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省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省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省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省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岳麓版文化史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省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測試(二)完成時間:45分鐘編者:林良華統(tǒng)稿:許峰偉蔡一娟審核:林金敏陳革學校班級學生座號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明代的《農政全書》既總結了歷代科技經驗,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開展農業(yè)科技實驗。《本草綱目》則按無機界、植物界、動物界三個層面,“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排序分類。這表明明代科學()A.已具備明顯的近代特征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學成就C.受到“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 D.完全突破了只求實用的局限2.“白板印經史之流行,寒士得書日易,此與教育之普及,相輔相成。當時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書籍之保存,多在東南,此區(qū)域均為寒士之新土。”這反映出()A.科技發(fā)展推動文化傳播B.南方印刷技術更為發(fā)達C.南方成為當時文化中心D.教育改變社會階級構成3.2023年10月,韓國申報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這是朝鮮李氏王朝時期一系列儒家說相關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說明()A.韓國是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源地 B.李氏王朝是儒的主要傳承者C.印刷術最早由中國傳入韓國 D.儒家思想具有廣泛的世界影響4.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中國古代科技在東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A.科技在不同的領域和范圍對人類所做的貢獻是不同的B.科技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C.科學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不同反映D.火藥和指南針的西傳是中國躋身四大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5.下表所列內容為中國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據此推斷該朝代是()A.秦朝B.漢朝C.唐朝D.宋朝6.下圖是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簡牘(局部),上有“再拜上書太后陛下”等文字。下列從中得出的結論最合理的是()A.當時可能還未普遍使用書寫用紙

B.簡牘中的文字是秦朝的標準字體C.海昏侯在書法藝術上有很高成就

D.西漢末年出現了太后秉政的局面7.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學派,沒有一個顯赫有名的人物,能比這三種發(fā)明在人類事業(yè)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這里所說的影響主要是指()A.促進了西歐社會制度的轉型

B.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古國的地位C.推動了歐洲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8.《西游記》一書記載了孫悟空等人學習道家的法術甚至醫(yī)術,后來卻皈依佛教“明心見性”的故事。而他們取經的目的又是為了讓唐太宗這個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這表明()A.唐朝實現了三教合歸儒B.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尊重史實C.唐朝道家地位開始衰弱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9.有人認為,杜甫之所以成為詩圣,關鍵是他有寬廣、偉大的“詩圣的襟懷”。這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南國旱無雨,今朝江出云”等詩句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據此分析,“詩圣的襟懷”的含義是()A.對社會動亂的感傷

B.愛國憂民的情懷C.對農業(yè)生產的關心

D.熱愛和平的態(tài)度10.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燒的樣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屬專用動詞,后演變?yōu)閱沃副患漓氲淖罡咛焐瘛斓郏蔀槊~,再從指最高天神發(fā)展成人間的最高統(tǒng)治者。“帝”的字意演變說明()A.人神共治是中國特有文化B.漢字是文明的載體C.君權神授催生了天人關系D.皇權源于宗教祭祀11.柳詒征《中國文化史》載:“(宋代)士大夫家以藏書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萬卷,蓋超過于宋之館閣矣。”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術的發(fā)展 B.科舉制度完善C.造紙術有突破D.圖書成為商品12.清代有學者說:“古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以來,又多一教,曰小說……士大夫、農、工、商賈,無不習聞之,以至兒童、婦女不識字者,亦皆聞而如見之,是其教較之儒、釋、道而更廣也。”這表明()A.小說成為一種新的宗教傳播載體 B.小說的興起沖擊了封建等級觀念C.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發(fā)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13.一篇歷史論文中指出:“蔡倫在造紙術的發(fā)明和完善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人尊為造紙的祖師。”這一說法()A.肯定了蔡倫是中國造紙術唯一發(fā)明者 B.可以印證蔡倫是古老造紙術的改進者C.旨在說明蔡倫在古代造紙術改進中的作用 D.屬于研究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第一手材料14.明代中葉后,在文化上出現了商人文化,熔鑄理學并雜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強調商人道德是商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人道德中宣揚“誠篤”“誠意”“以信接物”等,這最能說明商人文化()A.