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備課正誤會診_第1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備課正誤會診_第2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備課正誤會診_第3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備課正誤會診_第4頁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備課正誤會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統編教材備課學習正誤會診(高級)(綱要下冊)

第1課、第2課

1.原始社會時期,隨著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傳播,人類文明逐漸產生。()

2.階級產生的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剩余產品的出現;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3.世界上形成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等最早的地區文明,這些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而是最早的文字之一。同屬于上古文明時期創造的文字還有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5.農耕文明是指由人類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6.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獲得了穩步發展;古代希臘不斷向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眾多的城邦國家。()

7.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這是大帝國興起的重要條件,并最終推動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孔雀帝國、羅馬帝國的興起。()

8.人類文明交往的方式主要有暴力沖突與和平交流兩種,絲綢之路促進了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9.受地理和歷史環境影響,古代西亞、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區性大國,羅馬城邦成為古代民主政治的搖籃。()

10.古代世界各地區的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第3課、第4課

1.隨著西歐社會的轉型,中古西歐的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主要表現為王權國家、基督教會和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2.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中古西歐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變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多元混合特色。()

3.領先于世界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文明在這時不斷向外傳播,與受中國文明影響下的朝鮮文明、日本文明等交相輝映,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上燦爛的一頁。()

4.古代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15世紀日本幕府政治興起;中朝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獨立。()

5.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伊斯蘭教傳播、傳承阿拉伯文明的作用。()

6.東非的阿克蘇姆王國、西非的加納等國、南非的大津巴布韋都充分展示了古代非洲的文明成就。()

7.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古代美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以印加文明為代表的東部非洲文明是在各種文明的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第6課、第7課

1.新航路指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西歐各國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的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2.15世紀末,隨著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新市場的開拓意愿愈加強烈。()

3.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人口、物種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動,各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4.人口、動植物以及病原體跨區域大范圍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

5.玉米和甘薯傳入中國,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

6.西歐的殖民掠奪,促進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但造成亞非美地區長期的落后。()

第8課

1.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出現,歐洲發生文藝復興運動,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2.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無力與封建神學正面沖突,所以借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之名,而行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實。()

3.在資本主義發展和文藝復興影響下,歐洲國家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國家的形成。()

4.馬丁·路德認為“因行稱義”,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5.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近代科學興起,削弱了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6.歐洲掀起了啟蒙運動,提倡理性主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9課

1.17、18世紀,由于資本主義發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統治的阻礙以及啟蒙思想的影響,英、法、美等國家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基本制度。()

2.“光榮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3.美國從國家權力重心的角度來說,是總統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來說,是聯邦制;從國家元首產生方式的角度來說,是共和制。()

4.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政體主要有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兩種形式。君主立憲制分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5.19世紀,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繼續擴展,俄、美、德、意、日等國通過革命、改革或統一戰爭的形式確立或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6.亞歷山大一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7.德意志統一完全是通過革命戰爭來實現的;意大利除了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外,還有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運動。()

第10課、第11課

1.為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18世紀80年代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到19世紀中后期,歐美等地同時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工業革命在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指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向全世界擴張,各大洲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統一的市場體系。()

5.早期工人運動的失敗,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設想和實踐的“空想性”,促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6.科學社會主義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7.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或影響下,國際工人運動發展進入新階段:第一國際促進了工人階級的國際聯合,巴黎公社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8.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是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也是社會主義政權。()

第12課、第13課

1.歐洲列強進行殖民擴張,是為本國搶占更多的殖民地,掠奪更多的財富,使本國在當時的世界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且日益強大起來。()

2.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列強開始了罪惡的殖民擴張活動,拉丁美洲在17世紀晚期完全淪為了列強的殖民地。()

3.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4.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受帝國主義國家不同程度控制的國家或地區。()

5.對外擴張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時期的殖民擴張呈現不同的特點,掠奪原料是西方早期殖民擴張的主要目的。()

6.隨著殖民擴張的進行,西歐各國與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貿易聯系,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7.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資本主義政治體系、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第14課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實質,是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

3.歐洲主要國家為了奪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這使得帝國主義之間矛盾不斷激化,進而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國際政治力量對比,對戰后的世界秩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

7.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都未從根本上解決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8.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第15課、第16課

1.俄國發展落后,經濟上是農業國,政治上是沙皇專制,社會矛盾尖銳復雜,反動統治力量強大。()

2.俄國革命力量強大,有強大的工農聯盟,有成熟的列寧主義指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有用革命方式解決各種現實矛盾的社會力量。()

3.在列寧主義指導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4.十月革命勝利后,為了穩固新生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穩定,蘇俄(聯)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

5.新經濟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內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的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種政策。()

6.列寧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落后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7.在列寧領導下,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蘇聯強大國家的基礎。()

8.斯大林單純利用行政手段,通過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過渡,造成農業長期落后、國民經濟各部門比例失調。()

第17課

1.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影響下,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加緊了侵略擴張,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二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協同作戰,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3.1942年1月,美、蘇、英、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建立了以戰勝國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聯合國是這個國際秩序的代表,奠定了戰后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基礎。()

5.雅爾塔體系是指二戰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

6.國際聯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其制定的原則是會員國主權平等、用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禁止以武力相威脅或侵害他國。()

7.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雖然帶有強權政治烙印,但對戰后的和平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18課

1.二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

2.美蘇全面冷戰成為二戰后近半個世紀國際關系的主旋律,世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陣營的對峙。()

3.馬歇爾計劃是以經濟的形式聯合西歐遏制蘇聯,杜魯門主義是政治上與蘇聯對立開始的標志,兩者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

4.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西歐、日本和中國崛起推動了多極力量的成長,世界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5.世界多極化力量開始出現,歐洲聯合,日本經濟騰飛,第三世界崛起,極大地沖擊著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

6.20世紀8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宣告結束,國家間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多極化趨勢持續發展。()

第19課、第20課

1.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到20世紀70年代,各國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混合經濟”開始出現。()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發生了新變化。資本主義國家放松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迅速恢復發展生產力。()

3.二戰后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福利國家”制度,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穩定。()

4.福利制度是壟斷資本家為緩和國內矛盾、挽救資本主義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種代價,能徹底消滅貧困和兩極分化。()

5.蘇聯和東歐國家開始改革,但終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而失敗,引發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

6.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從而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了這些矛盾,從而導致蘇聯解體。()

7.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失敗。()

8.中國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9.中國改革是漸進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過配置新體制因素以達到體制輪換,最終過渡到市場經濟的改革。()

第21課

1.1826年,西屬拉丁美洲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基本實現了獨立,但是各國大多政局動蕩,西屬拉美仍面臨著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2.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史稱“亞洲覺醒”。()

3.“亞洲覺醒”主要有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和中國的辛亥革命。這些革命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4.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非洲各地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反帝成為非洲人民的主要任務。()

5.非洲國家的抗爭,主要有埃及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

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民族民主運動風起云涌。主要有中國國共兩黨合作的北伐戰爭,印尼共產黨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