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_第1頁
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_第2頁
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_第3頁
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_第4頁
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匯率基礎理論一.外匯和匯率的基本概念二.匯率決定的原理(Ⅰ)三.匯率決定的原理(Ⅱ)第一節外匯和匯率的基本概念一、外匯外匯(ForeignExchange)是指外國貨幣或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能用來清算國際收支差額的資產。一種外幣成為外匯的前提條件:1.自由兌換性2.普遍接受性3.可償性我國規定,外匯的具體范圍包括:

1.外國貨幣;2.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蓄憑證等);3.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4.特別提款權;5.其他外匯資產。二.匯率及匯率的表示方法匯率(ExchangeRate)是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折算比價,也就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相對價格。

匯率常用表示方法:1.直接標價法(DirectQuotation)。即固定外國貨幣的單位數量,以本國貨幣表示這一固定數量的外國貨幣的價格。全世界各國大多采用直接標價法。2.間接標價法(Indirect

Quotation)。即固定本國貨幣的單位數量,以外國貨幣表示這一固定數量的本國貨幣價格,從而間接地表示出外國貨幣的本國價格。3.美元標價法(U.S.DollarQuotation)。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并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中國)美元標價法(美國)

2011/12/142011/12/14100美元=634.52民幣元1美元=77.992日元100日元=8.135人民幣元1美元=0.9449瑞士法郎100港元=81.55人民幣元1英鎊=1.5489美元一國貨幣幣值的提高稱為升值(或稱本國匯率上升),反映為直接標價法下匯率數值的下降一國貨幣幣值的降低稱為貶值(或稱本國匯率下降),反映為直接標價法下匯率數值的上升直接標價法下匯率數值上升稱為貨幣貶值或本國貨幣匯率下降(下浮),匯率數值下升稱為貨幣升值或本國貨幣匯率上升(上浮),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三、匯率的種類1.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

前者指本幣與某一種關鍵貨幣的匯率。所謂關鍵貨幣是指在國際貿易中起主要作用,并被各國普遍接受的可自由兌換貨幣。

套算匯率又稱“交叉匯率”,即按基本匯率套算出來的匯率。

2.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固定匯率(FixedExchangeRate)是指本國貨幣當局公布的,并用經濟、行政或法律手段選擇維持其本國貨幣與某種外國參照貨幣(或貴金屬)之間的固定比價。當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固定在某一組貨幣上時,我們就稱該貨幣釘住在一籃子貨幣上或釘住在貨幣籃子上。

浮動匯率(FloatExchangeRate)是指匯率水平完全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決定、政府對匯率變動不施加任何指令或者行政性的干預。3.單一匯率與復匯率

單一匯率(SingleExchangeRate)是指一種貨幣(或一個國家)只有一種匯率,這種匯率通用于該國所有的國際經濟交往中。

復匯率是指一種貨幣(或一個國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匯率,不同的匯率用于不同的國際經貿活動。4.實際匯率和有效匯率實際匯率和有效匯率(EffectiveExchangeRate)是相對于名義匯率而言的。

名義匯率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被直接公布、使用的表示兩國貨幣之間比價關系的匯率,又稱“市場匯率”。名義匯率不能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價值,是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的外匯買賣價格。

作為名義匯率的對稱,實際匯率的不同定義:

(1)外部實際匯率:

(2)內部實際匯率:

(3)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

(4)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5)實際匯率包含了兩國勞動生產率對比。有效匯率是指某種加權平均匯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國對某國的貿易在其全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為權數。用以反映一國貨幣匯率在國際貿易中的總體競爭力和總體波動幅度。

A幣的有效匯率=∑A貨幣對i國貨幣的匯率×(A國對i國的貿易值/A國的全部貿易值)經過加權可以得到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5.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即期匯率(SpotExchangeRate)和遠期匯率(ForwardExchangeRate)是按時間來劃分的。

即期匯率是指目前的匯率,用于外匯的現貨買賣。

遠期匯率是指將來某一時刻的匯率,比如1個月后的、3個月后的或6個月后的匯率,用于外匯遠期交易和期貨買賣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通常是不一樣的。遠期差價: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差額。

遠期差價有三種情況:

?升水:?貼水:?平價:

遠期匯率的計算: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遠期差價

6.從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分:(1)買入匯率:銀行買入外匯所使用的匯率。(2)賣出匯率:銀行賣出外匯所使用的匯率。

