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反應堆和核電站2_第1頁
核反應堆和核電站2_第2頁
核反應堆和核電站2_第3頁
核反應堆和核電站2_第4頁
核反應堆和核電站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核電站作為一種新能源的特點1)核電站的經濟性一座1000MW的核電站,每年只需30噸左右的核燃料,而同功率的煤電站,每年需330萬噸的煤炭。發電站每度電的成本包括建造投資費、燃料循環費及運行維護費。建造費燃料費核電站60~70%~30%煤電站20~30%60~70%核電站的建造費較高,約為同規模的煤電站的1.5倍,由于燃料成本是長期起作用的因素,所以核電成本低于煤電(絕大多數發展核電的國家都如此)。2)核電站對改善環境起重要作用一座1000MW的煤電站,一年要向大氣排放77萬噸的煙塵,6.1萬噸CO2,1.3萬噸氮氫化物,630公斤強致癌物質3-4苯并芘(每1000m3空氣中苯并芘增加1微克,肺癌放生率就增加5-10%)。核電站不排放。由于煤渣及飄塵中含有鈾、釷、鐳和氡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加上火電廠中煤的吞吐量大,又無防護措施,所以火電廠排放到環境中的放射性,比同規模的核電廠大幾倍到幾十倍,正常運行下核電廠放射性只有本底放射性的1%,火電廠消耗的煤太多,放射性污染難以控制。3)核電站的安全性核燃料在反應堆中裂變時,產生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因此,核電站是一個有很大潛在危險性的能源設施,對它必須處處設防,避免各種可能事故發生。核電站設計的安全標準很高,這是它建設投資成本的重要原因。壓水堆核電站有4道安全屏障:二氧化鈾陶瓷塊可耐高溫,燃料組件包殼有很好密封,整個堆芯密封在壓力容器(厚20cm的鋼)內,有堅固的安全殼;因此安全性能夠保證。兩次嚴重人為核事故: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二回路故障,造成失水,無法導出余熱,部分燃料棒熔化、破損,放射性泄漏,但對環境影響不大。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嚴重事故,也是人為造成的。停堆進行電機性能試驗,切斷安全保護系統,將堆內大部分控制棒迅速拔出,剩下8根時,反應堆功率失控,被切斷的安全保護系統無法動作,引起爆炸與燃燒,堆芯熔化,放射性嚴重泄漏,大范圍污染環境和大量人員死傷(31人死亡、203人放射病、400萬人低劑量輻射)。發生事故技術上的原因:石墨水冷堆是軍用生產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安全性低,體積龐大,為節省造價,無安全殼,發生事故時無法挽救。壓水堆有多道保護屏障,是安全可靠的!6核裂變彈(原子彈)用235U或239Pu作燃料常密度r0下,無反射層,球體形狀的臨界質量:

235U

239Pu

MCO

~50kg

~16kg

密度r時的臨界質量:例如,當r=2r0時,235U

及Pu裸球的臨界質量就分別減為~12.5kg及~4kg。1)壓攏型(“槍式”):初始狀態為分開的兩部分(譬如說,兩半球),每一部分都次臨界(譬如說,<40kg235U),然后用炸藥使兩部分很塊壓攏,達到高超臨界。2)壓緊型(“內爆式”):初始狀態為次臨界狀態的球(譬如說,常密度時30kg的235U球),然后用炸藥從四周向內爆壓,將鈾的密度很塊壓到兩倍以上,達到高超臨界,壓緊型用核燃料省,效率高。中心用中子點火器點火。原子彈結構原理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的蘑菇云7加強彈、氫彈和中子彈1)加強型彈原子彈外圍加一層6LiD,其外再加238U或天然鈾包殼。利用原子彈爆炸時放出的中子,和6Li反應產生3H(氚):所產生的3H再和氘D(即2H)在原子彈所提供的高溫下產生熱核聚變反應:反應中放出的高能中子(能量達14MeV左右),可使238U發生裂變,加強原子彈的威力。2)氫彈以6LiD為主要裝料,用原子彈扳機提供的能量使6LiD達到高密度和高溫狀態,扳機提供的中子引發上述、兩反應的快速循環。AZYUL氫彈結構原理由于不受臨界尺寸的限制,6LiD裝料可以很多,使氫彈達到幾百萬噸TNT當量以上的威力。調節238U或天然鈾包層的厚薄可以增加或減少氫彈威力中的放射性成分(來自裂變產物)。第一次氫彈試驗成功3)中子彈以氘(2H)及氚(3H)為主要裝料,利用(盡可能小的)原子彈扳機提供的高溫,引發熱核聚變反應可用鈹的(n,2n)反應,增加中子產額。(鈹作包殼材料):

8受控熱核反應1)要實現聚變潛能的和平利用,必須設法使氘-氘或氘-氚的熱核反應能受到人工控制。控制的難點在于:在能夠有效進行熱核反應的高溫(108

K以上)下,氘、氚都會電離,變成等離子體狀態,其熱運動不易約束(因容器也會氣化),而易飛散。若飛散過快,就來不及進行深度的熱核反應。太陽和恒星內部進行的熱核反應,受引力約束,不致飛散;相反,可以抗衡引力坍縮的傾向。地球上引力不足以約束高溫氘、氚等離子體;已知的約束方法是:1磁約束;2慣性約束。(參看書P.50-51)約束高溫等離子體的勞遜判據:DT反應DD反應n=粒子數/米3,t=約束時間(秒),T=溫度

受控熱核聚變研究的重要里程碑1991年11月9日,英國牛津附近的歐洲聯合核聚變實驗室的裝置JET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受控熱核聚變的試驗。這次試驗使用了0.2克氚,以86%氘和14%氚的比例混合氘和氚。實驗中費了15MW電“點火”,使裝置內達到了3108K,聚變持續了2秒鐘,產生了1.7MW的電能,核聚變特征乘積ntT達到9.51020m-3·s·keV已十分接近ntT51021m-3·s·keV的指標要求,能量的輸出與輸入之比為1.7:150.11,說明,它離聚變能的商業性開發還相差很遠。1993年12月9日~10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的托卡馬克聚變試驗反應堆TFTR進行了4次氘氚實驗;最后一次的最高輸出功率為6.4MW,實驗中使用了50%的氘和50%的氚的混合物,溫度達3~4億度,消耗能量20MW。L=6.4:20=0.32。1994年5月的實驗:9:20=0.45TFTR是美國能源部耗費14億美元建造的,年度經費預算1億美元。它還不能達到得失相當。必須擴大規模,使它輸出的功率不但能補償“點火”消耗的電能,還能產生約束等離子體的電磁場線圈所需的電能(約為點火電能的5倍),并使約束時間每次超過1小時。美國、歐共體、日本及俄國曾計劃設計、建造一個規模更大的裝置——國際熱核試驗性反應堆ITER,費用估計將達1000億美元以上。后來因美國的不積極,進展部分停頓。中國環流器(HL-1M)核科學技術繼續造福人類生命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