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一輪復習配套練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編號: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檢測配套練習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試卷第=page22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5-8課)檢測配套練習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一、單選題1.表為南朝開國皇帝信息簡表,這反映出當時南朝(
)宋武帝劉裕自幼家貧,后投身北府軍為將。憑借著巨大的軍功,總攬東晉軍政大權,官拜相國,代晉自立。齊高帝蕭道成蘭陵蕭氏(原本次等士族,劉宋時以軍功起家),其父為劉宋時期著名武將。梁武帝蕭衍同為蘭陵蕭氏的子弟。陳武帝陳霸先出身低微,任廣州府中直兵參軍,通過平定“侯景之亂”,控制了梁朝的政權,廢梁敬帝,自立為帝。A.士族政治日漸式微 B.君主專制日益強化C.面臨北方軍事威脅 D.以軍功為選官標準2.北魏時期,許多皇后來自匈奴、漢、柔然、羌等民族,民間的族際通婚也很常見,平城、洛陽是族際通婚的中心。這些現象可說明當時(
)A.南北差距逐漸縮小 B.民族交往途徑單一C.民族矛盾有所緩和 D.婚姻觀念平等開放3.鄴城曾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朝都城,遺址主體位于今河北邯鄲境內。文學家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對鄴城民風曾敘述道:“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這種鄴城民風現象的出現()A.受到了少數民族民風影響 B.表明男女地位實現了平等C.跟孝文帝改革的內容相關 D.反映鄴城社會矛盾較尖銳4.人物品藻指對人物的品鑒和評論。魏晉時期人物品藻逐漸脫離了儒教禮法虛名的束縛,由之前的政治學為主轉向美學為主,重在對人物風采、風姿和風韻的審美評價。這一轉變折射出魏晉時期(
)A.門閥士族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活躍C.民族交融的加強 D.三教合一的加速5.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紛紛越淮渡江,相攜南下。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對社會的長久進步開辟了道路。這種“人口大流動”的主要影響是(
)A.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B.階級和民族雙重矛盾加劇C.從長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 D.中央對地方管理不斷削弱6.據統計,貞觀年間,唐太宗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舊臣6人外,其余22人中山東人占了一半,卻沒有一個出身于山東高門士族。另有5人則是南朝名臣之后。這一現象表明(
)A.世家大族勢力已經名存實亡 B.經濟重心的南移促使南方人才輩出C.科舉制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 D.廣任賢良是古代開明政治重要表現7.下表是天寶十四載與乾元三年的戶數變化戶口天寶十四載(755年)百分比乾元三年(760年)百分比戶數總戶數8914709100%1933174100%不課戶356550140%117451961%課戶534928060%75858239%此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安史之亂動搖中央集權 B.少數民族入侵邊境危機C.賦稅制度亟待做岀調整 D.江南地區得到全面開發8.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闐文書中有三件《蘭亭序》抄本,考古學家發現只是摹抄或習字之類的文本,談不上什么書法藝術的高度。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唐代《蘭亭序》習字本在民間普遍流傳 B.這些抄本是當地胡人到中原學習所寫的C.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在西域民間受到輕視 D.這是傳統文化傳播到西域地區的印證之一9.圖1、圖2依次為東漢水排、唐代筒車。它們反映了中國古代(
)A.生產工具動力有了新發展 B.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歷程C.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趨勢 D.生產關系發展演進的趨勢10.《新唐書·地理志》中“羈縻州”款,提到“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資于戎狄,雜畜被野”。羈縻府州政策的實施(
)A.保證了邊疆地區的安寧與穩定 B.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C.中央與羈縻府州之間平等共處 D.加強了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11.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故重武輕文的現象相當嚴重。一些人還以衛青、霍去病為榜樣,認為他們雖然不讀書,卻能成為公輔,故“男兒當橫行天下,自取富貴,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士也”,這反映出當時(
)A.佛道沖擊儒家思想正統地位 B.唯才是舉成為社會共識C.門閥政治影響社會階層流動 D.社會動蕩激發愛國情懷12.如圖所示為東晉至唐朝時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員群體中所占比例的變化示意圖。導致唐朝時期這一比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是選官的主要標準 B.九品中正制的推行C.科舉制度的創立與完善 D.政府成為平民政府13.下表為唐宋時期地稅納稅截止時間表。據此可知,這一變化(
)A.增加了政府的田賦收入 B.減輕了農戶的額外負擔C.拉大了南北方經濟差距 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4.如下表為不同人物對科舉制的貢獻。據此可知,科舉制(
)
人物貢獻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開始設置進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為主武則天擴充科舉取士的人數,增設殿試、武舉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A.解決了考試弊端 B.擴大了統治基礎C.實現了公平公正 D.促進了詩歌繁榮15.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廢除北周實行的仿照《周禮》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及尚書省六部為核心的朝政機構,三省長官均為宰相之職,“朝之眾務,總歸于臺閣”這一改革,意在(
)A.加強君主專制統治 B.減少國事決策失誤C.擴大宰相的管理權限 D.強化對地方的控制16.魏晉時期,黑暗恐怖的現實給人以朝不保夕的畏懼感,也導致諸如王道理想、皇朝權威、正統道德、倫常秩序之類往日曾被視為神圣的東西,在被懷疑、被疏離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潰。這一狀況有助于(
)A.消除倫理道德的束縛 B.思想自由和解放C.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觀 D.士族門閥的統治17.貞觀四年,“太宗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命中書侍郎顏師古、國子
祭酒孔穎達等人“考訂五經”,編纂《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付國學施行。其后三十年間又多次訂正,“明經令依此考試”,頒行天下。這一行動(
)A.體現了唐文化的多元寬容 B.形成了理學體系的雛形C.反映出儒學遭受佛道沖擊 D.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制18.公元8世紀前期宮廷畫師張萱以仕女畫見長,其作品格調活潑明快,人物歡愉活躍。公元8世紀后期宮廷畫師周舫筆下所繪仕女往往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悵然若失,仿佛是沉湎在一種百無聊賴的心態中。據此分析可知(
