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高三二輪復習_第1頁
熱點高三二輪復習_第2頁
熱點高三二輪復習_第3頁
熱點高三二輪復習_第4頁
熱點高三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二輪復習:熱點地理專題系列

熱點分析團隊一、高考展望所謂熱點試題,是指以影響時間長、范圍廣的重大時政事件為背景而設計的試題??v觀近年來的高考地理試卷就會發現,試題的風格與特色有較強的連續性,關注社會問題、熱點問題永遠是地理高考試題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充滿著智慧和樂趣,必須密切關注社會問題、熱點問題多角度、多層次地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對現實問題中的社會熱點、焦點和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加以闡述、評價二、近年來高考“熱點試題”的表現特征(1)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資料信息。時政地理試題,對時政資料所蘊藏的空間地域性、邏輯規律性、人地關系性等要求較強,而那些難以“地理化處理”的時政熱點,高考地理試題中一般不會出現。(2)取材偏向于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經濟活動。高考地理命題有一個價值取向的原則就是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集自然地貌、區域特征、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要素于一身。強調重大工程建設的教學與考查,直接體現了地理學科研究對象和方法的綜合性特征,也直接體現了地理學科為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功能。

跨世紀時期,國家提出了西氣東輸、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四大工程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思想,其中有許多技術層面的內容是高考命題的好素材。例如線路的選擇、資源的開發、水量平衡和水循環原理、工程與環保、三峽工程與移民等。不失時機抓住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命題,不僅使試題新穎、規范、科學,也在客觀上加快了中學地理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步伐。(3)試題設問具有開放性。時政地理試題往往以"出奇"來制勝。時政背景材料往往經過優化組合和再加工,通過發散聯系設問,答題時能體現出考生答題思維的邏輯性和創新性。三、區域地理熱點透視(1)中國區域地理內容在高考中常作為命題的基礎和背景,以中國重點工程和時政熱點的區域地圖為載體,或以數據、圖表為媒介,考查綜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A、以某區域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規律,評價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B、區域特點和差異的比較。

C、區域內資源的配置,人類生產和生活與區域環境的協調發展。(2)世界區域地理是學科的基礎知識,從近幾年的高考實踐來看,一般與高中地理知識結合起來考查,它是聯系當今世界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承載點,如中東、中亞、東南亞、東北亞等;是地理學科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綜合和聯系點。

A、世界熱點和焦點地區的局部輪廓圖的判斷和空間定位,特別是區域內的山脈、河流、海峽、交通線、城市、半島和島嶼。

B、以區域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分布、成因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C、不同區域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比較。四、中國區域熱點1、國內時事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上海世博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加入WTO與我國三大產業調整、紅水河和黃河上游水力資源開發與西電東送、國家經濟戰略安全建設與西氣東輸、礦產開發、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漁業與海域污染、人與生物圈計劃、兩會三農問題、中部地區的發展問題、《反分裂國家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的主要衛星城和浦東新區。2、資源能源的跨區調配,WTO與中國經濟,假日經濟,旅游地理。如南水北凋與水資源循環和平衡原理、西電東送。3、教科文體,最近科學研究動態,生物工程,宇宙探索,體育賽事,對外合作,對外交往。如中俄軍演、奧運會、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載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4、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如主要有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生態惡化,城市環境、三峽工程與移民、北方干旱與沙塵暴、國家生態安全建設與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洪澇干旱的原因分析及其治理。5、國情、國土開發和整治,西部開發,海洋國土開發,重大災害,重大工程建設。如西部開發與經濟結構調整、青藏鐵路、磁懸浮列車和粵海鐵路、西氣東輸、東北地區工業的振興。6、