注意:站在客戶的角度,買賣價正好與銀行相反.如:100美元=827.28~828.76人民幣元(3)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的算術平均數。(4)外幣現鈔價:買賣外幣現鈔的價格。外幣現鈔賣價等于外匯賣價;外幣現鈔買價低于外匯買價。7.按外匯匯付方式分:電匯匯率、信匯匯率和票匯匯率。8.按外匯管理寬嚴程度分:

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9.按銀行營業時間分:

開盤匯率和收盤匯率。10.按交易對象分:

同業匯率和商人匯率。中國銀行外匯牌價

第二節匯率決定的原理(Ⅰ)一、影響匯率的經濟因素

1.國際收支2.相對通貨膨脹率3.相對利率4.總需求與總供給5.預期6.財政赤字7.國際儲備(一)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ld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度經歷了三種形式:1.金幣本位制2.金塊本位制3.金匯兌本位制二.不同貨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問題

1.金幣本位制(1880年至1914年間)在金幣本位制下,金幣的形狀、重量和成色由國家法律規定,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輔幣和銀行券的發行需要以等量的黃金作為準備,并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黃金是國際結算的手段,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國境。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實際經濟中的匯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的幅度受制于黃金輸送點(GoldPoints)。鑄幣平價加上黃金運送費(黃金輸出點),是匯價上漲的最高點;鑄幣平價減去黃金運送費,是匯價下跌的最低點(黃金輸入點)。這是匯率變動的界限。由于黃金輸送點限制了匯價的變動,所以匯率波動的幅度比較小,基本上是穩定的。2.金塊本位制在金塊本位制下,黃金(金幣)不再流通,銀行發行以黃金為基礎的銀行券(紙幣)作為主要流通手段,銀行券和黃金通常不能自由兌換,只能在一定條件下向發行銀行兌換黃金,兌換條件往往是較高的數額,這就避免了日常生活中銀行券向黃金的兌換。3.金匯兌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是一種廣義的金本位制。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將本國貨幣的發行與某個實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的國家的貨幣相掛鉤,并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外國貨幣的兌換比價。本國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先兌換成該外國貨幣,然后再以該外國貨幣兌換黃金。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在金塊本位制度下,黃金已經較少直接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金塊的絕大部分為政府所掌握,其自由輸出入受到影響。同樣,在金匯兌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集中在政府手中,在日常生活中,黃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輸出入受到極大限制。在上述兩種貨幣制度下,貨幣匯率由紙幣所代表的金量之比決定,稱為法定平價。法定平價也是金平價的一種表現形式。實際匯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法定平價上下波動。但這時,匯率波動的幅度已不再受制于黃金輸送點。

(二)紙幣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紙幣是價值的符號。在金本位制度下,紙幣因黃金不足而代表或代替金幣流通。在已經與黃金脫鉤的紙幣本位下,紙幣不再代表或代替金幣流通,相應地,金平價(鑄幣平價和法定平價)也不再成為決定匯率的基礎。那么,在紙幣本位下,匯率決定按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兩國紙幣之間的匯率便可用兩國紙幣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之比來確定。三、匯率決定學說(上)1、購買力平價學說2、利率平價學說3、國際收支學說4、匯兌心理說1.購買力平價說購買力平價說(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瑞典學者卡塞爾(G.Cassel)于1922年對其進行了系統闡述。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于其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率取決于其購買力之比。也即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聯系。

購買力平價說的基礎:一價定律如果不考慮交易成本等因素,則以同一貨幣衡量的不同國家的某種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應是一致的,這就是開放條件下的“一價定律”。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形式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的表現形式是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1)絕對購買力平價。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包括:第一,對于任何一種可貿易商品,一價定律都成立;第二,在兩國物價指數的編制中,各種可貿易商品所占的權重相等。這樣,兩國由可貿易商品構成的物價水平之間存在著下列關系:上式中,表示第種商品的權數;分別表示本國、外國第種商品的價格;表示本幣與外幣的匯率(使用直接標價法)。則分別為本國、外國的物價指數。如果將兩種物價指數分別用P、表示,則有:上(7.3)式表明不同國家的可貿易商品的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將上式變形,即有:這就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它意味著匯率取決于以不同貨幣衡量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之比,即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