)A.畫師藝術風格無跡可循 B.社會變遷影響藝術創作C.藝術創作再現社會真實 D.宮廷繪畫崇尚寫實主義19.魏晉南北朝雕塑的線條多受佛教影響,以豎方向的線條為主,線條的組織安排比較規整;隋唐時期龍門石窟的佛像則衣褶流暢自然,領口、衣袖因拱起而形成的折褶以及拂起后產生的轉折紋路清晰可辨。這一變化體現了(
)A.唐代社會的開放 B.佛教漸趨中國化C.服飾文化的發展 D.雕塑走向世俗化20.中國早期翻譯的佛經,大多通過外來僧侶口授或西域胡本轉譯,譯文多有增損差訛。到唐朝時,佛經已由本國僧人主譯,大量傳入中國的梵本佛典被譯成漢文,譯文質量遠超前朝。唐朝譯經的發展反映了當時(
)A.三教并行政策的推行 B.西域文化影響力的消減C.中外交流趨勢的加強 D.佛教本土化進程的開啟二、材料分析題21.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的邊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繼承性和創造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兩漢王朝時期的邊疆分布著眾多的邊疆民族……漢王朝在秦王朝邊疆防御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邊疆防御體系。漢王朝的邊防管理體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組成……漢王朝對強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親、武力進攻、納降、內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終將匈奴納入了漢王朝的管轄之下,設置使匈奴中郎將進行管理。隋唐兩代是繼秦漢之后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規模的統一時期。由于經受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較長時間的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治邊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導致了隋唐兩朝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的出現。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盡管唐王朝也采取過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邊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以懷柔、羈縻為主。唐朝發達的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邊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學,以及請求頒賜書籍的記載頻頻見于史書。對于邊疆民族的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滿足……這不僅有利于漢文化的傳播,而且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文化發展。——摘編自馬大正《中國邊疆經略史》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學者費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講演的時候說:“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先生認為,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淵源,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應當承認中華民族統一體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來實現民族平等和團結"——整理自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Tanner演講”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邊疆治理的特點,指出西漢到唐朝邊疆政策的發展變化,并分析變化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族發展的特點并加以闡釋。三、論述題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漢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文化不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總體來看,漢唐文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統一與兼容:二是斗爭與發展:三是繼承與創新:四是吸收與消化:五是高潮與低谷。——摘編自熊鐵基《漢唐文化發展的特點》根據材料,圍繞“漢唐文化的特征”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答案第=page33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22頁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檢測配套練習參考答案:1.A【詳解】從材料的內容可知,南朝時期的幾位皇帝出身都較低微,并不是出自名門旺族,這反映出士族政治有所衰落,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君主專制的趨勢,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軍事威脅,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帝王的出身,并不是選官,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北魏時期,許多皇后來自匈奴、漢、柔然、羌等民族,民間的族際通婚也很常見,平城、洛陽是族際通婚的中心。”可見當時少數民族之間通婚的現象較為頻繁,由此可知當時的民族矛盾有所緩和,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南北之間差距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到了少數民族之間的通婚現象,無法得出民族交往僅此一種,途徑單一,排除B項;北魏時期,少數民族之間通婚并不意味著婚姻觀念平等開放,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根據材料“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可知,古都鄴城曾為少數民族政權所在地,而大量的婦女參與社會公共活動成為該地的社會風氣習俗之一,與少數民族婦女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習慣密切相關,這與當時北方民族交往影響有關,A項正確;男女地位的平等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開始于公元471年,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鄴城社會矛盾尖銳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魏晉時期人物品藻逐漸脫離了儒教禮法虛名的束縛,由之前的政治學為主轉向美學為主,重在對人物風采、風姿和風韻的審美評價。”可得出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藻突出的人的地位與價值,反映出這一時期人文精神的活躍,B項正確;魏晉時期是門閥活躍的時期,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三教合一,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根據材料“對社會的長久進步開辟了道路”,及所學知識,永嘉之亂后,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這些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人口大流動”后,江南得到開發,南方經濟有了明顯發展,而社會矛盾和社會動亂加劇是不會促進經濟發展的,因此B項和C項與“人口大流動”后的歷史史實不相符,排除B項、C項;根據所學知識,造成中央對地方管理不斷削弱的是永嘉之亂,而不是“人口大流動”,排除D項;故選A項。