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和實現 環境工程管理專業_第1頁
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和實現 環境工程管理專業_第2頁
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和實現 環境工程管理專業_第3頁
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和實現 環境工程管理專業_第4頁
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和實現 環境工程管理專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14131前言 1176731現狀分析 2134141.1項目位置 2297961.2周邊現狀 2164101.3項目范圍 2225482綠地分類 310933設計依據 3130574指導思想 376315設計原則 414255.1以人為本 4282185.2繼承傳統,大膽創新 4192365.3因地制宜,生態發展 4193655.3體現文化特色 4124405.4適地適樹 425035.5水域景觀的可達性 4296535.6空間層次豐富 4275996功能分區 5237137總體特色 5200567.1設計靈感來源 53497.2總體布局 645498植物特色 7241469具體景觀分析 82068210經濟技術指標 9“漣漪”公園濱水景觀設計說明書摘要近30年來,中國迎來了后工業化時代,各個城市開始注重了對環境的保護與改造,尤其是濱水區域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因為濱水區域在城市系統中擔任著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運輸、游憩、城市形象等生態功能等。因此,濱水公園的設計與開發對城市的娛樂、文化以及生態等多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本設計是通過景觀設計來調整及改善場地內的生態環境,使水系生態環境達到平衡梳理河流、島嶼邊緣的形態,以彎曲、自然的形式,增大水體與島嶼的接觸面積。采用自然緩坡,減少硬質河堤,使整個環境更加具有親和性與自然性。利用豐富多樣的植物配置,使場地四季有花可賞、有樹可觀。設計場地與建筑滿足游客觀賞的基本需求,以及周邊居民的生活娛樂需求。本設計手法是以圓形元素語言為主體景觀的表現形態,將該場地劃分為密林有氧區、親水活動區、樹陣景觀區、入園廣場四個功能區,以獨特的方式將公園打造成為以圓形為主體的“漣漪”公園,使在河流中的島嶼更加富有吸引力。關鍵詞:濱水公園;景觀設計:漣漪;圓形元素語言Specificationof"Ripple"waterfrontlandscapeparkDesignAbstractAfternearly30years,Chinausheredintheeraofindustrialization,citiesbegantopayattentionto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renovation,especiallythe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becauseofwaterfrontincitysystemholdsavarietyoffunctions,suchaswaterconservancy,transportation,recreation,theimageofthecityecologicalfunction,etc.Therefore,designanddevelopmentofcitywaterfrontparkhasaverypositiveroleinentertainment,culture,andecologicalaspects.Thisdesignisthroughthelandscapedesigntoadjustandimprove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fthefield,thedrainageecologicalenvironmentbalancecardingontheedgeoftheriver,islandsform,intheformofbending,natural,increasethecontactareaofwaterbodyandislands.Usingnaturalgentleslope,reducehardembankment,maketheenvironmentmoreaffinityandnaturalness.Usingtherichvarietyofplantconfiguration,makethevenue,thefourseasonscanenjoyflowers,trees.Designspaceandconstructionmeetthebasicneedsoftourists,andpeople'slifeandrecreationalneeds.Thisdesigntechniquebasedoncircularelementsasthemainbodyoflandscapeform,dividedthesiteintofourfunctionalareas:jungleaerobiczone,hydrophilicactivityarea,treearraylandscapearea,theentrancesquare,inauniquewaytotheparkintoacircularasmainbody"ripple"park,maketheislandmoreattractiveintheriver.Keyword:waterfrontpark;Thelandscapedesign;ripples;Circularelementslanguage前言設計目的:設計目的是為城市中心打造一個環境舒適,具有生態效益、并能夠供廣大游客休閑娛樂的主題濱水景觀。