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B.價值觀與傳統(tǒng)儒學相通C.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 D.是資產階級啟蒙文化的先導15.明清時期,年畫、剪紙等大量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實用性,這主要是因為()A.理學興盛 B.思想控制空前嚴密C.市民階層逐漸壯大 D.小說的空前盛行16.康熙年間,我國開始系統(tǒng)地大規(guī)模地開展全國性的地圖三角測量,繪制《皇輿全圖》時,吸取了歐洲制圖理論中考慮大地是球面的優(yōu)點,實測并采用經緯圖法比例,而且還采用了地圖投影方法。由此可知()A.西學東漸影響中國傳統(tǒng)科技 B.新航路開辟沖擊了傳統(tǒng)科技C.康熙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D.康熙年間尚未實行閉關鎖國17.有人撰文稱四大名著是中國人的四面鏡子:映照出中國人的雅趣;映照出中國人的俠義;映照出中國人的信仰;映照出中國人的天下觀。這“四面鏡子”分別是()A.《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B.《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C.《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D.《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18.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因與功名進取無關而長期失傳;李時珍的《天工開物》獻給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書留覽,禮部知道”數字,就把它束之高閣。這反映了()A.傳統(tǒng)科技輕視科技理論探討 B.明代科技重視實際經驗總結C.重政輕技觀念束縛科技傳播 D.科技傳播沒有形成市場機制19.明代短篇小說將商人、小販、作坊主、工匠等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角,有的還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登場亮相。這反映了()A.現實的社會生活 B.虛構的社會生活C.破產的抑商政策 D.商人的地位崇高20.明清時期,以“風流文采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為特征的文人畫興盛。如圖是明清文人畫的代表作之一。這類作品所表現的是()A.個人的情感B.真實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會21.(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書肇于畫,象形之書,書即畫也……楷、真、草、行之變,書離于畫也。昆蟲、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繪、博采飾色,畫異于書矣。”對這段話的理解準確的是()A.書畫同源是中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特征B.書法和繪畫在本質上具有很大不同C.書法藝術自由多樣的線條具有特殊美感D.繪畫藝術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寫22.“桃園三結義”“大鬧天宮”等明代小說中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這表明小說是()A.客觀再現歷史的重要手段 B.固化大眾認知的重要方式C.提升人物價值的必要手段 D.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途徑23.在那個還視“詞”這種流行歌曲為“小道”、“艷科”的時代,他(她)不僅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勇敢宣言令世俗社會感到巨大的震驚,更以“淺近卑俗”的藝術風貌而給傳統(tǒng)詞壇帶來了強力的沖擊。他(她)最有可能是()A.柳永B.李清照C.辛棄疾D.蘇軾24.中國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大量運用“美人芳草”的比興手法和瑰麗的語言,閃耀著南方楚文化的奇麗色彩。該作品是()A.《詩經》B.《老子》C.《莊子》D.《離騷》25.文人高續(xù)增在《〈詩經〉為證,我們曾經浪漫過》中寫道:“《詩經》不是按照‘上頭’的尊意做出來的贊美詩,它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那時的華夏先民們靈魂還未被奴化,君主們包括天子也能認真地聽取來自民間的呼聲。”這可以看出:()A.《詩經》反映了中國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B.《詩經》是先秦時代社會現實的文化反映C.《詩經》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D.《詩經》反映了宏大進取的大一統(tǒng)時代風貌26.“他們向來主張,研究人類的唯一適當對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作科學的解釋與推廣。”這主要表明的是()A.儒家主張研究人類唯有研究人本身B.儒家認為人與社會、自然不可分離C.中國古代不重視人自身和科學研究D.中國古代不重視科技的研究與推廣27.《詩經》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有學者指出《詩經》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它站在社會公認原則立場上表達了人民對現存社會秩序的不滿。可證明此觀點的內容集中在()A.《風》 B.《雅》C.《頌》D.《九歌》28.閱讀下列古代科技發(fā)明的統(tǒng)計資料,下列評述正確的是()年

代科技發(fā)明(件)中

國世界其他國家件百分比件百分比公元l-400年452862%1738%公元40l-1000年453271%1329%公元100l-1500年673857%2943%公元150l-1840年472194%45396%——根據《自然科學大事年表》的統(tǒng)計A.清朝初期前,中國科技領先于世界B.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科技受到嚴重打擊C.十六世紀前后,四大發(fā)明傳至歐洲D.新航路開辟后,西方近代科技興起29.清代小說《紅樓夢》不但文學造詣高,同時也留下許多當時觀察社會生活的材料。書中寫道:賈敬熱衷追求神仙,卻因誤服丹砂喪命。死時,獨子賈珍出了遠門,家人只好作主,先請人將遺體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賈珍回家后,再按服喪守孝之理辦理后事。根據這段故事呈現的現象推斷,下列說明最恰當的是()A.儒學的發(fā)展開始出現了危機B.社會上儒釋道文化兼容并存C.儒家禮教地位低于釋道傳統(tǒng)D.明清時期出現早期啟蒙思想30.《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問世后,風靡全國,被譽為“四大奇書”。這些作品都是()A.明末清初異端思潮的載體B.適應當時市民生活的需要C.正面刻畫商人的群體形象 D.