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_第1頁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_第2頁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_第3頁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_第4頁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抗美援朝戰爭停戰談判中的戰俘問題最新文章人民網[微博]陳昊2013-06-0421:16戰俘問題朝鮮戰爭經過一段時間后,雙方都俘虜了一些戰俘。但從數量上來說,美韓方面俘虜的戰俘多,中朝方面俘虜的戰俘少。中朝方面談判代表最初把這個問題看得簡單了,認為戰俘問題已有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按相關規定辦就是了。但周恩來卻從一開始就認為美國會就此做文章,因而預先規定了談判戰俘問題的方案。1951年9月,“志愿軍戰斗英雄代表團”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周恩來曾專門召見代表團團長、志愿軍政治部主任杜平,研究戰俘交換問題。周恩來建議俘虜中的“外俘”由志愿軍負責,“偽俘”由人民軍負責。所謂“外俘”是指美、英等外國軍隊的被俘人員,“偽俘”是指南朝鮮軍的被俘人員。周恩來指示杜平回朝鮮后將上述建議同金日成商量。金日成得知周恩來的方案后,表示贊同周恩來的建議,讓杜平與朝方負責戰俘工作的張平山具體研究拿出辦法。果然,美國開始在戰俘問題上做文章了。10月29日,杜魯門明確表示不贊成全部交換戰俘,除非能以此換取中朝方面的重要妥協,而這些妥協靠其他方法是得不到的。12月11日下午,雙方開始談判戰俘問題。中朝方代表是李相朝和柴成文,美韓方代表是美國海軍少將李比和陸軍上校希克曼。談判是在一頂綠色帳篷內進行的。時值隆冬,盡管帳篷內爐火正旺,但仍寒意襲人。剛開始,雙方代表雖緊崩著臉,但碰面后還能相互點點頭,隨著舌戰的加劇,這僅有的一點禮儀也消失了,代之以相互的攻擊和指責。在戰俘問題談判中,中朝方面掌握的原則是:不急于說出雙方被俘人員的數字,著重確定遣返戰俘的原則、時間和手續,“反對敵人所提一對一換俘的原則而堅持我們有多少送多少即全部遣返的原則”。按此原則,會談一開始,中朝方代表即提出停戰以后迅速釋放與遣返全部戰俘的原則。但美韓方拒絕先討論這種原則問題,堅持將紅十字會訪問作為先決條件,先交換有關戰俘數字等材料,否則就拒絕討論遣返戰俘問題。這樣,會談就陷入了僵局。還是美韓方面沉不住氣了。16日,他們先讓步了,表示放棄將紅十字會訪問作為先決條件,而只談交換戰俘材料,并說材料一經交換即進入遣返原則的討論。中方代表立即把這一情況報告給毛澤東。17日,毛澤東致電李克農并告金日成、彭德懷:“你們既已掌握了準備交換的全部外俘和偽俘的名單,同意你們在17日下午會議中答應對方先行交換俘虜材料,并就材料的編制交換意見,以便18日正式交換全部材料。”金日成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于是,中朝方談判代表在會談時表示同意美韓方意見。12月18日,雙方交換戰俘名單。美韓方向中朝方交來一份132474人的戰俘名單,中朝方向對方交出了一份11511人的名單。看了名單后,雙方代表都不滿意。中朝方代表指出,對方交來的戰俘名單只是用英文字母拼寫的姓名和戰俘番號,均沒有中文和朝文姓名,更沒有部隊編號、職務、銜級,根本無法核對。而且交來的132474人的戰俘名單,比對方所稱戰俘總數少1456人,比對方紅十字委員會宣布并轉交中朝方的戰俘名單少44205人。中朝方代表質問對方:這些人到哪里去了?為什么不列入移交名單?美韓方對名單不滿意的理由是:美軍“失蹤”12000多人,中朝方提出的美軍戰俘只有3000多人。美方據此向中朝方提出質詢,要求中朝方面對1058名非朝鮮籍戰俘做出交代;要求中朝方面對所提供的韓軍戰俘數字與韓國“官方檔案中列為在戰爭中失蹤的數字”不符給予“完全適當而滿意的答復”。其實,美韓方面這是故意刁難。中朝方自然予以駁斥,并在駁斥中說明:726人在由前線送回戰俘營途中由于飛機或炮火轟炸死亡,或在戰俘營因病死亡,或在轉運途中逃亡。