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湛江市城區中學2022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神刀張望朝天上的云垂在刑場上空,看殺人,天地都陰森森的。受刑的是韓大脖子。韓大脖子卻在笑。行刑的是神刀鐵五。也只能是鐵五。鐵五是這一帶頭號劊子手。砍韓大脖子,除了鐵五,別人都不夠格。三聲追魂炮響過,監斬官喊了聲:“開斬——”觀斬的百姓們馬上覺著后脖梗兒冒涼風。韓大脖子卻還在笑。鐵五緩緩提起鬼頭大刀。刀光一閃。韓大脖子卻依然在笑。鐵五橫端鬼頭大刀,看了看刀口,朗聲說了一句:“好硬的脖子!”刀口被硌出個豁兒。鐵五直徑奔向監斬官,單膝點地跪下,道:“行刑已畢,請大人驗刑。”監斬官欠了欠身子,看見了刀口上的豁兒,陰冷地哼出一句話:“囚犯未死,怎么說行刑已畢?”鐵五一挑粗眉,道:“大人容稟。判詞上說得明白,韓犯當受一刀之刑,這一刀之刑不是凌遲,也不是五馬分尸。小人一刀已然砍過,若再砍第二刀,豈不違了大清律法?只怪小人手笨刀鈍……”監斬官森然一笑,道:“聽說你在江湖上號稱神刀五爺?”鐵五垂首道:“徒有虛名,慚愧。”監斬官道:“從今往后,這‘神刀’二字,就去了吧。啊?哈哈哈……”酒樓。韓大脖子請神刀鐵五喝酒。韓大脖子說天津話,道:“五爺,知道我為嘛請你喝酒嗎?”鐵五不管他為嘛,只顧啃肘子。韓大脖子道:“為報答你沒砍我第二刀?嘛?明跟你說,縣太爺、監斬官那兒,我早花錢打點好啦。你想再砍一刀也沒門!”鐵五道:“就算他想讓老子再砍一刀也沒門。老子砍誰也不砍革命黨。”又啃肘子。“嘛?革命黨?”韓大脖子一咧嘴,“嘛革命黨啊!俺韓某人就是個江洋大盜,嘛革命黨啊?不過是給革命黨押過一回軍火罷了,那是筆買賣,人家錢花到啦。嘛叫革命?啊?你說嘛叫革命?”鐵五吐出一塊肘子肉,道:“那……那你請我喝酒干嘛?啊?”韓大脖子道:“交個朋友嘛!說實話,五爺,你那刀法,江湖少有,韓某人點名請你主刀,就是要試試你的刀法厲害還是我的鐵布衫功厲害。也就是我韓大脖子,換個主兒,腦袋早讓五爺你給挪地界兒啦!哈哈哈……”鐵五忽覺有點反胃,想吐。后來韓大脖子又發生了事端:把一流浪賣唱女子騙到家中,先奸后殺卸成八塊四下扔了,扔大腿時,夜路上與縣衙捕頭撞了個滿懷,于是敗露。花了筆巨款上下一打點,韓大脖子又被判處“一刀之刑”,行刑者又是鐵五。韓大脖子又在笑。刀光一閃。鐵五提著沒沾半點血絲的鬼頭大刀直徑奔向監斬官:“行刑已畢。”韓大脖子依然在笑。監斬官瞄了一眼鐵五橫在頭上的鬼頭大刀,拖著官腔哼道:“這回還不錯,沒讓人家的脖子硌破了你的刀。”看熱鬧的百姓都罵:“什么世道!”正待作鳥獸散,忽見韓大脖子的腦袋緩緩從脖子上移開,剎那間那一臉歡笑變成一臉驚恐,“咣當”一聲,頭已落地,“呼”的一下滿腔子血噴將出來,鮮花驟然盛開一般。監斬官頂戴花翎突的一抖,一臉陰笑立時僵住。鐵五單膝點地,雙手橫刀,一動不動。“神刀!果然神刀!”百姓們齊聲喝彩。
(選自《天池小小說》2016年第7期)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巧設伏筆,第一次行刑時,砍韓大脖子,除了頭號劊子手鐵五,別人都不夠格,暗示了韓大脖子不是一般的犯人,他與“革命黨”有關。B.小說在寫第二次行刑時,運用夸張的手法細致地描寫韓大脖子人頭落地的情境,既增添了故事的傳奇色彩,也表現出懲罰惡人的痛快淋漓。C.百姓們觀刑只是看熱鬧,看到韓大脖子兩次受刑不死,他們失望痛罵;看到人頭落地,又齊聲贊嘆鐵五“神刀”:愚昧麻木的形象躍然紙上。D.每次受刑時韓大脖子都在笑,一是因為他事先賄賂了相關官員,二是他自恃練過鐵布衫功夫,“笑”是膽大妄為的愚蠢表現。5.請簡要分析小說中鐵五的形象特點。6.小說除描寫鐵五外,還多處使用對比的手法,請舉出三例并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參考答案:4.C
5.①鐵五是個有正義感的劊子手,他說砍誰也不砍革命黨,他也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一次行刑時,他以為韓大脖子是革命黨,寧愿自己的名譽受損,也不殺死他。②鐵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穩而不張揚。他和監斬官對答有理有據,和韓大脖子酒樓對話,看似粗陋,實則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內心。③鐵五是有著過硬的本領的劊子手,刀功深厚,“神刀”名不虛傳。當他決心處決惡人時,即便對方練過功夫,他也能做到刀不血刃。
6.①刑場上觀刑的百姓的“怕”與韓大脖子的“笑”對比,突出韓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場的黑暗腐朽。②鐵五刀鋒過后,韓大脖子一臉歡笑與一臉驚恐對比,突出韓大脖子的愚蠢及鐵五高超的本領。③監斬官看到韓大脖子受刑不死時諷刺揶諭鐵五的氣定神閑與看到韓大脖子人頭落地后僵住的陰笑對比,來表現官員的虛偽脆弱及貪腐的本質。④百姓看到看到韓大脖子受刑后仍“活著”時的咒罵與看到韓大脖子最終下場時的齊聲喝彩對比,表達了對鐵五行為的肯定及人心的背向。⑤監斬官高高在上的神情與鐵五謙卑而堅定的姿態對比,既表達了對鐵五行為的肯定,也揭露了官員表面道貌岸然,實則污濁不堪的靈魂。⑥把對韓大脖子第一次的判罰與第二次判罰進行對比,表現了滿清政府把革命黨與殺人犯等同的愚蠢和兇殘。4.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題,既考查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節、主旨和環境。