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二講)_第1頁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二講)_第2頁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二講)_第3頁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二講)_第4頁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二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抗風、抗震設計方法簡介

第一節抗風設計方法一、抗風設計原則風作用出現的概率大,大風作用的時間較長人們要求在50年或100年重現期的風作用下結構仍然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要求結構處于彈性和小位移狀態

抗風設計主要基于承載力設計,對高度較高的高層建筑,還要保證210年重現期的風荷載作用下人處于舒適狀態(風作用下的加速度)“舒適度”的概念目前國內研究還很少加拿大的達文波特教授(Pro.Davenport)第一次提出舒適度與房屋頂層加速度關系控制房屋頂層加速度的方法,滿足舒適度要求主體結構計算時,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風荷載標準值:

wk=z

sz(z)w0W0基本風壓,按《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J50009規定取用。對于特別重要的或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其基本風壓應按100年重現期的風壓值采用。風荷載是否敏感?主要與高層建筑的自振特性有關,目前尚無實用的劃分標準。一般情況下,房屋高度60m的高層建筑可按100年一遇的風壓值采用;房屋高度60m的高層建筑,其基本風壓是否提高,可由設計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z(z)風壓高度變化系數地面的粗糙度、溫度垂直梯度

在大氣邊界層內,風速隨離地面高度而增大當氣壓場隨高度不變時,風速隨高度增大的規律,主要取決于地面粗糙度和溫度垂直梯度

通常認為在離地面高度為300500m時,風速不再受地面粗糙度的影響,達到“梯度風速”,該高度稱為梯度風高度HG

地面粗糙度等級低的地區,其梯度高度比等級高的地區為低。

GB50009-2001地面的粗糙度類別

A類—近海海面和海島、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區

B類—田野、鄉村、叢林、丘陵、房屋比較稀疏的鄉鎮和城市郊區

C類—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區

D類—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較高的城市市區地面粗糙度類別粗糙度指數梯度風高度HG

風壓高度變化系數z

A類

0.12300m1.379(z/10)0.24

B類0.16350m1.000(z/10)0.32

C類0.22400m0.616(z/10)0.44D類0.30450m0.318(z/10)0.60地面粗糙度近似確定原則(無實測粗糙度指數)1、以擬建房2km為半徑的迎風半圓范圍內的房屋高度和密集度來區分粗糙度類別,風向原則上應以該地區最大風的風向為準,但也可取其主導風;2、以半圓影響范圍內建筑物的平均高度h平均來劃分地面粗糙度類別,當h平均18m,為D類,,9mh平均18m為C類,h平均9m,為B類。3、影響范圍內不同高度的面域可按下述原則確定,即每座建筑物向外延伸距離為其高度的面域內均為該高度,當不同高度的面域相交時,交疊部分的高度取大者;4、平均高度h平均取各面域面積為權數計算。s風載體型系數風載體型系數s一般采用相似原理,在邊界層風洞內對擬建的建筑物模型進行試驗確定。《規程》JGJ3-2002附錄A:風荷載體型系數1、矩形、2、L形、3、槽形、4、正多邊形、圓形、5、扇形平面、6、棱形、7、十字形、8、井字形、9、X形、10、艸形、11、六角形、12、Y形JGJ3-2002

房屋高度大于200m時宜采用風洞試驗來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房屋高度大于150m,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風洞試驗確定建筑物的風荷載(1)平面形狀不規則,立面形狀復雜(2)立面開洞或連體建筑(3)周圍地形和環境較復雜風洞試驗在風洞中建筑物能實現大氣邊界層范圍內風的平均風剖面、紊流和自然流動,即要求能模擬風速隨高度的變化

大氣紊流縱向分量建筑物長度尺寸具有相同的相似常數建筑物的風洞尺寸:寬24m、高23m,長530m

模擬風剖面要求模型與原形的環境風速梯度、紊流強度和紊流頻譜在幾何上和運動上都相似風洞試驗:委托風工程專家和專門的實驗人員費用較高(國外應用較普遍、國內應用較少)風洞試驗模型分類:(1)剛性壓力模型主要量測建筑物表面的風壓力(吸力)建筑模型材料:采用有機玻璃,建筑模型比例:約1:3001:500建筑模型本身、周圍結構模型以及地形都應與實物幾何相似,與風流動有明顯關系的特征(建筑外形、突出部分等)都應正確模擬。風洞試驗得到結構的平均壓力、波動壓力、體型系數。風洞試驗一次需持續60s左右,相應實際時間1h(2)氣動彈性模型

對高寬比大于5的、需要考慮舒適度的高柔建筑時采用精確地考慮結構的柔性和自振頻率、阻尼的影響。要求模擬幾何尺寸、建筑物的慣性矩、剛度和阻尼特性。(3)剛性高頻力平衡模型模型尺寸較小,1:500量級將一個輕質材料的模型固定在高頻反應的力平衡系統上,可得到風產生的動力效應。模擬結構剛度或高頻力平衡系統模擬結構剛度的基座桿長約150mm的矩形鋼棒與一組很薄的鋼棒組合,可測傾覆力矩和扭矩等z

