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氣學說
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一)氣的基本概念氣(vitalenergy)------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指構成自然界萬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極微細物質。具有不斷運動、十分活躍且無形可見的特性。要點(1)構成自然界萬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物質。(2)不斷運動,十分活躍。(3)無形可見。
精氣與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精氣(essenseofqi)含義有二(1)與氣同義。《易經》《管子》將氣、精氣、精互稱。并認為宇宙萬物皆由精氣構成。《易傳·系辭上》“精氣為物”(2)又稱為精,乃氣中之精粹,是人類生命產生的本原。《管子·內業》“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精氣與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精氣學說:是研究和探討物質世界生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中國古代哲學理論.認為(1)精氣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包括人皆由精氣構成。(2)精氣的不斷運動變化的特性和中介聯系作用是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源。
精氣學說的形成和沿革(1)氣與云氣說(2)精氣與水地說(3)本原論(4)中介說云氣說
“云氣說”是氣學說產生的始基。氣的概念源于“云氣說”。云氣是氣的本始意義,如《說文》說:“氣,云氣也。”古代先哲們運用“觀物取象”的思維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將直接觀察到的云氣、風氣、水氣以及呼吸之氣等加以概括、提煉,抽象出氣的一般概念。云氣風氣升降散聚產生、滋潤萬物降雨電閃雷鳴毀壞萬物無形之氣聚散形成、毀壞萬物過大正常云氣說水地說水地自然界萬物產生、滋養、培育水地生萬物水為地之經脈,萬物產生于水水是地之精華精生萬物嬗變古代先哲們在日常的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體驗中,發現了天空中的白云,體驗到了風的流動。云在風的吹動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變化無窮。天地間的這種升降聚散氤氳(濃郁)之氣,即是云氣。風的流動,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變化。風吹云聚,可致雷鳴閃電和雨,雨水可孕育萬物,而雷鳴閃電及狂風暴雨又可毀壞自然界的萬物。由此產生諸多聯想與推理,并萌生出一個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質之物皆由風、云之類的無形無狀而變幻多端、運行不息之物所造就與毀滅。水地說水地說
“水地說”是精學說的產生之源。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聯想到自然界的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并依靠水與土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與土地并列而視為自然界萬物的生成本原。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水地說”是古人對自然界萬物生成本原的最樸素的認識。自然界的水為地之經脈,土地中之精華,是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水地生萬物也就嬗變為精為萬物之源。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也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為人。這是古人對天地自然及人類自身反復觀察、聯想而得出的結論,可以認為是“水生萬物”向“精生萬物”的嬗變。中醫學中有關精的認識對精學說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古代醫家通過對人體自身生殖繁衍過程的觀察與思考,逐漸認識了精的來源、作用,建立了中醫學的精學說。氣本原論所謂氣本原論,是指以元氣作為宇宙萬物之本原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即認為元氣是哲學邏輯結構的最高范疇,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元氣之上,沒有‘‘道”、“太極”等的存在。由于把“氣”作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稱“元氣”,因而凡將氣作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學思想,皆可稱為“氣本原論”,或“氣一元論”,或“元氣一元論”。氣本元論中介說事物3事物4事物2事物1氣產生產生產生感應感應感應感應中介信息傳遞載體中介說中介說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源于它們之間的相互感應。而存在于它們之間的無形可見的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氣(精氣),因而氣是宇宙萬物得以相互感應的中介性物質。氣別陰陽,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萬物。天地萬物既生,它們之間就是相對獨立的物體。但它們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由于氣是宇宙萬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萬物之間又存在和充斥著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氣,而且這無形之氣還能滲透于有形物體之中,與已構成有形物體的氣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換活動,因而氣不僅是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而且還是宇宙萬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質;氣不僅是宇宙萬物構成的物質材料或元素,而且還充當宇宙萬物之間各種信息的傳遞載體。精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精氣運動具有普遍性:《素問·六微旨大論》“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精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精氣運動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陰陽相互作用。陰陽陽氣氣陰精升、浮、動、散、排斥降、沉、靜、聚、吸引滲透、震蕩、勝負、曲伸運動變化精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精氣運動的表現氣機:氣的運動。基本形式---升、降、出、入《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如:肺呼出與吸入精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
