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山東省濰坊市安丘聯誼中學高一語文模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原來我是這樣一個人馮驥才今年74了。他說:“是不是人到了我現在這個年齡,都特別想看明白自己?”問他到底看明白沒有呢?他回答說,看明白了。幾十年里,他一直在各個領域來回穿梭,刻意或隨性。到了這時,他終于覺得,這樣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原來我是這樣一個人。采訪他時,他說起什么來都高興,惟獨講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和村落來,表情就變得格外嚴肅。“我想我的歲數大了,我更希望年輕人接著做下去。”他對我們這些在座的年輕人說。1994年、1995年前后,馮驥才在大眾心目中還是一個傳統的作家、藝術家。那段時間,他寫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衛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時,天津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臨一場舊城改造的風波。為了“搶救”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遺產,他邀請了諸多專家進行文化采風和地毯式考察,編成《舊城遺韻》一書,還建議副市長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館。法國前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號,在全法國做了一次文化普查。馮驥才覺得,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遺產也需要這么一種全面考察。他當時也提了一個口號,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還在兩會上提議說,中國也應像歐洲那樣有自己的文化遺產日。后來提案通過,國務院確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2003年,61歲的馮驥才受法國文化基金會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兩個月,研究了法國大量的文化資料。回國后,就開始著手做田野調查工作。從木板年畫、唐卡到口頭文學、文化傳承人名錄,馮驥才和他的團隊開始了規模浩大的“搶救”工程。民間藝術文化的分類、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傳承譜系等都以文字、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并梳理清楚。馮驥才把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過去,“國家級的‘非遺’是1372項。”馮驥才脫口而出。但他擔心的是,日韓等其他國家“非遺”雖然相對少,每一項卻有學者團隊支持,而中國80%的“非遺”項目都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丟失了就丟失了,丟失了也不知道”。因此他希望中國的知識界能“到田野里去”。時隔十年,2013年,71歲的馮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給法國人作了一場演講,回顧這十年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的工作。但這卻并沒成為一個收束性的成果展示會,反而又成了一個起點。他游覽了歐洲幾國的鄉村,驚訝地發現那里“像童話一樣”。“牛在山上吃草,籬笆上編著花,人過著如詩如畫的生活,幾百年來沒有變化。”而中國的村莊,不少已瀕臨瓦解和空心。從歐洲回來,馮驥才又發起了傳統村落認定保護的工作,他認為,“世世代代居住的鄉村承栽著民族精神文化的DNA”。從去年開始,他和他的團隊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調查,希望能先盡快建立出檔案來。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坐在研究院敞亮的會客廳里,聊起小說來,馮驥才依然是滔滔不絕,“我現在寫東西的感覺一丁點兒都沒有丟。”去年,《收獲》出版社交代他續寫《俗世奇人》18篇,他一下子寫超到21篇,只好把3篇“收回”。馮驥才說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來個,在腦袋里“鬧騰”,他還說起自己最近有靈感一現,想寫一個“會吃魚”的美食家。“不定哪天,想寫的話,半天就寫出來了。”但問題是即使“半天”也不是個容易事。《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l8篇之間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轉向文化遺產保護的20年。完全屬于他自己的創作時間越來越少。他已遠離作家的光環,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談論的也都是古村落保護。然而當了許多年的作家,馮驥才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個“苦惱”,就是“做文化遺產搶救的時候,無法擁有小說家的純虛構式的思維”。寫小說“有段時間一定要活在虛構里”,但他已經無法獲得一個完全離開現實的純虛構環境。比如幾天前河北定州的一位82歲老傳承人告訴他說,當地的一個民間戲快要滅絕了。“他一呼叫,我就得從虛構的世界里出來。”《俗世奇人》這樣的故事很短也好寫,每篇大約2000字左右,馮驥才稱它為“超短篇”“只能寫這樣超短篇的小說了。想寫的太多,不知有沒有時間.”馮驥才說,卻是一副釋然的樣子。“我隨緣,看上帝給我多少時間。”