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學:6章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_第1頁
網絡經濟學:6章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_第2頁
網絡經濟學:6章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_第3頁
網絡經濟學:6章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_第4頁
網絡經濟學:6章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

網絡經濟中的經濟運行網絡經濟中的投資網絡經濟中的財富分配網絡經濟中的經濟增長第一節網絡經濟中的投資一、投資的概念與要素1、投資的定義投資是指投資主體以獲利為目的,將投入的貨幣資金轉換成實物資產、金融資產、無形資產等多種資產形式以獲得預期收益的行為方式或過程。

任何經濟運行過程都是從生產開始,而要進行生產活動,就要預先墊支一定的貨幣資金以購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支付勞動者工資。因此,投資是經濟運行過程的基礎。2、投資的基本要素(1)投資主體

擁有投資決策權并對投資負有責任并依法享有投資權益的經濟法人或自然人。(2)投資目的

投資者期望所獲得的未來的投資收益。(3)投資客體

投資的對象、目標或標的物。(4)投資方式投入資金運用的載體或工具。二、網絡經濟中的投資及其特點1、網絡經濟中投資的特點(1)投資的高風險性

高技術產業具有極高的風險。(2)投資的高回報性

一旦成功將獲得極高的投資回報。(3)投資的長期性

技術創新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2、網絡經濟中的投資形式(1)傳統的融資方式

1)債權融資:通過借貸,包括發行債券和銀行貸款。

2)股權融資:通過發行股票。(2)傳統融資方式對網絡企業的局限性

1)債權融資的局限:高風險,難以借貸。

2)股權融資的局限:市場不成熟,難以上市。(3)網絡經濟中投資方式的變革

網絡企業必須通過新的融資方式來獲得發展資金,這種新的融資方式能夠適應網絡企業的特點。由此產生新的投資方式——風險投資。三、網絡經濟與風險投資1、風險投資的概念風險投資(venturecapital):具有高風險的投資。

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所有具有高風險和潛在收益,同時又可能蒙受巨大損失的資本投資。

狹義的風險投資:僅指投資于高新技術產業,或者是對只擁有一個概念的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的投資。

人們所說的風險投資,更多的是指狹義的風險投資。2、風險投資的基本要素(1)風險投資的提供者——投資主體

個體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2)風險投資的運作者——投資中介

風險投資公司、風險基金。(3)風險投資的使用者——投資客體

高新技術企業、概念性企業。(4)風險投資的方式

股權融資。(5)風險投資的目的

獲取高額利潤回報。3、風險投資的運作過程(1)風險投資項目的取得

向風險投資者申請。(2)風險資本的籌措

風險投資公司將零散的資金匯集成風險基金。(3)風險投資的經營管理

風險投資公司參與風險企業的經營管理。(4)風險投資的退出

1)二板市場上市

2)被兼并、收購

3)股份回購4)破產4、網絡經濟與風險投資的關系(1)風險投資是網絡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風險投資作為網絡企業的創立資本來源,為網絡經濟提供了超常的發展平臺,是網絡企業穩定發展的資本支撐。(2)風險投資平抑了網絡經濟的投資風險

通過完善的責任機制、對稱機制和引導機制,將網絡經濟中的風險降到了合理的范圍內。(3)風險投資是對網絡企業資金與機制的雙重輸出

使得網絡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得到資金和體制的綜合投入,提高了網絡企業的成功概率,促進了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四、風險投資與二板市場1、二板市場的含義

所謂二板市場,是相對于主板市場而言的,它是一級主板市場以外的證券交易市場。二板市場又稱為創業板市場,它是專門為促進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而專門設立的,其作用主要是為正處于創業階段而又缺乏資金的企業提供募集資金和上市交易的機會。

世界上主要的二板市場有: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加拿大風險交易所、歐洲證券協會自動報價系統(EASDAQ)、英國另項投資市場(AIM)、日本二板市場、香港創業板市場、臺灣柜頭交易(OTC)、中國二板市場等。

2、二板市場的特點(1)沒有統一的交易場所

沒有固定的交易地點和場所,是一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來的電子網絡交易系統。(2)交易方式靈活

