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球人類活動基本格局_第1頁
第五章 全球人類活動基本格局_第2頁
第五章 全球人類活動基本格局_第3頁
第五章 全球人類活動基本格局_第4頁
第五章 全球人類活動基本格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全球人類活動的基本格局第一節人類文化活動的地域格局 第二節人口發展的地域格局與城市化第三節人類生產活動的緯向空間差異第四節人類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局第一節人類文化活動的地理格局一、種族1、種族的劃分及其自然特征1)種族的劃分通常種族劃分為三種,即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種族劃分反映的是人口在然特征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皮膚、毛發、眼睛、骨骼、五官和身材等方面。皮膚的顏色由于最容易辨認,所以常常成為人種鑒別的根據。2)三大種族的自然特征黑種人:膚色是黑色,細膩,毛發呈黑色且明顯卷曲,頭顱圓滾,身材適中,手臂較長,瞳孔呈黑色,鼻翼較寬,嘴唇寬厚等;肢體的靈活性和肌肉的爆發力較強。黃種人:膚色發黃,毛發黑色,第三期毛發(成年以后)不發達,圓頭,黑色瞳孔,眼瞼普遍為單層(單眼皮),眼窩淺,身材適中。白種人:膚色一般是白色,比較粗糙,毛發可有多種顏色,第三期毛發相當發育,瞳孔有黑、黃、藍和棕等,眼瞼普遍為雙層,眼窩深,長頭、長鼻且鼻梁高挺,身材一般高大。2、種族的分布與遷移1)種族的分布黑種人的聚集地和發源地在非洲大陸,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黃種人的分布集中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白種人的分布廣泛,歐洲是源地,歐洲和美洲是集中分布地區。

世界人種的分布2)種族的遷移罪惡的奴隸貿易使非洲黑人向美洲和歐洲移動,這與殖民地體制下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有關。黃種人最重要的遷移是向美洲的遷移,有人認為最初的遷徙是沿著白令海峽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還有近現代向外的移民。白種人大量遷移是歷史上“地理大發現”、近代殖民主義擴張和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主要是向新大陸移民。亞、非、歐洲分別是黃、黑、白種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三大種族自其源地擴散的結果。3、世界的種族問題種族是人口的自然屬性,人作為最高級動物其發育程度是處在統一水平的。但是由于人類具有社會屬性,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就出現了人口的種族問題。種族問題的表現是種族之間的歧視和矛盾,表現最突出的時期始于西方殖民主義。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種族主義賴以存在的基礎,種族問題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將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經常發生。二、民族1、世界的民族與民族區域1)世界的民族民族作為地域文化的產物,是在相對封閉的地域條件下形成的,也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結果。目前世界公認的民族有2000多個,人口超過10萬人的民族有550多個,其中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2)民族區域按照民族構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劃分為以下幾個區域:東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中亞地區;西亞北非地區;西部歐洲(包括西、北和南歐)、東歐地區;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區、西南部地區;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2、民族的遷徙、同化和融合1)民族的遷徙民族的遷徙指民族地域的擴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遷移。歷史上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大都與戰爭有關。2)民族的同化民族同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其同化又分為自然同化和強迫同化。3)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指多個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過相互聯系,共同的東西日益增多,原有的特征越來越少,形成了新的有別于任何一個民族地域的綜合民族特征地域。三、世界宗教與文化1、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歐洲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亞、北非為中心的伊斯蘭教和以亞洲為中心的佛教。1)基督教起源: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東部地區的巴勒斯坦,是猶太教的一個宗派,公元135年從猶太教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新宗教。分布格局:以南歐及其南美洲移民為主體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岡;以東歐為主體的東正教,歷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分布在西歐、北歐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

2)伊斯蘭教起源: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由穆罕默德綜合猶太教、基督教及半島上原始宗教等創立。

分布格局:分布集中的地區有西亞、北非和東南亞。我國的回教即是經過演變了的伊斯蘭教。3)佛教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古印度,由悉達多·喬達摩創立,即釋迦牟尼。分布格局: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變為印度教;小乘佛教進入了中國、蒙古、朝鮮半島和日本,在西藏和蒙古演變為喇嘛教;大乘佛教則流傳到了東南亞地區。2、世界文化的分區1)東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基礎;在我國,東方文化是以儒、道、佛的融合來體現,在科學上追求哲理與思辯,在美學上追求意境;伊斯蘭文化是擴張性和強制性的,政教合一,與維系國家政權有著密切關系。2)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基礎,表現出擴張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據著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由于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現代文明,西方文化受到歡迎。四、世界的國家1、單一民族的國家指某一個民族占據了這個國家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國家。