(選自2016年1月22日《北京晚報》,有刪改)相關鏈接:馮驥才,當代著名作家、書畫家、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2013年主持成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人稱“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4.根據原文內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1994年、1996年前后,馮驥才從一個傳統的作家、藝術家徹底轉變為文化遺產的保衛者。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與“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內涵相同,都倡導普查國內文化。C.沒有兩次法國出行,馮驥才就不可能著手中國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田野調查工作。D.馮驥才認為小說家應該具有純虛構式思維,這說明目前的創作理念正在發生變化,以前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現在過時了。5.請找出本文寫作特點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內容上記錄了代表馮驤才成就的典型事例,從多方面展現人物豐富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B.表達上以敘述為主,遵循“真實”的原則,用事實說話,作者的傾向暗含其中。C.文章主體按邏輯順序安排材料,詳寫人物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工作,略寫其文學創作成就。D.有記者提問、人物對話,較多地保留和引用馮驥才的說話文字,再現現場情景,不同于一問一答的人物訪談。E.語言質樸,富有書卷氣,感情飽滿,激情四射。6.馮驥才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請結合原文概述。參考答案:4.B
5.CE
6.①邀請諸多專家對天津進行采風和考察,編成了《舊城遺韻》一書,建議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館。②提出關于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提議并通過,給法國人作十年來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成果展示。③提出文化普查口號
“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和他的團隊進行田野調查,整理出非遺名錄,對傳統村落進行全面調查。④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談論古村落保護,大力推動了民間文化保護宣傳工作,人稱“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4題詳解】此題考核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解答此類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容逐個判斷正誤。A項,“從一個傳統的作家、藝術家徹底轉變為文化遺產的保衛者”錯,原文第二段說“幾十年里,他一直在各個領域來回穿梭”。C項,“他就不可能著手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說法錯誤,表述絕對化。D項,“以前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現在過時了”說法錯誤,馮驥才說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來個,在腦袋里“鬧騰”,說明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沒有過時。故選B。【5題詳解】此題考核信息篩選和整合能力,解答此類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核的要點,找準文章的對應位置,然后結合文章內容逐個判斷正誤。C項,“按邏輯順序安排材料”表述錯誤,文章主體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不是“邏輯順序”。文章中有明顯的時間關鍵詞“1994年、1995年前后”“2003年”“時隔十年,2013年”;E項,“感情飽滿,激情四射。”表述錯誤。根據文本可以看出文章語言質樸,感情平實。故選CE。【6題詳解】本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根據題干的要求先篩選主要的信息,然后對篩選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進行整合,從而得出答案。本題要求回答馮驥才在文化遺產做的工作,注意根據文中的句子“他邀請了諸多專家進行文化采風和地毯式考察,編成《舊城遺韻》一書,還建議副市長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館”“他當時也提了一個口號,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還在兩會上提議說,中國也應像歐洲那樣有自己的文化遺產日。后來提案通過,國務院確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2013年主持成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人稱‘傳統村落保護第一人’”概括答題要點。【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2.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題。不要遮住我的陽光龍應臺①臺灣是個標語地區。