投資者與證券商、證券商與政權商之間一對一交易,交易沒有數量起點和單位限制,參與者也沒有限制。(3)交易政權的種類繁多

主要以未能在政權交易所登記上市的政權和定期還本付息的債券為主。3、二板市場的作用(1)二板市場的市場交易容量的伸縮性,緩解了證券市場擴張期的風險。(2)二板市場的自由性,加快了資本社會化的進程。(3)二板市場的多樣性,促進了新興產業的成長與發展。第二節網絡經濟的財富分配一、財富的概念及其積聚形式1、財富的概念

財富,一般可以理解為擁有的各種資產的總和。

從微觀層面來理解,財富是指在一點時點上用貨幣單位表示的擁有的資產總額。從宏觀層面來理解,財富是指經濟總體所擁有的財富凈值的總和。

按存在方式,又分為實物財富和金融財富。實物財富主要是指非人力資產,如土地、房屋、機器、存貨等可以用貨幣來計量的資產;金融資產是指以金融形式存在的資產,如現金、存款、債券、股票、基金或衍生資本。2、傳統經濟中的財富積聚形式重商主義:金屬貨幣。重農主義:土地和自然資源。古典經濟學:勞動。新古典經濟學:投資與儲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

前三者是從來源看財富積聚,后二者是從結果看財富積聚。

一般認為,投資與儲蓄是財富積聚在主要形式,其中,投資又是現代社會財富積聚的最主要形式。

3、網絡經濟中的財富積聚形式的變化(1)網絡經濟下的創新活動使得財富積聚的速度更快、規模更大(2)網絡經濟下的創新活動使得財富積聚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化(3)網絡經濟下的創新活動使得財富積聚來源于更多的行業和領域二、網絡經濟中的財富效應1、財富效應的含義

所謂財富效應(WealthEffect)是指:“貨幣余額的變化,假如其他條件相同,將會在消費者開支方面引起變動。這樣的財富效應常被稱作庇古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

包含了三層含義:(1)財富在一個時期內快速增值本身就是一種財富效應,即財富的增值效應。(2)財富存量的變化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包括財富增加的正面效應和財富減少的負面效應。(3)財富存量的變化對總需求的影響,包括財富的消費效應和財富的投資效應。2、網絡經濟中的財富效應(1)財富自增值效應

網絡經濟極容易形成壟斷,使新興產業的形成所帶來技術收益是要遠遠大于資本所帶來的收益。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升級改造傳統產業,使得這些產業能夠在資本市場上出現超額增值,實現價值由未來向現在轉移。(2)財富的放大效應

加強的正財富效應可能會加大資本市場上的泡沫,使負財富效應增強.一旦加強的負財富效應占上風時,就極可能導致資本市場泡沫的破裂,形成金融危機

三、網絡經濟中的財富分配1、財富分配理論

克拉克:“每個生產要素在參加生產的過程中,都有其獨特的貢獻,也都應有相應的報酬——這就是分配的自然規律。”古典經濟學:產品分配。全部產品在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分配。新古典經濟學:收入分配。國民收入在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

又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在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領域內部進行分配。(2)再分配: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分配。2、網絡經濟中財富分配的特點(1)按技術分配的比重越來越大(2)按知識分配成為一種新興的分配形式(3)按管理要素分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4)按資本分配呈現下降的趨勢(5)按勞分配的比重進一步下降(6)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第三節網絡經濟中的經濟增長一、經濟增長的內涵1、經濟增長的定義(1)經濟增長的一般定義

定義1:經濟增長是指一國經濟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持續增長,即實際總產出的增加。實際總產出:國內生產總值(GDP)

用Y代表GDP原有水平,⊿Y代表GDP的增量,用G代表增長率,則

G=⊿Y/Y(2)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增長的目的是提高國民的福利水平。從國民的福利水平出發,必須考慮人口的因素,即人均的GDP增長。

定義2:經濟增長是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產出,即人均實際產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持續增長。

用y代表人均GDP原有水平,⊿y代表人均GDP的增量,用g代表人均GDP的增長率,則

g=⊿y/y(3)按產出能力計算的經濟增長

以上是實際產出的增長,但實際產出與可能的產出并不完全相同。而經濟增長并不能只看實際產出的增長,而且還要看產出能力的增長。西蒙·庫茲涅茨:“一個國家的增長可以定義為該國給居民提供種類繁多的產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