臺灣問題。如《反分裂國家法》。五、世界區域熱點1、熱點事件。(1)世界經濟全球化,如歐盟東擴、非盟成立、APEC會議在墨西哥召開。(2)美國反恐、莫斯科人質事件與伊拉克問題。(3)中亞、里海、巴以、南亞局勢及其資源、民族、宗教。(4)全球性人口、資源、公害病與環境問題。(5)歐元啟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6)湄公河流域次區域經濟開發和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7)世界經濟及跨國企業布局。(8)阿根廷經濟下滑、委內瑞拉政局危機及其自然地理。(9)人口與能源(石油)、氣候變暖與森林大火、臭氧層破壞、糧食安全和世界環境大會。(10)地質災害與歐洲水害2、熱點地區。(1)東亞地區--朝鮮核危機、日本。(2)環太平洋地區經濟發展與合作--亞太經合組織APEC。(3)東南亞--我國與東盟各國的經濟合作、南海諸島領土問題。(4)南亞--印巴沖突的原因,我國與南亞國家的聯系。(5)中亞--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現今"歐亞大陸橋"、"上海合作組織"、打擊"東突"恐怖組織問題。(6)西亞--西亞地理位置、石油資源、伊拉克、阿富汗、巴以沖突等問題產生的相關地理背景。(7)歐洲--歐盟主要國家(德、英、發)的自然與經濟特點,歐盟的地位與歐盟的擴大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熱點:第22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地----俄羅斯索契

孫劍

收集整理

索契(俄語:Сочи,拉丁字母轉寫:Sochi),俄羅斯聯邦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與格魯吉亞接界處、黑海沿岸,寬40至60公里,東西長145公里,是俄羅斯最狹長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渡假勝地,其道路和樓房均依山勢而建,在這里乘車觀光,最能體會峰回路轉的視覺愉悅。一、相關地理知識地理位置:屬于俄羅斯聯邦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與格魯吉亞交界處、黑海沿岸,43°35’N,39°43’E,北部依靠大高加索山脈,南部瀕臨黑海,依山傍水,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渡假勝地。氣候: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索契2月份的平均溫度在6.6℃到10℃之間,白天的氣溫浮動小于3℃。去年2月份,索契氣溫甚至達到過17℃。索契被稱為俄羅斯的夏日之都,索契的氣候是亞熱帶,冬天的平均氣溫為八到十攝氏度,夏天的氣溫很少超過三十攝氏度,一年中有二百多天陽光普照,從四月到十月都可以在海里游泳,十月到五月則可以在坡上溜冰。溫度較高、濕度頗大,是索契顯著的氣候特點。除了氣溫較高之外,索契冬季氣候的另一大特點是濕度大。索契2月份的空氣相對濕度平均可達77.3%,這一數字遠遠高于我國開展冬季運動的幾大城市。2月同期,亞布力滑雪場所在的哈爾濱市相對濕度為29%;吉林延邊的相對濕度為28.4%;內蒙古阿爾山地區的相對濕度較高,但也僅僅達到58.9%。索契的冬季氣候與上海最為相似,都是濕冷的體感。索契為地中海氣候原因:

1,夏季受副高影響(副高北移,索契位于其北側),風由陸地吹來,炎熱干燥

2、冬季大高加索山脈阻擋了冷空氣入侵,氣溫相對較高

3、地勢低洼,散熱不易

4、黑海為其冬季提供了較多的降水和保溫作用思考:索契與我國吉林省吉林市處于同一緯度,但冬季溫度卻是天壤之別,你知道原因嗎?答案:索契冬季溫度較高主要與地形特點有關。一方面,城市的北面是大高加索山脈,海拔達到3000多米的高山幾乎完全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另一方面,索契位于黑海沿岸,被陽光曬了一個夏天的海水在冬天會慢慢釋放熱量。例題:俄羅斯城市索契成功申辦2014年冬奧會。讀圖回答1~4題。1.索契冬奧會滑雪場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地處山地迎風坡B.地處中高緯度C.沿岸寒流的影響D.冬季風的影響2.索契冬季氣溫較P城市高的主要原因是A.洋流影響B.緯度差異C.地形影響D.距海遠近3.索契1月氣溫高于0°C的原因是A.緯度低,氣溫高B.大高加索山對冷空氣的阻擋和黑海的增溫作用C.北大西洋曖流的影響D.地勢比四周低,起保溫作用4.索契作為冬奧會舉辦地的優勢條件主要是①冬季晴天多,陽光充足