另有332人正在清查中,希望對方提出名單來源。同時譴責對方沒有任何權利以失蹤數字為依據提出戰俘數字的要求,強調釋放戰俘是我方一貫的政策,我方目前收容的戰俘數字小于我方曾經俘獲的你方人員的數字,這是很自然的。中朝方站在理上,美韓方代表無話可說,不得不同意討論遣返戰俘的原則。關于遣返戰俘原則,中朝方早就主張按照《日內瓦公約》關于戰俘遣返的原則,有多少就交換多少,堅持全部交換,而美韓方不同意這一原則。1952年1月2日,他們拿出一個解決戰俘問題的6點方案。這個方案的基本原則是“一對一”的交換。如果一方交換完了,戰俘名額不夠時,就用“平民”頂替,再不夠就讓這些無人交換的戰俘宣誓“我以后不再參加戰爭”,然后假釋,讓他們在對方的嚴密控制下“愿意到哪就到哪”。美韓方稱這種方法為“自愿遣返”。中朝方認為,這一方法的實質是想扣留中朝方面十余萬被俘人員,當然不能同意。為打破僵局,3月27日,中朝方提出了一個關于遣返戰俘的諒解方案:雙方所收容的非朝鮮籍的戰俘及原籍不在收容一方地區的朝鮮籍戰俘應全部遣返,原籍在收容一方地區的朝鮮籍戰俘,如本人愿意返回家鄉,恢復和平生活,可不予遣返。這個諒解其實是一個讓步。但美韓方卻自認為他們在戰場上還有優勢,手中戰俘也多,傲慢得很。他們不同意中朝方的建議,而于4月1日另外提出方案:每方所收容的一切戰俘及被挽留平民,在1950年6月25日居住于收容一方地區者,除愿留原居住地者外,應予遣返;其他戰俘,除不以強力即不愿遣返者,予以釋放并使其定居于所選定之地點外應予遣返。遣返數字大約7萬。在談判的同時,美韓方面還對戰俘采取了虐待政策。他們用毒打、虐殺等手段,強迫志愿軍戰俘刺字、寫血書、打手印,表示“不愿遣返”。國民黨特工還策動、布置扣留大批志愿軍戰俘的計劃。志愿軍戰俘對此進行了堅決反抗,引起了戰俘營內的沖突,后來竟釀成美軍開槍甚至動用坦克和空降兵屠殺戰俘的嚴重事件。談判桌上的斗爭仍在繼續,而美國方面卻發生了人事變化。1952年5月,李奇微接替艾森豪威爾擔任駐歐洲盟軍司令,他在朝鮮的職位由克拉克擔任。喬埃也離開了板門店的談判桌,接替他的是哈里遜。哈里遜對戰俘談判方案做了一些調整:在軍事上繼續對中朝兩國施加壓力,而在表面上則做一點讓步。7月1日,哈里遜表示愿意“誠意地覓求停戰,以終止朝鮮流血”,同時承認解決戰俘遣返問題的方案“必須是一個在合理的程度上適合雙方要求的解決方案”。對哈里遜的表態,中朝方在重申了全部遣返戰俘的立場以后,也表示在遣返戰俘的人數上可以作些讓步。7月13日,美韓方提出要先遣返83000名戰俘,其中志愿軍6400人。得到這一消息后,李克農立即向毛澤東、金日成和彭德懷報告說:“這個總數比我們的估計高,離我們9萬上下的底盤不遠。很顯然對方在會內不會再和我們在數字上討價還價,因此繼續爭取數字已無意義。我們經過初步考慮,覺得必須走下一步:或者就83000數字和對方達成協議,不再進行非軍事區共同訪問;或者形式上不接受83000。”第二天,李克農又報告說:“我們繼續研究了83000的對策……對方答應遣返人民軍76000,大體上人民軍中好的分子皆已回來,不回來的可能大部分是那些敵人在仁川登陸后新參軍的人。至于志愿軍方面國民黨特務是做了長期的工作的,這是對方扣留的重點。因此,我們考慮到這樣一種可能:即一方面12000對83000成交停戰,另一方面則建議將未被遣返的59000交停委會或政治會議繼續討論解決。估計對方一般地是不愿意背上這個包袱的。”由于談判不能達成協議,美國飛機對朝鮮方面進行狂轟濫炸,朝鮮方面有些受不了了,心情比較急。金日成就想接受這個提議,他于14日致電毛澤東,建議接受美國人的提議,盡快就停戰問題達成協議。毛澤東不僅關注談判桌上的斗爭,更從整體上看這場不同尋常的斗爭。經過思索,他覺得敵人有新的陰謀,于是請周恩來繼續了解情況。當周恩來得知中朝方代表團傾向于接受對方提出的遣返戰俘數字及構成后,立即打電話給代表團:對方這個方案,我方絕對不能接受。15日,毛澤東致電金日成并李克農:經我們兩天考慮后認為,在敵人目前軍事壓力的情況下,接受敵人這一挑撥性、引誘性的并非真正讓步的方案,對我極為不利。考慮到蘇聯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蘇聯與朝鮮方面的關系,毛澤東決定把中方意見通報斯大林。