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粵教版《傳記選讀》第二單元異域人生 第二單元7為世界工作_第1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傳記選讀》第二單元異域人生 第二單元7為世界工作_第2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傳記選讀》第二單元異域人生 第二單元7為世界工作_第3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傳記選讀》第二單元異域人生 第二單元7為世界工作_第4頁
高中語文粵教版《傳記選讀》第二單元異域人生 第二單元7為世界工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異域人生7為世界工作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匯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馬克思,他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領導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他的思想、他的實踐改變了世界,影響了歷史的進程。美字體只有奮斗,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賞美文尋找馬克思(節選)雷聲一座城市的驕傲,首先在于她曾經擁有過的人物,她的不朽只能來自人文的光輝。倫敦是莎士比亞的、狄更斯的,也曾經是馬克思的。但今天的旅游指南上,只有文學家的倫敦,沒有共產主義者的倫敦。無論如何,我還是很自然地想起了那位居住倫敦三十多年的思想家,那位學者和斗士。當我走在漢普斯特的街道上,我知道這是馬克思的倫敦。1849年,法國政府不允許馬克思繼續留在巴黎。于是馬克思到了倫敦,當時他并沒有想到除了短暫的離開之外,他會在這個城市終其一生。1883年3月14日午后,卡爾·馬克思在倫敦哈佛斯托克崗的梅特蘭公園路41號,坐在自己房間的安樂椅上逝世。我沒有去找馬克思的這間寓房,也似乎沒有人知道它在哪里。而作為中國來出差的同志,那些來倫敦視察的人一般最多只會到兩個地方,一是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廳,二是馬克思墓。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廳在我們的頭腦里深深地印上“馬克思”這個概念,并伴隨著“地毯上磨出深深的腳印”的說法。在大英博物館,我專門詢問了大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她也不知道“馬克思的腳印”究竟在哪里,何況現在的大廳里都鋪上了新的吸音地毯,更難以查考。據記載,馬克思是在1852年6月得到了一張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出入證的,而當時還沒有這個圓形大閱覽廳,它是在1857年才落成的。當然后來馬克思更多是到這個圓形閱覽廳來做研究。而我們唯一能找到的馬克思身影,是記載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名人榜上的馬克思。馬克思墓位于倫敦市達海格特公墓,馬克思墓地是個幽靜、肅穆的所在。背后是高大的喬木林,枝繁葉茂,綠樹蔥蘢;前面有一方草坪,如同綠色地毯,透出盎然生機;右方是一些其他國家共產黨領導人的墓地,如牙買加、南非和伊拉克等國共產黨領袖都葬于此,顯示出崇拜者信仰之真誠。1902年到1903年,列寧也曾常來大英博物館的圓形閱覽廳閱讀和寫作。在歐洲大陸,馬克思遭受過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的迫害。只有在英國,他從來不曾因為他進行的是在推翻這個社會的研究和宣傳而受到這個社會的迫害。弗·梅林說,英吉利國家,這個貪婪而嫉妒的小店主,比那些大陸國家具有更大的自尊和自信。作為馬克思的第二故鄉,英吉利并無愧色。馬克思已經在倫敦達海格特公墓的綠茵中長眠一百多年了。這一百多年來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假如馬克思從長眠中醒來,他定會熱烈歡迎和嚴肅正視這些新變化。他會欣慰地看到,歷史前進了,他的理論也發展了。他同樣會欣慰地看到,無論現實怎樣發展變化,他當年經過艱辛努力揭示的歷史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課內挖掘】1.馬克思的一生是為世界工作的一生。