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學年高中語文專題一第1課原毀學案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22_第1頁
2019學年高中語文專題一第1課原毀學案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22_第2頁
2019學年高中語文專題一第1課原毀學案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22_第3頁
2019學年高中語文專題一第1課原毀學案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22_第4頁
2019學年高中語文專題一第1課原毀學案蘇教版選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20190423112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毀論辯是古代說理文的統(tǒng)稱,亦稱“論說”。唐宋八大家散文在論辯文體方面也作了研究,有“原”“辯”“論”等。一般來說,“原”本義是推本求源,是古代討論文的一種。其命名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看法以為始于《周易》的“原始要終”;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則以為起于韓愈的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這種文體的主要特點是闡述事物的本源致使用于現(xiàn)在社會,經(jīng)常經(jīng)過與現(xiàn)實的比較、比較,以揭示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缺點,所以在寫法上經(jīng)常擁有比一般討論文更強的邏輯力量?!罢摗笔钦摂嗍吕淼奈恼?,包括政論、史論、學論等,是討論文體的一種。早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出現(xiàn)論學、論政的文字,從當前所存的文件來看,西漢賈誼的《過秦論》為我國最早的單篇論文。東漢今后,論文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可以集中圍繞一個論點作邏輯嚴實的論證推理,特別是唐宋的論文,除了透辟的說理和文辭簡潔之外,還表現(xiàn)了充分的氣派,情理兼?zhèn)?,擁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稗q”是一種用于辨析事物是非真?zhèn)味右耘袛嗟挠懻撐捏w?!稗q”是鑒別、爭論的意思。辯體源起于戰(zhàn)國諸子散文,像《孟子》一書中就有很多章節(jié)記錄了孟子和君主、學者之間的論難說理。漢末出現(xiàn)了被叫作辯的文章,如漢末曹植有《辯道論》。辯體的真切流行是在李唐時代。唐人凡稱為辯的作品,一般上承曹植《辯道論》,老是針對某一主張、某一看法加以反駁、詰責、糾正,而且在題目上多數(shù)去掉論字,稱作某辯或辯某。原__毀走近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陽人,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建議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幼年貧窮,勤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今后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題材寬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樸素,氣派雄壯。后代稱之為“泰山北斗”。有關背景韓愈生活的中唐時期,朝廷中世襲貴族與經(jīng)過科舉進入宦途的官吏互相排斥傾軋,嫉賢妒能,于人求全責備,于己務求寬容,致使發(fā)展為今后的朋黨之爭。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互相攻訐的狀況,才德優(yōu)秀的人很難不受詆毀。所謂“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士之處此世,而望聲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韓愈站在中小地主階級及有德之士一邊,為他們鳴不平。希望惹起當權者注意,采用舉措糾正這股左道旁門,于是寫下了《原毀》?!对瓪А肥琼n愈的五“原”之一,“毀”就是詆毀、詆毀,“原”就是推究、研究,“原毀”就是研究詆毀滋生的本源。文意感知本文從待人、對己兩個方面,經(jīng)過古今“君子”的比較,指出他們的不同樣表現(xiàn)和態(tài)度,進而得出“怠”與“忌”乃是詆毀本源的結論。希望能惹起上層統(tǒng)治者的重視,控制詆毀的滋生。思想導圖中心論點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古之君子責己重周以舜為例(德)古今比較以周公為例(才)待人輕約今之君子責人詳人難于為善待己廉自取也少本源:怠與忌怠不可以修忌畏人修夸贊某人(舉例)責備某人(舉例)論“毀”與“國治”:說明寫作妄圖及改變這種民風的殷切希望。一、通假字不假如,強者必說于言,懦者必說于色矣同“悅”,譯為“快樂”二、古今異義1.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古義:指多技術的人今義:指戲曲、曲藝、雜技、影視等演員,也指某些手工藝工人2.夫是之謂不以大家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己也古義:指一般人今義:指很多人,大家3.吾試一試之矣,試一試語于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古義:指以前試驗今義:指試,試驗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古義:句中屬于兩個詞。故,與“是”適用,意思是所以、所以。事,事情今義:是一個詞,文學樣式的一種。指真切的或虛假的用作表達對象的事情,有連接性,豐饒吸引力,能感染人。也指文藝作品中用來表現(xiàn)主題的情節(jié)三、一詞多義1.善2.原3.與4.修5.說6.其7.之8.以9.于10.而四、詞類活用1.動詞活用動詞作名詞①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交往,這里指朋友②不然,則其畏也這里指害怕他的人③將有作于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這里指所說的道理2.