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走向_第1頁
(通用版)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走向_第2頁
(通用版)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走向_第3頁
(通用版)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走向_第4頁
(通用版)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走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常態:中國經濟的走向

北京城市學院韓建新教授、博士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一、認識新常態——現象二、適應新常態——本質三、引領新常態——措施一、認識新常態——現象1.提出過程2.主要表現1.提出過程2014年5月9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2014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九方面全面闡釋中國經濟“新常態”。2015年7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2.主要表現增速適度、結構升級、動力轉變(1)速度——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3)動力——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速度——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2015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速度去年我國GDP增速雖然只有7.7%,但GDP增量已相當于1994年全年GDP總量,也超過名列世界第17位的土耳其的GDP總量。日本GDP年均增速

1950—1972年為9.7%1973—1990年為4.26%1991—2012年為0.86%韓國GDP年均增速

1961—1996年為8.02%1997—2012年為4.07%(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13、2014年中國三次產業比重:第一產業:10.0%;9.2%第二產業:43.9%;42.6%第三產業:46.1%;48.2%2011年一些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產業構成

農業占比工業占比服務業占比世界2.826.370.9中國10.046.643.3日本1.227.471.5美國1.220.078.8法國1.819.179.2德國0.928.271.0英國0.721.777.6(3)動力——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投資、消費、出口要素投資、創新投資增長速度下降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7%。

消費增長速度下降

201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

出口增長速度下降

201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2002年增長4.9倍,年均增長21.7%。其中,出口額增長4.8倍,年均增長21.6%;進口額17435億美元,增長4.9倍,年均增長21.8%。2013年,出口增長7.9%。

2014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2.3%。其中,出口增長4.9%。

2015年前三季度,進出口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下降1.8%。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比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消費驅動型經濟模式初步顯現,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需求結構趨于優化。

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4年,我國國家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比上年提高7.0%。每個就業者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

(購買力平價法,1990年不變價美元)單位:美元國家200020052007200820092010中

國466077109768106381154012593日

本400034357145143447724313244804韓

國332343832441307419994220344278加拿大471864886249225487294830248916美

國586226380064825651146584868126法

國513115399055149549415417155033德

國408474241143998438234176043050意大利472474641146547458014423244855英

國471685095752958525385071851604澳大利亞458744848249463494274967750153每個就業者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

(購買力平價法,1990年不變價美元)單位:美元國家和地區200020052007200820092010世

界139421572516970173001733917997高收入國家455794888549977498424918450545中等收入國家7151918110580110911136912041中低收入國家665984899754102071050611106低收入國家2228255628132896269327652014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擴大1.1個百分點。2015年,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6%。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

(單位:噸標準油/萬美元)國家200020052007200820092010世界3.013.002.922.932.97中國9.148.897.997.867.68日本1.101.040.990.960.970.97美國2.302.082.001.961.931.94法國1.901.881.761.781.761.78德國1.791.741.591.591.601.60英國1.511.311.161.161.151.17二、適應新常態——本質1.新常態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描述2.新常態本質上是要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1.新常態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描述三期疊加的復雜形勢下,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三期疊加”: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原先的高速增長不可能永久性保持下去。1979—2011年,我國經濟保持了長達32年年均9.87%的高速增長。2014年我國全年經濟增量將超過5萬億,與1994年的全年經濟總量相當。結構調整陣痛期:產業結構:過剩產業面臨壓縮,低端產業亟待升級區域結構:區位條件差、發展潛力小的地區面臨空心化和邊緣化增長動力:出口和投資相關行業產業面臨優化和重組財富結構:壟斷行業、高收入階層收入需要加大調節力度要素投入:傳統人口紅利減弱,勞動者職業技能亟須加強排放結構:“三高”行業和企業面臨嚴厲管制,資源、能源供給模式面臨根本性轉型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4萬億刺激計劃的不利影響通脹壓力增大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凸顯產業結構逆動2.新常態本質上是要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新常態,就是我國經濟更高級的發展階段,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量變到部分質變、積累到躍遷的過程,也顯示了發展的階段性及其特征。新常態本質上就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升級版。要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既要準確把握、認識新常態,又要順其自然,適應新常態,更要因勢利導,引領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規律性認識,是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5年7月2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了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的具體月份和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主要議程。“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要認真總結經驗、深入分析問題,把發展理念梳理好、講清楚,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三、引領新常態——措施1.轉方式調結構2.三大戰略3.宏觀調控1.轉方式調結構轉方式調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穩定經濟增長、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率的源泉,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路徑和手段。在構造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提高非農產業勞動參與率,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從目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時期,正是我國人均GDP從7000多美元跨入12000美元高收入國家門檻的過程,國際上處于這個發展階段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平均為14%。按照這一目標和現實可能性,今后我國農業勞動力所占比重每年應下降1個百分點。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勞動力短缺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仍可獲得勞動力重新配置帶來的效率提高。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使第三產業發展建立在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特別是制造業升級基礎上。傳統服務業增長明顯快于現代服務業是降低生產率的因素。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較高的服務業比重,通常是在高度工業化的基礎上達到的,是更高生產率的表現。因此,加大人力資本積累力度,營造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新成長企業大量涌現,是使我國產業體系邁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形成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實現企業間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打破限制企業進入和退出的制度門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轉方式調結構能否得到實質性推進的關鍵。2.三大戰略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明確提出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標志著優化我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三大國家戰略正式形成。三大國家戰略的形成,是中央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情況下,根據全球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我國經濟發展在空間格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對于經濟發展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一帶一路”戰略2013年秋,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2015年3月國家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是根據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構建起新常態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一帶一路”構想的戰略意義首先,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其次,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第三,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第四,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2014年2月,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提出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四個中心)天津: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現在除了北京是,其他都是基地和試驗區、示范區、先行區。”肖金成說。(一基三區)河北: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全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一基三區)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地位: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原則: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重點: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舉措: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統籌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要抓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