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臺州市新橋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測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當十幾年前賣水變成生意時,已經有人預言,也許某天靠賣空氣也能賺錢。未料一語成讖,近日,福建省旅游局在北京推介“清新指數”,現場拿出150罐從福建空運來的“清新福建”空氣罐,讓參會人員開罐“品嘗”。把空氣做成“空氣罐頭”銷售,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話。據說藝術家杜尚在從法國赴美國的途中被邊檢人員攔下,被問及鼓鼓的行李包里裝有何物,他隨口回答“巴黎空氣”。這一句玩笑話,觸動了杜尚的創作靈感。1919年,他把一個玻璃器皿中的液體抽掉,然后將之命名為“巴黎空氣”。杜尚首創的空氣罐頭是種詩意的藝術,象征著空氣無所不在,藝術也無所不在。將“空氣罐頭”產品化則是一位美國人在日本富士山旅游時萌發的創意。美國人諾克到日本富士山旅游,感覺空氣異常清新,就有了將富士山空氣拿到市場上出售的想法,經過研究,富士山的空氣被制作成“罐頭”在日本出售,成為廣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近年來,“空氣罐頭”在我國從無到有,并且有“時髦”之勢。早在2007年“FLOWmarket心靈超市”就出售“空氣罐頭”,2010年世博會張家界城市日,為推介張家界景區獨特的生態環境,時任張家界市長將灌裝了張家界景區純凈空氣的“空氣罐頭”贈送給了中國國家館和五大洲的代表性國家展館,名噪一時。目前貴州已正式啟動制造“空氣罐頭”計劃,預計6月20日前推出。空氣是生物生存最基本的物質,是大自然無償奉獻給地球的禮物,如果沒有人為的破壞和污染,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這是地球本來的面貌。隨著人類能力的不斷加強,對大自然掠奪的強度不斷加大,水污染了,人類發明了“水罐頭”—瓶裝水,空氣變得污濁了,人類又開發了“空氣罐頭”。人越富裕,對美好環境的追求越強烈,環境的價值就越高。“空氣罐頭”成為一個“噱頭”宣傳本地優良的環境,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清新的空氣的稀缺,“空氣罐頭”背后真正含義是人對新鮮空氣的渴望和向往,其實是對現實空氣污染的控訴和不滿,是對環境污染的擔憂。它在警告我們,人類對環境的掠奪超過了其承載力,珍惜環境,約束自己破壞環境的行為,否則,連免費的空氣都需要付費,這是對人類的懲罰。“空氣罐頭”的流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從“天方夜譚”變成宣傳的“噱頭”或商品出售,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1對文中“空氣罐頭的流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這句話理解準確的一項是(3分)A.“空氣罐頭”的流行,揭示了人們對商業利益的過度追求,“金錢至上”的心理。B.“空氣罐頭”的流行,說明某些國人只會模仿,創意設計能力極度弱化。C.“空氣罐頭”的流行,背后是清新空氣這一人類最基本物質嚴重污染的現實。D.“空氣罐頭”的流行,反映了為推介旅游資源,有些人竭盡包裝宣傳之能事。2.

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3分)A.“空氣罐頭”從其誕生的那天起就承擔著旅游營銷的重任,出售“空氣罐頭”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去當地旅游。B.無形的空氣搖身成為有形的商品,我們除了贊嘆商家的精明,更應該感嘆人類對環境的肆意破壞。C.空氣本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今我們卻要花錢享受,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D.作為國人,要讀懂“空氣罐頭”的隱喻,它不應該只是商業噱頭,更應成為“治污護綠”的助推劑。3.

用簡潔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參考答案:1.C

2.A

(每小題3分)3.人類應自我反省,下定決心保護好生存環境,治理污染,讓“空氣罐頭”徹底消失。(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文學類文本閱讀

