隙的巖層就會在這種力量下產生劇烈的震動,這樣地震就發生了。一般來說,地殼內部積累的能量越多,地震時釋放的能量也就越大,地震的震級也就越大,造成地面的破壞程度也就越嚴重。

什么是地震?

地震:科學的解釋就是指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地震產生的過程二、地震中的幾個基本概念幾個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極震區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振動的地方稱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宏觀震中——是指地震時,人們感覺最強烈、地面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極震區——是指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比也最嚴重的地區。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地震中的幾個基本概念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離。2.震中、震中距和極震區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震中區。一次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方稱極震區。3.震級和烈度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5月22日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4.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

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筑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于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于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后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后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筑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總結(聯想水波):只感覺上下抖動-----處在震中區上下震動接著水平晃動------震中在附近只感覺到水平晃動------地震在遠方震動持續時間長------震級大震動持續時間短------震級小5.

地震的類型引起地球表面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據統計,構造地震約占世界地震總數的90%以上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巖洞、礦井塌陷而引起。4.誘發地震:它是由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引發產生。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以上幾類地震中,構造地震占絕大多數,并且也是造成人類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的地震。因此,是我們的重要研究對象。火山地震監測與研究是預報火山噴發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云南省地震局在騰沖就建有火山地震監測臺網,我們的騰沖火山科研項目獲得了云南省自然科學進步一等獎。另外,我省今后將在瀾滄江、金沙江、怒江流域建設數十個大型水電站,因此,水庫誘發地震也是我們將要開展的重要研究內容。

地震的類型

根據震源深度的不同,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稱為淺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70至300千米的稱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稱為深源地震。目前記錄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約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和災害。

根據震中距的不同,分為遠震、近震、地方震。

遠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內的地震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地震的類型

按照震級的大小,也可以對地震進行分類,我國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弱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4.5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級等于或大于7級的地震稱為大震。三、地震活動帶簡介全球地震帶的分布:

1)環太平洋地震帶

2)亞歐地震帶

3)海嶺地震帶我國地震災害狀況:我國處于世界兩大地震帶亞歐地震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交接處,地震頻繁,災害嚴重。我國大陸的地震具有頻度高、分布廣、震源淺、強度大和成災率高的特點。因此,我國的震災形勢十分嚴峻。我國幾個地震活動較為強烈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區,新疆及甘肅、寧夏,福建和廣東沿海,臺灣地區等。四、地震前會出現哪些異常現象地震異常:地震前,在自然界發生的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稱為地震異常。地震異常分為宏觀異常和微觀異常。微觀異常:指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儀器才能觀測出的地震異常。宏觀異常:由人的感覺器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異常。(包括:地下流體異常、動物異常)地下流體宏觀異常主要異常現象有:井水突然發渾、變色、變味、升溫、冒泡、翻花,水位陡漲、陡落;泉水反季節或不同于平常突然枯竭或涌出。(1988年11月6日瀾滄--耿馬7.6級地震;1995年6月30日孟連7.3級地震前,州內都曾出現地下水異常現象。)水井翻花冒泡

無降雨而水質變渾、變色、變味天旱水位反而上升地下流體宏觀異常多震區人們把地下水的典型宏觀現象形象地總結成下面民謠:井水是個兆,震前多報告。無雨水變渾,天旱水直冒。水位起伏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動物宏觀異常動物習性異常:1.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

2.抑制型異常:如行動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癡,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3.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動物異常行為平均在震前6小時出現,震前2~3小時達到高潮,這與多數短、臨地球物理前兆也出現在震前數小時的特點較為一致。動物宏觀異常冬眠蛇出洞犬吠狂跳動物宏觀異常魚躍水面豬跳圈老鼠搬家

動物宏觀異常雞飛上樹

騾馬不進廄動物宏觀異常

多震區群眾把眾多典型動物宏觀現象匯集成順口溜: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亂拱來狗亂咬,鴨不下水雞上樹,兔子豎耳蹦又跳,冬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魚躍水面蜜蜂鬧,鴿子驚飛不歸巢.

