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1頁
2023年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2頁
2023年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3頁
2023年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4頁
2023年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升本《病理生理學》教學大綱一、前言病理生理學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共同規律和機制的科學,著重探討患病機體的功能、代謝的變化和機制,闡明疾病的現象和本質,為防治疾病提供理論基礎。它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基礎理論課,又是一門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并且與其他基礎醫學學科互相滲透而成為一門綜合性的邊沿學科,在醫學教育體系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病理生理學的范疇非常廣泛。病理生理學總論的任務是研究各種疾病所共有的規律,各論的任務是研究各系統疾病的的一般規律以及每一種疾病的特殊規律。根據“專升本”教學計劃及其基礎主干課的規定,病理生理學總理論授課學時數為27學時。內容重要涉及三個部分:疾病概論,基本病理過程和各系統病理生理學。選用教材:病理生理學(人衛專升本),主編:王萬鐵。二、教學內容及學時分派章節主要內容學時數第一、二章緒論、疾病概論l第三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3第四章酸堿平衡紊亂3第五、六章缺氧、發熱自學第七、八章細胞信號轉導異常與疾病、細胞凋亡與疾病自學第九章應激2第十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2第十一章休克2第十二章缺血一再灌注損傷2第十三章高血壓2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3第十五章呼吸功能不全2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2第十七章腎功能不全3第十八章腦功能不全自學合計27三、教學內容及規定第一、二章緒論與疾病概論一、目的規定(一)掌握健康、疾病、病因、條件、誘因、康復、死亡、腦死亡、衰老等概念及相應的英語詞匯。(二)了解病因的種類及其致病特點,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及機制,疾病的通過與轉歸,衰老的發生機制。時數:1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1、基本病理過程的概念。2、健康的概念,疾病的概念,疾病發生的因素(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營養性因素、精神因素、遺傳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及免疫性因素)、條件,疾病的通過與轉歸。3、衰老的概念及其也許機制(遺傳程序學說、損傷累積學說、免疫學說)。(二)重點講解健康、疾病、因素、條件、死亡、腦死亡、完全康復、不完全康復、衰老等概念。(三)一般介紹1、病理生理學的任務、地位與內容,病理生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發展簡史。2、疾病發生的一般規律(因果交替/轉化,損傷與抗損傷,局部與整體),基本機制(神經,體液,細胞機制,分子機制)。第三章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一、目的規定(一)掌握低滲性脫水、高滲性脫水、水中毒、水腫、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反常性酸性尿的概念;掌握相應名詞的英語詞匯。(二)掌握低滲性脫水、高滲性脫水、水中毒、水腫四種類型水鈉代謝紊亂的因素和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掌握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的因素和機制,對機體的影響。(三)了解上述代謝障礙的防治原則。時數;3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高滲性脫水及低滲性脫水的概念,2種脫水的病因,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水腫的概念、發病機制。低鉀血癥和高鉀血癥的概念、病因、機制及對機體的影響。(二)重點講解l、高滲性脫水及低滲性脫水的概念,2種脫水對機體的影響,水腫的發病機制;2、低鉀血癥的概念:因素和機制(攝入局限性、排出過多、鉀由細胞轉入細胞內);對機體的影響(骨骼肌的超極化阻滯;心臟的影響涉及心肌興奮性升高,自律性升高,傳導性減少,收縮性下降;腎的影響有尿濃縮功能障礙,腎血流量減少等;胃腸功能障礙;物質代謝的影響: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變化)。3、高鉀血癥的概念:因素和機制(攝入過多、排出減少、細胞內鉀釋出過多);對機體的影響(對骨骼肌的影響;輕度高血鉀時,興奮性升高.重度高血鉀時,去極化阻滯;對心臟的影響:心肌興奮性先升高后下降,自律性減少,傳導性減少,收縮性減少:對電解質、酸堿平衡的影響)。(三)一般介紹正常水鈉代謝,高滲性脫水及低滲性脫水的防治原則,等滲性脫水,常見幾種類型,水腫的治療原則。水中毒的概念及因素、機制,對機體的影響。水腫的分類,水腫的特點及對機體的影響,正常鉀的代謝過程。第四章酸堿平衡紊亂一、目的規定(一)掌握反映酸堿平衡狀況的各項指標的含義,正常值;掌握四種單純型ABD和混合型ABD概念及英文詞匯。(二)掌握四種單純型ABD的因素和機制,機體的代償調節,血氣檢測特點,對機體的影響。(三)掌握ABD類型的判斷方法。(四)了解四種單純型ABD的防治原則,了解混合型ABD的類型及血氣檢測特點。時數:3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酸及堿的概念,機體在正常情況下對酸堿的四大調節系統:體液緩沖系統、肺、腎、組織細胞的緩沖。酸堿平衡狀況的各項指標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義,單純型ABD因素,機體的代償調節,血氣檢測特點,對機體的影響,ABD類型的判斷方法。(二)重點講解l、酸堿平衡狀況的各項指標:涉及酸堿度(PH)、二氧化碳分壓(PaC02)、標準碳酸氫鹽(SB)、實際碳酸氫鹽(AB)、緩沖堿(BB)、堿剩余(BE)、陰離子間隙(AG)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義。2、代謝性酸中毒:概念;因素和機制;AG增高型(乳酸酸中毒、酮癥酸中毒、水楊酸鹽中毒、固定酸排出障礙),AG正常型(消化道丟失HC03―、輕中度腎功能障礙、近端和遠端腎小管性酸中毒、攝入含C1-的酸性藥物過多、高鉀血癥等);機體的代償調節(血液的緩沖、肺與腎臟的代償調節、細胞內外離子互換);對機體的影響;血氣指標的變化特性;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因素和機制(呼吸中樞克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胸廓病變、CO2吸入過多等);機體的代償調節(細胞內外離子互換和細胞內緩沖、腎臟的調節);對機體的影響;血氣指標的變化特性;4、ABD類型的判斷方法。(三)一般介紹1、代謝性堿中毒:鹽水反映性和鹽水抵抗性堿中毒;因素和機制(經胃丟失及經腎丟失氫離子、堿性物質輸入過量、缺鉀等);機體的代償調節,對機體的影響;血氣指標的變化特性;2、呼吸性堿中毒的因素,機體的代償調節,血氣檢測特點,對機體的影響。3、四種單純型ABD的分類,混合型ABD的類型及血氣檢測特點。四種單純型ABD的防治原則。第五章缺氧(自學)一、目的規定(一)熟悉缺氧、發紺的概念及英文詞匯;掌握反映缺氧的常用血氣指標概念及正常值。(二)熟悉四種缺氧的因素和機制,血氧變化特點與組織缺氧的機制;熟悉缺氧時機體的變化。