漫步在凋零的樹林劉湛秋(1)一個陽光如水的深秋,我在林中漫步。(2)我為那疏朗和高遠而迷惑了。盛夏所給人的那種局促感和擁擠感頓時消散,目光猶如自由飛翔的小鳥,幾乎碰不到多少屏障。(3)身邊的樹或曲或直伸向天空。由于抖落了許多葉子,枝兒顯得更清晰了,在湖水般天空的反射下,勾勒出遒勁的線條。從這些線條織出的網紋中看過去,大自然更富有奇幻而不可捉摸的風韻。(4)我踏著沙沙響的落葉,偶爾伸出手去接一片在微風中旋轉的枯黃的或暗紅的落葉,體驗著身心的輕快。我仔細地辨別落葉上綣曲的脈絡,聞著那干澀的氣味;而且,隨著腳步的移動,諦聽著落葉發出的聲音。(5)我望著樹,樹也望著我。我們沒有語言的交流。也許,在這孤獨和靜謐中,我們之間存在著宇宙神秘的信息。(6)那么,失去春日里地么多光彩燦爛、鮮艷嫵媚的綠葉,他會惆悵或悲哀嗎?在颯颯的秋風中,它是否在沉湎于對往昔的回憶?(7)我踏著沙沙響的落葉,心中猶如飄著森林上空沒有被遮蔽的云,一會兒是晴朗的白云,輕快自如,一會兒又是陰沉的烏云,秤砣般壓迫。(8)突然,我感到從沙沙響的落葉里,從裸露的枝干上,發出那有如豎琴的柔音:——可愛的人,你們真奇怪,干嘛為我們落葉而苦惱。——抱歉,打擾了你、我秋天的興致。其實我也只是一閃念。——不,你不是為我們樹而苦惱,是苦惱你自己,苦惱你們,苦惱你們的民族。(9)我像有隱私被揭穿那樣,那聲音繼而像單簧管:——你們人的生性就是害怕失去,而我們從不懼怕失去!——有死有生才是大自然!只有凋零才有新的!害怕抖落枯葉就不會滋生新芽!(10)那聲音突然消失,像音樂戛然而止。我的思維也突然中斷,它需要短暫的休息。(11)當我又漫步前行,似乎身上也凋零了許多枯葉。(12)其實,人也是自然,怎么留戀身上的枯葉也無濟無事,最后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亡。而一個民族或歷史,如果過多地偏愛那一度輝煌的綠葉,枯萎了仍舊一年年地去背負。……(13)落葉如潮,秋風如夢。此刻,我的心完全恬靜了。我感到我和樹的信息已完全相通。至少,我可以如此處置自己,因失去而快樂,因凋零而發出,魅力。四季就是辯證法而承認卻又痛苦。(14)我把我心中波涌出的詩句,寫在一片凋零的黃葉上。

選自劉湛秋《憂郁的微笑》17.閱讀文章前五段,概括作者深秋林中漫步時周圍環境的特點。(4分)(不超過10個字)18.第七段“心中”“一會是晴朗的白云,輕快自如,一會兒又是陰沉的烏云,秤砣般壓迫”,作者為什么會這樣說,談談你的理解。(5分)19.請說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及特點,并結合文章的構思特點概括這篇散文的主旨。(6分)

