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防火審查要點B_第1頁
建筑設計防火審查要點B_第2頁
建筑設計防火審查要點B_第3頁
建筑設計防火審查要點B_第4頁
建筑設計防火審查要點B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jiànzhù)防火設計審查要點倪照鵬2014年5月22日精品資料四、主動(zhǔdòng)防火系統一)概述二)消防給水和滅火設施三)防排煙系統四)火災自動報警(bàojǐng)系統2精品資料一)概述建筑主動防火系統主要由建筑消防給水系統、建筑滅火設施、火災自動報警(bàojǐng)系統、建筑防排煙系統等構成。建筑滅火設施應包括室內外消火栓系統、各類自動滅火系統和自動滅火裝置、滅火器、滅火沙、滅火毯、消防軟管卷盤等。建筑中配置的滅火器、消防軟管卷盤、滅火沙等或自動滅火系統應具備撲滅初期火災的能力,并應適用于所在場所可燃物的火災特性相適應,能實現設計的防火目標。3精品資料一)概述建筑物應綜合考慮建筑用途、重要性、建筑高度與室內空間高度、火災(huǒzāi)特性和火災(huǒzāi)危險性等因素,合理設置有效的消防供水和滅火設施。審查要點1)在建筑防火或設計規范中規定需要設置火災(huǒzāi)自動報警和滅火設施的建筑中是否設有這些設施2)所設計的室內、室外消防給水系統能保證滅火時的用水可靠性、用水量和水壓要求3)系統設置應與保護對象及系統的使用條件相適應等4精品資料二)消防給水(jǐshuǐ)和滅火設施1、滅火器除多層住宅外,建筑物及可燃物品存放地點均應配置滅火器。在設計中應明確標示其配置位置、數量、規格型號。滅火器配置,應考慮滅火器配置場所的火災類型、滅火器配置場所的危險等級、滅火器的滅火效能、滅火器的通用性、滅火器設置場所的環境溫度、滅火器對保護物品的污損(wūsǔn)程度、滅火器的相容性、滅火器的設置位置、滅火器的配置數量和使用人員的體能。5精品資料二)消防給水和滅火(mièhuǒ)設施2、室外消火栓系統建筑外應設置室外消火栓系統。小型建筑或火災危險性較低的建筑,其室外消火栓系統可就近利用市政消火栓系統。1)應結合市政消火栓系統布置,便于消防車使用2)距離建筑物外墻應滿足消防車安全取水、供水的要求,避免建筑物高層部位物體(wùtǐ)墜落對消防人員和消防車造成危害3)室外消防用水量應充分考慮建筑物的耐火等級、火災危險性類別、建筑物體(wùtǐ)積、建筑物的用途和建筑所設置的消防設施情況等因素。對于可燃液體或氣體儲罐應考慮是否需要進行冷卻的水量。6精品資料二)消防(xiāofáng)給水和滅火設施3、室內消火栓系統1)應保證同層相鄰兩個消火栓水槍的充實水柱同時達到室內需射水保護的部位2)設置位置應明顯且便于管理和使用,能保證消防供水的可靠性3)室內消火栓用水量應滿足設計火災延續時間內的用水量和水壓的要求4)消火栓上應有區別于環境的明顯標志。5)室內消火栓系統的消防水泵供電可靠性6)供水管網在維護并部分關閉(guānbì)時仍能保證正常的滅火用水要求7精品資料二)消防(xiāofáng)給水和滅火設施建筑占地面積大于300m2的廠房和倉庫高層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1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設置室內消火栓系統確有困難時,可只設置干式消防豎管和不帶消火栓箱的DN65的室內消火栓體積大于5000m3的車站、碼頭、機場的候車(船、機)建筑、展覽建筑、商店建筑、旅館建筑、醫療建筑和圖書館建筑等單、多層建筑特等、甲等劇場,超過800個座位的其他(qítā)等級的劇場和電影院等以及超過1200個座位的禮堂、體育館等單、多層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5m或體積大于10000m3的辦公建筑、教學建筑和其他(qítā)單、多層民用建筑城市軌道交通設施8精品資料二)消防給水和滅火(mièhuǒ)設施4、自動滅火系統自動滅火系統的設置應與建筑的使用功能(gōngnéng)、火災特性及室內空間特征與環境條件和保護對象的重要性等相適應。建筑內自動滅火系統設置的基本原則是對建筑重點部位、重點場所進行重點防護。1)滅火劑適用于撲救設置場所的火災類型,對保護對象的次生危害較小2)系統類型與火災發展特性、建筑空間特性相適應,并在設置場所的環境溫度下能安全、可靠運行和有效滅火并在同一建筑內盡量簡化3)需火災報警系統聯動的系統,有保證系統及時啟動的火災報警系統4)系統的電源滿足其連續運行及其動作需要9精品資料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置場所——廠房不小于50000紗錠的棉紡廠的開包、清花車間,不小于5000錠的麻紡廠的分級、梳麻車間,火柴廠的烤梗、篩選部位(bùwèi)占地面積大于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單、多層制鞋、制衣、玩具及電子等類似生產的廠房占地面積大于1500m2的木器廠房泡沫塑料廠的預發、成型、切片、壓花部位(bùwèi)高層乙、丙、丁類廠房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丙類廠房10二)消防給水和滅火(mièhuǒ)設施精品資料自動噴水滅火系統(xìtǒng)設置場所-倉庫每座占地面積大于1000m2的棉、毛、絲、麻、化纖、毛皮及其制品的倉庫(單層占地面積不大于2000m2的棉花庫房除外)每座占地面積大于600m2的火柴倉庫郵政建筑內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空郵袋庫可燃、難燃物品的高架倉庫和高層倉庫設計溫度高于0℃的高架冷庫,設計溫度高于0℃且每個防火分區建筑面積大于1500m2的非高架冷庫總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可燃物品地下倉庫每座占地面積大于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其他單層或多層丙類物品倉庫11二)消防給水(jǐshuǐ)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置場所——高層民用建筑一類高層公共(gōnggòng)建筑(除游泳池、溜冰場外)及其地下、半地下室二類高層公共(gōnggòng)建筑及其地下、半地下室的公共(gōnggòng)活動用房、走道、辦公室和旅館的客房、可燃物品庫房、自動扶梯底部高層民用建筑內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