另外,也是為了利用圓形為景觀設計元素的獨特的設計手法,將該塊場地打造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區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設計意義:60年代,各大城市紛紛發展工業,興建廠房車間等大型污染企業,對城市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破壞與污染。伴隨著21世紀的腳步,環境與發展已成為人類環境意識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人類對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認識,使人比較自覺地、全面地、科學地對待人居環境問題。人類也更加注重陽光、空氣、森林和綠地在人居環水、境中的作用,大力發展生態建設。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除了經濟作為評斷一個城市的質量標準以外,環境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城市濱水地帶也成為了近年來景觀設計的一大重點與亮點。追溯到遠古,濱水區必然是城市起源的一大重要因素,河流、湖泊、江海與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近30年來,中國迎來了后工業化時代,各個城市開始注重了對環境的保護與改造,尤其是濱水區域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因為濱水區域在城市系統中擔任著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運輸、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態功能等。因此,濱水公園的設計與開發對城市的娛樂、文化以及生態等多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20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大部分區域經濟迅速發展,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對景觀設計與開發的重視程度也大大增加,尤其是濱水區的景觀設計。因為人類對生態環保意識的大幅度提升,作為陸地與水域交接的濱水區域,它包含了水體以及水體周邊的局部區域,相對于其他景觀設計更加具有豐富多樣性。真正的現代化濱水景觀設計源于美國,以波士頓城市公園系統之翡翠項鏈、芝加哥博覽會等為主要代表。經過幾十年的開發與研究,西方國家對于濱水景觀設計有了更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而我國對濱水區域的重視始于20世紀90年代左右,但從目前我國的濱水區景觀開發情況來看,存在缺少整體性、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以及缺少設計元素、手法單調,與大部分濱水區設計雷同等多種問題。但也有部分國內沿海城市開發了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的濱水景觀,這將會帶領國內大部分區域的城市更好的對濱水區域進行開發利用,形成一個良性的發展。本方案的設計目的是為城市中心打造一個環境舒適,具有生態效益、并能夠供廣大游客休閑娛樂的濱水主題景觀。另外,也是為了利用圓形為景觀元素的獨特設計手法,將該塊場地打造成為當地的地標性區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1現狀分析1.1項目位置本項目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面積約為2.5萬平方米。貴陽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化都市,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以溫度適宜、濕度適中、風速有利、紫外線輻射低、空氣清潔、水質優良、海拔適宜、夏季低耗能等氣候優勢。花溪區隸屬于貴州省貴陽市,地處黔中腹地,貴陽市南部,東鄰黔南州龍里縣、西接貴安新區,南連黔南州惠水縣、長順縣,北與南明區、觀山湖區接壤,花溪區地處長江、珠江分水嶺,是貴陽市著名的生態區。區內有大小河流51條、總長390公里,松柏山水庫、花溪水庫兩座中型水庫總庫容達7140萬立方米,阿哈水庫、紅楓湖、百花湖的重要流域也在花溪區。花溪因此成為貴陽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花溪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到達41.53﹪。