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師范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摘編自葉朗《說意鏡》)1.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B.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量上總是處于劣勢。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則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道”。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再現世界上的具體物象,他們認為把具體物象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對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一個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參考答案:1.B
2.A
3.C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從文中找到與“意境”和“意象”相關的語段,然后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做出判斷取舍,B項,原文說“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錯。所以選B。【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技巧點撥】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具體語境理解句意。分析時,還要根據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理解句子,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范圍縮小、混淆關系、輕重范圍失當等問題。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可根據對文意的理解,從文本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后將選項分別代入原文進行比較分析,A項,西方古代藝術家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選A。...【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技巧點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有這樣幾點:①根據要求確定提取信息的目標。②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在確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標之后,要根據目標瀏覽全文,確定提取信息的區間。③準確尋找,篩選提取。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范圍。④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分析和推斷的能力。解答此題,可從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段,然后根據文段中作者的觀點,仔細辨識選項與原文作者觀點的細微差別,做出判斷取舍,C項,“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文中無據。所以選C。【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2.論述類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關于重陽節的來源,向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南朝《續齊諧記》所載的東漢汝南人桓景經方士費長房指點登山辟邪躲過一劫的故事。不過這個說法,并不可信。《齊諧》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葛洪《神仙傳》說,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后來跟仙人壺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關東漢、三國史事的文獻資料中都尋覓不到影子,僅僅在《宋書·符瑞志》中提到東晉成帝時有個太守叫桓景。
春秋戰國時期對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禮儀,而這種登高祭祀活動,在人類早期是作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現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群居穴處,輾轉山林。山林間生長著各種植物,隱棲著許多飛禽走獸,物產豐饒,早就引起人們的關注。山上云霧彌漫,而人們又觀察到云氣能致雨,以為山岳為神龍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們以為是登天的梯子或撐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誠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原始先民領略了莽莽群山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因而滋生了“萬物皆有靈”的神秘自然觀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發了登臨神山圣境的強烈愿望。“崇”字從“山”從“宗”,說明“崇拜”原來就是專對山岳而言的。