五、地震宏觀異常在地震預報中的作用

1、地震宏觀異常的作用

地震宏觀異常的出現是最重要的臨震指標。與其他預報方法相比,宏觀異常在捕捉大震方面的優勢恰恰在于它的短臨顯示作用。宏觀異常大多出現在震前3――5天、幾小時至10多分鐘。只有個別情況出現在震前10多天甚至1個月以上。因此宏觀異常的出現是重要的臨震異常顯示。

所以,在完成對地震形勢趨勢估計的背景下,及時發現、收集、分析宏觀異常現象,是實現地震短臨預報的關鍵措施。2、地震宏觀異常的預報實例

地震宏觀異常的預報效能已經得到了驗證。中國第一次利用宏觀異常對余震預報取得成功是在河北省邢臺地震現場。1966年3月26日在寧晉縣百尺口6.2級地震前,邢臺地震工作隊提出了三條預報依據:即震中區水位急劇漲落、井水翻花、發渾和動物異常行為反常;另一次是1969年7月18日13時24分渤海發生7.4級地震,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園地震測報小組,根據觀察到的多種動物的異常反應,于18日11時10分,給天津市防災辦公室打電話,成功地預報了這次地震。

中國第一次對破壞性地震進行成功預報并取得防災實效的是在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此次地震的成功預報,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認。

震前,震中區大量的地下水、動物的宏觀異常與突出的前震活動是這次載入史冊的地震預報的主要依據。此外,在對1975年5月29日龍陵7.4級地震進行預報的過程中,地下水異常變化在短臨預報的判斷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3、宏觀異常觀測是目前地震微觀觀測的重要補充

資料表明,地震宏觀異常往往在震中附近的構造帶周圍密集出現。只要及時有效地對地震宏觀異常進行收集,就有可能對未來發震地域作出判斷,從而起到一般地震臺站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4、宏觀異常的識別注意!宏觀異常并非都與地震有關

地震宏觀異常的調查核實是識別宏觀異常的重要環節。調查核實反映或收集到的情況時,首先要調查出現的異常本身是否可靠,其次再分析原因,查明是否與未來地震有關,即能否作為地震宏觀異常。發現宏觀異常,及時報告給地震部門,由專家對異常進行科學判別!

發現宏觀異常,及時報告給地震部門,

由專家對異常進行科學判別!

地震前動物異常并不是必然現象,天氣變化、生活環境改變、喂養不當、受到驚嚇等,動物也會有異常反應。特別是養寵物者,切莫把某些反常當異常。總之動物異常的原因很復雜,動物異常的調查與識別,必須從熟悉動物的生活習性入手,調查環境、生理、飼養狀況等多方面的變化因素,逐個進行分析與排除,最后,將那些仍查不出異常原因者視為地震宏觀異常。

地下水位變化確實可以引起地震,但降雨、流域汛期和灌溉,或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干旱也可能使水位上升或下降,切莫也把這些反常當異常。作為地震宏觀異常的動物異常,與其它地震異常一樣,也應具有一定的規模,出現在一定區域和一定時間范圍內。那些零星孤立出現的個別現象,往往不是地震宏觀異常。六、大震預警現象大震預警現象主要有地聲和地光

1.地光地震伴有發光現象并非偶然。在我國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顏色很多,有紅、黃、藍、白、紫等。地光的形狀不一,有的呈片狀或球伏,也有是電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現時間一般很短,往往一閃而過,所以不易觀測。地光是地震前大自然向我們發出的警報。雖然時間很短,瞬時即逝,但當觀察到這種地震前兆后,應該利用這個短短的時間,爭分奪秒,立即采取防避措施,減免生命財產的傷亡損失。

2.地聲地聲一般出現在震前幾分鐘、幾小時,幾天或幾十天內。實際上臨震前幾分鐘內出現者居多。所以地聲確是一種臨震的信號。有的震區就是因為重視奇怪的地聲現象,使人們躲過了災難。根據地聲的特點,能大致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說,如果聲音越大,聲調越沉悶,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較小。當聽到地聲時,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發生了,所以可把地聲看作警報,應該立即離開房屋,采取緊急防御措施,避免和減少傷亡損失。七、地震預報什么是地震預報?地震預報就是對破壞性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的預報,也就是對地震三要素的預報。

1966年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對地震工作作重要指示,中國的地震預報就是從1966年邢臺地震之后開始起步的。地震預報類型

長期預報:對未來十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中期預報: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預報: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進行的預報.