走上街,看見“兩個孩子恰恰好”,經過電線桿,瞄見“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還有一些根本看不懂的:“拼命就是保命”,橫掛在車馬雜亂的大街上,好像鼓勵開車的人要沖鋒陷陣。②中國人重形式、作表面的習性到處可見,標語的泛濫只是一個表征。拿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來看:大家都說,現代的中國人對自己缺乏信心,西方的文化只學到皮毛,而且不能消化,自己的傳統文化卻已完全拋棄。怎么辦?很簡單!首先,到街頭、學校、車站,貼上千千百百個標語:“復興中華文化!”③然后,在臺北市塑造一個比自由女神還要高、還要重的孔子巨像。氣魄要大,所以單單銅料就要花一億元以上。銅像用來宣揚孔子思想、復興中華文化、改善人民文化氣質,更昭告世人,臺灣是中華文化的堡壘。④我不是在說笑話;你沒看報紙嗎?市政府一點沒有幽默的意思。⑤這個龐然巨物建立起來之后,大概會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許多住家變得陰暗封閉。冬天的霪雨和市區的污染將為銅像覆上一層骯臟的顏色。銅像邊的街道,大概與紅毛城四周一樣,會有像蒼蠅叮肉似的攤販,而街上的交通將因游客的往來而呈爆炸狀態。至于這么一大塊銅將如何“宣揚孔子思想”、“復興中華文化”,我非常迷惑。⑥今日的臺灣若真有厚實的文化傳統,不需要努力地“宣揚”,人家自然會慕名而來。臺灣的內在若是空虛淺薄,我們再“宣揚”又有什么意義?我們這樣迫切地要求別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個心虛、缺乏自信的表現。可是缺乏自信便也罷了,何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心虛與弱點,實實在在地去提升自己!相反的,我們所做的是沒頭沒腦的“宣揚”工夫——貼標語、作宣傳、鑄世界上最大、最重、最高、最貴的銅像……這不是心虛的暴發戶心態,是什么?⑦人瘦并不可恥,可恥的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來冒充胖子。我們有社會問題與文化危機并不可恥,可恥的是造個大銅像,宣稱自己是中華文化的掌門人。如果報稅單上有這么一個名目,我寧可坐牢,也不會繳納這筆銅像稅。(選自《野火集》,有刪改)17.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18.作者不支持建立孔子巨像的理由有哪些?19.從全文看,作者認復興中華文化應該怎么做?參考答案:17.①首先從標語泛濫的現象談起,指出中國人重形式、作表面的習性;②其次,通過批評建立孔子巨像,剖析當前復興中華文化過程中的錯誤心態;③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做法,并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18.①耗費大量金錢;②遮掉天空,使住家變得陰暗封閉;③逐漸變得骯臟;④使街道擁擠,影響交通;⑤起不到“宣揚”的作用;⑥是心虛、缺乏自信的表現。
19.①改變重形式、作表面的習性;②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心虛與弱點(敢于承認社會問題和文化危機);③實實在在地去提升自己。【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先明確是考查全篇的思路,還是考查局部的思路,如本題“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這是針對全篇設題,然后要看文章一共多少節,中心話題是什么,如本文一共七節,中心話題是當前中華文化,主要是剖析當前中華文化的錯誤心態,接著就可以按照論述類文本“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來剖析本文。文章第一節列舉臺灣標語泛濫的現象,第二節直接指出標語泛濫現象折射出的習性,即“中國人重形式、作表面的習性到處可見,標語的泛濫只是一個表征”,這兩節可以劃為第一層次;第三節舉出典例,即建立孔子巨像這一事件,接著從第四段開始,借助建立孔子巨像這一事件來分析中華文化復興過程中的錯誤的心態——注重表面形式,做表面工作;第六、七段,借助分析建立孔子巨像的心態來分析應該如何去做,即何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心虛與弱點,實實在在地去提升自己。【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能力。題干問的是“作者不支持建立孔子巨像的理由有哪些”,“哪些”說明答案不止一點,且要分點作答;“不支持建立孔子巨像”要求考生找到建立孔子巨像的內容并找到作者對該事件做出評價的段落,最后圈出相關的句子,并分點概括。如第五段“這個龐然巨物建立起來之后,大概會遮掉好大一片天空,使許多住家變得陰暗封閉”“冬天的霪雨和市區的污染將為銅像覆上一層骯臟的顏色”“而街上的交通將因游客的往來而呈爆炸狀態”“至于這么一大塊銅將如何‘宣揚孔子思想’、‘復興中華文化’,我非常迷惑”,第六段“我們這樣迫切地要求別人的注意,本身就是一個心虛、缺乏自信的表現”,考生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概括。【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從題干來看,題干問的是“從全文看,作者認為復興中華文化應該怎么做”,首先應到文中圈出復興中華文化的一些錯誤的做法,然后給出相應的措施,還可以圈出作者從正面闡述該如何去做的文字,根據這些內容概括。如文章第一節和第二節說列舉臺灣標語泛濫的現象并由此分析出中國人重形式和做表面工作的習性,由此可以得出正確的做法,即“改變重形式、作表面工作的習性”;文章中間部分舉出建立孔子巨像這一事例,并分析這樣做的目的,即心虛、缺乏自信,想要掩蓋自己的不足,由此可以得出正確的做法,即承認自己的弱點;倒數第二段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即“何不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心虛與弱點,實實在在地去提升自己”。