如亞洲的日本、朝鮮和韓國、蒙古,歐洲的德國、法國、波蘭、芬蘭、冰島等。2、多民族的國家指由各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如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歐洲的俄羅斯、英國、西班牙和巴爾干半島上的各個國家,美國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國家。3、跨國分布的民族在歷史上,一個民族向外擴張和侵略形成不同的國家,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亞分化出近20個國家,構成了“阿拉伯世界”。由于國家疆域的改變,使一些原來擁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屬于幾個國家。如如歐洲的德意志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亞洲的泰米爾人、哈薩克人,非洲的班圖人、祖魯人、剛果人等。跨國家的民族在各自國家如果與主體民族或其他民族發生矛盾,往往會導致這些國家的政治動蕩,即提出建立獨立國家的要求和與政府的對立。4、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世界國家的劃分按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按經濟或政治體制劃分:市場經濟國家、經濟轉型國家和計劃經濟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但帶有政治傾向的劃分:第一世界國家、第二世界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第二節人口發展的地域格局與城市化一、世界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長與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供養能力相聯系,也是人地關系不斷發展的產物。1820年世界人口為10億,1930年達到20億,1960年30億,1975年為40億,1987年為50億,1999年為60億。在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長的速度卻在下降。這是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類在供養能力提高的同時,對數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加強。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率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特征。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地域分異的規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會經濟規律。自然條件方面主要是熱量、水分和地形。在惡劣自然條件下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悠久,或者地區具有很強的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能力,也會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舊大陸”的亞洲、歐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亞洲的人口密度最大。這與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其自然條件相對較好有關。三、世界人口增長的類型高出生與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較低,歷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長的共同現象,原因是人類的供養能力和克服災害與疾病的能力低下。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很高,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即人類的供養能力明顯提高,同時也對勞動力產生巨大需求。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出現在發達國家,表明人們在控制自己的增長。四、世界的城市化1、城市對人口的吸引

城市的工業和服務業可以為各國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

城市在住宅、公共設施(道路、電力、供水、通訊等)、信息傳播、衛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優先發展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城市居民在人際交流和避免自然災害等方面的條件也要大大優于農村。無論是傳統工業經濟,或知識經濟都以在城市的集中發展為基本的發展方式。2、城市化的表現1)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

2)大城市的發展。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有11個,1975年有181個,1995年達到200個。目前,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20個,500-1000萬的城市有25個。3)在地域空間上形成大型的都市地帶。全球的大型都市帶主要包括美國東北部的波士華城市地帶、美國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帶、西南部城市地帶,南美洲東南沿海的城市地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帶,我國長江三角洲城市地帶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帶,印度東北部城市地帶,西歐的城市地帶等。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過程1)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移動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對農村的剝奪是使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重要原因,歐洲從工業革命時期便開始了這個過程。隨著工業的進步,城市工業的收入超過農業的收入,城市化逐漸轉變為城市對農村的吸引,農民陸續放棄農業而進入城市尋找收入相對較高的工業職業,以及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簡單勞動力,成為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2)城市景觀的擴張城市景觀的擴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區的擴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城市化導致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向周圍的農村擴展。3)各種形式網絡的發展交通運輸的發展使城市與農村、城市與城市間的距離不斷縮小,甚至連為一體;通訊、電力、管道等網絡的發展也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企業的跨城市組織系統促進城市間的聯系,使城市連綿成片。4、世界城市化問題1)城市貧民工業化進程中城市產業轉型導致低素質的城市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為城市貧民。