(2)相對購買力平價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各國間的貿易存在著交易成本,各國物價水平的計算中,不同商品的權重有所不同,各國物價水平中可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的口徑和權重也有所不同,所以各國的物價水平很難用同一種方法來比較,從而匯率水平的絕對值也就缺少比較的基礎。于是,經濟學家又提出,把匯率變動的幅度和物價變動的幅度聯系起來,這就是相對購買力平價,其公式為: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含義:盡管匯率水平不一定能反映兩國物價水平的對比,但可以反映兩國物價的相對變動。物價上升速度較快(物價指數相對基期提高較快)的國家,其貨幣就會貶值。由于物價指數比較容易得到,因而計算相對購買力平價也就容易得多,其實用性也大大提高。相關結論:第一,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說。第二,由于匯率完全是一種貨幣現象;第三,購買力平價決定中長期內均衡匯率,或者其本身就是中長期均衡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實證檢驗

實證研究發現,一般只有在高通貨膨脹時期(如20世紀20年代),購買力平價才能較好成立。購買力平價一般并不能得到實證檢驗的支持。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評述第一,在所有的匯率理論中,購買力平價是最有影響的。首先,它是從貨幣的基本功能(具有購買力)的角度分析貨幣的交換問題,非常符合邏輯、易于理解。同時,它的表達形式也最為簡單。第二,購買力平價在理論上的意義還在于,它開辟了從貨幣數量角度對匯率進行分析之先河。第三,購買力平價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另外,對購買力平價說的前提——一價定律存在與否,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2.利率平價說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國家與外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越來越比商品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而國際資金流動的發展使匯率與金融市場上的價格——利率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從金融市場角度分析匯率與利率所存在的關系,就是匯率的利率平價說(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與購買力平價說相比,利率平價說是一種短期分析。

利率平價說的基本思想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在20世紀20年代由凱恩斯等人予以完整闡述。利率平價說又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簡稱CIP)與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Interest—RateParity,簡稱UIP)兩種。

(1)套補的利率平價為便于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假設自己是一個甲國投資者,手中握有一筆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本國與乙國金融市場。我們假定資金在國際間移動不存在任何限制與交易成本。

如果我們想把這筆資金用于投資一年期的債券,則存在著投資于甲國金融市場還是乙國金融市場這兩種不同選擇。我們在進行選擇時,若其他條件不變,顯然是要確定哪種投資收益更高。

我們假定甲國金融市場上一年期投資收益為id,乙國金融市場上同種投資的收益為if,即期匯率為e(直接標價法)。如果投資于本國金融市場,則每1單位本國貨幣到期可增值至1+id。

如果投資于乙國金融市場,則這一投資行為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將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乙國貨幣;其次,用所獲得的乙國貨幣在乙國金融市場上進行為期一年的投資;最后,在到期后,將這一以乙國貨幣為面值的資金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本國貨幣。我們逐步分析這一投資方式的獲利情況。首先,對于每1單位本國貨幣,可在外匯市場上即期兌換為1/e單位的乙國貨幣。將這1/e單位的乙國貨幣用于一年期投資,期滿時可增值為:

在一年后期滿之時,假定此時的匯率為ef,則這筆乙國貨幣可兌換成的本國貨幣為:可以發現,由于一年后的即期匯率ef是不確定的,因此這種投資方式的最終收益是很難確定的,或者說匯率變動因素使這筆投資的收益具有非常大的風險。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在即期購買一年后交割的遠期合約,這一遠期匯率記為f。這樣,這筆投資就不存在任何風險,屆時1單位本國貨幣可增值為顯然,我們選擇哪種投資方式取決于這兩種方式收益率的高低。如果則我們將投資于本國金融市場;如果,則我們將投資于乙國金融市場;如果則投資于兩國金融市場并無差別。

市場上的其他投資者也面臨著同樣的決策選擇。因此,如果,則眾多的投資者都會將資金投入乙國金融市場,這導致外匯市場上紛紛即期購入乙國貨幣以及遠期賣出乙國貨幣行為,從而使本幣即期貶值(e增大),遠期升值(f減小),投資于乙國金融市場的收益率下降。只有當這兩種投資方式的收益率完全相同時,市場上才處于平衡狀態。所以,當投資者采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我們記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升(貼)水率為,即

綜合(7.10)與(7.11)兩式,即有:由于及if均是很小的數值,所以它們的求積可以省略,即對上式整理得:

上式即為套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它的經濟含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率等于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如果本國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遠期匯率必將升水,這意味著本幣在遠期將貶值;如果本國利率低于外國利率,則本幣在遠期將升值。也就是說,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于平衡狀態。