考生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概括。【點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分段或分層閱讀全文,逐段或逐層概括段意或層意。遇到個別語句不懂時,可以先跳過去,等讀完全文,再回讀。然后要抓中心句和關鍵句,尤其是起始句、結束句和結論句,明曉每段要表達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觀點(分論點和中心論點),明確作者要論證、闡發什么,是怎樣論證、闡發的,用了哪些論據和方法,論點和論據有怎樣的聯系等。要特別注意信息的標志。可以作為標志性的詞語有:順序詞、關聯詞、指代詞、范圍詞、類別詞、過渡詞,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閱讀時要特別將它們圈畫出來。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題。“字”有多解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漢字的定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形音義三者一體的“六書”構造系統,使得漢字本身具備相當的完整性,從而能夠靈活組詞。比及表音文字,漢字筆畫繁復,卻是當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漢字結構精致,形狀優美,韻律協調,內涵雋永。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所以能夠引起國人那么大的興趣,除了出于對母語的情感外,還因為漢字本身具有活泛的靈性、睿智的義理、幽深的趣味,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字”的本義是生孩子。“字”的結構,上有屋宇,下有子息,合起來會意,即在家中產子。乍一聽來,似乎有點奇怪,其實這里說的是漢字的派生原理。唐代書家張懷瓘說:“文字者,總而為言。若分而為義,則文者祖父,字者子孫。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謂之曰文;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為字。”在我國的經史典籍中,“字”含有“孳乳”“懷孕”“生殖”“繁衍”“養育”“愛撫”“教化”等意思。在今人眼中,“字”,就是文字,沒人會把它與生孩子聯系起來。倘若仔細考究,即便是后來,乃至現在,“字”的表意盡管不再與生孩子相關,但也不限于記錄語言的符號,還可以拓展為文書、信函、書法、人名、嫁娶等意涵。稱文書為字。簽署合同、契約、協議,訂立遺囑、保證書以及書寫借條、收條、欠條、領條、發條等,口頭語叫“立字據”,所謂“空口無憑,立字為據”。為防日后爭訟,涉及利益交割的字據還要有擔保人簽字畫押。字條,也稱條子,可視為憑據。字條雖小,有時也能辦大事。管事的條子往往是走后門的通行證,遞條子辦事的做法自古就有。稱書簡為字。“見字如面”的意思是:看到這封信,就像見到了本人一樣;“由字度人”的意思是:通過這封信,想象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字如其人”的意思是:書寫的風格就像他本人的品性。稱書法為字。人們把書法繪畫作品統稱為字畫。北宋書畫家米芾,將蔡襄、沈遼、黃庭堅、蘇軾以及自己的書法分別稱為“勒字”“排字”“描字”“畫字”“刷字”。米芾的概括簡明通俗,說的是書法的運筆風格。稱別名為字。過去的讀書人因禮節相關,姓名之外有表字。《禮記?曲禮》云:“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成年后就要取字,以便他人尊稱,同輩及晚輩不得直呼其名,所以有名諱一說。命名取字的講究很多,通常要“名字呼應,互為表里”。《三國演義》里的曹操,字孟德,孟為排行,“德”與“操”相呼應;孫權,字仲謀,仲為排行,“權”與“謀”相呼應。這一古風延續到近代,乃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如辜鴻銘、孫中山、胡適之、梁實秋等稱謂,都是表字冠姓而不是姓名。稱嫁女為字。待字閨中指的是成年待聘的女子。古時女子“十五及笄”,盤起頭發,插上簪子,這叫“上頭禮”,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后再取一個“字”,表示嫁人了。所以,成年女子尚未婚配,就叫“待字閨中”。1.下列對于“字”的表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今人眼中的“字”就是“文字”,與它的本義“生孩子”相去甚遠。但根據漢字的派生原理,“字”就是“在家中產子”。B.唐代書家張懷瓘對“字”有“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為字”的看法。這與經史典籍中“字”有“孳乳”之意是一致的。C.現在,“字”的表意已與“生孩子”無關,也不含有“繁衍”“養育”“教化”等含義,它只是作為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D.“字”的多解,由最初的“生孩子”,拓展為今人眼中的文書、信函、書法、人名、嫁娶等意涵,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漢字是集形音義于一體的至今通行的最古老文字,它經歷了從甲骨文到簡體字的漫長演變過程,本身具有完整性,能夠靈活組詞。B.“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起國人興趣的最主要原因是漢字本身具有靈性、義理和趣味,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和文化等因素。C.口頭語的“立字據”指的是簽署合同、訂立遺囑和書寫借條等,為了防止以后利益糾紛還需要擔保人在字據上簽字畫押。D.古代讀書人“名”之外還要有“字”,這與禮節無關,這種古風甚至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孫中山的“中山”不是名而是字。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字作為當今世界上仍在通行的最古老文字,有很多令人驕傲的地方:結構精致,形狀優美,韻律協調,內涵雋永。B.平常我們所說的“見字如面”“字如其人”,這里的“字”常被狹義理解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其實這里稱書簡為字。C.北宋書畫家米芾稱自己和蔡襄、沈遼、黃庭堅、蘇軾的運筆風格分別是“勒字”“排字”“描字”“畫字”“刷字”,用語簡明通俗。D.古代“字”有“嫁女”之意。“待字閨中”,是指女子還未出嫁;若表述為“笄而字”,就是說女子已將成年,嫁人了。參考答案:1.C
