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全國公開課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全國公開課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全國公開課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全國公開課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冊總復習總復習 全國公開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模塊綜合測評(時間:90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梭倫在詩中曾寫道:“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也不使他們失掉尊嚴,也不給他們太多;而那些有錢有勢的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使他們受到損害。”這表明梭倫改革()①著眼點在于緩和平民與貴族的矛盾②恰好滿足了平民階層的需求③沒有觸動貴族利益④過多地扮演了“調停人”的角色A.②③ B.①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通過材料可以看出梭倫給了平民一定的權力,但又沒觸動貴族的根本利益,這就緩和了階級矛盾,體現了梭倫“中庸”的政策,故①④正確;③不符合材料,②不符合史實,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排除②③。【答案】B2.王安石曾寫詩道:“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這主要說明()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實施的重要原因B.物質獎勵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獎勵軍功是提高軍隊戰斗力的重要舉措D.獎勵耕織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解析】材料中王安石的詩描述的是商鞅變法中“南門徙木”的典故,這一做法是商鞅變法取信于民、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答案】A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那時各諸侯國會盟,拒絕邀請秦國參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禮給秦孝公,各諸侯國也都派人來稱賀。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國最先進行了變法改革B.秦國的社會風尚為之一新C.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強國D.各國害怕秦國發動兼并戰爭【解析】公元前361年,諸侯會盟拒絕邀請秦孝公參加,是因為秦國弱小;公元前343年周天子與各諸侯國禮遇秦孝公,說明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走向了富強。【答案】C4.《悲平城》詩云:“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童謠曰:“紇于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詩歌和童謠說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遠、環境惡劣②平城是鮮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勢力十分強大③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強敵柔然的騷擾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詩歌和童謠都反映了平城環境的惡劣,這也是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原因之一。【答案】C5.移風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側重點,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B.其內容涉及服裝、語言、婚姻等眾多方面C.其結果有利于鮮卑貴族鞏固對中原的統治D.其影響是鮮卑族因喪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本題屬于否定選擇題,考查逆向思維能力。解題關鍵是要對移風易俗的改革措施細加分析,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促進了鮮卑族的進步和發展,而不是衰落。【答案】D6.北宋中期,“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如某人為“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工作。宋代這樣做的影響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舉制度C.加重了財政負擔D.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威脅【解析】本題考查了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A項說法錯誤,宋代官制的設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B項材料所述是官制,與科舉制度無關;D項錯誤。故選C項。【答案】C7.韋驤《錢塘集》中描述:王安石變法后,“惠遍農無乏,輸均役不騷。保兵知警守,吏祿絕貪饕。……萬里耕桑富,中原氣象豪。河淤開億頃,海賈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開億頃”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A.保甲法、農田水利法B.將兵法、方田均稅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將兵法【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王安石變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開億頃”和所學知識可知,保甲法使農民在農閑時忙于軍事訓練,維護了社會治安;政府鼓勵興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農業生產環境。所以A項正確。【答案】A8.教皇英諾森三世說:“教皇權力好比太陽,國王權力猶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陽借來的。”這反映了()A.封建君主的權力是從教皇的權力中分化出來的B.天主教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權統治C.羅馬教會在思想上統治一切,影響世俗社會的每一個方面D.人們既是國家的臣民,也是教會的子民【解析】材料論述的是教皇與國王之間的關系,“光是向太陽借來的”,言外之意是王權要依附于教皇的權力,故選B項。【答案】B9.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對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國面向西方,成為海上強國。之后,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是()A.鼓勵商品進口 B.推廣平民教育C.廢除農奴制度 D.建立新式海軍【解析】彼得一世改革在經濟方面實行重商主義,限制商品進口,鼓勵出口,教育方面推行貴族教育,并且改革加強了農奴制,故A、B、C三項均錯誤。在軍事上,彼得一世重視發展海軍,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海軍,故D項正確。【答案】D10.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貴族發表演說:“……農民和地主之間存在敵對情緒,并因此發生了許多不服從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隨后的改革中,化解農民敵對情緒的措施是()A.農民要接受村社的嚴格管理B.農民只有支付高額贖金才能獲得土地C.地主有權決定保留哪塊土地D.宣布農民無條件獲得法律上的自由【解析】“農民和地主之間存在敵對情緒”指的是農奴制下農民深受奴役和剝削,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所以亞歷山大二世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給農奴人身自由。【答案】D11.魏源說:“阿里甚聰明,尤滅弄權之驍騎”“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能反映出上述觀點的有()①消滅馬木路克勢力,促進國家統一②向西方學習③按照西歐國家特別是英國軍隊的模式訓練新式軍隊④積極進行對外擴張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①反映了“滅弄權之驍騎”;從“招士通商,訓練陣法與列國無異”中可得出②的結論;③的錯誤在于“英國軍隊”,應是“法國軍隊”;④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答案】A12.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曾有人這樣寫道:“武士中不論大小,一般都是貧困……窮武士中,甚至于出賣祖上傳下來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貴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隨手變賣。”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日本武士經濟地位下降B.封建的等級制度遭到沖擊C.幕府的統治基礎開始動搖D.幕府的統治基礎堅如磐石【解析】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由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及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中下級武士的處境日益惡化,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表明日本幕府統治基礎已經開始動搖,中下級武士成為反對幕府的一支重要力量。故D項不能反映出來,符合題意。【答案】D13.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人曾經這樣記述日本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與商人的關系:“今世的諸侯,不論大小……都是對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們借錢,并仰賴江戶、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維持生計。”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A.日本的封建統治者十分重視商業的發展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諸侯C.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富商地位與實力有所上升D.商人成為日本封建幕府的階級基礎【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世紀上半葉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商人仍屬被統治階級。【答案】C14.從根本上看,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A.能夠徹底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B.能夠徹底動搖中國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務D.必將遭到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解析】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康、梁維新思想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這明顯反映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因此,在它指導下的戊戌變法運動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任務。【答案】C15.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共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可見變法失敗的原因是()A.變法過程過分急于求成B.變法內容涉及領域過寬C.變法沒有推動社會進步D.