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第二期】_第1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第二期】_第2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第二期】_第3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第二期】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龍山2023年高考研究中心:甘肅、青海考區強化限時測試題【第二期】1.齊國原是姜氏的封國。公元前481年后,齊國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漸控制國政,以至于自立為國君,并由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姜齊遂變為田齊,史稱“田氏代齊”。這種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A.郡縣制的出現 B.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C.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壞2.范森林在《中國政治思想的起源》中說:“由于男人在社會物質生活資料中的主要位置,‘宗’的血緣譜系以男方的血緣譜系劃分。由于有了‘宗’的區別,自然有了‘宗’的發展,因此,又有了‘大宗和小宗’‘親和戚’的關系。在宗法制下,隨著人口的增加,‘宗’與領土擴張(開疆辟土)相結合,就產生封建制”。由此可知宗法制 ()A.不適應西周生產力發展水平 B.以母系血緣關系維系政治等級C.有利于鞏固政權 D.中央是小宗,地方是大宗3.科舉制的存在和發展,既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這主要是因為科舉制 ()A.否定特權制度 B.選官用人權在中央C.選拔程序簡化 D.考試內容具體明確4.中國古代某一政治制度初設時“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其后“所制者遠,所統者眾,所寄者甚重”。該政治制度是()A.西周分封制 B.西漢郡國并行制C.唐代三省六部制 D.元代行省制5.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稱:“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實可以為此觀點的成立提供依據的是 ()A.秦朝推行郡縣制 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廢除丞相制度6.以下是福建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圖。圖1到圖2的變化表明 ()A.福建行政機構設置由簡到繁 B.中央政府對福建的控制加強C.福建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提高 D.福建脫離中央形成地方割據7.雅典十將軍職位可以連選連任,這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留下了一個明顯的漏洞。“漏洞”是指 A.很容易形成少數人的集權,在實際上控制政府B.公民中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志C.奴隸主貴族完全控制國家政權,形成專制政府D.工商業奴隸主可以操縱國家的內外政策8.“對于受壓制的平民來說,它不僅在書面上予以他們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們反對貴族法官在刑事判決方面濫用職權”。上述材料應出自 A.《權利法案》 B.《十二銅表法》C.《1787年憲法》 D.《德意志帝國憲法》9.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但帝國的行政人員很少。公元1世紀初只有百人左右,這百人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精簡機構后提高行政效率 B.萬民法促進了社會的穩定C.公民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D.帝國強大的軍隊提供了統治保障10.《羅馬法》中關于私法的一條基本原則是“關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這說明,羅馬私法 ()A.旨在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B.保護羅馬全體公民的私有財產C.適應了羅馬帝國的體制 D.體現了對個體利益的保護世紀以來,英王喬治二世不諳英國事務,很少出席內閣會議,逐漸形成了下院多數黨領袖任首相并組建內閣的慣例,議會的行政權大增;到了喬治三世時期(1760-1820年),“國王的意志就是對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議會兩院中擁有壓倒多數。”這實質上反映了 A.議會和君主進行權力的博弈 B.君主立憲制尚未確立C.君主再度成為國家權力重心 D.責任內閣制名存實亡年,自由黨首相格拉斯強調:“我堅信貴族原則——社會應該由最好的人來統治,我是絕對的不平等主義者”,但他卻依然主導通過了1884年改革法案,賦予農業工人選舉權利。上述現象表明了19世紀的英國 A.議會改革改變了精英治國的原則 B.貴族統治的廢除已成事實C.全體公民的普選權最終實現 D.議會改革在政府的主導下不斷深入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面是中國近代史前期外交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條約的影響時間事件或條約影響1842年《南京條約》“中國處于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系”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傳統的宗藩體制已經崩潰,華夷秩序幾乎蕩然無存1900年《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根據《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歷史考查》中的有關內容編制材料二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從朝貢外交向現代外交轉軌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朝貢外交是中國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種外交體系……自商周以來,中原王朝都一直認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國”,凡要與中原王朝建立關系、展開外交者,必須以朝貢方式進行。到了清朝,外國使節到來后,都要先安排學習各種朝貢禮儀,會見之時,要以藩屬朝貢覲見的方式,三跪九叩。