12二)消防(xiāofáng)給水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自動噴水滅火(mièhuǒ)系統設置場所——單、多層民用建筑特等、甲等劇場,超過1500個座位的其他等級的劇場,超過2000個座位的會堂或禮堂,超過3000個座位的體育館,超過5000人的體育場的室內人員休息室與器材間等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展覽、商店、餐飲和旅館建筑以及醫院中同樣建筑規模的病房樓、門診樓和手術部設置送回風道(管)的集中空氣調節系統且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辦公建筑等13二)消防(xiāofáng)給水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自動(zìdòng)噴水滅火系統設置場所——單、多層民用建筑藏書量超過50萬冊的圖書館大、中型幼兒園,總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老年人建筑總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設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或地上四層及以上樓層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游泳場所除外)設置在首層、二層和三層且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300m2的地上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游泳場所除外)14二)消防(xiāofáng)給水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5、消防水池下列情況,應設置消防水池:當生產、生活用水量達到最大時,市政給水管道、進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滿足(mǎnzú)室內外消防用水量市政給水管道為枝狀或只有1條進水管,且室內外消防用水量之和大于25L/s15二)消防給水(jǐshuǐ)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6、消防泵房1)獨立建造的消防水泵房,其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2)附設在建筑內的消防水泵房,不應設置在地下三層及以下或室內地面與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的地下樓層3)消防水泵房設置在首層時,其疏散(shūsàn)門宜直通室外4)設置在地下層或樓層上時,其疏散(shūsàn)門應靠近安全出口5)消防水泵房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16二)消防給水(jǐshuǐ)和滅火設施精品資料三)防煙、排煙系統建筑內設置的防排煙系統應能有效控制建筑內的火災煙氣流動與蔓延,并應能使建筑內的環境條件滿足人員的安全(ānquán)疏散需要。任何建筑均應考慮排煙措施。17精品資料三)防煙、排煙系統1、審核要點應明確排煙的位置、排煙方式和設施。不同部位的自然排煙口面積,能保證有效的排煙面積不小于規范規定或計算值嚴格確定加壓送風的防煙部位及其余壓控制措施,確保安全疏散(shūsàn)和避難防煙分區與建筑內的實際火災情形和空間特性相適應,能夠保證有效控制煙氣蔓延區域與排煙系統合用的通風系統能夠保證火災時的排煙要求管道排煙系統中采取了防止火災或煙氣蔓延的有效措施防排煙設施具有保證其在火災時正常動作的技術措施18精品資料三)防煙、排煙系統2、防煙設施1)防煙系統應使加壓各部位(bùwèi)具有合理的壓力值2)防煙系統的產品選型應能保證產生足夠的風量和壓力3)避難層(走道、區或間)、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應設置防煙設施。4)下列場所應設置獨立的機械加壓送風防煙設施: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設置自然排煙設施的防煙樓梯間,其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前室封閉避難層、避難區、避難走道或避難間19精品資料3、排煙設施1)排煙方式應與建筑高度、結構形式、空間高度與大小、火災荷載、煙羽流形式及產煙量大小、室內外氣象條件等因素確定2)不能有效排煙或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場所,應設置機械排煙設施3)排煙系統的排煙量或排煙口的面積能夠將煙氣控制在設計的室內高度以上,能按設計組織受控制地運動4)排煙口的設置應綜合考慮建筑物的環境條件、風向、風速、建筑高度等情況。自然排煙口宜設置在建筑外墻的上方或屋頂上,并應有方便開啟(kāiqǐ)的裝置5)應結合建筑內部的功能分區和排煙系統的設計要求劃分防煙分區6)排煙管道應具有足夠的耐火性能,排煙口的風速合理20三)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4、應設置排煙設施場所——廠房、倉庫及地下建筑丙類廠房內建筑面積大于300m2且經常有人停留(tíngliú)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上房間,人員或可燃物較多的丙類生產場所建筑面積大于5000m2的丁類生產車間占地面積大于1000m2的丙類倉庫高度大于32m的高層廠房(倉庫)內長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廠房(倉庫)內長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總建筑面積大于200m2或一個房間建筑面積大于50m2,且經常有人停留(tíngliú)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及地上建筑內的無窗房間21三)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4、應設置排煙設施(shèshī)場所——民用建筑設置在一至三層且房間建筑面積大于100m2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設置在四層及以上樓層、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中庭公共建筑內建筑面積大于100m2且經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間公共建筑內建筑面積大于300m2且可燃物較多的地上房間建筑內長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總建筑面積大于200m2或一個房間建筑面積大于50m2,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及地上建筑內的無窗房間22三)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二)防煙、排煙系統排煙口設計排煙口間距和尺寸(chǐcun)?