需要指出的是,套補性交易行為一般不存在任何風險。因此,當市場上套補利率平價不成立時,投資者就可以進行金融市場上的套利活動。以為例,投資者可以在本國金融市場上以i的利率借入資金,隨之將它投資于外國金融市場并進行相應的套補措施,便可以獲得無風險利潤可以說,這種套利活動是使套補的利率平價始終成立的主要條件。在實證檢驗中,除了外匯市場激烈動蕩的時期,套補的利率平價基本上都能比較好地成立。當然,實際匯率變動與套補的利率平價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偏離,這一偏離常被認為反映了交易成本、外匯管制以及各種風險等因素。(2)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實際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交易策略,即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在不進行遠期交易時,投資者是通過對未來匯率的預期來計算投資活動的收益的,如果投資者預期一年后的匯率為Eef一則在乙國金融市場投資活動的最終收入為:如果這一收入與投資本國金融市場的收入存在差異,則投資者會在市場上進行相應的操作以使兩者相同。這樣,在市場處于平衡狀態時,有下式成立:

對之進行類似上面的整理,可得:

上式中,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上式即為非套補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它的經濟含義是: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等于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本國利率高于外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本幣在遠期將貶值。再例如,在非套補利率平價已經成立時,如果本國政府提高利率,則當市場預期未來的即期匯率并不因之發生變動時,本幣的即期匯率將升值。

利用非套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進行實證檢驗的并不多見。這是因為,預期的匯率變動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心理變量,很難獲得可信的數據進行分析,并且實際意義也不大。在經濟分析中,對非套補的利率平價的實證研究一般是與對遠期外匯市場的分析相聯系的。從利率平價說角度對遠期外匯市場的分析

在前文的分析中,套補與非套補的利率平價的成立分別是由兩種類型的套利活動實現的。但在外匯市場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交易者——投機者,它們的投機活動使以上兩種利率平價統一起來,對遠期匯率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這是因為,投機者總是試圖在匯率的變動中謀利,當預期的未來匯率與相應的遠期匯率不一致時,投機者就認為有利可圖。如果Eef>f,這意味著投機者認為遠期匯率對未來的本幣價值高估了,他將購買遠期外匯,這樣在期滿后,當匯率變動到預期水平時Eef=f,就可以將遠期合約進行交割時獲得的外幣以這一預期匯率水平賣出,從而獲得這一差價所形成的利潤。投機者在遠期市場的交易將會使廠值增大,直至與預期的未來匯率相等時為止。可見,投機者的活動將使遠期匯率完全由預期的未來匯率所確定,此時套補的利率平價與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同時成立,即對利率平價說的簡單評價

首先,利率平價說從資金流動的角度指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的密切關系,有助于正確認識現實外匯市場上匯率的形成機制。其次,利率平價說不是一個獨立的匯率決定理論,它只是描述了匯率與利率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再次,利率平價說具有特別的實踐價值。由于利率的變動非常迅速,同時利率又可較為敏感地對匯率產生影響,利率與匯率間存在的這一關系就為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進行靈活的調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3.國際收支說

匯率是外匯市場上的價格,外匯市場上供需流量的變動對匯率有直接的影響,而外匯市場上的交易行為又都是由國際收支決定的,因此國際收支狀況與匯率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國際收支說就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1)基本原理假定匯率完全自由浮動,政府不對外匯市場進行任何干預。在這一前提下,我們分析有哪些因素通過作用于國際收支而影響匯率的變動。

匯率是外匯市場上的價格,它通過自身變動來實現外匯市場供求的平衡,從而使國際收支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賬戶(CA)和資本與金融賬戶(K),所以有:

如果將經常賬戶簡單視為貿易賬戶,則它主要是由商品與勞務的進出口決定的。其中,進口主要是由本國國民收入(Y)和實際匯率(等)決定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國國民收入(Y)和實際匯率決定的。這樣,影響經常賬戶收支的主要因素可表示為:為簡單起見,假定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收支取決于本國利率(id)、外國利率()、還有對未來匯率變化的預期。

綜合上述公式,可得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為:

如果將除匯率外的其他變量均視為已給定的外生變量,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至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

我們不妨簡單分析一下各變量的變動對匯率的影響:

1.國民收入的變動2.價格水平的變動3.利率的變動4.未來匯率預期的變動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對各變量如何影響匯率的分析是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得出的。而實際上,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從而它們對匯率的影響是難以簡單確定的。4.匯兌心理說匯兌心理說是法國學者阿夫達里昂于1927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幣,是為了滿足某種欲望,如支付、投資、投機等等。這種主觀欲望是使外國貨幣具有價值的基礎。人們依據自己的主觀欲望來判斷外幣價值的高低。根據邊際效用理論,外匯供應增加,單位外幣的邊際效用就遞減,外匯匯率就下降。在這種主觀判斷下外匯供求相等時所達到的匯率,就是外匯市場上的實際匯率。

