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等學校教職工崗前培訓《高等教育學》主編:冷余生解飛厚主講人:陶美重18971258673027—87281415taomzh@基本結構——三個部分+第一章:大學教師為什么要學習高等教育理論以及如何學習,學習與研究高等教育理論的意義和方法。(不獨立講授)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七章):包括高等教育的性質任務,歷史發展,教育目的與目標,高等教育結構,大學的職能——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第一講——第三講)第二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五章):大學教學理論與教學工作;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大學教學特點與教學改革——大學教學基本理論。(第四講——第六講)第三部分(第八、十六、十七章):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高等教育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與發展模式。——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理論。(第七講——第八講)學習參考資料[1]薛天祥主編.高等教育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潘懋元,王偉廉主編.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胡建華,周川等編.高等教育學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4]伯頓.克拉克等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約翰.布魯貝克著,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編.高等教育論綱[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學習參考資料[7]期刊:《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清華大學)《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報刊社、教育部)《教育與經濟》(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中國大學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發展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學》(人大復印資料)等刊物1998年以來各期。[8]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9]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網—/等第一講高等教育基本理論與
我國高等教育概況主要內容:一、教育的基本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本質三、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四、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五、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項古老的社會事業,源遠流長。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也就有了教育,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人們教育實踐的深入,對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教育的內涵與外延在當今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這一事物與其它事物的區別以及構成教育的要素及其內在聯系。◆我國東漢時期的學者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就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法國教育學家涂爾干認為:“教育是年長的幾代人對社會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幾代人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某些激勵和發展,以適應整個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則,發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是對人的一切天賦能力或力量的和諧發展的一種促進”。◆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等觀念,認為教育是“人的經驗的改造”。主張教育是準備完善的生活過程。◆英國斯賓塞則認為教育應該“為完滿生活作準備”。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教育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同時期待他們產生某些積極(有效)變化的活動。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論
●心理起源論
●勞動起源論
生物起源論——法國19世紀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提出的,它認為:教育起源于動物的本能活動。教育現象不僅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超越于人類社會范圍之外,在人類產生以前,教育就廣泛存在于動物界。英國的教育家沛西·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也論述:“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不僅一切人類——不管這個社會如何原始——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動物中也有低級形式的教育”;教育“是扎根與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為”,“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流”。
心理起源論——
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孟祿最先提出的,他認為,原始社會沒有學校和教材,人們進行經驗傳遞的惟一方式就是兒童對成人行為的模仿。因而教育起源于兒童出于本能的、無意識的對成人行為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教育的過程。
勞動起源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人們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實際需要。
教育起源于人類生活和勞動的需要,是人類所特有的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現象。
社會性;
永恒性;(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是永恒的社會現象)
歷史性;
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
教育起源于人類生活和勞動的需要,是人類所特有的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現象。
凡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質,增強人的身體素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還是無組織的,系統的還是零散的,連續的還是非連續的,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都屬于教育現象的范圍。教育的發展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原始社會:沒有產生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教師,教育尚未從社會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教育活動表現為:教育與社會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直接同一,融為一體;教育內容和方法十分簡單,言傳身教和模仿(上行下效、口耳相授)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奴隸社會:
教育發展到奴隸社會就相對地獨立出來,出現了最早時期的學校。
最早時期的學校:如我國在夏朝出現的庠、序、校等專門的教育機構,這是學校最早的模式。
《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朱熹注:“庠以養老為義,校以教民為義,序以習射為義,皆鄉學也。??倫,序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矣。”歐洲在奴隸社會也出現了兩種對比鮮明的教育體系——斯巴達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達教育是一種軍體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騎馬、游泳和擊劍。雅典教育內容豐富強調多方面發展,如體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要和諧發展。封建社會:
教育已經相當發達,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層次上有了很大的進展。
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分官學和私學,官學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唐——中央學校有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二館(崇文館、弘文館)。
教育內容——“四書”、“五經”
歐洲——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教會教育內容——“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合稱“宗教七藝”騎士教育內容——“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投槍、打獵、下棋、吟詩。歐洲封建末期出現了手工業者和商人主辦的基特爾學校、行會學校——主要學習本族語的讀寫、計算和宗教以及各行會的技能。近代社會:(指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階段初期和中期)
1.形成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