排煙口的間距和尺寸(chǐcun)應避免吸穿效應。?排煙口單元的面積不應超過2d2,其中d為所設計的煙氣層厚度。?如果排煙口的長寬比:Lv/Wv>2,則其寬度Wv不應超過設計煙氣層厚度d。?在俯視圖中,任一防煙分區內排煙口之間的中心間距S不應超過4H,如下圖(a)所示;其中H為圖(b)中所示的頂棚高度,包括(1)至(4)四種情況。精品資料(a)矩陣形式(xíngshì)布置的排煙口間距(俯視圖)(1)水平(shuǐpíng)屋頂(2)山墻型屋頂(3)坡屋頂(4)鋸齒狀屋頂(b)屋頂高度(H)及擋煙壁高度(dc)示意圖(1~4)精品資料排煙口間距和尺寸在俯視圖中,任一防煙分區內從墻或擋煙垂壁上任何一點到最近排煙口的水平距離(jùlí)不應超過2.8H,如圖。墻或擋煙壁附近(fùjìn)的排煙口示意圖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排煙口大小計算排煙口面積可通過手算公式或計算機模型(LAVENT)來確定,且保證煙氣層邊界應不低于擋煙垂壁下沿。手算:在平衡狀態時,進入(jìnrù)到煙氣層的質量流率應等于從排煙口或排煙系統排出的質量流率(?p=?v)。排煙系統示意圖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羽流質量流率平均火焰高度應按下式計算:其中:L=火源基部以上(yǐshàng)的平均火焰高度(m)D=火源基部直徑(m)Q=總熱釋放速率(kW)虛點火源位置,zo,為火羽流的有效點源位置,應按下式計算:其中:zo=虛點源位置Q=總熱釋放速率(kW)D=火源基部直徑(m)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平均火焰高度,L,小于煙氣層邊界高度時(L<zs),火羽流的質量流率應根據下式計算:其中:?p=羽流質量流率(kg/s)Qc=對流(duìliú)熱釋放速率=0.7Q(kW)zs=火源基部以上的煙氣層邊界高度(m)zo=火源基部以上的虛點火源的高度(如果低于火源基部,zo為負值)(m)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平均火焰高度(L)大于或等于煙氣層邊界高度時(L≥zs),質量流率應根據以下式計算:其中:?p=羽流質量流率(kg/s)Qc=對流熱釋放速率=0.7Q(kW)zs=火源(huǒyuán)基部以上的煙氣層邊界高度(m)L=平均火焰高度(m)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排煙口排出的質量流率通過排煙口排出的質量流率應根據以下(yǐxià)公式計算:其中:?v=排煙口質量流率(kg/s)Cd,v=排煙口流量系數Av=排煙口面積(m2)ρo=環境空氣密度(kg/m3)g=重力加速度(9.81m/s2)d=煙氣層厚度(m)To=環境溫度(K)T=煙氣層溫度(K)Cd,i=補氣口流量系數Ai=補氣口面積(m2)上述公式中的T應按下式來確定:

其中:To=環境溫度(K)T=煙氣層溫度(K)K=煙氣層氣體中對流能量所占分數Qc=對流熱釋放速率(kW)cp=煙氣層氣體比熱(KJ/kg-K)?v=羽流質量流率(kg/s)注:除非設計師能向權威機構提供可接受的分析或數據所驗證過的其他(qítā)值,否則此公式中的K值應取0.5。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排煙裝置或補氣口的生產商應提供排煙口和進氣口流量系數。如果無可用的數據(shùjù),除非設計師能提供權威機構可接受的分析或數據(shùjù)所驗證過的其他值,否則應參考下表對流量系數進行取值。排煙口和補氣口的默認流量系數排煙口或補氣口類型流量系數

[Cd,v或Cd,i]百葉窗,且葉片與氣流方向成90度角;扁平或開門角度至少為55度;易熔性材料制成的排煙天窗0.55扁平或開門角度至少為30度0.35百葉窗葉片方向固定在45度0.25

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機械排煙系統不應在同一(tóngyī)防煙分區內同時采用機械排煙系統和自然排煙系統。排煙口數量?應根據排煙口不發生吸穿現象的最大流率來確定最少排煙口個數。?應允許排煙口的數量多于最少排煙口個數。?為避免吸穿現象,單個排煙口的最大排煙量應按照下式計算:其中:Vmax=在不發生吸穿的情況下,煙氣溫度為Ts時的最大排煙量(m3/s)γ=排煙口位置因數(無量綱)d=在排煙口下方煙氣層的厚度(m)Ts=煙氣層絕對溫度(K)To=環境空氣絕對溫度(K)

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機械排煙系統如果排煙口中心距最近(zuìjìn)墻體的距離不小于其直徑的2倍,γ的取值應為1。?如果排煙口中心距最近(zuìjìn)墻體的距離小于其直徑的2倍,γ的取值應為0.5。?如果排煙口安裝在墻上,γ的取值應為0.5。?d/Di的比值應大于2,其中Di為排煙口直徑。?對于矩形排煙口,其等效排煙口直徑Di可按下式計算:?要防止多個排煙口造成的吸穿現象最小間距應按照下式計算: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補風口設計組成:補風口包括進氣百葉、門、防煙閥、窗、卷簾或其他經批準的開口,其設計及建造應保證為戶外空氣進入到建筑物內提供(tígōng)通道。位置?補氣口應位于在建筑物外墻上,并低于煙氣層邊界設計高度,補氣口應能清楚識別或做出清楚標識。?當建筑物體量較大且具有多個防煙分區時,在不相鄰的防煙分區內應提供(tígōng)排煙口所需的補氣口。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操作方法?