花溪區已經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2周邊現狀該項目現為“牛角山”公園,地處花溪區最為繁華的地段,并作為了花溪區的人流核心地帶區域,在人文地理方面,該場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且歷史文化悠久,緊挨著貴州大學與清華中學,人文氣息十分濃厚。分布在周邊的花溪公園與十里河灘濕地公園也是著名的景區。該場地周邊交通極為發達,西邊緊臨作為城市主要干道的清溪大道,四周被城市次要道路所包圍,為周邊居民與外來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所以在對場地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到場地人流量大的因素,增加場地出口,同時需要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舒適、功能齊全的活動場所,以及給周邊師生創造文化氛圍濃厚的學習交流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本項目地理位置優越,是地處花溪河道之中的一個獨立的島嶼,四周被河水所包圍,這是作為一個濱水公園極大的優勢。1.3項目范圍該場地位于花溪區花溪公園東側,呈不規則長條帶狀,整個項目面積約為30300平方米。2綠地分類帶狀公園3設計依據1. 城市綠化條例(國務院1992.08.01實施)2. 城市綠化管理辦法(建設部2002.11.01實施)3.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建城〔2002〕240號文)4. 城市綠地設計規范(GB50420-2007)5.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6.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CJJ75-97)[S].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5.4指導思想本場地是鬧市區中的一塊綠洲,四周環水是濱水景觀得天獨厚的優勢。該設計旨在為周邊居民打造一個可游覽、休憩的綜合性公園。采用現代景觀設計的新理念,做到將本土景觀現代化和外來的現代景觀本土化,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幾何景觀的園林風格。整個場地采用弧度、圓形元素設計,圓與圓相互交錯、相接、拼合,形成了以圓形景觀為主題的綜合性濱水公園。本項目以“利萬物于不爭,藏文脈于繁華”為設計主題,以“幾何形狀創造動感空間”為設計手法,以“獨特創新、生態發展”為設計取向,將“漣漪”濱水公園打造成為花溪區域內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標性公園,以及能夠為當地居民與游客提供休閑、娛樂活動的綜合性公園。5設計原則5.1以人為本景觀設計,大范圍來說是為了提升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空間,但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如若設計的空間不與人的行為發生聯系,則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設計處處以“以人為本”出發,真正意義上做到“為民、便民、利民”。5.2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本次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手法以外,在總體布局手法和設計元素上都采取了大膽的創新,做到將本土的景觀現代化和外來的現代景觀本土化,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幾何景觀的園林風格。5.3因地制宜,生態發展該設計根據現有地形作為設計基礎,做到以利用為主,以修改為輔,堅持因地制宜,師法自然的設計原則,尊重自然,將該項目打造成為注重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公園。5.3體現文化特色設計需要做到有樹可觀、有花可賞,但是除了做到地形上的因地制宜,更為重要的是與周邊人文環境相結合,體現出當地特有的文化特色。設計的景觀得有各自獨特的寓意,讓設計更加富有當地的文化韻味。5.4適地適樹設計以注重生態為首要,大量采用本土樹種。適地適樹,不僅可以提高樹木的存活率,更能夠大大降低項目成本。在大量利用當地樹種的前提下,也必須注意各種樹種的搭配,做到公園內四季有花可賞,有樹可觀。5.5水域景觀的可達性作為典型的濱水區域設計,它的目的是為大眾服務,為周邊居民與游客打造一個游憩觀賞、休閑活動的公共場所,在滿足安全性與生態性的前提下,應盡量提高水域景觀的可達性,使人們能近距離接觸水體,滿足人類的親水本性。5.6空間層次豐富設計除了注重平面美學的構成原則,但更應該注重垂直面人類視覺上的變化。利用植物、景墻、建筑等進行空間轉化和空間高低創造。6功能分區“漣漪”濱水公園是以幾何圓圈與自然式弧形作為設計元素。因此本設計的總體布局主要是利用場地內圓形景觀以及其周邊區域將空間主要分為了四大主題區域。6.1休閑活動區:該區域是利用大型的木質棧道圓環將其界定出來的一個空間。在區域中心是一個向內收縮并層層提高的階梯狀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憩座談、交流玩耍的場所。在這塊區域內更多的是硬質鋪裝,使人們的各種娛樂活動進行得更加方便。并且在活動區域分散布置了圓柱形的綠籬和大小不一的雪松,為該區域增加了更多的觀賞性、趣味性和韻律性。