(三)了解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了解氧療與氧中毒。二、教學內容(一)缺氧的概念,常用的指標及意義(血氧分壓、血氧含量、氧飽和度、血氧容量、P50、動-靜脈血氧含量差)。(二)缺氧的類型、因素、發病機制與特點(低張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環性缺氧、組織性缺氧)。(三)缺氧時組織細胞、機體功能代謝變化:組織細胞代償性反映(細胞運用氧的能力增強、糖酵解加強及乳酸生成增多、肌紅蛋白增長);組織、細胞的損傷(細胞膜損傷、線粒體損傷、溶酶體損傷);呼吸系統變化、循環系統變化(心功能的變化、冠脈血流量的改變、肺血管收縮、毛細血管增生)、血液系統變化、中樞神經系統變化。(四)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謝耗氧率、機體的代償能力。(五)氧療與氧中毒。第六章發熱(自學)一、目的規定(一)熟悉發熱、發熱激活物、EP的概念及英語詞匯;(二)熟悉發熱激活物的種類;熟悉EP的種類;發熱中樞調節介質種類;(三)熟悉發熱時體溫上升的基本機制;熟悉發熱的時相及熱代謝特點,發熱時代謝和功能的變化;(四)了解發熱的解決原則。二、教學內容(一)熟悉正常機體體溫的調節,發熱與過熱概念;(二)了解發熱的因素和機制:外致熱原和激活物的概念,發熱激活物的重要種類和性質,內生致熱原的概念、種類(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2、巨噬細胞炎癥蛋白-l、IL-8、內皮素)、產生、釋放;發熱中樞的調節介質(正調節介質重要涉及前列腺素、環磷酸腺苷、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Na+/Ca2+比值、一氧化氮等:負調節介質重要涉及精氨酸加壓素、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脂皮質蛋白A-1)及其作用。(三)熟悉發熱的時相(體溫上升期、高溫連續期、體溫下降期)。(四)了解發熱機體的重要功能和代謝變化和發熱的生物學意義:物質代謝變化;發熱時機體的重要生理功能改變及防治原則。第七章細胞信號轉導異常與疾病(自學)一、目的規定(一)了解細胞信號轉導的基本過程和機制;(二)了解信號轉導異常的因素和發病環節;(三)了解與細胞信號轉導異常有關的疾病。二、教學內容(一)了解細胞信號轉導的概念及重要途徑:(G蛋白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途徑、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核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途徑);(二)了解細胞信號轉導異常與疾病:受體異常與疾病(遺傳性受體病、自身免疫性受體病、繼發性受體異常);G蛋白異常與疾病(霍亂、肢端肥大癥和巨人癥、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多個環節細胞信號轉導障礙與疾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肌肥厚、腫瘤)。(三)了解細胞信號轉導異常的防治原則。第八章細胞凋亡與疾病(自學)一、目的規定(一)了解細胞凋亡的概念,了解凋亡與壞死的異同點、凋亡的過程及調控;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二)了解與細胞凋亡有關的疾病及防治原則。二、教學內容(一)了解凋亡的概念及與壞死的異同,細胞凋亡的過程(凋亡信號轉導、凋亡基因激活、細胞凋亡的執行、凋亡細胞的清除)與調控;(二)了解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凋亡信號(生理性凋亡信號、病理性凋亡信號);細胞凋亡信號的轉導(①胞內Ca2+信號系統;②cAMP/PKA信號系統;③Fas/FasL信號系統;④神經酰胺信號系統;⑤二酰甘油/PKC信號系統;⑥酪氨酸蛋白激酶信號系統);凋亡相關基因(克制凋亡基因,如:EIB、IAP、Bcl-2等。促進凋亡基因,如Bax、ICE、P53等。雙向調控基因,例如c-myc、Bcl-x等);(三)了解細胞凋亡與疾病:細胞凋亡局限性(腫瘤、自身免疫病)細胞凋亡過度(心血管疾病、神經元退行性疾病、病毒感染)細胞凋亡局限性與過度并存;(四)了解細胞凋亡的防治原則。第九章應激一、目的規定(一)掌握應激、應激原、AP、HSP、GAS的概念;掌握應激反映的基本過程;(二)熟悉應激時的神經內分泌反映;熟悉應激相關的疾病;(三)了解應激的生物學意義;了解應激性損傷的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應激是指機體在受到各種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映。應激原的概念。應激反映的基本表現;全身適應綜合征指非特異的應激反映所導致的各種各樣的機體損害和疾病,可分為警惕期、抵抗期及衰竭期三個階段。(二)重點講解應激、應激原、全身適應綜合征的概念:應激反映的基本表現:①神經內分泌反映:藍斑-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系統及其它激素在應激時變化狀態;②熱休克蛋白、急性期反映蛋白的概念及其生物學功能(克制蛋白酶、清除異物和壞死組織、抗感染、抗損傷、結合與運送功能)。③應激時機體的能量和物質代謝的變化:能量代謝明顯加強;物質代謝總的特點是分解增長,合成減少。(三)一般了解應激性損害與應激性疾病:神經系統的損傷與疾病、心血管系統的損傷與疾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律失常)、消化系統的損傷與疾病、免疫系統的損傷與疾病、內分泌系統的損傷與疾病、血液系統變化與疾病、創傷后應激綜合征。應激的分類(良性與惡性應激、軀體與心理應激等);應激性損傷的防治原則。第十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一、目的規定(一)掌握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裂體細胞、FDP等的概念及英語詞匯;掌握DIC的發病機制,機體變化和臨床表現;(二)熟悉影響DIC發生發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分型;了解DIC的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DIC的概念;DIC的病因和發病機制;DIC的機能代謝變化(出血、臟器功能障礙、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二)重點講解DIC的概念;病因和發病機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激活凝血因子Ⅻ、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組織破壞使大量組織因子入血,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血細胞大量破壞;其它促凝物質入血)。(三)一般介紹DIC的分期與分型;影響DIC發生發展的因素;DIC的防治原則。第十一章休克一、目的規定(一)掌握休克、MODS的概念及英語詞匯;掌握休克的發病機制,休克時細胞的變化及器官功能衰竭;(二)熟悉各型休克的特點;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礙與衰竭;(三)熟悉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類;休克的發展過程及其機制(休克Ⅰ、Ⅱ、Ⅲ期的變化機理與特點);血液流變學的改變及其意義;休克時細胞代謝的變化及功能、結構的損害;重要器官功能的改變(心、腎、肺、及肝和胃腸道、多器官衰竭)。(二)重點講解體克的概念;休克的分期與發病機制。(三)一般介紹休克時體液因子的變化與全身反映,器官功能變化與多器官功能障礙和衰竭,休克的防治原則。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損傷一、目的規定(一)掌握缺血-再灌注損傷、自由基、氧自由基、鈣超載、心肌頓抑、無復流現象的概念及英語詞匯;(二)掌握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重要發生機制;熟悉心肌、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變化。