參考答案:略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唐詩的天空,群星燦爛,詩人們寫出了諸多優美的作品,作為讀者,本當用心去讀,力于成為理想的讀者。但是有人在閱讀之余,偏要選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紛爭。嚴羽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應麟認為《登高》一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絕句,明代李攀龍推王昌齡《出塞(其一)》為壓卷之作,王世貞也認為:“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當代學者孫紹振則認為王昌齡《出塞(其二)》,“不論從意象的密度和機理上,還是從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壓卷’之作可以望其項背的。”在這些評價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對于唐詩的評價,也有多元第一的觀點。對于唐代律詩,明代楊慎認為崔顥的《黃鶴樓》和沈佺期的《獨不見》難分優劣,認為它們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詩法上,王世貞指出崔顥《黃鶴樓》與沈佺期《獨不見》,“要不得為第一也”。他認為杜甫詩歌雖未盡善盡美,但是堪稱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興八首》中的四首。對于唐人絕句,也有多個第一的主張。明代王世懋對王昌齡《出塞》為壓卷之作頗不認同,認為不過是“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壓卷,還當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相較于王昌齡《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所以他認為這三首詩呈鼎足之勢,都堪稱第一。胡應麟不認同永恒第一的觀點,他提出了分期的冠軍之說。他在《詩藪》中指出:“初唐絕,‘葡萄美酒’為冠;盛唐絕,‘渭城朝雨’為冠;中唐絕,‘回雁峰前’為冠;晚唐絕,‘清江一曲’為冠。”當然,也有人認為不必角逐出桂冠詩作。明代鐘惺、譚元春指出:“詩但求其佳,不必問某首第一也。”其實,但凡好詩都可以予人以藝術的享受和啟迪,所以我們在接受唐詩時,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詩堪稱第一,哪首詩可謂壓卷,能夠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理想的讀者便足夠了。(摘編自朱美祿《哪首詩是唐詩壓卷之作》)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嚴羽認為崔顥的《黃鶴樓》應當是唐人七律的桂冠。B.胡應麟認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詩的桂冠。C.王世貞贊同王昌齡《出塞(其一)》為唐絕句壓卷之作。D.孫紹振認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重點闡釋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這兩種關于唐詩桂冠的不同觀點。B.文章大量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為讀者理解不同觀點提供了充分的依據。C.文章在分析關于唐詩桂冠的不同觀點時,均使用了律詩和絕句兩個方面的例證。D.文章主體部分圍繞唐詩桂冠之爭展開論述,闡述前人觀點之后提出自己的觀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詩桂冠的論爭集中在律詩和絕句,可見這兩種體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詩體。B.唐詩壓卷之作的紛爭中,評價詩歌的標準不一,有意象、立意、聲韻、情感等。C.好的詩歌給予我們藝術的享受和啟迪,進而幫助我們成為古典詩歌理想的讀者。D.明代鐘惺、譚元春主張讀好詩,不必角逐出唐詩的桂冠,作者也認可這一觀點。參考答案:1.C

2.C

3.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本題要求選出“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王世貞贊同王昌齡《出塞(其一)》為唐絕句壓卷之作”說法不符合文意,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為“唐人絕句,明代李攀龍推王昌齡《出塞(其一)》為壓卷之作,王世貞也認為:‘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耳’”,“此詩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贊同其為唐絕句壓卷之作。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文章在分析關于唐詩桂冠的不同觀點時,均使用了律詩和絕句兩個方面的例證”說法錯誤,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無第一”這兩種觀點時,并沒有同時使用律詩和絕句兩個方面的例證。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歸納內容要點,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本題中,C項,“幫助我們成為古典詩歌理想的讀者”推斷錯誤,原文第一段稱“作為讀者,本當用心讀去,致力于成為理想的讀者”,第七段稱“但凡好詩都可以予人以藝術的享受和啟迪,所以我們在接受唐詩時,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詩堪稱第一,哪首詩可謂壓卷,能夠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理想的讀者便足夠了”,作者主張做理想的讀者用心讀詩,讀好詩,但是并沒有說好的詩歌可以幫助我們成為古典詩歌理想的讀者。故選C。【點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耶律希亮,字明甫,鑄之子也。師事北平趙衍。時方九歲,未浹旬,已能賦詩。歲戊午,憲宗在六盤山,希亮詣行在所。世祖即位,阿里不哥反,遣使召主將渾都海。鑄說渾都海等入朝,皆不從,則棄其妻子,挺身來歸。渾都海知鑄去,使百人監視希亮母子,迫脅使從行。渾都海為大兵所殺,眾推哈刺不花為帥。哈刺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謂曰:“我受恩于汝父,此圖報之秋也。”希亮從二王興師,還至不刺城,與哈刺不花戰,敗之,盡殲其眾。二王乃函其頭,遣使報捷。希亮入覲世祖于上都。世祖問日本可伐否。希亮奏曰:“宋與遼、金攻戰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晚。”世祖然之。遷吏部尚書。帝駐蹕察納兒臺之地,希亮至,奏對畢,董文用問大都近事。希亮曰:“囹圄多囚耳。”世祖方欹枕而臥,忽寤,問其故。希亮奏曰:“近奉旨,漢人盜鈔六文者殺,以是囚多。”帝驚問:“孰傳此語?”省臣曰:“此旨實脫兒察所傳。”脫兒察曰:“陛下在南坡,以語蒙古兒童。”帝曰:“前言戲耳,曷嘗著為令式?”乃罪脫兒察。希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其錯誤,以安民心。”帝善其言。希亮以跋涉西土,謝事而去。久之,閑居京師,四方之士多從之游。卒,年八十一。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貲散亡已盡,僅藏祖考畫像,四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漠之人,咸相聚來觀,嘆曰:“此中土之禮也。”雖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所著詩文及從軍紀行錄三十卷,目之曰《愫軒集》。(選自《元史·耶律希亮傳》,有刪改)【注】浹旬:十天。渾都海:阿里不哥的部屬。3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哈刺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B.哈刺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C.哈刺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D.哈刺不花與鑄有婚姻之好/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3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戊午,指戊午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B.世祖,皇帝的廟號。朝代的奠基者廟號一般為世祖,斷代史的開創者一般為太祖。C.駐蹕,皇帝出行中途停留暫住。帝王出行時,派兵清道,禁止行人經過,稱“蹕”。D.穹廬,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因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狀似天而稱為穹廬。3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耶律希亮歷經艱難,回歸朝廷。有人反叛朝廷,他的父親獨自回朝,他和母親被人脅迫;最終他跟隨朝廷軍隊平定叛軍,回歸朝廷。B.耶律希亮報告實情,直言進諫。皇帝問他大都的近況,他報告實情,皇帝知道后很吃驚,他又向皇帝進言,希望皇帝糾正錯誤,被皇帝采納。C.耶律希亮深得人心,孝而有禮。他退休后在京城居住,四方之士大多和他交往;他用虔誠的方式表達對先輩的尊敬,人們稱贊他懂得中原的禮儀。D.耶律希亮才干突出,勤于著述。他九歲時,學習不到十天就能寫詩;他患病后,有時半夜起來點蠟燭寫字;他留下三十卷詩文等著述。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晚。(2)帝曰:“前言戲耳,曷嘗著為令式?”乃罪脫兒察。參考答案:30.C