C項“觀刑只是看熱鬧”“愚昧麻木”不正確,韓大脖子第二次受刑是因殺人獲罪,百姓可能有“看熱鬧”的心態,但當看到韓大脖子“沒死”時罵“什么世道”,說明百姓還有基本的正義觀,并非“愚昧麻木”。點睛: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擇題的題目,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內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讀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手法集中的小說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環境描寫、標題的作用、結尾的特征等。選擇題時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5.試題分析: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題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從小說的情節入手,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或其它的側面描寫進行分析總結。如此題從“他說砍誰也不砍革命黨”等情節中概括出其“有正義感”的性格特征。從文中“他和監斬官對答有理有據,和韓大脖子酒樓對話,看似粗陋,實則深藏不露,只是用吃肘子的方式來表達他的內心”等情節中,可以概括“鐵五粗放而不笨拙,沉穩而不張揚”的人。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小說手法的鑒賞類試題,考生要注意結合文本找出對比手法,例如通過刑場上觀刑的百姓的“怕”與韓大脖子的“笑”對比,突出韓大脖子的狂妄愚蠢及官場的黑暗腐朽。鐵五刀鋒過后,韓大脖子一臉歡笑與一臉驚恐對比,突出韓大脖子的愚蠢及鐵五高超的本領。監斬官看到韓大脖子受刑不死時諷刺鐵五的氣定神閑與看到韓大脖子人頭落地后僵住的陰笑對比,來表現官員的虛偽脆弱及貪腐的本質。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近一百年前,胡適、聞一多等前輩學人為“恢復”《詩經》的文學面目而奔走呼號:“明明一部歌謠集,為什么沒人認真地把它當文藝看呢?”(聞一多《匡齋尺牘》)。經過近百年的宣傳與引導,《詩經》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的觀念深入人心。然而無論從作品創作、結集的目的,還是傳承、使用的方式而言,《詩經》都與后世的文人詩歌有著本質的差異:它不僅僅是作為詩歌而存在,更是詩(歌辭)、樂、舞與禮結合的產物,其中承載著整個周代的禮樂文明。作為周代禮樂制度之產物與組成部分的《詩經》,它的創作、結集以及傳承的整個歷史,始終與周代禮樂制度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商朝末年,居住于豳地的周族,因受戎狄部落的擠壓,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舉族遷徙。他們沿渭水西行至周原岐山一帶,在漆水、沮水旁覓得可居之地,于是平田整地、筑室造屋,設“五官有司”而開啟了走向文明的新生活。周民族最早的史詩《大雅?綿》,詳細記錄了古公遷岐、建都的完整過程,具有典型的史官敘事的特點。而武王克商后使用于儀式的《大雅?大明》,同樣被視為周民族的史詩性作品,卻表現出了與《綿》專注于記史相區別的、專注于頌贊的特征。稍后出現的《大雅?文王》,以“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服于周”“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等話語,表現出了濃重的陳誡意味。《綿》之記史,《大明》之頌贊,《文王》之陳誡,十分典型地說明了早期樂官職能由記史向儀式頌贊與陳誡的轉移。禮樂相須為用是周代禮樂文化的基本特征。西周早期是祭祖禮率先發展的時代,《詩經》中時代最早的儀式配樂之歌,便均與祭祖禮直接關聯,如《周頌》的《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等等。這些祭祀樂歌與儀式頌贊、陳誡樂歌相配合,初步呈現出了周禮“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的禮樂特征。宣王初年對朝政的反思,不僅表現在重視協調君臣上下關系的燕射之禮上,還表現在把那些為規勸厲王、諷刺朝綱大壞的“變大雅”用于儀式諷誦以警示時王上。這實際上是對“正大雅”中《文王》所創儀式陳誡傳統的創造性繼承。只是由于歷史環境與朝政狀況的巨大差異,與《文王》一詩的誡語多針對“商之孫子”不同,《民勞》《板》《蕩》等詩說的是“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曾是莫聽,大命以傾”,規勸與諷刺的對象直接指向周王及其執政大臣。這一類詩歌被用于儀式諷誦,從根本上突破了儀式陳誡類樂歌的題材界限,為宣王后期至幽王時代諷刺類樂歌的蓬勃出現創作了條件。在執政者失去推行周道、重振禮樂的意識與能力時,以文王、周公后繼者自居的孔子,主動承擔起恢復和弘揚禮樂文化的責任。早年的從政經歷,讓孔子意識到在實踐層面恢復周禮的不可為;于是,從學術層面通過教授弟子來傳承周代禮樂文化,就成為孔子晚年唯一的選擇。