秦統一中國后,一直到漢朝,皇帝對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視,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禪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動也隨之興起。據史料記載,約于劉邦在中原創立漢朝之時,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就曾登臨越秀山,君臣飲宴游樂。與劉邦同時代的漢閩越王無諸,也在九月九日率領臣屬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萊萸,飲菊花酒,宴集游樂。這些登高活動,比桓景的所謂“登高避禍”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確記述九月九日登高習俗的是三國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相重,又與“久久”諧音,故認為是適宜于長久、十分吉利的節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述了當時的重陽節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北朝杜臺卿的《玉燭寶典》進而解釋說:“其時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這些記載都說明重陽節的最初涵義并非辟邪避災,而是歡慶祈福。農歷九月,夏季作物已經成熟,晚秋作物也豐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戶滿懷豐收的喜悅,品嘗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飯,娛神又娛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成群結隊到都外鋪草為席,設宴飲酒,歡樂相慶,答謝山川大地賦予的恩惠,并祈求神靈繼續保佑,使人們豐表足食,得以長壽。
古人說:“重九須登高,不高無節氣。”自各地開山建剎以來,重陽登高便由人類原生態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并最終演變為群眾性的登山娛樂體育活動。
1.下面有關“重陽節”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重陽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們在領略群山千變萬化的過程中,滋生了“萬物皆有靈”的神秘自然觀念,并激發了登臨神山圣境的強烈愿望。
B.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而“九九”相重,又與“久久”諧音,因而“重陽節”被認為是一個適宜于長久、十分吉利的節日。
C.重陽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在重陽佳節登高祭祀,漢朝時南越王趙佗、漢閩越王無諸等也曾在這一天率群臣登山飲宴游樂。
D.重陽節的最初涵義并不是辟邪避災,而是歡慶祈福。這從南北翱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和《玉燭寶典》等著作的有關記述和解說中可以得到證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說《齊諧》是一部連作者自己都未將其視作史實的志怪書,言外之意是《續齊諧記》中關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記載也不宜作為可信的史實來對待。
B.山林物產豐饒,能為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資料,這是他們崇拜山岳山神的一個重要原因。
C.高聳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撐天的柱子,能夠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誠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
D.史料記載的重九登高活動可以追溯到比所謂桓景登高避禍早二百多年的漢初,但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重陽登高習俗的明確記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葛洪《神仙傳》說,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而有關東漢、三國史事的文獻資料中卻均無桓景其人的記載,可見費長房指點桓景登高避禍的說法并不可信。
B.秦統一至漢朝歷代帝王對山川祭祀的重視及當時各地開山建剎的助推,使重陽登高由原生態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
C.重陽節的習俗兼有“娛神”“娛人”兩種功能,前者在于感謝自然的恩澤,祈求神靈的保佑;后者則在于親朋相會宴飲,共享豐收喜悅。