6.D【詳解】根據材料“其余22人中山東人占了一半,卻沒有一個出身于山東高門士族”可知,唐太宗任用的宰相中特別重用山東庶族,這表明唐太宗唯才是舉,由此表明廣任賢良是古代開明政治重要表現,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時期的宰相任用情況,不能說明世家大族勢力已經名存實亡,排除A項;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亂后,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制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7.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安史之亂,北方動亂導致大量北民南遷,因此政府登記在冊的戶數和人口數銳減,唐朝實行的是租庸調制的賦稅制度,按照人丁來收稅,因此,戶數和課戶數量減少會影響財政收入,所以賦稅制度亟待做出調整,C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顯示安史之亂及之后藩鎮割據局面所導致的地方勢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的現象,排除A項;導致戶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導致大量北民南遷,而不是少數民族入侵邊境危機,排除B項;安史之亂導致大量北民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唐代西域地區出現中原書法作品《蘭亭序》的抄本,反映了傳統文化傳播到西域地區,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西域于闐的三件《蘭亭序》抄本,不能證明《蘭亭序》習字本在民間普遍流傳,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胡人到中原學習,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在西域地區的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水排和筒車都依靠水力驅動,這些工具的出現說明生產工具的動力有了新的發展,A項正確;東漢水排不是水利灌溉工具,它主要用于冶鐵,排除B項;東漢水排主要用于冶鐵,即體現了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不能體現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趨勢,排除C項;圖示反映的是生產工具,和生產關系的演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材料“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可知,羈摩府州由少數民族首領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有利于民族之間和平相處和自然融合,保證了邊疆地區的安寧與穩定,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變革,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羈摩府州政策是唐代對少數民族采取籠絡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針,不是中央與羈摩府州之間平等共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內地與邊疆聯系與交往,排除D項。故選A項。11.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故重武輕文的現象相當嚴重。一些人還以衛青、霍去病為榜樣,認為他們雖然不讀書,卻能成為公輔”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門閥的存在,他們壟斷官位,使出身卑微的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C項正確;材料所述與佛道思想沖擊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無關,排除A項;“成為社會共識”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門閥政治影響社會階層流動,并非社會動蕩激發愛國情懷,排除D項。故選C項。12.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員群體中所占比例增加。結合所學可知,隋唐實行科舉制,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壟斷政權的局面,使中下層出身的平民士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C項正確;舉孝廉是漢武帝時期的選官標準,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B項;平民政府是宋朝時期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據題意可知,兩稅法的實行固定了賦稅的繳納時間,這就減少了對于農民進行農業活動的干擾,從而有助于減輕農戶的額外負擔,B項正確;表格信息僅體現了賦稅的繳納時間,并不能說明增加了政府的田賦收入和拉大了南北方經濟差距,排除AC項;根據賦稅時間的變化不能說明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4.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內容反映了不同人物對科舉制的發展和完善,這有利于擴大了統治基礎,B項正確;科舉制的弊端在隋唐時期沒有解除,排除A項;科舉制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平公正,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科舉制促進了詩歌繁榮,排除D項。故選B項。15.A【詳解】隋文帝改革措施是把宰相之職分成三部分,分割相權加強皇權,這是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表現,A項正確;減少國事決策失誤是客觀作用,不是主觀意圖,排除B項;擴大宰相的管理權限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屬于中央集權統治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6.B【詳解】根據“往日曾被視為神圣的東西,在被懷疑、被疏離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潰”可知傳統倫理秩序在魏晉時期走向崩潰,這種情況必然有利于新思想和新秩序的產生,有助于思想自由和解放,B項正確;傳統倫理道德走向崩潰就會產生新的倫理道德,因此不可能消除倫理道德的束縛,排除A項;傳統的倫理秩序走向崩潰,因此不利于維護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士族門閥的統治,排除CD項。故選B項。17.D【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唐代編纂《五經正義》,成為士子習經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有利于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D項正確;《五經正義》是官方頒布的經學統一教材,不能體現文化的多元寬容,排除A項;《五經正義》是官方頒布的經學統一教材,與理學的形成關系不大,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唐代佛道發展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8.