字除了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外,還有其他的意思。2.B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且還沒有說是“主要原因”3.C順序顛倒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
參考答案:6.C(合乎,適合)7.A(A
介詞,憑借;B.連詞,因此//介詞,按照,順著;C.連詞,就//副詞,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于“就”;D.連詞,于是,就//副詞,竟。)8.C(①寫其“賢(于)其類”;②寫其如何進入,未突出其“智”;⑥寫其御下有恩。)9.B(后來禁不起他們的再三請求,只得答應,要求年輕人備辦酒席等他盜取回來。)10.①太守派他捕捉地方的強盜,任青一去就捉到了,境內就沒有強盜了,他憑借功勞,職務逐漸提升。(4分,“使(之)”“輒”“以”“稍”各1分)②李察多次陷入危險境地,任青護衛他。(2分,“數”“危窘”各1分)5.(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邵寶,字國賢,無錫人。年十九,學于江浦莊昶。成化二十年舉進士,授許州知州。月朔,會諸生于學宮,講明義利公私之辨。巫言龍骨出地中為禍福,寶取骨,毀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課農桑,仿朱子社倉,立積散法,行計口澆田法,以備兇荒。
弘治七年入為戶部員外郎,歷郎中,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江西俗好陰陽家言,有數十年不葬父母者。寶下令,士不葬親者不得與試,于是相率舉葬以千計。寧王宸濠①索詩文,峻卻之。后宸濠敗,有司校勘,獨無寶跡。遷右布政使,與鎮守太監勘處州銀礦,寶曰:“費多獲少,勞民傷財,慮生他變。”卒奏寢其事。進湖廣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劉瑾擅政,寶至京,絕不與通。瑾怒漕帥平江伯陳熊,欲使寶劾之,遣校尉數輩要寶左順門,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張彩、曹元自內出,語寶曰:“君第劾平江,無后患矣。”寶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無大過,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給事中劾熊并及寶,勒致仕去。瑾誅,起巡撫貴州,尋遷戶部右侍郎,進左侍郎。命兼左僉都御史,處置糧運。尋疏請終養歸,乃拜南京禮部尚書,再疏辭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復以母老懇辭。許之,命有司以禮存問。
寶三歲而孤,事母過氏至孝。甫十歲,母疾,為文告天,愿減己算延母年。及終養歸,得疾,左手不仁,猶朝夕侍親側不懈。受知于李東陽,為詩文,典重和雅,以東陽為宗。博綜群籍,有得則書之簡,取程子②“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義,名之日“日格子”。
(節選自《明史·儒林傳》)
【注】①寧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襲封寧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敗被俘,伏誅。②程子:指宋代理學家程頤。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躬課農桑
督促
B.以備兇荒
兇險的
C.卒奏寢其事
擱置
D.命有司以禮存問
看望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會諸生于學宮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①杖巫而遣之
②扣舷而歌之
C.①寶至京,絕不與通
②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D.①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
②則修文德以來之1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邵寶性格耿直、不黻權奸的一組是
①峻卻之
②獨無寶跡
③慮生他變
④絕不與通
⑤欲使寶劾之
⑥勒致仕去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邵寶重視教育,在許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親自到學校為眾生員講課;任江西提學副使時,在白鹿書院修建校舍,安置讀書人。
B.邵寶關心民生,重視農事,采取“積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備饑荒發生;他不主張開采處州銀礦原因之一,是怕勞民傷財,滋生變故。
C.邵寶極其孝順,多次請求辭官奉養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還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邊。