D.“重九須登高”,如今,重陽登高已演變為一種群眾性的登山娛樂體育活動,這與古人登高祈福的風俗頗有不同,說明隨著時代變遷,節日的風俗也會隨之變化。參考答案:1.C(“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在重陽佳節登高祭祀”錯誤,春秋戰國時期的登高祭祀活動不一定是在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2.C(山峰“能夠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誠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只是原始先民虔誠的信仰,并非事實。)3.B(對“重陽登高由原生態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的原因理解錯誤,原文是“自各地開山建剎以來……”)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蕭紅帶我回到身后的村莊孫惠芬①遇到蕭紅,是1986年。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學》上發表了短篇小說《小窗絮語》,小說寫一個青年在城里讀了兩年書之后再回到鄉下家里的煩惱心緒,她聞不慣鄉村戀人身上濃烈的化肥氣味,聽不慣奶奶、父母、哥嫂隨地吐痰的聲音,更不接受原來有著遠大理想的閨中密友已結婚生子、被活生生拉進泥土的現實……想不到,小說發表之后,一個讀者專程驅車從大連開發區來莊河見我,還帶來一位熱愛小說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給我一本蕭紅的《呼蘭河傳》。②與慕名而來的朋友究竟說了什么,全然記不得了,唯一記得的就是把他們送走后,封皮上“呼蘭河傳”四個字向我閃爍著急盼盼的眼神。在那個遮蔽了窗簾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徹夜無眠,像吸附在一塊磁石上的鐵屑,隨著磁石的移動微微顫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進泥漿的馬車,只有秋天才熱鬧起來的山野,還有漏雨的粉房,荒涼的草房人家,還有祖父、祖母,還有在大街上自由竄動的蜻蜓、螞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頭的金銀首飾店、布莊、茶莊、彩紙鋪……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靈魂打動,還是被鑲嵌在荒蠻大地上的孤獨寂寞感染,我一經走進去,便再也不能自拔。第二天早上,當我睜著一雙熬紅了的雙眼爬起來上班,我的眼前,已經站立起另一個村莊。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兩排草房,她前邊有兩條細長的河谷,河谷兩岸長著豐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養我的遼南鄉村山咀子。③1986年,通過蕭紅,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我的村莊一直都在,它叫莊河,莊河,莊莊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著大海。我故鄉的河谷,兩岸長滿了野草,順著長滿野草的河谷向東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時就能走到海邊小鎮,那小鎮叫青堆子。在鄉下待得寂寞厭倦時,被父母管束得喘不過氣時,我就順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鎮,叛逆的情緒往往隨著河谷岸邊的野草一起搖曳。我初始寫作,抒寫的就是這種急于逃離的叛逆情緒。雖然在這種情緒中,也觸及到村莊的人和事,也描繪過大街、土地、山野、草叢,可我的情感是厭惡的,憎恨的,我對村莊人事景致的書寫是下意識的。朋友喜歡《小窗絮語》,或許是他看到了那里邊下意識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來《呼蘭河傳》,或許是覺得我下意識書寫的村莊和蕭紅筆下的村莊有點像,可他們不知道,他們喚醒了我對屬于自己的那個河谷村莊的感情——那天早上,當我滿眼都是我故鄉的村莊河谷,河谷兩岸豐沛的野草,一股摯熱的溪流涌進眼角,我一瞬間熱淚盈眶。④傷害也同樣來自于1986年。這一年5月,我從一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搖身一變,成了擁有城市戶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館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樣在山野里長大的我,對按時上下班,對程序和秩序有著天然的抵觸:尤其受過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為一件小事反復爭議不斷重復的無聊會議……我備感壓抑,甚至得了嚴重的失眠癥。就在這個我失眠最厲害的時期,《呼蘭河傳》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莊一一無異于讓一株在鄉野上搖搖晃晃生長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⑤我不知道,當年驅車而至的來訪者,是不是心靈的自由在喧囂的開發區備受壓抑,才在我無意識寫到的村莊里找到寄托?也不知道,那位送我<呼蘭河傳》的朋友,是不是從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壓抑,才有意讓蕭紅帶我回到身后的村莊?或者,是他們覺得作為一個寫作者,必須知道我是誰,我的故鄉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個自由的藝術王國?我只知道,在我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有陌生人專程為我送來蕭紅的書,是老天的眷顧,是上帝的垂青,是命運的奇跡。