2)城市犯罪城市犯罪與城市貧民有聯系,也與國家政治社會環境惡化和城市管理薄弱有關。3)城市交通問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使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成為交通量增長的障礙,并且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難擴展,交通堵塞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城市問題。4)城市污染問題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垃圾和噪音污染等。第三節人類生產活動的緯向地帶性一、陸地高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及空間布局1、陸地寒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空間布局1)范圍由于陸地寒帶自然條件嚴酷,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極圈內的寒帶,包括美國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等地。2)人類活動陸地寒帶的當地人類活動主要以初始的漁獵、游牧為主,種植業在該地帶幾乎絕跡。2、陸地亞寒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空間格局1)范圍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歐和俄羅斯的中北部。2)資源主要自然資源為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3)人類活動由于森林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森林采伐業、采掘業成為傳統產業部門,此外資源加工型工業。由于熱量條件不足,大大限制了農牧業開發。二、陸地中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空間格局1、范圍主要指陸地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該地帶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帶,陸地的東、西沿岸地區是最適合人類生存之地。2、區域差異由于陸地中緯度地帶自然環境和地理區位存在地域差異,從而影響到人類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在農業社會,農業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基礎。在工業社會,工業生產的集中性和工業資源的地域分異影響到工業生產的地域分布,人類工業生產向資源地、消費地和區位條件優越的沿海地區等集中。3、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地域差異1)溫帶農業生產活動及地域差異在東亞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形成了以谷物經營制和塊根作物栽培制。在北美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區,形成了以商業性牛奶業、蔬菜業為主的混合農業制。在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濕潤氣候區,畜牧業較發達,農業形成了谷物經營制、塊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輪作制。在亞歐大陸中部、北美大陸中西部及南美洲南部的溫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形成了牧場放牧制、大農場經營制、谷物業經營制以及綠洲農業耕作制。2)亞熱帶農業生產活動及地域差異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夏干氣候區,地中海地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部沿海和非洲西南端,形成栽培園地耕作制;在澳大利亞西南部形成草田輪作制;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形成草地系統的大農場經營制。在大陸東岸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中國的華中地區、日本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及南美東南部部分地區形成谷物業經營制,美國東南形成栽培園地耕作制,南美洲東南部形成草地系統的大農場經營制。在大陸內部的亞熱帶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區,形成綠洲農業和畜牧業。4、人類工業生產活動及空間格局1)工業活動集中的主要基礎條件從原料地來看,礦產資源豐富,農業發達,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也較發達。從燃料與動力來源地來看,煤炭、石油、水力、潮汐能、風能豐富,這些燃料、動力資源成為工業布局的優勢條件。從消費地來看,人口的眾多、經濟的發達、城市的繁榮等使這里成為工業品的主要消費地。從人力資本集中地來看,這里既有科技實力相當雄厚的發達國家,也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從交通與區位條件來看,其臨海地帶的交通與區位條件優越,沿海地帶成為世界生產力布局的重心地帶。2)工業生產活動空間格局的演變a、以英國一極為主導的世界工業發展時期: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前,即產業革命時期。特征:向世界各國供應工業品,并提供重要的工業原料,有“世界工廠”之稱;世界工業體系是一國支配下的帝國型的工業體系;建立起英國工業生產的地域體系,形成一批工業城市和資本主義的工業區。機理:在技術擴散、市場空間開拓和圈層式傳遞的作用下,繼英國之后,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俄國等也相繼進入產業革命時期。b、西歐和北美的共同發展時期時期:19世紀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征:出現第二次技術革命,使世界工業技術體系得到全面變革,人類進入電氣化和化學化時代,原有重工業部門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形成和發展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工業生產活動格局變化:工業生產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向城市集中,在原料地和交通、區位優越的地方形成一批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形成了西歐和北美兩大資本主義工業地帶和資本主義發達的工業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開礦設廠和開辟大的種植園,使這些國家成為其原料地和工業產品的傾銷地。c、西歐、北美與日本三足鼎立及其后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至今。特征:出現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新興技術引起當代技術領域的巨大變革,其中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領域快速發展。