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人口與環境第三節人口遷移 微課_第1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人口與環境第三節人口遷移 微課_第2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人口與環境第三節人口遷移 微課_第3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人口與環境第三節人口遷移 微課_第4頁
高中地理湘教版第一章人口與環境第三節人口遷移 微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人口遷移eq\o(\s\up7(),\s\do5(從容說課))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人口遷移的概念、分類及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教學的重點是列舉實例分析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結合實例,即先引入人口遷移的實例,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導學生得出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針對每一條原因,使用人口遷移的實例進行實證和說明。通過學習,學生可能會發現,歷史早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現代社會的人口遷移則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教學重點1.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2.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教學難點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教具準備投影圖片,相關資料。課時安排1課時eq\o(\s\up7(),\s\do5(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了解我國當代人口遷移的特點。2.理解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明確引起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3.運用本地人口資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動的狀況及產生影響。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例對比,明確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國際遷移與國內遷移的區別。2.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案例,歸納出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社會調查,運用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探究社會的興趣,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確的人口觀、環境觀和全球意識。eq\o(\s\up7(),\s\do5(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復習提問)1.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有怎樣的增長?影響人口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環境對人口增長有哪些限制性?3.何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國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復習回顧,回答。推進新課師(投影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課件展示:材料一:聯合國報告:印度人口將在2030年前超過中國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根據聯合國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將達到億,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達到億。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2025年人口將達到億,而到2050年,中國人口將回落到億。另據《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目前的65億增長到91億,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歐洲的人口將繼續下降。據統計,到2050年,歐洲人口將從目前的億下降到億(包括俄羅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國的人口將繼續下降,而法國和英國的人口將有所增長。到2050年,日本人口將從目前的億下降到億。報告指出:“總體而言,從2023年到2050年,發達國家的人口將基本保持不變,大約是12億。而50個最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將增長兩倍多。”材料二:德國人口負增長現在人口8200萬的德國,到2050年將降至7000萬。換言之,在20世紀下半葉,德國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萬;而在21世紀前半葉,德國將平均每年減少人口20萬以上。這是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預測與計算結果。德國的老齡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據預測,2000年退休者與就業者的比例為40∶100;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變為75∶100,從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壓力。隨著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23年德國人口總數下降了萬。部分德國官員指出,如果德國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隨著人口不斷下降,德國會在未來幾個世紀里“消失”。師(總結精講)通過對以上材料的閱讀,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的增長,取決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對比,即人口自然增長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出現了人口過快增長,德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了負增長,人口出現了減少問題,要想使德國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勵生育外,還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人口遷移及其所受的影響。板書:第三節人口遷移一、人口遷移的概念與分類課件展示:思考題1.人口增長有哪兩種主要方式?對世界人口增長有何影響?2.何為人口遷移?它與人口流動有何區別?3.人口遷移可劃分為哪些類型?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什么?生閱讀教材,思考回答。問題1:人口增長主要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兩種方式。人口的機械增長,即遷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導致人口變動的另一個方面,對世界范圍內的人口增長一般不具有影響,但對特定國家或地區(如德國)的人口增長,有時產生顯著的影響。問題2: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不變更定居地的空間移動,如季節移動、短期旅行等只屬于人口流動,不屬于人口遷移。問題3:根據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人口遷移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兩種類型。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一個國家的居民進入另一個國家定居的現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動、國際難民定居等。國內遷移是指一個國家內部的居民從一個行政區進入另一個行政區定居的現象。