形容詞活用形容詞作名詞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善事,好事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1)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也”表判斷)(2)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也”表判斷)(3)誠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之謂也:說的就是……啊)(4)某良士,某良士。(不用關系詞,名詞作謂語,直接表判斷)(5)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否認判斷句,用“非”表否認判斷)2.狀語后置句(1)不假如,強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介賓短語“于言”“于色”作“怒”的狀語,后置)(2)又嘗語于眾曰。(介賓短語“于眾”作“語”的狀語,后置)3.賓語前置句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用構造助詞“之”將謂語“謂”的賓語“怠與忌”前置)1.文章第一段說了然什么看法?寫作目的是什么?明確:文章第一段第一樹起正面模范,說明要除掉詆毀的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學習,待己、待人分別采用“重以周”“輕以約”的正確態(tài)度。但這對本文來說,卻非正題,而是襯托,是客體,由于研究謗毀之源的對象是“今之君子”的態(tài)度,所以作者寫作第一段的目的是為下文破題做鋪墊。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為什么要從“古之君子”說起,它與中心論點又有什么內在關系?明確:“今之君子則不然”仍未波及“毀”,但在對他們言論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毀”的軌跡上。前兩段準備好了箭與靶,第三段瓜熟蒂落,引矢破的,點了然“毀”字。先提出中心論點,“毀”本源在于“怠”與“忌”,又從大家對“良士”“非良士”的反應來透視世風,證明當時毀風?猖狂。3.文中所舉兩次“語于眾”的例子旨在說明什么問題?這一問題所造成的結果(危害)是什么?明確:當你夸贊或責備一個人時,人們不是以這一夸贊或責備的正確與否做出反應,而是依據(jù)與此人的關系而定,應者、不應者表現(xiàn)不同樣樣。由此形成惡劣的社會民風——“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4.韓愈把改革社會民風的希望寄望在“將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樣看?明確:韓愈把希望寄望在“將有作于上者”,即統(tǒng)治公司中有所作為的領導者,要他們破除世俗的偏見,不以社會的毀譽取人。這表達了韓愈個人的夢想,也表達了以他為代表的依賴自己努力而奮斗進步的基層知識分子的夢想。寫法鑒賞1.鮮亮的比較“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組成貫串全文的比較。古之君子,責備自己很重,很周密,要求很嚴格,對待別人,很寬,很平易,絕不苛刻;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別人卻很苛刻。這中間,段與段,層與層都采用比較寫法,古之君子責己“重以周”與待人“輕以約”,今之君子則相反?!爸亍迸c“輕”,“周”與“約”又組成詳細的比較。古今君子的詳細行為亦組成比較。逐項比較,使問題的正反兩面都獲取酣暢淋漓的闡發(fā),作者的愛憎褒貶之情也愈益強烈。2.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點其實不是是頌揚古之君子,而是抨擊今之“君子”的責人詳、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本源,所以文章對此重視予以闡述?!皻А钡乃枷胗袃煞矫?,但主假如“忌”,文章對“怠”一筆帶過,而重視解析了“忌”。3.寓理于形雖是說理文,但作者善于運用形象的手法來講道理。如語言描繪,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責于己的話:“彼,人也……”如行為描繪,“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狀況描繪,寫作者當著大家的面討論某人為“良士”或“非良士”,大家或表態(tài)或不表態(tài),其心情都是忌妒。素材挖掘生活中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己不正不可以正人即是這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說:“君子成人之美,不強人之惡。小人反是?!薄对瓪А烽_篇“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惠p以約,故人樂為善”,便闡述了這個道理,振聾發(fā)聵。所以我們要學會“慎獨”,要會包括別人的缺點。[應用角度]“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中,它是加強自我涵養(yǎng),登攀道德制高點的階梯,是一種力行道義、心胸寬廣、情操美好的人質量量;它是人的道德涵養(yǎng)較高水平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也反應了人們辦理人際關系的崇高人格,是中華民族待人處世的一種美德。這則資料可以應用在“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寬容”“包括”等作文中。(時間:40分鐘分值:58分)一、基礎達標(25分,選擇題每題3分)1.以下各句中,加點詞語講解有誤的一項為哪一項()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喝秉c,過失B.其責人也詳詳:詳細,全面C.其待己也廉廉:廉潔D.一藝易能也能:學會,掌握解析:選CC項,廉:少。2.對以下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1)其責己也重以周(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3)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4)今之君子則不然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相同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不同樣C.兩個“以”不同樣,兩個“之”相同D.兩個“以”不同樣,兩個“之”不同樣解析:選D第一個“以”是連詞,表并列,“而且”;第二個“以”是連詞,表修飾。兩個“之”都是助詞,第一個“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第二個“之”是構造助詞,“的”。3.以下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為哪一項()A.求其所以為舜者B.是足為藝人矣C.誠然,為是者有本有原D.