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對外貿易課件PPT_第1頁
明清對外貿易課件PPT_第2頁
明清對外貿易課件PPT_第3頁
明清對外貿易課件PPT_第4頁
明清對外貿易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7課

明清對外貿易

“初,方國珍踞溫、臺、處,張士誠踞寧、紹、杭、嘉、蘇、松、通、泰,諸軍皆在海上,方、張既降滅,諸賊豪強悉航海,纖島倭入寇。”

朱元璋也曾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茍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陷于刑憲矣。故嘗禁其往來。”1、背景:一、明朝的對外貿易——朝貢貿易明初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嚴禁民間從事海外貿易以嚴刑峻法懲處違禁者“片板不許下海”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大明律》中規定:“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段匹絹、絲錦私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

“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泄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貨皆不許販鬻,其現有者限以三月銷盡。”

——《大明律》

所謂朝貢貿易,即入貢國家表明臣屬于中國,將本國或其他國家的奇珍異物以貢品的名義進獻給中國皇帝,中國再將絲綢、金銀、瓷器等以“賞賜”的名義回贈給“入貢國”。………明政府規定外商“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教程》

朝貢貿易是指海外諸國與明政府間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的有限制的貿易。朝貢貿易這幅《萬國來朝圖》中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代表向清廷朝貢的情況,其中左上角的是英吉利國,即現在的英國。

在《萬國來朝圖》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拿著貢品的暹邏國(即泰國)的代表

材料一、“有貢,即有賜……計其貢物,時值甚廉,給之太厚……所貢之物不過數百金之值,而供億浩繁,何啻數倍”。

材料二、“十年一貢……貢毋過三船,人毋過三百,刀槍毋過三千”。

材料三:明成祖說:“商稅是國家用來抑商逐商的,而不是為了獲利。現在有夷人慕義遠來,我們卻去侵害他們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說,但卻大大有損于我朝的形象。”材料四:……中國的海上事業,在下只是些和平民眾小規模的商販活動,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國文化傳播之一種光榮禮節而已。

薄來厚往政治意義大于商業意義有限制的貿易結合以上四個材料,歸納朝貢貿易的特點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于向中國進貢了。這并不是中國呆如木瓜,而是一種榮譽心和類似父母或長兄、長姊,那種天下共主責任感的綜合反應,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國的友邦失望。

——柏楊《中國人史綱》

朝貢貿易是指海外諸國與明政府間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的有限制的貿易。明朝海禁后,朝貢貿易成為海外貿易唯一合法途徑。一、朝貢貿易1、概念:2、特點:3)政治意義大于商業意義1)薄來厚往,倍償其價對于貢品朝廷照例以數倍的代價作為補償外國貢使來華朝貢除攜帶貢品外、準許附帶商品貨物進行貿易附帶的貨物由貢使攜至京師,在指定地點開市數日,國內居民可在官方監督下與之交易2)有限制的貿易海外貢舶來華的貢期、貢道、船舶數量、朝貢人數——都有具體的規定

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

海禁的結果駐軍防守導致軍費負擔沉重,消耗了政府的財力,國家財政大受影響。阻礙了正常的貿易往來,最終在東南沿海形成了規模不等的武裝走私集團,釀成“倭患”。海禁—移民—走私—武裝走私明朝后期很多官員認識到“官市不開,私市不止”,于是紛紛上書,請求朝廷開放民間貿易。嘉靖時期,浙、閩、廣沿海一些府縣人民及徽州商幫不顧政府禁令造船出海,走私成風,“富家以財,貧人以軀,輸中華之產,馳異域之邦”——“倭患”

1、主要出、入港

2、主要貿易商品3、影響廣州、寧波生絲、絲織品、瓷器和蔗糖對東南地區商品性農業與手工業的繁榮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明朝后期被迫開放海禁輸出:輸入:香料之類的奢侈品出港:入港:(進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月港葡萄牙-中國澳門(東西方轉口貿易中心)

西班牙-菲律賓馬尼拉(開辟太平洋絲綢之路)

西歐商船東來1、清初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1)目的:

為了隔離東南沿海的反清武裝(2)內容:

朝廷頒布“遷海令”,實行較明朝更為嚴厲的海禁政策。規定山東以南沿海居民,分別內遷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準入海,實行嚴格海禁政策。二、從海禁到閉關這一時期的海外貿易不僅活躍了經濟,同時也為政府增加了稅收。由于局勢趨于穩定,特別是臺灣鄭氏政權的歸附,導致清政府下令取消海禁,重開海外貿易。2、康熙中期取消海禁,重開海外貿易(1)原因:(2)內容:(3)意義:指定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在今南京)設立海關,允許外商前來貿易。3、乾隆時實施閉關政策,只開廣州一地通商乾隆時實施閉關政策,清中期對外商限制更加嚴格,國門關得更緊。一方面是禁止中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規定外商只在廣州一地進行有限制的通商。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梁廷楠《粵海關志》材料二:“南夷之通商……貪而不親,求而無厭,假令姑允通商海口,則數十年后又議通商中夏(中原內地)矣;假令姑允中夏,則數十年后又議通商朝市(京城)矣。”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發展史》思考:清政府為什么要實行閉關政策?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需求甚少;自大、保守的心態(天朝上國思想);懼怕外國侵略勢力破壞其統治。閉關鎖國的影響:①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強的侵略;②但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手工業的發展,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國與世界長期隔絕,逐漸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導致了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閉關鎖國