2.教育與社會生產勞動逐步結合;
3.提出并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義務教育起源于德國,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它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4.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
現代社會:(是指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時期)
教育的特點:
1.教育結構的體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2.受教育權利的民主化;
3.教育內容的科學化;
4.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教育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活動,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獲得各自對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是各式各樣的。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圖、夸美紐斯、洛克、盧梭、康德、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赫爾巴特、斯賓塞、杜威、懷特海、雅斯貝爾斯、羅素、皮亞杰等人都對教育本質提出了個人的觀點。據統計,從培根時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關于“教育”涵義的表述,主要的觀點就有65種之多,幾乎是人言人殊。
教育的一般定義: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社會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培養人的活動。凡是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之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無組織的,系統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廣義的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狹義的教育——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活動。教育一詞又常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語使用。二、高等教育的本質
我國古代的高等學校萌芽于殷商時代,到漢朝便有了比較定型的古代高等學府了。
殷商──“西學”(以“西”“右”為尊)。
西周時代的“辟雍”,作為皇帝承師問道之所,應該算作中國古代高等學校比較確切的起點。西周之國學(與鄉學)有小學與大學之分。《禮記·王制》所載:“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春秋創私學,出孔丘──《學記》(全文只有一千二百二十九個字)
──世界第一部教育專著(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私學之興──百家爭鳴
戰國辦“稷下學宮”
“稷”是指齊國國都臨淄的稷門,各國在稷門下所設的學校稱“稷”
稷下學宮應該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特別是民辦官助的書院)的起點。具有官私聯營、亦官亦私的性質,教師不由官方任命,而由眾人公推,教學內容不受官方限制;
學者講學,各授其長;師生行動上來去自由,學風上不受政治立場和學術派別限制,提倡百家爭鳴,思想自由。
稷下學宮的創設,促進了諸子學派的形成、分化和交融,并以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在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漢代首建太學——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文字,嚴禁私學,以吏為師,以法為教。魏晉南北朝——政治動蕩,官學時興時廢,學制時斷時續,而私家辦學則再度繁榮,而且儒、道、佛自由發展,但哪些算得上真正的高等教育,卻很難確定。581年隋文帝統一中國,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科舉制將讀書、應考、做官三件事聯構在一起,大大刺激了廣大士子的求學積極性,也促進了中央和地方各級學校教育的發展。唐代確立實科教育
高等學校——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等六學二館
實科教育——專業教育——算學、天文、醫學
科舉制度(生于隋、興于唐)——選士制,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于清末1905年廢止,存1300年之久。宋、元、明、清大興書院
書院是學者講學,研究學問,講求身心修養的場所。
南宋是書院發展的極盛時期,幾乎取代官學而成為主要的高等教育機構;
元代書院已為官方嚴格控制,書院辦學水平下降;
明代書院由衰而興,其代表為明末著名的東林書院。明代,書院雖遭三次毀禁,但“終不能止”,可見生命力之強盛;
清代,對書院是先抑制后嚴控,并迅速得到發展,但從元代開始的書院官學化傾向,到清代已達到極點,失去了獨立性與自主權,也失去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清末改書院為學堂時各種書院二千余所。中國早期的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總體特征:其一,學在官府,或稱學術官守、非官無學。其二,官學一體,或官師合一。官辦的學校亦官亦學,大學作為國家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最高教育管理機構;高等學校中的教師也是亦官亦師,官職是教職的前提,師資的任用由政府包辦。其三,政教合一。這是指政治與高等學校組成封閉系統,大學成為政治工具,讀書與做官密切相關,教學內容與官方意識形態不可分離。官本位與中國古代學制的淵源關系深遠。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起點:1895年盛宣懷所奏辦的天津西學學堂的頭等學堂。該學堂聘請外國人任總教習,模仿外國大學堂,內設工程、電學、礦務、機器、律例五科——天津大學1897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也設有大學性質的上院或頭等學堂——交通大學滬校前身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1898年到1912年間所使用的名稱。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后,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帶來了北京大學思想解放和學術繁榮。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現代高等教育的起點——中世紀大學:
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以前的近一千年,史稱中世紀。現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歐洲十二、三世紀的中世紀大學。中世紀大學最初產生于12世紀的意大利、法國和英國。其前身一般有兩種:一是對所有人開放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種是原有的主教學校。
從13世紀起,德國、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等國紛紛興辦大學,一時間大學遍布歐洲各地。到16世紀時,歐洲各國有大學80余所。
其中較為著名的有:
意大利波隆亞大學(1158)、薩拉諾大學(建于1231年),
法國的巴黎大學(建于1180年),
英國的牛津大學(建于1168年)、劍橋大學(建于1209年)等。
中世紀后期,歐洲各國大學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大學逐漸走向衰落。
18世紀后半期法國率先完成了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巴黎理工學校和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成為新型的高等學府。
19世紀初實現近代化的德國大學又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以萬計的學子,德國高質量的教學與科研成為各個國家學習的榜樣。
蔡元培先生曾留學德國的萊比錫大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大學由鼎盛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它的學生——美國。
美國高等教育最初是從英國移植而來的,19世紀中葉以后開始以德國為師。
目前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
中世紀大學是少數學者傳授高深學問的場所,設有文、法、神、醫四科。
文科是基礎科,法、神、醫是高級(專業)學科。
中世紀大學辦學理念:學術自由大學自治教授治校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離不開這些基本精神現實:“教授治學”???1.為什么不提“教授治校”?2.“教授治學”與“教授治校”有什么差異?3.治學不治校的效果(結果、后果)是什么?4.“學校”“學校”——“學”與“校”可分嗎?19世紀后半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更新、更廣的含義。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層次多樣化,在大學、學院之下,派生出了專科學校、社區學院,在大學本科之上出現了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樣化。
國際上出現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Education)和“第三級教育”(Tertiary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
在美國,中等后的教育就稱為高等教育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非洲召開的44國高教會上對高等教育的解釋
《蘇聯百科詞典》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稱高等教育,是指完成中等教育基礎上實施的教育。”
不同學者對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
大學也是一種學校,但是一種特殊的學校。學生在大學里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生要具有自我負責的觀念,并帶有批判精神從事學習,因而擁有學習的自由;而大學教師則是以傳播科學真理為己任,因此他們有教學的自由。
參考: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聯書店,1991.