氣化:通過氣的運動產生的各種變化(物質和能量相互轉化)。基本形式------形氣轉化兩種類型------化和變(量變和質變)
多余能量(氣)食物(形)活動的能量(氣)脾胃消化吸收肌肉滿壯(形)精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食物大小化食物尿汗津液精氣的聚合、彌散、排斥、吸引能量轉化和釋放變精氣是宇宙萬物相互感應中介中介:是不同事物或同一個事物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交接聯系,是客觀事物轉化和發展的中間環節,也是對立雙方統一的環節。
氣宇宙物體2物體1物體3人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說明生命過程的物質性和運動性1.新生命產生是精氣聚集而成,精氣維持著生命全過程,精氣一旦離散則生命活動終止。2.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由精氣運動變化產生和推動。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說明生命過程的物質性和運動性例如:精氣生命構成精氣運動產生生理效應生命體的生長發育、盛壯衰老、死亡精神活動“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促進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說明人體以及人與自然界的整體性和聯系性精氣構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還彌散于軀體之內各組織器官之間。各部分相互感應影響。局部病與整體病相互影響。各個局部病之間相互影響。調節內在臟腑活動可以治療外在器官病。生理上病理上治療上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精氣將自然界萬物與人聯系起來。《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也)---人與自然進行的物質與信息交換是以精氣為中介通應物質。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闡釋人體生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哲學精氣學說中醫精氣學說局限于生理學范圍形成專門術語精、氣、血、津液相互轉化血氣谷氣胃氣神氣腎氣先天之氣后天之氣臟腑之氣氣津液精血津血互化精血互化精氣互化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對中醫學精氣神理論構建的影響哲學精氣學說中醫精氣神理論精儲存在臟腑中的實在物質(先后天之精、水谷之精)氣機體中具有很強活力,不斷運動的極微細物質
神
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
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中醫精氣神理論精氣神關系精為形體之本,生命之源;氣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神則為生命活動主宰和體現。精氣互化;精氣生神;神統馭精與氣
陰陽學說
陰陽的基本概念(一)陰陽含義: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二)陰陽基本特征(屬性歸類):
陽陰運動、外向、上升、溫熱、明亮、無形、興奮靜止、內守、下降、寒涼、悔暗、有形、抑制
陰陽的基本概念
(三)陰陽的特性指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必須是在同一個范疇,同一層次,即相互關聯的基礎上。(上左)
陰陽屬性的規定性是指用陰陽來分析事物或現象不僅能概括其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而且同時還代表著這兩個方面的一定的屬性。(水火)
凡相關事物的相對屬性皆可劃分陰陽。(1)轉化性:陰陽屬性是通過與自己的對立面比較而確定的。在一定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如冰-水-蒸汽(2)可分性:陰陽中復有陰陽。如晝夜陰陽
。,
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屬性規定性事物的相關性事物的相關性:“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水火、氣血)例1:水火是相互關聯而又相互對立的兩種不同事物或現象。水——性寒而下走,故水屬陰火——性熱而炎上,而火屬陽
例2:氣血人體的氣和血同存于人體內部,氣溫煦推動,故屬陽。血營養滋潤故屬陰。水與火可以分陰陽是因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注意:火與血不能分陰陽因為二者不是一對相互關聯的事物,也不是統一體的對立雙方,因此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因而也就沒有實際意義。所以陰陽學說中的陰陽僅是抽象的屬性概念,而不是指具體的事物。
陰陽屬性的規定性屬性的規定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屬性規定性舉例
空間時間季節溫度濕度重量亮度運動狀態
陽—上、外晝春夏溫熱干燥輕明亮升、動、興奮、亢進陰—下、內夜秋冬寒涼濕潤重晦暗降、靜、抑制、衰退
普遍性水火;天地;男女,不局限在某一個事物.水,地,女----陰火,天,男----陽陰陽屬性的普遍性:指陰陽屬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種事物或現象之中,代表者相互對立而又聯系的兩個方面。如水火,天地,動靜,氣血,晝夜都可以劃分陰陽。所以事物的陰陽屬性具有矛盾范疇的普遍意義。
陰陽相對性舉例轉化性:冰與水比較:冰------陰,水------陽;
水與蒸汽比較:水-----陰,蒸汽----陽比較對象不同,水的陰陽屬性可以改變.可分性:陽中之陽
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陰中之陰平旦夜半中午傍晚晝------陽夜------陰后半夜前半夜上午下午
陰陽學說即是通過用陰陽來分析相關事物及某一事物內部的相對屬性以及矛盾雙方的相互關系來認識和把握自然界錯綜復雜變化的本質原因極其基本規律的學說。注意:陰陽與現代矛盾概念有類同之處,但僅是對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許多特殊矛盾現象的概括。適用范圍小于矛盾。
陰陽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最初指日光向背:山南--陽,山北--陰殷商甲骨文有“陽日”“晦月”等具有陰陽含義表述。西周《詩經》所用陰陽具有溫熱與寒涼、向光面與背光面的意義。西周末期已經將陰陽抽象為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勢力。并用以解釋地震形成。對陰陽運動的物質理解。