②冬季降水多③河網密布,便于開展水上項目

④附近有高山,積雪多,利于冰雪項目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②參考答案:ACDA二、依托氣候和地形發展起來的旅游經濟索契市的經濟以療養、旅游業為主,當地經濟收入的80%以上來自療養和旅游業,其他主要是食品、印刷等對環境無污染的輕工業,水文地質業也很發達。索契市的旅游資源豐富。索契能成為療養勝地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有著溫和的、溫度變化不劇烈的氣候。有迷人的海灘和雪山。大高加索山為愛好山地旅行和山地滑雪的旅游者提供了一個好去處。紅波利那亞雪山已經成為滑雪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家的樂園。最受歡迎的是“克拉斯納亞波良納”雪山,它距市區只有85公里,是滑雪和體驗高山傘降的好地方。索契的海岸有黑色的沙灘和鵝卵石海灘,沿海岸綿延著大片天然海水浴場,這些浴場自然條件優越,服務設施完備。從5月中旬到10月底,是可以游泳的季節,在索契一年中平均有240天是晴天。你可以在一天的時間里,登上高山滑雪,然后到大海暢游。除了海灘和雪山,還有“麗薩”湖位于海拔950多米高的山頂,景色獨特秀麗,“阿虹”山是索契地區的最高點,在山頂建有了望塔,可以欣賞到高加索山的全景和風景如畫的海岸?!皥缘吕惫珗@是亞熱帶植物的寶庫,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亞熱帶植物在這里都可以看到。索契市的森林覆蓋率達82%,植物種類繁多,將近有3000種植物,其中約1500種屬終年常綠植物。市內的“堅得拉利”植物園,不僅能夠觀賞珍奇植物,還能飽覽意式和英式園林的風采。索契有500多家餐廳,俄式大餐、土耳其烤肉、高加索風味任憑選擇。索契的紀念品很實用,是刻著“索契”字樣的竹筒杯和竹鞋拔。32.讀“世界局部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圖中信息,與B相比,說出A山脈特征的不同點(2分)。

(2)2014年的冬奧會在索契舉行。讀索契氣候資料表,判斷索契的氣候類型(1分),分析其冬季氣溫較俄羅斯其他地區高的原因。(3分)

(3)簡析地中海地區成為該氣候最典型分布地區的原因。(5分)(4)描述地中海地區冬雨率等值線的分布規律,并說明其原因。(5分)

32.(1)A山脈為東北—西南走向;A山脈地勢較低緩;A山脈形成年代較早,久經外力侵蝕。(答對其中二點得2分)

(2)地中海氣候(1分);緯度低(1分),冬季受北部高大山脈的阻擋,冷空氣勢力減弱(1分),南部黑海熱容量大,冬季有增溫作用,氣溫較高。(1分)

(3)冬季:受西風帶控制(1分),加上地中海氣溫較陸地高,形成低壓,吸引西風深入,降水豐富(1分)。夏季,受副高控制(1分),且地中海氣溫較陸地低,形成高壓,加強了副高的影響,氣候干旱(1分)沒有高大地形阻擋,利于西風氣流深入大陸內部;(1分)

(4)規律:自西北向東南冬雨率遞增。(1分)原因:西北部緯度較高,距大西洋較近,受西風影響時間長,降水季節分配相對較均勻(2分);東南部緯度較低,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時間長,距大西洋遠,受大西洋影響小,降水集中分布在冬季。(2分)

思考:從自然地理角度分析索契成為俄羅斯旅游勝地的原因?參考答案: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于中高緯度,冬季漫長嚴寒。索契位于俄羅斯南部,屬于地中海氣候。冬季北部大高加索山脈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南部黑海有增溫作用,冬季氣溫偏高;索契南臨黑海,冬季受西風影響,北臨大高加索山脈,迎風坡降水量大,山地積雪量大,適于滑雪。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黑海形成高壓中心,加劇了高壓的形成,降水少,日照充足,享受陽光、海灘。2013年上海寶山一模地理試卷】2014年冬奧會計劃于當年的2月7日至23日在俄羅斯的索契舉行,索契是俄羅斯南部著名城市。1關于索契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位于里海之濱B.位于波羅的海之濱C.位于咸海之濱D.位于黑海之濱2索契位于世界上緯度最高的亞熱帶氣候分布區關于其氣候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①位于大陸內部,夏季受大陸氣團控制,氣溫高,降水少。②臨海,冬季有增溫增濕作用。③北部有高大山脈,阻擋了南下的寒冷氣流。④冬季受中緯西風影響,降水較多。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關于索契地區建冰雪場有利條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北部有高大山地,坡度適宜,利于滑雪場的建立。②冬季山地氣溫低,受中緯西風影響,降雪量大,山地積雪多。③亞熱帶季風區,冬季溫和,有利于保護運動員不受凍傷。④冬季嚴寒,利于冰場封凍,投資少,建設便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D【解析】