–高度z處的風振系數,且z=1+z/

—脈動增大系數,與w0T12、房屋結構類型;—脈動影響系數,與地面粗糙度類型、H/B、房屋總高H;z—振型系數,由結構動力計算確定(一般取第一振型)。GB50009規定:基本自振周期T1>0.25s的工程結構(房屋、屋蓋及各種高聳結構)高度H>30m且高寬比H/B>1.5的高柔房屋考慮風壓脈動對結構發生順風向風振的影響如何驗算高層建筑結構的舒適度?

對照國外的研究成果和有關標準,與我國現行行業標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JGJ99-98)相協調,要求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應具有更好的使用條件,滿足舒適度的要求。第二節抗震設計方法一、結構地震作用計算方法的三個階段

靜力法1900年日本學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概念,將地震作用簡化為靜力反應譜理論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展了強震記錄的研究(ElCentro),美國M.Biot提出用地震記錄計算反應譜的概念,50年代初,G.W.Housner實現了反應譜的計算,并應用于抗震設計。

時程分析方法20世紀50年代末期,G.W.Housner

實現了地震反應的動力計算分析,并成功應用于抗震設計。20世紀70年代,地震反應動力分析得到發展,從彈性時程分析方法發展到彈塑性時程分析方法。基于承載力的抗震設計方法靜力法和最初的反應譜理論基于承載力和延性的抗震設計概念以反應譜理論為基礎,以三水準設防為目標,以構件極限承載力設計保證結構承載力,以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延性的完整的抗震設計方法。

承載力與延性的關系承載力高的結構,延性要求可以較低,而承載力較低時,則必須設計具有較高延性的結構。反之,延性不好的結構承載力必須提高,延性好的結構承載力可以降低。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人們研究的熱點要求在不同水準的地震作用下,直接以結構的性能和表現作為設計目標。可根據業主的要求達到不同的性能目標(正常使用、生命安全、設備安全、防止倒塌等)現行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準目標已經具備了基于抗震設計的思想。而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需要定量。地震反應的時程分析方法(TimeHistoryAnalysis)和靜力彈塑性計算方法—推覆方法(Push-Overanalysis)可獲得結構性能和表現定量的兩種主要計算方法。

JGJ3-2002:79度抗震設防的高層建筑,下列情況應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甲類高層建筑結構;8度I、II類場地和7度,建筑高度>100m8度III、IV類場地,建筑高度>80m

乙、丙類高層建筑結構9度,建筑高度>60m

豎向不規則的高層建筑結構復雜高層建筑結構(帶轉換層的結構、帶加強層的結構、錯層結構、連體結構、多塔結構等)質量沿高度分布特別不均勻的高層建筑結構二、地震反應譜地震反應譜單自由體系的地震最大絕對加速度反應與其自振周期T的關系地震反應譜的意義一個確定的地面運動,通過一組阻尼比相同但自振周期各不相同的單自由度體系,所引起的各體系最大加速度反應與相應體系自振周期間的關系曲線設計反應譜反應譜方法是我國結構抗震設計采用的基本方法優點:考慮了地震的強烈程度—烈度、地面運動的特征、結構自身的動力特征—周期與阻尼等。通過反應譜值將結構的動力反映轉化為作用于結構上的靜力。缺點:

只考慮地面運動中的加速度分量,未考慮地面運動中的速度和位移(實際上地面運動中的速度分量對結構反應影響很大,在相同加速度峰值下,速度愈大,結構反應愈強烈,結構容易受到破壞)

設計反應譜只取加速度反應中的最大值,是慣性力的最大值,當不一定是結構的最危險狀態。

反應譜通過單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的,應用于多自由度結構,只能采用振型分解法。振型組合采用SRSS方法或CQC方法得到結構的內力和位移。經過振型組合的內力不再符合平衡條件。結構的動力特性對地震作用的大小影響極大,由于對結構計算簡圖對結構的簡化,結構自振特性(周期、振型扥等)的確定也是粗糙的目前應用的設計反應譜是單自由度彈性結構的反應譜,只能進行彈性計算,未考慮持時的影響,未考慮結構可能出現塑性和塑性變形的累計過程。對高層建筑結構,反應譜計算得到的地震作用只能是經驗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地震作用,特別是等效地震荷載計算得到的內力和位移,不是真正地震時結構的內力和位移。實踐表明:在正確進行概念設計的基礎上,按規范規定的方法進行計算和構件設計,可以保證大多數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更需要有效的概念設計和保證延性的構造措施,對高度較大和較為復雜的高層建筑還需要進行第二階段的變形驗算。經過全面的抗震設計的各個步驟和采取各種措施,結構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證。第三節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時程分析法在結構基礎部位作用一個地面運動加速度時程,用動力方法直接計算出結構隨時間而變化的地震反應。一、動力計算方法多自由度體系的動力方程二、計算模型