31.B

32.B

33.(1)戰爭剛剛停止,人民才卸下重擔,等過幾年,再起兵不遲。(2)皇帝說:“前言是玩笑話,何曾寫入法令?”于是追究脫兒察的罪責。【30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根據前后語境,“時”應該與前一句的“在蜀”組成地點狀語,斷為“又哈刺不花在蜀時/嘗疾病”,排除B、D。比較AC兩項,“視之”“遺以酒食”是兩個動作,之間應該有停頓,應該斷為“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故選C。【31題詳解】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此題B句中“朝代的奠基者廟號一般為世祖,斷代史的開創者一般為太祖”理解錯誤,應該是朝代的奠基者廟號一般為太祖,斷代史的開創者一般為世祖。故選B。【3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B項,“皇帝問他大都的近況”錯,應是董文用問耶律希亮大都的近況。故選B。【33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第一句得分點:“干戈”代指戰爭;“甫”剛剛;“息肩”放下擔子休息,比喻卸除負擔;“俟”;“興師”起兵。第二句得分點:“戲”玩笑話;“曷”何,什么;“曷嘗”何曾;“著”寫入;“令式”章程;程式;“罪”罪責、追究。【點睛】對于概括歸納文章內容的題目,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參考譯文:耶律希亮,字明甫,是耶律鑄的兒子。師從北平人趙衍學習。當時耶律希亮才九歲,不到十天,就已經可以寫詩。戊午年,憲宗在六盤山,耶律希亮來到皇帝巡視所在的地方。世祖登上皇位,阿里不哥反叛,(世祖)派使者召見主將渾都海。耶律鑄勸說渾都海等人入京朝見,他們都不聽從,耶律鑄舍棄他的妻兒,挺身歸順朝廷。渾都海知道耶律鑄離去,派百人去監視耶律希亮母子,脅迫他們隨行。渾都海為大兵所殺,眾人推舉哈刺不花為帥。哈刺不花和耶律鑄是親家,加上哈刺不花在蜀地時,曾經染病,耶律鑄召來醫生為他治療,送給他酒食,于是解開耶律希亮的綁繩,對他說:“我曾受過你父親的恩惠,現在是我報恩之時。”耶律希亮跟隨兩個王爺起兵,回到不刺城,和哈刺不花戰斗,打敗了他們,全部消滅了他們的軍隊。兩個王爺于是把哈刺不花的頭裝在盒子里,派使者向朝廷報捷。耶律希亮在上都朝見世祖。世祖問是否可以攻打日本國。耶律希亮上奏說:“宋和遼、金攻戰將近三百年,戰爭剛剛停止,人民才卸下重擔,等過幾年,再起兵不遲。”世祖認為他說得對。升任吏部尚書。皇帝在察納兒臺之地停留暫住,耶律希亮來到此處,奏對完畢,董文用問及大都的近況。耶律希亮說:“監獄之中囚犯很多。”世祖正靠枕頭躺著,忽然醒來,詢問原因。耶律希亮奏說:“最近奉圣旨,漢人盜鈔六文的殺。因此囚犯增多。”皇帝吃驚地問:“是誰傳達這話的?”省臣說:“這道旨意確實是由脫兒察所傳。”脫兒察說:“陛下在南坡,對蒙古兒童這樣說過。”皇帝說:“前言是玩笑話,何曾寫入法令?”于是追究脫兒察的罪責。耶律希亮接著奏說:“詔令現在已經發出了,所以一定要明確指出其錯誤,以安定民心。”皇帝稱贊他的建議。耶律希亮因為在西土跋涉,辭職回家。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在京城閑居,四方之士大多與他交往。去世,終年八十一歲。耶律希亮生性至孝,在遠方困難之中,家財已散盡,僅收藏著先輩的畫像,每年四季在帳篷中陳列表達祭奠,盡誠盡敬。北方的人民,都聚集來觀看,贊嘆道:“這是中原的禮儀。”他雖然患病,也不荒廢書史,有時半夜坐起,點燃蠟燭寫字。所著詩文及從軍紀行錄三十卷,定名為《愫軒集》。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0小題。黃蓋傳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孫堅舉義兵,蓋從之。堅南破山賊,北走董卓,拜蓋別部司馬。堅薨,蓋隨策及權,擐①甲周旋,蹈刃屠城。