他為了正義事業曾屢遭打擊: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2.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愿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寫作運用]適合“奉獻”“忘我工作”“追求”“毅力”“理想”“友誼”等話題。【課外運用】示例:理想就是事業的種子,再偉大的事業也是源于起初的一個理想。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是馬克思的理想。有了這顆理想的種子,馬克思才有耐力攻讀前人留下的皇皇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顛圖書館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這顆理想的種子,馬克思才忍受得了貧窮和饑餓,寫出了《資本論》這一曠世杰作;有了這一理想的種子,馬克思才有勇氣和智慧,戰勝了來自各方面的敵人。總之,正是因為有了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這一理想的種子,馬克思才能構建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并成為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為有了共產主義這一理想,才有了我們今天千樹萬樹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花蕾。成為一個發明家,為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而工作,就是愛迪生的理想。有了這顆理想的種子,愛迪生就能在他賣報的火車上做實驗,就能在被人打傷耳朵留下殘疾的情況下堅持不輟,就能在幾百次幾千次的失敗后繼續探索,就能在工廠和實驗室被大火吞噬后從頭再來。正是有了這顆理想的種子,他才能搞出兩千多項發明;正是有了這顆理想的種子,世界各地的街道兩旁,才能在夜空里開滿火樹銀花。朋友,人類的理想是一顆更加神奇的種子,只要有了它,我們身邊就可以開出數不盡的花,結出數不盡的果,人類社會就會成為一個更美麗的大花園,一個四季飄香的大花園,你說對吧?——《滿樹花朵一粒種》一、基礎鞏固1.下列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教唆梭鏢疏浚崇山峻嶺B.婉言惋惜宛轉莞爾一笑C.謙虛歉收賺錢寡廉鮮恥D.茁壯拙劣罷黜相形見絀解析:A項,suō,suō,jùn,jùn;B項,都讀wǎn;C項,qiān,qiàn,zhuàn,lián;D項,zhuó,zhuō,chù,chù。答案:B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A.爭辯廢寢忘食渡假歡度春節B.圓滿夸夸其談茁壯弄巧成拙C.深邃奴顏婢膝遂心搶劫未遂D.嬌柔矯揉造作反應反映情況解析:A項,“渡”應為“度”。答案:A3.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舉國上下,對于工業明膠流入食藥領域的追問已成愈演愈烈之勢。隨著媒體報道的深入,人們發現,不但與毒明膠沾染的藥品、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個中內幕也更加觸目驚心。試圖息事寧人的可能并不僅僅是一些不良企業,或許還包括與工業明膠利益鏈緊密相關的地方政府。因為一旦上級部門開始追責,地方政府也難辭其咎。A.愈演愈烈 B.觸目驚心C.息事寧人 D.難辭其咎解析:難辭其咎:難以推脫其過失。A項,愈演愈烈:(事情、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追問”不能“愈演愈烈”。B項,觸目驚心:看到某種嚴重的情況引起內心的震動。一般表達為“令人觸目驚心”。C項,息事寧人:從中調解,使爭端平息,彼此相安;在糾紛中自行讓步,減少麻煩。此處應為“平息事端”。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水生植物之所以能夠生活在水里而不腐爛,是因為它們能在水中呼吸,有抗腐爛的能力才不腐爛的。B.1932年,他的專著《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不僅填補了國內地質學領域的空白,還一躍成為國際領先地位。C.現代生活產生了許多文明病,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因為我們過度使用生命,不懂得節制與生生不息的道理。D.余華的《兄弟》不惜筆墨地渲染暴發戶李光頭的種種劣跡:玩世不恭,下作,粗俗,丑陋。