陰陽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哲學意義上的陰陽。滲透到〈內經〉成為中醫陰陽學說。哲學上陰陽認為:(1)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2)用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關系解釋宇宙形成及宇宙萬物普遍聯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四.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的交感互藏(二)陰陽的對立制約
(三)陰陽的互根互用
(四)陰陽的消長平衡
(五)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的交感(1)含義: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即相互發生作用。(2)基礎:陰陽二氣的運動是陰陽交感得以實現的基礎。(3)條件:陰陽和諧是陰陽交感的條件。(4)動力源泉:陰陽互藏(5)意義: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天氣地氣上升動力源泉:陰中含陽下降動力源泉:陽中含陰交感和諧狀態時陽陰云霧雨露空氣雷電男女媾精陽光生命人新生命水例如,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
陰陽互藏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張介賓《類經·運氣類》“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起源: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體悟。上下:上中有下,下中有上水火:水暗為陰,火明為陽。水中內明;火中內暗。氣一元論:氣分陰陽,積陽為天時,地陰之氣已寓其中,反之亦然。《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特性:☆普遍性: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涵陰陽成分的比例大小決定事物陰陽屬性。☆被寓涵于事物內部不得顯露的占較小比例的成分,雖然不代表事物屬性,但有重要調控作用。《四圣心源·天人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
意義:★陰陽互藏是陰陽交感和合的動力根源。★陰陽互藏是構筑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互根互用)的基礎和紐帶。★陰陽互藏是陰陽消長和轉化的內在依據。★可以解釋臟腑生理病理。如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腎不交、水火失濟。
互根互用的基礎和紐帶陽中涵陰,陽依陰而存在,陽以陰為源而生。陰中涵陽,陰依陽而存在,陰以陽為根而化獨陽不長陽中無陰-----獨陽陰中無陽-----孤陰孤陰不生依存關系破壞,失去相互滋生、相互促進關系消長和轉化的內在依據陽陽孤陰陰陰陽中藏陰,陽才有向陰轉化的可能性獨陽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陽平衡
陰陽的對立制約陰陽對立:即陰陽相反。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相反相成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下,左右,男女,寒熱陰陽制約:即陰陽相互抑制、相互約束。主要體現于陰陽相互消長的過程之中。如水克火。陰陽對立制約的結果:“陰平陽秘”,指陰與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消長的結果,取得了統一,即取得了動態平衡。
例:
四春—溫季春夏所以溫熱,是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氣夏—熱秋冬的寒涼之氣候秋—涼變秋冬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化冬—寒抑制了春夏溫熱之氣
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又稱陰陽“相成”。陰陽互根,是說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陰陽相互依存關系,稱為“互根”。陰陽互用,是指陰陽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某些范疇的陰陽關系還體現為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過程。
人體互根互用關系體現相對物質之間---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之帥,能夠生血、運血和統血,故氣的運行正常有序,有助于血的生成和運行;血為氣之母,能夠載氣、養氣,血的充沛可使氣充分發揮其功能。氣與血之間存在著陰陽的相互資生和相互促進關系。相對功能之間---就人體生理活動而言,各種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陽)。
人體互根互用關系體現臟器組織與功能活動之間---再以人體的基本機能興奮與抑制而言,興奮為陽,抑制屬陰。它們既是相互制約的,又是相互為用的。白天健全的興奮,精神飽滿,是以夜間充分的抑制即充足的睡眠為代償的,而夜間睡眠安和又以白天的充分的興奮為前提。失眠日久,勢必導致興奮亦趨不足,可出現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卻又無法入睡的病理狀態。陰陽互根互用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陽消長是指陰和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消,意為減少、消耗。長,意為增多、增長。陰陽平衡是指在正常情況下,由于陰陽相互制約而維持的一種協調穩定狀態。陰陽消長平衡是指陰和陽之間的協調穩定平衡狀態,不是靜止的和絕對的,而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的“陰消陽長”、“陽消陰長”之中維持著的相對的動態平衡。
以四時氣候變化而言從冬春夏,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即是“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秋冬,氣候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即是“陽消陰長”的過程一年總體
陰平陽秘
以人體的生理功能而言
白天陽盛,故機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黑夜陰盛,故機體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為主。子夜一陽生,日中陽氣隆,機體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漸轉向興奮,是“陰消陽長”的過程;日中至黃昏,陽氣漸衰,陰氣漸盛,機體生理功能也從興奮轉向抑制,是“陽消明長”的過程動態平衡的重要性:陰陽消長平衡(陰平陽秘)即健康,陰陽的消長失調即是病理狀態。