因此,在儒門弟子的傳承中,徹底脫離了儀式與音樂之《詩》,不可挽回地走上了德義化的詩教之路。總之,西周時代以“樂”的形態與“禮”共生互動之《詩》,從重“樂教”向重“義教”的轉化,最終成為孔子詩教的課本。在儒門弟子德義化的闡釋中,與“樂”分離之《詩》重新依附于“禮”。“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荀子?勸學篇》),在《詩》與“禮”的關聯互動中,最終涵育為最具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詩禮文明,從根本上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與基本走勢。(馬文琴《禮樂互動中的詩》,有刪改)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胡適、聞一多等前輩學者的宣傳、引導使《詩經》成為了文學總集。B.《詩經》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產物,它的創作、集結以及傳承的歷史始終與周代禮樂制度的發展演變息息相關。C.“變大雅”用于儀式諷誦造就了諷刺類樂歌在宣王后期至幽王時代蓬勃出現的局面。D.禮樂共生互動的《詩經》,在儒門弟子德義化的闡釋中,曾使其一度與“樂”分離。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否定了胡適等人認為《詩經》是文學作品的觀點,然后從《詩經》的創作、結集及傳承使用等方面論述了其與周代禮樂制度的密切聯系。B.《大雅?綿》詳細地記錄了古公遷岐、建都的完整過程,表明早期樂官部分地承擔了記史的職能。C.文章引《荀子》之語意在表明儒門弟子重視“詩”與“禮”的關聯。D.文章論證充分,綜合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有力地證明了文中觀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大明》和《綿》在內容上有不同的側重可以看出西周早期樂官職能的轉變。B.由于西周率先發展起來的是祭祖禮,所以《詩經》中最早的儀式配樂之歌均與祭祖禮直接關聯。C.只是因為執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禮樂的意識與能力,孔子便主動承擔起了恢復和弘揚禮樂文化的責任。D.從根本上影響了中華文化基因與基本走勢的詩禮文明,其最初的源頭便是周代《詩》與禮的關聯互動。參考答案:1.B
2.A
3.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本題要求選出“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A項,“胡適、聞一多等前輩學者的宣傳、引導使《詩經》成為了文學總集。”整合文本信息出錯,原文說的是:“經過近百年的宣傳與引導,《詩經》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的觀念深入人心。”偷換概念;C項,原句是“為宣王后期至幽王時代諷刺類樂歌的蓬勃出現創作了條件”,強加因果;D項,禮樂,曾一度分離文中沒說,只說了它們又重合了,無中生有。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A項,“文章開篇否定了胡適等人認為《詩經》是文學作品┄”解讀有誤,并未否定《詩經》是文學作品,只是補充說“是詩(歌辭)、樂、舞與禮結合的產物”。故選A。【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歸納內容要點,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本題要求選出“根據原文意思,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本題中,C項,“只是因為執政者失去了推行周道、重振禮樂的意識與能力,孔子便主動承擔起了恢復和弘揚禮樂文化的責任”強加因果,原文用“在……時”指出孔子活動的背景,把它說成孔子做此事的唯一原因錯誤。故選C。【點睛】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涉及的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看看有沒有曲解文意、張冠李戴、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因果顛倒等問題。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劉節:史家風骨士子魂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學歷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稱,陳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陳又與岑仲勉并稱“二老”,加上劉節、梁方仲,則號稱“四大教授”。劉節一度擔任歷史系主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在當時堪稱嶺南史學界的一大“重鎮”。