潘懋元等《新編高等教育學》
朱九思、姚啟和《高等教育辭典》
高等教育又稱中學后教育、第三級教育。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傳授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實施機構主要有大學、專門學院和專科學校等。招生對象主要為高級中學畢業生及同等學歷者。一般可分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3個層次、分制授予相當于付學士、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教育過程與學術研究過程緊密相關。
胡建華等《高等教育新論》
高等教育概念應從兩個方面進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個學制體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質。
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級學制體系中的最高階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礎之上的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是依據專業分工培養高級人才的活動(學術型專業教育、職業型專業教育)高等教育的性質
1.高等教育的高級性
2.高等教育的專業性3.高等教育的學術性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高等教育的主體性1.高等教育的高級性高等教育的高級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基礎之上,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主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二條對高等教育的定義是:“本法所稱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級中等教育基礎上實施的教育”;其二,高等教育的對象一般是18歲以上的青年,相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身心發展處在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另外,高等教育的高級性還表現為教師和學生更加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體性。2.高等教育的專業性《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于高等教育的界定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礎上的各種專業教育。程度上一般分為專修科、本科和研究生班。從高等教育的性質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是依據專業分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學術型、研究型,也有應用型、技術型,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醫生、法官、律師、教師、科學家、工程師、經濟師、公務員等各種各樣的專業人才。3.高等教育的學術性思想自由大學基本原則。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大學有四項任務:第一是研究、教學和專業知識課程;第二是教育與培養;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學術”。
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高等學校——非贏利性機構高等學校的公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機構中,高等學校是人類文明、知識、科學、技術、文化等最有力、最持久的保護者和促進者之一,是體現社會先進性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二,高等學校以其特殊的地位和方式廣泛介入、影響社會公共生活,尤其是關注那些容易為各種利益集團所忽視的社會公共領域,維護、促進社會秩序、和平、公正和道義,引導、扶持社會公共事業的和諧、健康發展。美國加州大學前校長克拉克?科爾曾作過一個統計,發現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組織中,現在仍然用同樣的名字,以同樣的方式做著同樣事情的只剩下85個,這85個之中有70個就是大學,另外15個是宗教團體。就是說大學和其他的宗教團體這樣的非贏利性機構的壽命是非常長的。5.高等教育的主體性教育有相對獨立性要求必須具有主體性引領社會進步——超越性獨立品格、自由精神三、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是一個大系統
教育、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是社會的子系統。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并對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總的來說:
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關系,主要體現為高等教育受到政權性質、政治體制及政治綱領的制約,同時又通過發揮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務于政治。
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制約:
政治對高等教育的制約表現為政權是性質、政治制度及政治綱領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分布法令、任免領導、控制經費、宣傳輿論、社會文化環境
1.政治決定了高等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決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3.政治制約著高等教育體制。
4.政治制約著高等教育的方針、目的。
如我國教育方針就規定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服務。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在高等教育的多種功能中,政治功能最早被人們所認識、所利用。
如中國古代就有“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的教育目的。
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也被看做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活動的最終要求。
1.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教育。
2.培養政治領袖及專門政治、法律人才。
3.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另一方面表現為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同時并進,并促進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聯系
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決定作用:
1.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體制的變革決定了高等教育體制的變革。
3.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4.經濟結構的變化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結構。
5.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高等教育內容和手段。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
清末民初學習日本;五四之后學習美國;50年代之后學習蘇聯。