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陰陽矛盾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一般都表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原因:陰陽矛盾對立雙方之所以能夠相互轉化,是因為對立的雙方在其運動中已相互倚伏著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因素。條件:但是,陰陽的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重”、“甚”或“極”就是促進轉化的條件。即是說,陰寒到了“重”、“甚”或“極”的階段,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為陽熱;陽熱到了“重”、“甚”或“極”的階段,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為陰寒。在這里,“陰陽之變”的條件是主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便不能轉化。例1:就生理而言,抑制和興奮的互相轉化,即是如此過度興奮(整夜不睡上網)之后會變成抑制(第二天白天感覺疲勞)。例2: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陽轉陰,由陰轉陽的變化亦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于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的危象,這種病證變化,即屬于由陽證轉化為陰證。此時,若搶救及時,處理得當,四肢轉溫,色脈轉和,陽氣得以恢復,病情又可出現好的轉機。例3:夏天天熱極,突然暴雨。中醫陰陽學說的內涵和實質
.
1.陰和陽是眾多事物的相對屬性,因而存在著普遍性、相對性和無限可分性。2.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則說明陰和陽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是孤立的、靜止不變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調控的。3.陰陽對立的兩個側面,必須以對方之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對立面的消長運動是絕對的,對立面的平衡則是相對的。相對平衡對于維持事物的正常狀態具有重要意義。4.對立面的消長運動(量變)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產生質的飛躍,從而形成陰陽的轉化(質變),這是事物發展變化全過程的密不可分的兩個階段,陰陽的消長是其轉化的前提,而陰陽的轉化,則是其消長發展的結果。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
用于疾病的診斷
用于疾病的治療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說——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陰(屬里藏精氣而不瀉);六腑——陽(屬表傳化物而不藏)
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屬陽心:陽中之陽
五臟之中肺:陽中之陰肝脾腎位于下部(腹腔)屬陰肝:陰中之陽脾:陰中之至陰腎:陰中之陰每一臟腑陰陽之分: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
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例如:以功能活動與臟器組織相對而言功能活動——陽,臟器組織——陰生理活動(消化)——損耗(饅頭)————————陰陽對立制約(而不是消化器官組織)消化系統結構——產生生理功能(消化功能)————陰陽互根生理活動(消化)—損耗(饅頭—化生補充了新的物質基礎——維持消化系統結構---消長平衡和轉化
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陰陽失調(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陰盛則寒,陰盛則陽病;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邪氣——陰邪、陽邪之分,正氣——陰精與陽氣之不同。
1.陰陽偏盛:2.陰陽偏衰:
3.陰陽互損:機體的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常可導致對方的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陰損及陽”,以致最后出現“陰陽兩虛”。(陰陽互根互用)4.陰陽轉化:人體由于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表現,還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陰陽消長)
(1)陽邪致病,可使陽偏盛而陰傷,因而出現熱證;—陽盛則熱病因:外感溫熱之邪(如中暑,夏日暑熱之氣)表現:高熱,汗出、煩躁、面赤脈數+口干唇燥,舌工紅少津—陽盛則陰病(2)陰邪致病,則使陰偏盛而陽傷,因而出現寒證。—陰盛則寒病因:寒邪直中太陰(脾)(如睡覺沒蓋肚子)表現:面白形寒、脘腹冷痛、瀉下清稀、舌質淡苔白脈沉+肢冷、蜷縮、脈尺伏—陰盛則陽病陰陽偏盛(1)陽氣虛不能制陰,則出現陽虛陰盛的虛寒證;—陽虛則寒,病因:機體陽氣虛弱(陽虛體質的人,冬天怕冷)表現: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綣臥、自汗脈微(2)陰液虧耗不能制陽,則出現陰虛陽亢的虛熱證——陰虛則熱病因:久病耗陰或素體陰虛(更年期)表現: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脈細數
陰陽偏衰用于疾病的診斷—“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在辨證方面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總綱陰陽里、虛、寒-----陰八綱以陰陽為表、實、熱.---陽總綱在臨床辨證過程中,首先要分清明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辨析陰陽大------可以區分整個病證是屬陰證,或屬陽證。小------可分析四診中一個具體脈癥(表里寒熱虛實)。
例如:
1.色澤分陰陽:從色澤的明暗,可以辨別病情的陰陽屬性