1926年,劉節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和陳寅恪,專攻中國哲學史。清華國學研究院同學王力對劉節的印象和評價:“君待人無貴賤,一接以禮。視友事若己事,藹然似長者。”在整個中國學術界,劉節與陳寅恪的師生情誼廣為人知。據中山大學歷史系老師回憶,逢年過節,劉節去拜望陳寅恪時,必對老師行下跪叩頭大禮,一絲不茍,旁若無人。劉節還曾對學生說:“你們想學到知識,就應當建立師生的信仰。”但這句話在當時被當作罪證受到學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師陳寅恪最后一程的陳門弟子中,長期陪伴老師左右的,唯獨劉節一人。他是在任何壓力下都絕不批陳的學生,義無反顧地與恩師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難之深重已達無以復加之地,卻還經常主動把老師要受的苦難都攬到自己頭上。1967年底,紅衛兵要抬陳寅恪教授去大禮堂批斗,陳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劉節挺身而出,代替老師去挨斗。批斗會上,“小將”們對劉節輪番辱罵、毆打,之后又問他有何感想,劉節昂起頭回答:“我能代替老師挨批斗,感到很光榮!”抗日烽火綿延,家國罹難,導致學人不能安于講席,經受亂離流浪之苦,劉節可謂體驗得真切。從《劉節日記》中可以看出,盡管背井離鄉,生活條件惡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經費資助才得以勉強度日,他卻安貧樂道,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的心態,以治學和研究為樂。在治學上他主張求真、自信。他說,“考據學是求真之學”,“歷史學家要有很強的自信力,一個歷史學家要堅定不移,不要為一時的風浪而動搖不定”。在“文革”期間,劉節先后遭受60多場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頭、被抄家、遭毆打、罰勞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劉節仍寫下這樣擲地有聲的話:“人格同學問是一致的,決沒有學問好而人格有虧的偉人。”表示“假定有一種勢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靜為學,我當然要抵抗……設若有一種勢力要阻礙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償,我當然要拿出毅力來”。面對這類政治運動,現存的《劉節日記》沒有留下這一時期的直接記錄,但讀書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寬恕心處之的。這有一個旁證,據其學生姜伯勤后來回憶,作為“白專”學生的典型,他也參與批判了劉節唯心主義史學,但1959年本科畢業時,劉節卻向學校的黨委領導表示:“你們要把姜某留下來,這個人能成器。”這既可見劉節的眼光,也可見其胸襟。劉節對子女的教育一貫民主、寬容,據劉節的兒子劉顯曾回憶,“我感覺他對我們兄弟倆是慈愛而不溺愛,嚴格而不嚴厲”。在他看來,雖然父親可以說“孔子的門徒”,但回想起來,父親對兒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從來不說重話,可以說對兒子亦子亦友、對我母親亦妻亦友”。在劉顯曾20歲生日時,父親對其說“感情要專一”。當時劉顯曾正在上高中,當天他親自來學校要兒子回家過生日,“在他看來這是我的成年禮了,所以要告訴我這個重要原則。【相關鏈接】
劉節,近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著述頗豐。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諸子思想、史學史方面有卓著成就,為了不被古代多種傳說迷惑,他通過對古代文字的鉆研去發現古史的真實材料。他多年開設史料學和史學史課程,著有《中國史學史稿》,這本書對歷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樣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實的論述,見解獨到,尤其重視歷史哲學的發展,是中國史學史學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稱譽本書為“必傳之作”。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學歷史系,有大師陳寅恪、與陳并稱“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劉節、梁方仲兩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稱史學界的一大“重鎮”。B.文章第三段敘述了劉、陳的師生情誼。劉節對陳寅恪行下跪叩頭大禮,任何壓力下不批陳,與恩師同甘共苦,代替老師挨批斗,這份誠摯的士子情懷令人欽佩。C.文章在刻畫劉節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正面描寫主要刻畫了劉節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D.