既然朝貢外交的實質是名義上的宗主認同外交,因而它的目的只是要造就“四夷順而天下寧”,造就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并沒有其他帝國那種軍事的、經濟的功利要求。……朝貢外交走進歷史博物館同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在中國頭上分不開,也就是說,是不平等條約迫使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現代外交。——《不平等條約的另一面:推進中國融入全球化歷史進程》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近代前期外交的變化,并概述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造成的破壞性影響。(2)據材料二,簡要概括中國古代朝貢外交的特點。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促進中國的外交近代化所起的建設性作用。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日本在朝鮮首都漢城煽動叛亂,以此為戰爭提供借口。中國派出部隊平定叛亂。于是,日本抓住協定的技術細節在仁川登陸。到達漢城后,日本人樹了個傀儡“攝政”取代朝鮮國王,并要求中國人撤出朝鮮半島。中國沒有屈從這個要求,急忙從海上向朝鮮派遣部隊。4艘巡洋艦從日本海軍基地佐世保出動,沒有正式宣戰就向中國的護航部隊發起攻擊,打爛一艘巡洋艦,擊毀一艘炮艦,俘獲一艘炮艇并擊沉一艘滿載的運輸船。日本開創了在后來的戰爭中所常用的慣例——進攻在前,宣戰在后,1894年8月1日雙方宣戰。——[美]E·B·波特《海上力量——世界海軍史》(1)日本急于“為戰爭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的外部環境?(2)這場日本“沒有正式宣戰就向中國的護航部隊發起攻擊”的戰爭后來在中國境內發生了哪幾次重大戰役?材料二在1894—1895年中日之戰后,日本首先確立了被稱為“亞洲大國”的權利,赫德傷心地說:“日本的發展和表現,無疑是進化的一個最大奇跡,而且它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事物的進一步演變,日本人將更熱愛工作,整個東方都將感到一只巨手在活動。”……早在1894年,赫德就預見到,“中國人的熱血,已被過去20余個世紀的思想訓練的冷卻凝固。但我堅信,這些重創總有一天會表現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時,我們這些外國人都會被一股腦掃出北京。”——[美]喬納森·斯潘塞《改變中國》(3)日本通過哪兩個關鍵步驟“確立了被稱為‘亞洲大國’的權利”?(4)隨后發生的試圖將外國人“一股腦掃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結果如何?1.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田氏代齊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的本質是原有的宗法分封制遭到了破壞,故D項正確。2.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男人在生產中的主要位置”可知,宗法制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A項錯誤;宗法制以父系血緣關系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B項錯誤;中央是大宗,地方是小宗,D項說法與史實顛倒,故選C項。3.答案A解析科舉制度為國家選官用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也就是否定了選官特權制度,這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故選A項。4.答案D解析“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意即有諸侯的形制卻沒有諸侯的權力,說明該政治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三省六部制屬于中央官制,排除C項。“無諸侯之權”與分封制、郡國并行制之下的諸侯王享有較大的權力相悖,排除AB項;元朝行省最初只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因而初設時“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之后由于行省制度趨于完善,行省數量增多,轄區廣闊,權力集中以致于地方軍、政、財無所不統,并對中書省負責,而中書省借助行省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說“所寄者甚重”,故D項正確。5.答案D解析材料的中心含義是君主專制的強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基本趨勢,也是不利于社會進步的一大問題,故D項符合題意。ABC項均側重于中央集權的加強。6.答案B解析從圖中信息可以看出圖1到圖2的變化主要是指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化。郡縣制的實行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7.答案A解析十將軍屬于少數,而且可以連選連任,這就會導致少數人集權,故選A項。8.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受壓制的平民”是指平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在書面上”是指從法律上明文規定,即成文法,“反對貴族……濫用職權”即打破習慣法貴族隨意解釋法律損害平民利益的特權,所以該法律應該是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故選B項。9.答案C解析治理國家很好,說明政府機關行政效率極高,這就說明是公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已經成為了公民的自覺行動。再從材料中“羅馬帝國橫跨歐亞非”“公元1世紀初”這些信息表明應選C項。10答案D解析材料中“需得到大家的同意”體現了對個體利益的保護,故選D項。11.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喬治二世時期議會權力大增和喬治三世時期國王重新加強了權力,這實質上反映了君主立憲制確立后,議會和君主進行權力的博弈,故選A項。12.答案D 解析依據“我堅信貴族原則”“賦予農業工人選舉權利”可知,盡管格拉斯堅信貴族原則,但他賦予了農業工人選舉權,這體現了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ABC項都對材料理解片面,故選D項。13.答案(1)變化:由屢簽不平等條約到拒簽并要求收回國家主權。破壞性影響:近代前期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有利于列強對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