桿模型以桿件為計算的基本單元,剛度矩陣的建立、計算簡圖(平面、空間)、質量集中到樓板高度。確定每個桿件最大內力和最大變形,以及桿件和樓層的位移

適用:彈性時程分析、用于研究

層模型整個結構視為一根懸臂桿,每個樓層質量集中為一個質點,樓層的剛度凝聚在一根桿中。

層模型:剪切型(S型)、彎剪型(SB型)、彎曲型(B型)、局部彎剪型(局部SB型)、等效剪切型(等效S型)等確定結構層剪力、層位移、層間位移角等確定結構薄弱層設計第二階段的層間位移角驗算

適用:彈塑性時程分析、用于設計第二階段倒塌驗算局部層間SB模型S模型三、恢復力模型滯回曲線—反復荷載作用下桿件實測的力位移曲線唐興榮,劉偉慶,錢奕技.空間鋼構架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試驗研究.建筑結構學報,2005,25(5):11-28退化三線性滯回模型

恢復力模型滯回曲線模型化,給出可用于數值計算的反復循環力-變形的非線性關系(反復荷載作用下桿件剛度、開裂、屈服、荷載反向作用等原因,桿件剛度的變化)拐點的確定

唐興榮,姚江峰.帶轉換層高層建筑結構的彈塑性地震反應分析四、質量矩陣與阻尼矩陣五、地震波

應按建筑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選用不少于二組實際地震記錄和一組人工模擬的加速度時程曲線

人工模擬加速度時程曲線其平均地震影響系數曲線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在統計上相符。

彈性時程分析時,每條撐程曲線計算所得的結構底部剪力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65%,多條時程曲線計算所得的結構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應小于振型分解反應譜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

地震波的持續時間不宜小于結構基本自振周期的倍,也不宜少于12s,地震波的時間間距可取0.01s或0.02s

輸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

靜力彈塑性分析

推覆分析

Push-OverAnalysis在結構上施加一組靜力(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考慮構件從開裂到屈服,剛度逐步改變的彈塑性計算方法。計算時豎向荷載不變,水平荷載由小到大,逐步加載,每一步會有部分構件屈服,屈服的構件需要改變剛度,重新建立剛度矩陣,在增量荷載作用下再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疊加在前一步計算的結果上,如此逐步計算,直到結構達到其極限承載力或極限位移,結構倒塌。靜力彈塑性分析需給出的條件計算簡圖及荷載與一般靜力分析相同(平面結構或空間結構);豎向荷載不變,水平荷載盡可能能代表地震作用的荷載分布形式,荷載由小到大變化,分布形式不變。構件參數:幾何尺寸、彈性剛度;每個構件力變形的彈塑性骨架線(有明顯的屈服點和極限承載力的二線性或三線性骨架線)靜力彈塑性分析的主要功能結構承受的水平荷載作用時內力和變形的全過程;結構的最大承載能力和極限變形能力,包括層間位移角和頂點位移等重要指標;估價相對于設計荷載而言的結構承載力的安全儲備等第一批塑性鉸位置和各個階段的塑性鉸出現次序和分布狀態;判斷結構是否符合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等設計要求不同受力階段下樓層側移和層間位移角沿高度的分布,結合塑性鉸的分布情況可以檢查是否存在薄弱層不同受力階段結構各部分塑性內力重分布情況,結合塑性鉸分布,檢查設計的多道設防意圖是否能實現結構每一層的層剪力位移角曲線,作為彈塑性層模型時程分析需要的各層等效層剛度

結構總承載力頂點位移全曲線,它綜合表示結構在各個受力階段的能力和性能。

能力曲線靜力彈塑性分析得到的結構性能曲線

要求曲線地震反應譜

如果“要求曲線”和“能力曲線”有交點,表示結構可以抵抗該地震,交點稱為“結構性能表現點”,交點對應的位移是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頂點位移,對該位移處結構的各項性能進行分析,可以得到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現。性能點計算

加速度反應譜Sa和位移反應譜Sd作為比較坐標

“能力曲線”和“要求曲線”坐標轉換方式

用加速度譜Sa周期T作為比較坐標靜力彈塑性分析法存在一些問題結構計算時施加的水平荷載形式的不確定性(均勻分布荷載計算的極限承載力最大;頂點集中力計算的極限承載力最小;倒三角形荷載計算的結果介于二者之間)

水平荷載形式基底剪力法得到的層荷載分布形式或反應譜分析的第一振型的地震力分布形式或振型組合以后的地震力分布形式構件的彈塑性性能需要在材料非線性性能的基礎上確定,其中三維構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