當前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師激勵性評論后,安排學生完成教材P17活動1、2題。生(回答)問題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購物,沒有變更居住地;②張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去異地讀書,涉及定居地較長時間的改變;③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B中學讀書,雖有短時間離開原來居住地的依據,但未變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屬于人口遷移。④聚居在敘利亞難民營的伊拉克難民,因跨越了行政區域界線,因此屬于人口遷移。問題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規模南遷,②19世紀俄國向西伯利亞流放犯人,屬國內人口遷移;③明清時期廣東、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東南亞,④在我國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屬于國際人口遷移。(承轉)以上我們了解了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那么,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和我國當代人口遷移各有什么特點呢?課件展示:“近現代世界人口遷移流動路線示意圖”。觀察思考:19世紀以前亞洲、歐洲人口遷移方向各有何特點?原因何在?生觀察討論后,填表:課件展示:遷出地遷入地遷移的原因亞洲中國、印度等地東南亞、美洲、大洋洲、非洲等自然災害、戰爭、生活貧困需要到海外謀生歐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地理大發現,新航線的開辟,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主義的擴張,開發新大陸非洲非洲美洲歐洲殖民者罪惡的奴隸貿易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17材料,思考我國當代人口遷移有何特點?生閱讀材料,填下表:課件展示:時間人口遷移特色方向20世紀50~70年代60年代移民邊疆省份7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人口遷移受到嚴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遷移比例較少從東部向中部以及東部、中部向西北、東北、西南方向遷移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內地到沿海,從農村到城市,從貧困落后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組織性遷移的比重逐漸下降,自發性遷移的比重迅速上升中部向東部的遷移,同時西南、西北向中部和東部的遷移也有增加的趨勢課件展示:課堂訓練:讀“80年代下半期我國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示意圖”,按要求完成下列問題。(1)從圖中看出,人口遷入數量最多的地區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這三個地區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川人口大量外遷對本省產生的積極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主要表現為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遷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參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長江三角洲(或滬寧)珠江三角洲(或廣東)經濟發展較快,水平較高,就業機會多,工資較高(2)緩解人口壓力或人地矛盾,加強了與外界的聯系,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3)流動人口務工經商(承轉)從以上分析中我們發現,世界和我國人口遷移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特點也不相同,那么,人口為什么要遷移?人口遷移空間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板書:二、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師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相當復雜,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E.S.Lee)提出了系統的人口遷移理論——“推拉理論”。課件展示:教材圖110“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生觀察分析,了解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課件展示:教材圖111“2023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地區構成圖”、圖112“2023年我國流動人口城鄉結構圖”師思考如下問題:1.2023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地區構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區分別有哪些?2.2023年我國流動人口城鄉結構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別是多少?有何特點?生合作探究后,總結回答。問題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等省市。人口遷移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由經濟欠發達的中部內陸地區向經濟發達的沿海開放地區流入。問題2:2000年我國人口城市結構中,鄉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絕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說明人口遷移的主流仍是由農村向城市遷移。除以上自然環境因素、經濟因素引起了人口遷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戰、伊拉克戰爭、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遷移屬于什么影響因素呢?生(回答)屬政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遷移。師(總結精講)政治因素中除戰爭以外,各國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經濟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遷移、鼓勵人口遷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規模的移民流。由于人類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會引起人口的遷移。如上述實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遷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課件展示:課堂訓練:判斷下列人口移動的主導因素并進行連線:①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或遷居國外②我國歷史上的貧苦農民“闖關東”“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態環境因素③二戰期間猶太人被迫遷居國外經濟因素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遷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⑤20世紀80年代撒哈拉地區居民淪為環境難民社會文化因素⑥21世紀,大洋洲島國圖瓦盧舉國搬遷參考答案:課堂小結人口遷移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還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戰爭、宗教、社會變革、國家政策、生態環境變化以及個人動機和需求也能影響人口的遷移。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eq\o(\s\up7(),\s\do5(板書設計))eq\o(\s\up7(),\s\do5(活動與探究))活動與探究的課題題目:山東省未來人口遷移流向及對經濟的影響活動與探究的內容:山東自古以來即為全國最大的人口遷出省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由凈遷出省變為凈遷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著遷返故地的潛在意識,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遷入。