4.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中記敘了作者對自己故鄉情感的變化,由一開始的厭惡、憎恨到后來轉而進行贊美。B.《呼蘭河傳》所描寫的村莊蠻荒又充滿生機,其間有自由自在的靈魂在走動,作者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被深深感染。C.蕭紅在《呼蘭河傳》里所描寫的村莊,和作者故鄉的村莊很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語》中所描寫的村莊正是這樣的。D.文章最后用排比句強烈地突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呼蘭河傳》對自己的影響,同時也照應了開篇,首尾圓合。5.賞析文章第②段中畫橫線的語句。6.作者為什么要說“1986年,通過蕭紅,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參考答案:4.C
5.“呼蘭河傳”四個字向我閃爍著急盼盼的眼神,這句運用擬人手法將無生命的封面題字人格化,,十分傳神而有趣地表現了“我”急于閱讀《呼蘭河傳》的心情,引出下文對有關《呼蘭河傳》內容的描述。
6.1986年,蕭紅《呼蘭河傳》里對于農村的描寫喚醒了“我”對故鄉村莊的愛,讓“我”不再厭惡村莊。讓“我”在城市中的壓抑得到釋放,獲得了心靈的自由。使作者懂得自己原本就是村莊里的人,自己的故鄉是村莊。【4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及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題干問的是“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題,既考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節、主旨和環境。C項,“蕭紅在《呼蘭河傳》里所描寫的村莊,和作者故鄉的村莊很相似,作者在《小窗絮語》中所描寫的村莊正是這樣的”表述錯誤,根據原文可知,作者的故鄉和《呼蘭河傳》種的村莊相似的地方是自由、落寞的氣息,并不是說村莊本身相似。《小窗絮語》中所描寫的村莊和《呼蘭河傳》中的村莊更是不同的。故選C。【5題詳解】本題考查賞析重點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可從的手法、內容、結構等方面來作答。文中畫線句子為“封皮上“呼蘭河傳”四個字向我閃爍著急盼盼的眼神”,從手法上“閃爍”“眼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呼蘭河傳’四個字”擬人化,將無生命的封面題字賦予生命力,使內容鮮活;從內容上,從側面反映出我如饑似渴,急于讀這本《呼蘭河傳》的心情;從結構方面來看,本句話引起下文,引出下文對《呼蘭河傳》內容的介紹。【6題詳解】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考生解答本題時應首先看清題目要求,然后認真閱讀原文篩選出關鍵詞句,分析作答。本題要求為“作者為什么要說‘1986年,通過蕭紅,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這句話在原文第三段,根據第三段“朋友的朋友送來《呼蘭河傳》,或許是覺得我下意識書寫的村莊和蕭紅筆下的村莊有點像,可他們不知道,他們喚醒了我對屬于自己的那個河谷村莊的感情——那天早上,當我滿眼都是我故鄉的村莊河谷,河谷兩岸豐沛的野草,一股摯熱的溪流涌進眼角,我一瞬間熱淚盈眶”,可概括出“1986年,《呼蘭河傳》里對于農村的描寫喚醒了“我”對故鄉村莊的愛”;根據第4段“我”離開農村到城市文化館上班的種種不適應以及相關文字“《呼蘭河傳》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河谷村莊一一無異于讓一株在鄉野上搖搖晃晃生長了20多年的野草,回到了那片自由的土地”可概括出“《呼蘭河傳》讓‘我’在城市中的壓抑得到釋放,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根據第二段,“我”讀完呼蘭河傳的感受,如“我的眼前,已經站立起另一個村莊。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兩排草房,她前邊有兩條細長的河谷,河谷兩岸長著豐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養我的遼南鄉村山咀子”,以及第五段“那位送我<呼蘭河傳》的朋友,是不是從我的作品里了解了我的壓抑,才有意讓蕭紅帶我回到身后的村莊?或者,是他們覺得作為一個寫作者,必須知道我是誰,我的故鄉在哪里,才能在文字里建立起一個自由的藝術王國?”可知“我”懂得了自己就是村莊里的人,“我”的故鄉就是村莊”。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書。父巡,素與高祖相善,梁太清中為東陽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為少府卿。荊州陷,蕭詧署金紫光祿大夫。君理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起家湘東王法曹參軍。高祖鎮南徐州,巡遣君理自東陽謁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會稽長公主,辟為府西曹掾。稍遷中衛豫章王從事中郎,尋加明威將軍,兼尚書吏部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監吳郡。高祖受禪,拜駙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為吳郡太守。