色澤鮮明----在陽分;色澤晦暗----在陰分。2.聲息分陰陽:觀察呼吸氣息的動態,聽其發出的聲音,可以區別病情的陰陽屬性。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多屬實、屬熱,多為陽證;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多屬虛、屬寒,多為陰證。呼吸微弱,多屬于陰證;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屬于陽證。3.脈象分陰陽:以部位分,則寸為陽,尺為陰;(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脈,是以兩手的橈骨莖突處定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以便三指按切,這是后世醫家常用的一種方法。)以至數分,則數者(脈來急速,一息五至以上)為陽,遲者(脈來遲緩,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60次以下)的脈象。)為陰;以形態分,則浮大洪滑為陽,沉小細澀為陰。
用于疾病的治療—“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1.確定治療原則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2.歸納藥物的性能陰陽用于疾病的治療,不僅用以確立治療原則,而且也用來概括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臨床診治,不但要有正確的診斷和確切的治療方法,同時還必須熟練地掌握藥物的性能,以根據治療方法,選用適宜藥物,遣藥組方,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藥物的性能,一般地說,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浮沉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浮沉,又均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
藥性:主要指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又稱“四氣”。
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味。
升降浮沉:即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為發散,沉為收斂和瀉利二便等作用。
四氣:溫熱藥麻黃、青皮、附子、細辛等,多有升壓和強心作用。寒涼藥如,黃連、黃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壓和減慢心率的作用。
五味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藥物多用于治療虛汗、泄瀉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苦味有清泄、燥濕作用,即苦堅。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藥多具苦味,主治熱證、火證、濕證。泄的含義甚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于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于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于熱盛心煩等證。至于燥,則用于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藥如蒼術,適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藥如黃連,適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于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作用,即甘緩。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止痛藥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一般用于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藥,如黨參、熟地;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藥多質潤而善于滋燥。五味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麻黃、薄荷,或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如木香、紅花等,都有辛味。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即咸軟。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藥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疬癭瘤、啯瘕痞塊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等。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一般滲濕利尿藥多具淡味,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藥。澀味與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
陰陽偏勝的治療原則———損其有余,實則瀉之陰偏勝—陰邪過盛有余—陰勝則寒—實寒證—寒者熱之(溫熱藥治療實寒證)損其有余附子干姜陽偏勝—陽邪過盛有余—陽盛則熱—實熱證—熱者寒之(寒涼藥治療熱證)實則瀉之石膏知母(高熱,汗出、煩躁、面赤脈數)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口干唇燥,舌干紅少津)(+增液湯(麥冬生地玄參)陽盛則陰病,陽勝則熱,陽熱盛損耗陰液熱者寒之+益陰麥冬生地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陰寒盛損傷陽氣寒者熱之+扶陽肉桂(面白形寒、脘腹冷痛、瀉下清稀、舌質淡苔白脈沉)附子理中丸(+肢冷、蜷縮、脈尺伏)
(+肉桂)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陰虛—陽病治陰
(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干舌燥,脈細數)----滋陰壯水以抑制陽亢火盛陰偏衰—即陰液虛損不足—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虛熱證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陽虛---陰病治陽
(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綣臥、自汗脈微)扶陽益火以消退陰盛陽偏衰—即陽氣虛損不足—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虛寒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不能寒涼藥直折其熱
不宜辛溫發散藥以散陰寒
此外,張景岳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提出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虛有熱——陽中求陰(在用補陰藥時,須加用補陽藥)(左歸丸)陽虛有寒——陰中求陽(在用補陽藥時,須兼用補陰藥)