解放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1895年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前身)、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和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前身),可以視為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起點。
但這些學校其由舊入新,成為現代大學的轉換,大致發生在“五四”之后。比較顯著的標志,是北京大學在蔡元培手中完成了現代化改造。
在抗日戰爭前的1936年,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其中各類大學42所、獨立學院36所,專科學校30所,在校生共4.2萬人。1945年,高等學校為141所,在校生8.3萬人。
1949年,全國有高等學校205所,其中國立、省立和市立院校124所,占60.5%,私立院校61所,占29.8%;教會學校21所,占9.7%。在校生共11.6萬人。參見:余立.中國高等教育史(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1994.361949~1979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概況新中國成立之后,對教育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重建。接管了所有接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將私立高等學校全部改為公辦,并按照蘇聯模式重建高等教育制度。
1952年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
調整的基本方針: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蘇聯體制的院系調整——改造文理工醫農學科齊全的綜合大學為文理綜合大學,設置其它科類的單科和多科學院,且以單科學院為主。
1949—1966年的十七年間,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特點是,伴隨著不斷的政治運動、強烈的政治沖擊,在發展規模、速度上的大起大落。1966—1976年10的“文化大革命”,造成教育中斷和教育荒廢的歷史悲劇。1977—1978年,隨著“文革”結束,進行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制度,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8年,高等學校總數為598所,當年招生40.1萬人,在校生86.7萬人。高等教育在八十年代經歷了高速發展,普通高校招生年平均增長率為7.5%。
1979年——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情況總體特點是:80年代穩步前進,90年代蓬勃發展,21世紀初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法規:1985.5.27,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2.13,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1998.8.29,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調整到1022所。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340.8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9.8%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生108.36萬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102.9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40.72萬人——專任教師占比39.55%2012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32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790所。【普通高等學校2442所(含獨立學院30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688.83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225.44萬人,專任教師144.03萬人——專任教師占比63.88%。普通高校生師比為17.52:1。2011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75萬2012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85萬《中國統計年鑒2009》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計算
從2000年到2009年10年間,以4%的比例為目標,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10年累計“欠賬”已達16843億元。
2002年到2003年間,經費投入甚至還出現了0.06%的倒退。
200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12231.0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9%。教育的發展主要依賴政府的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是教育供給的重要指標。
年份總計億元財政性比重%
20014637.663057.013.14
20025480.033491.403.32
20036208.273850.623.28
20047242.604465.862.79
20058418.845161.082.82
20069815.316348.363.01
20073.32
20083.48
20093.59
20103.66
20113.93
20124.00?4%目標從何而來:
厲以寧——國家“六五”社科重點項目“我國教育經費在國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課題組使用38個人口規模在1000萬以上的國家1961~1979年公共教育支出和GDP數據,利用計量回歸方法,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公共教育支出的平均水平進行了估計。結果顯示,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公共教育支出的國際平均水平為4.24%。課題組在政策建議中提出到2000年我國比較適宜的財政性教育投資比例為4%。
熊丙奇:以色列科學家頻獲諾獎的啟示
以色列科學家的突出表現,與其整體教育環境和科技環境密切相關。自1948年建國后,以色列的教育投入就長期保持在GDP的7.5%左右。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調查報告,2002年,以色列對民用研發資金的投入占GDP的4.3%,該比例超過OECD國平均2.2%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為3.59%,2010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占GDP的1.76%。根據《教育概覽2012:OECD指標》提供的數據:
“2000—2009年,在幾乎所有數據可得的國家中,各級教育經費總支出的增長速度快于其GDP增長”,其中“2009年,OECD國家用于教育的經費支出占其GDP總和的6.2%。”而有6個國家這一指標甚至超過了7%,分別是
丹麥(7.9%)
冰島(8.1%)
以色列(7.2%)
韓國(8.0%)
新西蘭(7.4%)
美國(7.3%)
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教育領域,近半國家的高等教育經費超過其GDP的1.5%,而韓國和美國更是高達2.6%。國家預算內教育經費占政府財政支出的比例超過15%。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朗、韓國、泰國等國家均超過25%。
中國:2001年14.31%
2002年14.76%
2003年14.68%
2004年14.68%
2005年14.58%
2006年15.18%
2007年16.26%
2008年16.32%
2009年15.69%
2010年15.76%