是時兵革未寧,百姓荒弊,軍國之用,咸資東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悅附,深以干理見稱。世祖嗣位,征為侍中,遷守左民尚書,未拜,為明威將軍、丹陽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書,領步兵校尉,尋改前軍將軍。六年,出為仁威將軍、東陽太守。天康元年,以父憂去職。君理因自請往荊州迎喪柩,朝議以在位重臣難令出境乃遣令長兄君嚴往焉。及還,將葬,詔贈巡侍中、領軍將軍,謚曰敬子。其年起君理為信威將軍、左衛將軍。又起為持節、都督東衡、衡二州諸軍事、仁威將軍、東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又起為明威將軍、中書令。前后奪情①者三,并不就。太建元年,服闋,除太子詹事,行東宮事,遷吏部尚書。二年,高宗以君理女為皇太子妃,賜爵望蔡縣侯,邑五百戶。四年,加侍中。五年,遷尚書右仆射,領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輿駕親臨視,九月卒,時年四十九。詔贈侍中、太子少傅。喪事所須,隨由資給。重贈翊左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如故。謚曰貞憲。君理子遵儉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禮為嗣。(選自《陳書?列傳第十七》,有刪改)【注】①奪情:古代官員喪服未滿而朝廷強令出仕,叫“奪情”。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命尚會稽長公主
尚:迎娶(專指取公主為妻,侍奉公主)B.太建元年,服闋
闋:停止C.以父憂去職憂:父母的喪事D.除太子詹事,行東宮事除:免除5.下列對文章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朝議以在位/重臣難令/出境乃遣令長兄君嚴/往焉B.朝議以在位重臣/難令出境/乃遣令長兄君嚴往焉C.朝議以在位/重臣難令出境/乃遣令長兄君嚴/往焉D.朝議以在位重臣/難令/出境乃遣令長兄君嚴/往焉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沈君理是吳興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親沈巡都擔任過梁朝的官職,沈君理在荊州失陷后,在蕭詧的官署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B.沈君理風度翩翩,儀表優美,學識廣博,見識卓越,關心百姓。在任吳郡太守時,較有政績。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別任命為陳朝和梁朝的左民尚書,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兩次。D.沈君理在陳朝深得皇室寵幸信任,被選為駙馬。他先后多次擔任重要職務,他的女兒也成為皇太子妃。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悅附,深以干理見稱。(5分)(2)君理子遵儉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禮為嗣。(5分)參考答案:4.D
除:授職,任命5.B
從事件切分、人稱變化的角度斷句。6.A
A項,“他本人在荊州失陷后,在蕭詧的官署開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的說法錯誤。第二段明確交代沈君理以出任湘東王法曹參軍起家。由此推斷荊州失陷后,在蕭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祿大夫的還是沈君理的父親。7.(1)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1分)器械,民眾樂意歸附(1分),以十分能干會辦事(1分)被(1分)稱贊。(句意1分)
(2)沈君理的兒子沈遵儉早死(1分),(沈君理)(補充主語1分)把弟弟沈君高的兒子沈遵禮作為(1分)繼承人(1分)。(句意1分)附:文言文參考譯文(注:原文中多次出現的“領”字,在有些地方似應翻譯為“兼任”;取自百度的參考譯文未做改動,其中的不完善之處請斟酌):沈君理字仲倫,吳興人。祖父僧畟,任梁朝左民尚書。父親沈巡,一直與高祖相交好,梁朝太清年間任東陽太守。侯景被平定后,元帝征召(沈巡)為少府卿。荊州失陷,在蕭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祿大夫。沈君理有優美的風度儀表,廣泛地涉獵經典史籍,有賞識人才、辨別是非的能力。以出任湘東王法曹參軍起家。高祖鎮守南徐州時,沈巡派沈君理從東陽出發前去進見高祖,高祖看重他,命令他娶了會稽長公主為妻,征召為府西曹掾。逐漸升遷任中衛豫章王從事中郎,接著加官明威將軍,兼尚書吏部侍郎。升任給事黃門侍郎,監理吳郡政事。高祖接受禪讓后,任命(沈君理為)駙馬都尉,封永安亭侯。(后)調出朝廷任吳郡太守。這時戰爭沒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饑荒凋敝中,軍隊和國家所用的,都由國家東邊的地域供給,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器械,民眾樂意歸附,以十分能干會辦事著稱。世祖即位,(沈君理)被征召為侍中,升任代理左民尚書,沒有到任,任明威將軍、丹陽尹。天嘉三年,重新任命為左民尚書,領步兵校尉,接著改任前軍將軍。天嘉六年,調出朝廷任仁威將軍、東陽太守。天康元年,因為父親去世離職。沈君理于是自己請求前往荊州迎接喪柩,朝廷議論認為(他是)在位的重臣,不便讓他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長兄沈君嚴前往了。等到回來,將要安葬,詔令贈予沈巡侍中、領軍將軍的官銜,謚號叫做敬子。這年(朝廷)起用沈君理為信威將軍、左衛將軍。