(二)了解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概念,發生機制(自由基的作用、鈣超載、微血管損傷和白細胞的作用),心肌、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變化。(二)重點講解缺血-再灌注損傷的概念,發生機制(自由基的作用、鈣超載、白細胞作用)。(三)一般介紹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因素、影響因素;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的變化;防治原則。第十三章高血壓一、目的規定(一)掌握高血壓、血管重構、高血壓性腦病的概念;掌握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機制;繼發性高血壓的類型;(二)熟悉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分類;熟悉高血壓對機體的影響;了解其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高血壓的概念;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機制;繼發性高血壓的類型(腎性高血壓、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Cushing綜合征);(二)重點講解高血壓的概念,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機制(腎臟排鈉能力減少、胰島素抵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血管重塑);(三)一般介紹高血壓的分類,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的病因;高血壓對機體的影響;防治原則。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一、目的規定(一)掌握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緊張源性擴張、心肌肥大等概念及英文詞匯;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發生機制、機體的代償;(二)熟悉心力衰竭的誘因、分類、臨床表現、防治原則。時數:3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心肌收縮性減弱、心室舒張功能異常)、代償反映(心臟代償反映:心率加快、心臟擴張、心肌肥大)。(二)重點講解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心肌收縮性減弱)。(三)一般介紹心力衰竭的病因、誘因、分類;正常心肌舒縮的分子機制;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心臟各部舒縮活動的不協調性);代償反映(心外代償反映、神經-體液的代償反映)、臨床表現、防治原則。第十五章呼吸功能不全一、目的規定(一)掌握呼衰、功能性分流、死腔樣通氣、肺性腦病的概念及英文詞匯;掌握呼衰的因素、發病機制,血氣變化特點;(二)熟悉呼吸衰竭時酸堿平衡紊亂、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循環系統的變化,了解防治原則。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呼吸衰竭、功能性分流、死腔樣通氣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因素、發病機制。呼吸衰竭時機體的重要機能代謝變化(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呼吸系統變化、循環系統變化、中樞神經系統變化,腎與胃腸道功能變化)。(二)重點講解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發病機制:肺通氣功能障礙(限制性通氣局限性、阻塞性通氣局限性)、彌散障礙(肺泡膜面積減少、肺泡膜厚度增長),肺泡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部分肺泡通氣局限性-功能性分流或無通氣-真性分流,部分肺泡血流局限性-死腔樣通氣),血氣變化的特點。(三)一般介紹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則:改善肺通氣與吸氧。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一、目的規定(一)了解肝功能不全的一般概述;(二)掌握肝功能不全、肝性腦病、假性神經遞質、肝腎綜合癥的概念;掌握肝性腦病發病機制中三大學說;熟悉肝性腦病治療原則;(三)了解肝功能不全臨床綜合癥的發生機制;了解肝性腎功能衰竭類型及發病機制。時數:2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肝功能衰竭、肝性腦病、肝性功能性腎衰竭的概念;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決定和影響肝性腦病發生的因素。(二)重點講解肝性腦病、肝性功能性腎衰竭的概念,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氨中毒、假性神經遞質、血漿氨基酸失衡學說)。(三)一般講解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肝功能不全的分類及病因,肝性腦病的分期,肝性腦病防治原則,肝性腎功能衰竭類型,肝性功能性腎衰竭的發病機制。第十七章腎功能不全一、目的規定(一)掌握急性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癥、少尿等的概念、病因、分類、發病機制和機能代謝變化及其發生機制;(二)掌握慢性腎功能不全、腎性高血壓、腎性骨營養不良等的概念、發病機制和機體的重要機能及代謝變化;(三)了解尿毒癥時機能代謝變化及發病機制,了解尿毒癥的防治原則。時數:3學時二、教學內容(一)具體講解急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概念,急性腎功能不全的病因(腎前性因素、腎性因素、腎后性因素)與類型,少尿型急性腎功能不全的發病通過、發生機制,少尿期的代謝紊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因、發病過程及其機制(健存腎單位學說、矯枉失衡學說,腎小球過度濾過學說),慢性腎功能不全對機體的影響。(二)重點講解急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概念,少尿型急性腎功能不全的發病通過(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的特點)、發生機制(腎血管因素、腎小球因素、腎小管因素、細胞代謝因素),慢性腎功能不全對機體的影響。(三)一般介紹非少尿型急性腎功能不全,急性腎功能不全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則。第十八章腦功能不全(自學)一、目的規定了解腦功能不全的概述;了解腦的認知障礙;了解腦的意識障礙。二、教學內容(一)一般了解腦的結構、代謝與功能特性;腦功能不全的常見因素;腦功能不全的常見表現。(二)了解認知的腦結構基礎;認知障礙的表現(學習、記憶障礙;失語;失認;失用;癡呆);認知障礙的因素及發生機制(腦外傷、腦老化、腦組織調節分子異常、缺血、缺氧性損傷、慢性全身性疚病);認知障礙的防治原則。(三)了解意識障礙的腦結構基礎、意識障礙的重要表現(譫妄、精神錯亂、昏睡、昏迷);意識障礙的因素及發生機制(急性腦損傷、急性腦中毒、顱內占位性病變和破壞性損傷);意識障礙對機體的影響及防治原則。專升本《人體解剖學》教學大綱一、前言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基礎課程之一,授課內容以局部解剖學為主,同時在不同章節適度介紹系統解剖學和斷面解剖學內容,目的是:①加強知識的鞏固和銜接:②為臨床影像學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斷面解剖學知識。