補氣口應當保持常開狀態,或者在探測到火災(huǒzāi)后自動打開。?補氣口應設計為火災(huǒzāi)條件下打開以達到設計目標或符合性能化目標的要求。?補氣口應設計為故障先導型開啟方式,以便補氣口的任何零部件出現故障都會使得補氣口開啟。氣流路線從補氣口到防煙分區排煙處的氣流路線的距離應不小于補氣口尺寸的三倍。二)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1)防煙分區(fēnqū)2)擋煙垂壁36三)防煙、排煙系統精品資料四)火災報警(bàojǐng)系統建筑應根據其實際用途、預期的火災特性和建筑空間特性,發生火災后的危害等因素設置合適的報警設施1、審核要點1)建筑內需早期報警或提醒人員疏散的場所均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2)建筑內可能散發可燃氣體、可燃蒸氣的場所應設可燃氣體報警裝置3)系統應能及時檢測和識別火災信號4)系統發出的警報能使人員清楚地識別火災信號5)系統能可靠、準確(zhǔnquè)地識別火災信號并聯動相應的消防設施6)消防控制室的設置合理、布置位置符合安全使用和便于控制的要求7)警報裝置設置位置符合規范要求,在設計中有明確標示37精品資料四)火災報警(bàojǐng)系統2、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場所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電子等類似用途的廠房每座占地面積大于1000m2的棉、毛、絲、麻、化纖及其制品的倉庫,占地面積大于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m2的卷煙倉庫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商店、展覽、財貿金融、客運和貨運等類似用途的建筑總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圖書或文物的珍藏庫,每座藏書(cángshū)超過50萬冊的圖書館,重要的檔案館38精品資料四)火災報警(bàojǐng)系統2、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場所地市級及以上廣播電視建筑、郵政建筑、電信建筑,城市或區域性電力、交通和防災等指揮調度建筑特等、甲等劇場,座位數超過1500個的其他等級的劇場或電影院,座位數超過2000個的會堂或禮堂,座位數超過3000個的體育館大、中型幼兒園的兒童用房等場所,老年人建筑,任一層建筑面積1500m2或總建筑面積大于3000m2的療養院的病房樓、旅館建筑和其他兒童活動場所,不少于200床位的醫院門診樓、病房樓和手術部等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凈高大(gāodà)于2.6m且可燃物較多的技術夾層,凈高大(gāodà)于0.8m且有可燃物的悶頂或吊頂內39精品資料四)火災(huǒzāi)報警系統2、應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場所(11)大、中型(zhōngxíng)電子計算機房及其控制室、記錄介質庫,特殊貴重或火災危險性大的機器、儀表、儀器設備室、貴重物品庫房,設置氣體滅火系統的房間(12)二類高層公共建筑內建筑面積大于50m2的可燃物品庫房和建筑面積大于500m2的營業廳(13)其他一類高層公共建筑(14)設置機械排煙、防煙系統、雨淋或預作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固定消防水炮滅火系統等需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鎖動作的場所或部位(15)建筑內可能散發可燃氣體、可燃蒸氣的場所40精品資料四)火災報警(bàojǐng)系統2、應設置火災自動(zìdòng)報警系統的場所(17)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應設置火災自動(zìdòng)報警系統。(18)建筑高度大于54m、不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應設置火災自動(zìdòng)報警系統,套內宜設置火災探測器(19)建筑高度不大于54m的高層住宅建筑,其公共部位宜設置火災自動(zìdòng)報警系統。當設置需聯動控制的消防設施時,公共部位應設置火災自動(zìdòng)報警系統。(20)高層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應設置具有語音功能的火災聲警報裝置或應急廣播41精品資料3、消防控制室的設置要求1)單獨建造的消防控制室,其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2)在建筑物內的消防控制室,宜設置在建筑物內首層的靠外墻部位3)當設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層時,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隔墻(ɡéqiánɡ)和不低于1.50h的樓板與其他部位隔開4)應設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5)不應設置在電磁場干擾較強及其他可能影響消防控制設備工作的設備用房附近42四)火災報警(bàojǐng)系統精品資料五、安全疏散系統(xìtǒng)設計一)要點二)基本要求三)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四)疏散樓梯五)疏散距離與疏散寬度六)疏散走道與避難(bìnàn)逃生設施43精品資料一)要點安全疏散設施由室內通道、疏散出口、疏散走道或避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標志和應急(yìngjí)疏散照明燈具等組成安全出口的位置和數量,應結合建筑的空間合理組合,兼顧其使用功能和安全性,使建筑物內的人員能在接到火警信息后,在規定的最短時間內,全部安全疏散到室外或其他安全地帶44精品資料一)要點主要審核內容1)疏散走道、疏散樓梯、疏散門和安全(ānquán)出口的布置2)疏散走道、疏散樓梯、疏散門和安全(ānquán)出口的寬度3)出口數量4)疏散距離5)疏散坡道或室外樓梯的坡度6)疏散指示與疏散照明45精品資料二)基本(jīběn)要求建筑物的安全(ānquán)疏散和避難逃生設施設計,應綜合考慮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用途、使用人員數量與特性、建筑面積、建筑高度和室內凈空高度、疏散距離、安全(ānquán)出口的疏散能力以及消防設施配置情況等因素。