世界經濟格局新趨勢:20世紀60年代后世界工業形成了西歐、北美與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工業格局多極化開始出現;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出現,其中最突出的是亞洲“四小龍”和巴西、墨西哥等國;世界產業分工加深,生產的部門結構日趨復雜,地區專門化生產得到發展;世界工業生產分布呈現出不同層次的集中和相對分散的趨勢。三、陸地低緯度地帶的人類生產活動及空間格局1、范圍主要指赤道帶和熱帶,該地帶由于氣候過熱,并不十分有益于人類的生活和健康。2、區域差異按人類生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開發程度,大體可劃分為原始的熱帶濕潤地區、開發中的熱帶濕潤地區、過度開發的熱帶干濕季地區和熱帶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綠洲農業四種類型。3、原始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1)范圍主要指環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低緯度地區的熱帶雨林分布區。2)特征農業開發利用程度低,仍處于原始的漁獵、采集、放牧和種植狀態。4、開發中的熱帶濕潤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1)范圍主要分布于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熱帶濕潤森林地區。2)特征土地私有化促進游耕農業、小農農業的發展,中世紀以后殖民主義的擴張所催化的種植園經濟的發展。5、熱帶干濕季地區的人類生產活動1)范圍主要在非洲、亞洲、南美洲熱帶稀樹草原分布區。2)特征粗放的牧場經營制,定位養殖多種家畜。游耕使農作物的生產具有流動性,以避免病蟲害的蔓延和肥力下降。谷物—休閑經營制使耕地得以持續利用。商品性作物種植將農作物生產和畜牧業生產結合起來。中等集約的牧場經營向旱地農業推進。6、熱帶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的綠洲農業1)范圍主要分布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亞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區等。2)特征

主要為游牧、半游牧的經濟,在地下水出露或埋藏較淺的地區發展綠洲農業。第四節人類經濟發展的地理格局一、世界經濟發展與分布的地域格局1、世界經濟發展與分布的歷史1)世界經濟結構的復雜化和結構的“倒金字塔”過程復雜化指的是世界經濟的部門結構愈來愈復雜。“倒金字塔”過程是指世界經濟結構中用于基本物質資料生產的資源(產業部門)已經越來越少,用于產生附加值的產業部門越來越多。2)世界經濟的空間范圍在不斷擴大世界經濟結構和功能的發展必然要求在更廣大的空間上獲取土地和自然資源,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口形成更大的市場容量。3)世界經濟的空間距離在不斷縮小世界經濟依靠現代交通工具形成了巨大的國際分工體系,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可以使用和占有遠離自己的資源和市場。4)水體在世界經濟的發展與分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臨近河流。最早的城市和所有的近現代城市都是依托河流發展起來的。河流沖積平原、河谷、多湖泊的低地等都是農業發達地區。近代工業文明在海上的傳播和現代海洋運輸對國際經濟貿易的重要作用,使得沿海地區成為最先接受工業文明和當今的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成為自然界和經濟活動中物質交換最為頻繁的地區,港口、城市和工業地區在這里大面積形成。2、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1)經濟總量不斷發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世界工農業產品產量增長,經濟總量不斷發展壯大。2)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有所放慢。由于經濟規模的壯大,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順暢等原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慢。3)“新經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知識和創新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信息產業和生態經濟是新的經濟方向。4)傳統經濟與“新經濟”的二元發展傳統的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而發達國家主要發展新經濟,這種世界經濟的二元結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將繼續存在并有所發展。3、世界經濟發展的地域形態世界經濟發展在地域上表現為南北關系,形成了三大經濟中心。發達國家不僅擁有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大部分資源,還集中著世界上最多的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在地區內部,資源的集中分布使一些地區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表現為巨大的城市地帶、工業區。經濟發展在地理空間上是由核心地向外擴散的,一般沿交通線形成軸帶,或在地域遼闊的國家形成梯度。地理位置過于偏遠或吸引條件較差的地區,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成為經濟邊緣地區。二、世界經濟的中心地系統1、世界經濟中心地轉移的過程16世紀前的地中海地區是區域性經濟中心地,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經濟中心;16世紀和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相繼成為世界區域性經濟中心地;18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擴散,英國、法國、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中、西歐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區域經濟中心地,并一直延續到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地區成為第二個世界性區域經濟中心地,且仍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中心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地區成為第三個世界性的區域經濟中心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與后起的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的東部沿海地區共同形成東亞地區這個世界性的區域經濟中心地。2、歐洲經濟中心地主要指西歐和中歐地區。工業革命以來就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且功能十分強大,工業社會所有的產業部門以及現代意義上的城市都是由它創造出來的。20世紀初期以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世界性的經濟中心地,世界上所有的創新發源在這里,之后才向外面擴散。二戰后,該中心地的地位相對下降,但依然強大,因為它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之一,是眾多跨國公司總部和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形成了世界上最為發達的交通網絡。