根據45°N穿過的大高加索山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在里海和黑海之間。黑海在里海西邊判斷索契位置在黑海之濱。

2.C【解析】

由題索契是緯度最高的亞熱帶氣候,黑海接近地中海,可以推斷索契位于地中海氣候區,亞熱帶夏干氣候。其氣候成因是在地形、海陸位置、盛行西風帶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①表述該地位于大陸內部錯誤。3.A【解析】

索契位于地中海氣候區,亞熱帶夏干氣候,不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排除③。地中海氣候區冬季溫和多雨,不是嚴寒,排除④。

六、重難點分析1、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的范圍;西部大開發的背景;我國西部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優勢與不足;西部大開發進程中需要注意的地理問題等。①西部的范圍通常指陜、甘、寧、新、青藏、云貴、川、渝十?。ㄊ?、區)。但是根據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現狀,也有把廣西、內蒙古劃入西部的說法。②西部大開發的背景,改革開入以來,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已積累了相當的實力。與之對應的是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日益增大,因此加快西部發展,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和富國強民戰略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各地區,各民族安定團結和國家穩定的必然要求;同時,西部地區域廣大,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廣闊,西部大開發可以促進全國資源的全理配置和流動,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③西部地區的自然特征是: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為主,地貌類型多種多樣,地質條件復雜;氣候上西北地區以干旱、半干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西南地區以濕潤的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是西部地區的突出優勢。但是西部地區自然和經濟也存在明顯的劣勢。如:地形崎嶇、干旱地區面積廣大,生態環境脆弱、貧困、人口素質低、交通落后等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很大。因此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艱巨的綜合性工程,西部開發要注意有重點,以點帶面,忌全面輔攤子。重視基礎設施(交通這、能源)建設、重視生態和環境保護、重視科技教育的發展等等,變輸血工程為增強西部地區自身"造血"功能。要加強東西部的互助與協作,實現共同發展。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與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的治理進行比較。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松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敬胧┯校簤嚎s農業用地,采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并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3、臺灣問題:人大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臺灣問題產生于二戰結束后,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敗退到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派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共解放臺灣,臺灣問題自此形成。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美國利用臺灣問題及其他一些問題,經常制造反華浪潮,干涉中國內政。臺灣問題不僅是國內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對內它涉及到中華民族的統一與團結,全國人民都在盼望祖國早日統一;對外它是我國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基礎。臺灣問題不僅是地理學科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而且是地理、政治和歷史文科綜合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從歷史角度看,自古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要弄清其歷史沿革過程;從政治的角度看,涉及到國家、民族、主權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問題。4、西氣東輸:2000年3月,西氣東輸前期工程宣布正式啟動。主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貫穿9個省區,最終到達上海市區,全長4167千米。沿途經過的主要城市有庫爾勒、吐魯番、鄯善、哈密、柳園、張掖、武威、蘭州、定西、禮泉、洛陽、信陽、合肥、南京、常州等。管道全線穿越的主要是戈壁、沙漠、平原,地勢平坦,交通發達,便于施工。施工相對困難的是三次跨越黃河,一次跨越長江,還要穿越呂梁山和太行山,最終到達上海市區。