他在致斯大林的電報中說:美方提出83000人的遣返數字,其中遣返朝鮮人民軍76600人,占應被遣返人數的68%,中國志愿軍6400人,占應被遣返人數的32%。“兩者比例極不相稱。敵人企圖以此來挑撥朝中人民的戰斗團結。”斯大林第二天復電毛澤東:“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同一天,金日成也來電表示,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毛澤東對形勢的分析是正確的。談判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了,到8月份,其他一些問題都達成了協議,只有戰俘問題沒有結果。10月8日,宣布無限期休會,談判瀕臨破裂。雙方的妥協朝鮮戰爭打了兩年,美國政府覺得這場戰爭不符合自己的戰略重點,美國人民也厭惡這場戰爭。美國政客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在1952年總統選舉時打出了結束戰爭的招牌。參選的艾森豪威爾在一次演說中表示:“如果我當選總統,我將親自去朝鮮,判斷那個國家的情況,并設法結束這場戰爭。”不久,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第34屆美國總統。在還未入主白宮時,艾森豪威爾便于12月2日由布萊德雷等人陪同,對朝鮮作了為期3天的訪問,再度重申了盡快解決朝鮮問題的決心。美國政府還決定通過一定的讓步來解決戰俘問題,以在結束戰爭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此時,國際紅十字會的一項提議,給了他們重提戰俘問題的機會。12月13日,國際紅十字會發出倡議,提議朝鮮戰爭雙方在達成交換戰俘協議以前,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先行交換傷病戰俘。美國方面經過研究,決定利用這個機會發出恢復談判的信號。1953年2月22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聯軍領導人,提出了與國際紅十字會相同的建議。收到克拉克的信后,中、朝、蘇3國領導人進行了溝通。此時,斯大林已經逝世,蘇聯最高決策機構在朝鮮問題上,妥協傾向占了上風。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蘇共中央提出了一份立即在朝鮮停戰的備忘錄。備忘錄認為,朝鮮戰爭拖延至今,給蘇聯以及中朝兩國都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現在已經到了需要立即停止這場戰爭的時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議迅速得到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的同意。根據這一文件起草的蘇聯政府致毛澤東、金日成的信提出:繼續執行迄今為止推行的路線“是不正確的”,從中國、朝鮮和蘇聯3國的利益出發,應當在停止戰爭方面表現出一種“主動精神”,而主動精神的關鍵是表現在戰俘談判的讓步上。據此,蘇聯方面提議:立即由金日成、彭德懷就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2月22日發出的關于交換傷病戰俘問題的呼吁做出積極的回應;并由周恩來、金日成分別發表聲明,說明積極解決戰俘問題,保證朝鮮停戰和締結和約的時機已經到來。蘇聯政府態度的變化影響到了中朝態度的變化。毛澤東、周恩來經與金日成商議后,中朝方決定響應克拉克的建議。3月28日,志愿軍談判代表將金日成、彭德懷致克拉克的信交給美韓方面談判代表,信中寫道:“你方既然表示準備對雙方收容下的傷病戰俘實施日內瓦公約的規定,我方為表示同一愿望起見,完全同意你方所提出的關于在戰爭期間先行交換雙方傷病戰俘的建議。我們認為,關于在戰爭期間交換雙方傷病戰俘的問題的合理解決,應當使之引導到全部戰俘問題的順利解決,使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鮮停戰得以實現。因此,我方建議:雙方談判代表應即恢復在板門店的談判,我方聯絡官并準備與你方聯絡官進行會晤,以商定恢復談判的日期。”