(后)又起用為持節、都督東衡衡二州諸軍事、仁威將軍、東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后)又起用為明威將軍、中書令。前后奪情三次,都不就任。太建元年,(沈君理)服喪期滿,被任命為太子詹事,管理東宮事物,升任吏部尚書。太建二年,高宗以沈君理的女兒為皇太子妃,賜給沈君理望蔡縣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戶。太建四年,加官侍中。太監五年,升任尚書右仆射,領吏部,侍中職務依舊擔任。這年有病,皇上親臨探視,九月去世,時年四十九歲。詔令贈予(他)侍中、太子少傅的官銜。喪事所需要的,隨所用供給。重新贈予翊左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銜,侍中官銜依舊保有。謚號為貞憲。沈君理的兒子沈遵儉早死,以弟弟沈君高的兒子沈遵禮為繼承人。5..文學名著閱讀(6分)下列各項中,對作品故事情節的敘述有誤的兩項是(
)(6分)
A.孫堅私藏玉璽離開,袁紹大怒,派人送信給荊州刺史劉表,讓他半路上截擊孫堅。劉表派兵截擊孫堅,孫堅在眾將保護下,殺出重圍,回到江東,從此孫堅與劉表結怨。后來孫堅起兵攻打荊州,結果中計,死于劉表軍士亂石、飛箭之下,年止三十七歲。
B.公孫瓚被袁紹部將文丑追殺,被趙云所救。趙云本是袁紹部將,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于是棄袁紹而投了公孫瓚,但在公孫瓚手下也沒有發揮他的才能,后來見到劉備,二人相見恨晚,趙云便馬上離開公孫瓚而投靠劉備。
玄德與趙云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云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
C.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巧使連環計,讓董卓和呂布為爭奪歌伎貂蟬而發生沖突:他把歌伎貂蟬納為義女,將董卓請到家中,把貂蟬作為歌伎獻給董卓;幾天后,他請呂布到家,把貂蟬許給呂布為妾。之后,他就把貂蟬送到董卓府中。
D.董卓懷疑呂布貂蟬二人在鳳儀亭幽會,便急急趕入后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畫戟倚在一邊。董卓憤怒,大喝一聲。呂布看見董卓來到,大驚,回身便跑。董卓搶了畫戟,挺著趕來。呂布走得快,董卓肥胖趕不上,擲戟刺呂布。呂布打戟落地。董卓拾戟再趕,呂布已經跑遠。
E.李傕、郭汜等人趕走呂布,殺了王允之后,下令追尋董卓尸首,選擇吉日,遷葬郿塢。臨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復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參考答案:答案:BC.(B趙云沒有離開公孫瓚而投靠劉備。C.他先將呂布請到家中,把歌伎貂蟬作為義女許給呂布為妾。幾天后,又把貂蟬作為歌伎獻給董卓,并送到董卓府中。)6分
略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張景憲,字正國,河南人。以父師德任淮南轉運副使。山陽令鄭昉贓累巨萬,親戚多要人,景憲首案治,流之嶺外,貪吏望風引去。徙京西、東轉運使。王逵居鄆州,專持官吏短長,求請賄謝如其所欲,景憲上其惡,編置宿州。熙寧初,為戶部副使。韓絳筑撫寧、羅兀兩城,帝命景憲往視。始受詔,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幾,撫寧陷。至延安,景憲言:“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臣在道所見師勞民困之狀非一愿罷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嚴飭邊將為守計今朝廷令邊郡召羌族,與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詐,危急時或為內應,宜亟止之。”陜西轉運司議,欲限半歲令民悉納錢于官,而易以交子。景憲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陜西,民將無以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運使。議者欲分河東為兩路,景憲言:“本路地肥磽相雜,州縣貧富亦異,正宜有無相通,分之不便。”議遂寢。改知瀛州,上書言:“比歲多不登,民債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償,道路流言,其禍乃甚于兇歲。愿以寬假。”帝從之,仍下其事。元豐初年,知河陽。時方討西南蠻,景憲入辭,因言:“小丑跳梁,殆邊吏擾之耳。且其巢穴險阻,若動兵遠征,萬一饋餉不繼,則我師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憲在仁宗朝為部使者,時吏治尚寬,而多舉刺;及熙寧以來,吏治峻急,景憲反濟以寬。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強御,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自負所守,于人少許可,母卒,一夕須發盡白,世以此稱之。