作家對此態度很曖昧,是客觀展示還是玩味?解析:A項,重復累贅,應刪去“才不腐爛的”;B項,“成為國際領先地位”搭配不當;C項,成分殘缺,應在最后加上“造成的”。答案:D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現實中,我對一些生活的真相,真的不明白,有時明白了也不敢面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便用自己的鍵盤,通過自己的書寫來極力探尋、揭示一些真相。①但也不能說穿②真相和快樂是不能并存的③有時對一些真相識穿了④面對真相的生活是不快樂的⑤真相比謊言更可怕⑥面對真相我們有時會說謊,會唯唯諾諾,顧左右而言他A.⑥⑤③①④② B.②④⑥⑤③①C.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⑤⑥②④解析:整個語段是說現實中不敢面對真相才需要在作品中表達真相。④②承接“不敢面對”講原因,⑥③①接著說現實中的表現,⑤強調嚴重性和緊迫性。答案:C二、遷移發散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楊振寧三救鄧稼先1971年的夏天,“文革”的“紅色恐怖”已經席卷了中國大陸的每一個角落。常年工作于大西北核武器實驗基地的鄧稼先也未能幸免,這天上午被所謂的“革命造反派”揪斗了。鄧稼先是誰?那些所謂的“革命造反派”,倒是在“揪斗詞”中透露了鄧稼先的身份:“鄧稼先是‘美帝特務’!我有證據。他于1950年8月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9月就回到北京了。他嘴上說是為了建設新中國。實際上,他是潛回新中國的‘美帝特務’……”“鄧稼先是‘蘇修特務’!我也有證據。他雖然于1958年8月就參加了我國研究核武器的工作,雖然反對過‘蘇修’跨國工作組的‘霸王言論’,但他又說人家那個工作組里面也有實干的工程師。所以,他是背叛新中國的‘蘇修特務’……”“鄧稼先是‘學術權威’!證據是明擺著的。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讓整個世界都驚嘆了。同志們吶,這是我們全國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鄧稼先,憑什么做了理論設計方案的主持人,占據了全國人民的功勞?還有,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再一次讓整個世界都驚嘆了。同志們吶,這也是我們全國革命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啊。他鄧稼先,憑什么又做了理論設計方案的主持人,占據了全國人民的功勞?對于這樣藐視全國人民的‘學術權威’,我們必須將其打倒在地,再踏上專政之腳,令其永世不得翻身揪斗現場,夏陽炎炎似火燒,“造反派”打著革命旗號的“虐待狂綜合癥”越發如火如荼了。鄧稼先的處境十分危險。因為前不久,實驗基地已有幾位像他一樣的核物理學家,要么被揪斗致殘了,要么被揪斗致死了。此刻,已被“造反派”綁成“噴氣式”的鄧稼先,不僅汗如雨下,而且淚如雨下。他流淚,并非因為害怕很快將被“造反派”刑訊得非死即殘了。他流淚,是因為想起了三年前含冤辭世的二姐鄧茂先,至今還戴著“畏罪自殺”的“反革命”帽子。二姐若有在天之靈,眼看自己的弟弟被“紅色恐怖”整得非死即殘,一定也會淚灑滂沱啊。“親愛的二姐,你一個文弱的女子,都能從容面對死亡。小時候,我常常在你面前自詡為勇敢的男子漢。我現在已是四十七歲的人了,屢經憂患,決不會害怕死亡的威脅。何況,說到死,我早已死過兩次了。那兩次能夠化險為夷,都是有幸得到了學兄楊振寧的救助。我的遠在美國的振寧兄,以及所有的朋友,此刻,我在中國大陸的‘紅色恐怖’中已經命若懸絲了。但我決不會怕死,決不會喪失男子漢的志氣!我想念你們,想念從前友誼的時光……”鄧稼先在心里為自己念了一遍無聲的“臨終遺言”。其中提到的楊振寧,是已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科學家。他倆的友誼,開始于少年時期就讀的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生于1922年,比鄧稼先大兩歲,而且在同學里面素以能言善辯著稱,常常照顧生性憨厚的鄧稼先。楊振寧第一次救助鄧稼先擺脫死亡,是在1940年的春天。當時,楊振寧已經就讀于抗日大后方的云南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鄧稼先還留在北平的崇德中學。因為崇德中學是英國人開辦的,已經侵占北平的日本鬼子,只得任其繼續上課。愛國至上的鄧稼先,由于公開反對日偽“北平市政府”強迫學生參加“慶祝日本皇軍”的活動,被“日偽”們列入了伺機逮殺的“黑名單”。緊要關頭,鄧稼先得到了楊振寧從昆明托付同學捎來的親筆信。