定義3:經濟增長是指一國在充分就業狀態下國民生產總值的持續增長。

充分就業:狹義的理解是所有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得到就業機會;廣義的理解是所有的稀缺資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2、經濟增長理論的實質經濟增長理論是對經濟增長現象及原因的理論分析和說明,其實質是研究社會潛在生產能力的長期變化趨勢。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時,人們總是假定社會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達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狀態,即經濟增長是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條件下的增長。通常,人們用總產出的對數關于時間的變化曲線來表示潛在生產能力的長期變化趨勢。

以橫軸為時間,縱軸為總產出的對數,總產出為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表示總產出按照一個不變的增長率穩定增長,這個增長率就是這條直線的斜率。lnYt0lnY=φ(t)=at經濟增長曲線3、經濟增長的源泉問題

經濟增長理論最關心的問題:什么因素決定了經濟的增長?一般認為,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勞動力、資本是最基本的因素,但由于邊際收益遞減,導致增長的極限。技術進步可以改變勞動力與資本的產出率,使邊際收益遞增,實現持續增長。

經濟增長模型:

Y=F(K,L,t)

K:資本;L:勞動力;t: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往往不是單獨作用,而是通過勞動力和資本的產出效率的提高而起作用,因此,上函數關系又可寫為

Y=F[A(t)K,B(t)L]

A(t)和B(t)表示按效率單位計算的有效資本存量和有效勞動力的數量。二、經濟增長理論1、古典經濟增長理論(1)亞當·斯密(1776)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勞動的數量和勞動生產率是決定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

增加生產勞動,就是增加生產勞動者的數量和增加生產性勞動的比重。增加勞動生產率,就是增加生產資料的數量,進行資本積累。

《國富論》: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生產勞動占全部勞動的比例是決定國民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如果國民收入用于生產勞動的數量越大,并且勞動生產率越高,則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就越快。

按照斯密的觀點,生產勞動依賴于資本積累的數量。他把資本量設想為上年收獲的谷物中用來雇傭生產勞動者的數量,其唯一的形式為以谷物形式存在的工資基金。

設上年的谷物產量為X0,今年用于雇傭生產勞動者的谷物量占上年谷物產量的比例為K,每個勞動者的產量為P,則今年的谷物產量為

X1=P比上年增加

X1–X0=(–1)X0

增長率為

G=–1

表明,用于生產勞動的數量K和勞動生產率P越高,工資W越低,國民財富的增長率G就越高。KX0WKPWKPW(2)大衛·李嘉圖(1817)

大衛·李嘉圖認為:社會財富按工資、利潤、地租在工人、資本家、地主之間分配,而惟有利潤決定了財富的規模,即財富的增長完全取決與資本的積累。但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會使利潤率下降,解決辦法是依靠技術進步。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隨著資本的積累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口會相應增加,導致谷物需求的增加,這又進一步導致土地的貧瘠。如果沒有技術進步來抵消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那么谷物價格就會不斷上升,貨幣工資隨之而提高,從而使利潤率下降。當利潤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資本家積累資本的動機和動力就會消失,儲蓄和積累完全停滯下來,社會進入年復一年的簡單再生產狀態。因此,一定的利潤率是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3)馬歇爾(1890)

馬歇爾認為:經濟增長來源于資本家的投資和企業家的經營管理。資本家通過延遲當前的消費進行儲蓄而提供資本積累,企業家通過經營管理提高生產率,最后促使經濟增長。

《經濟學原理》:資本家延遲當前的消費,把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進行資本積累,以待日后消費。企業家對資本家的企業進行組織管理,使資本創造出利潤。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增長,使工資隨之而提高,工人分享了社會財富增長所帶來的利益。(4)熊彼特(1912)

熊彼特專門研究經濟增長問題,他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創新。企業為了謀取超額利潤而進行創新,其他企業則為分享創新的利益而模仿別人的創新。創新使生產率提高,推動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理論》:從本質上說,資本主義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和方法,資本主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而推動這種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家的“創新活動”。創新不僅包括創造新的生產技術,而且包括創造新的產品和開拓新的市場,還包括發現和利用新的原料以及改變企業的組織形式,正是企業家的這種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才在銀行提供的貸款幫助下,創辦出新企業,購買新設備,開拓新市場,推動資本主義不斷發展。(5)評述