塔里木盆地:56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盆地,目前,已發現和證實了庫車-塔北、塔西南-巴楚兩大氣區及10個大型氣田,累計探明儲量4190億立方米,已具備了啟動輸氣管道項目的條件。而且,目前塔里木的天然氣探明儲量不足3%,勘探潛力巨大。陜甘寧氣區目前探明儲量為3145億立方米,除滿足北京、西安、銀川三大城市用氣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可用于東輸。"西氣東輸"管道線路出新疆后要經過陜甘寧氣區,這樣可以提高供氣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西電東送工程:"西電東送"工程主要是把貴州、云南、廣西、內蒙古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輸送到電力緊缺的珠江三角洲、滬寧杭和京津唐工業基地。“西電東送"將形成三大通道:南線是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三省區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黔、滇兩省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開發出來送往廣東,形成南部通道;中線是將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形成中部通道;北線是將黃河上游水電和山西、內蒙古坑口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形成北部通道。"西電東送"工程是"十五"計劃重點實施項目,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是促進東西部共同發展的雙贏舉措。"西電東送"工程將西北、華北、華中、川渝電網聯網,可實現水火互濟、豐枯互補和跨域補償調節,并使三個大區電網的電力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

6、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國來說,水是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關系國家、民族生存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問題。南水北調是一項十分龐大的、復雜的工程,要科學論證,周密設計,特別是考慮到調水地區水資源狀況,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把東、中、西三條線路總體規劃,同時考慮科學選線,分步實施。結合我國人口、城市分布及經濟發展狀況,可考查南水北調工程的必要性;可考查南水北調工程的起至點、線路方案、選線兩側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狀況,綜合評價選線的優缺點。

7、青藏鐵路概括:青藏鐵路是我國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青海省的西寧至西藏自治區的拉薩,全長1963千米。一期工程由青海省的西寧市至青海省西部重鎮格爾木市(簡稱西格段),長約845千米,已于1984年建成通車。二期工程,由格爾木市至西藏的拉薩(簡稱格拉段),新建線路長度11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內564千米,西藏境內554千米。青藏鐵路格拉段,地處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條件惡劣,沿線人煙稀少,高寒缺氧。全線海拔大于4000米以上地段965千米,經過多年凍土地段550千米,是世界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連續性永凍土地區最長的鐵路。青藏鐵路南接隴海鐵路,北與亞歐大陸橋通道相連,是一條重要的干線鐵路。鐵路走向與青藏公路大體平行。青藏鐵路經過昆侖山,跨沱沱河、通天河,翻唐古拉山,穿羊八井峽谷至拉薩。沿途經過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護區。青藏鐵路的修建,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的影響利遠大于弊。青藏高原面積122萬平方千米,青藏鐵路全線也不過1000平方千米,修青藏鐵路不會對整個青藏高原的大環境產生影響。鐵路的建設,可以將西北地區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通過經濟、便捷的通道運進西藏,滿足西藏對能源的需求,從而為西藏改變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積極貢獻,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同時,青藏鐵路投入運營后,必然會成為旅游及進出西藏物資的主要方式,分流目前青藏公路的龐大運輸車隊,從而起到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進一步改善青藏高原大氣質量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鐵路的修建,將直接拉動青藏兩省區經濟的發展,加速城鎮化和產業化的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轉變為工業、建筑業和其他行業人群,從而大大降低了草原和植被的負荷,既保護了生態,又實現了可持續發展。8、跨流域調水問題:據統計,目前世界調水工程不下160項。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上幾乎都能找到調水工程的影子??缌饔蛘{水的鼻祖當選我國的京杭大運河。世界著名的調水工程有:美國的中央河谷、加州調水、科羅拉多水道和洛杉礬水道等遠距離調水工程及澳大利亞的雪山工程、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等,俄羅斯的調水工程更是世界著名??缌饔蛘{水必定會影響不同流域地理環境的改變。這種改變,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①擴大農業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產量。②提供水電。③促進航運。④改善受水地區的水質。⑤改善受水地區的自然環境。⑥有的調水工程或修筑的大壩(水庫)還成為當地的旅游區。⑦防洪。不利的一面:①淹沒土地。②大量移民。③下游地區因來水減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質變差;河口地區咸水滲入;河岸動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蝕;下游沿岸環境質量下降。④可能因調水引發疾病,如瘧疾、腦炎、血吸蟲病等,影響人的健康。⑤因用水過多,或不當,可能造成受水地區耕地鹽堿化。⑥浮游生物人海量減少,使河口地區捕魚量減少。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泛濫"的洪水,一是將土壤表層鹽堿沖走,另是洪水帶來的淤泥為土地增加了肥料。