“文革”讓劉節經歷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卻沒有在日記中留下關于這一時期的記錄,可見他處事的平常心、寬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從側面表現這一點。5.本文是如何體現傳記文學的真實性特點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劉節先生身上體現著怎樣的“風骨”?請結合材料簡要概述。【題文】4.B(A項原文為“劉節一度擔任歷史系主任,中山大學歷史系在當時堪稱嶺南史學界的一大‘重鎮’。”“史學界”應為“嶺南史學界”;C項并沒有心理描寫。D項原文為“現存的《劉節日記》沒有留下這一時期的直接記錄”,而選項“他卻沒有在日記中留下關于這一時期的記錄”,表述不當)5.①引用了同時代的王力及劉節兒子等人對劉節的評價,從側面烘托了傳主形象,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②引用傳主自己的言論、介紹他的著作,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③敘寫傳主不同時期的真實經歷,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答出1點給1分;答出2點給3分;答出3點給4分。意思對即可)6.①堅持信仰,保持獨立的人格。“文革”期間,劉節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寬恕心對待;艱難歲月中,以頑強的毅力,矢志不移,堅守人格和學問的純凈。②安貧樂道,保持樂觀心態。離亂歲月里,他背井離鄉,勉強度日,卻能保持樂觀心態,以治學和研究為樂。③治學嚴謹,不被傳說迷惑,鉆研,求真。他主張治學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踐行著這一主張,對于學術,認真考據,不為政治風浪左右。(答出1點給2分,答出2點給4分,答出3點給5分)參考答案: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對加點虛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ks5uA.其險也如此也:副詞,表示“同樣”“也是”。B.胡為乎來哉乎:語助詞,無義。C.黃鶴之飛尚不得過之:主謂之間結構助詞D.所守或匪親或:副詞,倘若。參考答案:A
略5.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①,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于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選自《史記·刺客列傳》)注:①漆身為厲(lài,賴),吞炭為啞:以漆涂身,使肌膚腫爛,像患癩病。厲,同“癩”。癩瘡。吞炭為了使聲音變得嘶啞。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趙襄子最怨智伯
怨:痛恨B.卒釋去之
去:使……離開C.何乃殘身苦形
苦:痛苦
D.于是襄子乃數豫讓
數:責備5.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豫讓“義人也”的一組是(
)(3分)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寵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③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⑤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⑥遂伏劍自殺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智伯被消滅后,豫讓為報答智伯喬裝改扮刺殺趙襄子,失敗被擒,但趙襄子認為他是有義之人,釋放了他。
B.豫讓的朋友勸說他假意投靠趙襄子再伺機刺殺,但豫讓認為那是不義的行為,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做法。
C.趙襄子指責豫讓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該一再為其報仇。而豫讓認為智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表達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決心。
D.第二次行刺失敗被擒,豫讓要求向趙襄子的衣服刺幾下以了卻心愿,趙襄子感于他的大義,滿足他的要求后才將其處死。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
(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5分)