反映現實生活的短片小說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道小題,第31題20分,第32題16分,第33題19分,共55分)31.(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618年,在與后金交戰(zhàn)不利的情況下,明廷接受徐光啟建議,購買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請西洋鑄炮師參與火炮鑄造。清朝康熙年間命傳教士南懷仁監(jiān)制的神威大炮質量頗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薩戰(zhàn)役中都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全國平定后,刀槍入庫,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懷仁去世后就沒有再招外國人協助發(fā)展中國的火器制造業(yè)。同時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對火器控制極嚴,1715年康熙帝嚴斥奏請自造子母炮的山西總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清廷滿足于中國火器對周邊國家或某些民族的暫時優(yōu)勢地位,乾隆年間將英國使團炫耀實力的禮品——八門野戰(zhàn)炮當作擺設束之高閣,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啟的遺篇長期被當作經典研讀,直到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中國人發(fā)明的火藥大約通過阿拉伯人再通過十字軍東征帶回歐洲,此后,頻仍的戰(zhàn)爭和軍事征服成為歐洲新文明的發(fā)動機和助產婆。羅賓斯的《新的射擊學原理》和馬勒的《火炮論》對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彈的飛行速度作了詳盡分析和修正,這是近代力學的基礎性工作。根據這些理論,錐形炮彈取代了球形炮彈,……大炮鏜床技術后來被用于蒸汽機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氣密性和效率。而槍彈要求高度的可換性又開辟了近代技術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之先河。歐洲火炮的進步被運用到艦船上,配置成堅船利炮體系,有實力闖進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摘編自吳國盛《科學的歷程》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術進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國火炮技術停滯不前的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歐洲火炮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8分)32.閱讀材料:(16分)材料一宋應星(1587~約1666年)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xù)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tǒng)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撰成《天工開物》一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編《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摘編自潘吉星《宋應星評傳》等材料二牛頓(1643~1722年)自幼喜歡鉆研科學。1687年,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該書受到學術界的贊頌,很快銷售一空。同年,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后被封為爵士,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被公認為活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英國有學識的人都把牛頓“奉為他們的首領,承認他是他們的主帥和大師”。伏爾泰全面接受了牛頓的自然哲學,并與人合作發(fā)表一本關于牛頓力學體系的通俗著作。18世紀中期,牛頓的理論體系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的認可,對整個歐洲和世界的科學與哲學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摘編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頓傳》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應星、牛頓二人科技成果的特點及它們出現的背景。(10分)特點: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運不同的原因。(6分)33.(19分)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發(fā)端,《詩經》是先秦詩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的社會生活。《碩鼠》、《伐檀》等詩諷刺了腐敗的統(tǒng)治者,表現了反抗的心聲;《采薇》、《君子于役》等詩反映了戰(zhàn)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憂傷;《七月》等詩反映了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表現了天人和諧的意識。——摘自梁珂《論文化的時代性》材料二在宋代文人看來,“這種文學形式”是“小道”,不是載道的工具、治國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詩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較少表現純粹的個人生活情感特別是男女戀情的情況下,它正是以其娛樂藝術的性質、不夠堂皇正大卻也較少拘謹的地位,而彌補了詩的不足,獲得意外的興旺……蘇軾……作為士大夫集團的成員,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體會到強大的統(tǒng)治思想對個人的壓制,而走向對一切既定價值準則的懷疑、厭倦與舍棄,努力從精神上尋找一條徹底解脫出世的途徑。——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材料三(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縊,她母親這樣開導她):“你好短見,二十多歲的人,一朵花還沒有開足,怎做這下梢的事?莫說你丈夫還有回心轉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這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別選良緣,圖個下世受用。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明末馮夢龍《喻世明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言兩拍人物形象及人數統(tǒng)計表藝術形象財主及子女大、小商人及子女官宦之子女農家、船家及子女俠士皇帝、皇后、太子妃嬪出現人數2114252426258——據趙興華《三言兩拍的市民文學特色》(1)結合材料一概括《詩經》的特點。(4分)(2)據材料二概括宋代主流文學表達形式的特點,并分析該文學形式“興旺”的主要原因。(7分)(3)據材料三,從形式和內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話文學的特點,并據所學知識簡析產生這些特點的時代背景。(8分)