D.邵寶好學不倦,博覽群書,每當學有所得就寫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學家程頤“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甫十歲,母疾,為文告天,愿減己算延母年。(3分)
(2)寶下令,士不葬親者不得與試,于是相率舉葬以千計。(4分)
(3)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分)參考答案:9、B(兇:年歲收成不好)10、D(兩項均為連詞“來”。
A于,介詞“在”:介詞“比”。B而,連詞,表承接關系;連詞,表修飾關系。
C與,介詞“跟”;動詞“結交、親附”。)11、A(①②表現邵寶不結交寧王宸濠,④表現不結交劉瑾,都表現了邵寶性格耿直,不黻權好。③邵寶擔心開礦產生變故,⑤劉瑾想要邵寶彈劾官員,⑥邵寶被彈劾辭宮。)12、C(邵寶回家奉養的是母親,而不是“父母”。因為他“三歲而孤”,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13、(1)邵寶剛十歲時,母親生病,邵寶寫文章祭告上天,希望減去自己的壽命來延長母親的壽命。(“甫”“為”“年”三個關鍵得分點,每個1分,共3分)(2)邵寶頒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親的讀書人不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在這種情況下相繼把父母親下葬的有上千人。(“得”“與”“于是”,“士不葬親者”定語后置句式,每個關鍵得分點1分,共4分)
(3)我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的發生。(“所以”“出入”“非常”三個關鍵得分點,每個1分,共3分)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0.選出加橫線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A.古之學者必有師 B.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C.吾從而師之 D.聞道有先后11.選出加橫線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組()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C.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12.下面對文章前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念,很有積極意義。B.作者認為那些童子之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只是“小學”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連用了三個對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D.作者對于那些看不起“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反而還比不上他們的士大夫,給予了強烈的責備和諷刺。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參考答案:10.D
11.C
12.B
13.(1)我(以道為師)是為了學習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小呢?(2)巫醫、樂師及各類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它們為伍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10題詳解】此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的能力。古今異義包括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變化等。在解釋古今異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A項,學者:古義為求學的人;今義為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項,眾人:古義為一般的人;今義為大家、許多人。C項,從而:古義為跟從、并且,是兩個詞;今義是連詞,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果、目的等。D項,先后,古今意義相同,指事情有先有后。故選D。【11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要確定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不僅要靠平時的積累,還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推斷詞義的方法。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化,比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本題是考查一詞多義。A項,出:超出/出自。B項,惑:疑難問題/糊涂。C項,習:均為“學習”之意。D項,道:道理/風尚。故選C。【12題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主要內容、人物形象特點、相關的事件、言行、觀點、情感、技巧等。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分析錯誤,作者并沒否認“童子之師”是老師。原文“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意思是“童子之師”不是“我”所說的這種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即兩種老師責任不同。故選B。