通過多媒體面授、錄像和自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獲得豐富知識,為其它醫學基礎課和臨床課打下良好的基礎。本人綱合用于臨床、口腔、影像、護理學專升本3年制的教學。選用教材:《人體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邵華信主編。二、授課內容與學時分派章節主要內容學時數第一章頭部1.面部:①面部的淺層結構;②面側區。2.顱部:①顱頂;②顱底內面。3第二章頸部1.頸部的層次結構:頸筋膜及其間隙。2.頸前區:①下頜下三角;②頸動脈三角。3.胸鎖乳突肌區和頸外側區。4.頸根部的內容。5第三章胸部1.胸壁的淺層結構和深層結構。2.膈的位置、分部、裂隙與薄弱區。3.胸腔及其內容。4.縱隔:①上縱隔;②下縱隔。5.胸部的斷面解剖學概要6第四章腹部1.腹前外側壁:①層次結構;②腹股溝區。2.腹膜與腹膜腔。3.腹腔臟器。4.肝門靜脈。5.腹膜后隙。6.腹部的斷面解剖學概要。9第五章盆部與會陰1.盆部:①骨盆;②盆底肌與盆膈:③盆筋膜及其間隙。2.會陰:①肛區;②尿生殖區。3第六章脊柱區1.表面解剖。2.軟組織:①淺層結構;②深筋膜;③肌層。3.脊柱2第七章上肢1.表面解剖。2.肩部:腋區。3.臂部:①臂前區:②臂后區。4.前臂部:①前臂前區;②前臂后區。5.腕和手。4第八章下肢1.臀部的淺層結構和深層結構。2.股部:①股前區;②股后區。3.小腿部:①小腿前區;②小腿后區。4第九章神經系統l.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系統的區分。2.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3.脊髓和腦。4.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①感覺傳導通路;②運動傳導通路;③常見的神經反射。5.脊神經和腦神經自學第十章感覺器1.視器:①眼球;②眼副器2.前庭蝸器:①外耳;②中耳;③內耳。自學第十一章內分泌系統1.垂體。2.甲狀腺。3.甲狀旁腺。4.腎上腺。自學合計36三、教學內容規定本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分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級。1.掌握內容在課堂上把基礎理論講深、講透,學生必須全面地掌握,做到能說得出、用得上。2.熟悉內容重點講解,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重點。3.了解內容概括講授,扼要介紹有關知識的進展與規律,使學生有一般結識,知其要點,學到有關知識,做到一般理解。第一章頭部1.熟悉頭部重要的體表標志:眉弓、枕外隆凸、乳突、顴弓、下頜角、翼點、耳屏。2.了解腦膜中動脈、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運動性語言中樞的體表投影。3.了解面部的淺層結構。4.掌握腮腺咬肌區的位置、結構、毗鄰及其臨床意義。5.了解面部軟組織間隙。熟悉了解口腔、鼻、咽的結構。了解眶的構成。6.掌握顱頂軟組織層次及其解剖學特點和臨床意義。7.掌握顱頂血管、神經的分布規律。8.了解顱內外靜脈交通途徑。了解顱底內面蝶鞍區的形態結構,垂體毗鄰及臨床意義。9.了解頭部斷面解剖學概要。第二章頸部1.熟悉頸部的分區。了解頸部的重要體表標志:舌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第7頸椎棘突、鎖骨上大窩。2.掌握頸筋膜分層及筋膜間隙的位置與連通。3.掌握甲狀腺形態、位置、毗鄰。掌握甲狀腺的血管及其與喉神經的關系。4.掌握氣管頸段的毗鄰及氣管切開術的解剖要點。5.了解頸根部的境界及重要結構的位置、毗鄰、特點及臨床意義。6.了解頸部淋巴分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7.了解頸部斷面解剖學概要。第三章胸部1.了解胸部的境界和重要標志線。2.熟悉女性乳房的構造、血供。掌握女性乳房的淋巴回流。3.了解胸壁的層次、胸部皮神經分布的節段性和重疊性及其意義。4.掌握肋間隙結構及神經、血管走行的排列關系及其臨床意義。5.了解胸膜腔的構成、胸膜頂、胸膜竇以及胸膜的體表投影。6.了解肺的形態、分葉分段、肺門與肺根的定義,肺門結構的排列、肺根的毗鄰關系。7.掌握縱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和分部。掌握上縱隔結構層次。8.掌握后縱隔各結構的起止、行程和重要毗鄰及臨床意義。熟悉心包和心包腔的概念。9.了解胸部斷面解剖學概要。第四章腹部1.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區、體表標志和重要臟器的體表投影。2.熟悉腹前外側壁的層次、結構特點及其臨床意義。3.掌握腹股溝區的解剖特點及其與腹股溝疝形成的關系。了解腹股溝斜疝與直疝的解剖學鑒別要點。4.掌握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形成的結構、腹膜腔的分區、重要間隙及其臨床意義。5.熟悉胃的形態、位置;了解胃的毗鄰、神經分布及血供。6.掌握十二指腸的位置、形態結構、分部、毗鄰及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和臨床意義。7.掌握肝的位置、體表投影及毗鄰。掌握肝蒂的組成及重要結構的排列關系和臨床意義。8.掌握肝外膽道的組成、膽總管的分段及各段的重要毗鄰。了解膽囊、膽囊管、膽囊動脈的異常情況及膽囊三角(Calot三角)在尋找膽囊動脈時的實用價值。9.了解脾臟的位置、毗鄰。10.了解空、回腸動脈分布的特點及對腸切除吻合術的意義。11.掌握闌尾的位置、根部的體表投影及尋找闌尾的方法。12.熟悉結腸的動脈供應。13.掌握肝門靜脈的特點、組成、重要屬支及與腔靜脈間的吻合情況。14.了解腹膜后間隙的位置和界線、重要臟器以及對腹膜外手術的意義。15.了解胰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鄰(特別是與十二指腸及大血管的位置關系)。16.掌握腎的位置、毗鄰及其臨床意義。17.熟悉輸尿管的行程、狹窄部位以及與輸尿管結石的關系。18.了解腹部斷面解剖學概要。第五章盆部與會陰1.了解盆部與會陰的境界、分區與體表標志。2.熟悉骨盆的整體觀和性別差異。3.掌握盆膈的概念與組成。了解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掌握筋膜間隙的名稱、位置、交通及其臨床意義。4.了解直腸、膀胱、前列腺的位置及毗鄰。5.了解子宮的位置、毗鄰、固定裝置。掌握子宮動脈的行徑與輸尿管的位置關系。6.掌握卵巢、輸卵管的位置及其與子宮闊韌帶的關系。7.掌握肛門外括約肌。掌握坐骨肛門窩的結構、內容及其臨床意義。8.掌握尿生殖膈的形成:了解會陰淺隙、深隙的概念及其與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滲的解剖關系。9.了解盆部斷面解剖學概要。第六章脊柱區1.了解脊柱區的范圍及分區和體表標志。2.掌握脊柱區層次和腰上、下三角的境界及臨床意義。3.了解椎骨及其連結。了解脊柱四個生理性彎曲。4.掌握椎管的組成及其管壁的構成、毗鄰及臨床意義。5.掌握硬脊膜、蛛網膜、軟脊膜的解剖特點,硬脊膜外隙、蛛網膜下隙。6.了解椎內靜脈叢的組成與交通。第七章上肢1.了解上肢的體表標志和動脈、神經的體表投影。2.掌握上肢淺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的起始、行程、回流及其臨床意義。3.了解上肢骨及其連結。4.了解腋腔的構成。掌握腋腔的內容、腋鞘的概念及其臨床意義。5.掌握橈神經的行程和易損傷的部位。6.了解前臂前群肌的層次。掌握正中神經、尺神經的行程和支配。7.掌握腕管的概念及通過的結構。8.掌握手掌筋膜鞘的構成。了解手掌的筋膜間隙。9.了解掌淺弓、掌深弓的構成。了解正中神經、尺神經在手的分支和分布。第八章下肢1.了解下肢的體表標志和動脈、神經的體表投影。2.掌握大、小隱靜脈的起始、行程。3.掌握通過梨狀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和神經。4.了解陰部外動詠、腹壁淺動脈、旋骼淺動脈的行程及分布。5.掌握腹般溝淺淋巴結的分群、位置及收納范圍。6.