疏散設施應能保證人員在疏散時不受火災或火災煙氣的危害。建筑物應具有供火災時人員進行安全(ānquán)疏散與逃生的設施和路徑。建筑設計所提供的疏散設施和路徑應能保證火災情況下人員全部安全(ānquán)疏散或逃生至安全(ānquán)地點。46精品資料二)基本(jīběn)要求1、基本(jīběn)要求1)安全疏散和避難逃生設施,與建筑的功能或用途、使用人員數量、建筑面積等相適應2)每個房間或每個防火分區或建筑的每個樓層具有足夠的疏散寬度和疏散出口,其疏散距離滿足人員安全到達安全出口的要求3)避難設施能為避難人員提供足夠的避難空間,并滿足避難人員的安全停留要求4)安全疏散設施或避難設施應能在設計的疏散或避難時間內有效防止火災和煙氣的影響5)除有特殊規定外,電梯、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不得計作安全出口47精品資料二)基本(jīběn)要求1、基本要求6)疏散路線短捷,并符合人員的行為習慣7)疏散走道(坡道)、疏散樓梯和前室,不應有影響疏散的突出物8)建筑內的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間及其前室,觀眾廳、展覽廳、餐廳和商業區等人員密集的場所,應設置消防應急照明9)應急照明設施應能提供足夠的照度供人員快速疏散,其照明時間應能滿足所有人員疏散的需要,并應考慮救援人員初期救援的需要10)安全出口(chūkǒu)、疏散出口(chūkǒu)上應設置明顯、清晰的疏散指示標志,疏散指示標志的尺寸應與所在空間的大小相適應48精品資料二)基本(jīběn)要求2、設計原則1)疏散路線簡捷,易于辨認,有簡明易懂、醒目易見的疏散指示標志2)疏散路線設計符合人們的習慣要求和人在建筑火災條件下的心理狀態(zhuàngtài)及行動特點3)疏散路線設計要做到步步安全4)盡量不使疏散路線和撲救路線相交叉,避免相互干擾5)任一房間或部位,一般都應有2個不同疏散方向可供疏散,盡可能不布置袋形走道6)疏散走道上不應設置防火卷簾,防火門在火災時能保持關閉狀態(zhuàngtài)8)確保各種安全疏散設施在火災條件下的防火、防煙性能49精品資料三)安全(ānquán)出口與疏散出口疏散出口(chūkǒu)是房間直接連通疏散走道或室內外安全空間的出口(chūkǒu)或門。安全出口(chūkǒu)是通往室外、防煙樓梯間、封閉樓梯間等室內外安全空間的出口(chūkǒu)或門。足夠數量的安全出口(chūkǒu),對保證人員和物質的安全疏散十分重要。無論工業建筑或民用建筑,每個防火分區、每個樓層的安全出口(chūkǒu)數量一般均不應少于2個。50精品資料三)安全(ānquán)出口與疏散出口3、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的審查要點(yàodiǎn)1)建筑應根據其耐火等級、建筑層數、建筑面積、疏散距離等因素設置安全出口2)一般,建筑物內每個樓層或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且各樓層或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總寬度應能滿足該樓層或防火分區全部疏散人數在可用疏散時間內安全疏散到安全地點的要求。3)安全出口應分散布置且應盡可能相互遠離。2個安全出口最遠邊緣之間的直線距離不應小于5m;小于5m時,應按一個安全出口考慮。4)安全出口、疏散出口和疏散通道應暢通,不應設置或放置阻礙人員疏散或減少疏散寬度的物體或物品。51精品資料三)安全(ānquán)出口與疏散出口3、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的審查要點5)直接通向疏散坡道的出口可以作為疏散出口,直接通向室外疏散坡道的出口可以作為安全出口。6)每個房間的疏散出口:2個疏散出口最遠邊緣之間的直線距離(jùlí)不應小于所在房間或區域內最長對角線的一半;2個疏散出口最遠邊緣之間的直線距離(jùlí)不應小于5m;當疏散出口最遠邊緣之間的距離(jùlí)不符合上述要求時,應視為1個出口疏散出口的總寬度應能滿足室內全部人員在可用疏散時間內全部安全疏散到室外的要求。52精品資料三)安全(ānquán)出口與疏散出口3、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的審查要點7)疏散出口應直接通向安全出口,不應經過其他房間8)一般,建筑中的疏散用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在關閉后應能從任何一側手動開啟應采用平開門,不應采用推拉門、卷簾門、吊門、轉門采用電控自動門時,應能在火災時自動開啟并始終處于開啟狀態門扇開啟時,不應減小疏散走道或樓梯平臺的寬度。電控自動門打開時,不得減少疏散通道或門口的有效寬度與高度。(12)供人員頻繁出入(chūrù)的疏散門,宜采用能在火災時自動關閉的常開門53精品資料三)安全(ānquán)出口與疏散出口3、安全出口與疏散出口的審查要點9)設置門禁系統的疏散門及居住建筑的單元門,應能在火災等應急情況下自動解禁,且應在建筑內部一側設置手動釋放裝置,并應在明顯位置清楚標示門的開啟方式10)安全出口、疏散出口上應設置明顯、清晰的疏散指示標志,疏散指示標志的尺寸(chǐcun)應與所在空間的大小相適應54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1)疏散樓梯(間)的數量、位置、寬度和樓梯間形式應滿足人員安全疏散和使用方便的要求2)樓梯間形式應根據建筑形式、建筑層數、建筑面積等因素確定3)樓梯間的首層應設置直接對外的出口;首層難以(nányǐ)設置直接對外的出口時,應保證首層火災不會影響到其上下各層人員利用該出口安全疏散4)地上部分下一層疏散樓梯(間)及樓梯出口的疏散能力應能滿足其上疏散人數最多一層的要求地下部分上一層疏散樓梯(間)及樓梯出口的疏散能力應能滿足其下疏散人數最多一層的要求55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yàodiǎn)5)一般,疏散樓梯間在各層的平面位置不應改變6)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樓梯間不應共用。