匯兌心理說,后來被演變成心理預期說,匯兌心理說和心理預期說在解釋外匯投機、資金逃避、國際儲備下降及外債累積對未來匯率的影響時,尤其值得重視。1993年上半年我國人民幣在外匯調劑市場上大幅度下降,就同人們的復關預期、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預期、以及通貨膨脹預期有關。但是應當指出,匯兌心理說和心理預期說,講的都是對短期匯率的影響。應該說,它們是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而不是匯率,尤其不是長期匯率的決定基礎。

7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后,主要貨幣的匯率經常發生激烈變動,對各國以至對全世界的經濟影響很大,傳統的匯率理論受到挑戰由于國際金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賬戶的交易遠遠地超過了經常賬產的交易經常賬戶的模型不再適合國際環境的實際情況無法解釋匯率的短期波動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模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匯率被看作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四、匯率決定學說(下)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彈性價格的匯率貨幣模型(Flexible-price

Monetary

Model)、粘性價格的匯率貨幣模型(Sticky-Price

Monetary

Model)、資產組合平衡模型(Poftfolio

Balance

Model)貨幣替代模型(Currency

Subs-titution

Model)等。

匯率被看作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給和需求決定資產市場分析方法假設前提:外匯市場是有效的(即市場的當前價格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一國的資產市場包括本國貨幣市場、本幣資產(主要是本國債券)市場和外幣資產(包括外國債券和貨幣存款)市場資金完全流動,套補利率平價(CIP)始終成立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設,資產市場分析方法可分類如下:資產市場分析方法完全資本替代非完全資本替代貨幣分析方法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方法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方法資產組合平衡分析方法資產市場分析方法分類圖1.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1)基本模型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建立在三個主要假設上:

①垂直的供給曲線;②購買力平價理論長期持續有效;③貨幣需求是國民收入和利率的穩定函數。此外,貨幣供給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外生變量,利率、國民收入與貨幣供給無關,貨幣供給變動帶來的貨幣市場不均衡,完全由價格的彈性變動來調整,不會影響利率和產出。

本國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兩邊取對數,并用小寫字母表示各變量的對數值:同理得到外國的價格水平表達式: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取對數后得到: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方法的基本模型:第一項表示本國和外國貨幣供給水平的差額。第二項表示本國和外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第三項表示本國和外國利率水平的差額。從中可以看出,本國與外國實際國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貨幣供給水平通過影響各自的物價水平,最終決定了匯率水平。這樣彈性貨幣分析方法就將貨幣市場上的一系列因素引進了匯率水平的決定中。注:貨幣模型中本國貨幣一次性增加的影響(2)評價優點:①將匯率視為一種資產價格,抓住了匯率這一變量的特殊性;②引入了貨幣供給、國民收入、利率等經濟變量,分析了這些變量對匯率的影響,避免了直接使用購買力平價而產生的物價指數選擇等技術問題;③屬于一般均衡分析,包含了商品、貨幣、外匯等市場的平衡。缺陷:①以購買力平價為理論前提(沒法證明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②假設貨幣需求是穩定的(這點在實證研究中存在爭議);③假定價格水平具有充分的彈性。2.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匯率的黏價格貨幣分析法簡稱為“超調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什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與貨幣模型相比,這一模型的最大特點在于:它認為商品市場價格與資產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黏性的特點,而資產市場的價格則沒有粘性,這就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不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這里所說的短期不平衡,是指價格還來不及發生變動時的情況。由于一段時期后價格開始調整,所以長期平衡就是價格充分調整后的經濟平衡。3.資產組合平衡分析法(PortfolioBalanceApproach,Branson,1977)

資產組合平衡分析假設國內外的非貨幣資產是不完全替代,它認為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斷重新組合資產的行為引起對本外幣需求的變化和資本的跨國流動,從而導致匯率的變動。(1)資產組合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兩個前提:①分析對象是一個小國,國外利率是給定的;②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記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記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資產(記F,具體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債券等)。因此,以本幣計的一國資產總量為:

W=M+B+eF(2)資產組合模型的圖形分析MMieiiee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供給減少BB本國債券供給增加本國債券供給減少FF外幣資產供給減少外幣資產供給增加eW貨幣需求ieW本國債券需求債券價格i本國利率上升,部分對外幣資產的需求轉移到本國債券上,外幣資產超額供給,要求本幣升值來維持市場平衡

FF線比BB線更平緩,因為本國債券市場對本國利率的變化更敏感,外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