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組成及內容。掌握股管的組成及其臨床意義。7.了解收肌管的組成及內容。8.了解股內側區閉孔動脈和閉孔神經的行程、分支及分布。9.掌握坐骨神經在股后區的行程、分支及支配。10.了解脛后動脈、腓動脈及脛神經的行程及其臨床意義。了解脛前動脈和腓深神經的行程。了解腓淺神經的行程和支配。11.掌握踝管的構成及其通過的內容和臨床意義。12.了解足背動脈的行程、分支和足底的血管和神經。第九章神經系統1.熟悉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2.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內比結構。3.熟悉腦神經核的分類和性質。4.了解大腦半球的分葉和機能定位。5.了解端腦的內部結構。6.了解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7.了解周邊神經。第十章感覺器1.了解眼球壁的層次結構。2.熟悉眼屈光裝置的構成。3.了解外耳和中耳的構成。4.熟悉內耳各感受器的名稱和功能。第十一章內分泌系統了解各內分泌腺的位置和重要功能。專升本《生物化學》教學大綱一、前言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防止、口腔、影像、護理等專業學科的基礎課程。選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專科起點本科學歷教育(專升本)教材,由金麗琴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根據國家教委對醫學生物化學教學規定的精神和成人繼續教育的實際需要,本版教材著重于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力求體現科學性、基礎性、先進性、啟發性和實踐性的特性,突出了生物化學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專業特點。且進一步淺出,重點突出,條理清楚,邏輯性強,力求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一體的培養意識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有助于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以真正達成各專業培養目的,適應21世紀醫學教育的需求。教學基本目的和基本規定:系統地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重要知識點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組成、結構和功能,以及結構與功能間的內在聯系;生物體內物質代謝、能量代謝與信號轉導;遺傳信息的貯存、傳遞、表達和調控。了解現代生物化學理論、技術新進展及在各學科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采用面授與自學相結合的辦法。生物化學理論面授學時定為33學時,根據成教專升本臨床醫學、防止、口腔、影像、護理等專業學科的教學目的。并結合成教專升本學生的基礎和特點,本大綱規定了生物化學教學的基本規定,并對某些內容和課時數進行適當的調整。本教學大綱內容分重點掌握、熟悉、了解二級。二、教學內容及學時分派章節重要內容學時數第一章緒論自學第二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3第三章酶3第四章糖代謝3第五章生物氧化2第六章脂類代謝3第七章蛋白質分解代謝3第八章核酸化學與核苷酸代謝3第九章DNA的生物合成2第十章轉錄與轉錄后加工修飾2第十一章蛋白質的生物合成2第十二章基因結構與基因表達調控2第十三章基因工程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2第十四章細胞信號轉導2第十五章肝的生物化學1第十六章營養與疾病自學合計33三、教學內容及規定第一章緒論目的規定一、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二、了解生物化學發展史、研究的重要內容。教學內容一、掌握:生物化學的概念。二、了解:生物化學的發展史及現代生物化學發展特點,生物化學研究重要內容。第二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目的規定一、掌握蛋白質的組成、結構與功能。二、熟悉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三、了解蛋白質的生理功能及分類。教學內容一、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特點;蛋白質的元素組成及特點;肽鍵、酞鏈的概念和結構;蛋白質一級結構和各種空間結構及其維持這些結構的作用力;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兩性電離及其等電點、膠體性質及維持親水膠體的穩定因素、變性、疑固。二、熟悉:蛋白質一級結構、空間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三、了解:氨基酸的分類;蛋白質的生理功能;蛋白質的分類;蛋白質的紫外吸取和呈色反映。第三章酶目的規定一、掌握酶的組成、結構、酶促反映動力學特性和有關酶學的基本概念。二、熟悉各類B族維生素和變構酶、修飾酶的概念。三、了解酶的分類和命名、酶催化作用的機制和酶與醫學的關系。教學內容一、掌握:酶的概念、化學本質和組成;輔基和輔酶;酶促反映的特點;絕對特異性和相對特異性;酶的必需基團和活性中心;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和影響機理;米氏方程式、Km的意義和Km、Vm值的求法;最適pH和最適溫度;不可逆性克制的概念及應用;競爭性克制和非競爭性克制;酶原和酶原的激活及其生理意義;B族維生素與輔酶的關系。二、熟悉:B族維生素結構與缺少癥;變構酶和酶的變構調節;修飾酶和酶的共價修飾調節。三、了解:酶的分類和命名;金屬離子的作用;酶催化作用的機制;酶活性的測定與酶活性單位;酶與醫學的關系。第四章糖代謝目的規定一、掌握糖代謝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及生理意義。二、熟悉糖代謝的調節和激素對血糖的調節。三、了解糖的消化和吸取、體內糖代謝的概況和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教學內容一、掌握:血糖的來源和去路,血糖的正常含量;糖酵解的概念、基本過程和生理意義;有氧氧化的概念、基本過程;三羧酸循環的概念、反映過程、生理意義;ATP的生成;磷酸戊糖途徑的生理意義;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概念及重要途徑;糖異生的概念、原料、重要途徑、生理意義;乳酸循環;糖代謝各種途徑的有關關鍵酶。二、熟悉:糖酵解、有氧氧化、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具體途徑及糖代謝各種途徑的調節;激素對血糖濃度的調節。三、了解:糖的消化和吸取;體內糖代謝的概況;糖磷酸戊糖代謝途徑;其他單糖代謝;肌糖原的合成和分解。第五章生物氧化目的規定一、掌握重要電子傳遞鏈、氧化磷酸化、ATP生成方式及能量轉移和儲存。二、熟悉生物氧化概念、CO2的生成、細胞液中NADH的氧化作用和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三、了解參與生物氧化的酶類、氧化磷酸化的偶聯機制及非線粒體氧化體系。教學內容一、掌握:電子傳遞鏈的概念、組成成分及兩條重要呼吸鏈的排列順序;氧化磷酸化的概念、P/O比值、偶聯的部位和生成ATP的數量;高能磷酸鍵、高能化合物,ATP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能量和磷酸基的轉移和儲存、磷酸肌酸,ATP的循環;a-磷酸甘油穿梭和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所處部位及結果。二、熟悉:生物氧化概念及特點:生物氧化過程中CO2的生成;a-磷酸甘油穿梭和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徑;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克制劑、激素、ATP/ADP比值。