必須共用的,應采取能防止人員進入地上或地下部分疏散樓梯間的措施7)通向避難層的樓梯間應采取使人員必須經過避難層才能到達上一層或下一層的措施8)疏散樓梯的寬度應考慮人群應急疏散時安全通行的需要,且不宜大于2m;大于2m時,應采取防止人員因擁擠而摔倒、擁堵的措施56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9)疏散用樓梯間的基本條件:應具有良好的防煙和采光或照明條件,并宜靠外墻設置樓梯間窗口與建筑外墻上的窗口最近邊緣之間的水平間距應滿足防止火災或煙氣對樓梯間內人員疏散安全的影響,且不應小于1.0m疏散樓梯及其前室內不應設置可能影響安全疏散、減少疏散寬度或增加樓梯間火災危險(wēixiǎn)的物體、管井或敷設可燃氣體、液體管道住宅建筑的樓梯間內必須敷設可燃氣體管道時,應采取可靠的防火保護措施57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yàodiǎn)10)疏散樓梯的凈寬度計算:樓梯的兩側只有圍墻而無扶手欄桿時,應為兩側墻體裝修后表面間的寬度樓梯只有一側為墻體、另一側有扶手欄桿時,應為墻體的裝修后表面到欄桿或扶手內側的寬度樓梯的兩側均有扶手欄桿時,應按兩側欄桿或扶手相對內表面之間的寬度中較小者確定58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11)室內疏散樓梯兩梯段扶手間應考慮在樓梯間內布設消防水帶和防止人員墜落(zhuìluò)的要求,其水平凈距不宜小于150mm12)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間前室及合用前室,不應采用或設置卷簾門59精品資料四)疏散樓梯4、疏散樓梯的審查要點13)室外疏散樓梯:欄桿扶手的高度不應小于1.1m,樓梯的凈寬度不應小于0.9m傾斜角度不應大于45°梯段和平臺(píngtái)均應采取不燃材料制作。樓梯平臺(píngtái)和梯段均應具備足夠的耐火性能樓梯周圍墻面上設置的門窗洞口,在火災時不應影響樓梯的安全使用;除疏散門外,一般樓梯周圍2m內的墻面上不應設置門窗洞口通向室外樓梯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并應向室外開啟疏散門不應正對樓梯梯段60精品資料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5、疏散距離的審查要點1)建筑內最大疏散距離應根據建筑耐火等級、樓梯間形式和疏散方式確定2)建筑內的疏散距離應按直線距離計算。該直線距離應為從房間或空間內任一點到相關出口的最短距離,不考慮(kǎolǜ)除樓梯間或疏散走道隔墻外的內墻、隔斷和其他結構的影響61精品資料五)疏散距離(jùlí)與疏散寬度1)美國IBC(2012年)第1016.3條,疏散距離為從樓層內的最遠一點按照自然的不受阻擋的水平和豎向路徑疏散到安全出口的實際行走距離2)英國BS9999(2008年)第3.112條,疏散距離是指建筑內的人員從任一點到最近安全出口的實際行走距離,需考慮隔墻、隔斷(géduàn)及建筑裝飾的影響。第17.4條表12,當實際行走路線不確定時,應采用直線距離,按實際行走距離的2/3確定3)《新加坡防火規范》第1.2.59條和第2.2.6條第(b)款第1.2.18條,直線距離為房間內任一點到安全出口的最短距離,不考慮建筑內部的隔墻(疏散通道及疏散樓梯的隔墻除外)、隔斷(géduàn)及裝飾的影響62精品資料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4)香港《提供火警逃生途徑守則》(1996年版)第14.3條,疏散距離為“直向距離”與“行走距離”之和直向距離——沿著由一個房間的任何一部分至該房間的出口門的中央的假定路徑以直線量度的距離行走距離——介乎一房間的出口門中央與以下其中一項之間的出口路線,沿中線在樓面量度的水平距離:(a)任何一條樓梯(lóutī)的圍建物的耐火門中央;(b)如無耐火門,則與樓梯(lóutī)的第一塊梯級面;或(c)如有關的出口路線符合第8.2段的規定直接通向地面水平的一條街道或一處露天地方,則與通向該街道或露天地方的任何一個出口處。63精品資料6、疏散寬度的審查要點1)建筑中的房間(fángjiān)疏散門、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各自總凈寬度應符合最小疏散寬度要求2)總疏散寬度應符合規范要求3)百人疏散指標確定準確4)借用疏散寬度與自有疏散寬度、同一空間不同出口的疏散寬度分布關系合理5)疏散人數計算合理、準確64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精品資料6、疏散寬度的審查要點6)一般,出口門的凈寬不應小于0.9m。門的凈寬度計算:對于單扇門,應按門扇呈90°角打開時從門側柱或門框邊緣到門表面之間的寬度確定(quèdìng)對于雙扇門,應按兩扇門分別呈90°角打開時相對兩扇門表面之間的寬度確定(quèdìng)7)在計算疏散出口或疏散樓梯等安全疏散設施的總凈寬度時,一般應按0.5m進行遞增。計算各安全疏散設施的寬度時,當該寬度除以0.5后的余數小于0.25m時,不應計入該余數;當余數大于0.25m時,可將該余數的一半計入總疏散寬度。65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精品資料7、疏散寬度的計算1)出口的總寬度應根據建筑內的疏散人數確定。建筑內的疏散人數:建筑物除有固定座位等標明使用人數外,對無標定人數的建筑物應按有關設計規范或經調查分析確定合理(hélǐ)的疏散人數當建筑物或其中某一層或樓層中的某一區域有多種用途且在不同時間分別用于不同用途時,其人數應按這些用途中人數最多者確定對于建筑內某些附屬設施,如衛生間、門廳、儲藏室、資料室等不同時與其他房間或區域有人使用時,疏散人數的計算可不該部分的建筑面積66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精品資料7、疏散寬度的計算2)首層外門的總凈寬度應按該建筑疏散人數(rénshù)最多一層的人數(rénshù)計算確定,不供其他樓層人員疏散的外門,可按本層的疏散人數(rénshù)計算確定3)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中錄像廳、放映廳的疏散人數(rénshù),應根據廳、室的建筑面積按1.0人/m2計算;其他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的疏散人數(rénshù),應根據廳、室的建筑面積按0.5人/m2計算4)有固定座位的場所,其疏散人數(rénshù)可按實際座位數的1.1倍計算5)展覽廳的疏散人數(rénshù)應根據展覽廳的建筑面積和人員密度計算,展覽廳內的人員密度宜按0.75人/m2確定67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精品資料7、疏散寬度的計算6)商店的疏散人數應按每層營業廳的建筑面積乘規定的人員(rényuán)密度計算。