3、北美經濟中心地主要是指美國。美國的工農業生產長期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貿易和運輸中心,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市場,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是反映世界經濟的晴雨表,拉丁美洲在經濟上直接受其影響。美國在現代技術創新上有卓越貢獻,幾乎在歐洲發生的所有創新都被美國接受并超越。美國形成巨大新經濟主體,引領世界經濟進入信息經濟時代,其材料產業、生命技術產業和航空航天產業等走在世界前列。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跨國公司及高等級的國際性城市,有最大的鐵路網、公路網,有國際航空客、貨流樞紐的國際機場。美國是全球信息的核心,眾多的國際性網絡公司和網站使其成為全球互聯網最重要的信息源,強大的航天技術使它擁有世界上最密集和功能最全面的衛星系統。4、亞洲經濟中心亞洲經濟中心地包括兩個層次,即日本和稱為“四小龍”的韓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作為經濟中心地最初表現在對外的商品貿易上,資本剩余使日本走向國際投資的道路;東京是世界上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日本的汽車、家用電器、造船、部分電子產品和機械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和技術方面仍然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日本中心城市構成了世界上最為密集的中心城市群,它的太平洋沿岸經濟地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地帶之一;日本擁有一定數量的跨國公司。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省的高雄和韓國的釜山構成了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樞紐港群;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已經進入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的行列;中國臺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子集成電路板的產地;新加坡在航空航天的設備制造和海上鉆井平臺制造,韓國在汽車、船舶、鋼鐵等的制造業上已進入世界前列;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時裝加工產地。在亞洲四小龍的帶動下,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地區正在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富有活力的地區。中國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也都初步具備了亞洲經濟中心的的職能。三、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區域化1、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區域化的必然性只要生產是社會化的,就要求不斷地減少社會化生產過程中的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障礙,即要求實現生產要素可以充分流動的市場,促使世界經濟出現一體化。關稅以及對進出口貨物的配額、國內的稅收、國家的經濟政策和國家的經濟體制等都可以形成對生產要素充分流動的障礙,促使世界經濟區域化。在一定的地域上實現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就是世界經濟的區域化。2、世界經濟一體化1)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表現遍布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訊網絡使得全球每一個角落都進入國際分工的體系中,以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取得最理想的經濟效益。建立起了可以有效地協調國際經濟關系框架,即先前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和現在的“世界貿易組織”(WTO)。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的發展已經把國際經濟關系變成它們自身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國界在這里似乎已經不再重要了。2)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弊端世界經濟發展的地域不平衡繼續發展,甚至會更嚴重,因為擁有資本、技術、信息和人才優勢的發達國家處于貿易優勢地位,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靠發達國家來發展自己的民族經濟。對發達國家來說,跨國公司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利用那里更為廉價的勞動力組織生產,這勢必削減國內勞動密集性的生產,造成新的失業。經濟全球化為發達國家對外轉移過剩產業、夕陽產業創造了方便條件,對發展中國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威脅和破壞,或者發達國家只把產品的開發環節留在國內,而把產生污染的生產過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3、世界經濟區域化與集團化1)世界經濟區域化與集團化的表現世界經濟區域化與集團化的最本質的特征是同處一個共同的地理單元,它可以是一些國土相鄰的國家,也可以是有共同地理媒介的國家。2)歐洲經濟區域化196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日正式啟動“歐洲聯盟”(EU);之后,以EU為核心,歐洲18個國家共同組成歐洲經濟區(EEC)。20世紀50年代建立“關稅同盟”;1999年推行共同的貨幣(歐元),設立與之相適應的歐洲銀行;2002年有12個國家成為“歐元區”,形成人員、貨物、資本可以充分流動的統一的經濟區。歐盟具有實質性的中央調節功能,有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調整利率,有共同的外貿標準和外貿政策以及統一的政治經濟決策機構,是世界經濟區域化水平最高的地區。3)亞洲經濟區域化1967年,由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組成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EAN);1984年之后,文萊、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加入東盟。200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2009年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投資協定》;2009年啟動“亞洲貨幣基金”雛形的多邊貨幣交換機制。東盟是一種促進內部貿易、工業合作,對外促進共同的經貿關系,力求成為具有解決內部國際政治關系能力的國際組織。4)跨洲的經濟區域化以太平洋為媒介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是一個地跨亞洲、大洋洲和美洲,包括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