第二單元。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根據材料“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排序分類”可以看出明代科學已經具備了明顯的時代特征,A項說法正確;一本《農政全書》不能表明明代科學普遍吸取西方科學成就,也并不能體現完全突破了只求實用的局限,B、D兩項說法可以排除;C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本題答案為A。2.A。解析:材料反映了印刷術發(fā)明之后,學子讀書相對容易,教育得到發(fā)展,故選A項。B、C、D)三項在材料中并無體現。。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說明中國儒家思想具有廣泛的是世界影響,故D項正確。雕版印刷術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朝人畢升的發(fā)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故不選A項;中國是儒的主要傳承者,故不選B項;印刷術先后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故不選C項。所以答案選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歸納的能力。材料主要闡述的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在中國沒有起到積極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卻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社會環(huán)境不同,因此B的表述符合題意。A項偏離材料主題;D說的是中國躋身四大文明古國的標志是四大發(fā)明,和材料問題無關;C項說法本身錯誤。故選B。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四大發(fā)明。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圖表信息的能力,從表中列舉的四個特征分析,符合宋代重文、冗官、經濟機構增加(如轉運使、三司等)、印刷術發(fā)展、分割軍權的特點,這符合宋代社會的特征,答案選D;AB中尚未出現印刷術,C項并未削弱軍事將領的職權。因此選D。。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變化。分析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見,西漢盡管出現了紙的發(fā)明,但從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書寫文字的簡牘來看,說明當時可能還未普遍使用書寫用紙,直到東漢蔡倫發(fā)明植物纖維紙,此發(fā)明成為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書寫用紙才逐漸普及,故選A。秦朝的標準字體為小篆,與簡牘上的隸書不同,故B錯誤;C、D兩項在材料中無體現,故排除。7.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科技發(fā)明的作用,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根據題干中“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可知強調的是我國古代發(fā)明外傳之后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符合題意的是A項,BC項與題意無關,D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教合流,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題干中孫悟空通過學習道教、佛教而服務于儒家,可見三教合流符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正確的選項是D項;ABC項不符合題意。。解析:本題考查文學成就。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B項正確;A、C、D三項說法都不正確,均排除。10.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文明,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聯系所學,人神共治表述不符合中國文化,排除A項;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其代表含義是傳承也是文明的載體,所以B項正確;天人關系催生了君權神授,排除C項;D項表述錯誤。11.A。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學生解讀信息,調動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所述現象是士大夫家藏書多,時間出現在宋朝,聯系所學知識,可以得知,宋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才有題干中所述現象的存在,A項正確。BCD三項表述都與材料無關,均排除。故選A。。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文學發(fā)展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準確掌握材料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繁榮,市民階層的隊伍壯大,為適應市民階層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說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繁榮起來。題目材料反映了小說受到市民階層的歡迎,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說傳播宗教的內容,也沒有反映封建等級觀念受到沖擊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故其他三項錯誤。。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發(fā)明與發(fā)現。造紙術在西漢已經發(fā)明,故A項錯誤;材料不僅說明蔡倫是造紙術的改進者,更重要的是強調他在古代造紙術改進中的作用,故B項錯誤,C項正確;該材料引自歷史論文,不能作為第一手材料,故D項錯誤。。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材料“商人文化,熔鑄理學并雜糅宗族文化和通俗文化”,商人道德中宣揚“誠篤”“誠意”“以信接物”,這與傳統(tǒng)儒學注重誠信相符合,所以最能說明商人文化的價值觀與傳統(tǒng)儒學其實是相通的,故B項正確;商人文化繼承的是傳統(tǒng)美德,體現不出封建性,故A項錯誤;C項沒有體現出商人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故排除;當時沒有產生資產階級,故D項錯誤。