對于建材商店、家具和燈飾展示建筑,其人員(rényuán)密度可按一般商店營業廳人員(rényuán)密度值的30%確定68五)疏散距離(jùlí)與疏散寬度精品資料7、疏散寬度(kuāndù)的計算7)地下或半地下人員密集的廳、室和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其房間疏散門、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樓梯的各自總凈寬度(kuāndù),應根據疏散人數按不小于1.00m/百人計算確定69五)疏散(shūsàn)距離與疏散(shūsàn)寬度精品資料六)疏散走道與避難(bìnàn)逃生設施8、疏散走道的審查要點1)寬度應綜合考慮所在區域的用途、疏散距離和疏散人數,應能滿足該區域內全部(quánbù)人員安全疏散的要求,且不應小于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的寬度2)應直接通向安全出口,并應考慮能有2個或多個不同的疏散方向;走道上不宜設置門檻、階梯3)走道兩側及頂棚應采用具有足夠的防火防煙性能的結構體與周圍空間分隔4)疏散坡道應設置圍護墻體或高度不低于1m的護欄并應采取防滑措施,坡道的坡度不應大于1:10。5)走道在防火分隔處應設置與該部位分隔要求一致的常開防火門70精品資料六)疏散(shūsàn)走道與避難逃生設施9、避難走道的審查要點1)避難走道樓地板的耐火(naihuǒ)極限不應低于1.50h2)避難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應少于2個,并應設置在不同方向;當避難走道僅與一個防火分區相通且該防火分區至少有1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時,可設置1個直通地面的出口。任一防火分區通向避難走道的門至該避難走道最近直通地面的出口的距離不應大于60m3)避難走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任一防火分區通向該避難走道的設計疏散總凈寬度71精品資料六)疏散走道與避難(bìnàn)逃生設施9、避難走道的審查要點4)避難走道內部裝修材料的燃燒(ránshāo)性能應為A級5)防火分區至避難走道入口處應設置防煙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積不應小于6.0m2,開向前室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前室開向避難走道的門應采用乙級防火門6)避難走道內應設置消火栓、消防應急照明、應急廣播和消防專線電話72精品資料六)疏散走道與避難(bìnàn)逃生設施10、避難層的審查要點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應設置避難層、避難間:1)第一個避難層(間)的樓地面至滅火救援場地地面的高度不應大于50m,兩個避難層(間)之間的高度不宜(bùyí)大于50m2)通向避難層的疏散樓梯應在避難層分隔、同層錯位或上下層斷開3)避難層(間)的凈面積應能滿足設計避難人數避難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計算4)應設置消火栓、消防軟管卷盤、消防專線電話和應急廣播5)避難層應設置消防電梯出口73精品資料六)疏散走道(zǒudào)與避難逃生設施10、避難層的審查要點6)避難層可兼作設備層。設備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體或氣體管道應集中布置,設備管道區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墻與避難區分隔。管道井和設備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墻與避難區分隔,管道井和設備間的門不應直接開向避難區;確需直接開向避難區時,與避難層區出入口的距離不應小于5m,且應采用甲級防火門。避難間內不應設置易燃、可燃液體或氣體管道,不應開設除外(chúwài)窗、疏散門之外的其他開口74精品資料六)疏散(shūsàn)走道與避難逃生設施10、避難層的審查要點7)在避難層(間)進入樓梯間的入口處和疏散樓梯通向避難層(間)的出口處,應設置(shèzhì)明顯的指示標志8)應設置(shèzhì)直接對外的可開啟窗口或獨立的機械防煙設施,外窗應采用乙級防火窗或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00h的C類防火窗75精品資料六)疏散走道與避難(bìnàn)逃生設施11、病房樓避難間的審查要點高層病房樓應在二層及以上的病房樓層和潔凈手術部設置避難間:1)避難間服務的護理單元不應超過2個,其凈面積應按每個護理單元不小于25.0m2確定。避難間兼作其他用途時,應保證人員的避難安全,且不得(bude)減少可供避難的凈面積2)應靠近樓梯間,并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墻和甲級防火門與其他部位分隔3)應設置消防專線電話和消防應急廣播,入口處應設置明顯的指示標志4)應設置直接對外的可開啟窗口或獨立的機械防煙設施,外窗應采用乙級防火窗或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00h的C類防火窗76精品資料六、暖通、空調(kōnɡdiào)系統防火設計通風、空氣調節系統設計應采取防火措施,防止火災和煙氣通過通風、空氣調節系統蔓延。通風、空氣調節系統的工作溫度、管道材料等應與所在(suǒzài)空間的可燃物或火災特性相適應,不應增加該場所的火災危險。77精品資料六、暖通、空調(kōnɡdiào)系統防火設計1、審查要點1)存在易燃、易爆物質的房間(fángjiān)內,應采用能防止熱媒溫度引發火災或爆炸的采暖設施。采暖管道如必須穿過存在易燃、易爆物質的房間(fángjiān)時,應采取防火隔熱措施。2)當生產過程中散發的可燃性物質與采暖管道、散熱器表面接觸能引起燃燒或受到水、水蒸汽的作用能引起自燃、爆炸或產生爆炸性氣體的廠房,應采用不循環使用的熱風采暖。