諸山越不賓,有寇難之縣,輒用蓋為守長。石城縣吏,特難檢御,蓋乃署兩掾,分主諸曹。教曰:“令長不德,徒以武為官,不以文吏為稱。今賊寇未平,有軍旅之務,一以文書委付兩掾,當檢攝諸曹,糾擿②謬誤。兩掾所署,事入諾出。若有奸欺,終不加以鞭杖,宜各盡心,無為眾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職;久之,吏以蓋不視文書,漸容人事。蓋亦嫌外懈怠,時有所省,各得兩掾不奉法數事。乃悉請諸掾吏,賜酒食,因出事詰問。兩掾辭屈,皆叩頭謝罪。蓋曰:“前已相敕,終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殺之。縣中震栗。后轉春谷長,尋陽令。凡守九縣,所在平定。遷丹楊都尉,抑強扶弱,山越懷附。

蓋姿貌毅嚴,善于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拜武鋒中郎將。武陵變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余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巴、醴、由、誕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后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蓋又平討。加偏將軍,病卒于官。

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選自陳壽《三國志?吳書十》,有刪節)

注釋:①擐:huàn,穿。②擿:tī,挑出,揭發。

1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察孝廉,辟公府

辟:征召

B.諸山越不賓賓:成為賓客

C.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夙:早

D.自春訖夏,冠亂盡平

訖:通“迄”,到

19.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A.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B.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C.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D.蓋當官決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內侯

20.下列各句對原文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蓋治理石城縣,對官吏要求嚴格,先禮后兵,言出必行,處罰有據,收到奇效。

B.黃蓋外表雖嚴肅剛毅,但他善于關心照顧士兵,因此每次征戰,士兵都奮勇爭先。

C.武陵蠻夷叛亂時,黃蓋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巧用妙計而取勝,體現了他有勇有謀。

D.黃蓋在赤壁之戰中建議周瑜采取火攻,并利用苦肉計,結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21.翻譯下列4個句子(每句5分共計20分)(1)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連逮,唯貞獨不坐。(5分)(2)府長史周確新除都官尚書,請貞為讓表,后主覽而奇之。(5分)(3)誠使人君不貴珠玉,唯務耕桑,則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5分)(4)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間道亡,歸璧于趙。(5分)參考答案:18.B/賓:服從,歸順

19.C

20.D“利用苦肉計”文中并未提及參考譯文:

黃蓋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人。起初做郡里的小官,后被舉薦為孝廉,被公府征召。孫堅組織義軍,黃蓋跟隨他。孫堅在南部打敗了山賊,在北部擊退了董卓,任命黃蓋為別部司馬。孫堅去世后,黃蓋追隨孫策、孫權,披甲與敵交戰,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諸部族不愿歸服孫吳,有賊寇作亂的郡縣,就任命黃蓋為那里的地方行政長官。石城縣的官吏,特別難以督察駕馭,黃蓋便任命了兩個掾吏(副官),分別主管各部門。他教導說:“我這位縣令沒有什么才德,只是憑武功得官,不是憑文官(的才干)而著稱。如今賊寇還未平定,而我常有行軍打仗的任務,把公文處理的事務全部托付給你們兩位,你們應當監督管理好各個部門,糾正揭發他們的錯誤。你們在本職范圍內,處理公務,簽署公文。如果有奸詐欺騙的行為,我最終不只會加以鞭抽杖擊的處罰,你們應各自盡心盡力,不要成為眾人中先犯錯之人。”剛開始那兩個掾吏都畏懼黃蓋的威嚴,早晚謹守其職。久而久之,掾吏們因為黃蓋不看文書,漸漸縱容了一些事情。黃蓋也不滿他們的松懈懶散,不時有所覺察,掌握了兩個掾吏不奉公守法的幾件事。于是把縣內所有官吏請來,設酒宴招待,乘機拿出違法亂紀的事情責問。兩個掾史無話可說,都叩頭認罪。黃蓋說:“以前已經告誡過你們,最終不只會用鞭抽杖擊來懲罰你們,這不是騙你們的。”于是就把兩個掾吏殺了。全縣官吏大為震驚,恐懼不安。后來黃蓋轉任春谷縣、尋陽縣縣令。凡是他所任職過的九個縣,都平安穩定。后來又升任丹楊都尉,黃蓋抑制豪強,扶助貧弱,山越都誠心歸附。