克拉克接信后,立即表示愿意恢復談判。雙方都有此意,加上此前的原則大體已定,使恢復的談判很順利。4月11日,雙方先就交換傷病戰俘達成協議。4月20日,傷病戰俘遣返工作在板門店開始,到5月3日結束。中朝方遣返美方傷病戰俘684人,美韓方遣返中朝方傷病戰俘6670人。有了好的開始,下邊的工作也順利了許多,但工作的進行也要先有上層的推動。毛澤東顯然看到了這一點。還是在雙方進行傷病戰俘的交換進行談判的3月30日,周恩來就發表聲明指出,為盡早實現停戰,中朝政府共同研究后一致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余的戰俘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第二天,金日成發表聲明支持周恩來的新建議。隨后,莫洛托夫發表聲明支持周恩來和金日成的主張。同時,在第七屆聯大政治委員會上,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發表聲明:“蘇聯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這個問題上的崇高舉動”,“熱烈支持關于恢復朝鮮談判,以達成交換傷病戰俘和解決全部戰俘問題的協議,并從而解決朝鮮停戰和締結停戰協定問題的建議”。中朝兩國政府的行動得到了國際上的肯定。4月18日,七屆聯大通過決議:“希望病傷戰俘的交換迅速完成,并希望在板門店的進一步談判導致在朝鮮早日實現停戰,以符合聯合國的原則和宗旨。”這個決議無疑對美韓方形成了壓力。美國方面決定走到談判桌上來,但他們并不想馬上讓步,這樣,4月26日恢復的停戰談判就不能不發生爭論了。經過幾天的爭論,美韓方也沒有新的主張。5月7日,中朝方首先做出讓步,在提出的新的8點建議中采納了美方的主張,提議將不直接遣返的戰俘繼續留在原拘留地,交由雙方同意建立的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這個建議立即被記者在世界各大媒體上廣泛宣傳,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歡迎,連美國的老盟友英國都表示:中朝方面的這個方案是一個“新的和平希望”。但美韓方面還想在戰場上再討一點便宜,一直拖著。中朝最高領導人早就料到了這一點,命令部隊在戰場上堅決反擊。經過談判桌上和戰場上的反復交鋒,美韓方徹底認識到他們再也討不到便宜了,才不得不罷手。5月25日,美方談判代表表示:基本接受中朝方面的建議。李承晚橫生枝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當戰俘問題談判有了積極成果時,李承晚卻橫生枝節,制造起矛盾來。本來,李承晚就是美國政府扶持上臺的,是個傀儡式的人物。美國一開始還對李承晚政府表示一點尊重,談判之前都與韓國政府反復商量。但韓國代表對美國方面的意見提出的疑問很多,卻拿不出辦法,往往最后還是照美國人的意見辦。后來,美國代表就不耐煩了,遇事不再與韓國商量,而是由美國單獨做出決定后,在談判開始之前幾分鐘才同韓國領導人“會商”,實際上只是告訴他們一聲。時間一長,李承晚不高興了。李承晚看出美國人要從朝鮮戰場脫身的意圖,擔心美國“出賣”韓國利益,他指示韓方談判代表要想方設法早些得知美國有關談判的決定。李承晚越是想了解,美國方面越是不告訴他們。5月16日,美方建議休會3天,后又延續5天。這期間,美軍代表飛赴東京,韓軍代表崔德新為探得有關情況,也找借口一起飛往東京。在東京,他與美國代表密切聯系,經常探問美國的談判方案的決定,可是美國代表一絲口風也不露。直到5月24日晨崔德新隨美國代表返回汶山時,他對有關談判的新決定仍一無所知,于是只得去詢問克拉克。克拉克馬上要與李承晚會談了,卻仍然告訴崔德新:“現在尚無法奉告。”到汶山后,克拉克借口時間問題將同李承晚的會談推遲至25日上午10時。25日,哈里遜也把應在早晨8時舉行的例行參謀會議推遲至9時45分開始。而美國的新方案在11時的板門店談判會上就要宣布。韓方談判代表把所經歷的情況告訴李承晚時,李承晚內心十分惱怒。25日上午10時,克拉克與李承晚會談,在還離談判會還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里才把美國方面要在板門店談判中代表美韓方面宣布的決定告訴李承晚。