參考答案:附:【參考譯文】豫讓,是晉國人,以前曾經侍奉范氏和中行氏兩家大臣,沒什么名聲。他離開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別地尊重寵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趙襄子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滅了智伯;消滅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趙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豫讓潛逃到山中,說:“唉呀!好男兒可以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應該為愛慕自己的人梳妝打扮。現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報仇而獻出生命,用以報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沒有什么可慚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身上藏著匕首,想要用它刺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里面還別著利刃,豫讓說:“我要替智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后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人啊。”最后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吞炭使聲音變得嘶啞,使自己的形體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為他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的嗎?何苦自己摧殘身體,丑化形貌,想要用這樣的辦法達到向趙襄子報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難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說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趕上外出,豫讓潛藏在他必定經過的橋下。襄子來到橋上,馬受驚,襄子說:“這一定是豫讓。”派人去查問,果然是豫讓。于是襄子就列舉罪過指責他說:“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犯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您為什么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于智伯,他把我當作國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土那樣報答他。”襄子喟然長嘆,流著淚說:“唉呀,豫讓先生!您為智伯報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寬恕你,也足夠了。您該自己作個打算,我不能再放過您了!”命令士兵團團圍住他。豫讓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別人的美名,而忠臣有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寬恕了我,普天下沒有誰不稱道您的賢明。今天的事,我本當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幾下,這樣也就達到我報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應我的要求,我還是冒昧地說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義,就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說:“我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報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劍自殺。自殺那天,趙國有志之士聽到這個消息,都為他哭泣。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無忌①謂魏王曰: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此于親戚若此,而況于仇讎之國乎?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內有大亂,外交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②,與大梁③鄰,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負強秦之親,王以為利乎?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后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韓上黨而攻強趙,是復閼與之事④,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上蔡、召陵,與楚兵決于陳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夫韓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秦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闌之,有周韓以間之。