2011年16.31%
國家統計公布我國高等教育規模
1998年643.1萬人
1999年718.9萬人
2000年909.73萬人
2001年1214萬人
2002年1462.52萬人
2003年1900萬人
2004年2000萬人
2005年2300萬人
2006年2500萬人
2007年2700萬人
2008年2907萬人
2009年2979萬人
2010年3105萬人
2011年3167萬人2012年3325萬人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9.810.511.613.31520032004200520062007200817.01921222323.3200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4.2%2010年,26.5%2011年,26.9%2012年,30.0%到2020年,我國的18-22歲人口數為8924萬左右。
表1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
2009年2015年2020年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萬人)462445004700毛入學率(%)79.287.090.0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217922502350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萬人)128013901480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萬人)297933503550在校生(萬人)282630803300其中:研究生(萬人)140170200毛入學率(%)24.236.040.0《規劃綱要》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
到2020年,我國的18-22歲人口數為8924萬左右。
由于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學生自身的教育預期也不斷被拔高,在高等教育消費需求中,家長與學生本人的教育預期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9“中國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與期望調查”
自身期望--大專以上91.3%、博士57.4%父母期望--大專以上91.7%、博士54.9%參考:楊東平主編.2005:中國教育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59-370.生源市場縮小意味著大學競爭加劇
2010年后,由于計劃生育國策生源高峰期過去。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GDP的增長,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將繼續上升。17年小學減少43萬多所
未來中高校生源將減少
1992年71.3萬所;2009年28.02萬所。17年間,減少了43.28萬所,跌幅達60.7%,全國平均每年減少2.55萬所小學。全國小學生在校人數連續遞減13年,1996年曾達到最高峰約1.36億人,之后逐年減少,到去年已下降為約1億人,平均每年減少272.6萬人。全國小學招生人數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除2002年、2006年和2007年略有增長外,招生人數從1994年最高時的2537.03萬人,降到了2009年的1637.8萬人。2010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共946萬人,比上年減少74萬人,比2008年減少104萬人。2010年全國高等教育招生本專科計劃為657萬。其中普通本科339萬人,高等職業教育318萬人。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安排為685萬人。部分地區高考報名人數變化一覽表地區2011年增減比2010年增減比2009年2008年2007年北京7.65萬-5.6%8.1萬
-20%10.1萬10.37萬10.99萬上海6.12萬-9.5%6.7萬
-19.2%8.3萬10.8萬11.05萬河南95.24萬-0.7%95.9萬98.8萬87.88萬廣東65.5萬+6.1%61.5萬
-4.5%64.4萬61.4萬55.38萬湖南37.2萬-9.9%41.3萬-18.5%50.7萬54萬51.88萬湖北48.5萬-1.4%49.2萬-5.3%51.95萬52.5萬56.18萬安徽54萬-3.9%56.2萬-8.7%57.2萬61萬海南5.4萬-6.6%5.78萬4.23萬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約為933萬。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報名人數與去年基本持平,往屆生報名較去年減少28萬名,減幅15%。有12個省區高考報名人數較去年增加,大多數分布在西部地區。
2011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75萬名。由于計劃增加、考生人數減少,預計今年全國平均錄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個百分點,達到72.3%。高考報名人數減少后……觀點一:以后上大學更容易?——報名人數的減少,高校的擴招,以后上大學越來越容易。觀點二:大學招生越來越難?——隨著生源的減少,各個大學的招生將會更加激烈,甚至出現部分院校倒閉的情況。高考報名人數減少原因分析1.教育部:適齡人口減少是直接原因2.實行新課改等新規,復讀生大量減少3.轉尋其他受教育方式。不“唯高考、大學是從”4.高中生棄考多元化早就業!5.學費貴,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上不起學
國外高等教育機構搶占國內生源。出現了留學低齡化趨勢
近10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從2003年的11.73萬人增長到2012年的39.96萬人,年均遞增15%左右,最近五年年均遞增在20%以上,說明出國留學成為潮流。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教育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2.高等教育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改善人們的經濟收入
在經濟發展的諸因素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物質資本——先決條件之一
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成效的——是人力資本。所謂人力資本,是與物力資本相對應的概念,指的是疑集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資本。
舒爾茨認為,當代經濟的增長、國家財富的構成,主要是人力資本帶來的結果。他說:“當代高收入國家的財富是由什么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改善人們的經濟收入
美國擁有大學畢業文憑者的人均年收入比僅有高中畢業文憑者高出77%。
表:世界各地區國家高等教育收益率(20世紀90年代末期)
社會收益率個人收益率
撒哈拉以南非洲11.227.8亞洲11.719.9歐洲、中東和北非10.621.7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12.319.7發達國家(OECD)8.712.3中國4.58.6(城鎮)7.1(農村)(三)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教育與科技是兩個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的子系統。
教育受到科技的影響,同時,教育對科技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科學技術一旦有了發展,教育就會發生相應的變革。
阿什比(英國著名教育家)認為:人類教育史上曾經發生過“四次教育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教育的責任由家庭轉移到專門的機構,由專人進行;第二次革命是采用書寫文字作為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印刷技術的發明使教科書成為教學基本依據;第四次革命是光、電和磁等科技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等。