黃蓋外表剛毅嚴肅,善于關心照顧下屬,每次出兵作戰,士兵都奮勇爭先。建安年間,黃蓋跟隨周瑜在赤壁抵御曹操,他建議采用火攻戰術,相關文字記載在《周瑜傳》中。黃蓋被任命為武鋒中郎將。武陵郡的蠻夷造反叛亂,攻打城邑,(孫權)于是任命黃蓋兼任武陵太守。當時武陵郡的兵員僅五百人,自以為抵不住敵人的強攻,于是打開城門,讓叛軍人馬進入一半后,才突然襲擊他們,斬殺敵人幾百個,其余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黃蓋誅殺了叛軍的首領,跟隨的人都予以赦免。從春天到夏天,叛亂全部平定,各個僻遠的地方如巴、醴、由、誕的邑侯君長,都改變節操,捧著禮物前來請求接見,于是武陵郡境內便清平安定了。后來長沙郡益陽縣遭到山寇攻打,黃蓋又去平定討伐。被加封為偏將軍,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黃蓋任職處理事情果斷,做事從不拖延,吳國人都懷念他。等到孫權登基,追認評定黃蓋的功績,賜給他的兒子黃柄關內侯的爵位。21.(1)不久高宗駕崩,叔陵叛逆作亂,叔陵府中的屬官先后受到牽連而被拘捕,唯獨謝貞沒有獲罪。(5分;譯出大意給2分;“俄而”“連逮”“坐”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2)府長史周確剛被任命為都官尚書,請求謝貞為他撰寫辭讓的奏章,后主看過后認為奏章寫得很不尋常(或:后主看過后對他的奏章感到驚奇)。(5分;譯出大意給2分;“除”“讓”“奇”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3)假使國君不以珠玉為貴,只是致力于農耕蠶桑,百姓豐足了之后,國君怎能不富足!(4)于是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和氏璧,從小道逃走,把他送回趙國。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題龔勝字君賓,楚人也。少好學明經,著名節,為郡吏。州舉茂才,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執金吾閻崇薦勝,哀帝自為定陶王固已聞其名,征為諫大夫。勝居諫官,數上書求見,言百姓貧,盜賊多,吏不良,風俗薄,災異數見,不可不憂。制度太奢,刑罰太深,賦斂太重,宜以儉約先下。為大夫二歲余,遷丞相習直,徙光祿大夫,守右扶風。數月,上知勝非拔煩吏,乃復還勝光祿大夫。勝言董賢亂制度,由是逆上指。后歲余,丞相王嘉上書薦故廷尉梁相等,尚書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國罔上,不道”。下將軍中朝者議,左將軍公孫祿等十四人皆以為嘉應迷國不道法。勝獨書議曰:“嘉資性邪僻,所舉多貪殘吏,位列三公,陰陽不和,諸事并廢,咎皆繇嘉。迷國不疑,今舉相等,過微薄。”日暮議者罷。明旦復會,左將軍祿問勝:“君議亡所據,今奏當上,宜何從?”勝曰:“將軍以勝議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見勝應祿不和,起至勝前謂曰:“宜如奏所言。”勝以手推常曰:“去!”后數日,復會議可復孝惠、孝景廟不,議者皆曰宜復。勝曰:“當如禮。”常復謂勝:“禮有變。”勝疾言曰:“去!是時之變。”常恚,謂勝曰:“我視君何若,君欲小與眾異,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屬耳!”莽既篡國,遣五威將帥行天下風俗,將帥親奉羊酒存問勝。明年,莽遣使者即拜勝為講學祭酒,勝稱疾不應征。后二年,莽復遣使者奉璽書,太子師友祭酒印綬,即拜。使者欲令勝起迎,久立門外,勝稱病篤,為床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拖紳。使者入戶,西行南面立,致詔付璽書,遷延再拜奉印綬,進謂勝曰:“圣朝未嘗忘君,制作未定,待君為政,思聞所欲施行,以安海內。”勝對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隨使君上道,必死道路,無益萬分。”使者要說,至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輒推不受。使者五日一與太守俱問起居,為勝兩子及門人高暉等言:“朝廷虛心待君以茅土之封,雖疾病,宜動移至傳舍,示有行意,必為子孫遺大業。”暉等白使者語,勝自知不見聽,即謂暉等:“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義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語畢,遂不復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死時七十九矣。(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二》)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是逆上指指:旨意B.迷國罔上罔:欺騙C.將帥親奉羊、酒存問勝存:珍藏D.加以年老被病被:遭受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今奏當上,宜何從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B.議者皆曰宜復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是時之變師道之不復可知矣D.為勝兩子及門人高暉等言自余為戮人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務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龔勝為官剛正,敢于直言進諫。他關心民生,擔任諫官時多次上書批評時弊,提倡儉約,揭露權臣董賢擾亂朝綱,因此得罪皇帝。B.龔勝好學通經,名重一時。年輕時被舉薦為秀才,后又被何武、閻崇推薦,連哀帝對他也早已聞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為官。C.龔勝敢于堅持己見,不愿隨波逐流。在討論王嘉誤國亂法及是否恢復孝惠、孝景祠廟問題時,他表達不同意見,甚至與人發生爭執。D.龔勝忠于漢朝,堅決不事二主。王莽篡漢后,他屢次稱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終絕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18、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3分)(2)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3分)(3)我視君何若,君欲小與眾異,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屬耳!