15.C解析:明清時期的年畫、剪紙畫等的大量出現,加上它們具有生活上的實用性,反映了民間風情畫的發(fā)展。這與明清兩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階層隊伍的壯大有關。。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發(fā)明與發(fā)現。從材料“吸取了歐洲制圖理論中考慮大地是球面的優(yōu)點,實測并采用經緯圖法比例,而且還采用了地圖投影方法”可知中國傳統(tǒng)科技融入了西方的科學理論,這和西學東漸有關,故A正確;當時中國傳統(tǒng)科技依然占主導地位,西方科技微乎其微,談不上“沖擊”,故B項錯誤;C、D兩項材料未體現,故排除。。試題解析:《紅樓夢》把中國人最文雅的表達方式——詩、詞、曲、賦都吸納進來,把中國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美食、園林、繪畫全利用起來,充滿了一般小說達不到的雅趣;《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充滿了英雄氣概;《西游記》描述的是唐僧取經的故事,映照出中國人的信仰;《三國演義》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國家統(tǒng)一、向往安定太平的天下觀。由此分析,只有D項符合題意。。本題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學生解讀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及《天工開物》“因與功名進取無關而長期失傳”、《天工開物》被統(tǒng)治階級束之高閣,這反映了科技巨著在封建社會遭到冷落,這與此時人們的理念有關,并影響了科技的傳播,C項正確。A和B兩項都是古代科技的特點,但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D項與此無關,排除。。本題考查文學成就,旨在考查學生解讀信息的能力。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說作為文學形式之一,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A項符合題意,正確。B、C、D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20.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文人畫”和圖片信息可知,文人畫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境,抒發(fā)個人情感,故A項正確。21.。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fā)展,相輔相成,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的追求,不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蘊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22.B考點:古代中國的文學成就——明清小說試題分析:小說是作家進行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客觀再現歷史,故A項錯誤;材料中“桃園三結義”“大鬧天宮”等明代小說中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說明小說中的經典形象得到了大眾的認知,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提升人物價值,故C項錯誤;小說史古代商品經濟發(fā)展,為滿足市民階層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不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故D項錯誤。。柳永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故A項正確;李清照強調協律,崇尚典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B項錯誤;辛棄疾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與題干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蘇軾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與題干主旨不符,故D項錯誤。24.D解析:根據材料中“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體現了作品的浪漫主義風格,結合材料中“閃耀著南方楚文化的奇麗色彩”可判斷為是屈原的作品,故D項正確。.【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詩經》,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根據所學,《詩經》是古代先秦時期文化產物,符合題意的是B項,A項中的“民主平等”錯誤,其開創(chuàng)的是現實主義文學先河,不是浪漫主義,排除C項,D項中的“大一統(tǒng)”表述錯誤。。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詩經》按月樂調分三個組成部分。風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間樂歌,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樂,表達了人民對現存社會秩序的不滿;雅是西周王畿(今陜西中部)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其中部分是舞曲。故選A。。【試題解析】清朝初期應該是17世紀,表格中顯示領先世界時間是16世紀,A項排除;材料中截止時間是1840年,B項排除;四大發(fā)明傳入西歐時間是8世紀和13世紀,C項排除;表格中顯示西方科技興起是在1500年前后,正值新航路開辟的時候,D項正確。故選D。29.B宋明理學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賈敬熱衷追求神仙,卻因誤服丹砂喪命”“先請人將遺體移往尼姑庵安置”“再按服喪守孝之理辦理后事”分別體現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體現了儒釋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故B正確。其它選項與題意不符,均排除。。試題分析:本題以古代中國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明清小說,旨在考查學生的分析比較的能力。回顧已學知識可知明清小說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精神生活需求在文學上的反映《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是明清小說的代表作,所以說其私營了市民生活的需要,據此A符合題意,故選A。31.(1)因素:戰(zhàn)爭的推動;文明間的交流;政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