李承晚勃然大怒,他說:“你們可以撤走所有的聯合國部隊,撤走所有經濟援助。我們將決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不要求任何人為我們打仗。我們可能一開始就犯了錯誤,依賴外交來援助我們。很抱歉,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不能向艾森豪威爾總統保證我的合作。”他警告克拉克說,一個不規定朝鮮統一的停戰“是我的政府所不能接受的”。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李承晚在會談之后立即找美國駐韓軍隊最高將領,要求他布置所謂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一起,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為了表示對美國的抗議,李承晚令其談判代表退出了談判會議。直至朝鮮停戰實現,李承晚政府的談判代表再沒有出席談判。“四方談判”實際上變成了“三方談判”。美國知道李承晚的地位是靠戰爭支撐的,但美國不能因為李承晚而陷入戰爭的泥潭。于是,美國人不理會李承晚的態度。他們不參加談判,美國人就單獨參加。中朝方也知道美國有決定權,也就接受了美國人單獨談判的現實。6月8日,美方與中朝方代表團在板門店正式簽訂關于遣返戰俘的協議,同時簽訂了《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范圍》的文件。長期阻礙朝鮮停戰談判進行的戰俘遣返問題終于解決,美國的脫身政策可以實現了,而中朝方面也達到了預期目的,板門店出現了和平的曙光。正在雙方準備簽字事宜時,李承晚再次出來搗亂了。他讓下屬發表聲明,反對這個協議,自己也多次出面聲言:“將繼續單獨戰斗,直到達到目的為止”,“不能接受如同對韓國宣告死刑的停戰協定”。他還決定,由韓方單獨搞所謂的“釋放戰俘”,實際上是假釋放后讓戰俘參加他們的軍隊。6月7日,李承晚下令韓方談判代表崔德新、內務部長陳憲植和憲兵總司令元容德具體研究實施這種策略的步驟,并決定由元容德專責辦理。正當6月17日板門店談判校正軍事分界線的工作全部完成,準備于第二天由雙方司令官簽字停戰時,李承晚急忙下令于17日午夜“釋放戰俘”。這引起了談判雙方的注意。雙方中止簽字,都在觀察。到19日,韓方將拘留在大邱、光州、論山、馬山、峰山等戰俘營人民軍被俘人員27000余人全部“釋放”,被“釋放”的還有數十名志愿軍被俘人員。韓國國防部發言人說,這些人將被編入韓國武裝部隊中去。李承晚的這一行動遭到全世界的譴責,使美國很被動。美國方面決定在向中朝方面作出“解釋”的同時向李承晚施壓。艾森豪威爾給李承晚發出一份急電。在電報中他告誡李承晚:“要是你堅持目前的行動方針,就無法使聯合國軍司令部繼續同你一致行動,除非你準備立即毫不含糊地接受聯合國軍司令部的指揮,處理并結束目前的敵對行動,否則就將另行安排。因此,聯合國軍總司令已授權將根據你的決定而相應采取必要的步驟。”不久,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又給李承晚發出一封措辭更為激烈的信,并通知他,助理國務卿沃爾特?羅伯遜將親自前來與他商談有關問題。最后的打擊李承晚單方面處理戰俘的事件傳到北京,毛澤東十分憤怒,當即指示中方談判代表團:“鑒于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在行動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勢,給敵方以充分壓力,使類似事件不敢再度發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動。”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金日成的贊同。第二天,金日成、彭德懷致函克拉克,嚴厲要求立即追回全部被李承晚強迫扣留的中朝方面的被俘人員。金、彭在信中還質問對方:“究竟聯合國軍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鮮的政府和軍隊?