三、了解:參與生物氧化的酶類;電子傳遞鏈各成分結構;氧化磷酸化的偶聯機制,ATP合酶,化學滲透學說;非線粒體氧化體系。第六章脂類代謝目的規定一、掌握脂類及脂肪動員的概念、脂肪酸的β-氧化及酮體的代謝、甘油磷脂及膽固醇基本代謝和血脂及血漿脂蛋白概念。二、熟悉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及膽固醇合成調節和調節的因素。三、了解脂類的消化、吸取和脂肪酸合成過程、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產物、血漿脂蛋白的代謝過程以及代謝異常。教學內容一、掌握:脂類的基本概念、分類、分布、含量、生理功能;脂肪動員的概念、過程、激素敏感性脂肪酶;β-氧化概念、過程(活化、進入線粒體、β-氧化循環)、β-氧化所釋放能量的計算;酮體生成的器官、原料、基本過程(關鍵酶),酮體運用的器官、基本過程(關鍵酶),酮體代謝生理意義;脂肪酸的合成的原料及重要過程;甘油磷脂的合成原料及重要過程;膽固醇來源、膽固醇合成的部位、原料、重要過程、轉化與排泄;血脂的概念、組成、含量、來源、去路、存在形式,血漿脂蛋白概念、分類(電泳分類法、超速離心分類法)、組成和功能,載脂膽白的概念。二、熟悉:甘油的代謝;甘油三酯合成的部位、原料、基本過程;甘油磷脂組成、分類、合成過程及降解代謝;膽固醇合成調節和調節的因素。三、了解:脂類的消化、吸取;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脂肪酸合成過程及脂肪酸的碳鏈的加長;甘油三酯代謝調節;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產物,前列腺素、血銓素、白三烯的化學結構、命名、合成、生理功能;鞘糖脂的代謝;血漿脂蛋白結構及載脂蛋白分類、功能;血漿脂蛋白的代謝過程以及代謝異常。第七章蛋白質分解代謝目的規定一、掌握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尿素生成及個別氨基酸的特殊代謝的基本概念。二、熟悉氨基酸的代謝概況及氨基酸、糖、脂肪代謝的關系。三、了解蛋白質的消化、吸取、腐敗及內源蛋白質的降解。教學內容一、掌握: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氧化脫氨基作用的概念、反映式、有關酶的作用及其特點,轉氨基作用的概念、反映式、轉氨酶及其輔酶的作用機理,ALT,AST的作用及在組織中的分布、其測定的臨床意義,聯合脫氨基作用的概念、反映式、生理意義及產物,嘌呤核苷酸循環脫氨基作用所處部位;體內氨的來源和轉運,尿素生成的部位、重要過程(鳥氨酸的循環)、調節,高血氨與氨中毒的概念、引起的因素和結果及其機理;a-酮酸的代謝;氨基酸的脫羧基作用的產物及作用;一碳單位概念、種類、代謝的生理意義;蛋氨酸循環及S-腺苷蛋氨酸的作用。二、熟悉:氨基酸的來源、代謝概況;氨基酸、糖及脂肪代謝的關系;一碳單位代謝過程;肌酸的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謝概況。三、了解:蛋白質的消化、吸取與腐敗;內源蛋白質的降解;非氧化脫氨基作用;嘌呤核苷酸循環脫氨基作用的過程;半胱氨酸、胱氨酸的代謝,色氨酸的代謝;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代謝過程;支鏈氨基酸的代謝。第八章核酸化學與核苷酸代謝目的規定一、掌握核酸的基本性質、結構、功能和核苷酸代謝的概況。二、熟悉基因、基因組和DNA的超螺旋結構、核小體的概念。三、了解mRNA、rRNA及其他RNA的結構與功能和核苷酸代謝途徑的過程與調節。教學內容一、掌握:堿基、戊糖、核苷、核苷酸、核酸等的基本概念,核酸和核苷酸的分子組成;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連接方式,核酸的一級結構;DNA雙螺旋結構要點;RNA的種類及RNA的結構特點、功能,tRNA的一級、二級、三級結構;DNA的變性、復性,解鏈溫度(Tm)、高色效應。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概念、原料、部位、特點;嘌呤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的概念、原料、部位、過程、所需的酶、意義;嘧啶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概念、原料、特點、UTP的生成、UTP轉變CTP;嘧啶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的過程、酶;脫氧核苷酸的生成;dTTP的生成;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的產物。二、熟悉:DNA的超螺旋結構及核小體的概念;基因與基因組的概念;嘌呤、嘧啶核苷酸抗代謝物的種類及其作用機理,舉例說明。三、了解:mRNA、rRNA及其他RNA的結構;cAMP的組成、結構、功能;核酸的大小和測定及核酸的水解。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過程與調節;嘌呤核苷酸的互相轉變;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過程;嘧啶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過程與調節;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及其產物。第九章DNA的生物合成目的規定一、掌握遺傳的中心法則及有關的基本概念、DNA半保存復制、DNA的修復。二、熟悉DNA復制的基本特點及真核生物DNA復制的特點。三、了解DNA半保存復制的實驗證據及DNA的損傷與修復的機理。教學內容一、掌握:遺傳的中心法則、復制、轉錄、逆轉錄、翻譯的概念;DNA半保存復制的基本概念;DNA復制的反映體系;模板、原料、引物、DNA聚合酶、解旋、解鏈酶類、單鏈DNA結合蛋白、引物酶、DNA連接酶;大腸桿菌DNA復制過程;起始、延長、終止,復制叉、領頭鏈、隨從鏈、岡崎片段;逆轉錄的概念;DNA修復的種類、過程以及酶。二、熟悉:DNA復制的基本特點及真核生物DNA復制的特點;逆轉錄病毒與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概念:DNA的損傷的因素及突變分了改變的類型。三、了解:DNA半保存復制的實驗證據;滾環復制;DNA的損傷與修復的機理。第十章轉錄與轉錄后加工修飾目的規定一、掌握原核生物轉錄的過程及真核生物mRNA、tRNA轉錄后修飾加工。二、熟悉真核生物生物的RNA聚合酶及轉錄的大體過程。三、了解rRNA的轉錄后加工及核酶的概念。教學內容一、掌握:轉錄的概念,轉錄與復制的異同點;轉錄的模板和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模板鏈,編碼鏈,不對稱轉錄;原核生物轉錄的大體過程:起始、延長、終止;真核生物mRNA的轉錄后加工:帽子、尾巴、剪接,tRNA的轉錄后加工剪切、3’-端加上CCA-OH。二、熟悉:真核生物生物的RNA聚合酶;真核生物生物轉錄的大體過程。三、了解:rRNA的轉錄后加工,RNA編輯;核酶的概念、種類及發現的意義。第十一章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目的規定一、掌握mRNA、tRNA、rRNA的功能及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過程。二、熟悉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過程及有關酶、蛋白因子。三、了解蛋白體合成后的加工、靶向轉運及抗生素等對翻譯的影響作用。教學內容一、掌握:翻譯的概念;mRNA的功能,遺傳密碼的概念、特點;tRNA的功能及其三葉草型結構、氨基酸臂、反密碼環的功能;rRNA的功能,大小亞基的功能,給位、受位;氨基酸的活化和轉運。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大體過程;肽鏈的起始、原核細胞起始復合物的形成;肽鏈的延長,進位、轉肽、移位、肽鏈延伸方向;肽鏈的終止,終止信號、終止因子、大小亞基分離;核蛋白體循環。二、熟悉:氨基酰-tRNA合成酶、轉肽酶、轉位酶的性質、功能;真核生物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大體過程及特點。