6.2密林氧吧區:該區域是利用原有場地的地形進行了微調,設計了形態各異的微地形,并種植種類豐富、數量較多的植物,分散放置了形態優美的景觀石。區域內大小各異的喬木以及種類繁多的灌木,將這里打造成為了一個小型的生態氧吧,使游客們進入以后感到心曠神怡。6.3文化展示區:該項目緊臨貴州大學與清華中學,又與下游的孔學堂緊緊聯系,因此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人文景觀極其豐富。在該區域中利用弧形景墻的方式,將該地悠久的人文歷史與地方民族文化充分地展現給游客。6.4親水活動區:本區域位于項目的西南方位,利用場地較為突出的區域,采用圓環造型的木質平臺為游客們打造一個可以近距離接近水體的場所,在保證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將水體與景觀的接觸做到最大化,讓游客真正體會到濱水景觀的魅力。7總體特色7.1設計靈感來源該場地是位于花溪河中心區域的一個小島,四周都被河流所環繞,是一塊較為特殊的設計場地。四周被水所包圍也是作為濱水景觀設計的一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前期對設計進行構思的時候,總體是圍繞“水”進行的。本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自然。當雨水滴落在河面上所慢慢形成的漣漪相互碰撞、交錯,變形成了一幅非常美麗的平面幾何構圖。這樣的構圖也非常符合該項目的環境條件,以自然式的弧線和圓形等幾何圖形作為主要的設計元素,巧妙地用圓形景觀對場地進行功能區域界定,從而達到功能分區的作用,整體看上去就像是花溪河面上的一輪輪巨型“漣漪”。自古以來,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圓都或多或少的運用到景觀設計之中,它往往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豐富的內涵。它具有外形小、體積大的特點,它連貫的外形與柔和的轉折都給人以親和的感覺,它的包容感與向心性除了給人柔和、圓潤的感覺,更給人一種運動感,使設計場地更加活潑,充滿運動力。7.2總體布局本設計以主要園路與次要園路分別作為主要十字景觀軸線與次要穿插景觀軸線,以圓形景觀要素分割空間、劃分功能分區,以貫穿整個場地的林系作為主要的景觀載體。本設計主要有九大景點,包括密林有氧區、親水活動區、樹陣景觀區、入園廣場等。各個景點合理分布,又利用植物、建筑、景墻等進行空間圍合與分割,達到增加景觀層次的目的,使游客感受到移步換景、景中有景的視覺感官。該設計利用道路串聯景點、景點劃分區域,用以點連線、以線框面的手法,將該公園劃為“兩軸、四帶、九景點”的獨特景觀格局,并利用圓形的景觀造型與自然式的草地、林地,使整個環境具有很好的親和性與運動性的同時,也使得整個公園別具特色,成為花溪區域內又一地標性項目。8植物特色植物以南方本土樹種為主,用香樟作為主體樹,并適量選用形態優美、樹色豐富的景觀樹的以散植、叢植、列植等多種種植手法進行造景。在空間上,利用合適的喬木與灌木進行搭配,以豐富景觀層次。本項目在大量種植植物的同時,也給游客們帶去了視覺與身心上的雙重享受,如銀杏樹陣、晚櫻密林、松香廣場、羅漢松群等都是本設計中以植物進行造景的主要景點。8.1喬木類:桂花(學名:Osmanthusfragrans(Thunb.)Lour.)、香樟(學名:Cinnamomumcamphora(L.)Presl.)、銀杏(學名:Ginkgobiloba)、紅楓(學名:AcerpalmatumThunbf.)、垂柳(學名:Salixbabylonica)、紫荊(學名:Cercischinensis)、日本晚櫻(學名:Prunusserrulatavar.Lannesiana)、木槿(學名:HibiscussyriacusLinn)、梧桐(學名:Firmianaplatanifolia(L.f.)Marsili)、紫竹(學名:Phyllostachysnigra(Lodd.exLindl.)Munro)、羅漢松(學名:Podocarpusmacrophyllus)、雪松(學名:Cedrusdeodara(Roxb.)G.Don)。8.2灌木類:南天竹(學名:Nandinadomestica)、杜鵑(學名:RhododendronsimsiiPlanch)、八角金盤(學名:Fatsiajaponica(Thunb.)Decne.etPlanch.)、龜甲冬青(學名:Ilexcrenatacv.ConvexaMakino)。8.3草本類:果嶺草(學名:Cynodondactylon(Linn.)Pers.)、細葉結縷草(學名:ZoysiatenuifoliaWilld.exTrin)、麥冬(學名:ZoysiatenuifoliaWilld.exTrin)。9具體景觀分析主入口(北):藏脈廣場—碧波觀景—疊水迎賓—林蔭路曲次入口(南):古韻流芳—崗山風徑

次入口(東):松香廣場—金影疊泉—濯纓水臺9.1藏脈廣場:進入小區的橋采用的是簡單的弧線設計,在橋面上用圓柱形的綠籬進行點綴,既豐富了景觀,又引導了人流。在廣場中心是中心花壇,周圍是木質坐凳,中間種植了冠幅較大的梧桐樹,為休憩玩耍的人們提供了樹蔭。在廣場底部是一個跌水式水景,水景背面采用了浮雕式的文化墻,講述當地的歷史文化,以景觀宣傳文化,做到真正的“利萬物于不爭,藏文脈于繁華”。9.2林蔭路曲:在藏脈廣場的東側,便是有氧密林區。內部大量并分塊種植柳樹、羅漢松、日本晚櫻、碧桃等大小喬木,以及灑金桃葉珊瑚、南天竺、八角金盤等灌木。彎曲的園路貫穿其中,為游客提供一個游憩、發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