如果不能,那末朝鮮停戰究竟包括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在內?如果不包括李承晚集團在內,則停戰協定在南朝鮮的實施有何保障?”中朝方談判代表按照中朝最高領導人的意見,于6月20提出談判休會,直到美方做出保證再重開談判。就在這一天,已經到達平壤的彭德懷認真研究了朝鮮戰爭的全局,特別是研究了美國的政策、李承晚的態度、談判與打仗的關系,決定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在中止談判時,應予李承晚軍隊以沉重打擊。他于26日晚間致電毛澤東,提出了這一建議,還具體提出要再殲滅南朝鮮軍1.5萬人。毛澤東復電,基本同意彭德懷的意見,指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做出決定,再殲滅萬余南朝鮮軍極為必要。彭德懷就在朝鮮前線對打擊李承晚軍隊的戰役進行布置,志愿軍司令部針對李承晚軍隊,調動重兵,準備從6月25日起,在寬達200余公里的正面開始此次作戰,重創李承晚軍隊主力,特別是重創其主力第二軍和首都師。這就是著名的金城戰役。7月13日黃昏,志愿軍司令部一聲令下,萬門大炮一齊開火,短時間內即摧毀了李承晚軍隊的炮兵陣地。志愿軍和人民軍戰士發起沖鋒,一個小時內即全部突破南朝鮮4個師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陣地,打到14日黃昏,拉平了金城以南戰線,向南最遠推進9.5公里,重創南朝鮮軍隊。韓軍主力第二軍損失7300人,其首都師也遭到致命打擊。接著,志愿軍和人民軍在堅守陣地的戰斗中,以強大炮火和不斷的攻勢持續予敵以打擊。李承晚軍隊招架不住,只能依靠美國軍隊的支持。但美國軍隊自顧不暇,加上對李承晚的做法不滿,作戰也不積極,這就使美韓方在戰場上處于被動地位。毛澤東始終掌握著戰爭全局。他知道,從總體上講,朝鮮戰局已定,即在三八線一帶停戰;李承晚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出來搗亂,有必要給予打擊,其根本目的還是要促成談判,金城戰役具有“懲罰性質”。因此,毛澤東指示,在金城戰役準備及進行的同時,要與美國方面保持接觸,以非正式方式繼續談判。通過金城戰役,美國政府認識到朝中方面在戰場上已有了絕對的主動權,在談判中是不會讓步的,如果不就此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的話,美國就會長期陷入朝鮮戰爭,這將嚴重損害美國的全球政治利益。但是,他們還不能拋棄李承晚。保留李承晚及其軍事實力,可以抗拒中朝軍隊,也能夠為美國挽回面子。他們制定了一個既要停戰又要支持李承晚的“兩全之策”,一方面派助理國務卿羅伯遜到漢城同李承晚談判,再次實行安撫;另一方面在板門店向中朝方做出保證。羅伯遜與李承晚談判后,李承晚并不放心,因為羅伯遜只是一個助理國務卿。不得已,艾森豪威爾只能親自出面了,他在6月27日致李承晚的一份私人電報中答應說:不愿遣返的朝鮮戰俘將被轉移至非軍事區;美國不能夠單方面為政治會議規定一個時間限制,但是如果在90天之中一事無成的話,美國將會“考慮”退出的問題;美國將給予李承晚所要求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美國將愿意談判一項雙邊防備條約。李承晚接到電報后,明白自己的政治利益已經得到了,韓國仍然可以存在,便召見羅伯遜,向他表示:“總統滿足了我的所有要求。”羅伯遜也對李承晚的不信任給予了回敬,要求他以書面形式表示自己的態度。李承晚惹不起羅伯遜,于7月9日以書面形式告知羅伯遜“:雖然我不能簽訂停戰協定,但是我們不會阻撓它,只要根據該協定采取的措施和行動不損害我們民族的生存。我將盡力在通過政治途徑和平實現我們民族統一中全心全意的予以合作。”劃上了休止符李承晚的態度終于明確了。6月29日,克拉克致電金日成、彭德懷,承認李承晚“釋放戰俘”“是一個嚴重的事件”,并保證“聯合國軍與利害相關的各國政府將盡一切努力以取得大韓民國政府的合作”。但是,他也透露了美國要在南朝鮮保留軍隊以支持南朝鮮政府的決定:“遇有必要之處,聯合國軍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