古典增長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經濟增長的源泉,為后來的經濟增長理論奠定了基礎。但古典增長理論主要局限于規范研究,缺乏實證的分析,因而也就缺少了對現實的實際解釋力。2、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1)哈羅得-多馬模型

基本觀點:資本積累決定了經濟增長。

假定:

(1)全社會只生產一種產品,該產品既可用于消費,也可用于生產(2)生產只用兩種要素:資本和勞動(3)生產規模報酬不變,但每種生產要素受報酬遞減規律支配(4)技術不變

公式:

Gw=S/V

Gw

:有保證的增長率

S:儲蓄率

V:投資系數

該模型旨在說明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關系。但排除了技術的因素,即假定技術不變,經濟增長僅取決于儲蓄率。(2)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對哈羅德-多馬模型的修正,即考慮到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ΔY/Y=T+a(ΔK/K)+b(ΔL/L)

Y:收入或產品

T:技術進步率

K:資本

L:勞動

Δ表示增量,a、b為系數

肯定了技術因素的作用,但將技術因素視為外生變量。(3)索羅模型

索羅模型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離出來,認為技術進步實際上是產出增長率與資本、勞動力投入貢獻之間的差額(余值)。技術進步增長率與產出增長率之比,就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Q=AKαLβ

兩邊取對數,得

lnQ=lnA+αlnK+βlnL

對兩邊全微分,得

=–α–β

用差分代替微分,得

=–α–β

設技術進步增長率為a,則a==–α–β

dQQ

dAA

dKK

dLL

⊿QQ

⊿AA

⊿KK

⊿LL

⊿AA

⊿QQ

⊿KK

⊿LL

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為Ea,則Ea=

考慮到技術進步的變化和貢獻,但技術進步的外生性問題仍沒有解決。

⊿AA

⊿QQ(4)評述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將經濟增長的因素數量化,可以對現實進行實證分析,使之具有了更強的解釋能力。但它將技術因素外生化,由此產生了一個矛盾:一方面將技術進步看作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將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而將其排除在經濟增長模型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陷。(1)新增長理論產生的背景

20世紀后半葉,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轉變,知識在經濟中的地位變得日益重要,經濟中有更多的有形投資流向高技術商品和服務,在研究與開發、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無形投資也越加重要,西方社會日益變成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經濟現實發生的這種變化要求經濟理論作出相應的說明,于是一些經濟學家開始修正傳統的生產函數,直接將知識納入到生產函數之中,以說明知識積累的特征及其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導致新增長理論的產生。4、新增長理論(2)新增長理論的核心內容

新增長理論不像新古典增長理論那樣有一個為多數經濟學家接受的基本模型,它只是一些持有類似觀點的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各種增長模型構成的一個松散的集合體。

但他們的增長模型都包含了一個共同的觀點:經濟增長不是外生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由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決定的;經濟不依賴外部力量的推動就能夠實現持續增長;政府實施某些經濟政策對一國的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新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羅(1962)、宇澤弘文(1965)、羅默(1986)、盧卡斯(1988)、巴羅(1990)等。(3)新增長理論的理論基礎

新增長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報酬遞增,而報酬遞增主要源于:1)分工與專業化

貝克爾和默菲:分工主要不是取決于市場容量,而是取決于工人的協調成本和知識的存量。分工的深化使經濟產生規模遞增收益,同時也使經濟的協調成本上升。當知識存量不變時,經濟存在一個最優的分工水平。但經濟的知識存量會不斷的內生地增加,知識的積累降低了經濟協調成本,導致分工的不斷演進和經濟的持續增長。2)邊干邊學

阿羅:邊干邊學是經驗的產物,它發生于解決問題的嘗試。經驗具有遞增的生產力,隨著經驗知識的積累,單位產品的成本隨生產總量增加而遞減。一個人的經驗或知識不僅對自己有益,也為別人提供借鑒,人們可以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而使自己獲益。3)知識外溢

