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I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1頁
地理I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2頁
地理I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3頁
地理I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4頁
地理I自然災害專題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災害專題一、自然災害的概念

危及人類生命財產與生存條件的自然變異現象和過程。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災害應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根據成因和特點:自然災害氣象災害

地質災害

海洋災害

生物災害農業災害二、自然災害的類型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農業災害干旱洪澇臺風寒潮沙塵暴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噴發風暴潮海嘯赤潮海浪森林火災病害蟲害鼠害水土流失荒漠化鹽堿化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形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1、概念:(一)氣象災害——干旱2、分布:

我國旱災多發區及自然原因3、危害:工農業、生活、社會穩定4、防治:干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大,農作物歉收、減產或絕收;人畜飲水困難;干旱易引發森林火災,冬春季節容易引發沙塵暴;農作物價格(糧茶菜花)上漲;干旱還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樹木枯死,草場退化,湖泊干涸,土壤沙化)開源: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下水;開渠引水或修建輸水管線;人工增雨;加強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治理水污染,污水資源化。節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選擇耐旱作物;提高工業用水的利用效率。生態環保措施:保護植被;植樹造林。(1)判斷圖中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寫序號)并說明依據。(3分)

(2)分析②、③兩區旱災季節差異的原因。(4分)

(3)說明①區春旱引發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測手段。(3分)

干旱災害是中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下圖反映了我國1950——1991年間不同區域干旱季節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占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或B)、旱災面積占全國旱災面積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②區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溫快,蒸發旺盛。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干燥少雨森林火災;遙感技術。2010年西南地區持續干旱,旱情不斷加重,受旱面積占到全國的83%。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是2010年發生于中國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干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

(1)2010年西南地區的旱災發生的省區主要是。云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2)此次旱災嚴重,試分析此次旱災的成因?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使極端氣候事件多發;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西南地區為季風區,冬春季節為旱季,降雨少;氣溫較往年偏高,蒸發旺盛;地形崎嶇,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時間短;多為石灰巖分布區,容易滲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儲藏條件差。社會經濟原因:水利設施缺乏、老化和損壞嚴重;人們習慣靠天吃水,缺乏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1、概念:洪水和雨澇(一)氣象災害——洪澇2、分布:亞洲洪水最多6-7月初7-8月份4-5月份鋒面雨帶推移規律與旱澇災害:(二)洪澇3、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氣候流域地形水系特征流域內植被流域內地勢比較低平,水流不暢破壞植被,中上游毀林,降低涵養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河床抬高。圍湖造田,降低湖泊對河流的調蓄能力;降雨豐富,多暴雨河道彎曲;對稱狀水系覆蓋率低,涵養水源的能力差(二)洪澇4、危害:工農業、生活、基礎設施、社會穩定5、防治: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破壞。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進行。工程:加固堤壩、疏浚河道、修建水庫和分洪區,退耕還湖,裁彎取直非工程:建立預報警報系統、實行保險制度、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生物措施:中上游植樹造林;(一)氣象災害——臺風概念與成因結構與分類時空分布危害防治臺風是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26°C以上的廣闊洋面上,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1、概念與形成條件:1.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會生成臺風?2.為什么在高緯度的海洋上也不會生成臺風?3.想一想,臺風登陸后會逐漸減弱還是逐漸增強?臺風形成的三個條件:較高的溫度充沛的水汽強烈受地轉偏向力作用結構2、結構與分類:臺風中心風力最大?對嗎熱帶低壓——6-7級熱帶風暴——8-9級強熱帶風暴——10-11級臺風(颶風)——12級或以上3、時空分布:每年夏秋季節在我國主要發生在粵、臺、瓊、閩等沿海省區5、防治:4、影響: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預報對我國來說,可緩解長江流域的伏旱,暫時消除酷暑加強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健全防災減災的政策法規體系帶來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的災害讀颶風分布示意圖,分析回答相關問題。1、結合地形、地理位置特點,分析颶風能夠給美國帶來的有利影響。2、分析休斯敦城市遭到嚴重破壞的原因。1、美國地形分布特征是東西高、中間低,颶風登陸后,沿中部平原北上,可以深入內陸,給內陸地區帶來降水和降溫,緩解旱情,消除酷暑。2、自然:位于沿海地區;地勢低平;颶風級別高,狂風暴雨嚴重;人為:沿海濕地遭到破壞,生態惡化氣象災害3、說出可能與颶風伴生的自然災害。大風、暴雨洪澇、沿海風暴潮、山區滑坡和泥石流4、臺風中心登陸休斯敦之前,休斯敦當地的風向為?東北風(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圖是北半球易形成臺風海區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1)日界線附近,易形成臺風海區的北界可達北緯(

)A.35°

B.25°

C.20°

D.15°(2)影響美國的颶風〔臺風〕多形成于(

)A.①

B.②

C.③

D.④(3)圖示四個區域中(

)A.①主要受風海流影響

B.②主要受寒流影響C.③是世界著名大漁場

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響DDA

【臺風(颶風)致災程度的分析模式】

①臺風強度:(如風力大小、降水強度等)

②下墊面狀況:(如地形,通常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而且摩擦力小,風力強;山區地勢起伏大,對風力的削弱作用強,但暴雨集中,易引起泥石流、山洪暴發等并發災害)③受災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如經濟發達、人口和城市密集則損失越大)

④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的完善程度:(如災害預報、應急撤退、救援的反應力等)

⑤人們的防災意識:(如國土規劃、城市建設、防災工程等滲入的抗災準備)例1,下列四幅圖中,表示臺風過境氣壓變化的是(一)氣象災害——寒潮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