(節選自《宋史?張景憲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臣在道/所見師勞民困之狀非一/愿罷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嚴飭邊將為守計/B.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臣在道/所見師勞民困之狀/非一愿罷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嚴飭邊將為守計/C.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臣在道/所見師勞民困之狀/非一愿罷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嚴飭邊將為守計/D.羅兀邈然孤城鑿井/無水/將何以守/臣在道/所見師勞民困之狀非一/愿罷徒勞之役/廢無用之城/嚴飭邊將為守計/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戶部”指隋唐到清末尚書省下轄的官署,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正長官為戶部尚書。B.“路”是中國古代宋、元時的行政區域名稱。在宋代時的“路”,相當于現代的“省”。C.“蠻”是先秦非華夏民族的泛稱之一﹐后泛指我們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沒有貶義。D.“仁宗”為廟號。廟號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據其生平事跡,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景憲為官正直,不畏權貴。鄭昉貪贓數額巨大,雖然他親戚多為顯要之人,但張景憲依然揭發立案查辦,把鄭昉流放到嶺外之地,震懾了其他貪官。B.張景憲實事求是,關心百姓。陜西轉運司建議限半年讓百姓向官府交錢,而用紙幣交子兌換。張景憲為百姓著想,認為此舉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陜西。C.張景憲穩重周密,遇事謹慎。朝廷討伐西南蠻,張景憲進言,如調動軍隊遠征險阻之地,若糧餉不能接繼,軍隊就要受困。張景憲就此事與皇帝有爭執。D.張景憲信念堅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張景憲不到宰相門上,能對自己保持信念。母親逝世,他一夜之間,須發盡白,人們以此稱道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王逵居鄆州,專持官吏短長,求請賄謝如其所欲,景憲上其惡,編置宿州。(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償,道路流言,其禍乃甚于兇歲。參考答案:10.A
11.C
12.C
13.(1)王逵在鄆州,專門抓住官員的短處,隨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賄賂,張景憲上奏他的罪惡,將他編管在宿州。(“短長”偏義復詞、“如”、“所欲”、“上”、省略“于”,各1分。)(2)今年剛有小豐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償還,道路上流言紛紛,這禍殃竟然比荒年更嚴重。(“方”、“稔”、“兇歲”、“乃”、“甚于兇歲”狀語后置,各1分。)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斷句類試題,考生要注意結合對文句的理解,同時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標志性的詞語,本題中標志性的詞語有“鑿”“將”“臣”“愿”。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11.試題分析:C.“蠻”是先秦非華夏民族的泛稱之一﹐后泛指我們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沒有貶義。“字面上并沒有貶義”錯,字面上有粗野、兇惡、不通情理的意思。12.試題分析:“張景憲此事與皇帝有爭執”錯誤,原文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皇帝說:“你的話是對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沒有爭執。13.試題分析: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1)“短長”偏義復詞、“如”、“所欲”、“上”、省略“于”。(2)“方”、“稔”、“兇歲”、“乃”、“甚于兇歲”狀語后置。參考譯文:張景憲,字正國,河南人,因為父親張師德的恩蔭被任命為淮南轉運副使。山陽縣令鄭昉貪贓數額極大,他的親戚又多為顯要人物。張景憲揭發并立案查辦,把他流放到嶺外。貪污的官吏都望風引退。張景憲移任京西、京東轉運使。王逵在鄆州,專門抓住官員的短處,隨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賄賂,張景憲上奏他的罪惡,將他編管在宿州。元豐初年,知河陽。當時朝廷正討伐西南蠻,張景憲入朝辭別皇帝赴任,因此進言說:“小丑跳梁,大抵是邊境官吏煩擾他們的緣故。而且他們的巢穴在地形險阻的地方,如果調動軍隊遠征,萬一糧餉接繼不上,那么我軍就要受困了。”皇帝說:“你的話是對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第二年,改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年七十七。張景憲在仁宗時任部使者,當時吏治還比較寬,他卻多次揭發指摘他人的罪行;等到熙寧以來,官吏用法嚴急,張景憲反而用寬大的措施來補救。當新法實行時,不彈劾一人。他為官不怕權貴,不是公事不到宰相門上。對自己保持信念,對人很少稱贊。他母親死了,他一夜之間須發盡白,世人以此稱道他。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閱讀下面的文字,在①②處分別填寫恰當的句子,使之語意連貫、語句通暢。(6分)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尤其是身心還沒有成熟的年輕人,不免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潛移默化之中會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①