羅默:知識是由經濟系統決定的內生變量,同時知識具有溢出效應,任何廠商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的生產率。知識溢出的存在造成廠商的私人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廠商用于生產知識的投入不足。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政策提高私人廠商生產知識的激勵水平,促使生產要素由生產部門流入研究部門,進而提高經濟增長率和社會福利水平。(4)新增長理論模型1)阿羅的邊干邊學模型假定:(1)邊干邊學或知識是投資的副產品,提高一個廠商的資本存量會導致其知識存量的相應增加。(2)知識是公共產品,具有外溢效應。公式:

Y=F(k,Al)

l為廠商勞動;k為廠商資本;A為知識水平其中:A=KbK=nk

K為資本總量;n為廠商數量;b為外在效應該方程表明,技術進步是資本積累的函數,每一個廠商不僅從自己的投資活動中學習,而且從其他廠商的投資活動中學習。勞動效率取決于彈性為b的過去總投資。經濟在整體上具有遞增收益,因為倍增的總資本K和總勞動L會導致倍增的產出;而K的增加除了對產出有直接效應外,還提高了知識A的水平。2)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假定:(1)專業生產知識的積累隨資本積累的增加而增加。(2)知識具有溢出效應,專業知識的積累會導致社會知識總量的增加。生產函數:

Fi=F(ki,K,Xi)其中:

Fi為i廠商的產出水平;

ki為i廠商的生產產品的專業化知識;Xi為i廠商其他各生產要素的向量;K=ki,為社會知識水平的總和。∑ni=1進一步假定:(1)對于給定的K值,F作為ki和Xi的函數是凹型的,因此F是關于ki和Xi的零階齊次線性函數。(2)從社會的觀點看,F具有全球知識邊際生產力的遞增性,即對于給定的Xi,F是關于K的凸函數。

由此推出,F具有遞增性的規模收益。

即對于任意λ>1,有

F(λki,λK,λXi)>λF

(ki,K,Xi)

羅默將知識分為企業擁有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總知識水平,前者可以產生內生的經濟效應,給個別企業帶來壟斷利潤;而后者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效應,使所有企業都能獲得規模收益,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3)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模型

舒爾茨將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態。盧卡斯則進一步將人力資本劃分為原始勞動和專業化人力資本。他認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

假定:有兩種商品C1和C2,沒有物質資本,人口數量不變,則商品i的生產函數是

Ci(t)=hi(t)ui(t)N(t)i=1,2

hi(t)是商品i生產的專業化人力資本,它是通過干中學獲得;

ui(t)是用來生產商品i的勞動系數,ui≥0,且u1+u2=1

N(t)是勞動投入

假定:hi(t)是干中學的結果,并隨著商品i的產出增加而上升,hi(t)的變化可表示為

hi(t)=hi(t)δiui(t)

δi是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假如商品1是高技術產品,則δ1>δ2

對于特定的產品,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是遞減的。但由于產品不斷更新,因此從總量上,專業化人力資本是增加的。由此產生遞增收益。(4)評述

新增長理論將技術和知識積累內生化,更符合經濟增長的實際。尤其為分析網絡經濟的增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三、網絡經濟中的經濟增長1、網絡經濟增長與工業經濟增長的區別(1)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不同

羅斯托:經濟成長分為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主導產業。在經濟增長中,主導部門不僅自身有很高的生產率,而且通過前向、后向和側向的影響帶動其他部門的增長。

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先后有棉紡、運輸、鋼鐵、汽車等;網絡經濟的主導部門則為信息網絡產業。前向帶動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的發展,后向帶動基礎設施、硬件設施、應用技術的發展,側向通過信息化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

(2)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同

工業經濟的增長動力是資本的積累和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表現為企業規模的擴大,市場的擴大表現為市場范圍的擴張。而網絡經濟的增長動力來源于創新。創新使現有的資本產出增加,同時也使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張,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3)經濟增長的方式不同

經濟增長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粗放型,主要靠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來維持經濟的增長;一種是集約型,主要靠提高生產率來推動經濟增長。傳統經濟增長以粗放型增長為主,而網絡經濟增長則屬于集約型增長為主。2、網絡經濟下的經濟增長因素(1)技術、知識是決定網絡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