從林鄉軍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臺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于使秦無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選自《史記·魏世家》,有刪改)注:①無忌,信陵君魏無忌,戰國時魏國貴族。②鄭地,指原鄭國的土地。公元前375年,韓攻克鄭國首都,并遷都到那里。③大梁,戰國時魏都城。④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于閼與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負強秦之親
負:辜負B.更事必就易與利
就:趨向C.若道河外,倍大梁
倍:背向...D.有周韓以間之
間:間隔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親秦而伐韓
順流而東行B.群臣莫以聞則不忠
具告以事C.若道河內
以為莫己若者D.從林鄉軍以至于今
激于義而死焉者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2)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3)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10.魏無忌認為親秦伐韓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有哪些?請簡要概括。參考答案:7.A
8.B
9.(1)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勞沒有誰比他大的,可(秦王)最終驅逐了他。(2)吳地的老百姓正痛恨他,于是趁他厲聲責罵的時候,就呼叫著追趕他。(3)項羽封有功的部將為王,卻唯獨讓大王您到南鄭去,這是流放您。
10.①秦貪婪兇狠不講德義,不可信任;②韓亡后秦國攻魏最為便利;③秦國亡魏之心歷來有之。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詞語的意思。A項“今負強秦之親”的“負”,結合“王欲得故地……王以為利乎”分析,應該譯為倚仗。8.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義。B項中“以”均為介詞,把。A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修飾;C項連詞,如果/動詞,比得上;D項介詞,到/介詞,表被動。9.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1)“莫”譯為沒有,“竟”譯為最終,“逐”譯為驅逐。(2)“痛心”譯為痛恨,“厲聲以呵”譯為厲聲責罵。(3)“諸將之有功者”定語后置,“王”譯為封王,“獨”譯為唯獨,“遷”譯為流放。點睛: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象,對這些文言現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10.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本內容分析。魏無忌認為親秦伐韓必致大梁失陷的理由,秦貪婪兇狠,不講德義,不可信任;韓亡后秦國得利;秦國亡魏之心歷來有之。點睛: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后作答。重點關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條作答。局部信息篩選要鎖定區位,對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分出層析,找到關鍵詞語,聯詞成句分條作答。如本題“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可知,秦貪婪兇狠,不講德義,不可信任。參考譯文:魏王因為秦國曾經援救的緣故,想要親近秦國,攻伐韓國,以便收回原來的土地。信陵君無忌對魏王說:秦人和狄戎的習俗相同,有像虎狼一樣的心腸,貪婪兇狠,好利而不講信用,不懂得禮義德行。如果有利,連親戚兄弟也不顧,好像禽獸一樣,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他們不曾做過施厚恩、積大德的事情。所以太后本是秦王的母親,卻由于憂愁而死去;穰侯是秦王的舅父,功勞沒有誰比他大的,可是(秦王)最終驅逐了他。這個人對親戚尚且如此,何況對仇敵之國呢?如今大王與秦國共同攻伐韓國就會更加接近秦國的禍害,臣特別感到疑惑不解。大王不懂此理就是不明智,君臣沒有人把這個道理奏呈給您使您聽聞就是不忠誠。如今韓國靠一個女人輔佐一個幼弱的君主,國內有大亂,外邊要與強大的秦魏軍隊交戰,大王以為它還會不亡嗎?韓國滅亡后,秦國將要占有原來鄭國的土地,與大梁相鄰,大王以為能安寧嗎?大王想得到原來的土地,如今卻要倚仗和強秦的親近,大王以為這會有利嗎?秦國不是一個安分的國家,韓國滅亡后必將另起事端,另起事端必定要趨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趨向容易的和有利的目標必定不去找楚國和趙國。