3)民用建筑內空氣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質的房間(fángjiān),應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或獨立的機械通風設施,且其空氣不應循環使用。4)丙類廠房內空氣中含有燃燒或爆炸性的粉塵、纖維時,在空氣循環使用前應使空氣中的含塵濃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78精品資料六、暖通、空調(kōnɡdiào)系統防火設計1、審查要點5)甲、乙類廠房用的送風設備與排風設備不應布置在同一通風機房內,且排風設備不應和其它房間的送、排風設備布置在同一通風機房內。6)有爆炸危險的廠房內的排風管道,嚴禁穿過防火墻和有爆炸危險的車間隔墻。7)存在易燃、易爆物質的房間,其送、排風系統的通風設備應具有防止風機發生火花引發燃燒爆炸的措施或性能。8)排除、輸送有燃燒或爆炸性的氣體、蒸氣和粉塵的排風系統,均應設置導除靜電的措施;排風管應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并應明敷、直接通到室外的安全處。9)通風、空氣調節(kōnɡqìdiàojié)系統的風管在穿越建筑內的防火分隔處應設置防火閥79精品資料1、審查要點10)通風、空氣調節系統的風管(fēnɡɡuǎn)上應設置防火閥的部位穿越防火分區處穿越通風、空氣調節機房的房間隔墻和樓板處穿越重要的或火災危險性大的房間隔墻和樓板處穿越防火分隔處的變形縫兩側垂直風管(fēnɡɡuǎn)與每層水平風管(fēnɡɡuǎn)交接處的水平管段上注:當建筑內每個防火分區的通風、空氣調節系統均獨立設置時,該防火分區內的水平風管(fēnɡɡuǎn)與垂直總管的交接處可不設置防火閥80六、暖通、空調(kōnɡdiào)系統防火設計精品資料七、建筑(jiànzhù)防爆設計與電氣防火設計一)建筑電氣(diànqì)防火設計二)建筑防爆設計81精品資料一)建筑(jiànzhù)電氣防火設計1、基本目標1)設計中應采取措施降低電氣設備和線路在使用過程中引發火災的危險2)建筑應根據其重要性、火災危險性等設計消防電源及其配電線路、消防應急照明等3)消防電源的負荷等級應根據火災撲救(pūjiù)難度和建筑的使用性質、重要性等因素確定4)消防電源及其配電線路應保證建筑內消防用電設備火災時在設計要求的工作時間內能連續正常運行5)布置在存在爆炸危險環境的電力裝置,應采取與爆炸環境相適應的防爆措施6)電力線路與建筑物的距離能防止因電力線路倒桿而引發火災的危險82精品資料一)建筑(jiànzhù)電氣防火設計2、基本要求1)建筑內的高溫電氣設備(shèbèi)及開關、插座和照明燈具靠近可燃物時,應采取防止引燃可燃物的防火保護措施2)消防用電設備(shèbèi)應采用專用的供電回路,當生產、生活用電被切斷時,應仍能保證消防用電。其配電設備(shèbèi)應有明顯標志3)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煙與排煙風機房的消防用電設備(shèbèi)及消防電梯等的供電,應在其配電線路的最末一級配電箱處設置自動切換裝置4)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消防電梯間及其前室,觀眾廳、展覽廳、餐廳和商業區等人員密集場所,應設置消防應急照明83精品資料一)建筑(jiànzhù)電氣防火設計2、基本要求5)應急照明的設計要求:應急照明設施應能提供足夠的照度供人員快速(kuàisù)疏散應急照明時間應能滿足所有人員疏散的需要,并應考慮初期救援需要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應低于1.0lx人員密集的場所、避難層(間),不應低于3.0lx;病房樓或手術部的避難間,不應低于10.0lx;樓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難走道,不應低于5.0lx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備發電機房、配電室以及發生火災時仍需正常工作的其他房間的消防應急照明,仍應保證正常照明的照度84精品資料一)建筑(jiànzhù)電氣防火設計2、基本要求5)應急照明的設計要求:消防應急照明和燈光疏散指示標志備用電源的連續供電時間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應小于1.5h醫療建筑、老年人建筑、總建筑面積(jiànzhùmiànjī)大于100000m2的公共建筑,不應少于1.0h其他建筑,不應少于0.5h85精品資料1、泄爆措施1)有爆炸危險的甲、乙類廠房宜獨立設置(shèzhì),并宜采用敞開或半敞開式。其承重結構宜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框架、排架結構。2)有爆炸危險的甲、乙類廠房應設置(shèzhì)泄壓設施。86二)建筑(jiànzhù)防爆設計精品資料1、泄爆措施——泄壓設施1)泄壓設施宜采用輕質屋面板、輕質墻體和易于泄壓的門、窗等,不應采用普通玻璃。2)泄壓設施的設置應避開人員密集場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bàozhà)危險的部位。3)作為泄壓設施的輕質屋面板和輕質墻體的單位質量不宜超過60kg/m2。4)屋頂上的泄壓設施應采取防冰雪積聚措施。87二)建筑(jiànzhù)防爆設計精品資料2、防爆措施1)散發較空氣輕的可燃氣體(qìtǐ)、可燃蒸氣的甲類廠房,其頂棚應盡量平整、避免死角,廠房上部空間應通風良好。2)散發較空氣重的可燃氣體(qìtǐ)、可燃蒸氣的甲類廠房以及有粉塵、纖維爆炸危險的乙類廠房,應采用不發火花的地面。采用絕緣材料作整體面層時,應采取防靜電措施。3)散發可燃粉塵、纖維的廠房內表面應平整、光滑,易于清掃。88二)建筑(jiànzhù)防爆設計精品資料2、防爆措施4)廠房內不宜設置地溝(dìgōu),必須設置時,其蓋板應嚴密,地溝(dìgōu)應采取防止可燃氣體、可燃蒸氣及粉塵、纖維在地溝(dìgōu)積聚的有效措施,且與相鄰廠房連通處應采用防火材料密封。5)建筑內空氣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險物質的房間,應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或獨立的機械通風設施,且其空氣不應循環使用。89二)建筑(jiànzhù)防爆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