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公元8世紀前期是唐朝盛世,公元8世紀后期唐朝由盛轉衰,宮廷畫的風格也截然相反,反映了社會變遷影響藝術創作,B項正確;畫師藝術風格受時代影響,并不是無跡可循,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藝術創作與社會真實的關系,得不出藝術創作再現社會真實的結論,排除C項;民間風俗畫崇尚寫實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19.D【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隋唐時期由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統治階級對各種思想采取相對比較寬容的態度,雕塑走向世俗化,服飾更加雍容華麗,線條的表現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工匠藝人可以通過不同形態的線條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以及衣紋質地,D項正確;其余選項并非直接原因,均排除。故選D項。20.C【詳解】根據材料“中國早期翻譯的佛經,大多通過外來僧侶口授或西域胡本轉譯”“到唐朝時,佛經已由本國僧人主譯,大量傳入中國的梵本佛典被譯成漢文”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國力強盛,中外交流盛況空前,大量梵本佛經傳入中國,推動了本國僧人譯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佛經翻譯的變化,未涉及儒學和道教,排除A項;佛經屬于印度佛教文化,不是西域文化,排除B項;佛教本土化強調的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21.(1)特點:歷代邊疆政策具有繼承性和創造性;高壓政策與懷柔政策相結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樣。變化:漢邊疆治理重防御體系構建;唐朝采取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原因: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沖擊了傳統的治邊思想;唐太宗以“華夷一家”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指導思想;唐朝時邊疆民族對發達的中原文化的向往;李唐王室帶有鮮卑血統。(2)特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闡釋:中華民族的“多元”與“一體”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完成王權交替之后,都將少數民族區域納人到了自身管轄的范圍當中,例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設立宣政院來統轄西藏。強調“一體”、追求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多元”指各民族創造和發展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社會文化,有自己的民族淵源,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我們要尊重民族差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綜上所述,我們要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隋唐兩代是繼秦漢之后我國歷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規模的統一時期。由于經受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較長時間的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治邊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導致了隋唐兩朝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的出現。”可推出歷代邊疆政策具有繼承性和創造性;根據材料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盡管唐王朝也采取過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邊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以懷柔、羈縻為主。”可推出高壓政策與懷柔政策相結合;根據材料一“漢王朝對強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親、武力進攻、納降、內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終將匈奴納入了漢王朝的管轄之下,設置使匈奴中郎將進行管理。”可推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樣。發展變化:根據材料一“漢王朝在秦王朝邊疆防御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邊疆防御體系。”可推出漢邊疆治理重防御體系構建;根據材料一“導致了隋唐兩朝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的出現。”可推出唐朝采取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根據材料一“由于經受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較長時間的民族融合,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治邊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導致了隋唐兩朝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的出現。”可推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沖擊了傳統的治邊思想;根據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可推出唐太宗以“華夷一家”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指導思想;根據材料一“唐朝發達的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國際級自行車比賽電子計時系統租賃與售后保障契約
- 數字科技企業數據總監信息安全責任合同
- 生物藥品冷鏈運輸全程溫控合作協議
- 商業地產租賃補充合同(含物業管理)
- 母嬰行業年度大促聯合營銷推廣合同
- 離婚協議財產分割及變更執行監督協議(含房產)
-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投稿須知(官方認證)
- DBJ50-T-511-2025 城鎮排水系統評價標準
- 國培師德修養學習心得體會模版
- 2023年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五單元測試卷及答案
- 體育中考改革背景下退役運動員轉型學校教練員助力學校體育發展
- Unit 5 課時4 Writing 同步練習
- GB/T 44570-2024塑料制品聚碳酸酯板材
- 施工組織設計安全措施方案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4
- 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智能制造設備技術應用賽項學生賽題B
- 2024-2030年蛋雞養殖產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現狀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營銷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南昌大學
- 《四川省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標準(試行)》
- 2024年重慶征信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 DL-T-5757-2017額定電壓35kV(Um=40.5kV)及以下熱縮式電纜附件安裝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