十三行簡介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廣州成為全國唯一海上對外貿易口岸,史稱“一口通商”,經十三行進出口的貿易額節節增長,廣州成為清代對外貿易中心。據清宮檔案記載,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稅銀僅52萬兩。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稅銀達到110萬兩。到鴉片戰爭前,洋船多達年200艘,稅銀突破180萬兩。十三行被稱作是清政府財源滾滾的“天子南庫”。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曾經寫道:“洋船爭出是官商……銀錢堆滿十三行”。1850年,廣州在世界城市經濟十強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

廣州自古就是中國重要的外貿港口。而始于清初的廣州十三行,作為中國18、19世紀唯一的官方特許海外貿易經營機構,其對外貿易更達到了歷史的輝煌頂峰。然而,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了十三行獨口通商的歷史,盛極一時的十三行也最終走向衰落破敗。這幅油畫描繪了清代廣州城外商館區的情景茶葉

朝貢貿易(移民走私)

(福建月港出港廣州寧波進港)

明朝:清初:海禁(設立四海關)(廣東十三行)明清對外貿易政策發展過程海禁

開禁

開禁

閉關1793年,英國為了建立與中國的通商關系,派馬戛爾尼訪華。乾隆帝十分高興地接見了馬戛爾尼,但是乾隆把他當作一個藩屬的貢使看待,要他行雙膝下跪之禮。馬戛爾尼最初不答應,后來有條件的答應。他的條件是:將來中國派使到倫敦去的時候,也必須向英王行跪拜禮,或是中國派員向他所帶來的英王的畫像行跪拜答禮。最終他以單膝下跪的形式朝見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興,接見以后,就要他離京回國。至于英國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從而拒絕了英國通商要求。知識鏈接英國的禮品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天文、航海儀器;中國的禮品是傳統的絲織工藝品。英國已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也反映出其向外擴張的目的;中國仍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已經失去世界領先地位。馬噶爾尼使團畫師繪

18世紀末的大清帝國馬噶爾尼使團畫師繪

馬噶爾尼使團拜見大清皇帝乾隆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威權,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上海歷史名人

——徐光啟上海徐家匯南丹路上的光啟公園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

早期:明末清初一.西學東漸的背景——傳教士來華

歷史原因:東西方歷史上有聯系,而且西方傾慕東方已久;時代條件:新航路發現建立了路徑;殖民地提供了落腳處;直接動因:西歐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東方發展;中國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漸放棄海禁政策。代表人物:利瑪竇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朝萬歷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利瑪竇的苦惱如果你是一名外國傳教士,來華傳教會遇到什么困難?語言、文字、服飾、飲食等日常生活習慣天主教與中國傳統禮儀差異利瑪竇是怎樣克服的呢?“入鄉隨俗”調和策略,迎合中國文化和習俗利瑪竇的智慧利瑪竇到韶州后,依然是光頭僧服,但仍感難以融入中國社會。1594年,他聽學生瞿太素講:實際上,僧人在官員與百姓眼里地位并不高,中國人普遍尊重的是讀書人。于是,經范禮安神甫批準,利瑪竇開始留須發,改戴儒冠,穿儒服。以介紹西學,切磋學問為傳教的敲門磚走上層路線,取悅皇帝,廣交中國官員和士大夫利瑪竇忠實的擁護者:徐光啟2005年深秋,李敖第一次來京,在看過故宮之后,特別提出“看一看洋和尚的墓園”。在北京市委黨校院內的利瑪竇墓碑前,李大師摸著冰冷的碑說:“當年,利瑪竇給萬歷皇上送了一架自鳴鐘,那鐘過了24小時后,就停了。太后說,洋人怎么送個壞鐘來?于是,把利瑪竇留在了北京。”關于利瑪竇1601年給大明王朝送禮一事,李大師說著了一面,但還漏了一面。利瑪竇不僅給中國送來了時間(自鳴鐘、日晷、沙漏等),還送來了空間(世界地圖)——全新的空間概念。《坤輿萬國全圖》南京博物院藏本

中國人認為天是圓、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它的中央。他們不喜歡我們把中國推到東方一角的地理概念。

——《利瑪竇中國札記》2000年,北京修建中華世紀壇,壇內雕刻了一百位對中華文明有貢獻的歷史名人,其中只有兩個外國人入畫,一位是馬可波羅,一位就是利瑪竇。馬可波羅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利瑪竇則把世界介紹給中國!中華世紀壇二.西學東漸的內容

自然科學

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地理數學物理機械工程天文歷算水利技術火炮制造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與李之藻合譯《同文算指》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鄧玉函與王徽譯繪《遠西奇器圖說》徐光啟、湯若望、龍華民等編訂《崇禎歷書》熊三拔與徐光啟合譯《泰西水法》徐光啟將火炮運用到遼東戰場《幾何原本》點線直線曲線平行線角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四邊形歐幾里德對浮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