從遷移流向看,省內遷移人口以“上行性”遷移為主,省外遷入人口以“平行性”遷移為主;遷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為主。未來人口遷移規模將不斷擴大,由農村遷往城鎮將繼續成為遷移的主要流向;人口遷移模式將由社會自然形態向經濟模式轉化;傳統的婚姻遷移比重將逐漸下降。活動與探究的過程、方法:①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山東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現狀,分析山東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②介紹自己了解到的人口遷移(家人、同學、朋友、鄰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組討論,互相啟發。活動與探究的結果:①分析遷移人口總的流向對未來山東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②深入探究山東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識結構的舉措。③將討論結果寫成小論文。eq\o(\s\up7(),\s\do5(備課資料))一、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即人口的機械變動,是指人口在空間移動,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遷移定居。人口遷移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引起人口遷移的最基本的動因在于經濟因素。為了解決一個地區人口與生活資料、勞動力與經濟資源在數量分布上的不平衡,往往會出現人口遷移來加以調節,不管這種人口遷移的形式如何,是自愿遷移或強制的被迫遷移,是個別的自發遷移或有計劃、有組織的成批遷移。通過人口遷移開來發資源,發展經濟,創造新的生活來源和社會財富,緩解人口與生活資料、勞動力與經濟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人口遷移也經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強烈影響,尤其是戰爭。戰爭持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往往受其影響而促發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使人口地理分布發生劇烈的變化。相比之下,經濟因素引起的人口遷移的速度就要緩慢得多。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是形成人口地理分布新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遷移貫串于人類整個歷史過程,當前的人口分布狀況是歷史上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的結果。從我國的現狀看,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據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以黑龍江的愛輝(1983年愛輝縣撤銷并入黑河市)至云南的騰沖作直線為界,東南半壁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而土地面積與之相似的西北半壁人口只占%。這種情況除我國西北部地理環境多高山、高原和荒漠等原因外,還有社會和歷史等多種原因影響人口遷移的流向,逐漸形成目前的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東南半壁的不平衡狀態。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口遷移是怎樣產生的?西方人口學家把這種現象歸納為推力和拉力或排斥力和吸引力作用的結果。回顧人口遷移的歷史,人口發展必須與自然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是人類社會共有的客觀要求。但是,由于諸多原因,人口的發展經常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處于互不適應的狀況,所以人地關系不協調是人口遷移的根本原因。可見,作為一種復雜的人口現象,人口遷移是由許多外部因素的強迫所致,受一系列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三、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人類生存離不開一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同時,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域差異也是引起人口從一地向另一地遷移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人類總是移居到自然環境比較優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在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較低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人們往往傾向于集中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草豐茂、宜于農耕的平原、河谷地帶。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火山噴發、地震、暫時或持續性的氣候惡化、病蟲害、瘟疫等)或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或通過對生產的嚴重破壞迫使人們不得不成批地離開家園,遷移到異地安家。四、經濟因素自然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總是通過人類的經濟活動實現的。因此,經濟因素對人口遷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各國及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構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通常,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口遷入率較高,經濟落后的地區遷出率較高。生產布局的變化和新區開發也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遷移的流量、流向發生變化。大型生產項目的興起和新區開發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多事業成功的機遇,因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導致大批人口流入。例如,美洲大陸的開發就是與歐洲和非洲大批移民的涌入同時進行的。此外,人口遷移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人口遷移的距離和規模與交通工具的發展與布局有很大關系。在近代以前,海洋使新舊大陸處于隔絕狀態,現代運輸工具的發展則使海洋成為交通運輸和聯系新舊大陸的通道,也導致人口遷移的距離和規模增大。新交通線的開辟,常常伴有規模較大的人口遷移。五、社會文化因素人口遷移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除自然和經濟因素外,各種社會文化因素(如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政治因素對人口遷移有時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國政府通常制定一定的經濟和人口政策以限制或鼓勵人口遷移。例如,1878年清朝政府撤銷禁止移民東北的禁令,致使大批關內人口移入東北。因政治原因所引起的人口遷移常常有強迫性。例如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驅逐猶太人,南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把城鎮黑人趕入“黑人家園”等均屬強迫遷移。文化教育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人們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總是從文化水平低、教育設施落后的地區遷往文化教育中心地區。而移入地區也愿意接受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遷入,這往往導致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外流。此外,不少宗教活動也經常引起人口遷移。例如西非朝圣者到麥加去的歷時幾個月的長途跋涉;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徒征服西非、北非的戰爭)所引起的人口遷移;以及宗教迫害(如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對異教徒的迫害)造成的被迫人口遷移。