【13題詳解】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和特殊句式的翻譯:(1)師,學習;道,道理;庸知,哪里知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介詞短語后置句。(2)不齒,不屑與之為伍;及,達到;可,值得。“君子不齒”是省略句。【點睛】古今異義的種類:1.詞義的擴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泛指一切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2.詞義縮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壞氣味均可,現在只表示壞的氣味;“讓”,古代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示責備之意,現在則只有第一種意義了。3.詞義轉移。如:“涕”,古代指眼淚,現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茍且、馬虎、刻薄、不厚道,今義轉移為偷竊。4.詞義弱化。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5.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6.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見識淺,中性詞,現在表示品德低,含貶義。“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幫手,褒義詞,現在表示壞人的幫兇,貶義詞。“鍛煉,古代除有冶煉之意外,還有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之意,屬貶義詞,現在是褒義詞。7.名稱說法的演變。如:“目”現已換成“眼睛”,“寡”現已換。參考譯文: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依次填入標有序號的文字,能使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為恰當的一組是(3分)
(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1.5億。
。
;
。
;
。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預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問題
②見危不救,可能導致老人傷殘或死亡
③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樣向跌倒的老人正確施救,則是技術問題
⑤按通常30%的發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萬老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
⑥救助不當,也可能幫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傷情,甚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A.⑤⑥①③④②
B.②⑤⑥④③①C.②⑤⑥③①④
D.⑤②⑥①④③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句的連貫性。此題首先要通讀語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與句的排列組合,注意分號前后內容的對應關系,注意上下句的銜接、呼應,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要加強對語境的分析與體會,同時應注意排序句的邏輯順序和句中關聯詞語的運用。分析:考點: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8.仿照下面兩個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誠”開頭,寫兩個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人生猶如一個愛出謎語的頑童,總是出一些難題讓你解答;人生猶如一次漫長的旅行,理解就是前進的火把。真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真誠好像一把能夠開鎖的鑰匙,總會使那種自閉敞開心扉;真誠像一顆播下的種子,溝通就是肥沃的土壤。本題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肯德基管理組工作總結
- 醫院食堂廚師承包合同范本
- 軟件著作權買賣及授權使用合同
- 顯微根管治療操作指南
- 成都住宅租賃合同范本
- 股權收益權交易合同
- 房地產轉讓合同正式文件
- 標準購房合同范本:自然人專用
- 胸腔引流管的觀察及護理
- 芬蘭的早期幼兒教育
- 2024年北京稻香村招聘考試真題
- 2025年4月自考1504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押題及答案
- 代辦轉學合同范例
- 獸醫臨床診斷學試題及答案
- 高中主題班會 高一下學期《自律自主自覺-成就更好的自己》主題班會教案
- 獵頭公司簡介介紹
- 2025年ACR痛風管理指南
- 智能建筑 停車場管理系統安裝及驗收規范
- 2023-2024學年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培正中學七年級(下)期中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開封大學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GB/T 45233-2025化工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導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