信中,楊振寧督促鄧稼先盡快離開陰霾四布的北平,到昆明報考西南聯合大學,以做抗日救國的長遠之計。至于鄧稼先具體的上路方案,楊振寧又請捎信的同學給予盡可能的協助。如此這般,鄧稼先和大姐鄧仲先一起告別了在北平深居簡出、潔身自好的父母,及時地踏上了安全奔赴抗日大后方的求學之路。楊振寧第二次救助鄧稼先擺脫死亡,是在1941年的秋天。當時,楊振寧、鄧稼先分別是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四年級和一年級的學生。西南聯合大學所在的云南昆明,雖然地處抗日的大后方,但仍常遭日本鬼子轟炸機的空襲。所以,學生與市民就常有“跑警報”的生活內容。不過,有時關于敵機來襲的警報并不準確,以至于懈怠了一些人跑避敵機轟炸的防范意識。看起書來常入迷的鄧稼先,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警報拉響了。鄧稼先懶得躲避,仍然坐在學校門口附近的露天木凳上看書。楊振寧跑進防空洞,遲遲不見鄧稼先的蹤影,也就猜了個八九不離十,趕忙出來找他,將他拽到了防空洞。僅僅過了半個小時,鄧稼先剛剛看書的地方,就被敵機的炸彈炸得塵土橫飛。事后,鄧稼先還幽默地向楊振寧開玩笑說:“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振寧兄堪稱在我身邊建造浮屠的專家了。”光陰荏苒,物換星移。1971年夏天的中國大西北,鄧稼先即將被“文革”的“造反派”們“打倒在地,再踏上專政之腳”了。已于無奈中做好了死亡準備的鄧稼先,還能得到楊振寧的救助么?事情真是湊巧啊:楊振寧又一次——亦即第三次,救助鄧稼先擺脫了死亡。原來,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首次應邀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訪問的時候,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表示:想在北京晤見老同學鄧稼先。善解人意的周恩來很快同意了,遂派專人趕赴大西北的核武器實驗基地,將鄧稼先從“造反派”的揪斗現場,接到了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的貴賓席上,與楊振寧重溫闊別已久的友誼。數月之后的1972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任命鄧稼先為國家核工業部核武器研究院的副院長。“文革”結束后的1979年,鄧稼先又升任該院的院長。1986年7月,已為新中國核事業奮斗了二十八年的“兩彈”元勛鄧稼先,病逝于北京。當時遠在美國的楊振寧,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發來唁電稱:“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尊敬的摯友。”6.“文革”期間,革命造反派加給鄧稼先的罪名有哪些?證據確鑿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美帝特務”“蘇修特務”“學術權威”。證據當然不確鑿,那是強詞奪理,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事。7.有人說“文人相輕”,而楊振寧和鄧稼先兩人為什么不但不相輕,楊振寧反而出手相救多達三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人相輕是心胸狹窄的人的觀點,并不代表所有文人的處世方式。楊振寧出手相救三次,因為兩人既是中學時代的同學,又是搞科研的同事,他們互相傾慕,志趣相同,感情深厚,心胸開闊,忠心愛國。8.作為傳記文章,它一定會有傳主。你認為楊振寧是傳主,還是鄧稼先為傳主,或者這兩個人同為傳主?請結合本文內容和傳記的相關知識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鄧稼先為傳主。①因為文章記述的主要內容為鄧稼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遭遇,提及楊振寧是為了從側面說明鄧稼先為我國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和為人忠誠純正,因而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保護。②傳記有很多種,其中有一類為選取傳主生平的某個片斷進行敘述。此文就屬于這一類。三、創新語用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示例相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