9、地緣政治問題:所謂地緣政治是從國家利益出發,把具體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戰略放到全球背景中,從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國家問的政治關系。因此,國家間政治地理關系實際上是空間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在軍事上表現為安全關系,在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關系,在經濟上表現為財富關系。安全、權力和財富是各國在全球格局中謀求的主要目標。

10、中東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區。一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二是阿拉伯國家內部的矛盾與沖突層出不窮。中東成為現代世界的"火藥桶"。回顧中東地區發展歷史,歷次沖突與戰爭中都有其深刻的地理背景。①生存環境惡劣。雖然中東地區幅員遼闊,但自然地理環境比較惡劣。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是"萬惡"之源。由于氣候干旱,導致植被稀少,沙漠廣布。以高原為主的地形,也阻礙了中東地區的交通發展。惡劣的生存條件,影響甚至決定著一些人文特征,如中東地區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識相當強烈;惡劣的環境,也使人們養成了善戰的習性。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說。重要的戰略地位,惹致世界大國爭相控制中東。因而,在歷次中東沖突和戰爭中,都少不了西方大國的干預與參與。③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有時還非常尖銳。④豐富的石油資源,成為各國致富之寶,也是大國爭奪、控制的主要目標之一。⑤水資源危機成為中東地區新一輪矛盾與沖突的導火索。中東水資源危機之一是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在地貌上分為三個縱列帶:西部是狹長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中部是山地高原,東部邊界位于低陷的約旦河一阿拉伯區谷地,北部是加利利高原。從降水分布看,南面和東南面均為降水稀少的(亞)熱帶沙漠氣候,越過中部地區,向北、向西逐漸過渡到半濕潤、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因此,只有沿海平原和加利利高原等地降水較多,比較適宜人類居住,同時也是重要的農業區。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以后,首先搶占水源地區。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又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并修建了水利工程,攔截了耶爾穆克河和約旦河的河水輸注以色列,而使下游敘利亞和約旦修建的"團結壩"幾乎成了廢物。1978年,以色列又以保護北部地區安全為由,占領了黎巴嫩南部,并將安全區一直延伸到黎巴嫩的利塔尼河、哈薩巴尼河和瓦贊河,同時修建了水渠和引水工程,使幾文本來水量就不大的短小河流在黎巴嫩境內幾乎斷流,黎以矛盾也隨之升級。中東水資源矛盾的另一個方面,表現在阿拉伯國家內部。最大的問題出現在幼發拉底河的水源之爭。幼發拉底河發源于土耳其東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底格里斯河匯合后,稱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幼發拉底河源頭在土耳其,流經敘利亞和伊拉克。敘利亞用水的90%來自這條河。同時,該河也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最重要的水源。后來,由于土耳其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源頭修建水壩,使敘利亞的用水量減少了3/4,而流到伊拉克的河水僅為原先的1/10,從而引發了上下游國家之間的矛盾。⑥土地之爭仍是中東問題的一個焦點。

11、歐盟的地位與歐盟的擴大對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1952年7月,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1月,以上六國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7月,三個共同體的機構合而為一,統稱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生效,歐共體演化為歐洲聯盟。歐盟現有15個成員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為歐共體創始國。后經四次擴大,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先后加入歐共體。歐盟人口約3.7億,面積333.7萬平方公里,總部設在布魯塞爾。2002年12月歐盟宣布,2004年5月又有10個中東歐國家將成為歐盟新成員,它們是: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

歐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于日本和美國。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歐雙方貿易額為690.38億美元,同比增長24%,其中中方出口381.9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進口308.45億美元,同比增長21.2%。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2000年底,歐盟成員國政府及官方金融組織累計向我提供貸款協議金額約462.41億美元,占我利用同類貸款總額的41.06%。

12.南北問題:南北問題是與東西問題相對應的。東西問題的實質是世界的和平和戰爭問題;南北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其外在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主要問題有:①經濟基礎太差;②人口增長過快,每年新增加的國民生產總值大多被新增人口所消費;③發展中國家內部地區差異大;④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低、法制不夠健全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不適應等都對國家經濟發展起不同的制約作用。就外部環境而言,主要因素有:①舊的經濟秩序還沒被打破,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仍處于不利地位,貿易中的剪刀差、保護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