科技對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和明顯的影響是對高等教育的內容和手段的影響。
1.科技對各級內容的影響
從古代的一種純人文教育如禮儀、宗教、習俗、哲學等到自然科學的進入,到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教育對科技的追求使現代人文精神的喪失。
2.科學技術對高等教育手段的影響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等教育是第一生產力的母機,是再生產科學技術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1.高等教育通過傳遞和積累科學技術而發揮再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過創造、發明新的科學技術而發揮再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
科研撥款
我國90年代初統計,在從事R&D活動的機構、高校占基礎研究課題的總數的73.1%,占研究經費總額的40.3%。人員占總數的64.2%。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高校所獲得的研究與發展(R&D)經費近年來一直占總的研究與發展經費的12%左右。
美國高校R&D總經費,大部分由工業企業直接提供,聯邦政府提供1/3強。
20世紀90年代我國R&D只占GNP的0.7%左右,1996年下降到0.48%、1998年0.65%、…2004年1.23%…2010年1.75%
而美國是2.45%、日本是2.9%。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以下簡稱《綱要》)提出“通過多方面的努力,使我國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達到2%,到2020年達到2.5%以上。”
(四)高等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廣義的文化可以說指人類在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狹義的文化則常常是人們對精神財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種通稱。
人類文化同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文化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是傳遞文化的工具,正是藉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續和發展。
文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1.文化影響著高等學校教育的內容
2.文化系統與文化設施影響著高等教育的實施
3.文化傳統影響著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選擇、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創新和發展文化的功能。
四、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對應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務)
大學職能,指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得以存在的依據和價值。
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
◆18世紀以前大學培養人才的職能
◆19世紀初德國大學發展科學的職能的產生
◆19世紀末美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發展
(中世紀)當大學剛出現時,它不過是知識職業的行會(如“山南組合”和“山北組合”)
保存和傳遞知識,培養訓練有素的官吏、通曉教義的牧師、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師以及精通醫術的醫生是其根本目的。
因此大學帶有較強的專業性。“主要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只是在有限的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為學習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學在滿足專業、教會和政府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洪堡大學的著名原則──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
十九世紀初,新人文主義的代表,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出任普魯士教育部長,他認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在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指出“教學同科研相統一”的原則,1810年,他建立了柏林大學(又稱洪堡大學)。提出了“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主張,
從那時起,德國的大學就成了同時進行研究和教學的場所。
德國大學在以下方面突破了傳統的模式:
1.強調科學研究是大學職能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大學要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2.建立起與新的、正在出現的學科領域相一致的以研究所和講座為中心的大學體制,并賦予講座主任以空前的權力和榮譽以適應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
3.國家投資大學,大學教師成為國家文職人員。
4.大學強調學術自由。
《莫里爾法案》:
1862年林肯簽署。聯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額,每州凡有國會議員一人可獲得三萬英畝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贈予各州作為建立一所從事農業和機械工程教育的學院的經費資助,并要求所建立的農業和機械工程學院的主要課程應依照各州議會所分別規定的方式,授予農業和機械專業有關的知識。
到1922年美國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贈地學院。康乃爾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是其中的代表。
TexasA&MUniversityWestTexasA&MUniversityFloridaA&MUniversityPRAIRIEVIEWA&MUNIVERSITYAlabamaA&MUniversityA&M——AgriculturalandMechanical威斯康辛思想:主張州立大學直接為農業、工業和政府,為實際的政治改革、人類財富的增加和社會經濟進步服務。明確把直接為社會服務作為高等學校的職能之一。
威斯康辛思想明確地把服務社會作為大學的重要職能,提出大學的基本任務是:第一,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能工作的公民;第二,進行科學研究,發展創造新文化、新知識;第三,傳播知識給廣大民眾,使之能用這些知識解決經濟、生產、社會、政治及生活方面的問題。
大學為社會服務的基本途徑包括:第一,傳播知識、推廣技術、提供信息。第二,專家服務。現代大學的職能體系:
培養專門人才是現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發展科學是現代高校的重要職能
服務社會是當代高校職能的延伸
五、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美國
19世紀下半葉,美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幾項重大改革:
◆通過立法、設立了農工學院,建立了高等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體制;
◆向德國學習,發展研究生教育;
◆創辦兩年制學院,理順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關系.