別嫌疑,明是非解析:選DA項,“所以”古義:……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B項,“藝人”古義:有技術的人;今義:戲曲、曲藝、雜技等演員;也指某些手工藝工人。C項,“誠然”古義:誠然這樣;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連詞。D項,“嫌疑”古今意義相同。4.以下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為哪一項()A.己未有善B.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C.而望聲譽之光D.立功名于天下解析:選DA項,“善”形容詞用作名詞;B項,“外”“內”均為名詞用作狀語;C項,“光”形容詞用作動詞。5.以下對課文有關內容的解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古之君子責己重而周,待人輕而約;今之君子恰好相反。B.今之君子責人詳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怠與忌。C.這篇文章通篇采用比較手法,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比較,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樣態(tài)度的比較,還有“應者”與“不應者”的比較,等等。全篇行文嚴肅而誠心,句式齊整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畫當時士風,堪稱力透紙背。D.韓愈將改革社會民風的希望寄望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應出他消極消極的情緒。解析:選DD項,“反應出他消極消極的情緒”錯。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是不亦責于身者重以周乎!(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以欺于人,內以欺于心,未罕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照答案:(1)這不就是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周密嗎?(2)擔驚受怕地只怕那個人得不到做好事應受的夸耀。(3)對外欺詐別人,對內欺詐自己的良心,還沒有一點收獲就停止了,不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嗎?二、能力拓展(20分,選擇題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達成7~10題。原弊[宋]歐陽修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何嘗敢忽,現(xiàn)在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農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使勁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民無遺力,國但是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jié)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此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進出。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但是數(shù)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爾今后者何嘗聞金鼓、識戰(zhàn)陣也。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wèi)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令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驕這樣,況肯冒辛苦以戰(zhàn)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民為之可也何若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長大強壯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zhàn)。今乃大異,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胸懷民之長大而試其強壯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膽寒者,籍之以為廂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jīng)兇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噫!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其一生驕惰而竊食也。古之長大強壯者任耕,而老弱者游邪;今之長大強壯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全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為僧、兵,則一生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有更正)7.對以下語句中加點詞的講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則相與笑之曰:鄙鄙:鄙俗B.場功甫畢甫:剛剛C.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畜:同“蓄”D.籍之以為廂兵籍:登記解析:選A解答時,可將加點詞語的講解代入原句,假如可以譯得暢達正確,說明此講解正確,反之則錯誤;其他,用今義講解詞語,則該講解錯誤的可能性極大。A項中,“鄙”講解為“鄙俗”,是典型的用今義講解,且代入原句中翻譯不暢達,故錯誤。應當譯為“淺陋”。8.以下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民/為之可也/何若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B.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民/為之可也/何若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C.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民為之可也/何若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D.