(右歸丸)
“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以發揮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總之,治療的基本原則——瀉其有余,補其不足—糾正陰陽如:陽盛者瀉熱,陰盛者祛寒
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
一般來說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大多屬于寒性或涼性(涼次于寒)寒涼——屬陰——如黃芩、桅子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溫性或熱性(溫次于熱)溫熱——屬陽——如附子、干姜之類。
五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升降沉浮: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多升浮,升浮者為陽;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
陰陽平衡—陰陽失調—辨證—確定治療原則—根據藥物的陰陽屬性選擇藥物—糾正陰陽偏盛偏衰恢復陰陽平衡。
生理---病理---診斷---治療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行,運動之意。五材:指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材料木、火、土、金、水,是五行最初的物質來源。
(二)五行學說:即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類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并以五者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復雜的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唯物論的哲學范疇,是重要的系統結構觀。五行學說
1.五行具有不同物質屬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嗇,金曰從革,水曰潤下。2.用五行屬性來歸類一切事物或現象的屬性。3.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4.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唯物論的哲學范疇,是重要的系統結構觀。5.中醫學五行學說: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同樣受到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同陰陽學說一樣,五行學說亦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的目的(1)概括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屬性(2)
闡釋五臟系統相互聯系的內在規律,(3)并說明人體與自然界的某些關系,特別是闡明人體的系統結構醫學模式,對于促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及應用,指導中醫臨床的病證分析、診斷和治療,則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原義:指樹木的生長形態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引申義:具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原義: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
引申義:具有溫熱、升騰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
原義:指土有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引申義: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
原義:是指“變革”的意思。
引申義: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
原義: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義: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1.取象比類法:根據事物表現出來的現象所具有的不同屬性,與五行屬性的相似性而劃分不同類別的方法。(五方,五臟)
2.推演絡繹法:根據某事物與五行的相關性,間接推論另一些事物也與五行具有相關性的方法。(筋和目)
取象比類法
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
北方寒冷,與水的潤下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以方位配屬五行
以五臟配屬五行
肝氣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
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氣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
推演絡繹法
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
心屬于火,則心主脈和心開竅于舌的“脈”和“舌”亦屬于火;
脾屬于土,則脾主肉和脾開竅于口的“肉”和“口”亦屬于土;
肺屬于金,則肺主皮和肺開竅于鼻的“皮”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腎主骨和肺開竅耳、二陰的“骨”和“耳”、“二陰”屬于水。
如: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歸類
自然界五行人體五味五色
五化
五氣五方五季五臟六腑五官形體情志五聲酸青生風東春木肝膽目筋怒呼苦赤長暑南夏火心小腸舌脈喜笑甘黃化濕中長夏土脾胃口肉思歌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腸鼻皮毛悲哭咸黑藏寒北冬水腎膀胱耳骨恐呻
五行的生克、制化、勝復和乘侮
l.相生與相克
相生,是指此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此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或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系,才能在自然界維持其生態平衡,在人體則維持著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母子關系(《難經》):指五行中的相生關系
中“生我”與
“我生”關系
“生我”
者—
“母”
“我生”
者—“子”
以木生火為例“生我”者為木——木為火之“母”“我生”者為火——火為木之“子”。