知識是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同時也是決定網絡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從羅默的模型中可以看出,知識和技術并不是外生變量,而是經濟過程的內生因素。干中學使知識不斷積累,知識的外溢又使知識的收益大于知識的投入,提高了投資的效益,從而產生遞增收益,并使經濟出現持續增長。

從歷史上看,上個世紀初,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5%—10%,到20世紀中期,上升到50%,而到上個世紀末,在發達國家則達到了80%。(2)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決定網絡經濟增長的又一重要因素

人力資本的概念由舒爾茨提出,是指對教育、醫療保健事業的投資。這項投資能有效地提高勞動者的技能,使勞動者獲得較高的收入。就像投資于廠房、機器設備一樣,能夠為投資者帶來利潤,所以稱為人力資本。網絡經濟的增長不僅取決于勞動力的多寡,而是取決于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創造、應用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即取決于勞動者的知識與技術水平。用于提高勞動者知識與技術水平的投資,也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盧卡斯的模型說明了人力資本的作用機制,即人力資本具有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內部效應是個人的投資對自身生產率的影響,外部效應是指廠商的人力資本積累對他人所作出的貢獻。人力資本外部效應的存在,對社會經濟產生遞增收益,促進經濟增長。(3)市場規模是網絡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因素

亞當·斯密指出,分工產生遞增報酬,推動經濟增長。分工的發展取決于資本的積累和市場規模的大小。阿林·楊格發展了這一理論,并對美國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美國美國的高生產率主要不是因為工資高、管理水平高或機械化程度高,而主要是因為市場的容量大。市場容量大的原因在于迂回生產方式,即分工越來越細。在原材料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之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化企業加入,中間品的交易大大增加,使市場規模倍增。這對單個企業可能是收益遞減,但這些關聯企業在整體上則是收益遞增,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網絡經濟則表現為這種迂回生產方式的加強。在信息產業中,迂回的生產方式更是成為普遍的形式。信息和網絡技術又為不同企業的相互協同提供了條件,促使了傳統企業迂回生產方式的增加。迂回生產方式擴大了市場規模,推動了經濟增長。(4)資本仍是網絡經濟增長的最基本因素

信息產業的發展仍需要大量的投資,同時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也需要大量資本的投入。因此,資本仍是網絡經濟增長的最基本因素。在羅默模型中,知識水平A是彈性為b的資本K的函數,表明沒有資本的增長,就沒有干中學和知識外溢等效應,也就沒有知識和技術的增長。沒有知識、技術的增長,也就沒有經濟的增長。因此,網絡經濟仍然必須從資本的積累開始。3、實現網絡經濟增長的條件(1)增加教育與培訓的投入,加速人力資本積累(2)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3)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制,提供良好創新環境(4)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保障創新者的利益四、美國“新經濟”1、新經濟概念的提出

20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96年底,《商業時代》推出記者邁克爾·曼德爾的年終專稿:《新經濟的勝利——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強勁回應》,提出新經濟的概念。之后,新經濟的概念反復在媒體上出現,并引發學術界對新經濟的討論。

2000年6月,美國參議院在國會山舉行新經濟吹風會,邀請經濟學家就新經濟問題作專題報告。該月,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召開新經濟研討會,會后發表專題報告:《新經濟:創新與信息技術對增長的變化作用》。該年,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在《2000年世界經濟概覽》中,第一次使用和解釋了新經濟的概念。對新經濟的解釋五花八門,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

狹義的新經濟:是指信息技術產業和網絡經濟(包括電子商務和網絡公司業務等)。

廣義的新經濟:是指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形態或模式,包括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全球經濟和網絡經濟等內涵;它體現了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條件下,國民經濟的內容、運行方式、產業結構及商業周期等出現的新變化。2、美國新經濟的特征

美國新經濟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一高二低”,即高增長率、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率。1991—2000美國經濟狀況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GDP增長率0.23.32.44.02.73.74.54.34.05.2通貨膨脹率4.23.03.02.62.83.02.31.62.23.2失業率6.87.56.15.65.44.94.84.2年份GDP增長率通脹率失業率1960-694.42.44.81970-793.37.16.21980-893.15.67.31990-953.03.05.81996-994.12.34.8美國1960—1999年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數據來源:BureauofEconomic,U.S.A