從英才教育邁向大眾教育
據統計,1900年美國高等院校為977所,1940年上升至1800所,學校數擴大了近一倍。隨著學校數的增長,學校規模的擴大,在校大學生數也從1900年的23.8萬上升至1940年的150萬,增長了5倍多。
其中兩年制學院學生和研究生人數增長持別快,兩年制學院學生從100人增至15萬人,研究生數從5800人增到11萬人。從在校大學生占大學學齡(18-22歲)青年人口的比例來看,1890年大學生僅15.6萬。為18-22歲青年人口的3%,到194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15%左右。
美國高等教育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邁入大眾教育的發展階段。
從大眾教育邁向普及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高等教育在退伍軍人就學浪潮、蘇聯衛星上天,五、六十年代科技發展與經濟繁榮等因素的刺激下,再度得以飛速發展。
1944年,二戰接近尾聲,美國國會為了報答服役軍人在二戰期間的貢獻,另外也為美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而培養中等教育后的專業人才和準專業人才(semi-professional),頒布了《軍人權利法案》(TheG.I.BillofRights)。
該法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服役90天以上的軍事人員在退役或戰爭結束之后,均擁有1-4年的教育與訓練的權利。政府將支付其一定的學雜費和生活津貼。該法付諸實施后,上百萬退伍軍人涌入了高校,美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在1940年至1950年期間,幾乎擴大了一倍。
1957年10月,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打破了美國科學技術一直領先的優越感。美國朝野一片驚慌,紛紛檢討空間技術落后的原因。美國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學校長詹姆斯·B·科南特等明確指出:蘇聯在技術上的突破,正是因為蘇聯建立了能夠培養蘇聯技術優勢所需的教育制度,并呼吁徹底改造美國的教育制度。
一直熱衷于教育的美國“核潛艇之父”——李可弗將軍在《Education:American’sFirstLineofDefence》一文中,批評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僅教給青年工程師以事實,缺乏完整的工程學基礎和工程學基本原理的教育。以致美國科技領域缺乏大量的合格人才。他還指出,我們要在某些重要的發展領域奪回輸給蘇聯人的地盤,那么,首要的事是下大力氣進行科學教育,培養科技精英。在各界呼吁加強教育與科學研究的聲浪中,美國聯邦政府開始行動了,在1957年至1958年間,美國國會議員提交了多達1500份有關教育問題的議案,并通過了幾十項涉及教育的法令。
其中最重要的是1958年9月2日通過的《NationalDefenseEducationAct》該法授權聯邦政府撥款2億8千萬美元給州立高等院校,創設了學習貸款計劃以鼓勵大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數學和外語;還首創了研究生獎學金計劃,每年為上千名研究生提供專項獎學金。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將教育置于事關美國安危的重要地位,是美國高等教育立法的一個里程碑。
大學生數從1960年的358萬上升到1970年的792萬,又翻了一翻。其中研究生人數擴大了近3倍。同時,美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大量的高校畢業生人才充實了科技隊伍,促進了科技隊伍的壯大,進而促使了美國科技的發展。
1969年,美國宇宙飛船登月標志了美國的太空技術超過了蘇聯。
教育民主化、大眾化運動
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CivilRightAct》,重申所有公民,不分種族、性別、膚色和民族,均有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并規定采取措施援助那些在高等院校學習的家境貧困的學生。
1970年至1994年間,美國高校學生總數增長了81%。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和女大學生人數增長特別快。少數民族大學生數從1972年的74萬增至1994年的295萬,增長了300%。少數民族大學生數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從1972年的12%上升至1978年的16%。1994年的21.2%。1971年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
1994年,美國大學在校生數已經達到14458953人。英國
英國戰后15年(1945一1960)的高等教育
英國展開了一場戰后大學作用問題的討論。1943-1945年期間人們對大學與國家的關系問題爭論很激烈。他們大多主張大學要統一領導,但各方出發點并不相同,癥結在于大學的獨立地位如何保證。最后成立了“未來科技政策委員會”(CommitteeonFutureScientificPolicy)來協調各方意見。
1945年12月巴羅委員會成立,主席為艾倫·巴羅爵士。委員會的宗旨是研究科技人才及資源在今后10年中的使用與開發政策,為制訂有關政策而提供先期分析資料。
1946年巴羅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科技人力資源委員會的報告》,這份報告對60年代大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報告》提出了3項重要建議:1.在實施本委員會建議的時候要始終維護大學的獨立自主權;2.政府擴展高等教育的計劃應通過大學撥款委員會去執行;3.政府今后應更積極地研究對大學的政策。在《巴羅報告》優先發展理工科的思想指導下,大學撥款委員會優先照顧了文科中與科技發展有關的社會科學。當時各科學生分布如下:
學科1938-19391953-19541961-1962
文科、社會科學44.7%43.0%43.0%
純理科15.3%21.1%25.4%
實用科學10.6%12.4%15.2%
醫(牙)科27.3%19.6%13.5%