相克:“所不勝”和“所勝”關系(《內經》):即五行中的相克關系中“克我”和“我克”即“克我”者——“所不勝”
“我克”者——“所勝”。
以火克金為例“我克”者為金——金為火的“所勝”“克我”者火——火為金的“所不勝”
制化與勝復
(1)五行的制化調節: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其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調節作用,又稱之為“五行制化”。制化調節意義:五行學說認為,正是這種五行整體制化調節的自我調控效應,才保證了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情況下的生化運動,并保持著整體的協調與平衡。對于自然界來說,即是維持著正常的生態平衡;對于人體來說,則是維持著生理上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著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五行制化(2)五行的勝復調節: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的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克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其平衡。勝復調節意義:關于勝復的調節效應,則是通過勝復調節,可使五行系統結構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即使是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狀態時,則亦可通過勝復的自我調控,繼續維持其系統結構整體的相對平衡。就自然界來說,即是對寒熱溫涼較大氣候變化的自我調整,這與日月的運行及宇宙規律有關。就人體來說,則是指因感受外界氣候變化或喜怒哀樂刺激所引起的臟腑一時性偏盛偏衰,經過自我調節而亦能恢復其生理活動的正常。
五行勝復
相乘與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而導致的偏盛偏衰情況
(1)相乘:乘,即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相克反應。
原因:
木克土——木過亢克土太過土不足——“木亢乘土”。——土虛弱木相對亢盛克土土更虛弱——“土虛木乘”
木正常
(2)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克,所以反侮,亦稱反克。如金克木
1.木過于強盛——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即反克稱作“木亢侮金”,2.金過于虛弱——不僅不能對木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克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與相侮的關系
相同: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相侮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聯系:是在其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生相乘。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1.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特點。2.五行學說還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
(二)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生理情況下臟腑間的互相聯系,而且也可用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互相影響和傳變。
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特點例1
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肝屬“木”木——有生發的特性
心——陽有溫煦的作用
心屬“火”
火——有陽熱的特性
脾——為生化之源
脾屬“土”
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
肺氣——主肅降
肺屬“金”;
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
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
腎屬“水”
水——有潤下的特性
五行學說還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
腎(水)藏精以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陽可以溫脾(土)相互資生的關系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木)肝陽的上亢肝(木)氣的條達,可以疏泄(土)的壅郁脾(土)氣的運化,可以制約腎(水)的泛濫相互制約的關系
腎(水)陰的滋潤上濟,可以抑制心火的亢逆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
肝病脾——木乘土;脾病肝——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其它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和傳變。肝病心——母病及子;肝病肺——木侮金;肝病腎——子病及母
用于疾病的診斷
面色
五行分類歸屬上望
聲音聞四診根據五行所屬推斷反映在口味有著一定的聯系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士資格證考試各科目知識點的交叉分析試題及答案
- 系統架構設計師如何與團隊成員有效合作試題及答案
- 存貨計價測試題及答案
- 夏季六防培訓試題及答案
- 護理服務中人性化的具體表現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公共衛生執業醫師考試知識體系試題及答案
- 核心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概念試題及答案
- 精通心理咨詢師考試方法試題及答案
- 細節掌握2024西醫臨床試題及答案
- 關于 的試題及答案
- 2022年度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最新版)政策法規
- MOOG穆格伺服閥D633634中文資料
- 第三章 國際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
- 濰坊市市級示范幼兒園標準
- VRV空調施工方案(全)
- 場地移交確認書
- 叉車保養計劃表(共10頁)
- 空調維修材料費清單
- 安全生產檢查記錄表(范表)
- 企業總經理聘用合同范本
- 土木工程行業人才需求缺口與本科院校就業壓力之間的矛盾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