這是為什么呢?如果越大山跨黃河,穿過韓國的上黨去進攻強大的趙國,這是重復閼與那一仗的失敗,秦國一定不會這樣的。如果取道河內,背向鄴城和朝歌,橫渡漳水、滏水,與趙軍在邯鄲郊外決戰,這就是知伯那樣的災禍,秦國又不敢這樣做。進攻楚國,要取道涉谷,行軍三千里,去攻打冥阨關塞,走的路太遠,攻打的地方太難,秦國也不會這樣做的。如果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邊是上蔡、召陵,與楚軍在陳城郊外決戰,秦國又不敢。所以說秦國一定不會進攻楚國和趙國,更不會進攻衛國和齊國了。韓國滅亡之后,秦國出兵的時候,除去魏國就沒有可進攻的了。秦國據有鄭國故地,得到垣雍城,決開熒澤,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從前,秦國在河西晉國故地,離大梁有千里之遠,有黃河及高山阻擋,有周與韓把它隔開。自從林鄉一戰到現在,秦國七次進攻魏國,五次攻入囿中,邊境城邑都被攻陷,文臺被毀,垂都被燒,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獵盡,國都接著被圍。秦軍又長驅直入大梁以北,東邊打到陶、衛兩城的郊外,北邊打到平監。喪失給秦國的,有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幾十個大縣,幾百個名都。秦國還在河西晉國故地,離大梁一千里的時候,禍患就已經如此了,又何況讓秦國滅了韓國,據有鄭國故地,沒有黃河大山阻攔它,沒有周和韓隔開它,離大梁只有一百里,大禍必定會由此開始。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下面是實驗中學05屆學生為畢業十周年聚會寫給老師的邀請函。其中有四處錯誤或不得體,請指出并加以修改。敬愛的李老師:您好!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們離開母校已經有十年了。十年前,我們60個莘莘學子在您的諄諄教導下奮力拼搏,成功圓夢;十年后,老師的深恩我們依然銘記于心。敬愛的老師,我們都想再次傾聽您那語重心長的教誨。我們決定于2015年10月17日(周六)上午10點在友誼酒店舉辦實驗中學05屆學生畢業十周年聚會。我們鼎力邀請您和各位老師參加,共敘師生情誼。我們熱切地期盼著您的惠顧。祝老師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實驗中學05屆學生聚會籌委會2015年10月12日參考答案:①“莘莘學子”改為“學子”;②“傾聽”改為“聆聽”;③“鼎力”改為“誠摯”;④“惠顧”改為“光臨”。【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的得體。所謂“得體”,就是根據內部語境(上下文)和外部語境(語言交際的各種情境條件,如: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目的、話題、使用語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選用恰當的語句來表情達意表達方式適合特定的語境,包括文體色彩、語體色彩(口語與書面語)、感情色彩(褒義與貶義)、交際目的、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交際手段的差異,還要注意敬詞、謙詞的使用(用語要注意禮貌的要求)、轉述語言得體等等。莘莘學子:眾多的學生。表示復數,不能用“60個”來修飾,應把“莘莘學子”改為“學子”。傾聽:細心地聽取(多用于上對下)。語境中說的是學生聽老師的教誨,應把“傾聽”改為“聆聽”。鼎力:敬辭,大力(用于請托或表示感謝時)。此處用錯了對象,不應用于學生邀請老師。應把“鼎力”改為“誠摯”。惠顧:惠臨(多用于商店對顧客)。此處說的是老師的到來,使用對象錯誤,應把“惠顧”改為“光臨”。【點睛】語言表達得體:一要思索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能說什么,不能說什么;說什么好,說什么不好;怎樣說有分寸,怎樣說沒有分寸;怎樣說效果好,怎樣說效果不好。二要考慮說話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更要考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客戶隱私保護的安保措施計劃
- 培養靈活性與創造力計劃
- 學校學期藝術教育計劃
- 實現自我的工作年度愿景計劃
- 優化門診預約掛號的流程計劃
- 學期班級目標的設定與實施計劃
- 文明祭祀與森林防火安全宣傳
- 年度直播營銷與推廣活動計劃
- 原材料行業月度個人工作計劃
- 2025年銀行從業資格證復習技巧分享試題及答案
- 專題06 修改病句或語段-五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知識點專題復習講練測(學生版)
- 值日生表格模板
- Creo-7.0基礎教程-配套課件
- 全國水利ABC證單選題六
- 管道支架重量計算表-2
- 酒店明住宿清單(水單)
- 2022漂浮式光伏組件安裝技術方案
- 音樂(歌唱)《買菜》
- 美團運營大綱
- 國際石油合作合同協議書模式分析
- 2023年初級社工證考試-社會工作實務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