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zhàn)雖耗/農民為之可也/何若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解析:選B從表意角度看,“虛名”宜為一個整體,應斷開,據(jù)此除掉C項;據(jù)語境,“辛苦”宜做“耐”的賓語,據(jù)此除掉A項;“驕”“惰”是從不同樣角度形容“人”的,不宜斷開,據(jù)此除掉D項。應選B。9.以下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解析和歸納,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A.作者以為農業(yè)是天下之本,當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珍愛民力是不能取的。B.作者經(jīng)過古今施政的比較,揭示了宋朝農民在利益被嚴重損害下的悲慘受到。C.作者以為,休戰(zhàn)以來的士卒已經(jīng)年邁,所以背軍糧的任務只好雇請別人來做。D.作者指出,高大強壯的不種田,年邁體弱的卻在田地勞作,有時吃的是豬狗食。解析:選CC項,有關原文是“國家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jīng)用者老死今盡,爾今后者何嘗聞金鼓、識戰(zhàn)陣也。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wèi)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令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表達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善于太平年月,養(yǎng)成了驕傲和懶散的習慣,連拿被子與背糧食都雇別人而不愿親自勞作。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1分)(1)現(xiàn)在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進出。(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其一生驕惰而竊食也。(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照答案:(1)但是現(xiàn)在當官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但是依據(jù)簿書做出決定罷了。(得分點:然、簿書聽斷,句意)(2)耕作的人不再被督責全力耕作;花銷者不再依據(jù)收入確定支出。(得分點:督、計,進出,句意)(3)只知道他們一時不去做響馬,卻不知道他們一世都在驕橫懶散盜取衣食。(得分點:為盜、驕惰、竊食,句意)參照譯文:農業(yè),是天下的根本,是推行德政的基礎。古代治理國家的統(tǒng)治者未曾敢馬虎,但是現(xiàn)在當官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但是依據(jù)簿書做出決定罷了,聽到有人談起農業(yè)上的事情,就對其笑了笑說:淺陋。只知道急迫地采集、挪用賦稅,卻不理解致力于農業(yè)是基礎,這是沒有研究清楚辦理政務的根本是什么。理解要致力于農業(yè)生產卻不懂得節(jié)儉花銷來珍愛農民,這是沒有圓滿清楚致力于農業(yè)生產的方法。古代人治理天下,統(tǒng)治者和生產者互相幫助共渡難關。農民勤勤奮懇地生產,統(tǒng)治者節(jié)儉各項花銷。農民不保存自己的體力,國家不浪費。統(tǒng)治者珍愛他的百姓,百姓向統(tǒng)治者繳納賦稅,他們互相都不窘態(tài)。一個人的力量,敦促他,他就能盡其所能;一天的用度,要有控制,必然要量力而為。一年的耕作所得,供給國家與百姓的食品,都來自這里,經(jīng)常有所節(jié)余。所以三年里就要節(jié)余出一年的花銷?,F(xiàn)在卻不是這樣,耕作的人不再被督責全力耕作;花銷者不再依據(jù)收入確定支出。一年的耕作,但是可以繳納國家的賦稅,百姓的糧食僅夠生活幾個月。更嚴重的是,剛剛收割完莊稼(繳納了國家的賦稅),百姓就只好以糠麩秕稗為食,有的人只好靠采集橡樹的果實、積蓄菜根來度過冬天和春天。假如不幸碰到一次水災或旱災,那么餓死的人就互相壓著,這是多么讓人哀嘆的事??!國家停止戰(zhàn)爭已經(jīng)三十三年了。士兵中以前親自作戰(zhàn)的人到今天已經(jīng)全部老死了,今后的士兵都沒有聽見過戰(zhàn)鼓、懂得戰(zhàn)陣。生長在這太平無事的年月,飽食暖衣,這局必然然讓人驕傲和懶散?,F(xiàn)在的衛(wèi)兵夜晚入宮值班,不自己拿被子卻讓人幫著拿;供給皇宮禁兵的糧食,不自己背卻雇人背。他們這樣驕橫,莫非可以冒著困難困苦去作戰(zhàn)嗎?假如士兵可以吃苦耐勞地戰(zhàn)斗,即便損害農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些士兵卻只有“兵”的虛名,但實際上是驕橫懶散毫無用途的人。古代凡是身材高大壯實的百姓,都讓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只在農閑時教給他們作戰(zhàn)的方法。今天卻與古代大不同樣樣,一旦碰到災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去量百姓的身高并驗看他們的強壯程度,招其中的高大強壯的人做禁兵;招那些身高不夠而且身體不夠強壯的人做廂兵。官吏招募的人多就有賞,百姓處于貧窮中的就爭著投身行伍當兵。所以一到荒年,留下來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就只有老人和身體衰弱的人了。但那些官吏還說:不將強壯的人招為士兵,就怕他們變成匪徒。哎!只知道他們一時不去做響馬,卻不知道他們一世都在驕橫懶散盜取衣食。古代讓高大強壯者去耕作,讓年邁體弱的游樂;現(xiàn)在讓高大強壯者游樂,卻讓年邁體弱地留下來耕作。為什么會這樣相反呢!這樣,百姓悉心全力從事農業(yè)生產,有時仍不免吃豬狗所吃的東西,而一旦去做和尚、當士兵,就一生安閑,生活豐饒,那么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就只好一每日減少了。所以說有迷惑百姓的弊政,說的就是這樣。三、文化知識及語言運用(13分)11.以下對文化知識的講解,不正確的一項為哪一項(3分)()A.牧守,州郡的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意為捍衛(wèi)、治理某地的地方官。B.中書,中書省,古代官簽字,是決議機構,負責政令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C.合從,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lián)合拒秦。六國地處南北,故稱合從。D.足下,謙辭,古代平輩、朋友之間相當或上稱下都可以用“足下”。解析:選D“足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