六、人口遷移對促進社會發展的意義(一)人口遷移可以改變人口和人種的分布。人口居住地的長期改變,使人口和人種地理分布發生變化。如目前多數學者同意一種觀點:人類是從非洲大陸經西南亞、南亞、東亞、東南亞移入澳大利亞、美洲的。所以這些地區的土著居民都是有色人種。如亞洲的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大洋洲的毛利人等。(二)人口遷移會改變遷出地和遷入地的環境人口容量,進而影響人口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地理分布。自地理大發現后,大規模的國際人口遷移促進了新大陸地理環境及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人類發展具有了廣闊的空間和物質能量保障。如美洲大陸的金礦、銀礦、銅礦、石油、鐵、鋁等,這些都為世界產業部門的發展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地理條件。(三)人口遷移改變世界產業中心的地理分布,促進了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首先是促進了農作物種植范圍的擴大和改變,如玉米、水稻、茶葉、大豆、天然橡膠等都從原產地向外擴散。工業生產也向新大陸發展,經濟中心不斷在新大陸產生,城市不斷在新大陸形成。與此同時,現代人口從亞洲和新大陸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向歐洲等缺少勞動力的國家和地區遷移,又促進了那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人類產業部門擴大和產業布局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伴隨人口遷移的匆匆腳步聲。(四)人口遷移促進了文化擴散和新文化區的形成。人口的遷移,使地域性很強的文化不斷向外擴展,不斷與其他文化發生融合和重疊。如語言、文字、宗教、服飾、飲食、藝術、建筑等所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隨之發生空間的擴散。總之,人口遷移對調整人口分布、勞動力短缺、促進地區文化交流、新資源開發、經濟文化區的建立、民族和種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作用。七、我國古代的幾次人口遷移自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開始,一直到周朝,我國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黃河流域。秦漢時期,北方大規模戰亂屢屢發生,使人口多次遷往南方,內地農民去內蒙古河套地區墾荒戍邊的也很多。西漢時,我國北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3左右。東漢末年,北方的草原民族陸續內遷。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期間,北方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而繼續南遷。尤其是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后,發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人口南遷的高潮。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再次引發了北方居民大規模遷往南方的高潮。在這之后的五代十國、北宋和南宋期間,北方居民因不堪忍受金人的統治仍大舉南遷。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以后,達到了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2/3左右。元、明、清期間,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戰亂平息,人口數量增加。此外,由于戍邊、流放、逃難、避稅和經商等原因,還經常發生漢族遷往邊疆、邊疆少數民族遷往內地等人口流動現象。我國人口遷往海外有很長的歷史。唐朝時,我國東南部有居民遷往東南亞、美洲等地落戶謀生。自明朝鄭和下西洋開通海上商路后,去海外謀生的人口逐漸增加。八、“闖關東”與“雁南飛”我國東北地區有遼闊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吸引黃河中下游地區人口向這里遷移和流動。明、清時期,更多農民來此開荒種地并定居下來。移民主要來自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東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東北地區俗稱“關東”,人們便把不顧政府禁令,來此謀生的人口入遷現象,稱為“闖關東”。19世紀中期,我國人口突破4億大關。面對沉重的人口壓力,清政府被迫開放長期封禁的東北山林、草原,由此引發了更大規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東北地區人口由570多萬猛增到1800多萬,年平均增長率高達75‰。到1933年,該地區人口已達2910萬,成為當時全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經濟差距是吸引山東人“闖關東”的基本動因。直到1978年,黑龍江省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還比山東省高出2/3。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以其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首批獲益省份之一,經濟增長迅速,山東省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黑龍江省,由此導致了兩地之間人口遷移方向的完全反轉,從而出現了“雁南飛”現象。九、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人口遷移建國初期,即國民經濟恢復期,政府實行自由遷移政策,農民進城或沿傳統路線“闖關東”“走西口”。國家在“一五”期間有計劃地改變工業布局,把沿海工業密集的工廠內遷至西北、西南邊疆省區,將前蘇聯援助的一半項目安排在東北。大批職工及家屬響應大規模建設的需要隨遷;同時大量農民進入礦山工廠,建成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以武鋼為中心的華中工業基地和以包鋼為中心的西北工業基地。此外,山東、河北等人口稠密地區的農民集體移民邊疆,開荒墾殖。1958~1960年,每年有3000萬人口在中國大地流動,其中,主要是離開土地大煉鋼鐵的農民和逃荒者。從60年代起,遷移流動人口驟然下降,其原因在于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期,工礦企業吸收職工速度減慢。文革期間,停辦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癱瘓,以學生錄取分配和生產經營活動為主要原因的正常遷移人口大為減少,而上山下鄉的知青和下放干部成為遷移人口的主體,與1958年農民盲目進城形成世界罕見的城鄉勞動力大對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和沿海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人口遷入城鎮,內地人口遷入沿海和工礦區,人口遷移劇增,這已成為我國目前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十、人口遷移的影響一次完整的人口遷移過程對于遷移者本人、遷入區和遷出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遷移者在遷移之前,一般來說,總是希望自己會有一個完滿的結果。然而,當事與愿違時,遷移者或者心懷不滿、郁郁寡歡,或者又遷移到其他地方,甚至回遷原籍。許多遷移者很難適應新的環境條件。凈遷出對一個地區產生的積極影響是能夠減輕人口壓力,有可能造成平均工資、薪酬收入的上升;而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它有可能造成土地和不動產價格的下跌、資金外流以及可能失去許多勞動能力較強的人。這有可能會使凈遷出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少一些活力。不過,凈遷出區的財政負擔有可能減輕,而郵匯收入會大大增加。凈遷入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樣影響明顯。一方面,人口凈遷入有可能導致平均工資和薪酬收入的下降,而土地和不動產價格卻必然趨于上漲;另一方面,由于凈遷入區青壯年人口較多,遷入者原有的文化背景不同且科學、文化素質較高,因而,凈遷入區常常比其他地區更能容忍新思想,社會經濟的發展顯得充滿活力。最后,人口遷移可以促進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而經濟、文化交流機會的增多,為各民族、種族的融合并形成新的民族提供了條件。十一、印巴分治與人口遷移1947年,英屬印度被分割為印度和巴基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