三、了解:蛋白體合成后的加工:去除N-端的蛋氨酸,二硫鍵的形成,側鏈修飾,連接輔基,水解修剪,亞基聚合;蛋白體合成后的靶向轉運;抗生素對翻譯的克制作用及白喉毒素、干擾素對翻譯的干擾作用。第十二章基因結構與基因表達調控目的規定一、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操縱子調控模式及真核基因轉錄調控元件。二、熟悉原核轉錄終止、翻譯水平的調控和真核基因結構、表達調控的特點。三、了解原核生物轉錄的整體調控模式和真核轉錄后、翻譯水平調控。教學內容一、掌握:基因、基因組的概念,基因結構及基因表達概念;原核生物的操縱子調控模式;操縱子的結構與功能,乳糖操縱子和色氨酸操縱子,cAMP對轉錄的調控;真核基因轉錄調控元件,順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二、熟悉:原核轉錄終止和翻譯水平調控,衰減基因的調節;真核基因結構及表達調控的特點。三、了解:原核生物轉錄的整體調控模式:真核基因轉錄激活、終止和調節;真核轉錄后和翻譯水平調控。第十三章基因工程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目的規定一、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環節和基本概念和原理、重組DNA技術相關概念。二、熟悉基因重組中的轉化、轉導、轉位的基本概念。三、了解基因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教學內容一、掌握:DNA重組技術和基因工程基本概念;目的基因、工具酶、載體、受體細胞等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技術中的分、切、接、轉、篩的基本過程和機理。二、熟悉:基因重組中的轉化、轉導、轉位的基本概念。三、了解:原核、真核表達體系:基因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及生物制藥。第十四章細胞信號轉導目的規定一、掌握跨膜信號轉導相關分子概念和離子通道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基本概況。二、熟悉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概念。三、了解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及核內信號轉導。教學山容一、掌握:第一信使、受體的概念、類型:G蛋白和第二信使的概念、種類;跨膜信號轉導的途徑大體過程及機制:離子通道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cAMP-蛋白激酶A途徑,IP3、Ca2+-鈣調蛋白激酶途徑,DG-蛋白激酶C途徑,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二、熟悉: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概念、種類。三、了解:小G蛋白;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信號轉導相關疾病;核內信號轉導,CREB、AP-1、核受體。第十五章肝的生物化學目的規定一、掌握肝臟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肝臟的生物轉化作用、膽色素代謝。二、熟悉生物轉化反映及膽汁酸生成過程。三、了解黃疸的類型。教學內容一、掌握:肝臟在糖、脂、蛋白質、維生素、激素代謝中的作用;生物轉化的概念、反映類型、特點;膽汁酸生成的部位、原料、種類;膽汁酸的腸肝循環及其生理意義;膽汁酸的生理功能;膽色素的代謝;膽紅素的來源和生成;膽紅素在血液中的運送;膽紅素在肝細胞內的代謝;膽紅素在腸道中的轉變及膽素原的腸肝循環。血清膽紅素與黃疸的概念。二、熟悉:生物轉化反麻過程;初級、次級膽汁酸生成過程。三、了解:黃疸的類型、臨床表現及生化指標測定。第十六章營養與疾病目的規定一、掌握營養素的概念及糖、脂、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供能情況。二、熟悉膳食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營養價值。三、了解營養素代謝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糖尿病的關系。教學內容一、掌握:營養素的概念及需要量;糖、脂、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供能情況。二、熟悉:膳食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營養價值。三、了解:膳食礦物質、水、氧、膳食纖維營養價值;營養素代謝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糖尿病的關系。專升本《醫學影像學》教學大綱一、前言醫學影像學是醫學領域內知識更新雖快的重要學科之一,特別是近年來,CT、MRI、DSA等影像學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醫學影像學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一方面大大拓寬了臨床應用范圍與價值;另一方面,也進一步突顯了影像學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2023年衛生部教材辦組織編寫了合用于專升本的成人醫學繼續教育版的《醫學影像學》。鑒于專升本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臨床工作經驗或已學習過醫學影像學課程,但總的來說,他們尚需補充醫學影像學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故本教材重點規定講解綜合影像學的觀測與分析和綜合影像學的方法評價,規定學生在牢固掌握影像學基礎理論后能學會對的評價和應用各種影像學檢查技術。該版專升本《醫學影像學》教材,共九章,原設計授課學時為80學時,根據我院成人繼續教育學院面授授課時數總體安排,實際僅安排面授33學時。因此,本教學大綱根據33面授學時安排教學內容與進度,規定一般了解備系統常見病的MRI表現,熟悉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適應征及臨床應用價值,重點掌握各系統常見病的X線、USG、CT表現,其中限于授課時數,USG部分規定自學掌握。二、教學內容及學時分派序號內容學時數第一章總論5第二章呼吸系統6第三章循環系統3第四章骨與肌肉系統5第五章消化系統5第六章泌尿系統與腎上腺2第七章生殖系統與乳腺2第八章中樞神經系統3第九章頭頸部2合計33三、教學內容及規定第一章總論目的規定:了解醫學影像技術進展概況及發展方向,熟悉X線、CT、MRI、DSA等各種檢查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掌握X線、CT、MRI、DSA等各種檢查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及合理選用。