中國氣象局規定,當冷空氣過境后,凡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C以上,并且最低氣溫又在5°C以下的就稱之為寒潮。冷鋒1、概念:2、分布:主要路徑偏西路徑——經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東海北部移動;偏北路徑——經蒙古高原向我國南方移動;東北路徑——經日本海或我國東北向我國東部沿海侵入。影響地區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寒潮影響。發生頻次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影響我國的寒潮1、我國東西走向山脈阻擋寒潮南下,使寒潮的勢力越往南越弱。2、我國南北走向山脈,形成冷空氣通道,使冷空氣可以分流南下,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兩廣地區甚至海南。3、我國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氣系統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響。我國山脈走向對寒潮南下的影響我國除青藏高原、云貴高原不易受寒潮影響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影響。

原因:

到達云貴高原的冷空氣已經減弱,受高原地形阻擋,寒潮影響很小。青藏高原地勢很高寒潮不易侵入。3、危害:4、防治:工農業、生活、基礎設施冬半年,尤其秋季和春季對農作物危害最大利用氣象衛星加強監測預報強降溫和嚴寒,能凍死越冬病菌蟲卵,有利于農作物滅蟲越冬、凈化空氣等。寒潮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危害,但它完全沒有有利的影響嗎?沙塵暴概念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卷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低于1千米的天氣現象。發生時間形成的基本條件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題用)主要分布地區危害明顯降低能見度,影響交通和人體健康。防御措施保護森林草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嚴禁濫墾、濫伐、過度放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沙障。監測預警。意識冬春季節一是大風——形成沙塵暴的動力條件;二是地面的沙塵物質——形成沙塵暴的物質條件;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和局部地區的熱力條件。(1)每年3—4月,受西伯利亞進退的冷空氣影響,大風天氣比較多。(2)此時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對自然植被恢復的影響,植被不能完全覆蓋地面。(3)此時地表面已經解凍,春季加速升溫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質極易被大風揚起,形成沙塵暴天氣。華北、西北、東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較嚴重)(二)地質災害——地震1、概念:

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級:表示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

震級增加一級,能量增加約30倍。

震級分類為:3級以下:微震(人無感覺)3—5級:有感地震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淺源地震:0—60公里,簡稱淺震。淺震對構筑物威脅最大。同級地震,震源越淺,破壞力越強。深源地震:

300公里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誘發地震地殼(或巖石圈)在構造運動中發生形變,能量積累,當變形超出了巖石的承受能力,巖石就發生斷裂,在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造成巖石振動,從而形成地震。地震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影響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基礎建筑物堅固程度關系正比反比反比反比反比地震的烈度2、分布:3、危害4、防治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破壞房屋和其他工程設施;誘發其他災害。加強監測和預報;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建筑物的抗災能力制定應急預案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擠壓,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2分)同時高原緩慢向東移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超過巖層的承受限度,在龍門山北川——映秀斷裂帶突然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2分)震級高,震源淺,破壞性大,余震多;地形復雜,巖石破碎,產生范圍廣和極其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地形閉塞,交通、通訊中斷增加了救援工作難度。構造地震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我國四川發生里氏8.0級強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壩州汶川縣(31.0°N,103.4°E),地震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材料二、三:板塊運動示意圖、汶川強震震中構造示意圖(1)從成因來看,汶川地震屬于________。(2分) (2)試解釋此次地震的產生機制。(4分)(3)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4分)(二)地質災害——泥石流與滑坡1、概念:滑坡:是指斜坡上的不穩定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一般由降雨、河流沖刷、地震、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近年來,由于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比例明顯增加。在農村,滑坡也俗稱“走山”、“垮山”和“山剝皮”等。

滑坡示意圖滑坡體泥石流:指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庫塘潰壩等水源激發,形成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往往突然爆發,山谷如雷鳴.渾濁的流體在很短時間內將大量泥沙石塊沖出溝外,在寬闊的堆積區橫沖直撞、漫流堆積,常常給人類生命財產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示意圖上游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中游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坡降大崩塌(又稱崩落、垮塌或塌方)是從較陡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山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2、分布:地形:地表物質:植被:氣候:坡度大松散物質多缺乏暴雨或或冰雪融水匯集自然人為:植被破壞3、成因:泥石流與滑坡地震和采礦危害3、危害4、防治滑坡泥石流危害破壞或掩埋房屋、農田、道路和其他工程設施,造成人員的傷亡。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和其他工程設施,造成人員的傷亡。加強監測與預報植樹造林建護坡固坡工程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特殊洪流,它飽含泥砂、石塊以至巨大的礫石,破壞力極強。(暴雨泥石流、冰川泥石流)滑坡是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ABC以西南地區為例,說明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總體特征板塊交界山區地形地理位置季風氣候39、(05江蘇)讀我國西南局部地區主要地質災害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9分)

(1)自然原因:該地區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震頻發(2分)。由于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斷裂發育,巖石破碎,風化嚴重(2分);加上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災害突發(2分)。

(1)從地殼運動、氣候和災害成因上的關聯性等方面,簡述該地區地震、泥石流災害頻發的自然原因。(6分)(2)簡述該地區泥石流頻發的人為原因。(1分)(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還有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火山噴發(1分);滑坡(1分)。人為原因:人類對植被的破壞(1分)。

由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等大氣運動所引起的海面異常升降現象。(三)海洋災害——風暴潮1、概念:由海底地震、火山噴發或斷層等海底突然變動所引起的海水大幅升降而形成的巨浪。(三)海洋災害——海嘯(三)海洋災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