變法主持屬于封建皇帝【解析】本題考查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因素。戊戌變法前后歷時僅103天,從材料中“詔令184條”可知政令頒發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進一步佐證改革進度超出了正常進度,故選A項;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歷史發展與社會進步,故排除C項;B、D兩項與題干意思不符。【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6小題,共70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詔曰:“置官班祿,行之尚矣;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朕憲章舊典,始班俸祿。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增調外帛二匹。祿行之后,贓滿一匹者死。變法改度,宜為更始,其大赦天下。”——《資治通鑒》卷一三六(1)材料一體現了商鞅變法中的哪些具體措施?(5分)(2)兩次改革共同體現了怎樣的社會轉型?(5分)【解析】第(1)問,“措施”可根據材料一“有軍功者,受爵”“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等信息歸納。第(2)問,從性質上來看,商鞅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推行的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政權的封建化。因此,兩次改革都體現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趨勢。【答案】(1)措施:實行軍功爵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2)轉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17.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的本質就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這決定了改革的歷程必定是曲折艱難,充滿斗爭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梭倫掌權后通過一系列措施讓“人民”獲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稱為“解負令”的法律,這些舉措都對民主社會“人民”的產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財是舉”對世襲的貴族政體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階梯。——程志敏《從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誕生》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蘇轍《欒城三集》(1)根據材料一,談談你對梭倫上述改革措施的認識。(5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專以此為事”的表現,并分析其影響。(5分)【解析】第(1)問,由材料一“對民主社會‘人民’的產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聯想到擴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階級基礎;由“唯財是舉”可想到打破了傳統貴族對政權的壟斷,有利于民主。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二“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再聯系所學知識,可想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意義與結果等方面回答。【答案】(1)擴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階級基礎;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2)表現: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影響: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生產、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激烈反對,導致變法失敗。18.16世紀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是歐洲從中古向近代轉型時期的一次偉大變革。這次變革曾經開創了西方近現代社會的發展之路。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馬丁·路德國家學說的中心內容是“君權神授”說,認為君主的權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權力是人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權有改革教會、鉗制教皇的義務。他呼吁世俗的政府應義不容辭承擔起改革教會的責任,割斷與教廷的一切聯系,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廉儉教會,要求政教分離。加爾文雖然主張政教合一,但也認為君權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獨立于羅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會組織——長老制教會,這些思想都是資產階級建立近代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理論武器。——李勤《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歷史作用》(1)根據材料比較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異同之處。(5分)(2)結合材料,回答加爾文主張建立的長老制教會的特點。在歐洲從中古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該教會具有怎樣的意義?(5分)【解析】第(1)問,要注意比較的要點化和多元化,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問,“特點”要突出共和性和民主性;“意義”要站在社會轉型的角度進行分析。【答案】(1)相同點:都主張君權神授,都認為世俗權力高于教權,都主張建立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不同點:馬丁·路德主張政教分離,加爾文主張政教合一;加爾文的主張更為激進,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長老制教會。(2)特點:是一種共和化、民主化的教會組織。意義:成為西歐建立近代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理論武器;影響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特別對法國和英國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克里米亞(克里木)戰爭的特點,就是一個采用原始生產形式的民族同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絕望的搏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這次改革是按照農奴主利益進行的,因此,農奴制廢除的很不徹底。改革后,沙皇政權基本原封不動,大部分的土地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貴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國引起革命的各種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繼續在發展。——張興儀《淺談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國家?如何理解這場戰爭對俄國來說是“絕望的搏斗。”(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1861年改革“延緩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6分)【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解讀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1)問,第一小問,注意限定詞“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即回答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的國家;第二小問,從俄國制度落后的角度回答。第(2)問,根據1861年改革的積極影響來說明“延緩了革命”,結合改革的局限性說明“不能消除革命”。【答案】(1)英國、法國。落后的農奴制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2)延緩:廢除農奴制,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沙皇統治。不能消除:農奴制改革不徹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專制制度;經濟上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殘余;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答三點即可)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國,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雖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舊制,奈何?……幸我朝有識之士,秉“國為重”“肉食者為輕”之大義,更賴帝室尊嚴,斷然廢舊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舊弊,舉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強,以圖傲視亞洲諸國。——福澤諭吉《脫亞論》(1885年)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發動戰爭開始,而以徹底失敗為止。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材料三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與所學知識,從政治和經濟方面舉例說明“我朝有識之士”是如何“廢舊制,立新政”的。(7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均認為明治維新和百日維新各有成敗。請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加以說明。(8分)【解析】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概括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第(2)問,材料二作者認為明治維新的成敗表現在實現了富國強兵,但同時也保留封建殘余與軍國主義傳統,“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走上擴張之路;材料三作者認為百日維新的成敗表現在,“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但“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它未實現君主立憲制的政治改革目標。根據上述分析進行歸納說明。【答案】(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廢除幕府體制,建立近代天皇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經濟方面: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推行殖產興業,發展資本主義新經濟。(2)說明:明治維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崛起為東亞強國;但保留封建殘余與軍國主義傳統,走上擴張之路。百日維新的失敗,未能確立君主立憲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在思想領域起到了啟蒙作用。2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19世紀(中期),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社會都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挑戰,和歐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