到2000年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18個月,成為自1854年以來美國經濟史上32個周期中最長的一次。美國經濟取得的成績突破了傳統經濟增長的模式。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在理論上有一個2.2%—2.5%的“增長速度極限”和一個不加速通貨膨脹的5.5%—6%的“失業率極限”,這已被視為一種規律,并被美聯儲作為實現宏觀調空的警戒線。美國的“一高二低”打破了這一定論,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范式,因而被稱為“新經濟”。3、美國新經濟帶來的新變化(1)生產要素及內容的變化

知識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經濟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

新技術改變了生產的內容。過去是把原材料轉化為產品,是對資源的集聚;現在是把知識轉化為產品,屬于知識的集聚。(2)技術經濟體系的變化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初具規模。

在工業時代,技術經濟體系包括電力、內燃機、引擎等關鍵技術及相關產業,其基礎設施是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線等。在信息時代,形成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群,基礎設施是計算機網絡與信息高速公路。

在美國,信息技術部門(包括生產與應用)GDP占全部GDP的56%,占8.3%的信息技術生產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3)商業周期的變化

商業周期的階段減少,由原來的危機、蕭條、復蘇、繁榮四個階段變為只有擴張和衰退兩個階段。而且增長期延長,衰退期縮短。

二戰后,美國共出現9個周期,平均擴張的時間為55個月,而現在達到118個月;衰退平均為10多個月,而90年代初的衰退只持續了8個月。(4)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

第三產業特別是與信息有關的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知識程度高的“金領工人”地位提高。

1998年,美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70%,就業人數占74.4%。而二戰前這一比重只在50%左右。與信息技術有直接、間接關系的服務業工人由1950年的8%上升到50%左右。專業白領工人,即“金領工人”的比重上升,增長速度是其他工人的二倍。藍領、白領、金領工人的比重現為20%、40%、30%。(5)社會階層的變化

原來的資本家、工人和少量的小資產階級的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大量中產階級涌現,占到一半左右。大量的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穩壓器。

工人受教育的時間由1948年的10年提高到1998年的14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14%提高到58%,熟練工人的比重由33%提高到45%。(4)收入分配的變化

各階層的收入均有增加,但兩極分化擴大。

現在68%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宅,50%以上的家庭擁有銀行存款和有價證券。雖然有3000萬貧困線以下人口,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社會福利救濟。貧富差距拉大,股市上升產生的85%的收益歸5%的富人所有,大公司高級主管的年薪1980年是普通工人的42倍,1999年擴大到419倍。(7)資本所有權的變化

個人所有制向股份化、社會化轉變的過程加快,大多數公司為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成為股東。

擁有股票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87年的25%提高到1999年的50%。(8)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

中小企業的興起和企業間的合并、重組。大量科技型企業涌現,其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企業兼并加劇,兼并方式由過去跨行業兼并轉向相近行業兼并,由大吃小兼并轉向強強合并,由國內兼并為住轉向跨國兼并。

上述變化使美國的競爭力大大增強。美國GDP占世界GDP比重由1990年的24.2%上升到1999年的28.8%。1992年,美國從日本奪回世界綜合競爭力第一的桂冠,8項競爭力指標中有6項第一。二、美國新經濟的成因分析1、信息革命是推動美國新經濟形成的關鍵因素(1)信息技術和設備的投資成為美國企業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

1993年,投入信息產業的資本占資本總量的36.2%,1996年達到40%以上,遠遠超過其他產業。(2)信息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代替傳統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美國計算機軟件業自90年代以來每年以12.5%的速度增長,比經濟增長率高出數倍,90年代后半期,高新技術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1996年信息產業占GDP的33%。(3)信息技術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90年代以來,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3%,遠高于西歐和日本。2、美國企業改革與重組是新經濟形成的根本原因(1)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改造