臨震預報: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地震預報水平

我國目前地震預報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體可以這樣概括: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對某些類型的地震能夠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對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地震預報的發布

地震預報是人民群眾關心的敏感問題,如果處置不當,會引起社會動蕩不安,造成損失。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由政府統一發布地震消息,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地震專家在內都無權向社會發布地震預報意見。

地震謠言、誤傳

地震謠言:是指人們相互間毫無根據,甚至別有用心傳播的有關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強度等情況的“消息”。

誤傳:是指有一定事實根據,但卻被任意夸大歪曲的地震消息。

聽到各種有關地震的消息時,要冷靜并認真分析,不可輕信和再傳播。要聽信各級政府和地震部門的直接聲音,打擊不法分子的破壞行為,維護社會安定。否則會造成嚴重的損失。

在此特別強調,在我國,地震預報的發布權在政府。屬于地震系統的任何一級單位、臺站、科學家和個人,都無權發布有關地震預報的消息。如果我們聽到某人說將要發生地震,并且把震級、時間、地點都說得很具體,那肯定是謠言。因為,目前地震預報的水平還不可能給出如此具體的預報結論。八、地震應急和救生知識

1、地震應急震前家庭防震準備在地震危險區、多震區、政府已發布地震預報地區的居民須做好家庭防震準備。震前家庭防震準備

摸清周圍環境的情況。住房的建造質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震前家庭防震準備4、準備一個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處。1、把墻上的懸掛物取下來或固定住,防止掉下來傷人;2、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3、把牢固的家具下騰空,以備震時藏身;地震時室內如何避震注意!地震時千萬不能跳樓切記幾個“不要”:不要乘電梯,不要到窗邊和外墻邊,不要到陽臺上,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不要馬上回屋找貴重物品和衣物。外逃前先關閉水、氣、電源。地震時室內如何避震

通過對多次地震調查表明:地震時,室內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堅固家具附近;內墻墻根、墻角;廚房、廁所、衛生間、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堅固家具附近浴室

教室---

在磚混結構教室,大震時,先躲避到墻角、墻柱下及講臺旁邊,注意不要站在地板的大梁下面。在木結構瓦頂教室,學生應雙手抱頭迅速躲在課桌下、堅固物體旁。在學生宿舍---學生宿舍房間面積小,相對安全。堅固物品旁、墻腳、廁所、等是最好的緊急避震之處。地震過后,為防余震造成再一次破壞,老師要指揮學生有秩序地迅速撤離到空曠地帶,不要讓學生到處亂跑或蜂擁擠向樓梯,切忌跳樓,以免造成非地震傷亡。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在學校的學生如何避震?在公共場合的如何避震?

1、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2、選擇結實的設備(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要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身體應采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身體應采取的姿勢地震時戶外如何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

如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高大建筑;過街橋、立交橋;高大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廣告牌、吊車等。地震時野外如何避震避開山邊的危險環境:

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平時要熟悉居住和工作的環境(門的開向、通道方向、臺階高低、緊急出口、空曠場地方位等),靈活掌握震時自救方法,充分利用大震的預警時間和震后下一次余震到來的時間差迅速撤離。據地震專家和經歷大震的生存者——“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的衷告和經驗,應就時、就地、就物的自防、自救與互救。更重要的是,多震區職能部門應時常舉行地震科普宣傳,學習有關防震減災的知識,做到有備無患,把損失降到最底程度。避震原則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大地震的幸存者進行抽樣調查,在所有幸存者中,在大地震的過程中采取避震措施的達到了70%以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