(3分)參考答案:15、C存:問候、探望16、CC項均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A、代詞,什么/代詞,為什么、什么原因。B、代詞,相當于“……的人”/表判斷停頓D、介詞,對/動詞,成為。17、A龔勝“揭露權臣董賢擾亂朝綱,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擔任諫官時,而是在擔任光祿大夫之時。18、前兩道題略(3)(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嗎?你想有點與眾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聲,你不過是申徒狄一類的人罷了!【參考譯文】龔勝字君賓,楚國人。少年時愛好學習精通經義,以有節操而聞名于世,擔任郡吏。后來被州里舉薦為秀才,任重泉縣令,因病辭官。大司空何武、執金吾閻崇推薦龔勝,哀帝在做定陶王時就已聽說他的名聲,于是征召他為諫大夫。龔勝身居諫官期間,多次上書求見,陳述百姓貧苦,盜賊眾多,官吏不良,世風淡薄,災異屢現,不能不擔憂警醒。國家規制用度過于寬奢,刑罰過于嚴峻,賦斂過于苛重,應該以節儉寬大表率天下。任諫大夫兩年多,升任為丞相司直,調任為光祿大夫,擔任右扶風太守。幾個月后,皇上了解到龔勝不是善于處理繁冗政務的人才,于是又讓他做光祿大夫。龔勝指責董賢惑亂朝綱制度,因此違逆了皇上的旨意。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書推薦原來的廷尉梁相等人,尚書彈劾王嘉“說話隨便,不負責任,迷惑國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將此奏章下發讓朝中將軍大臣們討論,左將軍公孫祿等十四人都認為王嘉確實犯了迷國不道之罪。只有龔勝上書說:“王嘉本性邪惡,他所推舉的人多為貪婪殘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調和陰陽,許多事情都廢棄了,罪過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國之罪毫無疑問,不過,這次推舉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過錯。”傍晚時分,討論結束。第二天又繼續討論,左將軍公孫祿問龔勝:“你昨天的議論沒有根據,今天要將討論結果上報皇上,你最后決定服從哪種意見呢?”龔勝說:“將軍如果認為我的意見不恰當,就連我一起彈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龔勝與公孫祿之間的談話不愉快,就起身到龔勝跟前對他說:“應當按照尚書奏章所言。”龔勝用手推搡夏侯常說:“走開!”幾天后,眾大臣又聚會討論是否可以恢復孝惠帝孝景帝祠廟的問題,與會者都說應當恢復。龔勝卻說:“應當遵循禮制。”夏侯常又對龔勝說:“禮制也是有所變化的。”龔勝立刻反駁說:“走開!是時勢變了。”夏侯常生氣,對龔勝說:“(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嗎?你想有點與眾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聲,你不過是申徒狄一類的人罷了!”王莽篡奪國家政權后,派五威將帥巡視行天下風俗,將帥親自捧著羊、酒去問候龔勝。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龔勝為講學祭酒,龔勝推說有病而不應召。過了兩年,王莽又派使者捧著蓋有玉璽的詔書和太子師友祭酒印綬,前往龔勝的鄉里拜他為官。使者想讓龔勝起身迎接,長時間地站在門外,龔勝推說病重,在家中西屋南窗下設置一只床,自己身穿朝服腰系長帶頭朝東臥在床上。使者進屋,往西走然后面朝南站著,傳達詔令并交付蓋有玉璽的詔書,然后退后一步再次行禮,獻上印綬,上前對龔勝說:“圣朝沒有忘記您老人家,現在天下制度未定,期待您參與政事,希望聽到您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建議和指導,用以安定天下。”龔勝回答說:“我向來愚昧,加上年老患病,已是命在旦夕,若跟隨您上路,一定會死在路上,這樣對國家對個人都毫無益處。”使者極力勸說,甚至上前把印綬放在龔勝身上,龔勝就是推辭不接受。使者每隔五天就與太守一起前來問候飲食起居,對龔勝的兩個兒子和門人高暉等人說:“朝廷虛心對待龔勝先生,要封他為侯,即使他病情嚴重,也應當起身到驛站,以表示出有赴行的意思,這樣定會給子孫后代留下大基業的。”高暉等人把使者的話告訴了龔勝,龔勝知道自己的話無人聽從,就對高暉等人說:“我蒙受漢家深厚的恩德,沒有什么用來報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義難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見原來的主子嗎?”說完,就不再開口飲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時七十九歲。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在下列句子的空缺處依次填入成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教養是一個人處世時的一種敬重態度。教養的獲得是不可________的,它是長期規訓和自我修煉的結果。雖然大家都知道教養是一個人處世的通行證,但是,一些人對教養的修煉就是________,依然不拘小節,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縱自我,這樣的行為________。A.一揮而就不以為然不以為恥 B.一蹴而就不以為意人所不齒C.一揮而就不以為意人所不齒 D.一蹴而就不以為然不以為恥參考答案:B【詳解】本題主要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的關鍵在于兩點:仔細審查該詞語的語言環境;注意對近義成語的分析辨別。辨析近義成語的關鍵就是要仔細分辨它們的細微差別。首先閱讀語境,把握語境含義,然后抓住相異語素,分析其意義差異,同時可聯系日常習慣用語,推斷詞語意義及用法。第一空,一揮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