教學內容:1.1X線成像了解X線的產生歷史,X線的防護熟悉各種X線檢查方法(普通檢查、透視與攝影、特殊檢查、造影檢查)及其合理選擇;熟悉X線的特性(穿透性;熒光效應;攝影效應:電離效應與生物效應)及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1.2數字X線攝影了解CR、DR結構與成像基本原理熟悉CR、DR臨床應用價值及優點1.3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了解DSA系統結構、成像方法、減影方式熟悉DSA成像原理:數字減影成像掌握DSA的臨床應用,重要掌握DSA適應征1.4圖像存儲與傳輸了解PACS系統的組成,工作原理;了解信息高速公路在影像學上的應用及前景熟悉PACS功能,PACS臨床應用1.5對比劑了解對比劑的分類,對比的引入方式,對比劑毒反映熟悉對比劑作用原理與價值1.6計算機體層成像了解CT基本結構,螺旋CT及多層螺旋CT的異同點;了解CT圖像后解決功能熟悉CT成像原理;熟悉CT掃描技術,特別是增強掃描的價值掌握CT圖像的有關概念:重要有CT圖像、CT值、分辨率及窗寬與窗位等概念;掌握CT臨床贏用價值1.7磁共振成像了解MRI原理與設備;了解各種MRI檢查技術熟悉MRI圖像特點掌握MRI臨床應用適應征及價值1.8超聲成像了解超聲成像的檢查方法熟悉超聲成像的基本原理掌握超聲成像的臨床應用價值1.9介入放射學概論了解介入放射學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血管內介入放射學與非血管內介入放射學的臨床應用適應征及價值1.10綜合影像學的選擇原則掌握各系統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的擇優選擇原則及綜合使用原則,掌握各種影像學檢查的方法對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價值復習思考題:*1、名詞解釋:CT增強掃描,CT值;CR與DR,CT、MRI、DSA,聲阻抗*2、試述X線的特性及成像原理*3、簡述CT檢查的優點及臨床應用;4、簡述MRI圖像特點及臨床應用5、簡述血管內介入放射學的臨床應用6、簡述超聲成像的臨床應用7、簡述各系統疾病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選擇原則第二章呼吸系統目的規定:了解呼吸系統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了解MRI在呼吸系統的重要應用價值;熟悉呼吸系統的正常X線、CT表現,熟悉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鑒別診斷及綜合影像學診斷評價;掌握呼吸系統基本病變的X線、CT表現,掌握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典型X線、CT表現教學內容:2.1檢查方法了解呼吸系統X線、CT、MRI檢查具體方法,熟悉X線、CT各種檢查方法的優缺陷與臨床應用價值2.2正常影像學解剖了解胸廓與胸壁、骨骼的正常X線、CT表現,了解MRI胸部正常解剖熟悉支氣管和氣管、肺及肺小葉、肺門及肺門血管、縱隔、橫膈、胸膜的正常X線、CT表現2.3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掌握呼吸系統各種基本病變的X線和CT表現及其臨床、病理特點2.4疾病診斷了解支氣管異物、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肺部良性腫瘤、胸膜腫瘤與損傷、縱隔損傷的X線與CT表現;一般了解縱隔、肺部疾病的MRI表現熟悉支氣管擴張、縱隔腫瘤的X線表現掌握各型肺結核、肺癌的X線和CT表現及其鑒別診斷要點:掌握大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肺膿腫、肺轉移瘤的X線、CT表現特點;掌握縱隔腫瘤、支氣管擴張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復習思考題:1、名詞解釋:空洞與空腔、肺實變、肺磨玻璃樣影*2、試述中央型、周邊型肺癌的X線、CT表現特點3、試述常見縱隔腫瘤的X線、CT表現*4、試述肺結核的分型及其X線、CT表現5、試述肺部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6、與平片比較,CT對胸部疾病診斷有哪些優點第三章循環系統目的規定:了解循環系統CT、MRI及造影檢查方法、正常表現、基本病變表現;了解常規X線和USG及放射性核素檢查的方法。熟悉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適應證與臨床應用價值;熟悉心臟、大血管常規X線檢查利USG檢查的正常表現及變異;掌握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掌握常見心血管疾病重要影像學表現特點。教學內容:3.1檢查方法了解常規X線、造影檢查、CT、MRI、USG及放射性核素檢查方法熟悉X線、造影檢查、CT、MRI、USG及放射性核素檢商方法的臨床適應證與診斷價值3.2正常影像學解剖了解CT、MRI及造影檢查正常表現熟悉心臟、大血管常規X線檢查和USG檢查的正常表現及變異3.3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了解心臟大血管造影檢查的異常所見掌握心臟大血管基本病變的常規X線表現3.4疾病診斷了解房間隔缺損、法四、風心、肺心、冠心、心包炎、胸積極脈瘤及積極脈夾層等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病理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熟悉冠心、心包炎、胸積極脈瘤及積極脈夾層的USG、CT、MRI及X線表現特點掌握房間隔缺損、法四、風心、肺心的X線及USG表現特點復習思考題:l、名詞解釋:肺瘀血、法四、二尖瓣形心臟、積極脈型心臟*2、試述心臟各房、室增大的X線表現特點*3、試述風心二尖瓣狹窄的X線表現4、試述先心房缺的X線表現5、試述先心法四的X線表現6、試述心臟大血管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7、試述肺動脈高壓的X線表現及其常見第四章骨骼和肌肉系統目的規定:了解骨關節系統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了解CT、MRI檢核對骨、關節疾病診斷的優點及臨床應用價值熟悉骨關節系統正常的X線表現。掌握骨關節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常見疾病的重要X線表現教學內容:4.1檢查方法了解X線平片、造影檢查、CT、MRI及超聲檢查方法熟悉各種檢查方法的優缺陷及診斷價值4.2正常影像學表現了解骨的解剖、生理與發育變異熟悉骨骼、關節、脊柱、軟組織的正常影像學表現,重點規定熟悉X線表現4.3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了解軟組織基本病變的影像學表現;了解骨骼、關節基本病變的CT、MRI表現熟悉關節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掌握骨骼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4.4疾病診斷了解軟組織創傷與感染的影像學表現了解骨骼創、腫瘤與腫瘤樣病變、感染、慢性骨關節病的CT、MRI表現特點了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骨病的X線表現熟悉慢性骨關節病、佝僂病、骨髓瘤、關節創傷及感染的X線表現特點掌握常見骨折類型及愈合期的X線表現掌握脊柱骨創傷與結核的綜合影像學表現掌握椎間盤病變的CT、MRI表現;掌握骨髓炎與骨結核的X線表現掌握骨軟骨瘤、骨囊腫、骨巨細胞瘤、骨肉瘤、骨轉移瘤的X線表現及鑒別診斷掌握退行性骨關節病、類風關、佝僂病的X線表現復習思考題:*1、名詞解釋:骨質疏松;骨質軟化;骨質破壞;青支骨折;骨膜三角;Colles骨折2、試述化膿性骨髓炎的X線表現;*3、試述脊椎結核的X線及CT表現;*4、試述良、惡性骨腫瘤的X線鑒別要點5、試述骨肉瘤的X線表現特點6、試述骨巨細胞瘤的X線表現特點7、試述佝僂病的X線表現特點第五章消化系統目的規定:了解胃腸道與肝膽胰脾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了解肝膽胰脾常見疾病的MRI診斷。熟悉消化系統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及限度,熟悉胃腸道正常的X線表現;熟悉肝膽胰脾正常的及基本病變的CT與USG表現。掌握胃腸道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特點;掌握胃腸道常見疾病盼X線表現;掌握肝膽胰脾常見病變的CT與USG表現教學內容:5.1檢查方法了解胃腸道與急腹癥、肝膽胰脾的影像學具體檢查方法熟悉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優缺陷及診斷價值5.2胃腸道正常和基本病變影像學表現了解胃腸道正常的CT表現熟悉胃腸道正常的X線表現掌握胃腸道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5.3肝膽胰脾正常和基本病變影像學表現了解肝膽胰脾正常與基本病變的X線、X線造影及MRI表現熟悉肝膽胰脾正常與基本病變的CT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