戰后15年英國高等教育得到優先發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展教育是舉國朝野一致的決心,各政黨、各界都予以熱烈支持。
1944年教育法規定少年在校受教育年齡不得低于15歲,即必須普及中學教育。
2.高等教育結構有了突破。
諾丁漢、南安普敦、艾克塞待、赫爾、萊斯特等大學學院在1948—1957年間先后成為獨立的大學。
《1956白皮書》調整了技術教育的結構,把工藝技術一直到技術學位劃分等級,使學員在技術教育范疇內也能拿到大學學士學位證書。
3.高等教育管理集中化程度加強。
首先大學撥款委員會的職權擴展,它有責任協助大學制訂及貫徹發展計劃。沒有它的支持、保護就不可能有大學的順利發展。
其次,大學成為高技術發展中心,在它們周圍吸引了一批技術學院。
第三,大學校長委員會下設的大學中央招生委員會使招生有了相對統一的標準,形成了一個全國性機制。1953一1954年度地方大學學生人數超過了牛津、劍橋、倫敦3所大學的一倍半。
4.科技教育的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根據大學撥款委員會的導向,新增大學生人數的2/3要讀理工科,尤其是實用科學。50年代初大學撥款委員會對社會科學作出了規劃,但出于師資缺乏,到50年代后期,大學才先后建立了與人文科學平行的單獨的社會科學專業,發展了社會學研究。
5.英國基礎教育迅速發展。從19世紀中葉起國家工業化要求人們普遍提高文化水平。1902年英國實行了小學義務教育制。當時中學以私立學校和文法學校為主體,收費昂貴,只能有20%的同齡兒童入學.1944年教育法規定了全國5歲至15歲兒童為義務教育年齡,普及了中學,為大學大幅度發展提供了生源。
6.1919年以前,牛津、劍橋,蘇格蘭的4所大學,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地方大學的經濟來源有:歷史上形成的基金會、個人捐助、慈善募捐、遺傳贈予、房地產收入、地方當局撥款、學費和中央少量的經費,渠道分散而且不穩定。
1919年財政部決定成立大學撥款委員會確立了國家撥款的財政機制。大學撥款委員會運用國家經費對大學進行導向、保護,大學以國家經費為主,財政上得到了穩定。
戰后的科技教育
1945年英國發表;《波西報告》(BercyReport)對英格蘭、威爾士高等科技教育的發展起了關健作用。
1956年發表了技術教育《白皮書》。
英國科技教育的地位,在戰后50年中跨了三大步:1.60年代初高級技術學院劃歸中央;
2.60年代末多科性技術學院成批出現,雙軌制高等教育體制形成;
3.80年代末雙軌制結束,技術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使科技教育與其他傳統大學教育平起平坐。
《羅賓斯報告》與60年代的英國高等教育
《羅賓斯報告》
1961年2月英首相麥克米侖以兼財政大臣身份,根據財政紀要,任命羅賓斯勛爵為主席,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審核大不列顛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模式,并根據需耍和資源條件向女王政府就下列問題提出咨詢意見:
長期性發展應以什么原則作基礎?
對現有模式是否應作改革?
是否必要建立新型的機構?
對目前關于各類學校的發展計劃與協調安排應否作出調整?
委員會考察了法國、西德、荷蘭、瑞典、瑞士、美國和蘇聯,對各國的高等教育作了比較,提出了在英國可行的建議;同時對英國大學及各高等教育機構作了詳細、深入的分析,寫出了一份長達335頁的報告和6本總數近2000頁的附件。
《羅賓斯報告》對英國高等教育在60年代以后的發展起了綱領性作用。報告本文共分19章。
值得一提
在解決經費來源時,《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要把教育撥款看作為一種像生產中基本建設一樣的投資。如果以將來的生產率作為檢驗標準的話,忽視教育就等于忽視物質財富的積累。古典經濟學家創造了“人力資本”一詞,正是指的這一概念。教育投資就是生產投資的一部分。既不是附屬的、可有可無的,也不是“先發展生產然后才有錢搞教育”的主次論。
科技也是生產力,這與《羅賓斯報告》中關于人力投資的觀點相一致的。根據這一觀點,教育經費的主渠道應是國家財政撥款。
法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二中中考物理一模試卷(含解析)
- 浙江省余杭區普通高中第二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考最后沖刺模擬(一)英語試題含解析
-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食品研發專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十校聯誼2025年第二學期初三教學質量檢測試題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山東省鄒平縣黃山中學2025年高三年級4月聯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拉薩市堆龍德慶縣2024-2025學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建筑給排水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印度文化遺產賞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遂寧市安居育才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5月考前適應性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周口理工職業學院《自然科學基礎(4)》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選擇題】專項復習訓練真題100題(附答案解析)
- 《功和機械能》 單元作業設計
- 家電產品設計(PPT105)
- 《輔酶q10》教學講解課件
- 重慶農藝師考試(種植業卷)
- 外賣食物中毒起訴書
- GB/T 32120-2022鋼結構氧化聚合型包覆腐蝕控制技術
- 散文閱讀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公開課一等獎市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
- 單層廠房課程設計-金屬結構車間雙跨等高廠房
- 企業信譽自查承諾書范文
- 旅游資源同步練習(區一等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