企業利用和網絡進行技術改造和更新,強化了企業間的聯系,改善了業務流程。(2)企業內部改組

企業普遍運用計算機聯網,把原來垂直型和矩陣式管理改為水平型的橫向管理,減少了層次,裁減了冗員,提高了管理效率。(3)企業間的兼并與聯合

企業在內部精簡的同時,另一方面與其他企業進行強強聯合,或組成戰略聯盟,加速了知識和技術的擴散,創新能力提高。3、政府的宏觀調控是新經濟形成的主要條件(1)著眼于未來的投資政策

加大人力資源投資,推進科技教育改革,提高公民素質。改善基礎設施,強化信息基礎建設,推動支柱產業形成。(2)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大力發展服務業,1995年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為1.2萬億美元,美國1895億美元,占全球16.5%。(3)放寬對經濟活動的限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先后采用了各種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放松了對經濟的管制,鼓勵自由競爭,同時加強了對有關經濟治理法律規則的調整。(4)削減財政赤字

政府削減了國防經費和非生產性指出,財政赤字從1992年2903億美元,降至1995年1638億美元,由占GDP的4.4%降至1.4%。(5)美聯儲穩健的貨幣政策

美聯儲以控制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低增長、低通貨膨脹的中性貨幣政策,有效地抑制了消費過熱,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1994那月至1995年2月,連續7次提高短期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3%提高到6%,一年提高3個百分點,歷史罕見。4、經濟全球化是美國新經濟的又一動力

新的世界貿易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啟動,世界各國普遍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開放,加之美國產品及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造成美國出口大幅度增長。在出口商品中,40%以上是計算機、半導體、航空、通訊設備等高附加值產品,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占一半以上,加上服務貿易出口的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1996年,美國外貿額增長率達到21.9%,10年內增長了1.4倍。經濟增長有26%依賴國外市場實現,比90年代初的13%提高了一倍。三、對美國新經濟的認識和理論思考1、美國新經濟面臨的挑戰(1)2001年美國經濟衰退和經濟增速回落

2000年的下半年,美國經濟開始出現急劇下滑,從經濟增長率從二季度的5.6%,跌至三季度的2.2%,再至四季度的1%。2001年的一季度只有1.2%,二季度又跌至0.2%,到四季度才回升到1.4%。全年增長率為1.2%,比上年的4.1%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該年的失業率則攀升至7.5%。(2)納斯達克指數急劇下瀉和網絡泡沫的破滅

納斯達克股也稱為高科技股和網絡股,在前幾年一路狂升至5132點后,在2000年3月10日開始下瀉,到2001年3月已跌至2000點以下,股值在一年里縮水60%多,4.5億元的股市財富(相當于全國GNP的40%)蒸發。特別是一些網絡巨頭如思科、雅虎等,資產縮水近50%,一些電信、網絡設備、計算機企業的市值縮水更高達90%。(3)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經營虧損,破產倒閉嚴重

2001年二季度,美國900家大公司盈利下降52%,比一季度的25%擴大一倍。在所有的行業中,信息行業業績最差。二季度,計算機軟件和服務部門虧損47億美元,電信設備制造商虧損91億美元,半導體制造商虧損112億美元。有100多家電信公司倒閉,在上市的36家公司中,有6家提出破產保護申請。網絡公司有16%倒閉,其他也收縮經營。許多公司大量裁員,在裁員最多的6個行業中,有5個屬于高科技產業。2001年5月份,電信、計算機、電子和電子商務行業共裁員26.8萬人以上,占同期員工總數的41%。(4)居民儲蓄率下降和投資開支的驟減并存

居民儲蓄率在2001年初只有2.3%,到10月份更降至0.3%。投資在2000年增長率為20%,2001年一季度下降為16%,到二季度則降至為0。設備和軟件部門的投資進入負增長。2、對美國新經濟的不同看法與爭議

在新經濟概念提出之初,就有經濟學家表示不贊同,代表人物有索羅、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盧卡斯基等。

索羅是最早對信息革命提出質疑的人,他的說法,“除了生產率統計外,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計算機的作用”,被稱為“生產率悖論”(索羅悖論)。因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急劇增長,但生產率卻顯示出下降的趨勢。60年代生產率為3.4%,1979—1994年則下降到1.2%。1975—1986年,生產工人的人均產量增長了16.9%,信息工人的產量卻減少了6.6%。

薩繆爾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