,因而,不會完全受到外界的影響。人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會自覺抵制誘惑,排除干擾。變與不變,變赤與變黑,主要取決于人的自身。從上述兩方面看,人在成長過程中,②
。參考答案:8.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在廈門5A級風景區鼓浪嶼,“創意店名”的風波,可謂風起云涌,它的“潮頭”當屬龍頭路上的“陳罐西式茶貨鋪”。這家2010年就已經開業的茶貨鋪由于有大量罐裝茶葉,再加上合作商姓陳,于是店主靈機一動,取了這么個店名。2012年年初,這個特別的店名在微博網友的轉發下一炮而紅。一家走紅,萬家跟風。繼“陳罐西”之后,“周星瓷器店”“張伯芝華士酒吧”“張伯芝士漢堡店”等借用明星名字諧音的店名紛紛出現,甚至連賣香腸的流動攤點,都打起了“謝亭瘋烤香腸”的旗號。幾個月前,龍頭路一家正在裝修的茶店,以其“聯邦調茶局”之名再次爆紅網絡。網友們對此褒貶不一。對發生在鼓浪嶼的“創意”店名現象,你有什么看法?請簡要闡述。(要求:表述簡明連貫,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參考答案:答案(示例)我認為取“創意店名”的做法可取。首先,這些名字朗朗上口,好記,而且有的不再套用明星名字的諧音,顯得有新意;其次,取有創意的店名,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手段,能很快擴大店鋪的知名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再次,“創意店名”的優勢在創意上,鼓勵使用創意店名,有益于弘揚創新精神。9.在橫線上填入適當的語句,組成前后呼應的排比句。面對生活,人們有著種種思考:生活像一首樂曲,有快板也有慢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像行船,有順流也有逆流。樂曲不斷變奏,______,________,行船需要膽識。生活使強者充滿自信,使弱者望而卻步。參考答案:答案(示例)生活像一壇陳釀有醇香也有苦味生活像登山有勝景也有險境陳釀值得品味登山憑借毅力解析了解排比句式的特點,會運用比喻手法。【題文】將下面的句子變為反問句。過著一年年空白日子的人將要實實在在地為他自己傷心,因為他活著猶如沒有活著。答:答案(示例)過著一年年空白日子的人將要實實在在地為他自己傷心,因為他活著猶如沒有活著,難道不是嗎?【解析】解析重點把握反問句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特點。10.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過去中國大部分歷史學家主要精力就用在這方面。B.學習任務雖然很重,但是它對于想進一步到大學深造的高三學生還是有信心完成的。C.職業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識地把工匠精神滲透進日常的技能教學中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D.最近相關部門對兩個小區新裝修的住房進行空氣質量檢測,結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標,而引發甲醛超標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適的裝修造成的。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題干是“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題中A項,指代不明。句中的“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搜集史料”,還是指“鑒定和運用史料”。B項,主客顛倒。主體只能是“高三學生”,而不能是“它”;可改為:“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告效果評估監測協議3篇
- 小賣部承包合同范例3篇
- 入伙協議書格式合同3篇
- 年薪制勞動合同范本3篇
- 保溫板施工監控3篇
- 綠色IT與計算機硬件的環保設計考核試卷
- 紙質寵物用品市場趨勢與消費行為研究分析考核試卷
- 服務標準化與醫藥研發服務考核試卷
- 真空泵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2025年:勞動合同終止的多樣情形解析
- 2024華能四川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屬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怎樣正確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答案3份)
- 鋼結構高處作業安全管理
- JJF 2221-2025導熱系數瞬態測定儀校準規范
- 華為手機協議合同
-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數學試卷(無答案)
- 公司兩班倒管理制度
- 完整版高中古詩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譯】
- 2025年武漢數學四調試題及答案
-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 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2025年春)教材變化詳細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